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1)

合集下载

课件: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课件: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城 镇分布变化
1.城镇分布有何特点?
沿河流分布
归纳与总结: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有利因素
区位 平原广阔,交通便利, 毗邻港澳 人文 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政策 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策略
二、外向型经济
1.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2、合作模式——“前店后厂” 3、以轻工业产品的加工为主
C.云南省
D.青海省
2、我国的“南大门”指的是( D )
A.香港
B.台湾
C.长江三角洲 D. 珠江三角洲
3、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资的主要来
源是( D )
A.东南亚
B.日本
C.台湾地区
D.港澳地区
4、珠江三角洲出口产品通过的主要
贸易渠道是( B )
A.国同市场
B.港澳
C.台湾
D.美国
教学反馈:
一、填空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___广_东___省的东南部,_珠__江 下游,毗邻__香__港__、澳__门____特别行政区,与_东__南__亚 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辽中南地区: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
三、城镇的发展
1.城镇化: 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城镇数量及规模的扩张。 2.主要原因: 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
民工潮形成原因是什么? 1.珠三角地区就业机会多 2.劳动报酬相对较高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 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
哪里?
300
200
100
0 1983
1990
1998 年份
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占全国的比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我国的“南大门”。
北回归线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比邻港澳,地处亚热带南缘, “三冬无雪,四季常花”是它的气候和自然景象的特点,天气温暖,雨量丰 沛,即使强寒潮过境,气温也很少降到0℃以下。5~7月降水集中的季节易 发洪水。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
对外开放的前沿
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 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 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呢?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 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阅读P53的阅读材料——地域分工与合作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 意义?
外向型的经济
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外向型经济有何好处呢 ? 但又需注意哪些问题? 这对我们家乡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比较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特色和条件的差异:
列表如下: 主要产业部门 珠江三角洲 辽中南地区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 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 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 开放的前沿地带? 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 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 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 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 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家用电器、服装、食 品、玩具制造、电子 通信设备等产业 钢铁、机械、石油、化工、 船舶制造工业 有色金属、 煤炭、铁矿资源丰富
依托的地理条件
靠近港澳和东南亚,很多地方 是侨乡,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 外向型经济,且海陆交通便利 。 海运便利、铁路运输 发达,有利于发展重 工业

2014届中考地理全程复习课件:第15章 认识省内区域(鲁教版)

2014届中考地理全程复习课件:第15章 认识省内区域(鲁教版)
区,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
【名师点睛】工业化
工业化是带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世界上绝大多数城
市的快速发展时期,也就是其工业大发展时期。
【甄别·判断】 1.珠江三角洲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被誉为祖国的“南大门”。 ( ×) 提示: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 2.珠江三角洲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著名侨乡等有利条件,成 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 提示:珠江三角洲发挥自身优势条件,国家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

A.山东
C.河北
B.陕西
D.广东 )
(2)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毗邻韩国、日本
C.为高原地形
B.海陆交通便利
D.为内向型经济
(3)“泛珠三角”的构建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A.为珠江三角洲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为珠江三角洲提供小麦、玉米等粮食

C.加强各个省级行政区内部的行政管理
6.(2013·东营学业考)读图,有关西双版纳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它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B.在这里能见到憨笨的黑熊在林间觅食
C.富有特色的民居是窑洞
D.是以傣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解析】选D。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境内,主要生活着亚洲象、
绿孔雀等热带动物,传统民居是竹楼,黑熊主要生活在温带地
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_______ 服务业 的发展,为大量_______ 劳动力 提
供了就业机会。 (2)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使
这里大量的_____ 农业 用地被改为_____ 工业 、交通、_____ 城市 建设用地。
城镇数量和规模 (3)城镇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 非农业人口 的增长与_______________ 的扩张。 (4)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_____ 住房 拥挤、_____ 交通 拥挤、环境污 染、_____ 耕地 资源减少等。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知识点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1.(2010·湖北武汉)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说法正确的是()A.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主B.西双版纳的发展以外向型经济为主C.两个区域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D.两个区域的经济在我国同属于东部发达地区【答案】选C2.(2009·广东东莞)广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濒临海洋,属于()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答案】选C。

3.(2009·湖南益阳)关于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南大门”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B.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优势是有丰富的矿产资源C.辽中南地区利用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D.辽中南地区大量吸收海外华人投资【解析】选A。

此题考查了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南大门”的地理位置优势,大量吸收海外华人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辽中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不同的是这里矿产资源贫乏,辽中南地区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便利的交通等优势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正确4.(2009·江苏淮安)下图是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看出1985年以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速度,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优势条件是()A.成本较高的劳动力资源 B.紧邻港澳的地理位置C.丰富的矿产资源 D.发达的重工业(2)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是()A.外向型经济B.以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C.以旅游业为主的经济D.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答案】(1)选B,(2)选A。

5.(2009·辽宁葫芦岛)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双项选择)A.劳动力资源不足B.“三废”污染加重C.饥饿贫困D.大片良田被占用【答案】选B. D。

八下.第七章

八下.第七章

八下·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1.位置: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其中广州市为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1)区位因素: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下游,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点侨乡之一,便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3)政策因素: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地区,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和自主权,促进了经济发展。

3.外向型的经济: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产品通过港澳贸易渠道远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主要有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加工制造业。

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三产业(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使城镇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4.港澳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相互依赖,合作密切,创造了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

5.城镇的发展p55.1段2段5~7行。

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1.地理位置: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睡的云南省境内,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2.旅游资源丰富:(1)自然风光:西双版纳是我国海南省外的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如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等等互相依存、错落有致的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梁郭中学周晓丽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探究区位优势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外向型经济作为本区的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讨论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第一课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丰富的课本素材和自我生活体验,探究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及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课时:通过指导学生收集、分析相关材料,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独特性;联系家乡实际,探讨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填空(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学案教案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学案教案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学案教案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学案初二中心组王红玲(骏景中学)第一课时对外开放的前沿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学习主题一:有利的区位因素(地利)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和中国政区、温度带、干湿地区复合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

读图分析1:纬度位置(1)请大家找出本区的特殊纬线,它是哪一条呢()(2)珠江三角洲地区又属于地球上的哪个热量带呢()(3)它又属于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4)本区的降水大致能达到多少毫米呢(毫米以上,毫米左右)(5)属于我国的什么干湿地区()(6)本区应属于哪种气候类型()(7)通过阅读珠江三角洲地形图,观察图上颜色的变化,推倒本区地形概况()(8)这样的水、热、地形组合条件,为哪个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农业部门)读图分析2:海陆位置展示中国政区图(1)请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陆位置(的东南部,的下游,海的岸边)(2)这样的海陆位置,有何益处呢()读图分析3:相对位置展示世界政区图(1)请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对位置(毗邻,与地区隔海相望)(2)这样的相对位置,又会带来什么好处呢()(3)东南亚地区又叫什么名字)()(4)这里的华人、华侨很多,主要来自我国的哪些省区()学习主题二:有利的人文因素(人和)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

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学习主题三:有利的政策因素(天时)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完成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案一. 教材分析《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产业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珠江三角洲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特点,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学习,深入理解其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特点和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特点和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特点。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2.教室环境:确保教室内的座位排列有利于学生讨论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珠江三角洲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课例设计张德威北票市第四中学《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北票市第四中学张德威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地图,指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并说明其重要性和优越性。

2.通过阅读有关统计图表,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要产业部门,并能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其形成的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我国城镇分布图和有关数据统计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理解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4.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构分析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国的省内区域。

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

因此,教材选择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典型区域。

本节学习内容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政策的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更主要的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部分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原因。

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和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显著标志。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这个快速发展的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的介绍,旨在使学生了解沿海地区经济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

这些内容都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素材。

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教科书中各种不同内容的教学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利于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德的发展过程。

本节教材对应《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4.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内容点析1.珠江三角洲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名称。

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叫做三角洲。

珠江径流在河口处注入时,被一些隐蔽的岩岛阻挡,引起水流分汊,使泥沙在岩岛隐蔽处沉积。

珠江三角洲的发育,有一部分就是由于这些岩岛的联合作用形成的,属于岛屿状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表自然环境特点是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末清初开始大兴基塘耕作制度,并不断扩大垦殖面积,发展商品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2.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经济体系建立起来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及外商独资企业将占最大比重;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劳务费、外汇管理、人员入境和出境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国家给经济特区比较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

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其中广州市为沿海开放城市。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

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

同时本地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

1996年外资在广东的总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30.1%,这就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4.按照产业部门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促使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同时也吸引外地民工的流入。

另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促使非农业用地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都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这些因素,才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的地区。

当某区域城镇化发展过快时,会导致城镇建设规划、科学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对滞后,造成大片良田被占用、“三废”污染严重、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的作物种类丰富且一年三熟。

要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政策调节、法律约束、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等措施,处理好经济腾飞、城镇化发展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课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一般来说,教学导入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和积极参与。

本节课导入可以有多种方式。

例如,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

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关于该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设问法,直接问:“你们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吗?”预想在学生的发言中会提到苏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然后,教师继续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仍然可以采取让学生优先发表见解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尝试着解答,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完成理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教师也可以直接出示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从图中获得答案。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总之,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进行新课导入,特别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达成学习目标。

【对外开放的前沿】“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个结论,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特征的描述;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个空间结论,必须借助于地图的学习。

因为只有地图才能向学生呈现区域的整体范围,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与周边地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为此,学习这部分内容离不开对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在利用地图作为主要认知材料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然后再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进而得出这里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从本节课教学要求和教科书内容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因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的根本条件。

正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能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让学生自己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大、增长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然后再利用地图,启发学生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全国著名的侨乡”这段阅读材料,要让学生阅读,要引导学生认识华侨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贡献,认识国家优先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收集并利用有关资料,尽可能选用生动的教学媒体,向学生介绍国家为经济特区制订的一些优惠政策,使学生了解国家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使学生认识国家政策因素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

【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案例或资料,也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及其说明文字,让学生阅读并归纳、概括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师要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有更全面和辩证的了解。

使学生懂得各地的外向型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个性特征。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从初期以合资、独资的企业为主,发展到在海外建厂;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方法为主,到吸收、消化、创新、发展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并以形成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同时带动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一图,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有利的条件是临近港、澳、台,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台的资金支持。

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工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轻工业产品的加工装配为主。

例如,广东流传着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起步时的顺口溜: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

就是这三种轻工业产品使这些地区名声大震,也大大加快了当地人致富的步伐。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产品主要投放东南亚、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国际市场,这些贸易渠道是如何形成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与邻近香港和澳门的优越条件是分不开的,使学生理解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形成“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的基本原因。

接下来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在这种“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中,港澳和祖国内地各扮演什么角色?各有什么优势?使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条件和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