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

合集下载

微电网是什么_微电网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微电网是什么_微电网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微电网是什么_微电网的概念及技术特点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Micro-Grid)也称为微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

微电网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它作为完整的电力系统,依靠自身的控制及管理供能实现功率平衡控制、系统运行优化、故障检测与保护、电能质量治理等方面的功能。

微电网的提出旨在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

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微电网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即含有电力电子接口的小型机组,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超级电容、飞轮及蓄电池等储能装置。

它们接在用户侧,具有成本低、电压低以及污染小等特点。

由于环境保护和能源枯竭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大力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高效分布式能源工业(热电联供)的发展潜力和利益空间巨大。

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以及远距离输电带来的种种约束都在推动着在靠近负荷中心设立相应电源。

通过微电网控制器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的集中控制,不需要分布式的就地控制器,而仅采用常规的量测装置,量测装置与就地控制器之间采用快速通讯通道。

采用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就地控制器实现微电网暂态控制,微电网集中能量管理系统实现稳态安全、经济运行分析。

微电网集中能量管理系统与就地控制器采用弱通讯连接。

微电网的特点微电网系统结构图微电网系统由于包含有数量众多、特性各异的多种分布式电源而成为一个大规模、非线性、多约束和多时间的多维度复杂系统,具有复杂性、非线性、适应性、开放性、空间层次性、组织性和自组织性、动态演化性等复杂系统特征,属于一类变量众多、运行机制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作用显著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

微电网操作与控制

微电网操作与控制

微电网操作与控制微电网(Microgrid)是指由多种不同的分布式能源资源、负荷和能量储存设备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

它具有自主运行、互联互通和可控性强的特点,已成为解决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微电网的操作与控制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微电网技术。

一、微电网概述微电网由分布式能源资源(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负荷(如住宅、商业建筑等)和能量储存设备(如储能电池等)组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电网系统。

与传统的中央电网系统相比,微电网更加灵活和可靠,并且具备自主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二、微电网的运行模式微电网的运行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独立运行模式、与主电网并网运行模式以及与主电网脱网运行模式。

1. 独立运行模式在独立运行模式下,微电网与主电网完全隔离,完全依靠分布式能源和能量储存设备供电。

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远离主电网的地区,比如岛屿、山区等。

2. 与主电网并网运行模式与主电网并网运行是微电网最常见的工作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微电网可以通过电网互联与主电网交换电能,在能源供应不足时从主电网购电,能源供应充足时则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卖回主电网。

3. 与主电网脱网运行模式与主电网脱网运行是指微电网不再与主电网交换电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分布式能源和能量储存设备运行。

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需要独立供电的环境,比如远离城市的无人岛屿、油气开采现场等。

三、微电网的操作与控制策略为了实现微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操作与控制策略,具体如下:1. 能源管理和优化策略能源管理和优化是微电网操作与控制的核心任务。

通过合理调度和分配分布式能源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确保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

包括实时监测和管理能源供需平衡、优化能源调度策略、灵活控制充放电等。

2. 集中与分散控制策略微电网的控制可分为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两种方式。

集中控制指的是通过一个中心控制单元实现对整个微电网的控制和管理。

分散控制则是将控制功能分散到各个设备上,通过设备之间的通信和协调实现微电网的控制。

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

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

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发布时间:2022-05-26T02:00:02.956Z 来源:《福光技术》2022年11期作者:董茂华[导读]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需求的增加,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可再生能源整合进电网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目前,将风能和太阳能以微电网(MG)的形式整合进电网受到了广泛关注。

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阿坝州 623200摘要:工业化浪潮掀起以来,传统能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在这种整体环境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也在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分布式发电的间歇性始终会对电网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为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提供设备支持,研究微电网的运行控制与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微电网;运行控制;保护技术1微电网运行控制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需求的增加,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可再生能源整合进电网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目前,将风能和太阳能以微电网(MG)的形式整合进电网受到了广泛关注。

MG不仅能够为当地用户提供不间断供电,而且可以为电力系统带来多重技术上益处,如降低网络损耗、提高电压质量,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然而,与传统的发电模式不同,MG中分布式电源(DG)的出力具有不确定性,可能造成能源的浪费。

储能装置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DG出力的随机性。

此外,大量运行条件和每个DG运行的差异为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微电网的运行控制主要分为主从控制和对等控制。

主从控制一般用于孤岛运行状态,分为主要部分及从属部分。

主要部分一般由比较稳定可靠的大容量蓄电池来充当;从属部分的要求相对较低。

而在对等控制下,微电网内的电源具有同等的地位。

微电网系统内的电源根据其本身的特点来选择对应的工作方式,各电源彼此间不需要联络线通信,实现了“即插即用”。

微电网运行导则

微电网运行导则

微电网运行导则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微电网运行与控制导则。

所指微电网是包含分布式能源(DER)和负荷的中、低压交流电力系统,不包括直流微电网。

微电网分为独立型微电网和并网型微电网。

独立型微电网与公用电力系统之间没有电气连接,且仅运行于孤岛模式。

并网型微电网可作为一个可控单元与公用电力系统连接并可工作于以下两种模式:——并网模式;——孤岛模式。

本标准提出的导则旨在提高微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标准适用于并网型和独立型的交流微电网的运行与控制,包括:——运行模式和模式转换;——微电网的控制和能量管理系统;——通信和监测过程;——电储能;——保护原则,包括:独立型微电网和并网型微电网的保护、反孤岛保护、同步和重合闸、电能质量;——调试、维护和测试。

注1:本部分不涉及人员安全,人员安全的相关要求参见IEC TC64和TC99的相关标准。

注2:地方法律法规有权否决本部分技术要求。

注3:保护部分涉及微电网的主要保护类型、变流器和旋转电机故障分析、保护类型的选择、常规技术要求、整定值的设定原则等内容将在IEC TS 62898-3-1 中做详细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C 61000(所有部分)电磁兼容性(EMC)IEC 61968-1 电力公司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第1部分:接口架构与通用要求DL/T860.3 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和系统第3部分:基本要求DL/T860.4 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和系统第4部分:系统及规划管理DL/T860.5 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和系统第5部分:功能模块和设备的通信要求IEC 62786 分布式能源与电网互连技术要求IEC TS 62898-1,微电网项目规划及设计导则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 12326-2008: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2008: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945-2008: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GB/T 18481-2001:电能质量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GB/T 24337-200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NB/T 32005-2013:光伏发电站低电压穿越检测技术规程NB/T 31051-2014: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测试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微电网控制与保护学习心得

微电网控制与保护学习心得

微电网控制与保护学习心得摘要:本文介绍了文献查阅后总结的微电网的基本知识和微电网控制与保护相关的一些问题。

微电网的出现协调了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的矛盾,对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对用户则表现为可定制的电源,可以提高本地供电可靠性,降低馈线损耗。

但是目前我国微电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问题是目前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广泛应用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

微电网的保护既要克服微电网接入对传统配电系统保护带来的影响,又要满足含微网配电系统对保护提出的新要求,这方面的研究是保证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

文中提出了一些现有的文献中提及的微电网继电保护方法和保护方案。

关键词:微电网;控制;保护;分布式发电Abstract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basics of micro grid and micro grid control and protection-related problems. The emergence of micro-coordination of a large power grid and distributed power conflicts, the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large power controlled unit, users can customi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wer supply, can improve local supply reliability and reduce feeder loss. Bu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grid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tudied. Microgrid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is widely used for energy systems one of the main technical bottlenecks. Microgrid protection is necessary to overcome the Microgrid access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system impact, but also to meet with micro network distribution system to protect the new requirements, this research is to ensure that distributed generation energy supply system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key.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mentioned methods and microgrid relay protection scheme.Key Words:Microgrid; Control; Protection;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一、微电网基本知识当前电力系统已成为集中发电、远距离高压输电的大型互联网络系统。

《2024年微电网运行策略及优化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微电网运行策略及优化方法研究》范文

《微电网运行策略及优化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对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供应模式,其运行策略及优化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微电网能够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并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供应。

本文将针对微电网的运行策略及优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微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微电网的基本概念及组成微电网是指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将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负荷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能够自我控制、管理和优化的独立电力系统。

其基本组成包括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以及监控管理系统等。

三、微电网的运行策略1. 能源调度策略:根据微电网内各分布式电源的出力特性及负荷需求,制定合理的能源调度策略。

通过实时监测各电源的出力情况及负荷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微电网的稳定运行。

2. 优化配置策略:根据微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设备配置方案,包括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等。

同时,结合经济性、环保性等因素,进行设备选型和配置优化。

3. 保护控制策略:为确保微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制定完善的保护控制策略。

包括故障诊断、隔离及恢复供电等措施,确保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处理,降低损失。

四、微电网的优化方法1. 能量管理优化:通过引入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微电网内能量的优化管理。

包括需求响应、能量预测、储能系统的调度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分布式电源的优化:针对不同分布式电源的特性,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如通过优化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并网运行策略,提高其发电效率。

3. 通信网络的优化:通过建立高效稳定的通信网络,实现微电网内各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控制。

这有助于提高微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实例分析以某地区微电网为例,通过引入先进的能量管理技术和优化方法,实现了微电网的高效运行和能源的充分利用。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能量管理系统,实现需求响应和能量预测;优化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并网运行策略;建立高效稳定的通信网络,实现各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控制等。

微电网并网控制与保护论述

微电网并网控制与保护论述

微电网并网控制与保护论述摘要:介绍了微电网概述及其发展现状,并对其控制和保护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电网;控制;保护中图分类号:tm770引言微电网从系统来看,是将发电机、负荷、储能装置及控制装置等结合,形成一个单一可控的单元,同时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

与传统集中式能源供电系统相比,微电网接近负荷,可以减少线损,节省输配电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微电网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由于分布式电源的灵活性可就地供电,解决了电力系统输配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其次,微电网中电源包括风力发电机、光伏电池、小型燃气轮机以及超级电容等,随着微网的运用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发展。

再次,微电网采取电能在靠近用户的地方生产并直接为用户供电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对集中式大型发电厂电力生产的依赖以及远距离电能传输、多级变送的损耗,从而延缓电网投资,降低网损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微电网的特点适应中国电力发展的需求与方向,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微网接入大电网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分布式电源供电的可靠性、电能质量和供电效率等问题,为了保证稳定、可靠的系统运行,需要对接入电网的微源发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欧盟把微网定义为:“充分利用一次能源,将小的、模块化的分布式电源互联,能实现冷、热、电联供,配有储能装置,连接到低压配电网的系统”。

光伏、燃料电池和微型燃气轮机通过电力电子接口连接到微网,小的风力发电机直接连接到微网,中心储能单元被安装在交流母线侧。

美国电气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联合会(certs)和威斯康辛大学定义微网为:“微网是一个由负载和分布式电源组成的独立可控系统,对当地提供电能和热能”。

采用微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作为主要的电源,储能装置连接在直流侧与分布式电源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电力电子接口连接到微网。

其控制方案相关研究重点是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式控制方法。

到目前为止,他们不允许微网向大电网供电。

微网接入配电网技术规范

微网接入配电网技术规范

微网接入配电网技术规范篇一:微网概述美国标准CERTS(Consortium for ElectricReliability Technology Solutions)合作组织由美国的电力集团、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组成的,在美国能源部和加州能源委员会等资助下,对微电网技术开展了专门的研究。

CERTS定义的微电网基本概念:这是一种负荷和微电源的集合。

该微电源在一个系统中同时提供电力和热力的方式运行,这些微电源中的大多数必须是电力电子型的,并提供所要求的灵活性,以确保能以一个集成系统运行,其控制的灵活性使微电网能作为大电力系统的一个受控单元,以适应当地负荷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CERTS定义的微电网提出了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的新方法。

传统的方法在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时,着重在分布式电源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按传统方法当电网出现问题时,要确保联网的分布式电源自动停运,以免对电网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CERTS定义的微电网要设计成当主电网发生故障时微电网与主电网无缝解列或成孤岛运行,一旦故障去除后便可与主电网重新连接。

这种微电网的优点是它在与之相连的配电系统中被视为一个自控型实体,保证重要用户电力供应的不间断,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减少馈线损耗,对当地电压起支持和校正作用。

因此,微电网不但避免了传统的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的一些负面影响,还能对微电网接入点的配电网起一定的支持作用。

欧洲标准欧洲提出要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智能技术、先进电力电子技术等实现集中供电与分布式发电的高效紧密结合,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电力市场,共同推进电网发展。

微电网以其智能性、能量利用多元化等特点也成为欧洲未来电网的重要组成。

目前,欧洲已初步形成了微电网的运行、控制、保护、安全及通信等理论,并在实验室微电网平台上对这些理论进行了验证。

其后续任务将集中于研究更加先进的控制策略、制定相应的标准、建立示范工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引言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集中式大电网存在一些弊端:成本高,运行难度大,难以满足越来越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尤其是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几次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以后,大电网的脆弱性充分暴露出来,国际上的专家得出一个结论——发展分布式电源比通过改造电网来加强更加简洁、快捷。

分布式发电具有污染少,能源利用率高、安装地点灵活等优点,与集中式发电相比,节省了输配电资源和运行费用,减少了集中输电的线路损耗。

随着分布式发电渗透率的增加,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分布式电源单机接入成本高、控制困难。

一方面,分布式电源相对大电网来说是一个不可控源,在分布式电源并网标准中规定: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分布式电源必须马上退出运行,这就大大限制了分布式能源效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目前配电系统所具有的无源辐射状运行结构以及能量流动的单向、单路径特征,使得分布式发电必须以负荷形式并入和运行,即发电量必须小于安装地用户负荷,导致分布式发电能力在结构上受到很大限制。

随着新型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电力电子接口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微电网的概念出现了。

微电网充分发挥了分布式发电的优势、消除分布式发电对电网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是一种新的分布式能源组织方式和结构。

微电网将额定功率为几十千瓦的发电单元——微源(MS)、负荷、储能装置及控制装置等结合,形成一个可控单一的单元,同时向用户提供电能和热能。

总之,对于电力企业,微电网可视为一个简单的可调度负荷,可以在数秒内做出响应以满足传输系统的需要;对于用户,微电网可以作为一个可定制的电源,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由于世界各国发展微电网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微电网的定义也有所差别。

以(CERTS)为例,微电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型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它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器件负责能量的转换,并提供必需的控制;微电网相对于外部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同时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等要求。

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完成微电网的基础理论研究,初步建立了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的模型和试验工程:美国多兰技术中心微电网试验平台,日本青森县微电网示范工程等,我国对微电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一些知名大学展开了对微电网的研究,如,清华大学和辽宁高科能源集团合作,在国内率先将微电网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优点:1)控制方式简单。

微源并网不需考虑电压相位同步问题。

2)减少电力电子装置的使用,节省设备制造成本。

直流微源(如光伏、风电、储能等)和直流负荷(计算机、空调)可以直接并入微网中,不需经过DC/AC 装置变换为与电网同步的交流电。

3)电力电子装置使用的减少,可以减少系统损耗,并减少系统谐波含量,改善系统的电能质量。

4)由于系统不要考虑无功功率,因此传输相同功率时,直流输电的建设成本更低。

研究直流微电网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在微电网系统运行中维持电压的稳定,保证系统功率平衡,同时提高微电网电能质量,减少系统谐波和损耗。

目前国内针对直流微电网的研究重点在于电压等级的划分,直流微电源的协调控制、储能装置充放电对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各微源的下垂系数和容量应满足:112233...n n a P a P a P a P ====n n a P 、分别表示第n 个微源的下垂系数和有功功率。

采用传统他下垂控制的分布式电源虽然可以实现负荷的功率共享,但对于大幅度、长期的负荷变化将会导致系统的电压和频率偏移,不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有文献指出以单个V/f为主控制单元的主从控制策略中,主控制单元需要很大的冗余容量而且系统对主单元有很强的依赖性。

又有文献提出一种针对分布式电源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控制方式的综合控制策略,对于V/f控制单元采用PQ解耦的电流控制,但其前提是V/f控制的发电单元功率变化始终没有超出其最大功率输出允许值。

输出功率波动性较大的光伏、风力等微电源在微网并网和孤岛时均采用PQ控制方式跟随参考值输出给定的功率;由于蓄电池具有较快的响应,在微网并网时采用PQ控制响应电网的调度指令,孤岛时切换为V/f控制,在暂态过程中利用其快速响应能力为系统提供快速的有功支撑,以弥补微网系统中电力电子设备较多而惯性较小的问题:其余具有动态功率调节能力的逆变电源在微网的两种模式下均采用V/f——droop电源的频率参考值均不相等且不等于并网时系统的频率。

其具体原理如下图所示:DG1采用V/f,DG2采用V/f——droop控制。

在上图中,DG1、DG2在V/f控制时的参考频率分别为。

在并网时,DG1采用PQ 控制方式运行于AB段内输出恒定的功率,DG2运行于MN段内;当切换为孤岛运行时,DG1由PQ控制切换为V/f控制为系统提供快速的动态功率支撑,并且维持系统的频率为其参考频率恒定不变,此时DG2仍运行于MN区间内,跟随系统的频率输出相应的频率。

在负荷增加时,具有功率调节能力的主控电源DG1增加其出力来维持系统内的功率平衡,若负荷需求较小,小于DG1的功率调节能力时,主控电源DG1就能够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相当于常见的基于单个V/f电源的主从控制;但负荷需求较大时,超过DG1的调节能力,则DG1的输出达到其最大值之后就不能继续增加其出力而切换为PQ控制,维持其输出为最大值不变,此后,系统频率继续下降,当下降到DG2的参考频率时,DG2就会作为新的主控电源提供频率支撑,并且增加其出力以满足符合需求,当其输出达到V/f假定给定逆变器输出功率参考值,则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幅值及相角参考值如下式所示。

2222cos sin 2()22arccos(cos )Iref ref ref s ref Z ref Z s ref s Iref Z Z s Iref Iref Z U P Q U P Z Q Z U ZP U U U U ϕϕϕϕϕ⎧=++++⎪⎪⎨⎪=-+⎪⎩12112212max max 11,0022,00/(1)/(1)()1(1)()(1)/(1)/(1)(1)(1)(1)/kT kT k t k t k t k t k t k t q q q dq dt I k c q kcq dq dt k c q kcq q kcT q I e c kT e q q e q kc I e k Ic k t e kq q e q c e I c k t e k---∆-∆-∆-∆-∆-∆=+=---=--=-+-+=+---∆-+=+----∆-+式中:q 表示蓄电池的总荷电量;1q 表示可用的荷电量;2q 表示不可用荷电量;I 表示放电电流;T 表示充放电时间,max ()/T q I I =;k 是常系数,其单位是1hrs -;c 是可用荷电量占总荷电量的大小;1,0q 是起始时间的可用荷电量;2,0q 表示在时间步长t ∆起始时间的不可用荷电量;0q 表示在时间步长t ∆初始时刻的总荷电量,01,02,0q q q =+。

储能系统可以以两种形式接入微网系统,其一是以独立分布式电源的形式接入微网,其二是与其他所接入的分布式电源组成一个整体接入电网。

如果储能系统以独立的方式接入电网,微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容量大小;如果储能系统作为接入分布式电源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微网在进行能量优化时则不需要考虑其配置容量的大小。

微网研究思路:1) 将微电网中各分布式电源进行更详细的建模,并考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输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对其输出进行模拟,并将负荷细分为敏感和非敏感负荷,将这些详细情况纳入微电网调度中去考虑,并对优化时段进行缩短,从一小时减少到半小时或15分钟,提高多微网调度的实时性、高效性和准确性。

2) 在进行多微网优化调度算例分析时,可增加微电网的数量,考虑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微电网,并且可加入大型储能设备作为一个与微电网并列的单独可调度单元,如铅酸电池等;另外,在微电网内部可增加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以上方法主要为了增加整个配电网系统的复杂性,使验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3) 本文主要对多微网运行的经济性进行优化。

考虑到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清洁可再生性能,应对其进行优先使用,因此应把环境效益纳入考虑范围,环境效益可以污染处理费用和排放费用的形式加入微网成本中。

除此之外,还可引入运行过程的可靠性,具体可表现为停电成本。

简化的蓄电池模型:1) 在所考虑的时间步长内电池的充放电电流恒定2) 假定电池端口电压恒定3) 忽略温度对电池容量的影响电池组任意时刻的总能量应等于可用能量与束缚能量之和12=Q Q Q +;式中1Q 为电池组可用能量,kw h ⋅;2Q 为电池组束缚能量,kw h ⋅ 1,1()(1)(1)k t k t k t end Qkc P e Pc k t e Q Q e k k-∆-∆-∆+-∆-+=++ 2,2(1)(1)(1)(1)k t k t k t end P c k t e Q Q e Q c e k-∆-∆-∆-∆-+=+--+ 式中:1Q 和2Q 分别为t ∆起始时刻电池组的可用能量和束缚能量,kw h ⋅;1,end Q 和2,end Q 分别为t ∆终止时刻电池组的可用能量和束缚能量,kw h ⋅;P 为电池组充放电功率,KW 。

充电为正,放电为负;k 为电池速率常数,1h -。

表示电池组可用能量与束缚能量的转化速率;c 为电池容量比例,表示电池组可用能量和总能量的比值。

由可用能量1Q 取充电结束时1,max end Q cQ =,可计算各步长内最大允许充电功率max 1,max,(1)1(1)k t k t bat c kbm k t k t kcQ kQ e Qkc e P e c k t e -∆-∆-∆-∆-++-=-+∆-+ 式中max Q 为蓄电池最大存储能量,kw h ⋅。

类似的,取放电结束时1,0endQ =,可以得到最大允许充放电功率1,max,(1)1(1)k t k t bat d kbm k t k t kQ e Qkc e P e c k t e -∆-∆-∆-∆+-=-+∆-+ 各步长内蓄电池的最大充放电功率约束具有动态变化的非线性,其大小不仅取决于当前电池组剩余容量,还与电池的充放电历史有关。

为防止蓄电池过充过放,其最大充放电功率约束中还应计及蓄电池的最大充电电流和最大充电速率约束。

蓄电池最大充电速率限制对应的最大充电功率(kw )max ,max,()(1)c t bat c mcr Q Q e P tα-∆--=∆ 式中c α为电池最大充电速率,/()A A h ⋅。

蓄电池最大放电速率限制对应的最大放电功率(kw )max ,max,1000bat nom bat c mcc N I V P = 式中:bat N 为电池串并联总数;nom V 为电池额定电压,V ;max I 为电池最大充电电流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