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2 专 方 专 药
马 淑 颖 等 以通 降和 胃为 基 本 治 则 采 用 丁 香 降气 汤治 疗
G E R D患 者 6 0例 , 并 与用 奥 美 拉 唑 治 疗 的 3 0例 作 对 照 . 结 果 中药 组 临 床 总 有 效 率 为 9 5 . 0 0 % , 西 药 组 临 床 总 有 效 率 为
中 医 的 独 特 优 势 在 于 辨证 论 治 , 它 能 够 从 整 体 的 角 度 动 态地观察处理问题 , 有极 强 的针 对 性 。一 部 分 医 家 根 据 中 医
理论 结 合 自身经 验 , 分型 论 治 。 查 安 生 教 授 将 本 病辨 证 分 为 5
型论治 : 肝 胃 郁 热 证 予 以丹 栀 逍 遥 散 合 左 金 丸 加 减 ; 肝 胃不 和 证 予 以柴 胡 疏 肝 散 合 金 铃 子 散 加 减 ; 脾 胃虚寒 证 予 以 香 砂 六君子 汤加味 ; 胃 阴亏 虚 证 予 以益 胃 汤 合 左 金 丸 加 减 : 痰 瘀 互 结证 予 以启 膈 散 合 失 笑 散 加 减1 4 l 。李 妍 等 亦将本病分为 5 型论治 : 肝 胃不和型予 以柴胡疏肝散 加减 : 肝 胃郁 热 型 予 以
综 述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3 ) 0 6 — 0 0 7 6 — 0 2
文献标识码
胃食管 反流病 ( 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 e a l r e f l u x d i s e a s e . G E R D) 是 指 胃 内容 物 反 流 入 食 管 引起 不 适 症 状 和 ( 或) 并 发 症 的 一 种疾病I - 2 1 。流行病学研究 表明 : G E R D 发 病 率 在 西 方 国家 非
中医药学论文: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现状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现状1辨病施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但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一些诊疗方法,只要是该病就用该方治疗,基本不考虑辨证施治,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也有论述,中医专家多依据经验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
田秋实、戴高中[3]使用大柴胡汤加减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石珺、王亚娟[4]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具有比较高的治愈概率。
殷群、王捷虹、汶明琦等[5]将9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46例给以自拟降逆调胃合剂(代赭石、佛手、瓜蒌、旋覆花、半夏、苏梗、郁金、白术等),两组对比,治疗组有较高的治愈率。
姚峰[6]选用四逆越左丸加味(四逆散、越鞠丸、左金丸3方加味化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例,总有效率达92%,治疗效果理想。
张方东等[7]采用合蒲七汤加味治疗66例胃食管反流病,总有效率达92.43%,明显高于兰索拉唑、莫沙必利联合铝碳酸镁的对照组。
殷利娜[8]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60例胃食管反流病,经过60d1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3.33%。
2辨证施治中医药虽然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方法多种多样,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在临床分型及方药选择上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的中医医师根据临床经验辨证分型以及选方用药。
虽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给出了具体的分型及治疗方药[1],分别为肝胃郁热证,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治疗;胆热犯胃证,方用小柴胡汤(《医方集解》)合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治疗;气郁痰阻证,方用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治疗;瘀血阻络证,方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中虚气逆证,方用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治疗;脾虚湿热证,方用黄连汤(《伤寒论》)加减治疗。
但在临床使用上因人而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诊疗方案亦有差别,而每位专家均有独特的诊疗经验。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
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
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
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
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一)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一)【关键词】GERD抑酸Hp根治胃失和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食管的组织损害。
主要表现为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三大症状。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1]。
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是否有破损,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即RE)和内镜阴性GERD,后者又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diseaseNERD)。
内镜检查可以对RE进行确诊,并评价食管炎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Barrett’s食管(BE)。
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地区消化疾病学术周讨论并通过的关于GERD的亚太共识中,认为胃镜是诊断NERD的金标准。
1/3的GERD病人有食管黏膜破损,可以通过常规内镜检出2]。
GERD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的深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西医药治疗抑酸治疗是该病的主导措施,一般分为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在初始治疗中,抑酸剂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首选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是最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既可迅速缓解症状,又可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尤其适用于伴有糜烂性食管炎的患者,维持治疗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长期策略,也是达到长期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及临床治愈的现实途径。
因为GERD是一种时发时愈的慢性疾病,一般初始治疗缓解,但停药半年后复发率可达80%左右,故通常均需要采取维持治疗。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个性化的分割应用PPI 原剂量或减量进行间歇性或按需治疗3]。
如反酸、反食特别严重甚至呕吐者,应用促动力药物可迅速抑制症状,此类药物主要有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以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升高,促进胃排空,但其可进入血脑屏障引起椎体外系反应。
中医西医,如何降服“反流性食管炎”

2022.1127祝您健康吴中朝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院长。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副主任委员、经筋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委员会委员等。
擅长诊治疼痛性病症、肥胖症、老年病、男科病、脑病及疑难杂症等。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三、周五上午专家介绍● 关于“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是如何看待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胃食管反流病,与胃酸过多、运动障碍性、贲门松弛等有关。
贲门是食管通向胃的一个“阀门”,如贲门关不紧,那么胃里的胃液自然容易上逆进入食管。
胃酸过多、运动障碍以及胃内压力过高,都可能使得胃液向上逆流进入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对人体的主要伤害便是酸性胃液对食管环境的破坏,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细胞,甚至上逆至咽喉、呼吸道引起炎症、咳嗽。
须注意,反复发生的胃食管反流会让食管黏膜处于损伤—修复—再损伤的循环中,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体的功能失调有关,如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等。
其病位虽在胃,反流后表现于食管与咽喉等,但主要还是内在脏腑功能的异常,与肝、胆、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
故其基本病机还是气机不畅,肝胆郁滞,木旺克土。
因肝胆属木,脾胃属土,从而使其肝胆失于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挟胃酸上逆,滞于食管,累及咽喉,以致如何降服◎ 吴中朝2022.1128祝您健康出现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从病理因素上讲,主要是涉及气滞、痰湿等。
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反胃”“吞酸”“呃逆”“胃脘痛”“噎膈”“梅核气”“咽痛”等,都部分涵盖了与胃食管反流相应的临床表现。
无论中医或西医,都认为此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调治须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其基础疗程为3个月。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经验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经验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数病人出现反流症状时都会寻求西医的治疗方法,但是,中医药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滞湿困,水液停滞,食滞胃中,精微闭塞所致。
针对这种病因,中医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疏通气机、化湿化痰。
首先,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中的“根”,脾胃状况良好,才能保证各脏腑正常运行。
因此,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病人身体情况,使用调理脾胃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六君子汤、四君子汤、芫花瘀血汤、香砂养胃丸等。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饮食调控,避免过度进食或过度节食,保持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干净卫生、清淡易消化,多吃点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燥热的食物。
其次,疏通气机。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之一是气虚湿滞。
因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就需要通过疏通气机,增强体内的气机调和能力。
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艾灸、针灸、按摩、推拿等。
例如,在膻中穴、足三里穴、关元穴、气海穴等穴位进行针灸,可以激活体内的气机,调理脾胃,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
第三,化湿化痰。
中医认为,湿气和痰湿也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我们要帮助机体分解体内的湿气和痰湿,以达到理气化痰的作用。
常用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气功、瑜伽等。
饮食上,可以选择黄豆、山药、绿豆等食物,有助于清热利湿,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总之,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治疗方法。
我们可以针对病人的体质特点,运用中医药的调理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当然,中西医学有各自的优势,在治疗中我们也要根据病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内容物倒流入食管,引起反流症状,如胸痛、吞咽困难等。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疗效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本文通过对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观察,探讨中医药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对象为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为30岁至60岁。
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中医辨证施治,并进行了一定的临床观察,包括症状的缓解情况、疗效的评估和患者的副作用反应。
治疗方案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辨证分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中药有艾叶、黄连、半夏等,根据患者病情可采用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
观察周期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
根据症状和辨证评估标准,将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治愈63例,显效27例,有效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8%。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胸痛和吞咽困难等主要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医药治疗能够调整患者的体质和改善消化功能,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保护食管黏膜,减少反流症状的发生。
临床观察结果还表明,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耐受性好。
只有少数患者报告了一些轻微不适反应,如口干、恶心等,但均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辨证施治,可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仅能够消除症状,还能调整患者体质,改善消化功能,预防病情的复发。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周期相对较短,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延长观察周期,以进一步验证中医药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1.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疾病类型,主要是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症状,导致胃食管黏膜出现损伤。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灼热与反酸,通常患者在进食后一小时,在弯腰或者平卧时,容易出现反酸情况,同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胃灼热情况。
另外,吞咽疼痛与吞咽困难同样是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一般出现在患者病情严重情况下,由于反流物对食管产生刺激,引发患者产生痉挛性疼痛,还会向患者的背部、肩部以及腰部等进行放射性疼痛。
在患者食管功能紊乱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情况。
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并不具备特异性,因此在判断患者病情时,需要通过综合诊断技术进行判断,并需要通过相应的辅助检查,才能进一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
2.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是什么?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反胃”“梅核气”的范畴,病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外邪入侵等,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胃失和降。
一般在疾病初期,患者经常会出现肝气犯胃情况,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肝胃郁热情况,虽然病灶部位在胃食管,但是与肝、脾都存在紧密联系。
重要病机为郁,由于肝气不畅,导致患者出现气郁,同时发病原因与饮食与情志均存在紧密联系。
2.1肝胃关系论在肝胃关系中,脾胃与肝胆存在紧密联系。
如果患者出现肝郁气滞,会让患者出现肝胃不和情况,导致胃气上逆,让胃失和降。
有研究认为,由于患者的气机升降失职,才能让患者有烧心与反流等症状,因此,虽然发病部位在食管与胃,但是与患者的脾、肝、肺均存在紧密联系。
同时肝气上逆的关键在于肝脾胃功能失调,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展开相应治疗。
2.2气机失调论有研究认为,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还包括气机升降失常,由于脏腑失衡,导致胃气上逆,人体通过肝肺调节气机使人体的吐浊纳新,保持气机顺畅作用。
还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疏肝调肺,能够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
2.3脾胃升降论有临床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与脾胃失和有紧密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胃郁热证
治法:清泻肝火,和胃降逆 选方:左金丸加味 用药:黄连3g,吴茱萸1g,白芍15g,枳 壳10g,青皮6g,陈皮6g,香附10g,丹 皮10g,乌贼骨15g,瓦楞子10g
精品课件
胆热犯胃证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选方:方选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用药:软柴胡9g,枳壳12g,白芍12g, 龙胆草1g,胆南星12g,黄连3g,竹 茹12g,茯苓12g,白术12g,郁金12 g,栀子12g,金铃子9g,延胡索12g, 甘草5g
精品课件
世界不同地区GERD流行病学
欧洲25-38%
中国8.97%
北美洲20-40%
日本 10.3%
澳大利亚17%
精品课件
国内GERD的流行病学
北京10.19%
西安16.9%
上海7.76%
精品课件
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下食管括约 肌压力的低下或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 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延缓等因素所致。 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既是酸相关性疾病更 是一种动力性疾病。
精品课件
肺胃不和证
治法:化痰肃肺,降逆和胃 选方:旋复代赭汤加苏子降逆汤加减 用药: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半夏10g, 党参15g,苏子10g,厚朴10 g,陈皮10g, 茯苓15g,贝母10g,杏仁10g,甘草3g
精品课件
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方: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 用药:当归10g,生地黄15g,桃仁10g, 红花5g,川芎10g,丹参15g,砂仁3g (后下),赤芍15g,枳壳10g,桔梗5g, 牛膝10g,炒柴胡5g,煅瓦楞子20g,降 香5g
精品课件
确定病位
以反酸反食为主者,病位在胃与食管; 伴胸痛邪胀者,病位在肝与胃; 伴咳嗽气喘者,病位在肺、肝、胃; 腹胀、胸闷、嗳气、反食,病在气分; 胸痛固定不移,吐咽不畅,病在血分。
精品课件
确定病性
辨寒热:吐酸时作,口干口渴,舌红, 苔黄厚,脉数为热证;反酸受寒后发作, 饮食喜热,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为 寒证。 辨虚实:实则有如气滞、痰郁、食积、 湿热、血瘀等表现;虚则如气虚、阴虚、 阳虚等。
精品课件
西医治疗
西医通常采用强力的抑酸治疗虽然能很快地缓 解症状,但对于正常消化来讲是不利的。并且 现阶段的促动力治疗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同时存 在的多种复杂的上消化道动力紊乱,同时影响 胃食管反流的因素还有消化道激素等。因此, 总的来讲,西医治疗方案应还是较为片面的, 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研究表明其近期 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精品课件
中医诊断依据
主证:反酸、反胃、反食、烧心等。 次证:脘腹不适、胸痛、嘈杂。 诱因:饱食、脂餐、路
确定病因 确立病机 确定病位 确定病性
精品课件
确定病因
注意询问诱发因素,是否受寒、饮食是 否失宜、有无情志失调、平素脾胃功能 情况等。
精品课件
确立病机
精品课件
中医辨证
肝胃郁热证 胆热犯胃证 气郁痰阻证 脾胃虚寒证 肺胃不和证 瘀血阻络证
精品课件
证型研究
朱生墚等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证型 研究发现:肝胃郁热型62例,占51.67%; 段国勋等研究了97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的证型,结果为肝胃郁热型41例,占 42.3%; 总之大量研究发现肝胃郁热为胃食管反 流病的主要证型;
精品课件
中医病名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名常根据患者的主 症来确定,本病的主症为烧心、反酸、胸 骨后灼痛不适、吞咽困难、咽部不适或 异物感等,因此本病可分别属于中医学之 “吐酸”、“胃脘痛”、“嘈杂”、 “梅核气 ”等范畴。
精品课件
一为酒食所伤:病因酒因食病不节机,损伤脾胃,酿生湿
热,胸膈郁塞,胃气不和,吞酸噫气; 二为寒邪患胃:外感风寒,寒邪犯胃,胃阳被 遏,或过食生冷,中阳受伤,寒滞脾胃,湿浊 内停,郁而成酸; 三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胃,则脾胃 气机阻滞,日久郁而化热,胃气挟热上逆,而形 成本病; 四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胃受 损,运化不健,嗳气吐酸或泛吐清涎酸水。
精品课件
中医药优势
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 医药治疗的优势就在于运用辨证论治的 原则可以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包括调节 消化道动力、胃酸分泌、胃肠激素水平 等多个方面,是整体的调节过程。
精品课件
实验研究证据
目前有人从中药药理的角度对治疗GERD的中药 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在治疗本病的临床应 用中具有与西药相同的作用机理,如抑酸、保 护黏膜、抗炎镇痛等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研究也发现,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 能够明显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模型大鼠 食管黏膜NO浓度、明显降低食管粘膜的通透 性、抑制酸反流、提高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等, 从而减少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促进疾病的恢复。
精品课件
气郁痰阻证
治法:疏肝理气,开郁化痰 选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用药:法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5g, 苏梗10g,郁金10g,陈皮6g,炒枳壳10g, 桔梗5g,木蝴蝶5g,甘草3g
精品课件
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选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用药:广木香6g,砂仁3g(后下),党 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半 夏10g,吴茱萸3g,黄连1g,白豆蔻5g, 丁香3g
两胁胀痛,心烦口渴易怒等特点可明确为肝胃 郁热证; 胸骨后隐痛不适,嗳气,吞咽不顺,咽部异物 感为气郁痰阻证特点; 受寒发作,四肢不温,大便溏薄为脾胃虚寒证; 吐酸伴咳嗽、气喘胸闷为肺胃不和证; 反酸伴胸痛不移,入夜加重,吐咽不畅,为瘀 血阻络证; 舌红少苔、口干口渴、饥不欲食,胃脘胸前灼 痛隐隐,为阴虚失濡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江苏省中医院 沈洪
精品课件
胃食管反流病`
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 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广义的GERD包括食管粘膜有破损或无破损,因 此,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和内镜阴性GERD。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 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