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要求规范(试行)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要求规范(试行)

附件3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年9月前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
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1 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引用文件 (1)1.3 设备结构 (1)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2 完好标准 (3)2.1 系统结构 (3)2.2 技术性能 (3)2.3 技术资料 (3)2.4 运行环境 (3)3 设备维护 (4)3.1 维护时间 (4)3.2 维护内容 (4)3.3 系统测试 (8)4 维护记录 (8)5 注意事项 (8)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 (9)附录B:维护工具 (11)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的时间、流程、方法、要求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2 规范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a)《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b)《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2012年)c)《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d)《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 4—2015)e)《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气测函﹝2009﹞248号)f)《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3﹞258号)g)《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测函﹝2012﹞185号)h)《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1.3 设备结构区域自动气象站由传感器、采集器、通信单元、中心站软件及供电系统组成。
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

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为了让该套自动站系统工作正常,寿命延长;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自动站故障,影响其正常运行。
希望您们能够严格按下列要求作好自动站日常维护工作:一、硬件维护:1. 数据采集器维护:a. 定期打开采集器,观察里面是否有杂物进入,检查底部进线孔是否密封。
b.需要一两个月给数据采集器复位或开关一次,以减少有些要素极值缺测情况。
c. 一般无需日常维护。
2. 数据处理微机和打印机的维护:a. 停电时,禁止长时间使用计算机,防止损坏UPS电源电池,b. 关闭计算机系统顺序为主机、CRT显示器、然后关闭UPS电源,c. 其它注意事项按随机文件的要求进行维护。
3. 电源系统的维护:定期检查里面的交流输入指示灯、直流输出指示灯、充电指示灯、错误灯是否正常4. 电缆的维护:a. 定期检查电缆与传感器及采集器连接是否有松动现象;b. 每年定期检查电缆是否损伤、老化。
5. 温湿传感器维护:a. 定期对百叶箱内灰尘进行清扫,b. 不要用手及不清洁的物体接触温湿传感器的护罩。
6. 雨量传感器的维护:每月至少定期检查一次,清除灰土、砂石、草皮、虫窝等,以免堵塞管道、滤网。
翻斗内壁若有脏物,可用水冲洗;维护时,应断开信号连接线,并保证没有误动作。
7. 风向、风速传感器维护:随时观察风向、风速传感器是否有卡滞现象,若有应及时报知省局装备中心维修。
8. 气压传感器维护:经常检查气压通气嘴,不得有异物和污染。
9. 地温变送器维护:一般无需日常维护,定期打开变送器箱看是否有异物进入,并对其清理。
10. 地温传感器维护:经常检查地表温度传感器和浅层地温传感器是否因大风、下雨等原因使地表土壤发生变化,若有,应及时对其正确归位,并注意传感器电缆。
二、软件维护:1. 实时监测部分:在系统工作状态正常时,下列菜单项建议台站人员不要操作:a.“终端维护”(“采集器终端维护”、“前置机终端维护”)b.“系统”菜单下(“时钟设置”、“通信口设置”、“密码口令设置”、“调制器参数设置”、“系统工作模式”)c.“系统”菜单下的“本站参数设置”、“数据参数调整”、“发报种类设置”、“旬月历史数据”、“月报历史数据”、“降水量五分级”、“数据审核参数”等子菜单,允许台站人员操作,但建议不作胡乱改动,以免影响数据准确性。
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问题处理及日常维护

自动 站 内部 网络 通 常会 出现 网卡 、 路 由器 、 插 头 等设 置 异常
或计 算机 网络 连接 异常 情况 , 可 以寻 求专 业 网络 维护 人 员帮
助, 对 内部 网络设 置 成加 密或 限 网方 式 降低 通 信 故障概 率 。
1 . 3 监 控 软 件
用, 在 长 时 间运 行 中 , 发 现 新 型 自 动 气 象 站 基 本 可 以满 足 现 代 化气 象 发 展 的 需要 。 新 型 自动 气 象 站对 监 控 软 件 和 通 讯 组 网接 口软件 都 进 行了 改 善 , 实现 了数 据 的 高效 采集 、 分 析 处理 及 上传 等 , 提 升 了气 象预报 预 警 能力 , 在 气 象 各个 领
资 源与 环境 科学
现 代农 业科 技
2 0 1 7年 第 1 4期
新型 自动气象站常见 问题处理及 日常维护
王玉梅
(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锡 盟 太仆 寺旗 气 象局 , 内蒙 古锡 林 郭 勒 0 2 7 0 0 0 )
摘 要 本文 结合 内蒙古 锡盟 太 仆寺 旗 气 象局 使 用新 型 自动 气 象站 的 实际 , 分析 了新 型 自动站 常 见 问题 及解 决 办 法 , 并提 出 了几 点新 型 自动 气 象站 的 日常维护 工作 意见 , 以期提 升 地 面测报 质量 。 关键 词 新型 自动 气 象站 ; 常见 问题 ; 解 决方 法 ; 日常维 护 中图分 类号 P 4 1 5 . 1 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7 ) 1 4 — 0 2 3 8 一 O 1
测, 如 果通 道板 上 下不 通或 与别 的通道 板 串通 , 则需 要 再次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 年9 月刖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
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的时间、流程、方法、要求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2 规范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a)《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b)《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2012年)C)《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d)《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 4—2015 )e)《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气测函〔2009〕248号)f)《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3〕258 号)g)《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测函〔2012〕185号)h)《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1.3 设备结构区域自动气象站由传感器、采集器、通信单元、中心站软件及供电系统组成。
8.4气测函〔2015〕165号附件4: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试行)

附件4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年9月前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装备维修业务管理办法》、《区域自动气象站现场核查方法》(试行)等文件和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修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主要设备维修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维修记录表等部分。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
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编写组成员为:白水成、李社宏、徐青强、龙亚星、王国君、武安邦、朱海利、王千乐、王宇、汪武锋。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修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1 总则 (1)1.1 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维修条件 (1)2.1 维修人员 (1)2.2 维修工具 (1)2.3 维修备件 (1)2.4 维修资料 (1)3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3.1 设备结构 (2)3.2 传感器性能指标 (2)3.3 采集器主要性能 (2)4 常见故障维修处理流程 (3)4.1 故障发现及分类 (3)4.2 全部(大面积)站点数据缺测 (3)4.3 单站数据缺测 (4)4.4 单要素数据缺测或错误 (5)5 维修检验 (10)6 维修记录 (10)7 维修注意事项 (11)附录A 维修工具清单 (12)附录B 维修记录表 (13)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1 总则1.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的总则、维修条件、主要设备技术性能、常见故障维修处理流程、维修检验、维修记录和维修注意事项等。
新型自动气象站工作原理、操作及维护

避雷针安装
• 用铜螺丝把接地线固定在避雷针下方螺杆 上,将接地线沿上层拉线从绝缘端子的下 方开始用扎带每隔50CM绑在拉索上引到接 地体处。
风传感器安装
1. 将风横臂底座用三个M8*16螺丝固定在风杆 顶部,再将风横臂与横臂底座用两个M8*16 螺丝固定。 2. 调整风横臂至水平并使其风向安装端朝北 (风速朝南),分别把风向传感器(指北针 需固定在上面)和风速传感器的电缆分别插 入插座后,再安装在风横臂上,旋转调整风 向传感器使指北针、风横臂在同一直线上。 3. 如果风杆不是正东西倒向,需根据底座实际 的方位角和当地的磁偏角调整风向传感器使 指北针指北。
风塔外形
带拉索风杆底座的安装
1. 用5个M20螺母将风杆合页底座试安装在底座 预埋件上 。
风杆底座的安装
2. 调整合页内侧两个M20螺母使底座表面水平, 拧紧这螺母,再调整外侧螺母使底座上的圆 管十字方位垂直于地面。
组合风杆 • 将三根主杆(60,80,100)按照大小顺序 一字排开,Φ60主杆和Φ80主杆分别套上过 渡套。
4.5、风向测量传感器
风向传感器用于10米风向的观测。 传感器采用轴式风向标,通过磁 码盘或光码盘转换方式。 电源电压:5VDC。 风向输出信号类型:7位数字量 (格雷码)。
4.6、翻斗式雨量测量传感器
• 翻斗雨量传感器用于降水观测。 • 传感器采用翻斗计数转换方式。 • 输出信号类型:通断信号(两根信号线)
棕 1 1
白 2 2
兰 3 3
黑 4 4
采 集 器 机 箱 内 采 集 器 机 箱 外 3 2 20 25孔插头 GC-25T 25针插头 3 2 4 7 接 主 机 7
新型自动气象站主采集器与终端计算机连接图
新型自动气象站蒸发故障排查方法及异常数据处理

新型自动气象站蒸发故障排查方法及异常数据处理高英杰;顾黎燕;文翔【摘要】文章以乐亭国家基本气象站新型自动气象站蒸发传感器出现的故障为实例,分析了AG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出现故障的原因,根据蒸发传感器的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阐述了故障排查方法和蒸发数据异常时的处理方法,并提出日常维护中应注意事项,以供台站应用参考.【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5页(P110-113,120)【关键词】新型自动站;蒸发传感器;故障排查方法;数据处理;维护注意事项【作者】高英杰;顾黎燕;文翔【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气象局,乐亭063600;保定市气象局,保定071000;河北省乐亭县气象局,乐亭063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4.80 引言蒸发观测是气象部门国家基本站和基准站的一项基本观测项目之一,根据相关业务规定每年非结冰期启用大型蒸发自动观测,由于各地区进入非结冰期的时间不同,因此规定开始启用大型蒸发观测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河北省唐山地区各台站统一规定在每年的4月1日~10月31日启用大型蒸发传感器。
仪器常年工作,出现故障在所难免,因此日常维护工作和快速解决故障就显得特别重要。
多年来相关业务专家对蒸发传感器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方法,黄晓云[1]等分析了自动站蒸发传感器受雷击后蒸发故障的表现,并提出了故障排查方法;吴兴高[2]等从自动蒸发取水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故障排查方法;范元品[3]等总结了蒸发日常维护应注意事项;晏敏[4]等分析了蒸发传感器故障判断及维护方法。
随着气象自动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蒸发观测仪器也不断升级,文章以乐亭国家基本站从2014年开始使用AG2.0超声波蒸发传感器(以下简称蒸发传感器)观测过程中出现的两次故障为例,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根据蒸发传感器的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5-6] ,阐述了故障排查方法,并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日常维护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数据异常时的处理方法,希望能给台站在减少故障发生率,提高MDOS平台数据的准确率、传输及时率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DZZ6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及维修维护分析

DZZ6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及维修维护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西藏自治区亚东县气象局在实践应用DZZ6新型自动气象站的过程中,对其常见故障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维修维护措施,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以提高我国的地面测量技术水平,提高整体气象监测能力。
关键词:DZZ6智能气象自动站;常见故障;维修维护引言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DZZ6新型自动气象站已基本适应现代气象发展的需要。
这种新型气象站不仅改进了监测系统的软硬件,还强化了通信网络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上载等功能,提高了天气预测和预警功能的准确度。
DZZ6型全自动采集装置采用 CAN总线技术与外部的智能采集装置进行通信,具有实时性、灵活性、可靠性等优点。
该系统的主采样机采用RS232与 GPS定时机、通讯模组相连,具有实地检测等优点,可有效避免人为校正错误。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新型自动气象站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故障。
因此,通过分析故障原因,进行日常的维修维护,保证自动化气象观测系统正常运行,对于促进我国气象事业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1.DZZ6智能气象自动站DZZ6智能气象自动站具有可靠性高、精度高,可扩展性好,易于维修的优点,DZZ6智能气象自动站投入使用将提高灾害气象的监测精度,扩大气象站的运行监测能力,实现对气象单元和电力供应的全面监测。
2.DZZ6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分析2.1采集系统故障采集系统故障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出现数据收集装置失效,例如:数据异常、监控软件失效、监控数据混乱、数据丢失等。
原因主要是收集装置的主板等部件损坏了,如果有来自外部的电磁干扰,就会对收集到的信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对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干扰。
要想有效地消除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人工清理采集芯片中的信息,然后将其重新设置,最后进行技术检查,如果收集装置仍然无法工作,表示收集装置损坏,需要进行替换。
另一个方面是出现避雷槽失效的故障,如果收集到的气象元素资料中有一小部分无法正确获取,就表示防雷盘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年9月前言《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自动气象站》等相关文件和相关国家标准,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自动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型自动气象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部分。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管理。
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李社宏、张世昌、王柏林、张晓妮、于进江、毛峰、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新型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本规范不包括云高仪等未在全国全面布设的自动观测仪器的维护,将在以后的修订中逐步增加。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1 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设备结构 (1)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2 完好标准 (3)2.1 系统结构 (3)2.2 技术性能 (3)2.3 技术资料 (4)2.4 运行环境 (4)3 设备维护 (4)3.1 日巡视 (4)3.2 周维护 (6)3.3 月维护 (7)3.4 年维护 (10)4 维护记录 (11)5 安全注意事项 (11)附录A 辐射传感器维护 (12)附录B 自动气象站维护工具和物品 (15)附录C 日巡视记录表 (16)附录D 周维护记录表 (18)附录E 月维护记录表 (19)附录F 年维护记录表 (21)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新型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a)《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b)《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2012年)c)《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d)《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 4—2015)e)《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3﹞258号)f)《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g)《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623号令)1.3 设备结构新型自动气象站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外部总线、电源、计算机等设备。
新型自动气象站具有两种系统连接结构,分别如图1、图2所示。
软件包括采集器软件和业务应用软件。
业务计算机温湿度分采集器地温分采集器主采集器CAN总线CAN总线RS232/光纤基本观测要素传感器图1 不含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的新型自动气象站系统连接结构基本观测要素传感器业务计算机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云高仪、天气现象仪等辐射分采集器温湿度分采集器地温分采集器主采集器CAN 总线CAN 总线RS485RS232RS232/485光纤图2 含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的新型自动气象站系统连接结构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1.4.1 传感器新型自动气象站使用的传感器,根据输出信号特点,分为模拟传感器、数字传感器、智能传感器。
各传感器的测量性能应遵循《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规格书》和相关规范要求。
常见的气象要素观测传感器的性能见表1。
表1 自动气象站各类传感器技术性能表测量要素测量范围分辨力 准确度气温-50℃~+50℃0.1℃(天气观测) ±0.2℃(天气观测)0.01℃(气候观测)±0.1℃(气候观测) 相对湿度 5%~100%RH 1%RH ±3%RH (≤80%RH 时) ±5%RH (>80%RH 时) 气压 450hPa ~1100hPa 0.1hPa ±0.3hPa 风向 0°~360° 3° ±5°风速0m/s ~60m/s0m/s ~90m/s (强风传感器)0.1m/s±(0.5+0.03V )m/s±(0.3+0.03V )m/s (强风传感器)降水量雨强0~4mm/min0.1mm±0.4mm(≤10mm 时)±4%(>10mm 时)翻斗0.5mm :雨强0~10mm/min0.1mm ±0.5mm (≤10mm ) ±5%(>10mm ) 称重:0~400mm0.5mm ±0.4mm (≤10mm ) ±4%(>10mm ) 地表温度 -50℃~80℃0.1℃-50~50℃:±0.2℃50~80℃:±0.5℃浅层地温-40℃~60℃0.1℃±0.3℃深层地温-30℃~40℃0.1℃±0.3℃日照0~24h 1min ±0.1h总辐射0~1400 W/m2 5 W/m2±5%(日累计)净辐射-200-1400W/m21MJ/m2d ±0.4MJ/m2d(≤8MJ/m2d)±5%(>8MJ/m2d)直接辐射0~1400W/m21W/m2±1%(日累计)散射辐射 5 W/m2±5%(日累计)反射辐射 5 W/m2±5%(日累计)能见度10~30000m 1m ±10%(≤1500m)±20%(>1500m)云高60-7500m 1m ±5m 积雪深度0~2m 1mm ±10mm1.4.2 采集器采集器是自动气象站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数据采样、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
应满足以下要求:a)具有各类工作状态指示灯,能够直观的显示出采集器的工作运行状态;b)采集器自身能够存储1小时的采样瞬时值、7天的瞬时气象(分钟)值、1个月的正点气象要素值;c)采集器外存储器(卡)至少能够存储6个月全要素分钟数据;d)采集器内部时钟误差不超过15s/月;e)市电中断时,采集器电源能保证采集器至少正常工作7天。
2 完好标准2.1 系统结构a)各传感器、采集器及附属设备安装规范、布局合理、外观整洁、结构完整,无破损或形变,表面涂层无气泡、开裂、脱落等现象;b)各传感器、采集器及附属设备质量符合要求;c)系统所有部件线缆连接整齐有序、紧固牢靠。
2.2 技术性能a)各采集器、传感器具备基本的数据采集、处理、通信、存储和质量控制功能,均在检定有效期内,输出信号准确可靠;b)通信、电源等附属设备符合技术规定,能保障自动站设备正常运转,运行状态和通信状态指示灯正常;c)自动站台站信息及相关配置准确。
2.3 技术资料a)各类仪器设备检定证书、合格证书齐全,设备质量标识和条形码完好无损;b)相关技术规范和手册齐全;c)维护记录填写规范,保存完整,及时归档。
2.4 运行环境a)观测场四周障碍物满足气象站探测环境相关要求;b)观测场设施及围栏干净、整洁,草层平整;c)处于防雷保护区内、防雷及接地良好;d)供电环境良好;e)线缆地沟符合要求;f)值班室应保持干净、整洁,资料摆放有序;g)网络设备和UPS电源等附属设备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环境温度;h)业务计算机业务软件、操作系统、杀毒软件应及时升级,且专机专用。
3 设备维护3.1 日巡视3.1.1 巡视时间a)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具体时间,各站自定,但站内必须统一;b)交接班期间;c)特殊天气(如:大风、大雾、强沙尘或强对流)过程前后;d)除以上时次外,其余业务守班期间,正点前15分钟查看数据是否正常,通信是否正常。
文件发送后,通过相关业务系统查看到报情况。
3.1.2 巡视内容新型自动气象站日巡视应按图3所示流程进行。
开始巡视业务软件通讯软件电源通讯设备备份计算机室内清洁风向风速能见度雨量蒸发地温辐射探测环境对时备份数据巡视结束图3 日巡视流程3.1.2.1 室内设施3.1.2.1.1 计算机系统a)检查自动气象站和备份站地面业务软件运行是否正常。
b)检查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是否有异常或缺测记录,如有,应人工补收。
c)检查通信组网监控软件运行是否正常。
d)每天19时,对采集器、数据处理计算机对时,要求与北京时间误差在允许范围以内,否则,应在整点后及时校准时间,且采集器与数据处理计算机的时钟应保持一致。
同时,确保值班室观测用时钟走时准确。
e)每天20时后及时做好当天数据文件的异机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f)每日定时检查备份(指安装双套自动站仪器的台站)自动气象站的运行情况,维护步骤与方法同现用自动气象站,确保双套自动气象站一直处于良好运转状态。
g)对值班室及室内的仪器设备进行一次清洁,主要是计算机、打印机、网络通信设备等,经常保持值班工作环境的干净、整洁。
3.1.2.1.2 供电单元a)检查供电电源是否正常,检查接线板上的插头是否牢固。
b)检查UPS的工作状态指示灯是否正常。
3.1.2.1.3 通信设施检查各路由器、交换机、协议转换器等通信指示灯是否正常。
3.1.2.2 观测场设施a)检查风向、风速传感器,注意观察风杯和风向标转动是否灵活、平稳,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强对流天气过后,应仔细检查风传感器是否受损;遇有冬季雨雪冰冻天气,应检查风传感器是否冻结,及时开启加热装置。
b)检查能见度传感器防护罩及透镜,有降水、凝结物或灰尘附着,应及时清除。
c)使用翻斗雨量传感器的台站,检查传感器承水器内有无昆虫、尘土、树叶等杂物,并及时清除,保持外筒清洁。
d)冬季使用称重式雨量传感器的台站,应做好检查:∙内筒内液面高度和供电情况;∙口沿以外的积雪、沙尘等杂物应及时清除,如遇有盛水口沿被积雪覆盖,应及时将口沿积雪扫入桶内,口沿以外的积雪及时清除;∙每次较大降水过程后及时检查,防止溢出;∙降水过程中,因降水量较大可能超过量程时,应在降水间歇期及时排水,并注意分析判断降水量数据的准确性,如有疑问,应及时进行现场测试;∙预计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应及时将桶口加盖,沙尘天气结束后及时取盖。
e)检查蒸发器内水是否清洁,水面有无漂浮物,水中有无小虫及悬浮污物,保持蒸发器内无青苔,水色无显著改变。
f)检查草温传感器放置是否规范。
冬季,当积雪掩埋草层时,应经常巡视草面温度传感器,并使其始终置于积雪表面上。
g)检查地温传感器的埋置是否规范。
保持地面温度传感器一半埋在土内,一半露出地面,及时擦拭沾附在上面的雨露和杂物,浅层地温安装支架的零标志线要与地面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