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的文学

合集下载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人士阅读的专业 书籍 , 图片 等各 种形 象资源倍 增 , 清楚地表 明了人们阅读方式的急 剧转变 。在流 行 的插 图本 中, 我们
书 )” ,…从而也就 必 然导 致文 学 时代 的终 结 。我们 说 , 虽
然新的图像时代正在改变着文学存在 的前提和共生因素,
但决不会走 向终结 ; 然而 , 今天 的文学 已不可能再坚守 它 固
有 的人文形 态 , 而必须 在现代 文化模 式 中完成 其形 态上 的
转换 。
不难发现这个深刻 的转 变。 比如 , 广 西师范大 学 出版社 在
有学者 提 出 , 视 觉文 化 时代 的 法则 是 : “ 图像 胜 于 文 字 。 ( 宪 :视觉 文化时 代 的来 临》 究其 原 因 , ”周 《 ) 图本具 备
20 06年 l 2月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李晓君 李 琳
(. 1 河北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10 ;. 7002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00 ) 500
关键词 : 文学 ; 图像化 ; 图 读 中图分类号 : 2 14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一 2 20 )4—0 7 — 3 10 砧9 (0 6 0 0 1 0
待言 , 就是传统 的以阅读为 主的 印刷物 , 从报 纸 到杂志 , 从
文化时代 占据统治地 位 的内心 与外部 世界 之 间的 二分 法 , 并 以光 的速度通过 电信 网络在世 界范 围内发放 各 种信 息 , 又以电信网络通过数码 像形式传播着文学, 新的电子社 区或者说 网上社 区 的出 现和 发展 , 将 会导 致感 知 经验 变 “
复了人类最初具像的认知方式 , 使信息的获得轻松、 便捷 , 与晦色、 深刻的纯文学相 比, 图象似乎更能捕获人们的眼

文学与图像——兼论图像时代的文学命运

文学与图像——兼论图像时代的文学命运

东方论坛2013年第1期我们知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但在当前的图像时代的语境下,文学艺术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开始大规模的转变为以图像为媒介的图像文化,不管文学的这种转变是主动或被动的,这都说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文学观遭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在我们看来,文学虽然是语言的艺术,但语言并不是文学的全部和唯一;也就是说文学中可以允许语言以外的因素存在着,这个因素就是图像。

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文学并不仅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而是语言与图像的结合,图像的出现到底对文学来说意味着什么?二者之间的很多关系都需要我们去研究 。

这就是当前我们所进行的“语-图”互文研究。

在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前,首先对语言(传统的文学形态)与图像关系进行一个历史的考察。

一、语-图关系的历史纵观整个文化史,语言与图像的互文关系并不是当今图像时代所特有的现象,而是自古就已经存在的一个命题。

米歇尔甚至认为:“整个文化史相当程度上就是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为争夺主导权而进行不断斗争的故事,它们各自宣称只有自己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在有些时候,这种斗争看起来可以通过它们开放的边缘进行自由交流而得到解决;在另一些时候(象在莱辛的《拉奥孔》中),它们的边缘是封闭的,从而宣告了二者的相安无事。

”[1](P43) 其实在更多时候,文字与图像更多的是一种交流关系而不仅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文字和图像这两个领域就像是操着不同语言的两个国家,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进行着交融、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交往。

文字和图像的关系并不是消弭两者之间的既定边界或维持两者之间固定边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一个问题的指称,以及对一种不确定性的指称,这种不确定性即是对视觉机制(视觉艺术、视觉传媒、布展与观展的行为)与语言机制(文学、语言、话语,听、说、读、写的行为)之间不规范、不协调、不固定的边界的描述。

”[2](P1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学与图像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而不是固守自身,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艺术学领域。

图像化时代文学会不会终结

图像化时代文学会不会终结

图像化时代文学会不会终结年级:09级国际政治专业学号:2009140582姓名:韩英杰院系:历史文化学院(第二专业汉语言文学)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何谓图像化时代。

借鉴海德格尔的预言,即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

现在,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媒体,从户外广告到日常记录的手段,图像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可以说,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总之,在我们所经历的这个图像化时代,视觉方式更加凸显出来,人可以通过“看”(也伴随着听)来知觉并且理解世界。

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图像文化异军突起急剧扩张,成为电子时代的新宠,使传统语码文化形态遭遇空前危机。

这种现象在西方社会早已出现,德里达和米勒等人于是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和文学研究将走向“终结”。

西方学者看到了图像化时代文学所面临的挑战,这应当说是有道理的,然而,众所周知,“终结”意即“最后结束”,此处用“终结”二字未免太过悲观了,笔者认为,图像化时代,文学不会“终结”,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文学具有不可替代性。

诚然,在文化的大众化、产业化背景下,文化开始了转型,这意味着文化功能以及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即由意识形态转变为日常消费,由认识教化转变为消闲娱乐,由主要追求美感转化为主要寻求快感等等。

在这种转变中,图像文化显然更能满足这种新的需求。

然而,黄书泉在《文学的不可替代性》一文中提到:对文学的追求是人们的一种情结。

处于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文学,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就其本性来说,却并非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存在。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而文学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们思维,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任何一个想要寻求更高精神层次的人总是需要接触文学的。

其次,文学所涵盖的东西相当广泛。

人们会发现,即使是在图像化时代,文学也在通过种种途径渗入我们的生活,换言之,文学是无处不在的,像小说,影视剧,博客等都是现今能够很好的表现文学的媒介。

图像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图像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Ab s t r a c t :Th i s p a p e r p r e s e r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e a c hi n g p a t t e r n o f f o r e i g n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
t e x t u a l t e a c h i n g mo d e,a n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e x p a n d a n d e n r i c h f o r e i g n l i t e r a t u r e t e a c h i n g .
胡 贤林
( 安徽农业 大学 人 文社 科学院 , 合肥 2 3 0 0 3 6 )

要: 图像 时代 的来 临对 外国文 学传统 的教 学模 式提 出了挑 战。基于 外国文学教 学存在 的问题 , 辩证把 握 图像
传播 与文字传播 的差异 . 进 而构建 “ 图一 文” 互文的教 学模 式, 不断拓展和丰 富外 国文学教学。
Ke y wo r d s :i ma g e e r a;f o r e i g n l i t e r a t ur e; “f ig u r e- t e x t ”i nt e r — t e x t u a l i t y;t e a c h i n g
当今大众电子媒介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图像时代 是便捷的图像消费和快速的“ 浅阅读 ” , 使得文学名
HU Xi a n. 1 i n
( S c h o o l o f H u ma n i t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A n h u i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e f e i 2 3 0 0 3 6 , C h i n a )

图像时代的文学场域研究

图像时代的文学场域研究


图像 时代 文学 场 的生产 逻辑
图像 时代 的 中 国 , 文学 生 产 场 域 的生 产 主体 是 作家 , 报纸、 杂志 、 出版 机 构 等纸 质 媒 介 的影 响 日渐
争夺 , 如经 济资本 、 文 化资 本、 科 学 资 本 或 宗 教 资 本。 ” “ 场域 是 争夺 合 法 性 的斗 争 领 域 , 用 布 尔 迪 厄 的话说 , 即争夺 实施 ‘ 符 号暴 力 ’ 的垄 断 性权 力 的领 域。 ” ( 2 ) 因而 , 场域 理论 既避 免 了文 学 研 究 的庸 俗 社 会 学 的误导 , 也 克服 了纯粹 形式 主 义 的倾 向 , 对 于研
究 真实 的文 学 创 作 和 作 家 生 存 空 间 有 着 突 出 的 意 义 。尤其 对 迅速 发展 和变 化 着 的文 学 生 态来 说 , 有 着重 要 的实践 价值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 —1 1
式微 , 电影 、 电视 、 网络 等视 觉 传 媒 成 为 文 学生 产 场
它 们 强加 于 占据特定 位 置 的行 动 者或机 构 之上 的决
当今 中 国 已然 进入 了 图像 时代 , 社 会 现 实 和文 学环 境都 发生 了和正在 发生 着诸 多变 化 , 面对 电影 、 电视 、 网络等视 觉媒 介 的 冲击 , 作 家 的创作 和生存 也 发生 着剧 烈 的变化 , 当下 的文 学 场 域 已然呈 现 出与 以往 不 同的新 特征 。本 文正 是通 过对 图像 时代 文学
过一把 影视 瘾 , “ 我对 影 视 , 特别 是 电影 的兴 趣 先 于 小说 写作 ” 。而 之 前 较 少被 关 注 的北村 自从 小 说
《 周 渔 的喊 叫》 被 改编 为 电影《 周 渔 的火 车》 之后 , 一 跃 而成为 知名 作家 。 随即作 家 出版 社就将 北村 不 同 时 期 的 8部 优 秀 中短篇 小说 以 《 周渔的火车》 为 书 名合 集 出版 , 首印 3 0 0 0 0册 就被 一抢 而空 , 而其 前 身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内容提要】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正在成为文学存在的常态,文学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处于被排斥和放逐的处境之中。

另一方面是文学主动走向图像化,即成为电视剧,电影等的脚本。

但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在于文学中的形象是要靠二度转换的,它必须借助读者的想象和想象力。

它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内视化的世界,有助于人的精神内省和深度审美,有助于人摆脱感性的沉沦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视觉时代文学图像化审美特性无可置疑,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图像文化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存环境中已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似乎只有靠图像的呈现与传播才能正常运行,比如电影、电视、广告、因特网、卡通、电子游戏等等,它们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现代传媒艺术的大众草根性、虚拟民主性和对时间空间的超越导致图像文化狂欢时代到来,文学在现代传媒艺术巨大的身影后日益形只影单。

文学进入现代传媒的领地是不容易的,在纸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组成的泛媒介场之中,现代传媒成为主媒值,而纸媒介反而沦为副媒值。

文学的外延被重新审定,文学传媒化意味着纸媒介文学逐渐进入历史的栅栏。

曾经独享千年荣耀的文学在新世纪初叶面临巨大的困境,现代传媒艺术则雄视阔步走进当下中国艺术的核心领域。

我们知道,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必须诉诸一定的文字符号,其接受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才能达到文学阅读的目的。

而且,文学作为文本传播方式,是最不适宜大众接受的。

更何况在高度紧张忙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奔波劳顿,每天面对的是大量最便捷、最直接、最普及、最即时性的图像信息的袭击,已无暇去品味唐诗宋词的审美境界,感悟名著的文化底蕴,来陶冶性情。

所以,文学的创作与阅读在图像文化时代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

相反,图像性内容使观看者超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以可视性、表演性、游戏性直接使观看者参与其中,为现代都市人拓展新的文化空间,比如在众多的图像传媒中,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艺术会使观众与影视故事共时性存在产生如临其境的幻觉感受,已成为后现代社会中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数字媒介与文艺学边界”笔谈(四篇)——数字图像时代的文学边界

“数字媒介与文艺学边界”笔谈(四篇)——数字图像时代的文学边界
21 ( 00年 总第 7 第 2期 3月 16期 )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r a fZ o g h u a e cJun l h n z o o
Ma ., 01 r 2 0 No 2 .
【 艺研 究 】 文
‘ 字 媒 介 与 文艺 学 边 界 " 谈 ( ‘ 数 笔 四篇 )
前 重 新 建 立 起 “ 文 学 时代 ” 有 的 自信 ? 数 字媒 介 文 学 风 生 水 起 挺进 文 坛 时 , 们 该 怎 样 调 整 原 有 的 精 英 主 义 思 后 应 我
维定势 以建构更具现实解释力的文艺学观念并 重新 审视原有 的逻各斯 命题?数 字化时代文 艺批评 内在的伦理尺
在新媒介掌控的视觉时代 , 数字技 术引发的 图像表 意的
不 断 强 化 和 文 字 审 美 的 日渐 式 微 已 经 是 一 个 不 争 的 事 实 , 正
到来之 时 , 形象从 语 言的 囚笼 中释放 出来 , 却开 始无奈 地 向 它的末路滑落 , 实在具有讽刺意味 。我们看到 , 这 在互联 网 、 手机 、 各类数码娱 乐接 收终端 、 外电子 屏幕等新 媒介 的强 户
主 持 人 : 阳 友 权 欧
主持人语 : 以计算机网络为标 志的数字媒介对大众 审美文化 的强势冲击, 使文艺 学的学科边界 呈现 出观念更新 、 内
涵扩 容 、 界 延 伸 和 学 科拓 展 等诸 多 变化 , 临 由此 发 的 文 艺 学 转 型 已成 为 备 受 关 注 的 学 术 话 题 。 本 组 笔 谈 分 别 从
众传媒和街头电子屏显 广告 , 网冲浪更是跳跃着 满眼 的 E 上
“ 视觉转 向” te i a tr) “ (h s lun 、 图像转 向” tepc r lun vu (h io a tr) t i

“读图时代”下的文学处境

“读图时代”下的文学处境

“读图时代”下的文学处境摘要:在铺天盖地的图片涌向我们视野时,似乎“读图时代”已经来临。

图像的广泛传播让传统文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于是相关人士提出“文学终结”的说法。

本文简单探讨几点原因旨在说明“读图时代”的到来并不是文学的“死期”,两者应该取长补短,共生共存,达到最终的共赢。

关键词:图像;文学;影视;关系;处境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一系列图景。

”他的这一说法似乎已经应验,在这个人类文明尤其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图片正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式微趋势不可逆转,戏曲的观众也已稀疏零落,在这种境况下,很多学者都不禁道出“文学死亡”之说。

那么,“读图时代”的到来真的就意味着文学的终结?如果不是,图像与文学又该如何相处?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读图时代”与文学终结科学水平的迅猛提高,新媒体的强势涌进,迫使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进入眼球的图片,电视、网络、图书、报纸……图片几乎无孔不入,这就迫使我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读转向看。

似乎在最初的时候,我们对待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还有些许欣喜在其中。

我们知道,“读图”与读书相较而言,“读图”以其直观形象、方便省时的特点更易于读者接受,而对于大多数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年轻人来说,读书似乎是件痛苦的事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经典文本开始出现插图版,人们开始快乐的阅读,沉浸于图像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刺激之中。

可是当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弥漫着图像,人们的视觉开始被图像强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初的快乐阅读已转化成了强迫阅读,我们常常是处于一种“被观看”的地位,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审视。

图像所带来的表层直观信息缺乏文字的抽象与凝练,使我们无法真正触及事物的内在本质,人们的理性思辨能力也随之钝化。

这样看来“读图时代”的到来并不见得完全是一件好事。

在图像的包围下,关于文学处境的讨论最先始于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于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一篇长篇发言,从而最终指出“文学将会走向终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时代的文学
图像时代的文学
图像的直接性、直观性、当下性,不仅得到传统的绘画、雕塑的支持,而且得到摄影、电视电影、计算机等现代媒介技术的扩展,如今已经成为公共交往、信息传播、娱乐消费最重要的对象。

影像文化不仅在受众的覆盖面和受众的选择量上超越了文字文化,而且传统的文字媒体本身也在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的魅力。

各种图书杂志对排版空间的重视、对封面图像造型的考究、对插图艺术的追求以及各种报纸越来越多地刊登摄影、漫画等图像作品,都显示了图像文化的膨胀。

在如今流行的电子邮件中,一些文字符号也被“图像”化处理,如用:表达开心,用:(表达悲痛,用:)表达喜爱等等,抽象文字获得了形象造型,在如今的中小学生中,更是流行用大量的图形符号来替代一些表意比较复杂、暧昧和模糊的文字(如用桃心的图形来代替“爱”字,用一个眼镜的图形代替“眼镜”的文字),这种文字加图形的文体不仅出现在他们的书信和日记中,甚至出现在交给老师的作文里。

即便在学术性的论文中,越来越多的图表以及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和课堂中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都证明着图像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传播符号。

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的时代,或者说一个图像主义的时代。

图像的时代与文学所面临的挑战。

学生发给我的邮件,文字变化。

虽然我们可以列出文字比图像优越的众多理由正如我们同样可以列出图像比文字优越的众多理由一样,但是,应该承认,图像主义的确不仅在严重地争夺着文学的受众,而且也影响着文学的品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图像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摄影文学。

它试图将图像与文学相结合、将文字的抽象性与图像的具像性相结合、将叙事的线性时间与造型的.构图空间相结合,创造一种文学化的摄影和摄影化的文学,以一种杂交的优势,在文学与摄影之间、文字与图像之间找到一种艺术的空间。

应该说,这种愿望和努力都是对时代的一个积极的响应。

当然,摄影文学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成长需要过程,它的生命力也需要检验。

如何达成摄影与文学的结合,如何在文字和图像之间保持艺术的张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1+1的问题。

如今的文化消费者或者接受者与过去不同,由于大家都如此频繁地接触各种文字的和视听的媒介,受到过越来越良好的文化教育,具备了越
来越丰富的空间鉴赏经验和叙事审美经验,显然,如果继续按照当年的连环画方式来创作摄影文学,那么无疑是对受众审美成熟的一种蔑视。

重要的是,摄影和文学应该成为一种补充的、互动的、张力的关系,而不是一种说明的、重叠的、同步的关系。

一方面,图像和文字本身都应该具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图像和文字的组合应该创造一种新的意义空间和生成一种新的阅读快感。

而这一点,可能正是目前一些摄影文学还不具备的。

如果要具备摄影文学的形态特点,应该发展游记题材、人物传记题材、历史题材等,这些题材为我们摄影和文学的结合都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文体的自觉是一种体裁成熟的标志。

摄影文学的成熟也需要摸索一种自觉的文体观念,如何通过图像为抽象的文字提供一种具像的现实、一种在场感、一种体验性,如何利用文字来为表象的图像提供一种深度的表意、一种象征感、一种抽象性,如何在文字和图像中寻找到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艺术张力,将成为摄影文学文体共同的难题。

但是,摄影文学的空间是巨大的,当我们看到如此多的人在几乎任何一个可以发现生活意义的地方都会留影,如此多的人愿意在网络提供的聊天空间中与人交流日常的感受和经历的时候,我认为摄影文学会有它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充分理由,只是也许它不一定是专业精英的专利,很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的形态:人们用自己捕捉到的生活图像和对这些图像的情感记忆、体验来与他人共享生活的喜怒哀乐。

(完)图像时代的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