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合集下载

风湿确诊金标准

风湿确诊金标准

风湿确诊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风湿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在初期,风湿病的症状可能比较轻微,容易被忽略,但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导致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

及早确诊风湿病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风湿病确诊的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确诊标准:一、临床表现1.关节疼痛和肿胀:风湿病的特征性症状是关节疼痛和肿胀,通常是对称性的,即两侧相同部位的关节出现问题。

2.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会感觉关节活动不灵活,甚至出现僵硬的现象。

3.晨僵:早晨起床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全身关节僵硬,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缓解。

4.皮肤变化:风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红斑、硬皮病等皮肤变化。

5.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疲劳、发热、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免疫抗体,多数风湿病患者血清中都能检测到。

2.抗环瓜拉原(ACPA):抗环瓜拉原是一种特异性的风湿性关节炎标志物,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3. C-反应蛋白(CRP)和沉淀素:这两个指标是炎症反应的标志物,风湿病患者血清中常常升高。

4.关节穿刺液检查:对于关节炎症患者,关节穿刺液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感染或痛风等其他疾病。

三、影像学检查1.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可以显示骨关节的变化,如骨质疏松、关节腔狭窄、关节变形等。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病变,如骨赘、滑膜增生等。

3.MRI检查:MRI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如骨折、软组织肿瘤等。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确诊风湿病后,患者需要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以控制疾病的进展和减轻症状。

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保持积极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以提高康复的效果。

风湿病的确诊金标准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来做出的。

风湿病病人如何做血液检验

风湿病病人如何做血液检验

风湿病病人如何做血液检验风湿病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关节炎、疼痛和炎症等症状。

血液检验是诊断和监测风湿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提供关于炎症程度、免疫功能和疾病活动性的信息。

通过了解风湿病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和其意义,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情况,与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风湿病患者如何进行血液检验,以及常见检测项目的意义。

1风湿病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1.1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在炎症反应中产生的蛋白质,它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受到感染、损伤或炎症刺激时,CRP的合成会迅速增加。

因此,CRP的水平可以作为炎症程度和活动性的指标。

在风湿病患者中,CRP的水平常常升高,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间。

这是因为风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CRP的升高可以反映炎症的程度和活动性增加。

通过监测CRP的水平,医生可以评估风湿病的活动性,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CRP水平持续升高,可能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或尝试其他治疗方法。

相反,如果CRP水平下降,可能意味着炎症得到控制,治疗效果良好。

1.2血沉(ESR)ESR是血液中红细胞沉降速度的测量,它测量的是血液中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在炎症反应中,红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导致其沉降速度加快。

因此,ESR的升高通常与炎症的存在和活动性增加相关。

在风湿病患者中,ESR常常升高,这是因为风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反应会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聚集,从而加快其沉降速度,使ESR升高。

1.3类风湿因子(RF)RF是一种抗体,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

RF的阳性结果可能提示风湿病的存在,但并非所有风湿病患者都会产生RF。

RF的阳性结果可能提示风湿病的存在,但并非所有风湿病患者都会产生RF。

RF的产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它可以与自身组织中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病常用检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弥散功能与肺高分辩率CT、血管多谱勒超声、PPD试验、肾活检、类风湿结节活检、肺活检、唇腺活检、腮腺造影、磁共振和SPECT腮腺成像、骨关节的影象检查、关节镜检查等。

1、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了解病情: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影响造血系统,引起血象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血象异常的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情轻重。

(2)用药前后血常规检查:许多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血象有影响,所以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尿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非常容易发生肾损害,例如狼疮肾炎,此时最简单的检查就是尿常规。

主要了解有无蛋白尿、镜下血尿以及管型尿等。

(2)某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有肾毒性,例如最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可引起肾间质损害,所以有必要进行尿常规检查。

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但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只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完全是定量检查,相对比较精确,所以临床十分常用。

粪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有时会有消化系统损害,例如肠病性关节炎等,此时应进行粪常规检查。

(2)某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有一定损害作用,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做大便隐血(OB)检查。

2、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与意义: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可有肝肾损害和心肺损害,此时应进行肝肾功能、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此外有一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肝肾损害和心肺有损害,也要通这些检查来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风湿免疫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是皮质激素,而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可引起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所以在治疗前后应作血糖检查。

风湿检查报告怎么看

风湿检查报告怎么看

风湿检查报告怎么看风湿疾病是一类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的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对于患有风湿疾病的患者,经常需要进行风湿检查以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和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风湿检查报告往往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本文将介绍如何看懂风湿检查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风湿疾病。

一、检查项目风湿检查报告通常包含多项检查项目,其中常见的有血常规、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关节液检查等。

在查看报告时,首先要了解每项检查项目的基本意义和参考范围,以便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

比如,血常规可以反映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则可以帮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疾病。

二、参考范围每项检查项目都有参考范围,用于评估患者的检查结果是否正常。

在阅读风湿检查报告时,需要对比患者的具体结果与参考范围,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

如果患者的检查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存在炎症或其他风湿疾病的活动。

这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三、趋势分析风湿检查报告不仅仅是对患者当前的疾病情况进行描述,还可以通过对比历次检查结果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疾病趋势。

通过观察患者的检查指标是否逐渐增高或降低,可以了解疾病的活动程度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阅读风湿检查报告时,除了关注当前结果是否正常,还要留意前后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

四、其他辅助检查除了常规风湿检查项目外,有时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性。

比如,骨密度测试可以帮助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关节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关节和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

这些辅助检查结果也需要综合分析,以增加对患者疾病情况的全面了解。

总之,正确阅读和理解风湿检查报告对风湿疾病患者及其医生而言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各项检查项目的含义和参考范围,观察检查结果的变化趋势,以及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效果。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病常用检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弥散功能与肺高分辩率CT、血管多谱勒超声、PPD试验、肾活检、类风湿结节活检、肺活检、唇腺活检、腮腺造影、磁共振和SPECT腮腺成像、骨关节的影象检查、关节镜检查等。

1、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了解病情: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影响造血系统,引起血象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血象异常的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情轻重。

(2)用药前后血常规检查:许多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血象有影响,所以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尿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非常容易发生肾损害,例如狼疮肾炎,此时最简单的检查就是尿常规。

主要了解有无蛋白尿、镜下血尿以及管型尿等。

(2)某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有肾毒性,例如最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可引起肾间质损害,所以有必要进行尿常规检查。

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但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只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完全是定量检查,相对比较精确,所以临床十分常用。

粪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有时会有消化系统损害,例如肠病性关节炎等,此时应进行粪常规检查。

(2)某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有一定损害作用,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做大便隐血(OB)检查。

2、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与意义: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可有肝肾损害和心肺损害,此时应进行肝肾功能、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此外有一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肝肾损害和心肺有损害,也要通这些检查来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风湿免疫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是皮质激素,而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可引起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所以在治疗前后应作血糖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风湿因子、抗链球菌0、血沉、x光影像检查:X线检查:一般多查手足关节,有时足关节表现不多,但X线已见骨破坏。

早期的患者X线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

几周或几个月后可见关节附近骨质疏松,以后关节软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狭,关节面不规则,晚期骨质破坏增多,可见关节半脱位,直至骨性强直。

多见于2年以上的病变。

骨质疏松可因激素治疗而增多。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RF是1948年Rose在RA血清中发现的,以变性IgG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可分为五种亚类:IgG、IgA、1gM、IgD及IgE,目前常用的乳胶凝集法检测的主要是IgM,RF>1:16为阳性,正常人群阳性率5%,且随年龄增大而阳性率增加,>70岁阳性率男女分别为14%及9%,但滴度都不高,除RA以外,许多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也可阳性,非结缔组织病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麻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甚至疟疾也可阳性,但这些疾病RF效价不高,因此,对RF应报效价而不能只报阳性或阴性。

RA的RF效价往往都很高,效价在1:80以上,阳性率80%,效价的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并不呈比例,但高效价则说明病变活动,因此RF是RA的诊断标准之一,但阴性并不能排除RA,反之低效价的阳性则不一定是RA。

必需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免疫学检查:IgG、IgM及IgA大多增高,补体大多正常,但有明显的血管炎者C3可降低,冷球蛋白可增加。

抗核抗体阳性率15%左右。

急相蛋白检查:C反应蛋白、粘蛋白、纤维蛋白原可增高,血沉增快,但均无特异性。

组织学检查:滑囊液检查:关节穿刺液为半透明草黄色液,白细胞(2~7.5)×109/L,多形核>50%,细胞培养阴性,活动期可见白细胞浆中含有RF和IgG补体复合物包涵体吞噬细胞,称类风湿细胞。

关节液中RF可阳性。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1.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项目如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
蛋白等,以及针对风湿免疫疾病的特定抗体检测,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

此外,免疫球蛋白检测、补体检测等也有助于病情评估和诊断。

2.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X线片、CT以及PET-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有助于诊断痛风、类风湿关节炎、肌炎等疾病。

3.病理活检:主要用于肌肉组织病变或者干燥综合征患者,
通过留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确诊某些疾病,并判断疾病的良恶性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避免耽误病情。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类风湿诊断标准,全称“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风湿病学会于1987年联合制定的一套诊断标准,用于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该标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四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病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史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持续时间超过6周。

同时还有晨僵现象、疲劳、低热等全身症状。

此外,还需排除其他风湿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关节、皮肤、眼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方面。

关节方面需要检查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活动度受限等情况。

皮肤方面需要注意是否有紫红色皮疹、皮下结节等表现。

眼部方面需要注意是否有结膜炎、巩膜炎等情况。

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需要注意有无受累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其中,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志之一。

同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抗核抗体也是重要的检查项目。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MRI、超声等。

其中,X线检查可发现关节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等表现;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关节软组织的变化;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到关节滑膜、软骨下骨质变化等。

总之,类风湿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参考依据。

准确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缓解疼痛、减轻关节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可以避免误诊、漏诊等问题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1、抗核抗体(ANA)现已证实抗核抗体(ANA)对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诊断价值。

在不同疾病中,特别是风湿性疾病,其抗体谱有一定的特征性。

重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诱导的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ANA检出率可达95%-100%;干燥综合征为70%-80%;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检出率可达85%-95%。

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也有20%-50%的检出率。

此外,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动脉炎等患者也可能检出ANA。

ANA阳性已被美国风湿病学会列为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IIF(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ANA荧光染色模型:1)均质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均匀一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阳性,此型与抗DNP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有关。

2)斑点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斑块状,核仁阴性,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次与ENA抗体相关。

3)抗核仁型:分裂间期细胞核仁着染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硬皮病相关抗核抗体有关。

4)核模型:又称周边型,分裂间期细胞荧光染色在核膜周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抗核包膜蛋白抗体(抗板层素或gp210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异性抗体)相关。

5)着丝点型:又称散在斑点型,分裂期细胞核内均匀散布大小较一致的着染荧光细颗粒(40-60个),无核膜结构,分裂期细胞染色质着丝点密集排列。

ACA是系统性硬化型中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80-98%。

6)胞质型:分裂间期细胞的报纸染色阳性。

按细胞器又分多型。

7)混合型:只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荧光染色模型。

临床上ANA的检测,实际上是指总抗核抗体检测。

ANA阳性的疾病很多,最常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某些非结缔组织病也可阳性(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等),正常老年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ANA阳性。

ANA检测在临床上是一个极重要的筛选试验,ANA阳性(高滴度)标志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ANA检测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2、抗双链DNA(ds-DNA)①抗dsDNA自身抗体是SLE最重要的标志性自身抗体,美国风湿病学会已将抗dsDNA阳性列为SLE 诊断标准之一。

②抗dsDNA抗体对SLE特异性很高,尤其当检测试剂中所用的dsDNA不含单链或变性片断且阳性滴度较高时,对SLE特异性可达85%。

RA患者阳性率最多为1%;干燥综合征、药物性狼疮、MCTD阳性率在10%以内,此外AIH也可见阳性。

③高滴度抗dsDNA抗体提示SLE处于活动期。

此抗体直接与肾小球细胞内DNA结合或与循环中DNA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故与狼疮性肾炎密切相关,特别是当血清补体C3、C4水平降低时。

3、可提取核抗原(ENA)(附注:①免疫印迹法的优点是一次可同时检测7种多肽抗体,但由于其作用的靶抗原多经过热变性处理,使得原先存在于分子表面的抗原表位发生了改变,致使结果阴性。

因此,相应多肽抗体阴性,并不能排除某种风湿病的存在。

②无论免疫印迹法还是免疫斑点法阳性区带显色的深浅不能作为判断抗体滴度高低的依据。

)①抗Sm抗体和抗dsDNA一样,对SLE有高度特异性,且不论是否活动期,抗Sm均可阳性,可作为SLE的标志性抗体。

但SLE患者中抗Sm阳性者仅占30%左右(20%-40%),故抗Sm阴性时不能排除SLE诊断。

抗Sm抗体与临床症状和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迄今尚无一致意见。

Sm抗原结构复杂,由URNA和不同的蛋白质(即B’,B,N,D1,D2,D3,E,F和G)组成,抗原决定簇位于其蛋白分子上。

最近的研究表明,用D1蛋白的一个多肽序列取代整个Sm分子作为抗原,可极大地提高检测灵敏度,能在70%的SLE患者中检测到此抗体,且保持其对SLE的高度特异性。

在其他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只有个别患者抗Sm抗体阳性。

高滴度的抗Sm抗体只见于SLE患者。

②抗U1nRNP自身抗体在多种风湿病患者血中均可检出,SLE患者的阳性率30%-50%;PSS25%-30%;皮肌炎10%-20%;RA5%-10%,该抗体滴度通常较低。

在MCTD患者,高滴度的抗U1nRNP抗体检出率可达100%,这些患者常无其他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因此,高滴度的抗U1nRNP抗体被认为是MCTD 的诊断标志。

抗U1nRNP抗体阳性与肌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雷诺现象、关节痛、指硬化和肺脏的间质性病变有关,但阳性患者多不发生肾炎。

③抗SS-A/Ro抗体最常见于干燥综合症(40%-95%的病例),也见于SLE(20%-60%)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此外,抗SS-A/Ro抗体也可见于RA、PSS、多发性肌炎(5%-7%)、盘状LE(3%)的患者及0.1%的正常人群中。

该抗体能直接参与组织的病理损害,特别是皮肤的损害,可引起亚急性皮肤型狼疮(SCLE)的皮损,与SLE的光过敏皮炎症状也相关,IgG 类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并与胎儿的心脏传导系统结合,可造成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④抗SS-B/La抗体几乎仅见于女性患者(男:女为1:29),可出现在干燥综合征(40%-95%)及SLE (10%-20%)患者。

该抗体对SS有高度特异性。

在干燥综合症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几乎总是同时出现;其他风湿病只有少数患者可检测到抗SS-B/La抗体,大部分情况下检测不到。

因此抗SS-A和抗SS-B又被认为是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

⑤抗Scl-70抗体主要见于PSS的弥漫型,是该病的标志性抗体,其阳性率25%-70%。

在重症弥漫型硬皮病患者可高达75%。

在CREST综合征患者抗Scl-70检出率仅4%-11%,此抗体阳性者抗着丝粒抗体多为阴性。

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此抗体检出率很低,仅约20%。

5抗核糖体抗体(抗rRNP抗体)为SLE的血清高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在10%-40%。

阳性率与种族有关,中国约38%,阳性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受累有关。

在行为异常发作时,抗rRNP抗体阳性滴度的升高对狼疮脑病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⑥抗Jo-1抗体的相应抗原只位于细胞质,为组氨酰tRNA合成酶。

此抗体的检出率在原发性多肌炎为33%,原发性皮肌炎为25%。

超过70%的抗Jo-1抗体阳性患者出现纤维化肺泡炎,部分出现多关节炎。

因此抗Jo-1抗体被认为是肺病相关肌炎的标志性抗体。

临床上将急性发热、对称性关节炎、技工手、雷诺现象、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且抗Jo抗体阳性的表现成为“抗Jo抗体综合征”。

“合成酶综合征”的表现:肌炎、肺间质病变、关节炎、雷诺现象、机械手、皮肤过度角化、指皮肤硬化、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剂钙化。

⑦抗Scl-70抗体被视为系统性硬化症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未经选择的SSc中,抗Scl70抗体阳性率25%-40%,重症弥漫性为75%,Crest综合征为13%,PM/Scl重叠综合征为12%。

抗Scl-70抗体对诊断SSc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40%,该抗体阳性与弥漫性皮肤病变、近端皮肤受累、间质性肺纤维化、心脏受累、肾脏受累、远侧骨质溶解、指端凹陷性瘢痕、指关节畸形、并发肿瘤及神经系统受累密切相关。

4、其他抗核抗体:抗组蛋白抗体(AHA)——在药物性狼疮的阳性率较高,如仅有AHA抗体而不伴其他ANA抗体(抗dsDNA抗体除外),则强烈支持药物狼疮。

可诱发DIL的常见药物:普鲁卡因酰胺、苯妥英钠、异烟肼、肼屈嗪、奎尼丁、青霉胺、氯丙嗪、雌激素等。

抗核小体抗体、狼疮细胞与抗DNP抗体、抗PCNA抗体——SLE的特异性抗体5、类风湿因子(RF)参考区间 0-20IU/ml①70%-90%的RA患者RF阳性。

因此,RF测定是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之一。

但RF阴性不能排除RA诊断。

②除RA外,还有其他很多疾病RF亦可阳性,如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型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种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病毒感染。

因此,RF阳性时应结合临床全面检查,对其意义作出综合分析。

③健康人群中约有5%的人RF阳性,70岁以上的人阳性率甚至高达10%-25%,但临床意义不太明确。

有人认为,RF阳性常早于临床症状许多年出现,这些人患RA的风险较RF阴性的人要高5-40倍。

④胶乳凝集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的主要是IgM类RF(IgG、IgA类RF极少),而双抗原夹心ELISA 法测定的是各Ig类RF的总和,为总的RF。

⑤IgG、IgA、IgM类RF的分类测定成本较高。

有人认为IgM类RF的水平与RA的活动性无关;IgG 类RF与RA患者的关节滑膜炎、血管炎有关;IgA类RF与RA患者关节外症状有关;IgG类、IgA 类RF水平升高对进行性关节侵蚀有预测价值。

但对这些尚存在不同的看法。

6、抗链球菌“O”(ASO)参考区间≤250IU/ml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增高至500IU/ml以上,表明病人在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常以协助诊断风湿热。

如多次测定,滴度逐步增高,对活动性风湿热或急性肾炎的诊断具有较大意义,阳性率约80%-85%;如滴度逐步下降,可认为是疾病的缓解期;如抗体恒定在高水平,多为非活动期。

一般链球菌感染后一周抗“O”即可升高,3-5周达高峰,第2月开始下降,6-12个月回复到感染前水平。

如抗“O”与抗透明质酸酶(AH)、抗链激酶、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和抗二磷酸腺苷酶其中一项联合应用,则可检出90%以上曾患过链球菌感染的病人。

有某些链球菌株在体内不产生抗“O”,或产生极少,所以抗“O”可不升高。

少数非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性骨髓瘤、结核病等抗“O”亦可升高。

必须注意,如有溶血、高胆固醇血症、黄疸和血清污染或长菌者,皆可使ASO增高。

7、血细胞沉降率(ESR)参考区间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血沉的改变缺乏特异性,故不能单独根据血沉的变化来诊断疾病,但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生理性变化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沉较慢,12岁以下的儿童,由于生理性贫血,血沉略快。

老年人因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高,血沉常见增快。

妇女月经期血沉增快,可能与子宫内膜损伤及出血有关。

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或更高,持续到分娩后3周,如无并发症则逐渐恢复正常。

增快的原因可能与生理性贫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胎盘剥离、产伤等因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