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讲义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3. 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4. 掌握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分类1.1 经济学的定义和对象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3 正面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2. 基本经济原理2.1 稀缺性原理2.1.1 稀缺性概念2.1.2 稀缺性原理的意义和适用范围2.2 机会成本原理2.2.1 机会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2.2 机会成本原理的应用2.3 边际分析原理2.3.1 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 2.3.2 边际分析原理在决策中的应用 2.4 比较优势原理2.4.1 比较优势的概念和理论基础2.4.2 比较优势原理的应用3. 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3.1 市场的定义和特征3.2 需求与供给3.2.1 需求的决定因素、定律和弹性 3.2.2 供给的决定因素、定律和弹性 3.3 市场均衡和调节3.3.1 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3.3.2 市场调节机制和功能3.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4.1 市场失灵的类型和原因3.4.2 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手段4. 经济学的应用4.1 价格与效益的分析4.1.1 价格弹性分析4.1.2 效益评估与效率分析4.2 政策评估与经济预测4.2.1 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方法4.2.2 经济预测的原理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集中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经济学原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理论框架;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课堂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1. 《经济学原理》教材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经济数据和案例分析资料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的程度;2. 作业和小测验成绩:根据学生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3. 课堂练习和案例分析成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表现。

2024版经济学讲义完整版

2024版经济学讲义完整版

经济学讲义完整版•经济学概述与基本原理•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资源配置与政府干预经济学概述与基本原理经济学定义及研究对象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微观层面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宏观层面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影响经济。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包括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问题,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稀缺性与选择问题稀缺性指现实中人们在某段时间内所拥有的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时的一种状态。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选择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必须做出选择。

选择就要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并考虑各种约束条件。

机会成本与决策原则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并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方案。

决策原则在面临多个可选方案时,决策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最大化原则(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和满意原则(选择满足一定标准的方案)。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需求曲线的形状与意义需求曲线通常向右下方倾斜,表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影响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消费者偏好、收入水平、替代品价格、人口数量与结构等。

需求曲线的应用预测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为企业制定价格策略提供参考。

03供给曲线的应用预测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为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提供参考。

01供给曲线的形状与意义供给曲线通常向右上方倾斜,表示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02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生产成本、技术水平、预期价格、政策因素等。

经济学原理_大学教案

经济学原理_大学教案

课程类型:理论课程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等;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起源1. 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学问;2. 经济学的起源:古希腊时期,主要思想是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3. 经济学的发展: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资源稀缺性:经济学产生的原因;2. 供求关系:价格的形成机制;3. 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4. 资源配置: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经济学?为什么学习经济学?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经济学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起源- 讲解经济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举例说明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资源稀缺性:讲解资源稀缺性的概念和表现;- 供求关系:分析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举例说明价格形成机制; - 市场机制:解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资源配置: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如房价上涨的原因;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案例,并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经济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起源的理解;2. 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2.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济学原理讲义

经济学原理讲义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 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的 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回答“应该是什么” 五、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一)概述 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社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是与资本主义
第二、用什么方法生产? 劳动、资本、技术密集性? 第三、产品的供给如何在社会中分配? (3)微观经济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
2、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 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经 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如何理解 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 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论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基本假设:市场失灵 基本内容:国民收入决定论 失业与通胀…
(四)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 • 1、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 (1)需求量:在特定价格水平时, 居民户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 (2)需求:在不同价格水平时不同 需求量的总称 • • 2、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主要 区别有两个方面。
1、影响它们的因素不同。 (1) 影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只 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2)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是扣 除了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影响 需求的因素
人类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些有限 资源? 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 相对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资源的 确太少了; 另一方面,面对有限的资源人们又不能 做到充分地利用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资源的配置问题 资源的利用问题等 那么经济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三)经济问题的根源与资源的稀缺性 1、人类的生存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人类要生存必须有赖以生存的条件: 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衣、食、住、 行… 要获取物质条件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 产 生产的目的是消费 而消费又是无限的 2、资源的稀缺性 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生产 这些用来满足人类个体所需物品的资源总 是不足的。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教案标题:经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供需关系、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市场结构等经济学原理的核心知识;3. 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原理的概念和范畴;2. 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3.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概念和应用;4. 市场结构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2.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概念和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边际变动对决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2. 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角色扮演和模拟市场交易,帮助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的运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引起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兴趣;2. 理论讲解:讲解供需关系、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市场结构等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供需关系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以及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决策应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展示讨论结果;5. 角色扮演:进行市场交易的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市场经济的运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的表现;2. 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实际操作能力;3. 作业和考试成绩。

七、教学资源:1. 课件、教材和案例资料;2. 实物市场模拟工具;3. 多媒体设备。

以上是经济学原理教案的基本框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需要,欢迎继续咨询。

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Economics PUMA3001大类基础课本科生3.0 54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课程目标: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旨在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应用。

1.1 掌握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基本的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

1.2 掌握经济体制、价格机制。

2.1 掌握需求、供给、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的定义。

2.2 掌握供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和数量。

3.1 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3.2 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1 掌握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

4.2 掌握成本分析和生产者均衡的条件。

5.1 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5.2 掌握市场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小四号黑体)(五号宋体)经济学概述1.教学目标:掌握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基本的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 理解 经济体制、价格机制,2.教学重难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3.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含义,两个基本经济模型,经济学的十大原理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毕业要求 1、4毕业要求 2毕业要求 2毕业要求 3、5毕业要求 2毕业要求 3、4毕业要求 1、5毕业要求 2毕业要求 1、4毕业要求 3第 1 章第 2 章第 3 章第 3 章第 4 章第 4 章第 5 章第 5 章第 6 章第 6 章1.11.22.12.23.13.24.14.25.15.2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 4课程目标 5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均衡价格理论1.教学目标:掌握需求、供给、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的定义;供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和数量2.教学重难点:需求原理、供给原理、弹性理论3.教学内容:均衡价格及其应用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1.教学目标: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分析方法2.教学重难点: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3.教学内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1.教学目标:掌握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含义及其关系;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教学重难点:长期生产函数;短期成本分析3.教学内容: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短期成本分析和长期成本分析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1.教学目标:掌握彻底竞争市场、彻底垄断市场、垄断竟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2.教学重难点:关门点、市场的短期均衡3.教学内容:彻底竞争市场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彻底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1.教学目标:掌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2.教学重难点: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3.教学内容:在彻底竞争情况下的要素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四号黑体)(五号宋体)章节内容第一节经济学的科学内涵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三节生活的关系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应用第四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入效应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厂商均衡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决定第四节经济学与社会需求原理供给原理均衡价格及其弹性理论欲望与效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替代效应与收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成本与收益彻底竞争市场彻底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要素需求函数劳动与工资资本与利息的学时分配999999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五节 企业家才干与 利润第六节 收入分配的衡 量标准与政策作业及 要求1-2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4.21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6.2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了解经济学掌握经济学的核心概 念与基本问题 了解稀缺性与资源配 置掌握如何做出选择掌握供给理论掌握需求理论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和 数量掌握如何计算弹性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 用论应用替代和收入效应分析 总产量、边际产量、 平均产量短期成本分析和长期 成本分析彻底竞争市场短期均 衡和长期均衡 彻底垄断市场短期均 衡寡头垄断市场的厂商 均衡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 衡引言核 心 概 念 和 基本问题 稀缺选择供给需求均衡分析弹性效用替 代 和 收 入 效应 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彻底竞争彻底垄断寡头垄断竞争授课 时数3333333 33333 3 3 3 3日期3.13.173.243.314.74.1434567891011121314151617 4.285.55.125.195.266.96.166.23章节名称 内容提要备注周次(四号黑体)1.指定教材:《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书目: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讲授法:讲授基本原理、法则、规律、模型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原理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经济问题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决策原理,为日后的经济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2. 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形成、竞争机制等。

3.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构。

4. 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5. 培养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安排1. 原理与方法-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2. 微观经济学- 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弹性和边际分析- 市场均衡和效率- 市场结构和行为-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3. 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 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4. 经济学分析的应用- 公共政策和经济效益评估- 企业决策和市场竞争- 个人理财和消费决策- 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 发展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经济学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实例分析:运用具体案例和实际数据,帮助学生将经济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和分析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课堂演示:通过模拟市场、实际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经济意识。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和讨论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2. 作业与报告:布置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报告,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安排:2学时/周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原理;3.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方式;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正面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2.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概念和图示;-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的确定;-供求曲线的移动和市场变动的分析。

3.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政府的干预方式和效果;-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

4.消费者行为和效用最大化:-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概念;-效用曲线和预算线的图示;-消费者的选择和最优消费组合。

5.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本的概念;-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概念;-企业的生产和定价决策。

6.市场结构和竞争力:-市场结构的定义和分类;-垄断和垄断竞争的特点和影响;-市场竞争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解决经济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4.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2.作业成绩:布置适量的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经济学基础知识
1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1.1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

正是由于存在着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益的愿望,才使得经济学成了一门重要学科。

1.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现代经济学的核心
微观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创始,主要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研究领域是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理论;研究方法除了无法回避的规范分析以外,主要是实证分析,大量采用数学技术。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前,现代意义的宏观经济学还根本不存在,其研究的是经济的总体运行,包括国民收入构成、投资与消费的决定、货币与利率、商业周期、经济增长等领域。

2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
2.1每个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2.2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的方式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混合经济
3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3.1投入和产出
投入即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
3.2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各种生产可能性(以黄油和大炮为例)
4经济学十大原理(曼昆)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经济”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无论我们谈论的是洛杉矶经济,美国经济,还是全世界的经济.经济只不过是一个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一群人而已。

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就从个人作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

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

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
或全家度假。

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

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

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

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人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

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

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参考阅读书目和参考文献(针对个人方向和特点):
1、亚当·斯密《国富论》
2、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3、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4、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6、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7、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8、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9、平狄克·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
10、曼昆《宏观经济学》
11、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1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13、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
14、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
15、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
16、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
17、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
18、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19、杰拉尔德·梅尔《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
20、拉尼斯、费景汉《增长和发展:演进的观点》
21、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
22、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23、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
24、奥古斯都·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25、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
26、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
27、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
28、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
2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30、藤田昌九,克鲁格曼《空间经济学》
31、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
32、马林诺斯基《文化论》
33、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
34、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
35、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36、杜能《孤立国同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37、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
38、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
39、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
40、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41、曼昆《经济学原理》
42、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
43、威廉 H 格林《计量经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