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结论是,第一哲学就是以“作为是的是”为核心问题的哲学。

他的主要理由是:这门学问的主要工作是规定“真正的存在”的形式标准,然后据此梳理各种事物,确定哪一种是根本的、最能当得上“存在”(是),哪些是次级的存在(是)。

在希腊文中,being(ου)可以翻译为“存在”和“是”;由于“存在”是最普遍的范畴,而“是”又是语言—逻辑学的根本要素,所以这门学问当然是各门哲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哲学体系中发挥着为所有其他哲学部门准备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功能,其成果为所有的具体哲学部门所预设。

它的在先性如此明显,无疑堪称“第一哲学”。

然而,这一说明未必真的那么令人信服。

“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至少听上去是一种相当古怪的学问。

显然,更为自然的想法和古代人的实际做法都是把神学和自然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甚至把伦理学当作“第一哲学”也不是不可能。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希腊化罗马哲学,都把“伦理学”当作最重要的学问。

至于作为所有哲学部门概念工具准备的学问,大多也由广义的“逻辑学”(当时的认识论)来承担。

这种学科位序上的争执令人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本质规定上。

作为“无用的大用之智慧”,也就是关于“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据说是最为接近神的学问,而且标志着人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第1卷第2章)这尤其以超出自然哲学的形而上学为代表。

这种振聋发聩的宣称听上去当然振奋人心。

但是人们还是不禁要由“惊讶”而“好奇”,进而追问其极高尊贵性的“原因”:这门学问究竟是研究什么内容的“智慧”呢?亚里士多德对此的规定或描述反反复复,不一而足;不仅在《形而上学》的前面几卷,而且在其全书中都不断回到对这一主题的反思上来。

然而他并没有定下一个一清二楚的说法。

在他所尝试提出的几种定义中,有两种特别重要: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高级的对象的;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普遍的对象的。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第一部分导读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1)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形而上学》导读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整个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同时,他还是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人们称其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则称其为“古代的黑格尔”。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

正是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通过论述本体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本体”学说,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对后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在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基拉。

当时,色雷斯已经处于马其顿的统治之下。

其父尼科马可是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御医。

青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就读,前后达20年之久。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爱索斯讲学,开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邀请,去担任其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腓力普被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迅速平定希腊等地的叛乱,又挥师向东远征,先后征服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波斯和印度,建立起了跨欧、非、亚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起自己的学校,即吕克昂学园。

据说,他常常在这里的林荫道上和学生一起散步,同时讨论学问,他的学派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逝世,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不敬神,于是不得不逃到优卑亚岛的卡尔西斯避难,次年在那里去世,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当时自然与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所有领域,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诸多学科,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有《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工具论》等。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内容概要:【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

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

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

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

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

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

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在接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之前,我一直觉得哲学这东西,神秘、高深,离咱普通人的生活远得很。

可真当我翻开这本书,试图走进那个充满思辨的世界时,才发现,原来哲学也能和咱的日常沾边儿。

这书一开始就把我给绕晕了,那些个复杂的概念、抽象的论述,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

但我这人吧,有股子倔劲儿,越是难懂,越想弄明白。

于是,我硬着头皮,逐字逐句地啃。

读着读着,我发现亚里士多德这家伙,真是个超级爱思考的人。

他对世界的好奇,那种刨根问底的劲儿,让我佩服得不行。

比如说,他思考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买水果的经历。

那天,我去水果摊儿买苹果。

看着那一堆红扑扑的苹果,我心里那个美啊,想着回家就能咬上一口甜滋滋的苹果,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我挑来挑去,专找那种又大又红、表皮光滑的。

摊主看我挑得仔细,就笑着说:“姑娘,放心挑,我这苹果都好着呢!” 我嘴上应着,心里却在想,这“好”到底是什么呢?是苹果的颜色好?还是大小好?或者是口感好?回到家,我洗了一个苹果,咬了一口,嗯,甜甜的,水分也足。

这时候我就在想,对于这个苹果来说,它的“好”是不是就是能让我感到满足和愉悦?但这只是从我的感受来说的。

那从苹果本身来讲呢?它成为一个“好苹果”的本质又是什么?是它的基因?还是生长的环境?这不就跟亚里士多德思考的问题有点像了吗?他想要找到事物背后那个不变的、根本性的东西。

我买个苹果都能琢磨这么多,他思考整个世界,得费多少脑筋啊!再比如说,亚里士多德谈到了原因。

他把原因分成了好几种,像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啥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学骑自行车的事儿。

小时候,我特别羡慕那些骑着自行车风一样自由的大孩子。

于是,我缠着我爸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那辆自行车,红红的车身,亮亮的车把,可漂亮了,这就是它的质料。

可光有车不行啊,我还得学会骑。

我爸在后面扶着,我歪歪扭扭地蹬着踏板,摔了不知道多少个跟头。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学术简介公元前384 年, 亚里士多德这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城, 由于他在物理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领域皆有建树, 所以后人尊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在一生中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

他的逻辑学著作《工具篇》, 其中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便缪篇》六篇文章, 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 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比较多, 例如《物理学》《论生灭》《论天》《论灵魂》《动物史》《自然小著作》等等, 伦理学著作则有《大伦理学》《政治学》《尤苔谟伦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等等, 美学著作则主要有《诗学》和《修辞学》, 正因为他著作繁多, 思想丰富, 所以他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尤为深远。

马克思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恩格斯称他为古代的黑格尔, 而柏拉图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启蒙老师, 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这句名言明确地表明了亚里士多德虽然敬仰柏拉图, 但是与他老师柏拉图却有着不同的哲学立场, 柏拉图一生追求最高的理念, 认为理念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事物不过是分有了与它们相对应的理念,都是不真实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他轻视感觉经验, 不注重研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于是在柏拉图去世之后, 离开了雅典学园, 力图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并且于亚索斯建立了新的哲学学园。

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其物理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希腊文原意就是在物理学之后, 要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首先要理解他的物理学, 他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 它研究的是在自然中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 而他将自然中的事物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依靠自己本性存在运动的事物, 另一类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存在和变化的事物。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无疑是一个深邃且引人深思的主题。

当我翻开这本充满智慧与思辨的著作,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形而上学,从字面上理解,是对“形而上”之物的研究。

那什么是“形而上”呢?它指的是超越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原理和规律。

这并非是对日常生活中琐碎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支撑着整个世界运行的根本性力量。

在书中,作者首先探讨了形而上学的起源和发展。

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再到近代哲学中对理性和经验的反思,形而上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世界的基质,而柏拉图则构建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这些早期的思考为后来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形而上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存在的本质。

什么是存在?存在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实体,实体具有本质和属性。

而康德则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指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而物自体(即存在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在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中,形而上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常常认为,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原因,这种因果观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形而上学却深入地思考了因果关系的本质。

休谟质疑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我们所谓的因果联系只是基于经验的习惯性联想。

而康德则试图通过先天的范畴来为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提供依据。

形而上学还涉及到对自由意志的探讨。

如果一切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那么人类是否还有自由意志?如果有,自由意志又如何与决定论相协调?这是一个困扰了哲学家们许久的难题。

有些哲学家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人的行为完全由外部因素所决定。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坚信,人类具有真正的自由意志,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中译本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中译本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亚里士多德和形而上学的中译本》一、引言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的《形而上学》一书。

本文将通过评估中译本的内容,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解读。

二、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1. 中译本对形而上学的概括中译本对《形而上学》的概括十分清晰,提炼出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思想体系。

这些观点包括对于存在的本质、实体和本体的思考,对因果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分析,以及对神、理念和目的的探讨等等。

2. 对比原著的翻译质量通过对中译本和原著的对比,可以发现中译本对原著的翻译质量相当高。

中译本在语言表达和概念阐释上都做到了恰如其分,准确传达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且在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巧妙地进行了本土化处理,使其更易为华人读者所理解。

3. 中译本的注释与解读除了对原著的翻译外,中译本的注释和解读也十分重要。

通过对注释和解读的评估,可以看出翻译者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释,这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途径。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形而上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在对存在本质和目的的探讨中,亚里士多德给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和见解。

中译本的出现为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提供了便利,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并深入思考这一重要哲学著作。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评估和讨论,我们不仅对《形而上学》这一经典著作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和解读有了一定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财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和形而上学的中译本》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书籍,它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大门,也为我们理解和探讨形而上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和工具。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共同探讨和传承这一思想宝库。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第一部分导读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1)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形而上学》导读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整个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同时,他还是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人们称其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则称其为“古代的黑格尔”。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

正是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通过论述本体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本体”学说,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对后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在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基拉。

当时,色雷斯已经处于马其顿的统治之下。

其父尼科马可是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御医。

青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就读,前后达20年之久。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爱索斯讲学,开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邀请,去担任其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腓力普被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迅速平定希腊等地的叛乱,又挥师向东远征,先后征服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波斯和印度,建立起了跨欧、非、亚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起自己的学校,即吕克昂学园。

据说,他常常在这里的林荫道上和学生一起散步,同时讨论学问,他的学派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逝世,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不敬神,于是不得不逃到优卑亚岛的卡尔西斯避难,次年在那里去世,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当时自然与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所有领域,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诸多学科,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有《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工具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理论知识中,自然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认 识自然本体的原理、原因和元素,也就是说,它 研究那些具有内在运动和变化本原的事物。所谓 “自然”(physics)就是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 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 有的是量的增减方面的,有的是性质变化方面的) 的根源。偶然性和自发性的现象不属于科学研究 的范围,它应研究“必然”的东西。
关于自然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定: 自然哲学的终点就是实践哲学的起点,人与城邦则是两个 学科的接合部。自然赋予人类以logos(理性和语言)。理 性用于追问“为什么”,就产生理论学科,相应的理性功 能叫沉思理性。理性用于指导行动就是实践(practice), 实践智慧叫“思虑”( phronesis),它的功能是两个:其 一是策划,其二是“选择”。凭借自然赋予的实践智慧, 思虑如何处理家庭中主奴、夫妻、父子三种不同关系,弄 清什么是正当的财产收入和使用,并在行动中一以贯之, 这就是理财学(最早的经济学)的任务。比较和考查各种 政治学说、伦理学说、城邦政制,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行 之,这就是政治学、伦理学的任务。因此,一旦思虑、选 择介入,就意味着进入实践学科的领域了。在哲学史上, 正是里士多德最早明确提出“实践智慧”,强调伦理学和 政治学的目的不在于知道“是什么”,而在于“怎么做”。
的,另一方面则是理论上的。
柏拉图的世界是一个“设计师”的世界,它以“理念”(模型, eidos)为基础,一切都要以“理念”为归依,所以柏拉图的思想 和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是完全对立的。所谓“自然哲学” 乃是“生长哲学”,万物(世界)是按自己的方式自行“生长”出 来的,而柏拉图认为万物(世界)有一个最初的“设计者”,所以 是按照“理念”建构起来的。从柏拉图的眼光来看,“物理学”研 究的是变幻的东西,是不断生灭的东西,而哲学的智慧,则要求达 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知识,这是柏拉图的理想,“知识”自身不 生不灭,所以到了柏拉图晚年,“哲学”的“智慧”回到了毕达哥 拉斯的“数学”,因为在古代,人们以为只有“数学”的知识是永 恒不变的。柏拉图在否定“自然哲学”的方法时,向毕达哥拉斯靠 拢,在他的心目中,“理念”结构的最后根据,或许只在于“数” 的关系,而此种关系又支配着“自然生长”的生、灭变化,于是掌 握了“理念”的“数”的结构,则可执一而御万,以不变应万变, 就是得到了可靠的知识。
数学不是研究具备内在运动根源的本体,而 是割取(抽取)事物的某种性质(即事物的数量 关系)来研究,所以不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研 究天体的运动也属于数学范围。
而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则是研究惟一的永恒 不动的本体。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乃 是一回事,而且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 探求为荣,因而他心目中自然学科同当代的自然 科学与科技和工艺是不同的两回事。那么,自然 哲学与技艺的关系如何?亚里士多德说:“根据 自然而生成的东西追求自然赋予的某种目的,因 此它的构造总是好于技艺制品。因为自然并不模 仿技艺。而技艺却模拟自然。技艺的存在有助于 自然,充实了自然未曾完成的事业,因为有些自 然的东西似乎完全能够依靠自己达到目的,而无 需技艺的帮助;而有的却有困难,甚至完全不可 能。”
四、《形而上学》的内容
1、什么是本体 2、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3、潜能与现实的学说 4、“神学目的论”
1、什么是本体
(1)概述“ousia”( substance)
亚里士多德的ousia(本体)是他的 “第一哲学”所要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他 的“形而上学”不同于“物理学”和“数学” 的基本概念,因为以ousia为主要研究问题, 第一哲学才成为“第一”,“元(原)物理 学”(形而上学)才成为“元”(原, meta)。然而,ousia却是一个非常费解的 概念,理解这个词的困难,一方面是语言上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第三讲平与著作 二、《形而上学》的主题 三、《形而上学》的结构 四、《形而上学》的内容
一、生平与著作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部城镇斯塔 吉拉的一个特权家族。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阿敏塔斯二世 (亚历山大大帝的祖父)的御医。亚里士多德获得了接受 特殊教育的机会:1 7岁时,他被送去雅典,师从柏拉图。 作为柏拉图学园的一员,他在雅典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 公元前347年前后柏拉图去世为止。此后,亚里士多德花 了几年时间进行旅行和研究,他穿过爱琴海,来到小亚细 亚(现在的土耳其)及其沿岸诸岛。在此期间,他开展了 生物学研究,并且在回到马其顿担任年轻的亚历山大(后 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公元前335年,雅典沦于马 其顿的统治之下,亚里士多德回到该城并在吕克昂 ( Lyceum)从事教学。直到公元前322年逝世前不久,他 一直生活在那里,并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学派。
终达到“至善”(神),与神同在。
二、《形而上学》的主题
探讨
1、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 2、从“本原”的探讨到“原因”的
1、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用途将各门知 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制造知识三个部分。 实践的和制造的知识的本原(原因)在外在于知 识的认识主体之中,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对象的 原因是实践者和制造者的意志、选择、理性、技 艺或能力;而理论知识的本原(原因)则在知识 自身。前两者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善恶问题,而后 者涉及的是真假问题。实践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学、 伦理学;制造的知识主要包括诗学和技艺;而理 论的知识则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亚里 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神学)。
《形而上学》共有十四卷。这十四卷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第一卷:历史的回顾,重点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第二卷:一般地讨论研究哲学的问题,相当于是介绍学习哲学的导言,提出 哲学是求“真”的学问。 第三卷:提出必须研究的十几个问题。 第四卷:“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并指出这样的研究的学问 是第一哲学。 第五卷:分析了三十个哲学术语,被后人称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辞典”。 第六卷:分析不同的学科和存在。 第七卷:讨论本体。 第八卷:讨论质料和形式。 第九卷:讨论潜能和现实。 第十卷:讨论“一”和“多”等范畴。 十一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三、四、六卷的节要;第二部分是《物理 学》第二、三、四卷的选录。 十二卷:前五章讨论可感觉的本体,后五章讨论不朽的本体。 十三卷:讨论数学对象和“理念”是不是本体。 十四卷:继续第十三卷的讨论。 在整本书中,核心的是讨论什么是“本体”,主要集中在第七、八、九三章 中,第十二章则讨论永恒不变的本体,即神。所以我们的分析也主要集中在这几 章。
在长期的学习和教学生涯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全面 地阐述了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问题。他写了不止150篇 论文,其中大约有30篇流传了下来。其中主要的有: 《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论诗》。幸存下来 的作品主要是一些讲课笔记,或并未打算广为流传的未完 成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针对高级的学生或其他哲学家 的。它们的现代译本可以摆满半个书架,而且,它们包含 了一个在影响和范围上都令人无法抗拒的哲学体系。亚里 士多德从经验开始,借助“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 的概念,构建了一个自身融贯的目的论宇宙体系。世界以 其自身的动力(追求自身的完善)不断向上运动变化,最
柏拉图的宇宙“设计师”不仅是理性的工匠, 而且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按照几何原理构造了宇 宙。柏拉图认为可感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元 素构成。但受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他将它们还 原为更基本的东西——三角形。他构建了一个 “几何原子论”。他用二维的三角形构造 三维的 正多面体,并将之对应于每一种元素:
火=四面体 气=八面体 水=二十面体, 土=立方体。 最后,柏拉图把十二面体等同于整个宇宙。
原因既然是事物存在、生成和认知的开端,由于它,才回答了 事物的存在、生成和认识的“为什么”,所以,“所有的原因也是 本原(原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哲学的使命就 是用智慧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因而他将哲学规定为关于第一因 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四因说”。正因为将“是什么”、“为 什么”、“为了什么”三者明确区别开来,它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自然哲学家们以及柏拉图对“本原”问题的探讨的局限。正因为他 不断追问“是什么”,所以使他有可能对“是”(存在)作了详尽 的分析,提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是”论(存在论)和本体论。又正 因为他将“为什么”作为一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所以探求原因成了 他的哲学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他结合“是什么”、“为 什么”来追究“为了什么”,因此,他关于目的的见解远远超越了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关于合目的性的研究,无疑推动了他关于动 植物的构造和效用的研究以及关于选择、思虑与目的在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的研究。此外,“为了什么”的探求,对他在神学方面的建 树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变化。
后来,巴门尼德提出了“不变的”问题,并 提出“存在”、“一”这样抽象的概念来论证世 界的不变性。巴门尼德的问题在于:抽象的“一” 如何演变为万物?这里必然涉及到一个“动力” 问题。“本原加生成原理”经巴门尼德的冲击之 后便动摇了。在巴门尼德之后,主流的是恩培多 克勒、阿那克萨哥拉和原子论所代表的思维模 式——“元素加组成与分解”,即用基本成分的组 合与分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正因为要用 元素的结合与分解来解释万物的生灭,所以需要
2、从“本原”的探讨到“原因”的 探讨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研究的主题是本体。 从开始有哲学以来,哲学家都在探讨万物的本原。 所谓本原(arche),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最 初似乎就是指:万物从它产生出来,最终又复归 到它那里去的那个东西。其本意是beginning (时间上的开始、本初)和origin(时间上的起源、 起始)的意思。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是采取“本原 加生成原理”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
为元素的分合注入某种动力——爱与恨、努斯等。
这就意味着,“本原”除了是时间上的第一、起始、 根源这一原本的意义之外,还进一步有了原因(动因)的 意思。谈及动因,又必然涉及一个目的的问题。亚里士多 德从苏格拉底寻求“定义的方法”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目 的论中受到启发:爱与恨、努斯作为动力,作用于质料, 所追求的目的是把质料变成某种“是什么”, 即用定义 或公式所表述的形式。当且仅当质料具有形式的时候,它 才能称其为“是什么”。这个形式就是事物之所是的 “是”。不仅如此,这个形式还是被动的质料之所以运动 变化的动力、原因、原理。这样一来,最初只具有物质形 态意义的“本原”就被亚里士德进一步引申为原因、原理。 “是什么”正是动因作用于质料所要达到的目的。亚里士 多德将早期自然哲学家们的物质形态的“本原”概念发展 为更具哲学意谓的原因、原理范畴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