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2节DNA分子结构导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第2节DNA的结构

第2节DNA的结构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1.概述DNA结构的主要特点。
2.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过程的交流和讨论,认同交流合作、多学科交叉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①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③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2.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即A+G=T+C。
3.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DNA的任何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等。
[主干知识梳理]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2.构建历程3.新模型的特点及意义二、DNA的结构项目特点整体结构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配对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三、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目的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2.制作程序[边角知识发掘]1.下图为DNA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相应序号表示的物质或结构:①胸腺嘧啶;②脱氧核糖;③磷酸;④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⑤胞嘧啶;⑥腺嘌呤_;⑦鸟嘌呤;⑧胞嘧啶。
(2)脱氧核糖中的1′C是指与碱基相连的碳,5′C是指与磷酸基团相连的碳。
(3)从图中看出DNA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依据是:从双链的一端起始,一条单链是从5′端到3′端的,另一条单链则是从3′端到5′端的。
2.在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借鉴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提示:①当时科学界已发现的证据;②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③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二教案《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
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设计思路以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为主线,用提问、讲授并结合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再现科学家如何一步步通过不懈的努力总结出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中通过科学家相关事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树立起勇于挑战、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⑴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⑵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3.能力方面⑴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⑵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物质?【情境导入】科学家在通过实验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又迫切得想知道DNA是如何储存遗传信息的?又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了解DNA的结构。
【新知探究】师讲述:2004年7月28日,“分子生物学之父”克里克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8岁。
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带来了遗传学的彻底变革,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更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3-2DNA分子的结构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3-2DNA分子的结构一、教材的分析《DNA分子的结构》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
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又是学习“DNA 分子的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的分析学生已掌握核酸及脱氧核苷酸的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加上我校是市属重点高中,而我任教的班级又是理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具备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四、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课本后制作模型,这样可让其有感性认识。
之后,通过不同小组制作的DNA进行比较,诱导学生总结这些DNA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教与学的方法拟定DNA分子是抽象的立体空间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但对新知识有较强的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适时地、不断地启迪、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会将模型建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汇总,通过讨论和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养成在学习活动中友好合作,资源共享的科学探究习惯。
《第3章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分子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 掌握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3. 了解DNA分子结构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作业内容:1. 简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并绘制简图。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DNA分子结构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并撰写一篇短文。
3. 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讨论结果:a.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影响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的?b. DNA分子结构的变化可能对生物体的遗传特性产生何种影响?c. 为什么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确保准确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2. 作业形式可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绘图、论文、报告等;3. 小组讨论需确保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并记录讨论结果;4. 作业字数要求:简述DNA分子结构的简图不少于200字,短文不少于300字。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将基于作业完成质量、讨论参与度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评价方式将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作业反馈:1. 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2. 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结构;3. 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评选出优秀作业,并给予适当奖励。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有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及其与遗传信息关系等概念的理解。
作业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
作业反馈部分将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结构。
通过评选优秀作业并给予适当奖励,我们希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制作DNA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复制及基因表达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更是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
2.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还有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核酸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等相关知识,这也为进入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再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借助教具建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熟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比较所画的DNA平面结构图,概述DNA分子的特性。
三、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四、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五、教学环节六、板书DNA的分子结构1.DNA分子双螺旋模型的构建历程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3.DNA分子的特性。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12:3.2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编写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2节。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学习了DNA分子组成。
另一方面,本节内容是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构建DNA模型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这样使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和科研一般过程,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与升华。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DNA分子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2)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3)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DNA分子的碱基比例。
(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掌握高效率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如:比较法、类推法、示意图法。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即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挖掘学习的潜能。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浙江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三章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1.DNA 是由四种不同的(A 、G 、C 、T)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2.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①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DNA 的基本骨架;②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3.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一一对应,遵循卡伽夫法则 (碱基互补配对):A 一定与T 配对,A 和T 的分子数相等;G 一定与C 配对,G 和C 的分子数相等;但A +T 的量不一定等于G +C 的量。
依据卡伽夫法则可以确定是双链DNA 还是单链DNA 。
4.不同生物的DNA 碱基对的数目可能相同,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肯定不同。
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对应学生用书P491.DNA 的化学组成(1)基本组成元素:C 、H 、O 、N 、P 五种元素。
(2)基本单元:脱氧核苷酸。
(3)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 脱氧核糖碱基(A 、T 、G 、C )磷酸 (4)脱氧核苷酸的种类:①碱基组成: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②种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巧学妙记] DNA 结构的“五、四、三、二、一”五种元素:C 、H 、O 、N 、P ;四种碱基:A 、G 、C 、T ,相应的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两条长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一种螺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提示: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分布。
2.双链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有什么关系?提示: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
3.每个DNA 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数是多少?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的比例是多少?提示:(1)2个;(2)1∶1∶1。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学案第3章第2节DNA的结构

第2节DNA的结构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遗传信息。
1.生命观念:说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2.科学思维:思考在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和数量之间的规律,总结有关碱基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3.科学探究:动手制作模型,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构建者:沃森和克里克。
2.构建过程3.新模型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这样组成的DNA分子具有恒定的直径。
(2)意义①能解释A、T、G、C的数量关系。
②能解释DNA的复制。
③模型与X射线衍射照片完全相符。
二、DNA的结构1.平面结构(如图)基本组成元素↓组成物质↓基本组成单位↓DNAC、H、O、N、P[①]碱基,[②]脱氧核糖,[③]磷酸[④]脱氧核苷酸,共4种两条链反向平行(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一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称作5′端,另一端有一个羟基(—OH),称作3′端,两条单链走向相反,一条单链是从5′端到3′端的,另一条单链是从3′端到5′端的。
(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某学习小组,利用材料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请将合理的制作顺序排列起来③①②⑤④。
①组装“脱氧核苷酸模型”②组成多核苷酸长链③制作若干个磷酸、碱基和脱氧核糖④获得DNA分子的立体结构⑤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经历了相同碱基配对到嘌呤与嘧啶配对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学习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前预习案知识回顾:1.下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应是___________。
(2)图中D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留在细菌外的是___________,注入细菌内的物质是___________。
(3)图中E表明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了_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对这经典的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S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实质上是细菌的_______________,格里菲斯为何没能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2)C和D对比可推断出S型细菌和R型细菌具有很近的_______________关系,S菌体内的转化因子能利用R菌提供的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来合成自己的一切物质。
(3)当时实验时,对S菌的加热杀死过程,仅仅使菌体的_______________等物质产生变性,而体内的遗传物质_______________并没有真正被灭活。
(4)若用强酸、强碱或高压蒸汽处理S菌,转化实验能否成功________________教材助读: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过程(1)DNA组成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含_________种碱基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_________,推算出DNA分子呈_______结构(3)美国生物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即按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4)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指出碱基配对原则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沃森和克里克借鉴各科学家们的发现,从最初模型中_______在外侧,__________在内侧,相同碱基配对,到最终_________________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______在内侧的A-T 、G-C 互补配对的DNA 双螺旋模型,并于1962与________三人获得诺贝尔奖。
2.DNA 分子的结构(1)DNA 分子是由 条 长链盘旋而成的 结构。
(2) 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连接起来,A 与T 、G 与C 形成碱基对,遵循 。
DNA 碱基量的关系是:预习自测:⒈DNA 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 .氨基酸、葡萄糖、碱基B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C .核糖、碱基、磷酸D .脱氧核糖、碱基、磷酸2.根据DNA 分子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写出①~⑥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
⑵分析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①构成DNA 分子的两条链按_______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③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__原则。
课堂探究案课堂展示1.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与一个碱基对相连的成分是什么?相邻两个碱基通过什么连接的?画出图形。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画出10个脱氧核苷酸的DNA 分子片段,并分析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⑥ ④ ③ ② ①CT G A ⑤例1.下列制造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合作探究二:整个DNA 分子中,碱基的数量关系:① A T ; G C ;则A+ G= ,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一条链中,(A+ G ) /(T + C )=m ,则互补链中(A+ G ) /(T + C )=________.整个DNA 分子中 (A+ G ) /(T + C )=________.③ 一条链中,(A + T )/(C + G ) =m ,则互补链中(A + T )/(C + G )=______。
整个DNA 分子中(A + T )/(C + G )=______。
例2.已知1个DNA 分子中有18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1000个,这个DNA 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A .1800个和800个B .1800个和l800个C .3600个和800个D .3600个和3600个例3.若DNA 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A :C :T :G =l :2:3:4,则另一条链上A :C :T :G 的值( )A .l :2:3:4B .3:4:l :2C .4:3:2:1D .1:3:2:4变式训练:在一个DNA 分子中,一条链中腺嘌呤占15%,鸟嘌呤占40%,胞嘧啶占25%。
则互补链中的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分别是多少?在整个DNA 分子中又是多少?课堂检测:1.DNA 的一条单链中(A+G)/(T+C)=0.4。
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 分子中分别 ( )A .0.4 0.6B .2.5 1.0C .0.4 0.4D .0.6 1.02.双链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A 占30%,T 占20%,则双链中C+T 占 ( )A .50%B .20%C .30%D .45%3.假设一个DNA 分子片段中含氮碱基C 共312个,占全部碱基的26%,则此DNA 片段中碱基A 占的百分比和数目分别是 ( )A .26%,312个B .24%,288个C .13%,156个D .12%,144个4.在白菜和萝卜的DNA 分子中,碱基比值不同的是 ( )5.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为:嘧啶碱基含量为61%,嘌呤碱基含量为39%,该生物肯定不会是A .噬菌体B .烟草花叶病毒C .青霉菌D .大肠杆菌 课后练习案1.某生物细胞的DNA 分子中,碱基A 的数量占38%,则C 和G 之和占全部碱基的( )A+C T+G C G A+T G+C A T A . B . C . D . A . B . C . D .A.76%B.62%C.24%D.12%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A.2和1 B 0.5和0.5 C.0.5和1 D.1和13.DNA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A.碱基和脱氧核糖排列顺序千变万化B.四种碱基的配对方式千变万化C.两条长链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D.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4.某双链DNA分子,其四种碱基数的百分比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是占全部碱基的54%,其中一条称为A链的碱基中,22%是腺嘌呤,28%是胞嘧啶,那么与A链对应的B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及胞嘧啶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分别是A.28%和22% B.22%和26% C.24%和28% D.24%和26%5.甲DNA分子的一条链中的A+C/G+T=0.8,乙DNA分子一条链中的A+T/G+C=1.25那么甲、乙DNA分子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例分别是A.1.25和1.25 B.1.25和0.8 C.0.8和0.8 D.0.2和0.86.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通常每个双链DNA分子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B.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C.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D.一段双链DNA分子中含有40个胞嘧啶,就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7.某双链DNA分子中,G占总数的38%,其中一条链中的T占该DNA分子全部总数的5%,那么另一条链中T占该链碱基的比例为A.5% B.7% C.14% D.38%8.(10分) 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如下图所示,根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下列标识的名称是:358(2)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是(填图中标号)。
(3)DNA在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中的存在部位是。
.§3—2 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案答案预习答案:(1)脱氧核苷酸 4 A T G C(2) 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螺旋(3)模型(4)A与T G与C(5)碱基磷酸、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碱基对威尔金斯合作探究二答案:②1/m 1 ③n n例1---3 BCB 变式A=20% G=25% C= 40%;整个DNA中A=17.5% G=32.5% C= 32.5%课堂检测:1---5 BDBCA课后练习案:1---5CADDA 6—7CC 8. (1)胞嘧啶脱氧核糖A—T碱基对(2)9(3)细胞核、线粒体一)问题探讨提示:本节的问题探讨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能力。
(二)旁栏思考题1.(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据有: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因为模型能使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完整的、简明扼要的形象表示出来),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板构建DNA结构模型;(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2.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
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
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与A、T与T配对。
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
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与T 配对,G与C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DNA模型。
(三)思考与讨论2.提示:主要涉及物理学(主要是晶体学)、生物化学、数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