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合集下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李永德内蒙古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呼和浩特010059摘要:灾难不仅损害人的躯体健康,而且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

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PTSD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PTSD在受灾群体中并不罕见,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

影响PT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如果我们能找到影响PTSD发生的各种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 的预防就会越有效。

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影响PTSD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以及过度唤醒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

只有掌握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才能发现高危人群,及时地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降低PTSD的发病率。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表明,PTSD易患性的差异有部分是来自于遗传。

Ture等[1]对越战期间在美国军队服役的2224对单卵和1818对双卵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均衡了战争暴露程度后,遗传差异可解释33.3%的自述PTSD易患性上的变异。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验交流198作者简介:包函(1998—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

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称延迟性心理反应,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或为一个人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几乎对所有的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事件后所发生的精神障碍。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影响PTSD的因素众多而复杂,总体上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类。

灾难发生前个体自身的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人格特征等,灾难发生时的创伤暴露程度(灾难对个体生命的威胁程度、亲人丧失程度、财物受损程度等),灾难发生后个体心理复原能力、安全感、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次级压力源、资源流失情况等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目前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常用于PTSD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

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两者的联合使用应该成为第一选择。

总体上,PTSD是一个具有应用价值的现实性主题,越来越多的研究从PTSD的产生机制、症状群体、影响因素、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查与研究。

本文结合最新的关于PTSD的研究,对一些新兴心理治疗方法进行一定总结。

三、认识行为疗法(一)暴露疗法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ET)。

暴露疗法指通过对创伤记忆的暴露或者想象暴露,将个体放在能够引发创伤记忆但是安全的环境中,并通过放松技术和治疗师的指导将恐惧水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进而提升自信心,减少行为回避。

传统的暴露方法有现实情境暴露法和想象暴露法。

二者都具有一定局限性。

患者的创伤情境复杂而多样,很难制作出身临其境的效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

想象暴露法则受到患者自身意愿与想象程度的限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临床表现
创伤儿童均有4个重要的特点:具体化重复感知的记忆;行为刻板;创伤后的恐惧;对他人、人 生及自己未来的态度发生变化。I型创伤表现为细节化、记忆深刻、认知再评价、反复的回 顾性思考、错觉以及对事件的时间定向障碍;II型创伤则会引起心理防御与应对策略以逃避 重复创伤,表现为大量的否定、情感麻木、抑郁、分离症状、自我麻醉、自我催眠、对伤 害者以及伤害行为的敌对态度。典型的PTSD症状包括:
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过分警惕,易激惹,心惊肉跳,坐立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通常在创 伤暴露后的第1个月最普遍、最严重。
三.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人与事,这在II型创伤的患儿 中更为常见。
四.其他常常合并睡眠障碍、抑郁情绪,并出现精神症状。在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会出现退行 性表现,丧失一些已获得的技能。I型创伤患儿中感觉迟钝,视幻觉,特殊的时间定向障碍 也很常见。
鉴别诊断
一.其他应激相关障碍应与急性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相鉴别。PTSD与前者的主要区别 在于起病的时间和病程。急性应激障碍在事件发生后迅速起病,病程较短,通常不超 过1周。而适应障碍的诱发事件属于一般应激事件,程度不严重。
二.其他精神障碍抑郁症患儿也可出现兴趣缺乏、言语和动作减少、感到前途茫然、有 严重消极自杀言行等;焦虑症会表现岀紧张、警觉性增高、坐立不安等,但两者都不 存在与创伤性事件直接相关的回忆与梦境,也不会出现针对特殊场合出现的回避行为。 但PTSD可能会与这些疾病共患。
病因
一.遗传因素研究表明PTSD具有家族聚集趋势,PTSD患者的后代发病危险较一般人群增加50%, 患者一级亲属中有较高的精பைடு நூலகம்疾病发病率。
二.生理因素研究表明,PTSD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 三.社会心理因素战争、自然灾害、多种生活事件(虐待、遗弃、绑架、重大交通事故、患病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和心理压力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和心理压力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和心理压力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出现的心理障碍,其症状包括闪回、避免、负性情绪和高度警觉。

同时,心理创伤也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和心理压力。

一、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闪回:患者会因为某些触发因素,如声音、图像、气味等,突然回到创伤事件发生时的情境中。

这种闪回会让患者感受到与当时相似的强烈情感,仿佛再次经历创伤事件。

2. 避免:由于对创伤事件的回忆过于痛苦,患者会试图避免与事件相关的讨论、活动或人员。

他们可能会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地点、节日、电影等。

这种避免行为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

3. 负性情绪: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愤怒、悲伤等负性情绪。

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恐惧、绝望,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出现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想法。

4. 高度警觉:患者对潜在的危险和威胁过度敏感,常感到紧张、易激怒、难以入睡等。

他们对于一些平常的声音、光线等刺激可能过度反应,产生明显的身心不适。

以上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社交隔离和自杀倾向。

二、心理创伤后的心理压力心理创伤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与症状密切相关的。

以下是心理创伤后可能引发的心理压力:1. 恐惧和焦虑:创伤事件往往会造成对人身安全的威胁,给个体带来强烈的恐惧和焦虑。

患者对未来感到担忧,对各种可能再次发生的创伤事件产生畏惧,从而增加心理压力。

2. 无助和绝望:心理创伤可能造成患者对个人能力和控制力的丧失感。

他们可能感到无法改变或逃避现状,对自己的命运感到绝望,进而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

3. 内疚和自责:患者常常将创伤事件归咎于自己,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或做到最好,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

这种情绪会导致患者对自身抱有负面评价,增加心理压力。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程论文(设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学期: 2012 -- 2013 学年第 二 学期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年级: 12 级学生姓名: 黄俊 学号:2012120131题目: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课程名称:危机干预任课教师姓名: 李涛2013 年 6 月 14 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综述摘要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多发的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受灾群体中已处于常发态势。

PTSD 的流行病学状况显示特殊群体的发病率较高不容忽视;病因学上创伤性事件、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都会对PTSD 产生影响。

关键字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因学因素研究综述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灾难不仅对人的躯体健康造成损害,而且会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

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及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车祸、火灾、空难、爆炸和矿井塌方等各类人为事故后,PTSD的发生率很高。

早在1993年,何鸣等就对翻车事故后的PTSD进行了研究,报道41%的幸存者患有PTSD。

[1]王焕林等采用系统-整群抽样对我军的21198人进行了流行学病调查,结果显示PTSD 患病率为0.1485%。

其中,陆、海、空军和学员的PTSD患病率分别为0.1484%、0.158%、0.184%和0.1227%,但对特殊兵种或在执行抗灾任务后的军队来说,PTSD发病率显著高于和平时期我军PTSD横断面调查的结果。

[2]烟台“11.24”海难救援军人一月后的发病率为17.95%。

[3]张本等对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的PTSD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23%,提示大地震所致孤儿是发生PTSD的高危人群。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1.概述 (2)1.1基本概念 (2)1.2流行病学研究 (2)1.3临床表现 (3)2.致病因素 (3)2.1创伤事件 (3)2.2易感因素 (4)3.诊断与评估 (4)3.1诊断 (4)3.2评估 (5)4.治疗与预防 (6)4.1心理治疗 (6)4.2药物治疗 (6)4.3预防 (6)参考文献 (7)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

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

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1.1基本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 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

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会发展为PTSD,普通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为7.8%。

女性创伤暴露率为51.2%, PTSD 的患病率为10.4% ;男性创伤暴露率为60.7% , PTSD的患病率为5.0%。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

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是统一协调活动的有机整体。

儿童尽管PTSD的核心症状为:重新体验症状、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

但是,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

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警觉性增高症状越明显;年龄越小,其临床表现就有其特殊性。

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恶梦的内容,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

研究指出:儿童重复玩某种游戏是回闪或闯入性思维的表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2. 1重新体验儿童行动、使用或者感觉事件再发生。

儿童常有噩梦,且噩梦的内容不清晰。

儿童有事件的回放(回忆过去)或脑中反复跳出图象。

2. 2回避儿童也许避免谈论创伤事件。

儿童也许避免活动、接触也许提醒他创伤事件的地方或者人。

儿童在面对令人愉快的事上也许有麻烦与朋友和家庭相处,或者丢失兴趣。

儿童可能不表现出他的感觉或与他年轻的年龄不相适应。

儿童也许看自己将来没有希望,也许也担心在童年死去。

2. 3应激增加儿童容易受到情感伤害。

儿童有突然的悲伤、恐惧或者愤怒的感觉。

儿童感到紧张,跳动,慌张或者急躁。

儿童在学校有问题或麻烦,要被注意。

儿童有睡眠问题。

http://www.cm /old/article/080522/a080522a1002.ht m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发生后数日至6个月内所出现的个体延迟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病理性再度体验创伤、恶梦惊醒、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临床症状及诊断
主要有以下三组典型症状:
①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反复出现错觉、幻觉,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不自主回想,做创伤内容的恶梦 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等,明显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等( 至少1 项)
②持续性警觉增高
入睡困难,易激惹,注意集中困难,过分担惊受怕( 至少1 项)
③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和情感麻木
丁螺环酮 过度镇静、肌肉松弛和撤药综合征作用少
抗癫痫药 减少创伤体验重现和回避症状 拉莫三嗪 治疗伴冲动、愤怒或双相障碍 卡巴喷丁 改善睡眠,减少梦魇 卡马西平 锂盐 对情感爆发、过度兴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控制情感爆发等 奥氮平 利培酮 氟哌啶醇 明显暴力行为者
治疗方式
教育
创伤应激是一种机体反应 应鼓励患者向人诉说创伤经历 引导患者表达其痛苦情绪 健康行为的建议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 包括认知治疗、暴露疗法 创伤记忆暴露、纠正灾难化思维 应激脱敏训练、生物反馈技术
焦虑管理训练:主要目标是管理应激性事件 放松训练、积极的自我陈述 呼吸训练、社会技能训练
杏仁核 接受来自丘脑和皮质的输入信号 传送到脑干、下丘脑和纹状体 神经递质改变
丘脑杏仁核通路 能对声音的知觉产生快速的恐惧反应
发病机制
神经解剖学改变
海马体积缩小、神经元排列紊乱 突起变短
大脑白质发生非特异性损害 前扣带回区情感调制
神经递质的改变
NE释放增加,自主神经活动增强 DA 系统敏感高,警觉性增高,妄想 鸦片样物质 麻木感有关 5-HT 对恐惧条件反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影响对象 直接受害者 可怕场面的目睹者或幸免者
概念
PTSD 并不泛指创伤后所有的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立即发生,持续数小时至1 周 强烈恐惧、行为盲目或兴奋及木僵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概述 (2)1.1基本概念 (2)1.2流行病学研究 (2)1.3临床表现 (3)2.致病因素 (3)2.1创伤事件 (3)2.2易感因素 (4)3.诊断与评估 (5)3.1诊断 (5)3.2评估 (6)4.治疗与预防 (7)4.1心理治疗 (7)4.2药物治疗 (7)4.3预防 (8)参考文献 (9)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

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

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1.1基本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

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会发展为PTSD,普通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为7.8%。

女性创伤暴露率为51.2%, PTSD的患病率为10.4% ;男性创伤暴露率为60.7% , PTSD的患病率为5.0%。

一般说来,不同的人群或个体,不同应激事件所致P'TSD的患病危险性亦不相同。

调查发现,经历过满足诊断标准的创伤性事件的人,患有P'TSD的比率如下:强奸,32%;其他性攻击,31% ;躯体攻击,39%;家人或朋友被杀,22 %;其他犯罪的受害者,26 %;非犯罪类的创伤(天灾人祸,事故,受伤等等),9%(Gilliland & James, 1998)。

我国军队医务工作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军人PTSD患病率为0,485%,其中,陆、海、空军和学员的P'TSD患病率分别为0.484%, 0.58%,0.84%和0.227 %,特殊兵种或在执行抗灾任务后的军人P'TSD发病率显著高于和平时期军人P'TSD 横断面调查的结果(王, 崔, & 陈, 1996)。

目前,我国由自然灾难和突发事故引起的心理创伤已引起心理学界重视。

有些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的数据,如张本等(张, 王, & 孙, 2001)对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的P'TSD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23%。

徐唯等的研究表明,特大爆炸事故后P'TSD的发生率高达78.6%。

1.3临床表现PTSD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组(Nietzel & Wakefield, 1996):第一组为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侵人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第二组为保护性的反应,如,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和情感麻木;第三组为高度警觉的症状,如,惊跳反应和过度警觉。

2.致病因素2.1创伤事件PTSD最初起源于战争创伤后,其原因通常为异乎寻常的战斗事件。

后来战争创伤的概念扩展到其他事件,如,大的灾难、躯体的攻击、暴力性侵害等。

成为病因的压力可以是来自躯体的或情感的,可以是单独的或重复的,范围可以从自然灾害、事故到刑事暴力、虐待、战争,这种压力既可以是直接经历,如,被打伤,也可以是间接经历(Nolen, 2005),如亲眼目睹他人死亡或受伤。

而有关症状可以立即出现,也可以延迟发作,如在事件发作至少6个月以上才出现(Butcher, Mineka, Hooley, & others, 2004)。

还有一些人经历了长时间的精神痛苦,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时也会出现PTSD。

近年来个体的主观反应和发生在所爱之人身上的事件也可成为PTSD的应激源。

此外,在目击或抢救该事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PTSD的应急源(Yehuda, Halligan, & Bierer, 2001)。

DSM一W 对应激源重新定义后增加了体验到的应激事件的数目,许多医学事件,如,孕妇生产、流产、患癌症或住院等也可导致PTSD。

还有一些人经历了长时间的精神痛苦,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时也会出现PTSD。

2.2易感因素常见的易感因素有:精神障碍的家族史与既往史,家庭社会因素,性格内向及有神经质倾向,职业特征等。

这些因素均增加了个体在创伤后患应激障碍的可能性(马, 王, & 谭, 2004)。

研究表明,PTSD患者家族史中精神障碍发病率是经历同样事件未发病或无此经历者的三倍(Xian et al., 2000)。

在双胞胎研究中,PTSD患者的同胞较创伤后未患PTSD的同胞PTSD发病率增高(True et al., 1993)。

童年期创伤使PTSD的发病率增高(Baker & Shalhoub-Kevorkian, 1999)。

创伤来自家庭、同龄伙伴及社会,其中家庭暴力是PTSD重要的、普遍的易感因素,它可以导致受害儿童发生PTSD或使该儿童在以后成为PTSD的高危个体。

病前某些人格障碍,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均可妨碍人们成功应对创伤而导致PTSD。

病前患其他焦虑谱系障碍的人对PTSD高度易感。

对创伤曾有相似经历的人也易患PTSD(Mayou, Bryant, & Ehlers, 2014)。

另外,研究表明,消防、公安、执法、灾难营救、维和人员、危机干预工作者,司及急诊医务人员(徐 & 张, 2005)易患创后应激障碍。

3.诊断与评估3.1诊断随着有关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也经历了相当大的修改。

PTSD的诊断标准首次出现在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II, 1980)中,并将其列为焦虑障碍的一种,其主导情绪为恐惧和害怕。

1987年的DSM一111一R和1994年出版的DSM一W对其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和扩充。

1993年PTSD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勤第十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

《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3)首次使用这一名称,并把它纳入应激相关障碍。

创伤事件后个体出现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侵人性的回忆和梦魔)、保护性的反应(如回避与情感麻木)、高度警觉三种主要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而且带来了明显的痛苦,或者造成个体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可被视为满足PTSD诊断标准(David, n.d.)。

急性应激性障碍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Nolen, 2005)是一种建立在分离症状基础上的诊断,该障碍患者具有下列独立的症状中的三到四项症状:感觉麻木、感觉分离、或缺乏情感反应;对环境的知觉减弱(如茫然);感到事物不真实;感到自己不真实;以及对创伤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遗忘。

急性应激性障碍与PTSD的区别在于创伤事件后发病的时间以及病程持续时间,急性应激性障碍发生在创伤事件后四周内,至少持续2天,但不超过4周。

个体一旦脱离创伤性情境,同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如:对其应激表示理解、同情,让其描述发生了什么及他们的反应,便能得到康复。

急性应激性障碍的主要症状与PTSD的预测因素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从防治的角度来看,可以促使有可能发展成PTSD者就医,利于促进对PTSD的早期识别,也可以预测是否会发生迟发性PTSD。

3.2评估PTSD的评估不同于其他心理障碍的评估,它是个事后评估(David, n.d.),评估的是非常严重的创伤性事件以及导致个体产生的某些主观反应。

评估的两个主要目的是:进行诊断和制订治疗计划。

另外,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估利于诊断出症状的全部内容和形式,进而确定PTSD的共病情况。

因为PTSD往往有其他的心理障碍共病,最常见的为抑郁和物质滥用。

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就应该及时根据事件类型,结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对受害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态以及应对方式进行全面评估。

早期的评估可以紧急判断创伤的可能性。

评估的第一步是要确定病史中的主要创伤性事件(Weathers, Ruscio, & Keane, 1999),包括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发生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评估创伤性事件可用的量表有:创伤应激评估表(Traumatic Stress Schedule)、创伤性事件问卷(Traumatic Events Questionnaire)、创伤后应激诊断量表(Th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agnos-tic Scale)、战争暴露量表(Combat Exposure Scale)、潜在应激事件访谈量表(The Potential Stressful Events Interview) , PTSD临床监测量表(The DSM-W version of the 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

国内学者在参考国外有关文献和评定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 PTSD-SS),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刘, 马, & 刘, 1998)。

4.治疗与预防4.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PTSD的重要方法,比精神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干预过程中依据正常化、协同化、个性化原则,干预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对一的面谈、电话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应激免疫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SIT)、系统脱敏疗法、延长暴露(prolong exposure, PE)和视觉暴露治疗、认知加工治疗(Cognitive ProcessingTherapy, CPT)、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uation and Reprocessing, EDMR)4.2药物治疗PTSD的药物治疗能缓解某些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体验,通常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措施,增加患者对心理治疗的依从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