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疾病 病理学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前言
引用文献约 342条 其中国内41条,占12.0%
流行病与病因学
流行病学 发病率、死亡率、自然病程
2002年我国膀胱癌发病率 男3.8/10万,女1.4/10万 男性:居全身肿瘤第8位 女性:居全身肿瘤第12位
病因与致病危险因素
职业、环境、吸烟、致癌物(芳香胺类)、遗传、基 因……
非肌层浸润肿瘤的随访
推 荐 意 见 1.所有患者应以膀胱镜为主要随访手段,在术 后3个月接受第一次复查。 2.低危肿瘤患者如果第一次膀胱镜检阴性,则 9个月后进行第二次随访,此后改为每年一 次直至5年。 3.高危肿瘤患者前2年中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 三年开始每6个月随访一次,第五年开始每 年随访一次直至终身。 4.中危肿瘤患者的随访方案介于两者之间,由 个体的预后因素决定。
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术后要定期行尿道镜
检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化疗
新辅助化疗 术后辅助化疗
转移性肿瘤的化疗
动脉导管化疗
化疗方案:MVAC,GC、…
放疗
根治性放疗
辅助性放疗
姑息性放疗
放
疗
推 荐 意 见 1.化疗和放疗主要作为膀胱癌的辅助性治疗。 2.全身化疗是转移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 3.化疗应选择含铂类的联合化疗方案,MVAC 方案和GC方案为一线化疗方案。 4.化疗或放疗可作为根治性手术的选择性替代 方式,但疗效次于根治性手术。 5.联合放化疗有可能提高保留膀胱的可能性, 但应密切随访。
引用文献较多
组织病理学——分级
WHO 1973 乳头状瘤 尿路上皮癌 1级,分化良好 尿路上皮癌 2级,中度分化 尿路上皮癌3级,分化不良 * * 新的分类主要基于光镜下 的显微组织特征,相关形态特征 和组织结构. 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WHO/ISUP 1998,WHO 2004 乳头状瘤 乳头状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 乳头状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
膀胱癌诊疗规范

膀胱癌诊疗规范膀胱癌是起源于膀胱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均有重要作用。
外在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
一、膀胱癌的诊断膀胱癌诊断及病理分级、分期的基本原则如下。
1)需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超声、泌尿系 CT/MRI 检查或CTU/MRU 检查、胸部 X 线/或胸部 CT 检查。
2)怀疑膀胱癌的患者应行膀胱镜检查;对可能需要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需要化疗的患者,建议同时病理活检;部分患者行诊断性TURBT 明确病理结果及病理分期。
3)怀疑原位癌、尿脱落细胞阳性而无明确肿瘤、无黏膜异常者应考虑随机活检,可选择荧光膀胱镜或NBI 膀胱镜检查。
4)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有骨痛或碱性磷酸酶升高怀疑有骨转移者,建议骨扫描检查。
5)尿膀胱肿瘤标志物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对可疑尿路上皮肿瘤诊断;中、高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是否复发转移有辅助作用。
6)推荐采用膀胱癌 2017 TNM 分期系统(AJCC)进行病理学分期荐采用2004年及2016版的分级标准(表3)。
7)尿路上皮癌分子分型根据 CK5/6、CD44、CK20 和P53 表达情况分为基底样型(Basal)、管腔样型(Luminal)和野生型P53 样型,与预后相关,基底样型预后最差,野生型 P53 样型预后最好。
表 1 2017 年 AJCC 膀胱癌 TNM 分期表 2 WHO 2016 版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分类和浸润性膀表 3 WHO 1973 年及 2004 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WHO 1973 年分级WHO 2004 年分级乳头状瘤乳头状瘤Grade 1:高分化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Grade 2:中分化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Grade 3:低分化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二、膀胱癌的治疗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NMIBC):标准治疗手段首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根据复发危险决定膀胱内灌注治疗方案。
病理学教学设计泌尿与生殖系统疾病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 知识;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 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02 泌尿系统疾病概述
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
01
02
肾脏
生成尿液,排泄代谢废物、毒 物和药物。
04 病理学基础知识在泌尿生 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组织学改变与发病机制探讨
组织学改变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常伴随着组织学的改变,如肾小球肾炎中 的肾小球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等。这些组织学改 变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病机制
通过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组织学改变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 其发病机制。例如,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 补体激活等免疫学机制密切相关。
输尿管
将尿液从肾脏输送至膀胱。
03
膀胱
储存尿液。
04
尿道
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类型及临床表现
肾小管疾病
如肾小管酸中毒等,表现为多 尿、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和低 渗透压尿。
尿路结石
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表 现为疼痛、血尿和尿路梗阻。
肾小球疾病
包括肾小球肾炎等,表现为血 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
05 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演示
肾小球肾炎案例分析
病例介绍
详细阐述肾小球肾炎的典型病 例,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症 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
学表现等。
病理生理分析
深入解析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 制,包括免疫复合物沉积、补 体激活、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 过程。
诊断与鉴别诊断
探讨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 以及与其他肾脏疾病的鉴别诊 断要点。
病理学考试泌尿系统疾病习题与答案

泌尿系统疾病习题及答案一、A型题1.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2.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3.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又称A.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肾小球肾炎4.肾小球肾炎中免疫荧光阳性物质主要是A.抗原、补体B.抗原C.抗体D.细菌、抗体、补体E.抗体、补体5.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内皮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B.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C.系膜硬化D.肾小管内脂质沉积 E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B.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C.单核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D.中性粒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E.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7.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毛细血管基膜呈梳齿状改变B.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大量增生C.系膜区增宽,常有嗜酸粒细胞浸润D.银染色见毛细血管壁呈车轨状或分层状E.电子致密物主要沉积在基膜致密层内8.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B.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C.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滤过率降低D.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通透性增加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通透性增加9.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A.高脂血症B.严重水肿C .低蛋白血症D.大量蛋白尿E.以上都是10.光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增厚、而无明显炎反应,首先应考虑的疾病是A.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脂性肾病1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高血压的可能原因是A.肾小管重吸收增加B.全身小动脉痉挛C.肾小球滤过率减少D.肾小管坏死E.肾小动脉透明变性12.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蛋白沉积B.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驼峰状沉积物C.肾小球内皮细胞内脂质沉积D.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细胞内Golgi 体和内质网增多,并可见脂滴,细胞表面常有多数微绒毛形成E.临床表现为血尿和高血压1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特点是A.多见于中、老年人B.极少出现血尿和高血压C.激素治疗效果好D.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E.以上都是14.IgA肾病的最显著特点是A.血清IgA水平增高 B .复发性血尿C.弥漫性系膜增多D.系膜内IgA沉积 E .以上都不是15.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是A.可形成原发性固缩肾 B.均有肾炎的病史C.贫血、持续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是常见的临床表现D.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进行性加重E.高血压是常见的死亡原因1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A.性别、年龄B.机体的抵抗力C.治疗方法D.新月体的数量和病变的广泛程度E.以上都是17.引起肾盂肾炎的最常见致病菌是A.葡萄球菌B.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链球菌18.急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以肾盂为主的急性化脓性炎C.以肾间质为主的非化脓性炎B.以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和肾小管坏死D.单发性肾脓肿E.以上都是19.慢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确诊主要靠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B.肉眼观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C.均由急性肾盂肾炎转变而来D.小血管常有纤维蛋白样坏死E.肾脏有凹陷性瘢痕,肾盂、肾盏变形20.颗粒性肾固缩是下列哪项疾病的肉眼形态?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21.肾盂积水的病变属于A.肾囊肿B.废用性萎缩C .营养不良性萎缩D.压迫性萎缩E.以上都是22.肾细胞癌的常见扩散途径是A.淋巴管B.种植C.输尿管D.肾动脉E.肾静脉23.肾细胞癌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A.肾上腺B.局部淋巴结C.肺D.骨E.肝24.泌尿道最常见的恶性瘤是A.肾透明细胞癌B.前尿道移行细胞癌C.输尿管移行细胞癌D.肾母细胞瘤E.膀胱移行细胞癌25.决定膀胱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A.组织学类型B.性别,年龄C.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范围D.是否合并结石 E .以上都不是26.膀胱癌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A.肝B.种植到卵巢C .局部淋巴结D.子宫旁、髂动脉旁和主动脉旁淋巴结E.肺27.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出现多尿,夜尿,低密度尿,常表明已严重损害A.肾小球B.肾小管C.基膜D.肾间质 E .以上都不是28.以新月体形成为特征的肾脏疾病是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E.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9.一侧肾脏体积缩小,且有疤痕形成,最可能的诊断是A.肾压迫性萎缩B.原发性肾固缩C.慢性肾盂肾炎D.肾动脉粥样硬化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0.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大体标本病变特征是A.原发性肾固缩B.马鞍肾C.大白肾D.大红肾E .颗粒性肾固缩31.肾小球的基膜呈“虫蚀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32.肾小球的基膜致密层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B.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33.肾体积缩小,颜色苍白,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脂性肾病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肾盂积水D.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4.“蚤咬肾”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急性肾盂积水B.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C.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脂性肾病35.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无痛性血尿B.多尿、夜尿、低密度尿C.脓尿D.少尿、水肿、高血压E.肾病综合征36.早期膀胱癌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少尿、水肿、高血压 B.脓尿C.无痛性血尿D.肾病综合征E .多尿、夜尿、低密度尿37.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是引起肾衰竭的最常见原因B.是一种以增生为主的炎C.年龄越小,预后越差D.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E.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二、X型题38.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B.系膜细胞增生C.少数病例肾球囊的壁层和脏层上皮细胞可增生D.大量淋巴细胞浸润E.内皮细胞增生39.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有A.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IgA 肾病E.膜性肾小球肾炎40.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包括A.高血压B.高脂血症C.高度水肿D.低蛋白血症E.高度蛋白尿41.电镜观察膜性肾小球肾炎之肾小球的常见病变是A.上皮细胞下驼峰状沉积物B.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C.上皮细胞下小丘状致密物沉积D.基膜钉状突起E.基膜呈虫蚀状42.关于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多见于青少年B.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C.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D.主要病变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E.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43.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蛋白样坏死B.单核细胞浸润C.肾小球内皮细胞轻度增生D.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大量增生E.肾小球系膜增多44.肾体积明显增大的肾脏病变包括A.先天性多囊肾B.肾癌C .慢性肾盂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E.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45.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有A.大白肾B.毛细血管壁增厚C.肾小球炎细胞浸润明显D.系膜硬化,最后肾小球透明变性E.晚期随肾小球病变加重,肾小管萎缩46.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有A.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B.电镜下见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C.免疫荧光检查常有lgG 、C3 沉积D.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E.病变可完全恢复47.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变特点包括A.免疫荧光检查主要为lgM 、C3 沉积B.毛细血管丛的部分毛细血管萎缩C.上皮细胞足突消失D.系膜内脂质沉积 E.系膜增宽、硬化、透明变性48.LgA 肾病的病变特点有A.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B.肾小球系膜增多C.系膜内lgG 沉积D.可出现肾功能不全E.多呈急性过程,预后好49.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镜下的主要改变有A.肾小球透明变性,相互靠近、集中B.部分肾小球肥大、肾小管扩张C.肾间质有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D.肾血管硬化E.肾间质纤维化50.尿路结石可引起A.癌变B.尿路结石局部黏膜溃疡和出血C.剧烈的绞痛D.肾盂积水E.感染51.肾细胞癌常可转移到A.主动脉旁淋巴结B.盆腔C.肝D.脾E .肺52.膜性肾小球肾炎可有下列哪些临床病理特点?A.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B.肉眼观肾皮质明显增宽,髓质无特殊变化C.光镜下见基膜均匀,弥漫性增厚D.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基膜E.银染色见基膜呈双轨状5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有A.临床表现均为肾病综合征B.肉眼观肾皮质明显增宽,髓质无特殊变化C.新月体形成多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可行成血栓E.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可发生节段性坏死、破裂出血三、名词解释54.新月体(crescents)55.大红肾(1argeredkidney)56.大白肾(1argewhitekidney)57.肾病综合征(nephriticsyndrome)58.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nephriticsyndrome)59.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secondarygranularandcontractedkidney)60.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61.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四、问答题62.简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膀胱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术后辅助治疗 膀胱灌注免疫治疗
卡介苗(BCG)--对于高危患者首选并至少维持1年。低危患 者不建议使用。中危患者酌情使用。肿瘤进展率下降37%。 灌注量:治疗剂量120-150mg;预防剂量:60-75mg 灌注时间:术后两周开始,每周一次,六周1个周期,此后在 3、6、12、18、24、36个月时重复灌注。有血尿、创面时不 能灌注。 免疫调节剂--目前国外多采用IFN 进行膀胱内灌注,推荐使 用剂量为1×10 7U/次一1×108U/次。
14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 TUR-BT 切除标准:将肿瘤完全切除直至显露正常膀胱壁肌层。肿瘤 切除后建议基底部组织活检。 对肿瘤切除不全、标本内无肌层、G3和T1期肿瘤,建议术后 2-6周二次电切。 经尿道激光手术—适合于低级别、低分期尿路上皮癌。 光动力学治疗(PDT)-利用膀胱镜将激光与光敏剂结合的治 疗方法。
高危患者,首选BCG膀胱灌注治疗(至少维持1年)
膀胱灌注治疗无效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如肿 瘤进展、肿瘤多次复发、Tis和T1G3肿瘤经TURBT及膀胱 灌注治疗无效等),则建议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2011 CUA Guideline
24
25
•
膀胱癌分期 (UICC 2009 TNM)
T (原发肿瘤)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a 非浸润性乳头状癌 Tis 原位癌(扁平癌) T1 肿瘤侵入上皮下结缔组织 T2 肿瘤侵犯肌层 T2a 肿瘤侵犯浅肌层 (内侧半) T2b 肿瘤侵犯深肌层 (外侧半) T3 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 T3a 显微镜下发现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 T3b 肉眼可见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 (膀胱外肿块) T4 肿瘤侵犯以下任一器官或组织,如前列腺、子宫、阴道、盆壁和腹壁 T4a 肿瘤侵犯前列腺、子宫、或阴道 T4b 肿瘤侵犯盆壁或腹壁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第二十章、常见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流行。
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结核病定义: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以肺最常见,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结核。
典型病变: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临床表现:咳嗽、咯血、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病理变化:1.渗出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早期或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免疫反应弱、变态反应强。
主要表现:浆液/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中性粒细胞渗出,以后被单核巨噬细胞所代替;渗出物和巨噬细胞内含结核杆菌。
好发组织:肺、浆膜、滑膜、脑膜。
转归:吸收消散,或转变成为增生或变质为主的病变。
2.增生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少,毒力较低或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变态反应弱。
病变:结核结节——具有诊断意义肉眼:融合成大结节时表现为粟粒大,灰白半透明状,有干酪样坏死时略带黄色,略隆起。
镜下: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朗罕巨细胞,外围聚集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3.变质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
病变:干酪样坏死——特征性病变。
肉眼:淡黄色,均质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或豆腐渣。
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结核病的病变转移规律:(一)转向愈合1. 吸收消散(吸收好转期)(1)条件: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小干酪样坏死灶和增生性病变亦可。
(2)途径:淋巴道。
(3)病变:缩小消散。
(4)X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的云絮状阴影缩小、消失。
2. 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硬结钙化期)(1)条件:三种病变均可结核结节--纤维化干酪样坏死灶--小:纤维化;大:纤维包裹、钙化未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机化后纤维化。
完全纤维化的病灶无菌,纤维包裹、钙化者仍含菌(复发的根源)。
(2)病变:瘢痕。
第九版病理学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学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十八章。
本章为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
本章考点剖析内容全面、新颖,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18)、简述题(23)、填空题(8)及单项选择题(24)。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学生学习病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肾小球疾病第二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第三节肾和膀胱常见肿瘤重点难点掌握: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和间质肾炎的基本概念、主要病理变化和分型,各型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了解:泌尿系统疾病常见肿瘤的基本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一、名词解释(18)1、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是指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简称肾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尿的改变(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
肾小球肾炎一般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两类。
2、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非肾小球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在血液循环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流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时沉积于肾小球内,在补体等参与下,引起肾小球损伤。
3、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是指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的抗原或经血液循环植入的非肾性抗原在肾小球原位直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损伤。
4、肾小球基膜抗原:是指在感染或某些因素作用下,肾小球基膜的结构发生改变,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某些生物病原体与肾小球基膜有共同的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肾小球基膜起交叉免疫反应。
5、植入性抗原:是指一些内源性和外源性非肾性抗原首先与肾小球内的成分结合,形成植入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植入性抗原在肾小球原位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损伤。
《病理学》大纲

第一部分理论讲授部分病理学的概述。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病理学的发展。
一、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各类适应性反应的形态特点,萎缩的概念和分类。
肥大、增生、化生及老化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胞损伤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
变性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其形态特点。
肝脂肪变发生的机制。
玻变的分类。
坏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分类及结局。
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凋亡的概念。
重点要求:增生、化生、萎缩、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的概念及特征。
坏死的病变、分类和结局。
凋亡的概念及特点。
二、损伤的修复再生与修复、生长因子、机化的概念。
再生的类型、各类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细胞的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类型。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重点要求:再生、生长因子、修复、机化、肉芽组织、创伤愈合的概念。
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
慢性肝、肺淤血的病变。
出血的概念及类型。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过程和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
缺血和梗死的概念,梗死的原因、病变及其类型。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重点要求:淤血的概念及肝、肺淤血的病变。
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
血栓的形态特征。
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形态特征。
四、炎症炎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作用。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膀胱炎性病变
• (四)坏疽性膀胱炎
– 1650年首例报告
–1934年Stirling 与Hopkin复习1207例Cases
of Hadder disease 有2例 – 发病率低,但经过凶险,病死率高
膀胱炎性病变
• -坏疽性膀胱炎 • 原因:
– – – – – ①化学物质 如化疗药,磺胺药过敏 ②感染 ③电离辐射 ④盆腔占位的挤压 ⑤大血管梗阻
– 治疗:肿物切除 膀胱部分切除
膀胱炎性病变
• (七)结核性膀胱炎及BCG导致肉芽肿 – 病变:
• 1.TB易发部位是膀胱三角区,特别是输尿管开口 处周围 粘膜表浅干酪样病ette-Guerin杆菌(BCG)为治膀胱癌。 – 表浅溃疡,炎症围着非干酪性肉芽肿
膀胱炎性病变
• -坏疽性膀胱炎 • 病变:
– 多为黏膜和固有层的坏死,少为全层坏死。 炎性坏死或放疗后坏死的特点
• 治疗:
– 清除坏死物抗生素膀胱引流膀胱全切
膀胱炎性病变
• (五)气肿性膀胱炎
– – – – – 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膀胱壁和腔内气体积聚。 1888年就被认为是独立性疾病 1930年Mills报道一些病例 1934年Antoine镜下诊断“气肿性膀胱炎” 1961年Bailey对原发性气尿和气肿性膀胱炎 一元论解释
膀胱炎性病变
• -气肿性膀胱炎
– 病因与发病:
• 产气荚膜梭形芽孢杆菌 糖尿病、神经性膀胱、慢性尿路 感染及恶性血液病并发症 女:男=2:1 微生物酵解尿中 葡萄糖或白蛋白——CO2↑
–
病变:膀胱壁出现充气和泡状结构 • M:
– – – – 粘膜上皮脱落呈浅溃疡 固有层见空泡腔单发或成串 肌层时有气泡 全层水肿、增厚、炎细胞浸润并可见多核巨细胞
• • • • • •
–
1.突发或多发性尿痛、尿血 2.发热伴腰区疼痛者伴有梗阻及肾盂肾炎 3.有时双合诊触及包块 4.嗜酸细胞增多,尿中有的可见 5.过敏史 6.B超、CT、OB,壁厚或肿瘤样
治疗:脱离过敏原、激素、抗组胺药、腔内灌注、放疗、手术、长期随诊。
膀胱炎性病变
• (十一)出血性膀胱炎
– 原因:
– 极少见,因膀胱尿道管形成伴膀胱近端膨大而成。 – 病变:输尿管直接开口于扩张尿道或开口于腹壁, 女性多见。 – 特点:
• ①多流产,少存活 • ②伴尿失禁或氮质血症 • ③常伴其他发育异常:各种肾异常,结 肠重复、双角子宫、阴道重复、腭裂、 心脏贲门异常等。
先天发育异常
• (二)发育过小(侏儒膀胱)
• 1.弓形体包囊弥散于粘膜内,特异性弓 形体Ab标记缓殖体 • 2.壁厚、慢性炎 • 3.血管内皮肿胀,血栓形成,纤维素样 坏死 临床:
膀胱炎性病变
• (十)嗜酸性膀胱炎
– – 1960年Brown及Palubinskas报道(开始曾命名嗜酸性肉芽肿,及归为组织细胞增 生症X) 易发人群:
• •
– 常伴其他泌尿道畸形。
• (三)肥大(巨膀胱)
– 占据腹腔大部,常伴先天尿道梗阻
① 单一巨膀胱 ② 巨膀胱——肠蠕动迟缓综合征 ③ 巨膀胱——巨输尿管综合征
先天发育异常
• (四)膀胱重复
– ①完全重复 – ②不完全重复 – ③双室膀胱可同时伴有胃肠的部分重复及脊 柱重复。
• (五)膀胱瘘管膀胱阴道瘘、膀胱直肠 瘘(后天性多见)
三、结石症
• 中老年男性多见
– 成分: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 – 治疗:膀胱取石,物理消石,体外震荡碎石 – 复发率:10%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
• 发生学:
– 1.化生 – 2.胚胎学说:残留的中肾管胚胎组织 – 3.播散学说 经期的子宫内膜-输卵管逆行-腹腔;血行-其他处; 盆、腹腔术后。
• 病变:紫兰点,经期血尿。M:子宫内膜腺体、间质。 • 临床:30-45岁、女。尿频、尿急、血尿、疼痛。 • 预后:化生,宫颈腺体样黏液上皮化生;恶变,子宫 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 • 治疗:切除异位组织,抑制卵巢功能,切卵巢,放疗, 激素疗法。依年龄、病情而定。
膀胱疾病
天津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赵国范
一、解剖组织学
解剖组织学
• 平均容量300-500ml,最大800ml • 组织学:
粘膜层 移行上皮层,(urothelium),空
虚时6-7层细胞,充盈时2-3层细胞. 肌层 内纵、中环、外纵 外膜 结缔组织,可见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结构
解剖组织学
• 黏膜层
–
– – –
• 放疗4-6个周
膀胱炎性病变
• -放射性膀胱炎 急性:放疗 • 2.组织学
4-6个周 组织学 慢性:治疗后3 个月-10年 (平均4年)
①上皮异型或脱落 ②固有层:充血、 水肿,增生、血栓 形成,间质玻变, 不典型增生 ③重者:坏疽 ①溃疡、固有层水肿、 玻变、慢性血管病变 ②肌层变质 ③“放射性成纤维细胞 ”是纤维化的指标
膀胱炎性病变
• (八)血吸虫性膀胱炎
– 病变:
• 1.急性虫卵结节 • 2.慢性虫卵结节,急性的10天后(虫卵内毛蚴死 亡)
– 并发症:广泛纤维化、瘢痕——膀胱挛缩、 输尿管狭窄——输尿管、肾盂积水——感 染——肾衰
膀胱炎性病变
• (九)弓形体性膀胱炎
– 原虫弓形体是细胞内寄生的寄生虫 – 宿主为免疫功能低下者:AIDS、骨髓移植患者 – 部位:脑、皮肤、肌肉、骨髓、心、眼、肺、睾 丸、肾上腺等 – 病变:
• • 1.化疗药如环磷酰胺 2.放疗 充血、水肿、扩张、固有层出血 后期:粘膜增生,间质、肌层纤维化,闭塞性终末动脉内膜炎 容量↓
–
病变:
• •
– –
临床:膀胱刺激症状,急慢性出血 治疗:对症、停药、抗生素、多饮水、支持疗法
膀胱炎性病变
• (十二)巨细胞性膀胱炎
– – – – 1938年Wells首例报道并命名 病因:不清 病变:固有层内见异型间质细胞,核分裂罕见。 鉴别:
– 上皮细胞分
• a表层:大卵圆细胞,嗜酸胞浆,单层,伞状细胞 (umbrella cells) • b中层:立方,矮柱,核卵圆,胞界清,浆中等 • C底层:单层立方,贴于薄层基底板外真bm
– 固有层 血管、淋巴管、少量弹力纤维 – 黏膜肌肌层 内纵,中环,外纵
二、先天发育异常
先天发育异常
• (一)膀胱发育不全
先天发育异常
• (八)膀胱外翻(泄殖腔外翻)(cloacal exstrophy) – 部位:
• 膀胱前壁及其上面的前腹壁缺如; • 膀胱后壁的内表面外翻。 • 可恶变为腺、鳞癌(Engel和Wilkianson 统计42例,3例鄂变,7.5%)
– 特点:常伴腹腔内睾丸、阴茎畸形,女性尿道裂, 子宫不发育等。 – 处置:修补或残膀胱切除术 – 后果:不恰当治疗:20岁前感染、肾衰死亡,久 之易膀胱癌。
• • • • 肉瘤样癌 肉瘤 肿瘤治疗后 术后梭形细胞结节
膀胱炎性病变
• (十三)膀胱软斑
– 是膀胱三角区粘膜及粘膜下的多结节状隆起, 与膀胱癌相似,易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肾 移植患者。 – 1901年Von Hansemann发现这种特殊细胞, 一年后,他的学生首例报道并命名。
膀胱炎性病变
• -膀胱软斑
膀胱炎性病变
• (二)皮革性膀胱炎
1914年Franoois提出“膀胱溃疡伴壁的钙盐沉着” Hager认为与尿素分解微生物有关1985年致病因子是 棒状杆菌D2 – 部位:三角区、颈 – 病变:
• • • 浅表层-渗出坏死组织,有钙化斑块,Von Kossa染色(+) 中间层:肉芽组织,成分-细菌菌落、淋巴小脓肿 外层:OB 注:代表毛细血管
膀胱炎性病变
• -放射性膀胱炎
– 3.并发症:
• ①溃疡纤维化——膀胱挛缩,输尿管狭窄 • ②黄色瘤细胞聚集(罕见) • ③坏疽性膀胱炎
膀胱炎性病变
• -放射性膀胱炎 • 临床:
– 急性型:治疗6个月内 – 亚急性型:6个月-2年之间 – 慢性型:2-5年之间预后
• 放疗疗效,乳头状肿瘤好于实性肿瘤
膀胱炎性病变
• (一)间质性性膀胱炎(Hunner ulcer)
– – – – 人群:中老年女性 部位:膀胱任何部位 症状:小腹痛、尿频、药物治疗无效 病变:表层为纤维素和坏死物,黏膜下和肌层水 肿、出血,单核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形成,可见 肥大细胞 – 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HLA 高表达、尿路 LgA+++、交感神经兴奋亢进) – 治疗:药疗,严重者可三角区以上的局部或全切。
膀胱炎性病变
• -膀胱软斑 • EM及免组:可见细胞内细菌及其脂质包涵物, M-G小体的移行状态。所以M-G小体是细菌的 分解产物。 • EM及免组:可见细胞内的Touton型细胞。 • 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无M-G小体。 • 临床病理联系:
膀胱炎性病变
• -膀胱软斑 • m:Smith分三期,早期:非特异性炎症。 • EM:巨大溶酶体内有细菌及矿物质沉积;
– 经典期:
• • • • 粘膜层溃疡形成 固有层有Von Hansemann细胞(特殊组织细胞,胞浆内嗜 酸颗粒)、中性粒、充血 肌层成片的组织细胞、淋巴滤泡形成 M-G(Michaelis-Gutmann)小体,浆内同心圆层状圆形 包涵小体,嗜碱性。
膀胱炎性病变
• -气肿性膀胱炎
• 临床:膀胱激惹症状 气尿、脓血、血尿、菌尿、 酮尿 • 治疗:
– – – – – 1.治原发病 2.抗菌 3.尿液引流,缓解尿路梗阻 4.除外膀胱瘘管 5.必要时外科清创术
膀胱炎性病变
(六)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 • 是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 1933年Ota报道 1999年 世界共报道14例 • 病因:1.免疫功能异常2.脂质代谢异常3.慢性 感染——尿路上皮化生 • 病变:易发部位:膀胱穹隆部、膀胱后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