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个王朝统治者对于佛教发展进行限制的历史事件,其中三武一宗指的是当时的皇帝,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唐武宗,和北周武帝,而一宗指的是后周世宗柴荣,他们3个在位期间都或多或少对佛教的发展进行限制,所以都把它们统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进行了巨大的摧残,当时各个国家的君主为了统一江山也为了巩固自己的基础,不允许当时在社会思想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佛教过多发展,所以采用了比较强硬的手段限制佛教在人民群众中的流传,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中的几个皇帝,都或多或少地由于佛教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而采取比较强硬的措施,例如,强制性焚毁佛教徒的经卷,并且把寺院中的人全都驱赶出去占领寺院的土地。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时间并不固定,因为整个灭佛事件经历的历程很长,主要的说法是从太平真君5年,也就是公元444年,到后周世宗柴荣去世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的佛教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由于三武一宗都对佛教推行苛刻的政策,所以人民群众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

其实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背景也是比较相似的,由于佛教寺院僧尼构成了国家财政上的负担,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3个皇帝都曾经下诏禁止劳动生产力尤其是青壮年男子出家入佛教,对于其他人也订立了苛刻的出家条件。

虽然可能存在不同,但是这4次灭佛的主要原因却是相同的,4个皇帝都对佛教不抱什么好感,他们刚刚即位,统治基础还不稳定,当时佛教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在思想中占绝对统治地位,所以各个皇帝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动机必须要对佛教采取限制性策略,政治原因是中的根本。

其实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原因还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在这4个朝代佛教发展都比较腐败,一些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非常突出,对于当时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而且佛堂僧人在道德方面也有缺失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好的印象,也包括控制老百姓的思想,让他们远离这些在当时不占主流思想的教派。

历史上数次“灭佛运动”的缘起

历史上数次“灭佛运动”的缘起

历史上数次“灭佛运动”的缘起鲲哥嘚啵嘚-头条号 2019/11/122:05在历史上曾经数次发生“灭佛”运动,有记载的四次,历史上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时期发生的灭佛运动。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运动北魏为了一统北方,推行全民皆兵制度,然而和尚一向是免除赋税、兵役。

北魏太武帝下诏书,凡是低于五十岁以下僧众全部还俗。

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天师道,最后逐渐发展为“灭佛”行动。

宰相崔浩奉劝北魏太武帝信奉道教,并且前去嵩山祭祀。

后来北魏太武帝又自称太平真君,并且修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直到六年后,北魏太武帝驾崩,北魏文成帝继位,才重新恢复了佛教地位。

二、北周武帝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灭杀宇文护,将大权归拢在自己手上。

然后在第二年,召集百官、僧道讨论“儒、佛、道”三者地位。

最后得出“以儒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然而这些只是灭佛的前奏。

北齐灭亡后,佛教才算是迎来真的灭顶之灾。

摧毁四万多座寺庙,强制命令300多万僧侣还俗。

北周武帝灭佛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当时佛教寺院很多僧人造反,加上北周朝并不推崇佛教,所以灭佛。

三、唐武宗灭佛运动唐朝武则天作为第一个女皇帝,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的登基,曾经借助佛教的影响稳固了局势。

从这个时候开始,佛教算是到了辉煌时刻。

佛教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唐穆宗、唐敬宗等人,其人数大规模上升,但是也加重了国家负担。

唐武宗即位后,为了重整国务,收复失地,决定展开“灭佛”行动。

他认为废佛是恢复国家强盛的唯一办法,然而佛教之所以在唐朝这么盛行,其中武则天的推动作用不可被忽略。

唐朝灭佛的皇帝是唐武宗李炎而不是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主张灭佛的是韩愈等人,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族异教,而且儒家思想当时已是正统,韩愈等人就上书主张灭佛打压佛教四、周世宗灭佛运动周世宗时期的灭佛和韩愈等人的主张差不多,但是处理方式比较和平,没有造成太多毁坏寺庙和屠杀僧人的行径,但是一直有打压佛教的活动势力比如减少寺庙修建和不支持百姓入佛门等。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作者:卢忠帅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第06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即“三武一宗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唐武宗李炎(814-846年),以及后周世宗柴荣(921-958年),由他们发起的灭佛事件。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多数的汉族人,大力推广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佛教,太武帝即位之初也是如此。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字佛狸,鲜卑族人,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是北魏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

在位期间,首先灭掉夏国、北燕和北凉,重新统一了北方。

然后又打败了北方的柔然和南方的刘宋政权,解除了北方和南方的威胁。

经济上,减轻租赋,予民休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文化上,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佛教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北魏政权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由于佛教组织膨胀,有些佛教徒甚至走出佛门,反对北魏的统治,使“王法废而不行”,特别是盖吴起义爆发后,太武帝认为佛教僧侣与叛军通谋,企图谋反,这成为其灭佛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虽然当时寺庙和僧侣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但随着寺院经济的持续膨胀和出家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的税源和兵源不断减少。

因为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僧侣又不用纳税,且信佛出家者不断增多,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因此,志在统一全国的太武帝,在道士寇谦之、信奉道教的重臣崔浩的影响下,转变了崇佛的态度,下令灭佛。

太武帝的灭佛,前后共有三次大的举动。

第一次是在太延五年(439年)。

这一年,太武帝远征凉州,将三万余户凉州居民迁于京师。

因凉州居民世信佛教,致使京师沙门大增。

于是,太武帝下诏,将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沙门悉数罢黜。

第二次是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

这一年,因沙门妖言惑众,太武帝下诏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

第三次是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

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三位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三位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三位武帝为什么要灭佛?公元476年,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但是对于罗马教皇以及天主教会,日耳曼人也是抓耳挠腮,不知道怎么应付。

直到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为了篡位夺权,主动向罗马教皇示好,并且划出一块地盘给罗马教皇建立教皇国以后,罗马教皇才笑呵呵地表示:日耳曼人,也是可以做罗马皇帝的嘛!到了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继位以后,南征北战,征服了绝大多数日耳曼部落以后,罗马教皇终于为其加冕,称其为罗马皇帝。

他的帝国也被称之为查理曼帝国。

说这件事,和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接着看法兰克王国的未来就知道,向罗马教皇妥协以后,其实法兰克王国便陷入了政教合一、以教代政的局面中。

也就是说,国家除了皇帝说了算以外,教皇也说了算!而且,教皇拥有加冕皇帝的权力。

这还得了?等于说天主教完全凌驾于皇帝和政府之上了。

为了走出这个困局,到了公元16世纪左右,大量反对教皇干政的人逐渐崛起。

他们为了抵制政教合一的局面,开始从天主教中分化出了一系列派系,这些派系加起来,统称为新教。

也就是说,基督教中的新教,其实是反对政教合一的。

这就是为啥新教能在我们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毕竟人家不管政治,只管信仰。

现在,我们再来仔细谈一谈我国古代三武一宗灭佛的事情,基本就通透了。

一、三武一宗分别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三武一宗,很显然是4位皇帝,他们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

很多人除了唐朝的唐武宗以外,或许对其他朝代不太熟悉。

我们可以把这4位皇帝背后的历史串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结束三国时代,西晋王朝趋于统一。

不过10年以后,晋武帝司马炎去世,西晋迎来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局面,再次陷入了大乱之中。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同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

历史来到了东晋十六国的时代。

北方被匈奴、鲜卑、氐族、羌族、羯族等五胡建立的各路政权霸占。

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动因分析-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

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动因分析-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

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动因分析-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唐武宗(在位时间公元841-846 年)是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反佛浪潮中对佛教打击最为彻底的一个君王,会昌灭佛以会昌五年最为狂热,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同时也给了道教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使释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会昌灭佛的历史原因有经济根源,个人原因和战争负担三个方面。

一、经济根源寺院经济的膨胀,僧侣阶层与以为代表的世俗统治阶级在经济利益上产生冲突。

唐初开始实行均田制,凡道士给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国家正式承认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的一种成分,寺院的免役免赋等也保留下来,因此导致寺院急剧膨胀,人口大量涌入佛门。

唐代的寺院经济主要是以田产为主,大致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朝廷的敕赐;二是官僚豪富的捐献,或是他们自带部分田产,设置寺院,招集僧徒,耕种土地。

三是僧侣地主的购置与。

此外,城市寺院还兼有经营活动,也有残酷的盘剥行为。

各地寺院广占田地,会昌年间,陇州大像寺管庄大小七所,都管地总伍拾叁顷伍拾陆亩叁角,长山县(今山东)醴泉寺有庄园十五所,寺院经济的日益庞大,给释门大师们提供了特定的势力范围和物质基础。

寺院土地的扩大和僧侣的增多,必然减少国家税源,安史之乱以后,佛教势力继续扩大,寺院地主控制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严重破坏国家税收和徭役来源,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唐武宗五年四月,敕祠部检括天下寺庙四千六百所,兰若四万所,僧尼二十六万余人,七月,敕并天下佛寺,上都各留四寺,寺僧三十人。

上州各留一寺,下州寺并废。

上寺留僧二十人,中寺留十人,下寺五人,余僧及尼皆令归俗,毁寺院凡四万余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

八月,下诏陈释教之弊,声讨佛害。

唐武宗灭佛期间销毁大量寺院,解放劳动力,没收寺院资财,大量肥田卖钱归户部,奴婢十五万人充为两税户,中下等地分给还俗的僧尼及奴婢,每人十亩,种田者变成两税户,国家财政收入得到充实。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如果造恶业,人身完全超过余道众生,再没有比人身更容易成为恶趣坠石的了。

有些人一辈子所造的恶业,令自己万劫不复,多生累劫都在地狱受苦,比如一个领导发动战乱,或者毁坏佛法,其下场确实不堪设想。

汉地历史上就有几次灭佛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他脾气暴躁、为人凶残,曾三次下诏打击佛教,令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佛像经典无复遗存。

同时,佛教沙门无论少长,全部坑杀,绝不留情。

若有逃窜者,一经捕获,必将斩首示众或坑杀。

因而,当时国境之内,看不见一个出家人。

北周武帝: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勒令僧人还俗。

后来他灭了北齐,又对北齐实行排佛政策,焚毁一切经像,废4万所寺庙,赐王公大臣充为地宅,300多万僧尼被迫还俗。

佛教一时之间销声匿迹。

唐武宗:下令焚烧皇宫内所有佛经,将宫中所供佛像皆深埋地下。

令寺院停止讲经说法。

在全国共废大、中寺院4600余所,废小寺庙近4万所,还俗僧尼约26万人。

后周世宗:虽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但废减寺院3万多所,数万僧尼勒令还俗,销毁佛像用来铸钱,以充实国库。

这几个朝代的皇帝,跟藏地的朗达玛灭佛差不多。

他们一个人在一辈子中造的弥天大罪,非常非常可怕。

像唐武宗,是唐代21位皇帝中唯一反对佛教的,他在位只有短短6年,却因看不惯佛教而下令灭佛,如果当时科学发达,他可能会对全世界的佛教进行破坏吧。

根据历史分析,三武灭佛与道教有关,一宗灭佛跟儒教有关。

不过也有人说,灭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这四次灭佛事件都如出一辙。

由于之前几个朝代大兴佛教,如此加大了财政支出,使国库空竭。

遇到外患,僧尼不能出征打仗,平时也不用缴纳赋税,给社会带来很多压力。

出家人本当艰苦修行,现在都坐拥大量地产,成为了大地主,寺院经济恶性膨胀。

再加上皇帝认为佛教是印度的外来文化,与汉地土生土长的宗教有冲突,鉴于种种原因,之后采取措施灭佛。

为此,宋代宗赜禅师也作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

什么是“三武一宗”法难?

什么是“三武一宗”法难?

什么是“三武一宗”法难?什么是“三武一宗”法难?在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法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这四位帝王实施的四次毁佛事件。

北魏太武帝之所以灭佛,是由于他听信了道士寇谦之和宰相崔浩的谗言,改信了寇谦之的天师道,并且在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先后下令诛杀沙门,焚烧寺院和经像。

第二次毁佛事件发生在北周武帝时期,主要原因是北周武帝受到卫元嵩和道士张宾的影响,于北周建德三年至六年(公元574~577年),颁布了废佛、道二教令,不仅寺庙、经像都遭到了破坏,沙门、道士都被迫还俗。

据说当时大约有2万多名沙门被迫还俗,在关陇地区的佛法全部被破坏,佛教从此就销声匿迹了,历史上称为“周武法难”。

唐武宗笃信道教,当时的宰相李德裕也信仰道教,所以,在宰相和道士赵归真的鼓吹煽动下,唐武宗决心毁佛。

佛教再次面临一场浩劫。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灭佛。

唐武宗下令所有的僧尼还俗,如果有人不从,当场处决,随后,又再次下令毁寺焚经。

当时,总共拆毁了将近4600所佛寺,烧毁了4万余所寺庙,总共有26万多名僧尼还俗。

在历史上把这次毁佛事件称为“会昌法难”,这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大的毁佛事件。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认为众多的佛教寺院僧尼致使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于是下令禁止私自出家,不许创建寺院,并且把未受敕额的寺院都毁弃了;民间的佛像、铜器统统交给官司铸钱,如果有私藏的人一律处死。

在这次法难中,总共有3万多所寺院被废毁,还有大量的佛像和钟、磬等法器被铸造成了铜钱。

这四次法难给中国的佛教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被毁,无数的僧侣失去了性命,严重扼杀了佛教的发展,致使佛教衰微不振。

“三武一宗灭佛”缘起何事?

“三武一宗灭佛”缘起何事?

[键入文字]“三武一宗灭佛”缘起何事?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

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

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

传统上认为,历代王朝针对整体佛教进行武力镇压的事件,总共发生过4 次,这就是习称的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

灭佛就是毁灭佛法,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法难。

实际上,这4 次所谓灭佛事件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要彻底消灭佛教,有的只是要压缩佛教僧团的规模;有的是只打击佛教,不涉及道教,有的则是佛教、道教一起打击。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镇压、取缔佛教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

同时,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

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甩的结果。

北魏太武帝原来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

但是,他逐渐看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

因为,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的特权,由此导致了佛教与国家争财富、争人力。

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魏太武帝继承前代的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以便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

同时,他又接受司徒崔浩的劝告,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奉寇谦之为天师,建立天师道场。

他还亲自登坛受符书,改元太平真君。

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打击佛教做准备。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国,一直在不断吸收儒学灵魂,并且融合中国本土化的道教精髓,慢慢发展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然而,佛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发展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积极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提倡佛教,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

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他的带动下,梁代王公贵族纷纷仿效,捐资建寺,一时寺院剧增,仅健康(南京)一处就有五百余座,全国则有二千八百余座,较大的寺院往往周宇环绕,延袤数里,有若天宫。

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京城建康佛教盛况的形象描写。

高宗李治为太子时,即优礼玄奘,为之作《述圣记》,下令建大慈恩寺,在寺内另造翻经院,继续赞助玄奘译经。

但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则是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自称“朕幼崇释教,夙慕皈依”。

可见,佛教的盛行与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但是在历史上却出现了多次佛教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以三五一宗四次法难为代表。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1,以玄释佛佛教般若学讲:人无我、法无我、万法皆空。

由此,通过玄学中国哲学找到了一种可以沟通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方法;通过玄学中国哲学与佛教哲学之间也找到了一种可以转译、理解的共同语言。

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合流,以玄释佛,大乘班若学各宗大多采用何王之说诠释佛经。

于是佛学渐盛,玄学渐衰。

2,深入民间佛教中的很多思想在中国日益被接受,特别是今生来世,积德行善的思想得到人们的认可。

下层民众在极度困难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寄希望于来世,而统治者正好利用佛教的转世轮回说,使得百姓臣服于他,这使得佛教在这时广泛发展。

3,宗教政策是尊重认可北魏太祖道武帝在转战河北时期,就对佛教给予了特别的尊重。

批准在京城中建立佛寺。

道武帝好老黄,览佛经,见了沙门都加敬礼。

礼遇佛教僧人。

由国家任命僧人中的领袖人物,管理僧人。

任命法果为道人统(沙门统),令其总摄僧徒。

这些都是道武帝的政策。

于此同时太武帝也对佛教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

(二)灭佛的原因1,经济原因《魏书·释老志》记载:公元438 年(太延三年),太武帝“寻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十以下者。

”《魏书·世祖纪》又提到太武帝在太平真君五年(444 年)正月下诏:“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于五日。

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

”佛教在中国已颇具规模,并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宗教流派勃兴于意识形态领域。

人们亦纷纷投奔寺院,久而久之,由于寺院有免除斌役等政策优惠,寺院里出现了自己的佃户,寺院经济日益膨胀,并且人丁兴旺,甚至于出现了“僧兵”之类的寺院武装。

寺塔豪华,浪费财物,僧徒众多,不事农桑,减耗课役,僧尼逐利违法,有污秽之行,寺院藏污纳垢,收容避役逃罪之人等,这些对国家财政收入、法令统一、国力增强都有损害。

为了扩大自己的兵源和财源,必须要控制。

2,政治原因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双重影响,统一不久的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处于双重压迫之下的各族人民也不断奋起反抗。

其中,以公元四四五年发生的盖吴起义规模最大,也正是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太武帝灭佛这一恶性事件的发生。

“……会盖吴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

先是,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验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

沙门饮从官洒,从官入其便室,见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

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与当盖吴通谋,规害人耳!”正是因盖吴起义惊动了统治者的神经,让他们意识到了政权统治的岌岌可危,所以太武帝在发现沙门可能与盖吴起义有染时,才会下如此之决心,诏天下灭佛。

这也可以说是太武帝灭佛的直接原因。

3,佛道之争据《魏书·释老志》载:“世祖初即每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

……举诸佛像,行于广荷,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

”后来得道成仙的巨大诱惑,崔浩的力荐,加上太武帝自身一些因素的影响,道教的地位终于在太武帝朝压过了佛教。

信奉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进而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元四四一年,寇谦之奏日:“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官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

”太武帝从之,改元“太平真君”。

四四二年正月,“帝至道坛,亲受钧篆,备法驾,旗帜尽青。

”从此之后,诸帝即位,都有登坛受篆的仪式。

(魏书·世祖纪》)二、北周武帝灭佛(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1,发展迅猛因为北周武帝灭北齐,而北齐则是极为崇奉佛教的。

由上可知,加上北齐境内的寺院僧侣后,整个北周的佛教发展规模是非常庞大的。

2,推行的宗教政策是谨慎民主早在天和元年(566 年)五月庚辰“帝御正武殿,集群臣亲讲《礼记》”。

周武帝自天和四年(569 年)一月在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老子》义始,经过七次议论二教优劣。

建德元年(572 年)冬十二月癸己,周武帝“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

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体现了民主。

从天和三年(568 年)八月癸酉,“帝(又)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天和四年(569 年)二月戊辰,“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再到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 年)五月十七日下诏正式禁断佛、道二教之前,北周武帝针对佛、道二教的作用和地位又主持了多次讨论,可见其谨慎。

(三)灭佛原因1,经济原因据杜祐《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载,大象年间(580—581)为九百零九万九千余人。

北齐灭亡前有两千万六千余人。

北周灭齐后,两者合为两千九百万余人口。

以此推算,即当时北周人口约有两千九百万人。

刘昼是北齐文人,在他的书中说“今僧尼二百许万”。

以此推算北周灭齐后总人口不及三千万,僧尼人数却超过两百万。

因为寺观、僧俗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2,佛儒之争北周太武帝是崇儒尊孔的。

史籍有载,天和元年(566 年)五月庚辰,“帝御正武殿,集群臣亲讲《礼记》。

天和三年(568 年)八月癸酉,“帝(又)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

”天和四年(569年)二月戊辰,“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

”认为佛教与社稷无意,“佛言有虚妄,皆是妄想”,“释教虚诞,有为徒费,无执戈以卫国,有饥寒于色养。

逃役之流,仆隶之类。

避苦就乐,非修道者”。

三、唐武宗灭佛(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1,佛教发展与统治者联系密切唐代二十二个皇帝,除武宗外大多都信佛,他们与佛教保持着积极紧密的联系。

在文章开头我们已经说了唐朝皇帝对佛教的支持。

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寺院经济的发展,使得僧侣人数大量扩大,佛教规模空前扩大。

2,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佛教本身的发展,禅宗等佛教分支流派的分化,出现了若干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贞观十五年(641 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量佛教、佛像,促成了藏传佛教的形成。

贞观十九年(645 年)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归来,受到政府的隆重欢迎。

太宗在西安慈恩寺为其组织了3000 人的庞大译场。

由于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尊崇老子,抬高道教,笃信佛教,使得儒,释,道在这个时期相互融合,互相吸取。

(二)灭佛的原因1,经济原因佛教在唐代一直都有很大势力,它与朝廷在经济上始终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矛盾,而且在很长时期矛盾十分尖锐。

会昌二年十月,勒令部分僧徒还俗,“若僧尼有钱物及谷斗、田地、庄园,收纳官。

如惜钱财,情愿还俗去,亦任勒还俗,充入两税摇役”。

寺院经济的发展,必然威胁到封建地主的利益,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灭佛是势在必行的。

2,政治原因于辅仁先生认为唐武宗“灭佛的根本背景是唐武宗与唐宣宗之间的权力斗争。

……唐武宗与佛教的矛盾,实质上主要是与宣宗的矛盾。

武宗毁灭佛教的原因,根本在于宣宗从宫中逃出之后,隐身于佛门。

灭佛,就是为了查杀宣宗,毁灭他的栖身之所。

”也有很多学者反驳,但从唐朝的内部矛盾的激烈性,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另一方面的政治原因是四年七月,因“打潞府兵众,每日用廿万贯钱。

诸州搬载不及。

又京城官库物欲尽。

”征战讨伐导致需要大量的钱财和劳力,而佛教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的军事斗争。

3,佛道对抗在牛致功先生的文章中,牛先生认为灭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灭佛的重要原因是政治问题,灭佛的直接原因是佛道矛盾。

赵瓯北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道:“唐代服丹药者六君,穆、敬昏愚,其被惑固无足怪,太宪、武、宣皆英主,何为甘以身殉之?实由贪生之心太甚,而转以速其死耳”,唐武宗信奉道教,渴望道教的“长生不老“,使其有遵道抑佛的思想。

四,后周世宗灭佛(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1,元气大伤经历了唐末的战争,百姓流离失所,佛教没能恢复到唐朝时的盛世,这个时候佛教与本土宗教积极融合,帮助人们在精神上摆脱战争的苦难。

2,制约限制在后周继位之前对佛教就是反感的,而在正式灭佛之前对佛教和佛教徒的态度是冷淡的。

后周世宗由于尊崇儒家思想,一上台就开始对佛教进行整肃,但是他对佛教整肃的方式并不只是简单的政令禁止,而是在运用宗教政策整肃的同时借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制约、限制佛教。

(二)灭佛的原因1,政治原因整顿沙门,严正法纪。

后周世宗后周世宗限佛则保留了将近一半的寺庵僧尼。

没杀一人没流滴血,没拆寺焚经毁(铁木砖泥)像,也未波及其他宗教。

可见他的真正目的不是灭佛,二是希望通过限佛来达到除弊兴利的作用。

显德二年五月的限佛诏阐明了限佛的理由和动机:“前代以来,累有条贯。

近年以降,颇紊规绳……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

乡村之中,其弊转盛。

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

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

”(《周书·世宗纪第二》) 军事上,五代处于战乱时期,后周世宗为了扩大军力,采取措施征集更多的劳动人数,军事实力大增。

小结(一)灭佛的共同原因1,首先是由于经济原因。

国家的佛教盛行,使得僧尼众多,寺院经济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与封建经济发生矛盾。

影响了国家的兵源、役源和财源,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只能灭佛。

2,其次政治原因。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别是军事斗争,这样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毁佛可以使得劳力充足,军事力量加强。

3,佛教与儒、道的矛盾。

中国的正统思想是儒教,哪位皇帝都没能动摇儒学的地位。

因为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纲领。

而道教因为统治者的个人偏好,使得佛道之间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矛盾,这是与统治者个人的宗教信仰有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