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如何才能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如何才能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如何才能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2013-10-15 09:1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为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措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各地,诸如北京、广东、江苏南京,正在开展各种探索,全国工商联也对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第三方调查评估。这些探索和评估的实质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及落实民间投资措施来试水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边界,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充满创新活力市场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好社会”的改革思路,并在操作层面上提出“凡是市场可以做的,政府一般不再介入;凡是社会能够做的,政府也不再介入”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市场化的改革,完善了社会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要在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问题上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从历史经验看,必须实现三个根本转变。

从明晰公共利益到实现公共利益

(一)以公共利益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市场与整合社会的边界,这个问题我们过去考虑不多,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一般是指公共福利或一般福利,它是政策争论、政治学、民主问题和政府本质问题的核心议题。从经济学角度说,它不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和非敌对性(non-rivalrous),一个人的使用和获取并不影响其他人使用和获取,通常包括公共领域的空气、灯塔和知识等。在个人生活中的住宅小区,通常是指小区环境、安全、卫生、整洁、管理等。几乎每个人都声称参与和增加公共利益是有益的,但若不明晰公共利益的组成内容和概念,并将其与个人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一切会无济于事。按照兰登书屋词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的解释,公共利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公共福利或一般福利。二是与平民百姓有关的利益。本文所指的公共利益更应该是倾向于后者,即与百姓和民众利益相关的、关系民生的利益。一方面,这样界定符合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从“卫生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转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脉络的演变,另一方面,也符合当前中央提出的关注民生的战略部署,还适合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例如,被各种因素不断推高的房价,使业主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住房价值,房价除了取决于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外,还与小区的环境有重大关系,这是为什么近来越来越多的业主组织起来维护园区公共环境的重要原因,他们因关注个人利益而关心

公共利益。这个问题恐怕会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图通过市场手段来满足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并提出“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并将其作为政策付诸实施,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将公共利益私人化,或者说否定了公共利益,最终导致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一系列影响至今的问题,为此,不得不在21世纪初期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建立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一国家战略。个人利益的责任主体是每个具体的人,公共利益的主体是社会和政府,但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密不可分,住宅小区环境恶化会导致个人财产贬值,社会失序会导致经济紊乱和个人经济损失,乃至财产缩水。

在公共领域,从老百姓买得起什么由市场决定转向老百姓需要什么由政府确保,也就区别了市场供给与公共福利,前者的目的是利润,后者的目的是公共利益。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谋取利润转向公共利益或公共福利,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成了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前后,罗斯福政府通过税收来实现和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此,“国家作为供应者的角色,预示了它作为筹款人和收税人的功能。在新政的治理下,政府本身开始成为全国无可匹敌的最大企业。”中国略微情况不同,在转向实现

政府公共福利目标和实现老百姓的公共利益过程中曾发生了两

件事情,一是中央政府把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交给了地方政府,主要由地方政府来实现民生目标。二是地方在税收能力有限的环境下,不得不打土地和银行的主意,于是,在最近几年,地方政府成为全国无可匹敌的房地产开发商和最大的银行债主,也就出现了近期各方关注的地方债务和房地产泡沫问题。纵观历史,这是中国在实现公共利益过程中的“中国特色”。

(二)实现公共利益的下一步

自从《“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至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平等、缩小收入差距的政治策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2012年,它被具体化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纳入发展规划。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媒体,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主要还是限于明晰公共利益的主体责任上,对于如何实现公共利益,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还缺乏深入和系统研究。当前,人们对于基本公共服务是居民应享有的权利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个权利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学术界流行以及实务部门正在推进的政府购买服务只是对如何实现公共利益途径所进行的探索之一,如果仔细分析政府、市场、社会和公共服务类型、性质的具体过程和特点,政府购买服务这一命题会显得过于简单,难以适应实际发展的要求。举个例

子,2013年以来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把该下放给市场的权力下放给市场,把该下放给社会的权力下放给社会,把该下放给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实际情况绝没有这么简单,例如,下放给市场,首先,现实的市场都不是理论意义的市场,它存在很多缺陷甚至失灵的方面,政府下放给市场权力后,如何确保绩效?这就涉及政府如何监督和评估。一般说来,“政府常常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到底要买什么,从哪里买,或者买到的是什么。”权力下放给市场,政府减少了提供服务的专业压力,却增加了监管和评估的压力,两者的专业化要求虽不一样,但是工作量可能不相上下。还有,现实中社会组织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人们经常讲到的志愿性、非营利性等,事实上,一旦进入商业领域运作,非营利组织,“在出现极坏的情况,商业化经营有可能葬送组织的社会服务宗旨。”现实中,这类情况已经屡见不鲜,社会舆论多多,从9.11之后的美国红十字会,到最近几年间的中国红十字会,莫不如此。这些,都需要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深入研究。政府作为委托方和社会组织或企业作为代理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利益冲突和监控管理,“利益冲突和监控问题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各种交易的通病。”过分迷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能会为错误诊断的疾病开出错误的药方。围绕着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来探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是不可逾越的环节。

从单纯的政府决策到综合决策

(一)无法摆脱个人利益的公共利益

不论是由政府还是由市场来负责公共服务供给,都需要明确政府自身是不创造价值的。充其量,政府在市场和社会之间扮演了财富分配者的角色,通常意义上,人们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够扮演一个公正、正义、公平的分配者的角色,这就涉及到政府在实现公共利益过程中的决策模式问题。纵观历史和现实,由于政治家、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本身就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都有着自身的利益和诉求,加上决策过程的复杂,他们往往或者主观上会倾向于某一利益群体,或者客观上作出不利于某一群体的决策,导致政策的不公平、不公正,甚至缺乏公平性和正义性。历史上,美国的老百姓从罗斯福的社会福利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最初他们欢呼雀跃,“人们多少有点天真地把山姆大叔视为一个与老百姓的钱袋子完全无关的慈善之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福利刚性特点的显现,人们渴望更高水平的福利,也担心福利体系潜在的问题:政府的官僚作风、对弱势群体的娇纵,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权力的侵蚀而导致州政府的衰弱,等等。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公共服务的效率、运行过程中的贪污腐化等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在政府充当监管者的体制下,总是潜伏着这样的危险:当做‘公共利益’来夸耀的东西,实际上会变成一个集团的利益—如果不是实业家、银行家或退伍兵的利益,那么

便是农民、工会或者一大帮无用之辈的利益。”“他(罗斯福-作者注)致力于通过提升物价和大规模经济扩张,而不是通过降低物价和注销债务来实现复兴。他必须始终让自己的脚踩住加油器,而不是踩住刹车,前方的道路看上去尽管黑暗,但他必须一直向前开。”罗斯福时期,利益集团业已形成,即便是那些为政府服务的经济专家、公职人员也没有表现出人们想象的无私和诚实,更不用说那些大企业了。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所有相关利益者,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

决策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涉及到认识方式问题,也涉及到如何把各种认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景式描述和分析。“政策制定的关键问题是信息的系统性和机构问题。碎片化的学术训练和碎片化管理机构阻止了我们系统地去分析问题,这种危机是一个体制问题。如果我们只看问题的一部分,这部分只是一个个人偏好的认识问题。在全球市场和国家规制、国家政策以及国家与全球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层面上,个人的碎片化认识将显得微不足道。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很重要,但是现实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决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也就是如何建立综合决策机制问题。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不是一个新问题,十几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只是如何落实的问题。进一步说,各种不同的认识背后必定牵扯到不同的利益群体,综合决策过程不仅是一个通过讨论补充各自不同认识缺陷的方式,更是

一个利益博弈过程。尤其在当下中国,利益群体的形成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平衡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中形成新的利益平衡并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当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的关键。

(二)以完善的决策机制确保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决策机制,发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要通过公共决策机制把各个方面的意愿表达出来,使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有的放矢,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在社会领域制造“泡沫”,也避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政府要支持各类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完善,通过诸如业主委员会等形式的公共参与机制来实现公众意愿表达和公众监督的目的。“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规划要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决策机制方面有所创新,就需要跳出单纯的就基本公共服务谈基本公共服务的视野,另辟蹊径。评价机制的关键是居民的满意程度和公共服务达到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客观全面评价公共服务的绩效。所谓客观,就是要真正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和机构,使评估方在不受到实施方干扰、影响和左右的情况下,能够行使评估职能。所谓全面,就是要从效率、效益、经济和公正四个方面全面评价公共服务发挥的作用。同时,既要评估公共服务的直接产出,还要评估公共服务的间接产出或长远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确保个人实现

基本权利的制度安排,更要着眼于长远,如,政府负责义务教育,不仅仅是着眼于当前的升学率,更是着眼于国家和民族人口素质以及由这种素质所决定的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再比如,各地实行的所谓“名校制度”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需要怎样的评价,名校从长期看培养的人才是不是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名

校真正成才的人是得益于名校的教育质量、名校的领导与教师的素质呢?还是得益于它吸引的生源的素质、家庭、社会关系?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深入科学的研究,但的确需要对其深入研究,因为它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一般的价值取向到具体的政策措施

明晰公共利益是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取向,而实现公共利益则需要制定具体政策。

(一)从性质类型、供给方式与需求特点细化公共服务

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要根据社会问题、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对象、活动类型、评价效果、时限等进行分类,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和解决办法。不同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不同解决办法,如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用慈善的办法可能更好一些,而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可能采取社会经营会更加有效。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也是如此。例如,社会经营的根本特征是在其设计上要求必须是可持续的,这也就要求它的服务对象不能仅仅依靠捐赠,必须在社会

发展中增加帮助穷人和其他人群就业和增加收入。与社会慈善比较,社会经营鼓励受助者保持个人尊严和自立,我们看到,即便是一些很好的慈善机构和慈善项目也往往难免使受益者的自我

发展动力消失殆尽。以消防为例,消防作为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服务理应划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但是,消防有其特殊性,火灾发生的几率不是人们能够预测的,所以消防设施、设备和人员的配置就成了一个难以估算的问题,特别是人员,配置多了会浪费,配置少了会在紧急时刻不够用,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和加拿大在人员配置上采取政府消防人员与消防志愿者相结合的人事体制

安排。这就是所谓公共服务分类的实质和根本之所在,有很多细致工作要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也只有在这样的细化过程才能真正明晰起来。

细化公共服务,要从以人为中心,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出发,注重探索在中小城市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的发展模式,在解决就业的同时,解决困扰农民工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问题,并建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要打破部门分工界限,统一研究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建立社会工委或社会建设办与发展改革、民政、医疗卫生、公安司法、残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参与的联系会议制度,一道研究当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问题,共同分类和分工,协同推进,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更加有效。

(二)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

由于社会金融、社会经营,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市场与社会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双轨体制可能会逐步走向综合体制。利用私人部门和资本市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也发挥它们的社会和环境价值。这代表了当前推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的最新战略构想。一批新兴的企业慈善、非营利组织、合作社和社会企业家正在探索经营模式和转向私人投资领域,以获取他们开展项目和进行创新需要的资金,实现自己组织的持续发展和满足更大范围的社区发展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最终,使投资者在获得更多投资回报,和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但是,我国的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和事业单位提供占主导地位,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有限。公办主体的激励机制不足、缺乏竞争,机制体制不灵活,给政府财政带来很大压力。在民间投资领域,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有些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的,依然需要行政审批,尤其在石油、金融、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程度不高,等等。对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领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第三方组织一道研究具体政策细节,提供适应性强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明晰审批和监管的界限。凡是涉及到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工程项目招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土地交易以及资源环境交易等都要纳入公共资

源交易体制机制中进行公开交易。政府要对上述交易全程监督,适时评估,确保交易价格合理、交易过程合法,不断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三)不断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

政府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监管的核心是,它必须清晰地知道社会组织和企业承担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提供的效果,否则它无疑就会把控制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责任拱手交给了社会

组织和企业,这就不是一个简单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转移给私人或社会的问题,其中还包含着政府责任遭到破坏的风险,如果社会组织和企业没有足够良知的话。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社会组织和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不仅仅是市场有自己的利益。医改的教训是,“医疗回扣、腐败窝案,媒体曝出的福建漳州医疗腐败案,内幕惊人。从2013年年初至今,市直区县73家医院涉嫌医疗腐败,包括22家二级以上的医院无一幸免,全部涉案。案件背后设涉及是医疗购销体制性的问题。以药养医被众多媒体解读为造成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而备受诟病。医院的发展,不是医就是药两条路,政府给的钱有限,医院可能就把它盯在药品上。”

政府把责任和权力交给市场、社会,中央政府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虽然在服务方面的投入减少了,但是在监管方面的投入不能随之减少,而且必须增加。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大社会”

建设的结果之一是许多政府项目的实施效果令人失望。政府不仅要为社会组织和企业承担政府服务提供环境,也要加强自身内部的建设,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掌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效果,一个精明、为公众满意的政府必须是一个内部运作能力极强的机构。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第二讲 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汇总

第二讲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一、导言: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演变 1.市场与政府职能演变的简要概述 市场与政府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组织,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历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在中世纪时期,经济活动中都存在大量来自有组织的力量和既得利益阶层的干预,包括政府、行会等组织、贵族等,他们控制产品价格、规定生产方法,并对行业的准入、人员的雇佣加以控制,这些封建主义的枷锁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在欧洲中世纪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崩溃,行会制度的瓦解,自由经济制度逐渐替代了封建经济制度。在19世纪,经济自由逐步达到高峰,成为经济史上著名的自由放任时代。但自19世纪末期以后,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席卷西方的经济大危机以后,自由市场经济逐步开始向一种混合经济制度变迁,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后,政府的经济职能基本上处于不断增强的状态;政府在管理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福利,编织社会安全网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国家,政府甚至替代市场直接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 2.经济制度演变所造成的结果 ▲从封建经济制度→自由经济制度 在19世纪,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替代封建经济制度后,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了自由市场机制的力量。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起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双边协定的国家。美国尽管在国际贸易方面曾经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但在国内经济方面,政府的干预则非常少,经济的自由度很大。美国能够在后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也与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 一般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也存在其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由于经济剧烈的周期性波动,导致失业、经济衰退等问题。这些问题被认为需要由政府来解决。还有,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也可能会导致其反面——垄断的出现,而限制垄断也需要以政府规制的形式来实现。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政府指导和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混合经济制度)的共同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克服了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有的专家认为,资源配置有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在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市场可以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资源配置的宏观层次,市场不应该、也不能够起决定性作用。我个人认为,上述看法会导致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估计不足,甚至导致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起决定性作用。 要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关键要推进政府改革,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地方政府改革涉及地方官员利益的调整,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需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强有力的推动才能迈步。我个人认为,这是目前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一个最大的难题。 今后需要加强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研究,包括怎样完善法规政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做到在一个经济单位内部,各类资本能够得到同等保护产权、同等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益,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今后要很好界定各类国有资本的职能,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益性,还有一类是商业性,第三类是介乎两者或者两者兼有的。与上述资本职能相适应,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分别制定不同类公司对各个企业出资和投资方式,确定他们的经营目标和考核体系。 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适用范围 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代替已经沿用了21年的基础性作用的提法,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一个亮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此之前,我国经济界和理论界还没有人明确提出过这一个论断,说明这次《决定》走在改革理论的最前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我记得这次起草文件的时候,曾提出希望改革文件能够在改革理论方面走在最前列。在这一点上,我想可以说已经做到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范围怎么样来界定?我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适用于经济领域,并不像适用于经济领域那样适用于文化社会等领域。虽然在文化社会等领域中,产业的部分也需要很好运用市场机制。文化社会等领域有不少公共服务的部分,比如,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的基础养老、廉租房供应等等,这些资源的配置是不能够由市场来起决定性作用的。过去曾经一度出现过上述领域也搞市场化的倾向,使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没有很好到位。所以,这次《决定》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没有说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展开。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如何才能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如何才能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2013-10-15 09:1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为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措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各地,诸如北京、广东、江苏南京,正在开展各种探索,全国工商联也对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第三方调查评估。这些探索和评估的实质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及落实民间投资措施来试水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边界,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充满创新活力市场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好社会”的改革思路,并在操作层面上提出“凡是市场可以做的,政府一般不再介入;凡是社会能够做的,政府也不再介入”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市场化的改革,完善了社会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要在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问题上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从历史经验看,必须实现三个根本转变。 从明晰公共利益到实现公共利益 (一)以公共利益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

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市场与整合社会的边界,这个问题我们过去考虑不多,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一般是指公共福利或一般福利,它是政策争论、政治学、民主问题和政府本质问题的核心议题。从经济学角度说,它不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和非敌对性(non-rivalrous),一个人的使用和获取并不影响其他人使用和获取,通常包括公共领域的空气、灯塔和知识等。在个人生活中的住宅小区,通常是指小区环境、安全、卫生、整洁、管理等。几乎每个人都声称参与和增加公共利益是有益的,但若不明晰公共利益的组成内容和概念,并将其与个人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一切会无济于事。按照兰登书屋词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的解释,公共利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公共福利或一般福利。二是与平民百姓有关的利益。本文所指的公共利益更应该是倾向于后者,即与百姓和民众利益相关的、关系民生的利益。一方面,这样界定符合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从“卫生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转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脉络的演变,另一方面,也符合当前中央提出的关注民生的战略部署,还适合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例如,被各种因素不断推高的房价,使业主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住房价值,房价除了取决于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外,还与小区的环境有重大关系,这是为什么近来越来越多的业主组织起来维护园区公共环境的重要原因,他们因关注个人利益而关心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报告 组员:张静、陈诚、张凌豪、陈张春 胡颖、王曦、邹丽兰、王美林 农业经济管理1班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摘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词】: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型政府 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经历着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整体、由表象到实质的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倾注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思想认识和市场化改革实践的质的飞跃,都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幅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每跨越一个阶段都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提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政府与市场矛盾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政府与市场作为现代经济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在我国,由于市场体制和政府体制各自都不够完善,都存在天生的缺陷,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方面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多年计划经济留下的顽疾恶症,又难以有效及时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方面的问题在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追赶过程中,需要赋予政府较大的权威和决策力。这一方面保证了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和改革开放的组织者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政府权力过大,难以得到有效监督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所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我国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加高效的配置资源,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是建立合作互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市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博弈。我们既需要活跃的市场,又需要有为的政府。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互补。但是,在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博弈中,能否实现合作互补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政府。换句话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政府。相对政府而言,市场更带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刚性。因此,要使两者实现合作互补,关键是通过有效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能够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加强自律。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积极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处理市场经济这一块,政府坚持监管市场时给市场一定的位置,以保持效率;同时给市场一定的约束以保持公平,保持二者的协调,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我国行政改革过程中都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政府职能处于经济、政治的交汇点,任何行政功能的变化,都会受制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行政体制运作、行政权力行使的起点和依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要求政府积极进行职能的转变。此外,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规则性的经济,与之相适应建立起来的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结构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主导,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为重心,同时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地位上应是完全平等的,同样不能拥有特权。政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和维护者,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 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要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限定在制订规则和实施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社会提供稳定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确认各类微观经济主体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使政府从具体的投资和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的矛盾和问题,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环境。也只有这样,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真实内涵。 举例说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微妙关系的体现。 首先,应坚持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有其自身规律性和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不能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而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应该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高校的管理必须坚持市场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否则,将阻碍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不可避免,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对照公共产品的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高等教育具有的公共产品部分属性和私人产品的部分属性来看,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角度看,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是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结合。正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所以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能仅仅诉诸市场力量。为了纠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参与提供教育,干预教育市场,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政府和失常相结合的政策,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局限是怎么样,两者干预的成本、效益怎样,政府应该怎么介入经济,这都是各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就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下面就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关键词】:政府;市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据查阅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所以,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方式不同,将政府与市场关系抽象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一、相互替代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条件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问题,除了可采取以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关系来描述以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描述。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自都有成本和收益,因而可以根据政府和市场的成本或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政府与市场最优组合的均衡点。如果用政府去替代市场,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将增加政府的成本,当增加的政府成本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则政府与市场处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政府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当某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政府成本的节约大于其所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该项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政府成本的增加小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就应该选择和实施该政策;反之,就不应该选择和实施该项政策措施。

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格式:一引言(提问,思路),二文献综述(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好于不好),三自己看法(边界理论),四验证(若干举例证明,什么是市场做的,什么是政府做的,不该做的做了,是理论问题还是政府的错) 一件事长期以来政府做了,跟我的理论不符,是我的理论不对吗 验证:①理论推出某个结论(政府或市场的行为)。②事实与结论相符?若不符,理论错,若相符,理论暂时不错 五、结论及建议 5000 文献参考,必须注明 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120602404161-统计1243-莫彩云 一、引言 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针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竞争,主张政府不干预主义,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长达150年之久。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主要针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弊端,主张政府干预,政府干预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普遍接受的观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和政府热衷关心的事情。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的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市场和企业的规模和权限边界的讨论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呢?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有必要探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的不同关系进一步解释两者的边界。 二、文献综述 蒋淑玲和吴建军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分工也必然会越来越细,人们普遍会专注于某一职业,提供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但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不能只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必须拿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别人的产品,这也是市场存在的应有题中之义。但是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人们越是专业化便越是对专业之外的事知之越少,也就是说信息就会越不对称,这时政府介入市场也就责无旁贷了。因此,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政府的作用不是缩小而是扩大,政府与市场在推动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互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市场乱加干预,其干预的目的应是为了让市场更好地运行。政府如何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政府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成本的,成本的大小有时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运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更多的成本是由于其错位和越位造成的,如果政府的行为阻碍了市场的运行和发展,结果是政府的扩张与市场的收缩,这也就是其错位和越位的内在涵义,这种政府行为的代价是巨大的。当然政府的行为也是有收益的,因为政府解决了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使市场

试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试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摘要: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对于如何调整好这二者之间 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关键所在。通 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的探究,进 一步确定目前我国政府应该怎么做,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促进经 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府市场职能关系 一、引言 在政府与市场问题上,迄今有两种极端的理念和实践:意识市场至上和市场万能论,结果导致市场失灵;另一个是政府至上和政府全能主义,结果导致政府失灵。这两方面经验使当代各国政府都努力寻求政府职能的恰当定位,既避免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也避免政府垄断和政府失灵。一般而论,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并日趋完善,政府只能也开始转变。 二、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指出,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每个人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去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应放任经济自由发展,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亚当斯密在主张由“看不见的手”充当社会经济主要调节器的同时,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有限的,无非是充当一个经济上的“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广泛地发挥作用,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社会进步。但随着资本主义向其高级阶段的发展,种种难题也随之出现,而且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在西方经济学个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等主张市场出清、货币中性,他们认为市场可以自发调节至最佳状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 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最好功能,就是保持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引导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新形势下对于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关系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于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关系的思考 一直以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更好的把握一直是我们国家研究的话题。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我国制定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又有所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依靠于“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的有机结合。而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则完全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这几年来,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政府干预,但是如何把握好这俩者的关系,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这俩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在这个时期主要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国家虽然经过了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国我国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薄弱,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没有解决。落后的生产能力和不高的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采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合当时国情的需要。对于物质极大不足的国家来说,只有计划经济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這一段话极大了解放了思想,并且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又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过不断的改革,在20世纪末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改为决定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市场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关系一直都在变化,只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的管理要借用政府这只手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为: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也正是因为市场的这些基本特征,所以市场经济也有它自身的弊端。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这种盲目性和自发性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资源不能合理的配置,资源极大浪费,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只顾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环境效应。同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会出现。企业之间的信任力降低。自由的竞争力也会导致垄断现象的出现。而且国防等社会基础保障不受价格调节机制的影响。因此这些问题都是单纯市场经济所不能解决的。由此,加强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就非常有必要。但是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度如何把握一直引发思考。 三、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过程,也大致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国内国际社会政治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全能政府模式, 政府主导国家一切经济社会活动。政府的权力无限大, 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按计划进行, 社会资源在国家的统一分配下实行计划配置, 不允许有国家计划外的经济活动, 社会功能完全处于一种被弱化的状态。当然,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社会历史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而改革开放后, 在国内国际新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下, 我国的政府与市场的职能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慢慢从“全能政府”中淡化, 市场机制逐渐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逐步从国家主义模式中走出来开始还权于社会, 政府开始从一些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撤出, 市场机制开始在一些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 目前的中国还处于一种经济转型时期, 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划分还不十分明确, 同时,还存在市场失灵等诸多问题,这些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进行有效地规避和完善。 现如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相互替代,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二)相互补充,即在许多情况下政府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的,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关系。在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关系中,不存在政府一定要排斥市场或者市场一定非要排斥政府问题。从整个社会经济体来讲,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关系。更严格地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市场互补关系是政府对市场的补充关系,因为

企业边界理论与市场的关系

企业边界理论与市场的关系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经济实体,企业的存在当然有其边界的存在。然而企业的合理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是经济理论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 任何一个企业理论都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企业存在的理由;什么因素限制着企业的规模和范围。因而对企业边界的认识当然离不开对企业本质特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的边界对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又能使企业在自身运行时达到难以达到的目的或目标。因此,通过对企业本质特性的认识来完成对企业边界的界定,通过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来探讨企业边界的作用与功能,对于现代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在古典经济学中,对企业边界的认识基本围绕在专业化和分工所产生的企业规模扩大的水平上,此时企业边界也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规模概念。亚当斯密1776年在其《国富论》中非常重视专业化和分工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虽然斯密的理论没有直接给出企业形成和扩张的原因,但是认为分工与企业的形成及扩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术,这种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企业规模自然也在进一步扩大。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马克思也十分重视分工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他指出,协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认为企业规模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当企业把它的主要任务放在努力生产劳动产品而满足社会对产品需要的时候,企业与市场的作用方式就显得单一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企业边界也是非常清晰的。这是因为市场的需求量过大进而使企业与市场联系的媒介仅仅只有企业的劳动产品,或者叫商品。这样,企业的真正形象也被市场上的商品的用途和数量所取代,使它成为被掩盖在商品背后的“黑箱”。对于这样的“黑箱”,它的存在与否以及它边界的形式及形状与使用商品的消费者来说是 毫无关系或者说是关系不大的,而且对于生产劳动产品的企业本身来说也觉得企业形象对它们生产和销售的关系不大。这就使得企业边界曾经一度被管理学家,进而被经济学家忽视或者不予理睬的重要原因。 三、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在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体系运转的中心问题是一个经济体如何在给定的技术和偏好条件下来配置资源。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分析,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企业是按个别消费者的形象所设计出来的经济单位,根据最大化的行为规则来运行。将企业的目标定义为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新古典模型设定企业面临着给定的并可以意识到

论文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试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强烈的问题意识出发,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以达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过程、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缺陷、现状分析、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场、政府、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引言: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经济学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答案,形成了不同学派。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合理定位并履行好政府职能,才能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既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经验的总结,也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一、我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过程 改革开放前,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国内国际社会政治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全能政府模式, 政府主导国家一切经济社会活动。政府的权力无限大, 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按计划进行, 社会资源在国家的统一分配下实行计划配置, 不允许有国家计划外的经济活动, 社会功能完全处于一种被弱化的状态。这一时期, 严格地说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商品市场, 只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其价值及市场供求状况。当然,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迅速走上工业化道

论述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论述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不休的核心议题,各种理论观点相互碰撞,常谈常新。经济自由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经济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是政府干预主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涨现象,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新经济自由主义迅速崛起,重申要以经济自由为主,但是承认经济自由不是不限度的自由,认为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经济进行一些干预。 将上述历史演变过程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各学术流派的争论可以归纳为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之争,但一般讲来,各学派的理论均包含了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的思想,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并在各自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 明确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1市场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发明的社会制度中最接近大自然的运作机理的制度,因为符合趋利避害,计算得失的人类本性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且有无可比拟的长期效率、整体效率。世界范围内各国现代化经验也表明,对市场价值的尊重,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往往是一国取得长远发展的基础。 2政府干预保障现代化的秩序和速度。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原则上讲,市场能够解决的事应全部交由市场去办,但问题是能够体现高效率资源配置的完

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纯理论化的抽象,现实的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完全符合的样本,也就是说,市场理应在价格的引导下提供各种劳务,但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市场不一定做得到。此外,市场还存在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社会分配不公平等固有的缺陷。这就决定了在某一时期当市场的诸多缺陷暴露无遗并联合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秩序混乱,经济衰退的时候,应辅之以适度的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确实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二是政府的干预确实矫正了市场失灵而不是加剧了配置失效的程度。第一点谈的是该不该干预,第二点谈的是如何做才能有效的干预。只有当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合理有效的干预才成为可能。适度的政府干预能解决市场功能的扭曲,调节市场失灵,使全社会的经济福利最大化;能通过税收,社保和公共部门服务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能通过管理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财政、货币和其他经济政策来实现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等目标。 3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相互替代。这种替代机制的作用机理是:市场失灵对政府干预产生了需求,当政府干预的预期收益大于干预成本时,政府干预将让位于市场机制,也就是说政府将放弃干预。当政府干预所带来的边际预期收益等于干预的边际成本,政府干预就达到了最优水平。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相互替代是一个动态过程。市场失灵和干预失灵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在动态经济中,这种行为边界是比较模糊和发展变化的。当出现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运行需要政府干预,同时,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动态调整和干预绩效的变化,政府干预行为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但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市场的经济自由优先于政府的干预并决定政府干预的限度。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

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Wide Angle 广角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73 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唐显键 孙文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一直备受争议的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变幻莫测,政府与市场关系成为影响各国经济态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认清两者关系演变尤为重要。文章选取近几年来部分被多次引用的文献为参考,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简要文献综述。关键词:政府与市场;关系;综述 政府与市场关系,始终是经济领域研究的一大主题。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因此,两者关系的良好处理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及其缺陷 (一)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 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汪同三(2016)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收入分配和调控宏观经济。刘康利(2017)认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深化体制改革的核心,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区别主要体现在配置资源上的差异。胡峰(2015)认为政府在经济中主要发挥着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以及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功能,能够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而市场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交换功能、反馈功能和调节功能上。 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的经济职能是有区别的,两者的职能边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只能出现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从而有效弥补资源配置缺陷。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 1.市场失灵。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在完全竞争下,市场可以对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市场机制往往存在许多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萨缪尔森就认为“市场失灵是指价格体系的不完备性,它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杜飞进(2014)指出尽管市场在提高经济效率上有着其他机制难以替代的巨大功能,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高松(2015)认为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所引起的,包括功能性缺陷、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和市场公平性问题。另外,黄新华(2014)从时间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角度分析了失灵的原因,认为一方面是与时间考虑无关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与时间考虑有关的,具体可以包括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等。面对市场失灵,政府就要从宏观上进行调节,努力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打击市场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好市场的经济秩序。 2.政府失败。市场失灵的存在,也就反向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但同时也界定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倘若政府超出这一范围,也将导致政府失败。然而,政府在经济社会中有突出作用,并不代表市场处理不好的事情,政府就能处理得非常好。黄新华(2014)指出政府会因为政府机构效率低下、角色错位、政策滞后、信息不完全和存在寻租等导致政府失败。面对政府失败,我们就必须明晰政府的职责,准确定位,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历史演变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阶段 纵观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政府与市场关系并非固态,而是随 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演变,在不同时期呈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形态。 珩林教授(2003)从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角度出发,认为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从市场外部进入到市场内部。认为政府干预是妨碍私人经营活动的,是破坏市场效率的行为,因此政府充当着“守夜人”的角色。第二个阶段是政府进入到市场内部,政府的经济功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守夜人”角色也转变为了“划桨者”和“掌舵者”,在经济社会里,政府为市场保驾护航。到了第三个阶段,开始对政府职能重新定位,职能从微观层次上升到了宏观层次,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对经济起着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波动的作用。刘世锦(2014)也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逐步演变、与时俱进的过程。 (二)近代以来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历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近代中国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而言,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时强时弱,一直都因为特殊的环境而变化,并非持续加强和持续减弱。 王少泉(2017)对近代中国近二百年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了四个周期八个阶段。从整体看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在每个阶段都因特殊的背景而不断的变化。刘康利(2017)也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二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1982年,政府的干预力度逐渐减弱。而高松(2015)更是将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历程划分成重新认识、不断突破、曲折演变、深化发展和完善成熟等五个过程。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和模式分析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困扰经济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 胡峰(2015)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应该是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彼此促进的。他认为市场是被证明了的正确科学的具有活力的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机制,而政府也具有宏观调控职能,能够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积极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市场的公平性与健康性能,但是两者也各自有局限性,也更加要求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彼此促进。杜人淮(2006)和刘洋(2016)都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相互替代、相互补充、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的关系。 然而,对于以上观点,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对立的观点。刘世锦(2014)认为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