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6年1月5日适用学生:201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一、案例分析题(总分30分,共2小题,第1题20分,第2题10分)1、据黑龙江省科研部门观测和水文部门推算,坡耕地每年亩流失水量约75立方米。

如以600万公顷坡耕地计算,每年流失水量约66亿立方米左右,这是造成岗地缺水干旱,洼地内涝的重要原因。

据克山、拜泉、尚志、宾县、阿城等市县调查,开垦六、七十年的坡耕地黑土层,一般都由原来的60—70厘米,减少到30厘米左右,土壤抗冲抗蚀性能降低。

据黑龙江省全省土壤普查资料统计,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露出黑黄土、破皮黄、黄土蹶子和蒜瓣子黄土面积已达104.73万公顷。

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黑土坡耕地每年流失表土厚0.4—0.7厘米,有的地块达1厘米,折合土方2.7—4.7立方米。

黑龙江全省每年因水蚀和风蚀流失掉的土壤,再加之重力侵蚀的跑土量,大约在2—3亿立方米。

随着表土的流失,养分逐渐减少。

据调查,开发40—50年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一般降低1/3—1/2。

又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试验观测分析,3度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氮磷素12—16公斤,钾24—32公斤,相当于500—1000公斤农家肥的肥力。

以此推算,黑龙江全省坡耕地每年流失氮磷7.2—9.6亿公斤,钾14.4—19.2亿公斤。

如果把这些流失的养分折合成化肥(标准吨)大约500—600万吨。

由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严重地影响了粮食产量。

据调查分析,每年每亩可少收粮食25—40公斤,黑龙江全省由于水土流失,每年少收22.5—25亿公斤粮食。

请结合上述资料,运用所学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知识,为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保持林布局的规划设计。

答: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和沟谷防护林。

(4分)(1)分水岭防护林在丘陵区山丘顶上顶部浑圆的,防护林配置在凸形斜坡的转折线上,一般带状横向配置,带宽10~15m,乔灌木三角形混植;(2分)顶部尖削的,防护林设在狭窄的分水线以下到坡耕地之间,采用宽度较大的乔灌混交或纯灌木林带。

土地规划试题1

土地规划试题1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卷一、填空题(1×16=16分)1.土地利用具有和两重性特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3.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

4.经过土地供需分析,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之间的数量比较,最后可得出以下几种结果:,,。

5.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

6.水利骨干工程用地规划大致包括:,,。

二、名词解释(4×6=24分)1.土地利用规划:2.城镇体系规划:3.公路选线:4.林带透风系数:5.土地复垦规划:6.土地整治规划:三、判断题(1×11=11分,错用×表示,对用ˇ表示)1.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2.韦伯理论的核心部分,从经济上看就是农业生产者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

()3.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5.同一块土地对不同的用途具有相同的适宜性。

()6.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在追加土地面积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土地供需平衡的结构效应的有力措施。

()7.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正确配置耕作田块是耕地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8.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应根据不同的地貌部位进行布局,一般有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沟谷防护林等类别。

()9.编制地、县及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常应进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0.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采取工程和生物等措施,使其投入经营和利用的活动。

()11.城镇体系是指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四、单项选择题(1×5=5分)1.用水保证率是指一定年限内保证用水的()①月次②日数③水量④年次2.水库库址选择是供水工程规划的首要问题,对土地利用其他项目的规划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库址地形的选择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库址一定应选择“肚大口小底平”的地形②库址水源应充足,集水面积大③库址应选在地质条件好,基础稳固不沉陷、不漏水④库址距离灌溉区要近,地形应高于灌区地面。

8355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3

8355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3

1.我国城市土地资产总值约为 。

A 、15万亿B 、17万亿C 、20万亿D 、13万亿2.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城市用地增长率/ 之比。

A 、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B 、城市人口增长率C 、城市非农用地增长率D 、农业用地增长率3.城市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城市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二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三是 。

A 、城市用地规模日益增大B 、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C 、城市人口聚集程度的提高D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大4.城镇体系规划是测算 的重要依据。

A 、建筑用地B 、居民点用地C 、城市用地D 、非农业建设用地5.居民点规模具有 和用地规模。

A 、建筑规模B 、人口规模C 、居民点形态D 、规划区规模6.城市用地包含城市建成区用地、城市规划区用地和 。

A 、城市建设用地B 、城市建筑面积C 、城市行政辖区用地D 、市区用地2004年1月江苏省专业证书后教育考试8355土地利用规划学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横杠内。

7.居民点布局形式大体有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和。

A、四边形式B、集中式C、自由式D、直线式8.劳动力和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

A、资本B、生产资料C、土地D、交通9.当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就成为其所必需的。

A、物质载体B、物质条件C、重要资产D、生产资料10.具有肥力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吸取营养的主要源泉。

A、土壤B、土地C、载体D、生产资料11.土地在建筑业部门中起着作用。

A、载体B、基地C、地基D、操作场所12.编制和实施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土地利用专项规划C、国土规划D、城市规划13.省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的总量不减少。

A、耕地B、农用地C、建设用地D、未利用地14.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人民政府批准。

A、县级B、市级C、省级D、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级15.土地条件调查包括。

土地规划利用学(A)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土地规划利用学(A)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1.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4.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5.趋势预测法:若假定变量的过去变动趋势外延到未来,从而得到预测期的变量数值,这就是趋势预测法。

6. 人口预测:就是根据规划区域或单位现有人口状况和可以预计到的未来发展趋势,渢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等。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中期计划、年度计划。

2.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

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4.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5.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6.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7.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

8.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

9. 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答: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1分)(1)准备工作阶段(1分)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准备、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技术方案、收集资料。

(1分)(2)方案编制阶段(1分)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编制供选方案、方案择优、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卷(B)【考试试卷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卷(B)【考试试卷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卷(B)【考试试卷答案】《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试卷(B)课程代码: 考试日期:适用专业: 考试时间:2小时 考试形式:闭卷(敬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5页)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1.土地利用规划2.土地需求量预测3.公路选线4.土地的人口承载力5.城镇体系规划6.土地供需分析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装 订 线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土地利用计划按计划时效可分为:、。

2.我国居民点布局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即:、、、。

3.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规划深度可分为:、、。

4.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主要有:、、、、。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主要有:、、、。

6.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和。

7.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主要有:、、。

8.在土地利用分区中,常用的分区方法有:、、、。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主要有:、、。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了便于编制规划和实施规划,在我国一般采用行政区划单位的规划体系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什么是吉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并简述衡量小康水平的指标是哪些?3.简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程序或步骤?4.简述北方地区机井用地的要求是什么?5.简述公路选线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四、补全空格题(10分)下面是某地区2001年到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的平衡表,空格表示数据是0,请在有问号的地方填上正确的数字。

(单位:公顷)五、论述题(第1小题8分,第2小题14分,共22分)1、试分析地租和地价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2、简要地介绍一下你所在的居民点用地主要特点有哪些?并从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建筑要求,卫生保健要求,兽医防疫要求等四方面来分析你所处居民点的用地是否合理?。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及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及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概念、问答、填空)一、概念部分:土地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计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布局土地质量评价城市化水平建筑密度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城镇体系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城市规模土地承载潜力土地质量二、填空题部分:1、人们通常把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的土地。

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国家领土是指,、、,;国土资源一般包括;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土地资源是;土地资产是指。

3、土地具有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

4、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5、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

6、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和。

7、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

8、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

9、位置级差地租反映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的比率。

10、地球表面积系指;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11、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又;既是,又是;既是,又是。

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12、土地利用是,包括两层含义。

13、土地利用的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14、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15、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

1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按区域性质分为;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地利用规划》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73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地利用规划》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73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地利用规划》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732)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10小题,共30分)1.从生态角度看,土地不具有( )功能。

A.支撑B.养育C.净化D.生产2.土壤腐殖质的热容量比空气、矿物质大,比水( )。

A.大B.相当C.不确定D.小3.下列不属于对地下水影响因素的是( )。

A.气候的影响B。

风向的影响C.地质构造与岩性的影响D.水文因素的影响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的时限一般是( )。

A.二至三年B.三至五年C.五年或十年D.十年或二十年5.下列指标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

A.人均用地面积B.交通密度C.土地开发利用率D.土地垦殖率6.能表征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指标是( )。

A.绿色植物覆盖率B.单位耕地马力数C.建筑密度D.土地垦殖率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主要体现在( )。

A.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B.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控制C.对土地整理、复垦潜力分析D.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8.下列没列入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9.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目前人类可控制的是( )。

A.单位面积上的土壤流失量B.降雨因子C.土壤可蚀性因子D.坡度因子10.下列关于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施周期长B.与工程措施相比在用工和投资方面均较多C。

防止水土流失D.促进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2小题,共10分)11.土壤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产物。

12.土地的纬向地带性:指土地资源特征大致沿纬向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地带,呈有规律的南北更替变化规律。

三、填空(每空4分,5个空,共20分)13. 1993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发表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指出,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同时考虑:保持和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经济上可行、社会可以接受。

电大《土地利用规划》2025-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土地利用规划》2025-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土地利用规划》2025-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共10分)
1.大气辐射:
2.耕地利用单元:
二、填空题(每空2分。

共20分)
1.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

植物可以通过对其进行调节。

2.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以及建筑组群迎风的方位、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大小等有关。

3.就人类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来说,地下水可分为、和承压水。

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准备工作包括和二个方面。

5.山区土地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和。

三、单选题(每题2分。

共30分)
1.关于土地的概念,错误的是( )。

A.土地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B.土地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
C.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D.土地是普通商品
2.土地资源的功能为( )。

A.植物生产功能 B.建设承载功能
C.生态功能 D.1:2_h三项都是
3.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垂直变化( )。

A.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B.冬季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最高
C.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
D.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到达水平面的直接辐射最小
4.昼夜温差比较大( )。

A.作物的产量较高质量较好
B.白天温度高,增加了有机物质的消耗
C.夜间温度低,增加了有机物质的消耗
D.影响作物的质量
5.风以三种方式将沙粒带人气流,造成沙尘暴的方式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19.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20.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21.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3.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土壤。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法律意义上的土地。

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是指整个地球表面上下组成立体垂直剖面;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国土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山区资源、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包括水面在内的地球表面积;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某个国家的人民赖以生存的场所,又指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国土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土地资产是指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3、土地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和景观功能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4、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5、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创造出新的土地。

6、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7、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

8、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仓库。

9、位置级差地租反映土地纯收益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地租和利息率的比率。

10、地球表面积系指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投影面积;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11、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即土地关系的客体;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又是巨大的社会资产;既是土地物质,又是土地资本。

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12、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包括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和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两层含义。

13、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14、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15、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土地利用的微观设计。

1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17、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18、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土地规划作商业用地。

19、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寥仕。

20、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社会经济综合平衡,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22、土地数量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土地可更新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3、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无机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预测变化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给出行动的的过程。

24、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系统工程= 传统工程+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25、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效益和最佳服务;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26、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关系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然后再进行土地利用细部规划。

27、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土地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核心内容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等特性。

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30、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

31、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社会发展阶段,宏观上是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微观上是指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

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吉尼系数。

32、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33、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是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3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将居民点布置在生产区的地形上方,主导风上风向和河流流向地的上游。

35、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小,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

36、基本人口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7、土地垦殖率= 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 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 农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人口密度= 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单位土地纯收入= (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38、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综合预测三类;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

39、劳动平衡法一般运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未来人口预测。

40、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对土地质量相对于各种可能土地用途的综合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本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