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两位著名教育家

合集下载

著名教育家1988_1939

著名教育家1988_1939
The popular ceramics(陶瓷) industry
expanded towards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interest rate's coming down. I'll be able to expand or stay in business.
In his later life he became even more absent-minded.
12. drop out (of)
If someone drops out of college or a race, for example, they leave it without finishing what they started.
The party has always had a cautious and sceptical attitude to Europe.
sceptically adv I looked at him skeptically, sure he
was exaggerating. `What's your point?' demanded the
17. corporation n.
A corporation is a large business or compan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Seiko Corpor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spelling and pronounc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ooperation and corporation

第十讲 前苏联两位著名教育家

第十讲  前苏联两位著名教育家

❖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16
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全面发展教育
❖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 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 “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 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 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3
尊重信任
❖ 他从来不把失足青少年当作违法者或流浪儿 看待,而是看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 人。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 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 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 效果。受过马卡连柯教育的谢苗·卡拉巴林, 曾回忆了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当学员时,马卡 连柯如何尊重他、信任他,使他走上新生的 历程。
11
名言
❖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
受严重的损失。
12
❖ 二、一直没有离开 农村学校的苏霍姆 林斯基
13
❖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家,乌克 兰人。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 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 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 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 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10
精湛的教育技巧
❖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教育技巧是教育成功的又一 个重要条件。他曾不倦地号召教师掌握教育技巧, 他的一位学生所说:“马卡连柯的教育方法是无穷 无尽的,多种多样的”,“并且在每一种场合,他 的做法是不同的,新鲜的而不是重复的。他总能使 人信服,完全真挚,没有犹豫不决的态度。”

我心中的教育家

我心中的教育家

我 的 感 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脑力劳动,必然具有研 究性。他提出“脑力劳动的研究性”观点,即以研究创造为特征 的学习的观点。这也是与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相一致的。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定的模
• 全书分上下两篇,各50条。 上篇重点论述教师职业的 性质、特点,教师应具备 的素养以及教育的主要任 务和方法;下篇主要论述 教师如何协调各种教育力 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 发展。 • 书中每一个条目谈一个问 题,计100个条目。每个条 目都既有生动的案例,又 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品读《给教师的建议》主要思想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方针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烁着光芒。当前,我国进入 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加快改革的 进程,加大改革的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
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更多的个
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长流水。因此,新时期的教
师,必须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
究,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有准确的掌握,对教育教学发展 的动向有深刻的洞察,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文化科学知 识的传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 的 感 悟
苏霍姆林斯基应该成为教师永远的楷模。 不断进取上,应体现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
品苏氏著作 悟教育人生 做最好教师 杨家坪小学 莫春晖
苏霍姆林斯基 简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 论家。他从18岁即开始投身教育 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 盛誉。1918年出生于乌克兰共和 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 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 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 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 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 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 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 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 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 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 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 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 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 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30至40年代直至凯 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
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
二、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 庭。
❖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 期师资训 练班。
❖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
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 主任。 ❖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 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三、主要评价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 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 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 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 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 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 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 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 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2、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
❖ 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 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 “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 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 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 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 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 件。

中外教育家的故事案例(3篇)

中外教育家的故事案例(3篇)

一、引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人类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为世界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例,讲述他们的教育故事,以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育启示。

二、陶行知的教育故事1. 背景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潜,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2. 故事陶行知曾在南京创办了一所名为“晓庄学校”的学校,这所学校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亮点。

(1)注重实践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以实践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他提倡“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在晓庄学校,他让学生参加农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倡导民主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他提倡“教学做合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在晓庄学校,他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

(3)关注农村教育陶行知关注农村教育,认为农村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

他提倡“社会即学校”,让学校与农村社会紧密联系,共同发展。

在晓庄学校,他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教育实验,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主张“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被誉为“苏联教育之父”。

2. 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苏联一所农村学校担任校长,他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审美和劳动技能。

在苏联农村学校,他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马卡连柯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分析

马卡连柯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分析

马卡连柯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分析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顾金玲长沙师范学院 彭谦俊一、时代背景苏联作为20世纪第一个新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其改革与发展曾受到世界的关注。

20世纪苏联的改革与实践也充满了一些特殊而又神秘的色彩。

作为第一个独立于资本主义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成立初期面临着资本主义阵营的重重封锁与围困,但最终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国家的实践与探索中,苏联诞生了很多的杰出人物,我们今天所要谈及的马卡连柯与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苏联教育思想界的杰出代表。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1888—1929)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作家。

马卡连柯曾先后就读于师范学校并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后出于国家教育需要,被调任组织管理高尔基工学团及捷尔任斯基公社。

瓦西里·亚历山大洛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就读于师范学院,而后回小学教书,卫国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则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创办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状况的一个深切与现实的反映。

两者虽然不处于同一个时代,但彼此之间也存在一些继承与相异的部分,下文我们将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论证。

二、教育思想的共性分析(一)重视教育实践环节欲探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首先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实践经历。

两位苏联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实践背景的基础之上的。

马卡连柯在1911—1914年间于海尔逊省多林斯卡亚车站的铁路小学任教,并在此期间于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求学并毕业,之后又担任波尔塔瓦市立第二小学校长。

1920年,马卡连柯受国家指派,开始为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组织工学团,1920—1935年间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从事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的教育工作。

伊凡 安德烈耶维奇 凯洛夫

伊凡 安德烈耶维奇 凯洛夫
教义的认识论分析教学过程。凯洛夫肯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人类的认识 过程,即列宁所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通过教学过程的分析, 可以发现其中必要的环节和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学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 一定的认识任务、给学生形成关于现实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正确的观念、用各种要领和规律阐明这些事物和现象的 本质。
简要评介
凯洛夫基本上是在苏维埃社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对待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分析、论证、并大量吸收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二、三十年代原苏联教育正、 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出版的《教育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社会主 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被指定为原苏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中国、朝鲜 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贡献
凯洛夫是苏联的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代表着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从30年代后期 到50年代后期这一历史阶段苏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
凯洛夫的教育理论,是在清除了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苏联教育严重干扰的条件下产生的。这一理论的建 立基本上适应当时苏联社会和教育的需要和要求。在坚决纠正极左思潮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干扰之后,明确提出建 立“苏维埃教育学”的任务是必要的。这就使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标榜“进步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了界 限。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教育理论与资产阶级的教育无任何关系,而实际上,在教育理论、特别是教学论中, 都吸取和采用了不少资本主义上长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和做法。他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当时基本 上适应苏联教育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这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一个特点。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理论集合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理论集合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理论集合力欲夺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师武林的各路豪杰摩拳擦掌,只等那一声令下。

可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几斤几两,恐怕难以突破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能力加学科三大难关。

三大难关之中,最为核心的便是教育知识能力。

此关又以理论繁杂,知识体系庞大,各国教育改革事实参杂众多等特点造成无数杀伤。

本系列便从各国教育家角度入手,帮助各位考生快速梳理,极速突破。

而本文以苏联-俄罗斯系教育家为主,梳理相关考点。

1.巴甫洛夫的“神经”在苏联系的众多教育和心理大咖中,要说最拼命最有成就的非巴甫洛夫莫属。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巴叔一年365天有300天都放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中,剩下两个月回乡下陪妻子。

工作研究期间,可以一个星期不出实验室,以致于常常衣衫褴褛,除此他为了工作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不娱乐、甚至可以不饮食。

对于工作的热情,换来了硕果累累的回报。

巴甫洛夫一直专注于神经学的研究,早年发现控制心跳强弱的神经,该神经被命名为巴甫洛夫的神经。

而后,巴甫洛夫在著名的摇铃实验(狗的消化腺分泌实验)中,额外地发现了动物有两种反射机制,除了所有动物本身就有的非条件反射外,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生理机制,1904年,诺贝尔因巴甫洛夫研究出消化腺的生理机制授予了巴甫洛夫生理学和医学奖,巴甫洛夫是世界生理学家中第一个获奖的科学家。

从那起,巴甫洛夫连续30多年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并提出了大脑受外界反应作出调整的两种信号机制,一种是受物理性刺激影响的第一信号系统,和受语言调控的第二信号系统。

在心理学和生理学界两边都成果丰厚的老巴,却不承认自己是个心理学家,觉得自己只是个严谨的科学家,可不管他自己怎么定义自己,后来的心理学界把他尊称为唯物心理学之父,当然这个名号老巴同志实至名归。

2.同时期的光辉-赞科夫和凯洛夫作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赞科夫对于苏联教育的改革可谓是呕心沥血。

他认为传统的苏联教育系统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苏联教育体系,必须进行强制的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 有一天,彼特连柯上班迟到了。马卡连柯得知了这件事情的报告后,没有把彼特 连柯立刻找来,申斥一顿或给以适当的惩罚;而是采取“平行教育影响”这一通 过集体以影响个人的方法。他把彼特连柯所属分队的队长叫了来,对队长说: “你的队里有人上工迟到。”“是的,彼特连柯迟到了。”队长答。“以后不要 再有这样的情形。”“是,以后不会有了。” 可是彼特连柯第二次又迟到 了,马卡连柯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把全分队集合起来,并责备他们说: “你们分队里的彼特连柯第二次迟到了。” 马卡连柯责备了全分队,分队 集体答应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形。散会后,分队立刻教育彼特连柯,并对 他说:“你上工迟到,这就等于说我们全分队都迟到了。”该分队以后就把彼特 连柯当作分队的一个成员,当作整个集体的一分子而向他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 而彼特连柯也就在集体的影响下,克服了迟到的现象。
?
?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16
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全面发展教育
?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 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 “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 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 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17
? 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 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 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 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 过程”。
14
?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从事实际工 作,一边坚持教育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 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 故事和短篇小说。
? 他的著作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动事例,被 大量翻译成为中文。
15
? 其中较著名的有: ? 《给教师的建议》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 《教育的艺术》 ?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 《巴甫雷什中学》 ? 《公民的诞生》
2
艰苦办学
? 在两所特殊学校15年的教育实践中,造就 了3000多名名副其实的技工、红军干部、学 者和专家,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国家勋章获 得者、先进工作者和卫国战争英雄。
? 马卡连柯每天工作15—16小时,有时甚至 到了要隔一夜才睡一次的地步。他通过对现 实状况的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坚定的信 念:失足青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
4
? 高尔基工学团创办不久的一天,马卡连柯到 监狱去领卡拉巴林,卡拉巴林说:“马卡连 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 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 的、人道的接触。”
5
? 有一次,卡拉巴林这样询问马卡连柯;“请您直爽 地告诉我,您相信我吗 ?”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 “过去的事不必提了”,“相信”“我知道你这个 人是跟我一样的诚实”。马卡连柯还见诸行动,曾 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 理,这使这位学员深受感动。
7
非凡观察
? 马卡连柯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并能用几句 话说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仿佛用快像机照 出的一样。这是对马卡连柯非凡观察能力的 真实写照。他只要和你谈几句话,只要和你 接触过一次,就能洞察人的肺腑。
8
平行影响
? 教师通过集体来影响人,要求经常地从个人 转向集体或从集体转向个人。这种方法有一 个优点,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 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 之感,甚至使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 和破坏;而应让学员体验自己是教育的主体, 以便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尊重信任
? 他从来不把失足青少年当作违法者或流浪儿 看待,而是看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 人。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 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 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 效果。受过马卡连柯教育的谢苗·卡拉巴林, 曾回忆了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当学员时,马卡 连柯如何尊重他、信任他,使他走上新生的 历程。
10
精湛的教育技巧
?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教育技巧是教育成功的又一 个重要条件。他曾不倦地号召教师掌握教育技巧, 他的一位学生所说:“马卡连柯的教育方法是无穷 无尽的,多种多样的”,“并且在每一种场合,他 的做法是不同的,新鲜的而不是重复的。他总能使 人信服,完全真挚,没有犹豫不决的态度。”
? 按照马卡连柯的看法,每一位教师如果他是较长时 期在学校里工作,并诚恳地对待工作,他就能成为 善于组织和培养团结友爱的儿童集体的能手。但它 却是需要教导的一种专门技能。“
第十讲 前苏联两位著名教育家
? 一、从事不良青少年 教育改造的马卡连柯
1
生平和著作
? 马卡连柯(1888~1939) , 苏联教育家,作家。1905年从 小学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开始教育生涯。1905年起担任小学教 师和校长,1920年后先后主持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儿 童劳动公社,从事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 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 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 《父母必读》。
? 把他们从自暴、自弃、自卑、失望和堕落的深 渊中解救出来;使他们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 追求的火光。
6
寓教于乐
? 在高尔基工学团最初的几年中,生活是艰苦 的,工作任务又重,学校生活显得有点单调 了。马卡连柯想出了奇妙的办法,让游戏。平时严肃的马卡连柯, 与孩子们玩起这个游戏,扮演着孩子们同伴 的角色,孩子们体验出了他的可爱。
11
名言
?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
受严重的损失。
12
?二、一直没有离开 农村学校的苏霍姆 林斯基
13
? 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 ),前苏联教育家 ,乌克 兰人。他从 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 家庭。 1936 至1939 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 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1970去 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 ——巴 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