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微生物的突变和诱变育种题库

第九章微生物的突变和诱变育种题库
第九章微生物的突变和诱变育种题库

单项选择题

1.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特性的是( )。

选项A)自发性

选项B)非对应性

选项C)稀有性

选项D)不可逆性

答案:D

2.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基因突变的种类有很多,下面有哪一项不属于基因突变( )。

选项A)营养缺陷

选项B)抗性突变

选项C)产量突变

选项D)饰边

答案:D

3.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认知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为()。

选项A)野生型

选项B)营养缺陷型

选项C)条件致死突变型

选项D)R因子

答案:B

4.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 )。

选项A)有营养不良症的菌株

选项B)培养基中缺少某种成分才能生长良好的菌株

选项C)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缺少时获得的菌株

选项D)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成分能力的菌株

答案:D

5.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

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T,经突变改变为CAACATCAT:该突变属于()

选项A)缺失

选项B)插入

选项C)颠换

选项D)转换

答案:D

6.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

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T,经突变改变为CATACATCAT:该突变属于()

选项A)缺失

选项B)插入

选项C)颠换

选项D)转换

答案:B

7.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

切除修复过程的酶为()

选项A)核酸内切酶和核酸外切酶

选项B)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

选项C)核酸外切酶和DNA连接酶

选项D)阻遏蛋白酶、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和DNA连接酶

答案:B

8.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

SOS过程涉及到基因是()

选项A)recA

选项B)nosZ

选项C)nirS

选项D)nifH

答案:A

9.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

下列属于染色体畸变的是()

选项A)染色体缺失

选项B)染色体置换

选项C)染色体转换

选项D)染色体颠换

答案:A

10.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应用

筛选细菌营养缺陷型时,为了提高筛选工作效率,常常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青霉素,以浓缩营养缺陷型,这一实验所用的培养基必须是( )。

选项A)完全培养基

选项B)基本培养基

选项C)补充培养基

选项D)夹层培养基

答案:C

11.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

细胞壁缺陷属于下列哪种突变类型( )。

选项A)抗性突变

选项B)抗原性突变

选项C)形态突变

选项D)产量突变

答案:B

12.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

下列有一类突变株不属于选择性突变株,即( )。

选项A)形态突变株

选项B)营养缺陷突变株

选项C)条件致死突变株

选项D)抗性突变株

答案:A

13.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

下列有一类突变株不属于非选择性突变株,即( )。

选项A)形态突变株

选项B)营养缺陷突变株

选项C)产量突变株

选项D)抗原突变株

答案:B

14.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下列诱变剂中属于烷化剂的是()

选项A)甲基磺酸乙酯

选项C)羟胺

选项D)紫外线

答案:A

15.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下列化学诱变剂中哪一类会导致DNA发生高频突变()

选项A)碱基类似物

选项B)脱氨酸

选项C)羟化剂

选项D)烷化剂

答案:D

16.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下列哪种诱变剂又被称为拟辐射物质(radiomemetic chemical)()选项A)脱氨酸

选项B)氮芥

选项C)羟化剂

选项D)酒精

答案:B

17.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下列哪种诱变剂属于物理诱变剂中的非电离辐射类因子()

选项A)紫外线

选项B)X射线

选项C)伽马射线

答案:A

18.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下列哪种诱变剂属于物理诱变剂中的电离辐射类因子()

选项A)紫外线

选项B)X射线

选项C)激光

选项D)离子束

答案:A

19.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DNA和RNA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峰在()

选项A)280nm

选项B)300nm

选项C)800nm

选项D)260nm

答案:D

20.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下列属于生物诱变剂的是()

选项A)转座诱发突变

选项B)亚硝酸

选项C)紫外线

选项D)吖啶

答案:A

21.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下列属于生物诱变剂中转座诱变剂的是()

选项A)自溶素

选项B)噬菌体

选项C)定位诱变子

选项D)转座子

答案:D

22.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转座子属于下列哪一类生物诱变剂()

选项A)转座诱发突变剂

选项B)转化诱发突变剂

选项C)转导诱发突变剂

选项D)定点诱变

答案:A

23.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Mu噬菌体属于下列哪一类生物诱变剂()

选项A)转导诱发突变剂

选项B)转化诱发突变剂

选项C)转座诱发突变剂

选项D)定点诱变

答案:C

24.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插入序列属于下列哪一类生物诱变剂()

选项A)定点诱变

选项B)转化诱发突变剂

选项C)转导诱发突变剂

选项D)转座诱发突变剂

答案:D

25.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识记自发突变率是很低的,一般为( )。

选项A)10-10~10-6

选项B)10-5~10-3

选项C)10-15~10-8

选项D)1010~107

答案:A

26.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下述诱变剂中常引起移码突变的是( )。

选项A)亚硝酸

选项B)烷化剂

选项C)碱基类似物

选项D)丫啶类染料

答案:D

27.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 难易度:难认知度:理解下述诱变剂中既能引起点突变又能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是( )。

选项A)亚硝酸

选项B)烷化剂

选项C)氮芥

选项D)丫啶类染料

答案:C

下述诱变剂中能引起碱基改变的是( )。

选项A)碱基类似物

选项B)脱氮剂

选项C)羟化剂

选项D)烷化剂

答案:D

29.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下述诱变剂中能引起胞嘧啶二聚体化的是( )。

选项A)碱基类似物

选项B)生物诱变剂

选项C)脱氨剂

选项D)紫外线

答案:D

30.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识记能诱发微生物突变的紫外线有效波长范围是( )。

选项A)200-300nm

选项B)100-200nm

选项C)40-390nm

选项D)100-150nm

答案:A

31.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下列诱变剂中不属于生物诱变剂的是( )。

选项A)转座诱变

选项B)转化诱变

选项C)转导诱变

选项D)羟胺诱变

答案:D

用紫外线诱变处理,获得了产糖化酶活力提高的菌株,这种现象说明了()。选项A)突变是诱变产生的

选项B)突变结果与原因不相对应

选项C)是自发突变的结果

选项D)是碱基转移的结果

答案:B

33.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突变体类型的是( )。

选项A)正突变型

选项B)负突变型

选项C)稳定型

选项D)互变型

答案:D

34.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基因的突变延迟也称为( )。

选项A)遗传延迟

选项B)表型延迟

选项C)生态延迟

选项D)产量延迟

答案:B

35.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基因发生表型突变延迟的根本原因是( )。

选项A)突变前的生物活性物质仍然有活性

选项B)微生物的延滞生长特点

选项C)环境条件的作用需要一个时间

选项D)微生物的反应较慢

答案:A

常用于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三类培养基是( )。

选项A)基本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

选项B)鉴别培养基、基础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

选项C)基础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和补充培养基

选项D)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加富培养基

答案:C

37.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过程中淘汰野生型菌株的方法包括( )。

选项A)抗生素法

选项B)菌丝过滤法

选项C)高温杀菌法

选项D)以上三个均是

答案:D

38.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下列方法中属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过程中淘汰野生型菌株的是( )。选项A)抗生素法

选项B)逐个检出

选项C)夹层培养法

选项D)以上三个均是

答案:A

39.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菌丝过滤法适用于淘汰下列哪一种营养缺陷型菌株( )。

选项A)放线菌

选项B)细菌

选项C)酵母菌

选项D)病毒

答案:A

高温杀菌法适用于淘汰下列哪一种营养缺陷型菌株( )。

选项A)放线菌

选项B)产芽孢细菌

选项C)酵母菌

选项D)病毒

答案:B

41.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分离获得缺陷型菌株的方法( )。

选项A)抗生素法

选项B)高温杀菌法

选项C)逐个检出法

选项D)以上均是

答案:C

42.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适用于筛选细菌和酵母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方法( )。

选项A)抗生素法

选项B)高温杀菌法

选项C)夹层培养法

选项D)限量补充培养法

答案:C

43.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应用筛选高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突变株是利用下列什么方法( )。

选项A)随机筛选

选项B)根据菌落特征筛选

选项C)冷敏感菌筛选

选项D)梯度平板法

答案:B

高产吡哆醇突变株的筛选方法是( )。

选项A)梯度平板法

选项B)随机筛选

选项C)菌落特征筛选

选项D)营养缺陷筛选

答案:A

45.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认知下列培养基中哪一项不会用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

选项A)基本培养基

选项B)完全培养基

选项C)补充培养基

选项D)富集培养基

答案:D

46.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认知淘汰野生型菌株的过程中不会用到的方法是( )。

选项A)抗生素法

选项B)菌丝过滤法

选项C)高温杀菌法

选项D)夹层培养法

答案:D

47.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主要目标为( )。

选项A)提高产量

选项B)改善菌种性能

选项C)减少副产物

选项D)以上三者

答案:D

表征菌种经济性能的指标为( )。

选项A)产物浓度

选项B)转化率

选项C)生产率

选项D)以上三者

答案:D

49.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自发突变的三种结果是( )。

选项A)不利突变

选项B)无影响突变

选项C)有利突变

选项D)以上三者

答案:D

50.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自发突变的缺陷是( )。

选项A)效率高、进展慢

选项B)效率低、进展快

选项C)效率高、进展快

选项D)效率低、进展慢

答案:D

51.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诱变育种中,出发菌株需要活化到哪个生长时期( )。

选项A)最高生长期

选项B)对数生长期

选项C)旺盛生长期

选项D)平稳期

答案:B

诱变育种中,霉菌和放线菌培养到的阶段是( )。

选项A)基内菌丝发育期

选项B)气生菌丝发育期

选项C)孢子产生期

选项D)孢子成熟期

答案:D

53.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青霉素的高产菌株筛选过程中,利用氮芥和紫外线进行处理的目的是( )。选项A)提高突变频率

选项B)诱发菌丝萌发

选项C)杀菌作用

选项D)抑制孢子的产生

答案:B

54.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诱变工作中,致死率是诱变剂剂量选择的主要依据,诱变效果最佳的致死率一般是( )。

选项A)90-99.9%

选项B)50-80%

选项C)70-80%

选项D)>80%

答案:A

55.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是决定诱变效果的重要因素,生产中一般选用( )。

选项A)二倍体

选项B)多倍体

选项C)单倍体

选项D)杂合体

答案:B

56.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缺点是( )。

选项A)分离筛选工作量大

选项B)对异源遗传物质具有降解和排斥现象

选项C)遗传物质非同源性

选项D)以上均是

答案:D

57.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杂种霉素的合成是利用( )。

选项A)细胞杂交技术

选项B)DNA重组技术

选项C)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选项D)单孢杂交技术

答案:C

58.判断题

1.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

在多数情况下,某一基因的正向突变频率一般高于回复突变频率。

答案:正确

2.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

遗传变异是生物生命的本质特性,遗传和变异均是绝对的。

答案:错误

3.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

基因突变是细胞水平上的遗传变化。

答案:错误

4.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认知

证明突变与环境的不对应性的经典实验是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答案:错误

5.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

Mu噬菌体DNA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没有一定的整合位点。

答案:正确

6.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识记

Mu噬菌体DNA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有一个特定整合位点。

答案:错误

7.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移码突变是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基因突变部位后面所有基因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都发生错误的一类突变。答案:正确

8.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自发突变率是很低的,一般为10-5-10-3。

答案:错误

9.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碱基类似物是一种生物诱变剂。

答案:错误

10.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转化诱发突变不仅存在于原核生物中,也存在于真核生物中。

答案:正确

11.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原核生物的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是一类基因突变诱变剂。

答案:正确

12.知识点:2(诱发突变及诱变剂)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理解

突变率往往随诱变剂量的增高而提高,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剂量,其突变率反而下降。

答案:正确

13.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微生物突变筛选的工作量极大,难度很高。

答案:正确

14.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微生物突变菌株的初筛是对突变菌株进行代谢产物产量的精确确定,保留有生产潜力菌株。

答案:错误

15.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淀粉酶变色圈是筛选高产蛋白酶菌株的一种重要方法。

答案:正确

16.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突变菌株的随机筛选工作量大,随机性高,容易漏选高产突变株。

答案:正确

17.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根据抑菌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的大小可以筛选到抗生素高产突变株。

答案:正确

18.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抗生素产生菌的圣战不会受到自己所产抗生素的抑制影响。

答案:错误

19.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用于研究微生物代谢途径,解除代谢反馈调控机制的重要材料。

答案:错误

20.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基本培养基不仅能满足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也能满足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需求。答案:错误

21.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完全培养基仅能满足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生长需求的天然培养基。

答案:错误

22.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抗生素筛选法是淘汰野生型菌株的重要方法。

答案:正确

23.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高温杀菌法不能用于野生型菌株的筛选淘汰。

答案:错误

24.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青霉素法适用于筛选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

答案:正确

25.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制霉菌素法适用于筛选酵母菌和霉菌营养缺陷型菌株。

答案:正确

26.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菌丝过滤法适用于筛选放线菌和霉菌营养缺陷型菌株。

答案:正确

27.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高温杀菌法适用于筛选放线菌、霉菌以及芽孢细菌等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答案:错误

28.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逐个检出法是一种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重要方法。

答案:正确

29.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夹层培养法更适合于霉菌和放线菌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答案:错误

30.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一定的生长因子可以提高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获得率。

答案:正确

31.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生长谱法是鉴定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重要方法。

答案:正确

32.知识点:3(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应用

梯度平板法是诱变育种技术中用于非定向筛选抗药性突变株才方法。

答案:错误

33.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识记

诱变育种工作主要包含诱变处理和突变株筛选两个阶段。

答案:正确

34.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识记

相比于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当前一种最基本、常规和经典的育种技术。答案:错误

35.知识点:4(微生物诱变育种)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识记

转化率,即单位质量的底物转化为目的产物的质量分数。该指标是表征诱变菌株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

答案:正确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及细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 6.菌落 二、填空题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 择、、有直接关系。 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 的和.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 次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 有、和。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 于培养基或培养基。 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 有、和三大类。 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和。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基因突变试题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习题精选三 A级·巩固双基 1.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法是() (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 2.自然界中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D)染色体变异 3.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发生了变化 (D)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化 4.人工诱变区别于自然突变的突出特点是() (A)产生的有利变异多(B)使变异的频率提高 (C)可人工控制变异方向(D)产生的不利变异多 5.下面列举了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射线的辐射作用(B)杂交 (C)激光照射(D)秋水仙素处理 6.人类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 (A)减数分裂的间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D)有丝分裂末期 B级·提高能力 7.人工诱变是创造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人工诱变() (A)易得大量有利突变体 (B)可按计划定向改良 (C)变异频率高,有利变异较易稳定 (D)以上都对 8.一种植物只开红花,但在红花中偶尔出现一朵白花,将白花所给种子种下,后代仍为白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D)基因互换 9.下列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外祖母正常,母亲正常,儿子色盲 (B)杂种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豌豆 (C)纯种红眼果蝇后代中出现白眼果蝇

(D)肥水充足时农作物出现穗大粒多 10.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差别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环境的影响 11.如果基因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则这种变化叫() (A)遗传性变化(B)遗传信息变化 (C)遗传密码变化(D)遗传规律变化 12.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群产生的后代中遗传病发病率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该人群生殖细胞发生() (A)基因重组(B)基因分离 (C)基因互换(D)基因突变 13.下列生物的性状中,都是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的是() (A)无籽番茄和无籽茄子 (B)人类白化病和无籽草莓 (C)安康羊和人类镰刀型贫血症 (D)无芒小麦和无籽西瓜 14.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过程中() (A)DNA-DNA (B)DNA-RNA (C)RNA-蛋白质(D)RNA-DNA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试题

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一定能引起性状改变 B.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C.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DNA分子结构的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2.谷胱甘肽(GSH)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化合物。下表为GSH的密码子和氨基酸序列及控制合成GSH的DNA突变后所对应的密码子和氨基酸序列,则下列有关突变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增添 B.缺失 C.改变 D.易位 3.(2013·泰安模拟)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类,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酶分子有一个氨基酸改换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 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改换了 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缺失了 4.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 )

A.AB段 B.CD段 C.FG段 D.HI段 5.据报道,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选择特定的外源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并将其嵌入到细菌基因组的特定区域,这些片段便可作为一种免疫因子,抵抗DNA裂解酶入侵,此项技术有望解决某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难题。这种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DNA分子杂交 6.(能力挑战题)(2013·长沙模拟)如图为雌性果蝇体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及细胞分裂图像,其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农业技术人员在大田中发现一株矮壮穗大的水稻,将这株水稻所收获的种子再种植下去,发育成的植株之间总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细胞质遗传 8.(2013·温州模拟)已知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现用有尾鸡(甲群体)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试题

一、选择题(A型): !、下列细菌中哪一种细菌在血平板上一般不出现溶血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甲型链球菌 D、肺炎双球菌 2、进行玻片法血浆凝固酶试验不需要下列哪种材料? A、免血浆 B、生理盐水 C、2%红细胞悬液 D、待检细菌 3、UMI系统不包括下列哪一项试验? A、尿素酶 B、甲基红 C、靛基质 D、动力 4、麦康凯培养基和克氏双糖铁共有的成分是: A、葡萄糖 B、酚红 C、中性红 D、乳糖 5、对浓汁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下列哪一项试验一般不包括在内? A、涂片染色镜检 B、血平板分离培养 C、血浆凝固酶试验 D、抗"O"试验 6、乙链在血清肉汤中的生长情况是: A、完全沉淀生长 B、均匀混浊生长 C、部分沉淀生长 D、形成菌膜 7、甲基红试验和VP试验阳性表明被检菌具有以下哪一特性: A、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B、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 C、生成甲醇、甲醛 D、以上全部 8、下列哪一项不符合霍乱弧菌的特点 A、有动力 B、抵抗力较强 C、耐碱不耐酸 D、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人是唯一易感者 9、对于一个脓汁标本,首先应进行的检验步骤是: A、涂片镜检 B、接种血平板 C、含硫氨基酸 D、苯丙氨酸 10、抗"O"试验管法中,溶血素应预先用还原剂处理,原因是: A、还原被氧化的S溶血素,恢复溶血能力 B、溶血素O对热不敏感 C、溶血素S对氧敏感 D、以上全错 11、观察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典型形态,选择哪一种培养基可得理想结果: A、普通琼脂平板 B、普通肉汤 C、血琼脂平板 D、血清肉汤 12、对脑膜炎奈瑟氏菌的标本采送,哪一种是错误的? A、低温 B、保温 C、防干燥 D、快速 13、区别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可采用下列哪种试验? A、氧化酶试验 B、乳糖发酵试验 C、葡萄糖发酵 D、动力试验 14、下列哪一项可用于区别肺炎双球菌和甲型链球菌? A、胆汁溶菌试验和甘露醇发酵试验 B、溶血试验和胆汁溶菌试验 C、菊糖发酵试验和胆汁溶菌试验 D、溶血试验和菊糖发酵试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部、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遗传、进化,以及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是研究与医学和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学科,目的是控制和消灭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保证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4.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 5.?原生质体protoplast:细菌变成为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 6.原生质球spheroplast:源于革兰阴性菌的L型。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可内陷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是部分胞膜折叠形成的泡囊状、管状或薄层状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方能看到。 8.?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是小的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9.芽孢: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原型或卵圆形的小体,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抵抗力的休眠结构。 10.热原质pyrogen: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的物质。 11.?噬菌体bacteriophage or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菌内复制,噬菌体的DNA不仅随着它的感染可在宿主菌之间及宿主菌与噬菌体之间传播,而且还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12.?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se:为感染宿主后,能在宿主菌细胞内独立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13.溶源性细菌lysogenic:染色体上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4.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se:为感染宿主菌后,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或像质粒存在于细胞之中,随细菌的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的噬菌体。15.转座子transposon,Tn: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细菌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DNA序列。 16.突变mutation: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传于后代。 17.?转化transformation:是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8.?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19.?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后者获得新的性状。 20.?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是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可以前噬菌体形式在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习题集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习题集 第一部分基础题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二、选择题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中,不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个体微小B 分布广泛C 种类繁多D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E 结构简单2.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 细菌B真菌 C支原体 D 衣原体E立克次体3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 螺旋体 B 放线菌 C 真菌 D 细菌 E 立克次体4下列那种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 细菌B衣原体 C支原体 D病毒 E立克次体 细菌的形态及结构 一、名词解释:1.肽聚糖()2.脂多糖()3. 质粒()4. 异染颗粒()5. 革兰染色()6. 芽胞()7荚膜() 二、选择:1.及真核细胞结构相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A核蛋白体(核糖体)B线粒体C高尔基体 D细胞膜 E 细胞壁2.及细菌运动有关的结构是A鞭毛B菌毛C纤毛D荚膜E轴丝3.及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A外膜层B核膜C线粒体膜D荚膜E细胞膜4.芽胞及细菌致病有关的是A抗吞噬B产生毒素C耐热性D粘附于感染部位E侵袭力 5.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 A B 核蛋白体 C质粒D异染颗粒 E性菌毛 6.及细菌粘附功能有关的细菌结构是A菌毛B荚膜 C中介体D 胞浆膜E细胞膜

7.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A鞭毛B细胞质C 细胞膜D核质(拟核)E细胞壁 8.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份是 A 肽聚糖 B 蛋白质 C鞭毛 D 核酸E脂多糖 9.及细菌感染侵袭相关的结构是A 中介体B 细胞膜 C异染质颗粒D 芽胞E 荚膜 10.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A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B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C抑制细菌的酶活性D破坏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E破坏细胞膜11细菌的L型是指:A细菌的休眠状态B细胞壁缺陷型细菌C非致病菌D不可逆性变异的细菌E光滑型—粗糙型菌落()变异 12.溶菌酶杀菌的作用机理是:A裂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 B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C及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 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13.关于细菌的L型错误的是:A主要由肽聚糖结构的缺损引起的B可在体外试验中形成C呈多形性D需在高渗透压的培养基中分离培养E失去产生毒素的能力而使其致病力减弱 14.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不同是由于A细胞核结构B细胞壁结构C 细胞膜结构同D磷酸壁的有无 E中介体的有无15.细菌哪种结构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A核蛋白体B中介体C胞质颗粒D质粒 E 核质16.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结构是A荚膜B异染颗粒C鞭毛D菌毛 E芽胞17.革兰染色所用试剂的顺序是A稀释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A1题型 1、人类ABO血型抗原包括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AB抗原 E、A抗原和B抗原 答案:E 2、ABO血型物质在人体中可引起哪几种Ab产生 A、抗B抗体 B、抗AB抗体 C、抗A抗体 D、抗O抗体 E、抗A和抗B抗体 答案:E 3、免疫耐受就是 A、非特异性无反应性 B、特异性无反应性 C、机体无反应性 D、免疫抑制性 E、对任何抗原都不反应 答案:B 4、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与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A、IgE B、IgA C、活化B细胞 D、活化T细胞 E、活化NK细胞

答案:D 5、佐剂作用是 A、将Ag送入机体各部位 B、将Ag固定在局部 C、增强Ag免疫原性 D、赋予Ag免疫原性 E、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答案:E 6、下列哪种物质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A、IgG B、干扰素 C、IgA D、前列腺素 E、补体 答案:E 7、TDH 细胞是 A、产生Ab细胞 B、天然杀伤细胞 C、细胞毒细胞 D、迟发变态反应T细胞 E、依Ab杀伤T细胞 答案:D 8、关于霍乱弧菌是否侵入上皮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侵入 B、侵入 C、在特定条件下侵入 D、具有侵袭基因的霍乱弧菌侵入 E、侵入后局限于上皮细胞内 答案:A 9、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

A、α、β溶血素 B、α、γ溶血素 C、β、γ溶血素 D、δ、ε溶血素 E、α、γ溶血素 答案:A 10、与其他肺部感染病原菌相比较,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特点是 A、产生外毒素 B、具有内毒素 C、产生溶血素 D、产生绿脓素 E、具有菌毛 答案:D 11、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称作: A、V抗原 B、M抗原 C、A抗原 D、X抗原 E、S抗原 答案:B 12、下列关于铜绿假单胞菌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革兰氏阳性杆菌 C、无芽孢 D、具有荚膜 E、无鞭毛 答案:C 13、下列何种微生物具有荚膜结构 A、军团菌 B、支原体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1.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法是() (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 2.自然界中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D)染色体变异 3.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发生了变化 (D)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化 4.人工诱变区别于自然突变的突出特点是() (A)产生的有利变异多(B)使变异的频率提高 (C)可人工控制变异方向(D)产生的不利变异多 5.下面列举了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射线的辐射作用(B)杂交 (C)激光照射(D)秋水仙素处理 6.人类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 (A)减数分裂的间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D)有丝分裂末期 7.人工诱变是创造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人工诱变() (A)易得大量有利突变体 (B)可按计划定向改良 (C)变异频率高,有利变异较易稳定 (D)以上都对 8.一种植物只开红花,但在红花中偶尔出现一朵白花,将白花所给种子种下,后代仍为白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D)基因互换 9.下列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外祖母正常,母亲正常,儿子色盲 (B)杂种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豌豆 (C)纯种红眼果蝇后代中出现白眼果蝇 (D)肥水充足时农作物出现穗大粒多 10.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差别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环境的影响 11.如果基因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则这种变化叫() (A)遗传性变化(B)遗传信息变化 (C)遗传密码变化(D)遗传规律变化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一一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及细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血清学诊断 o 拉圭苴 2. 培养基 3. 基础培养基 4. 选择培养基 5. 鉴别培养基 6. 菌落 二、填空题 1. 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 择、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直接关系。 2. 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 O'实验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 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 次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方有诊断意义。 4. 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 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 5. 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 于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 6. 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 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 7. 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 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 不正确的是 A. 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 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 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 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 ,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归纳 名词: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语句: 1、基因突变 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

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 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 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重组: 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②意义: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试题库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习题集 本习题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题,主要测试学生对每一章节内容得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综合题,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得能力及对本门课程掌握得程度;第三部分为病例分析题,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第一部分基础题 绪论 二、选择题 1.下列描述得微生物中,不就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得就是 A 个体微小 B 分布广泛 C 种类繁多 D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E 结构简单 2.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得就是 A 细菌 B 真菌 C 支原体 D 衣原体 E 立克次体 3.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得就是 A 螺旋体 B 放线菌 C 真菌 D 细菌 E 立克次体 4.下列那种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 细菌 B 衣原体 C 支原体 D 病毒 E 立克次体 二、选择: 1.与真核细胞结构相比较,细菌所特有得一种重要结构就是 A 核蛋白体(核糖体) B 线粒体 C 高尔基体 D 细胞膜 E 细胞壁 2.与细菌运动有关得结构就是 A 鞭毛 B 菌毛 C 纤毛 D 荚膜 E 轴丝 3.与内毒素有关得细菌结构就是 A 外膜层 B 核膜 C 线粒体膜 D 荚膜 E 细胞膜 4.芽胞与细菌致病有关得特征就是 A 抗吞噬 B 产生毒素 C 耐热性 D 粘附于感染部位 E 侵袭力 5.细菌核质以外得遗传物质就是 A mRNA B 核蛋白体 C 质粒 D 异染颗粒

E 性菌毛 6.与细菌粘附功能有关得细菌结构就是 A 菌毛 B 荚膜 C 中介体 D 胞浆膜 E 细胞膜 7.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得就是 A 鞭毛 B 细胞质 C 细胞膜 D 核质(拟核) E 细胞壁 8.细菌内毒素得主要成份就是 A 肽聚糖 B 蛋白质 C 鞭毛 D 核酸 E 脂多糖 9.与细菌感染侵袭相关得结构就是 A 中介体 B 细胞膜 C 异染质颗粒 D 芽胞 E 荚膜 10.青霉素得抗菌作用机理就是 A 干扰细菌蛋白质得合成 B 抑制细菌得核酸代谢 C 抑制细菌得酶活性 D 破坏细菌细胞壁中得肽聚糖 E 破坏细胞膜 11.细菌得L型就是指 A 细菌得休眠状态 B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C 非致病菌 D 不可逆性变异得细菌 E 光滑型—粗糙型菌落(S—R)变异 12.溶菌酶杀菌得作用机理就是 A 裂解聚糖骨架得β-1,4糖苷键 B 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得转肽酶 C 与核蛋白体得小亚基结合 D 竞争性抑制叶酸得合成代谢 E 破坏细胞膜 13.关于细菌得L型,错误得说法就是 A 主要就是由肽聚糖结构得缺损引起得 B 可在体外试验中形成 C 呈多形性 D 需在高渗透压得培养基中分离培养E失去产生毒素得能力而使其致病力减弱 14.细菌得革兰染色性不同就是由于 A 细胞核结构得不同 B 细胞壁结构得不同 C 细胞膜结构得不同 D 磷酸壁得有无 E 中介体得有无 15.细菌哪种结构得功能类似真核细胞得线粒体 A 核蛋白体 B 中介体 C 胞质颗粒 D 质粒 E 核质 16.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得结构就是 A 荚膜 B 异染颗粒 C 鞭毛 D 菌毛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确保高压效果的可靠性。 【适用范围】 蒸气式高压锅。 【该SOP变动程序】 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操作方法】 1.将水加到高压锅内至其刻度线,将欲灭菌物品放入锅内,关闭锅门,拧紧螺丝并确认已经封闭。 2.打开排气阀。 3.打开蒸汽开关,向锅内输入蒸汽或接通电源,使产生蒸汽。 4.观察排气阀的排气情况,待排出的气体由冷气变为蒸汽,压力表达到0.05mPa 时,关闭排气阀。 5.观察压力表,当压力升至0.15mPa时,开始计时。 6.压力达0.15mPa后,可调节进气阀,减少进气量,维持压力并使其稳定在 0.15mPa。电加热时,可切断电源,维持压力持续15分钟,至多不超过30分 钟,否则营养物质破坏。 7.关闭进气阀门或切断电源,让锅内物品自然冷却,不可马上打开排气阀,以免发生意外。 8.待锅内压力降为零时,可打开锅盖,取出物品。 操作人员部门主管质量负责人姓名唐玉贞检验科检验科 日期 06年06月06日

确保培养箱温度恒定。 【适用范围】 各种类型隔水式、温度设定为27℃、35℃、42℃、56℃培养箱。 【该SOP变动程序】 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操作方法】 1.培养箱应放置于水平地面(或坚固的水平台),电源电压须匹配。 2.从注水口先将隔水箱内的水注满到浮标要求的位置。 3.将温度调节旋扭调至所需温度,然后将电源开关拨至“开”处。 4.每次使用时应在培养箱顶部插入标准温度计,监测实际温度。 5.培养箱工作温度波动范围应控制在±10C以内。 6.培养箱正面贴有温度记录表,记录每天上班和下班时温度,如温度超出正常范围,指示该温度的刻度应划上红圈,并把修正温度记录下来。 7.培养箱内外应保持清洁。 操作人员部门主管质量负责人 姓名唐玉贞检验科检验科 日期 06年06月06日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说课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基因突变的。 学生对于生物变异的现象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体生物变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3)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教学展开分析 1.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教学软件 2.课时安排 1课时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指导读书法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4完整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题型 单选(4选1) 多选(5选多) 判断改错(错误的并改正) 简答(适当解释说明) 论述(案例分析,具体阐述)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初染,媒染,脱色,复染4个过程 革兰阳性(呈紫色)革兰阴性(呈红色) 第二章 1.细菌大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2.细菌结构: ①附属结构:鞭毛、菌毛(光镜下看不见,不能作为鉴定依据,没鉴定价值)或纤毛; ②表层结构:糖萼(荚膜或粘液层); ③内部结构:细胞质、质粒、芽孢。 3.细菌功能: ①动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观察细菌动力可用悬滴法或压滴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其运动,也可将细菌穿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动力。 鞭毛具有鉴定价值,采用鞭毛特殊染色(如镀银染色)可观察有无鞭毛及鞭毛数量、分布;一般染色不能看见鞭毛(如革兰氏染色)。 4.芽孢的功能:①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强大抵抗力; ②以是否杀死芽孢作为物品消毒灭菌判断效果的指标。 ③芽孢在菌体的位置和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这种形态特点有助于细菌鉴别。 5.细菌生长曲线(要求整个过程,结合生长曲线记忆4个时期比较容易,可能是简答题) 细菌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以倾注平板法计数孵育后的菌落数换算菌落形成单位(CFU)。 生长曲线:连续检测细菌不同培养时间的CFU,以CFU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出一条反映细菌生长数变化的规律曲线。 典型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①迟缓期。也称为准备时期,是细菌适应环境的过程。特点:细菌的核酸、蛋白质、辅酶等物质合成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菌数量恒定或极少量增加。 ②对数生长期。特点:细菌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成对数增加。细菌代谢活跃、稳定,其大小、形态、染色性和生化反应典型,对外界因素反应敏感,是检测细菌生物学性状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适宜阶段。不添加培养基下一般细菌对数期维持4~8h。 ③稳定期。特点: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和P H等环境变化,细菌生长速率降低,细菌死亡数增加使生长繁殖菌数和死亡菌数处于动态平衡,细菌数量达到最大,即处于稳定期。此时期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较多,通常维持10h。向培养基系统中补充营养物质,取走代谢产物,改善培养条件,可延长稳定期。由于代谢产物较多,是细菌生化反应试验鉴定的最佳时期。 ④衰亡期。特点:细菌死亡速率逐步增加,活菌数减少,死亡数大于增加数,细菌形态不典型,甚至出现自溶,该时期的细菌不能用于细菌的鉴定和研究工作。 6.细菌的生化反应:由于不同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各不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不同。根据此特点,利用生化试验的方法来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反应。 7. 灭菌:破坏和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和细菌芽孢的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及细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 6.菌落 二、填空题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 择、、有直接关系。 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 的和.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 次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 有、和。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 于培养基或培养基。 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 有、和三大类。 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和。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A.结核病 B.军团病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14年第1次修订)(发布稿)

CNAS-CL42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Guida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the Medical Laboratory Quality and Competence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CNAS根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特性而对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并不增加或减少该准则的要求。 本文件与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同时使用。 在结构编排上,本文件章、节的条款号和条款名称均采用CNAS-CL02:2012中章、节条款号和名称,对CNAS-CL02:2012应用说明的具体内容在对应条款后给出。 本文件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的序号及内容与CNAS-CL02:2012不对应。 本文件于2012年制定,本次为第1次修订换版。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CNAS对医学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认可要求。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中涉及的病毒血清学检验、基因扩增检验、寄生虫检验等应符合相关专业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NAS-RL02 能力验证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4 管理要求 4.1 组织和管理责任 4.1.1.2 实验室为独立法人单位的,应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实验室为非独立法人单位的,其所属医疗机构执业证书的诊疗科目中应有医学实验室,自获准执业之日起,开展医学检验工作至少2年。 4.1.1.4 e) 应根据工作流程及性质定期实施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根据生物安全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制定、修订相应的生物安全操作和防护规程并进行培训,以减小职业暴露的危险。当工作流程及性质发生变动时,应及时实施再评估。 应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对全体人员进行培训。 至少应规定如下安全要求: (a)不同控制区域的防护措施及合适的警告; (b)已知或有潜在经空气、气溶胶传播危险的样品或病原体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c)样品安全运送及处理,如:工作人员接种疫苗,戴手套和进行呼吸道防护(适用时),确保容器密封性,嗅平板时的潜在危害及其防护等; (d)渗漏样品的处理措施;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课前复习】 在学习新课程前必须复习有关DNA的复制、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等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又便于将新知识纳入知识系统中。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DNA分子的特异性决定于 A.核糖的种类B.碱基的种类 C.碱基的比例D.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答案:D 2.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实现是通过A.DNA的自我复制 B.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一个DNA上的多种基因 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 答案:B 3.下列关于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C.在相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B 4.实现或体现遗传信息的最后阶段是在细胞的哪一部分中进行的 A.线粒体中B.核糖体中C.染色质中D.细胞质中 答案:B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变异的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后者有三个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基因突变 (1)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2)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①根本原因: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DNA 分子的一个___________发生改变。 ②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中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代替。(3)结果: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___________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定的___________型的变化。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 1、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全部是重点**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3、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于细菌血清学分型)(外毒素) 4、G-菌特有成分:外膜层(由脂多糖(内毒素)、脂质双层(磷脂)、脂蛋白) 5、G+菌和G-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是肽聚糖。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菌无。是溶菌酶、青霉素作用部位) 6、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核质(染色体)、质粒(存在于胞质,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转位因子 7、细菌特殊结构:荚膜(保护,致病,抗原性,鉴别)、芽胞、鞭毛(运动器官)、菌毛(普通菌毛—粘附,致病性;性菌毛—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8、L型(细胞壁缺陷)菌落:①“油煎蛋”(荷包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②颗粒型菌落(简称G型菌落)③丝状菌落(简称F型菌落)。高渗环境生长。(环丙沙星) 9、自营菌:以无机物为原料;异营菌(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为营养物质;寄生菌:以宿主体内有机物为原料),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10、细菌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1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在对数期以几何级数增长 12、细菌分类(伯杰)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小分类单位)。 13、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是: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 14、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15、血清学诊断时,一般要在病程早期和晚期分别采血清标本2~3份检查,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才有价值。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综合了临床医学、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医院内感染进行动态监控。 课程内容:该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前者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措施的学科。后者侧重于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教学内容覆盖了《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两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将两本教材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本课程包括五篇:细菌学总论,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真菌学及检验,病毒学及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2.掌握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人体的抗感染免疫 3.掌握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4.掌握各类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检验程序及常规检验方法。 5.选择最佳鉴定方法对感染性病原体进行鉴定或快速诊断。 6.熟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原则。 7.了解病原微生物学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发展动向。 8.能够正确运用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自动化仪器和微量装置。 9.能够进行正确的抗菌药物敏感实验并准确报告。 10.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及致病性评价。 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学模式,即将传统沿用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改为“理论与实验合二为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直观、形象、立体的实验内容为切入点,同时辅以讨论、交流、归纳等诸多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验相融合,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并行,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本着不断充实和丰富提高的原则,在总结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学时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验时间为1: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学时,其中:第一篇细菌学总论40学时(理论21学时,实验19学时);第二篇细菌学各论及检验70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36学时);第三篇真菌学及检验10学时(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