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练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练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练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

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 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 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 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 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 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22 感觉、知觉、表象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直接性 B.主观性C.摹写性 D.抽象性

27 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28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9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30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31 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A.都具有客观性

B.都具有能动

C.都具有社会性

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32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4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

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35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

证明定是非

36 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

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

明真理具有( )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37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38 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 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5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 D.认识是主动的创造过程 E.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6 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A. 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

B. 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 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D.

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E. 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7 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讽刺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后来他终于试制成功了白炽灯泡。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失败中包含着成功的因素

E.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D.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

E.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

9 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 )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

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10 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11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 )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

相互转化

13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的就是真理 E.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14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E、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 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 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 C.经验论D.先验论 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 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 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2.慕尼黑阴谋的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 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4.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开战后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C.德军绕过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D.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 5.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 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 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 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 6.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 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8.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 A.意大利投降,退出战争 B.阿拉曼战役中,意大利军队投降 C.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D.德国宣布投降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知识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

世界地理-南美洲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世界地理-南美洲同步测试题 选择题 读南美地区局部图,回答1~2题。 1.近年来,对A 所在区域的热带雨林进行大规模开发 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 ③地下水位上升 ④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增大 ⑤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2.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强烈 B .土壤肥沃 C .生物生长迅速 D .生物循环旺盛 读下面某区域气候分布图,回答题3—5题。 3.Q 地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4.P 、S 两地纬度大致相同,而气候类型不同, 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洋流 D .地形 5. E 、 F 、P 三地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 .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 B .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 C .垂直地域分异 D .非地带性分异 6、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7、 巴西高原上树木落叶、草类枯黄之时,地中海沿岸地区正值: A. 温和多雨的冬季 B. 寒冷干燥的冬季 C. 高温多雨的夏季 D. 炎热干燥的夏季 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中甲、乙两国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国沿海有寒流经过,乙国沿海有暖流经过 ②甲国沿海能见到沙漠景观,乙国沿海能见到冰蚀地貌 ③甲、乙两国渔业都比较发达,且首都都濒临同一大洋 ④甲国可看到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乙国可见到午夜太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关于两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山脉都位于板块交界处 B .降水都是东侧山地多于西侧 C .甲国分布的山脉的平均海拔与长度都大于乙国分布的山脉 D .两山脉都位于同一地震带上 读加拿大主要铁路和城市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影响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农业 D.人口 11.与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规律类似的还有( ) ①植被覆盖率 ②水源分布 ③种植业区 ④工业区 ⑤人口分布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读美国地形简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美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美国大部分国土都在热带 B .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C .美国河流、湖泊稀少,内河航运不发达 D .位于旧金山的“硅谷”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13.下图中能正确反映美国中部自西向东地势起伏的剖面图是 读俄罗斯地形图,回答14~15题。 14.有关俄罗斯的地形叙述,正确的是( ) A .俄罗斯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 B .叶尼塞河是其重要的地形区分界线 C .西伯利亚地区的地势北高南低 D .乌拉尔山脉东西方向延伸 15.有关俄罗斯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B .人口集中在亚洲部分 C .莫斯科只是该国政治中心 D .农业不发达 冰岛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图为冰岛地形图,读图回答16-18题。 16、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势东高西低 B. 海上交通便利,对外加工贸易发达 C. 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 火山和冰川广布,可大力发展旅游业 17、 影响冰岛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气候和交逋 C.地形和交通 D.交通和资源 18、 当冰岛被低压中心控制时( ) A.东非草原上动物正向北迁徒 B.长江进人汛期 C.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D.中国南极中山站可能进入极昼期

世界地理俄罗斯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世界地理-俄罗斯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俄罗斯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部受大陆影响明显 B.纬度高是冬季寒冷的最主要原因 C.北部比南部更干旱 D.俄罗斯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没有温带季风气候 2.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下列关于这一特点的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它国海域 堪察加半岛是俄罗斯最大的半岛,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延伸1 200多千 米,北部以宽仅100千米的地峡与大陆相连,面积37万平方千米,是 荒凉冰冷的半岛。在这里,火山创造出冰火兼容的土地。据此回答3-4 题。 3.关于堪察加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降水变率大 B.河流短小流急,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火山活动频繁 D.山地众多,垂直自然带谱丰富,植物种类多样 4.堪察加半岛上可能存在的自然景观有() ①林海雪原②石林溶洞③峡湾海岸④温泉地热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图回答5-7题。 5.M地主要的地形区为() A.东欧平原 B.西欧平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6.N地的地表特征表现为() A.地面起伏大,多山地丘陵 B.地势低平,多沼泽地 C.森林广布,树种丰富多样 D.沙漠广布,以内流河为主 7.图示国家是世界四大粮食生产国之一,但有时仍需进口粮食,其原因是() A.耕地面积少 B.人多地少 C.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产量不稳定 D.水源短缺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判断8~10题。(2012年上 海) 8.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9.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0.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 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材料: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辽阔的国土面积和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工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据此完成11-12题。 11. 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形以乌拉尔山为界,西部是平原,东部是高原和山地 ②是世界上亚寒带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国家 ③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沙漠面积广布 ④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能够自给的国家之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 俄罗斯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区是() A.乌拉尔工业区 B.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 C.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D.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 (2010 年高考模拟优化卷)读“世界某地等温线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等温线在P、Q之间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 A.大气环流的影响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洋流的影响 14.沿P、Q所作地形剖面图中,最接近的是( ) A.a B.b C.c D.d 15.能正确反映该国工业发展趋向的是(A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予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综合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是波浪式的发展。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运用就是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如果不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就在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沦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足认识世界的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世界地理北美及美国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北美与美国同步练习题 1.关于地形对北美气候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西部高大山系阻挡西风吹入内地,使地中海气候局限于西部沿海 B.东部山地阻挡东南季风吹入内地,内地降水少 C.中部平原地势低,冬季气温比东部沿海高 D.北部高原是冬季风的发源地 2.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及其成因是( ) A.中国长江中下游湖泊——河流改道 B.北美洲的五大湖——冰川的刨蚀作用 C.芬兰境内的湖泊群——冰川的作用 D.贝加尔湖——断裂下陷 3.冬季影响北美的灾害性天气是( ) A.寒潮 B.飓风 C.台风 D.暴雨 4.美国破坏程度较大的地震最集中的区域是( ) A.东部 B.中部 C.西部 D.北部 5.加拿大的小麦带分布于中部平原的南部,其主要原因是( ) ①平原土层深厚肥沃 ②南部地区热量条件较好 ③南部人口密集 ④该地区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北美洲的两个主要粮食出口国是( ) A.美国和墨西哥 B.美国和加拿大 C.加拿大和墨西哥 D.美国和古巴 7.北美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没有亚洲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风不典型 B.陆地面积比较小 C.植被遭到破坏 D.影响气候的洋流为暖流 读“美国降水分布图”,回答第12~15题。 8.美国落基山脉以东的地区,关于其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B.从西向东逐渐减少 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 D.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下图为“某大陆北纬48o沿线地区的年降水童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9.该大陆为( ) A.欧洲大陆 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10.甲地气候类型为(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1.影响a 地降水的主要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2.下列图示能反映美国人口迁移的是( ) 13.下列组合中,两地主要产业部门不相一致的是( ) A.福山—匹兹堡 B.丰田—底特律 C.硅谷—九州岛 D.休斯敦—长崎 14.下列关于美国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 B.畜牧业产值居世界首位 C.小麦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D.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读下面两区域图,回答17~18题 15.甲、乙两城市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中相同的是 A .地震 B .干旱 C .寒潮 D .飓风 16.甲城所在地区,受上述灾害影响较大并可能影响全国的工业部门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 总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 党)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 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 中国蒋中正(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 根本原因 一、是由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

七年级上册地理2.3世界的地形练习题(含答案和解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2.3世界的地形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等高线图,表示盆地的是() A.B.C.D. 2.在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 A.B.C.D. 3.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44米,死海是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海拔约为-400米。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A.8444米B.9244米C.4844米D.8844米 4.世界最大的平原是() A.密西西比平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C.亚马孙平原D.东欧平原5.等高线密集岩层就(),等高线疏松岩层就() A.陡峭平缓B.平缓陡峭C.不平缓也不陡峭D.一般 6.下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A.B.C. D. 7.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8.(题文)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9.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青藏高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 D.东非高原 10.读下图,回答下题。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1 000米 B.2 000米 C.3 000米

D.4 000米 二、解答题 1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内容。 (1)图中A点的高度是________ 米,B点的高度是________ 米,A点大致在B点的________ 方向 (2)图中D点比C点高出________ 米,A点比B点高出________ 米。 12.读等高线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示地区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米. (2)甲乙两条登山路线,坡度更缓的是________. (3)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4)根据李庄、吴庄所处位置,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________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________. 1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等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注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艺、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中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思维逻辑系统。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 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

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地形练习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练习题 一、填空题: ①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 ③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 ④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 ⑤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 6)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面积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跨纬度最广的是。 7)从赤道与0°经线交点自东向西绕地球一周经过的大洲是、、、。 二、选择题: 1.( 宜昌中考题)巴拿马运河沟通的两个大洋是:( ) A.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太平洋 D.太平洋、北冰洋 / 2.( 黄石中考题)下列大洲中,赤道没有穿过的大洲是:( ) A.欧洲 B.非洲 C.亚洲 D.南美洲 3.( 福州中考题)世界上陆地和海洋的比例大约是:( )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各占二分之一 C.四分之一是海洋 D.三分之二是陆地 4.( 宜昌中考题)下列围绕北冰洋的大洲,正确的一组是:( ) A.亚洲、欧洲、北美洲 B.北美洲、亚洲、非洲 C.大洋洲、亚洲、北美洲 D.大洋洲、非洲、北美洲 ( 黄冈中考题)读四个大洲轮廓图,回答5~6题 5.既是①②两大洲的分界线也是两个大洋的分界线的是:( ) A.马六甲海峡 B.乌拉尔河 C.台湾海峡 D.白令海峡 6.( 广安中考题)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最小的大洋是_____。( ) . A.亚洲;北冰洋 B.欧洲;太平洋 C.亚洲;太平洋 D.欧洲;北冰洋 7.( 唐山中考题)世界四大洋中,其范围只分布在东半球的是:( ) A.北冰洋 B.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太平洋 8、被亚、欧、北美三大洲环抱的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9.关于全球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陆地面积为海洋面积的两倍多 B.全球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四大洋,它们彼此相通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位于五个大洲之间 D.东半球上的陆地大于海洋,北半球上的海洋大于陆地 10.关于七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濒临三大洋,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 B.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C.欧洲是全球七大洲中,惟一没有热带和亚热带的大洲 D.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均为濒临三大洋的大洲 11.赤道和极圈都穿过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南美洲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鱼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

十三中 初一地理 世界的地形 练习题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巩固基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吐鲁番盆地最低处海拔-155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8789千米 B.8699米 C.8999米 D.11103米 2.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点是地面起伏较小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点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小,而绝对高度大的地形是平原 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A. 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 B.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C.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 D.中国的大兴安岭 4.右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15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5.下列关于丘陵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海拔高,但相对高度小 B.按一定走向有规律地分布 C.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D.海拔低,起伏较小,坡度和缓 6.某种地形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这种地形 是() A.洋盆 B.大陆架 C.大陆坡 D.海沟 7.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峭的广大地区,称为() A.山地 B.平原 C.高原 D.丘陵 8.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欧洲 B.南极洲、欧洲 C.南极洲、大洋洲 D.亚洲、大洋洲 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所代表的地形是() A.山地 B.盆地 C.缓坡 D.陡崖 10.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等高线的高度是相对高度 B.等高线闭合的地方一定是山顶 C.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就陡 D.等高线向高出凸出的地方是山脊 11.下列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分层设色地形图 D.平面示意图 12.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亚马孙平原—东半球 B.刚果盆地—非洲 C.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 D.科迪勒拉山系—亚洲 13.读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的海拔高度是200米 B.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米 C.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整理).doc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解释与实践中生存和发展,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来都是在认识世界的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认识世界,从畏惧自然到了解自然;人类又在不断地改造世界,从古代的都江堰到现代的三峡工程都蕴含着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可以说,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人类了解自然之后不再畏惧,转而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可见认识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同志在《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也就是人的实践,人类往往先通过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进而从事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对比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的成功与人民公社运动的破灭,我们发现,改造世界必须在人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盲目的认识带来的是盲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造成的则是行动的失败,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地认识世界。 二、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并重 (一)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就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例如当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为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世界的地形同步练习题

世界的地形同步练习 1.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且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形是()。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2.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点是地面起伏较小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点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小,而绝对高度大的地形是平原 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A. 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 B.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C.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 D.中国的大兴安岭 4、下列关于丘陵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海拔高,但相对高度小 B.按一定走向有规律地分布 C.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D.海拔低,起伏较小,坡度和缓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所代表的地形是() A.山地 B.盆地 C.缓坡 D.陡崖 6、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峭的广大地区,称 为() A.山地 B.平原 C.高原 D.丘陵 7、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亚马孙平原—东半球 B.刚果盆地—非洲

C.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 D.科迪勒拉山系—亚洲8.某种地形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 米以内。这种地形是() A.洋盆 B.大陆架 C.大陆坡 D.海沟8.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欧洲 B.南极洲、欧洲 C.南极洲、大洋洲 D.亚洲、大洋洲 9、小丽这样描述她的家乡“远处是坡度和缓的小山丘,上面种满了各种果树”,小丽的家乡地形是()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 10、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地面崎岖的地形是()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11.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峭的广大地区,称为() A.山地 B.平原 C.高原 D.丘陵 12、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 A、东非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2、下列山脉属于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的是(? ) ①落基山脉②安第斯山脉③喜马拉雅山脉④阿尔卑斯山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先验论B.反映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 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9.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12.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1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4.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