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上海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目及答案

(完整版)上海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目及答案
(完整版)上海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目及答案

2003 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共30 分)

(一)阅读下立,完成14—19 题(14分)奥林匹克新格言

①回首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程,人们会有很多感慨,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是怎样的?对此,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给我们作了近乎完美的描迫,“更千净、更□□、

更□□。”这一描述就是奥林匹克的新格言。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②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全人类的道德文明。它的形式外壳是竞技搏戏,而其思想内核是美与尊严。在此,道德是规范体系的核心,也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③记得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的入口处有用对贿赂者的罚金铸成的宙斯铜像,上面镌

刻着这样的警句:“在奥林匹克,只能以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围绕使用兴奋剂和反兴奋剂的斗争愈演愈烈。仅悉尼奥运会就有76 名

运动员在赛内和赛外药栓中被查出使用了兴奋剂而被禁赛。人类源于游戏的竞争,一种表达人类童心的天真无邪的竞争被蒙上了功利的色彩。人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岂能让这些杂色玷污?④今天,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从20 世纪初狂热地追求物质利益,到这个世纪向人的发展回归。这就对竞技运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不再是工具,竞技运动要回到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运动员将成为具有自我意识和完美人格的主体。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不断地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美国诗人庞德认为“人是目的”。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人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倡导“人文奥运”,高扬“更人性”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⑤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民族纷争和恐怖主义滋生仍将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现代体育运动始终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潮流,从13 个国家的311 名运动员参赛的首届奥运会,到199 个国家与地区的10200 名运动员参加的27 届奥运会,这期间现代奥运会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和壮大,五环旗问烁着团结的光芒。奥运会应当是“人类团结的重要节日”,奥运会期间,“地球村”的村民们载歌载舞、尽情狂欢,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交融。不仅如此,它还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行进节奏。奥林匹克运动以它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和平理想,在化解民族矛盾、援和战争冲突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罗格先生在他的就任宣言中指出:“保持奥林匹克内部的团结将是我在任期内最重要的任务。” 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奥林匹克运动曾光荣地举起“更快、更高、更强”的旗帜,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奥林匹克新格言将引领着奥林匹克运动向文明、进步、团结的方向前进。

14.奥林匹克新格言是:更干净、更、更。(2 分)

15.第③段画线的“这些杂色”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16.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是罗格先生的话,从本段文字看,罗格先生说这段话的理由是(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

17.第⑥段画线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出自《___________ 》一文(写

出篇名),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2 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19.“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是申博的宣传

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 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6—24 题(16分)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②母亲栽完树

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⒃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⒄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20.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 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23.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 字左右)(2 分)

24.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_________ 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 的经过,这两条

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 分)第二部分写作(62 分)

25.写作第一题(10 分)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读了现代文阅读(二)《成全一棵树》后,你有什么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写200 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

(2)读了现代文阅读(二)《成全一棵树》后,请就文章的写作特色,选择一个角度,写

200 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

26.写作第二题(52 分)

题目:我想唱首歌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 中学、B 老师、小C。

二、现代文阅读(共30 分)

(一)(14 分)

14.(2分,各1分)人性、团结。15.(2分,各1分)贿赂、使用兴奋剂。16.(4 分,各

2 分)(1)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还存在着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宁的因素。(2)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团结的传统,并积极影响人类社会的行进节奏。17.(2 分,各1分)《少年中国说》;梁启超。18.(2 分)奥林匹克新格言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19.(2 分)要点: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例如:共同打造绿色奥运、把诚信写上五环旗。(有下列情况者酌情扣分:游离主题、机械模仿、句子冗长、错字语病。)(二)(16 分)

20.(6 分,各2 分)(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21.(2 分)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22.(2 分)突出

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等得1分。23.(2分)要点:抒发自己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24.(4分,各2 分)孩子成全了一棵

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第二部分写作(62 分)(略)2004 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共3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 题(20 分)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①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②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③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 ”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 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

的.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④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

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⑤为了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⑥至此,有人会说: ”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

科学家真是无事找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⑦但也有人会说:

6

⑧ 孰是孰非?惟有去问达 ·芬奇本人了。

相关链接:

《蒙娜丽莎》 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 ·芬奇作于 1503�1505 年。 画上的蒙娜丽莎长 发披肩,端庄稳重,脸部稍侧,双目正视,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含蓄的笑容,给人以丰 富的联想,艺术史上称之为 “神秘的微笑 ”。达 ·芬奇不仅是艺术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 师,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当时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 阶段。 在绘画理论方面, 他把解剖、 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知识, 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 对欧洲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15.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 “神秘的微笑 “是因为: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

16.细读第 4 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 6 分) 视网膜区域名称

功能

论断

17.第 6段中加点的 “此“指的是( 2分)

“焚琴煮鹤 ”是指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在文中比喻: (2 分)

18.从玛格丽特揭秘过程中可以看出,要探究一个事物, 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填写出其中 三点。

19.从文中推断,第 7 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 6 段相对。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即第 段)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 (3

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 题(18 分)

⑴ 2000 年5 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 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淡水,分骑5 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 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⑵ 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 5 峰骆驼惊骇得踌躇

不前。

⑶ “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⑷ 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 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昏暗无天日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⑸ “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⑹ “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⑺ 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

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⑻ 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

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⑼ 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⑽ 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怀里。

⑾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⑿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

⒀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⒁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惟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⒂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20.第5 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 2 分)

21.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7 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4 分)

(1)“轮到大刘了,他_________ 地喝了两大口水??”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____________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

囊。”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10 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

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

23.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4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