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引言实验室中的实验活动,尤其是涉及到生物领域的实验活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生物危害性。
为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进行实验活动前,有必要对实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报告就实验活动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活动旨在研究细菌的增殖过程,通过培养细菌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分析细菌的增殖速率以及环境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三、生物危害评估根据实验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本次实验涉及到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风险:实验活动中使用的细菌可能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存在感染风险。
误操作、实验器材的不当处理或细菌暴露可能导致感染事件的发生。
2.毒性物质:实验中所使用的细菌培养基、酶切剂等物质可能具有毒性,误接触或吸入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3.遗传物质:实验中使用的细菌包含遗传物质,若遗传物质泄漏或误操作可能对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根据以上评估,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四、防护建议基于生物危害评估结果,下面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1.实验操作人员应经过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了解细菌的危害性和应急处理措施。
2.实验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防止细菌直接接触皮肤、吸入或飞溅进入眼睛和口鼻。
3.实验室应配备安全实验台和生物安全柜,确保实验台面的材质易于清洁,防止细菌滋生和繁殖。
4.细菌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细菌外泄和污染环境。
5.严格控制细菌培养基的使用和处理,避免误吞食或皮肤接触。
6.在实验过程中避免纯化细菌时的气溶胶产生,可采用安全离心机或其他无菌操作方式。
7.实验后,将实验器材、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细菌污染的扩散。
五、结论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危害对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危害。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

一、对生物源危害: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
尤其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
包括细菌。
病毒。
寄生虫等。
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
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
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1.对空气的污染: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
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一般为0.001mmol1000um的固体,液体微子粒子形成胶溶状态分散体子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
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另外动物接种从动物体内采血、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
2.对水的污染: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
这种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池塘或直接灌溉,可污染环境和水源。
当人们接触成食用污染水时,可能使人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3.对人体的感染:人是实验室污染最容易侵袭的对象。
其污染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或吸入病源微生物气溶胶。
原因有几下几种:(1)实验室事故引起的污染,通过器械、破碎且污染的玻璃器皿、针头刺破伤而发生。
(2)实验室动物引起的感染。
(3)气溶胶引起的感染,通过呼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4)其他工作区与生活区相混,下班或餐前不洗手而感染。
4.对物体表面的污染:实验人员的皮肤、鞋底、感染性物溢出或溅出后处理不当可造成墙壁、地面、台面、仪器和其他等物体表面的污染。
二.化学源危害:主要指临床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危险性化学品引起的危害,包括:易燃、易暴、易腐蚀、有毒、有害化学品等。
在临床实验中对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处理、应用、处置应符合化学实验室行为标准,并有明显标识。
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检

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检
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检是对生物材料(如细菌、病毒、真菌等)进行评估,确定其安全性和潜在风险的过程。
该体检旨在防止潜在的生物安全事故和疾病传播,以保护公共健康和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检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危害性评估:评估生物材料的致病性、毒力以及传播方式,确定其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潜在危害程度。
2. 病原检测与鉴定:对生物材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析,确定其是否含有病原体,并鉴定其种类和分布。
3. 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评估:评估实验室和操作环境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包括设备、操作规程、人员培训等,确定是否符合生物安全标准。
4. 风险评估与管理:评估生物材料的潜在影响和可能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和措施,以降低潜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
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检通常由专业的生物安全专家或实验室进行,他们将根据相关的指南和标准进行评估和检测,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确保生物材料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系文件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系文件1目的建立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使之有效运行,明确生物实验室人员职责,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统一。
2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检验科生物实验室与人员。
3组织机构生物安全管理实行医院院长责任制。
医院院长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同时委派一名医院副院长具体主管;相关科室(院感科与检验科)的主任应对所辖科室的生物安全工作承担具体工作的领导责任。
科负责人或科室生物安全员负责科室或具体项目的运行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认真阅读、理解本手册,并在相关实验活动中严格遵守,在发生生物安全隐患、意外事件或事故时应及时报告。
院感科负责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其她相关职能部门对生物安全体系的运行提供所需保障。
实验室设置兼职安全监督员。
4各部门或人员职责4、1医院院长①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医院生物安全的各项工作;②负责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体系;③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的工作④组织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认定、危害评估与处置方案制定;4、2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①负责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②督导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与措施的落实;③负责领导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使用、维护;④协调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科室部门的工作。
⑤负责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技术指南及规范性技术文件并定期进行评价与更新;⑥医院检验科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文件⑦批准与发布生物安全相关的技术文件。
4、3检验科负责人①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实验技术与生物安全工作;②组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与有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宣贯;③组织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培训、考核、体检与预防接种;④决定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⑤监督有关法规与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出现的违规活动并有权停止实验;⑥定期组织对实验室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检查与实验室装备的维护保养;⑦负责组织对实验室紧急情况及事故的处理并向生物安全委员会与分管领导报告;4、4实验室技术人员及实验活动辅助人员①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接受培训、考核、体检与预防接种;②按要求执行标准操作规程与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做好实验记录;③按规程进行常规消毒与意外事件紧急处理;④发现生物安全隐患或发生事故及时向有关上级报告;⑤参与相关工作的危害评估及生物安全事故认定与处置。
1701实验室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表

Clinical Laboratory of Luzhou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ospital文件编号Filename:LZZYY/CL-AQ-017/01 版本Edition:A/1版页码Page:第1页共6页发布日期Date of Issue:2012年12月01日执行日期Date of Perform:2013年01月01日实验室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表序号病原菌名称危害程度分类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致病性传播途径稳定性感染数量微生物宿主暴露后的潜在后果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 大肠埃希菌第三类二致病菌呼吸、血液、泌尿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108人腹泻,肠外化脓性炎症,败血症,脑膜炎。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2 沙门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少量人伤寒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3 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少量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4 鼠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肠道、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少量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须做药敏)。
5 亚利桑那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少量人和动物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须做药敏)6 志贺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可存在10-20天少量人细菌性痢疾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7 迟钝爱德华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生殖冷血动物体内稳定存在大量人和动物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8 变形菌属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伤口、血液环境中稳定存在大量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系文件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系文件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系文件目的:本文旨在建立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确保其有效运行。
明确生物实验室人员职责,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统一。
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医院检验科生物实验室和人员。
组织机构:生物安全管理实行医院院长责任制。
医院院长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同时委派一名医院副院长具体主管。
相关科室(院感科和检验科)的主任应对所辖科室的生物安全工作承担具体工作的领导责任。
科负责人或科室生物安全员负责科室或具体项目的运行管理。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认真阅读、理解本手册,并在相关实验活动中严格遵守,在发生生物安全隐患、意外事件或事故时应及时报告。
院感科负责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生物安全体系的运行提供所需保障。
实验室设置兼职安全监督员。
各部门或人员职责:医院院长:1.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医院生物安全的各项工作。
2.负责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体系。
3.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的工作。
4.组织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认定、危害评估和处置方案制定。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1.负责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2.督导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和措施的落实。
3.负责领导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使用、维护。
4.协调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科室部门的工作。
5.负责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技术指南及规范性技术文件并定期进行评价和更新。
6.批准和发布生物安全相关的技术文件。
检验科负责人:1.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实验技术和生物安全工作。
2.组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宣贯。
3.组织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
4.决定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5.监督有关法规和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出现的违规活动并有权停止实验。
6.定期组织对实验室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检查和实验室装备的维护保养。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评估日期:
参与评估人: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临床免疫生化检验工作,样本来源包括健康体检人群和病人,涉及的生物因子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
这些生物因子主要来自送检样本本身,可能存在传染性病原体,包括甲类传染病如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乙类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痢疾杆菌、结核分支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淋球菌、梅毒钩端螺旋体、疟疾等。
本实验室仅从事病原体检测实验,不进行有关细菌、病毒、真菌的培养增殖实验,因此属于BSL-2级生物安全。
生物因
子可能通过气溶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传播。
为预防和控制生物危害,本实验室配备了基本防护设备如工作服、手套、口罩等,同时设有冲淋及洗眼装置。
生物安全委员会对所有员工进行了生物安全培训,并定期演练。
因此,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结论: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评估结果表明,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实验室微生物的危害评估

实验室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第一章结核杆菌的危害评估1 流行分析1.1 结核杆菌包括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二者有共同抗原存在,有交叉免疫力。
人感染人型结核杆菌后可引起严重肺结核,肺结核的发病率、病死率高,至今仍是世界上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点传染病。
据WHO报道,每年全球大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死于该病。
目前,世界上很多地区因艾滋病、吸毒、贫困导致的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酗酒等原因,发病率以有上升趋势。
1.2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感染者的飞沫、气溶胶、唾液均可传染。
传染源是人或牛等动物。
1.3 结核杆菌对干燥抵抗力特别强,粘附在尘埃上结核杆菌可保持传染性8-10天,在干燥的痰内可存活6-8个月。
1.4 5%石炭酸、70%乙醇、来苏儿等化学消毒剂可杀灭结核菌,物理消毒方法主要是紫外线照射,日光下50分钟或60℃10-30分钟即可杀灭。
2 实验室危害2.1 实验室人员结核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9倍。
2.2 通常含有1-10个结核杆菌的1-3um的气溶胶即可致病。
2.3 在实验室的标本处理和检测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溶胶。
具有传染性的气溶胶的吸入是结核杆菌感染实验室人员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当实验操作不当时更易发生感染。
3 防治措施3.1 结核杆菌对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酸胺等抗结核药物敏感。
结核病患者应给予标准化疗方案进行规律治疗。
3.2 处理已知或疑有结核杆菌的样本需要在II级生物安全实验内操作。
3.3 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3.4 须接种卡介苗预防。
第二章淋病双球菌的危害评估1 流行分析1.1 淋病双球菌引起人的泌尿生殖系统的粘膜感染和播散性感染。
男性感染后可引起淋菌性尿道炎,继之可引发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女性可引起宫颈炎、尿道炎,继之引发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炎等。
此外,淋球菌可通过血行或淋巴以不同的方式向全身各处播散,可引起脑膜炎、脑脊髓膜炎、关节炎、腱鞘炎、心内膜炎、胸膜炎、肺炎、腹膜炎、淋菌性败血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
--------------------------------------------------------------------------------
核心提示: 一、对生物源危害: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
尤其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
包括细菌。
病毒。
寄生虫等。
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
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
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
一、对生物源危害:
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
尤其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
包括细菌。
病毒。
寄生虫等。
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
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
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1.对空气的污染:
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
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一般为0.001mmol1000um的固体,液体微子粒子形成胶溶状态分散体子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
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另外动物接种从动物体内采血、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
2.对水的污染:
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
这种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池塘或直接灌溉,可污染环境和水源。
当人们接触成食用污染水时,可能使人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3.对人体的感染:
人是实验室污染最容易侵袭的对象。
其污染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或吸入病源微生物气溶胶。
原因有几下几种:
(1)实验室事故引起的污染,通过器械、破碎且污染的玻璃器皿、针头刺破伤而发生。
(2)实验室动物引起的感染。
(3)气溶胶引起的感染,通过呼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4)其他工作区与生活区相混,下班或餐前不洗手而感染。
4.对物体表面的污染:
实验人员的皮肤、鞋底、感染性物溢出或溅出后处理不当可造成墙壁、地面、台面、仪器和其他等物体表面的污染。
二.化学源危害:
主要指临床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危险性化学品引起的危害,包括:易燃、易暴、易腐蚀、有毒、有害化学品等。
在临床实验中对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处理、应用、处置应符合化学实验室行为标准,并有明显标识。
三.物理源危害性:
物理源危害性主要来自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紫外线、激光源照射、电磁物、噪音等。
1、放射性核素的使用:批准使用放射性核素之前,应保存核素的获取,使用处置记录,所有放射性化学品的存放应保险。
操作和接触核素的实验人员接受放射性基础知识。
相关技术和放射防护的指导和培训,应符合放射性安全管理程序。
要有适当的满足工作需要的书面标准操作程序和相关的法规,定期评审放射性核素的使用情况。
放射性废物应有标志并存放于防辐射的专用储存库。
在每个需要弃置的包装上应清楚地标明风险地性质和程度,储存和处
置应遵守相关规定。
2.对于紫外线和激光源地使用,应提供适用地个人防护装备,应当有适当地标识公示。
四、建立人员培训及相关安全制度:
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培训:具体要求如下:
(一)、临床实验室安全设备:
1.生物安全柜。
2.其他安全设备:设置配有排风净化装置。
3.离心机:使用安全密封地专用离心管离心。
4.个人防护用品:必须结合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手套、口罩、护眼具。
5.上班穿工作服,避免污染成衣服尘土误入。
6.上班带手套,防止接触污物、传染源。
7.需要时带口罩,护眼具。
8.实验室中应设有开启窗户设置纱窗或其他屏障。
9.实验室应设洗手池。
10.实验室墙面、地面。
应易于清洗、无缝隙、不铺设地毯。
11.实验室工作台面易于清洁、防水、耐热、耐磨损;耐酸碱、消毒剂的腐蚀、并能承受预期的重量。
12.实验设备应固定,设备间应保持一定空间便于清洁。
(二)临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标准的微生物操作规程:
(1)在进行有关培养样品实验时,未经同意限制出入实验室。
(2)禁止在工作区饮食、饮水、吸烟,不许放置食物和生活用品。
(3)离开实验室时应脱掉手套洗手。
(4)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台面。
活性物溅出后要及时消毒台面和可能污染表面。
(5)所有污物、培养物、储存物及废弃物在出实验前应用可行方法消毒。
(6)所有操作均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尽力避免污染物溅出和气溶胶产生。
2.常规安全操作规程:
(1)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常规操作的安全措施的培训及教育:包括实验室生物污染的原因方式,气溶胶产生的原理,废物危害及处理方式,个人的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及原则,离心机的使用方法及高放处理,标本收集远送过程中应防撒、防漏、防传染。
(2)处理血液和体液的操作时,工作人员都应带上手套。
(3)实验室使用机械加样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取。
(4)使用注射器和针具应防止刺伤,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装入锐器盒内销毁。
(5)血液和其它体液发生泄露后,均应使用消毒剂对工作区表面消毒。
(6)手或其它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它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室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