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关系共37页
组织行为学知觉和归因

为原因的推测既不理性也不合理,从而导致人们的归因出现偏 差
与错误。常见的归因偏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本归因错误,
另一类是自我服务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 证
据证明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还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
而
第29页/共37页
第四节、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含义 二、影响印象管理的因素 三、印象管理策略
(三)社会知觉的种 根据知觉的对类象,社会知觉可以分为对他人知觉、
人际 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等。
1)对他人知觉 指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从而 达到 认识他人内在心理状态的过程。
2)人际知觉 指的是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知觉,包 括对 自己与他人以及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 指的是人们通过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 种行 为而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认知。一个完整的角色知 觉过 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认知、角色行为和角色评价4个环
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作为社会知觉对象的可 以是
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和社会,还可以是人际关 系;
个人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所涉及的除
了服
第13页/共37页
(二)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
社会知觉是以一般的知觉为基础的,同时又包括了一般 知觉
中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与知觉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知觉的对象是纯客观对象,即作为知觉对象的人 是自
第33页/共37页
本章小结
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选择和组织,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 程称为
知觉。影响知觉选择的客观因素包括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活动 的程
度、重复程度、新颖性和熟悉性等,影响知觉选择的主观因素 包括
知觉者的个性、知识和经验、需要和动机。
049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西南大学网教2019秋季作业答案

0493 20192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环境民事责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般采纳无过错/严格责任原则.环境民事责任,一般认为是环境侵权责任,指环境污染行为造成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 我国环境侵权采取统一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般采纳过错责任原则2、 依照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下列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B. 页岩气. 风能、太阳能、水能. 海洋能,如潮汐发电 .生物质能、地热能3、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_________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 占用补偿 . 占多少,补多少. 有偿使用 .占用着负责开垦4、在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对于地方标准中未涉及的,而国家标准中已有的项目,应当______。
..制定地方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同时执行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以上都不对5、环保部门据发各种环保许可证和执照的行为或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其他法定应该履行的职责,这种行为属于______.侵权行为之诉.司法审查之诉.请求履行职责之诉.不作为之诉6、以下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________。
.土壤.潮汐能.矿藏.风能7、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是_________。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方针.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执行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8、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是_________。
.社会制度.社会治安.城市交通.生物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研究报告是( ).《我们共同的未来》.《内罗毕宣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人类环境行动计划》10、下列罪名中不属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是( ).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罪.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渎职罪.盗伐林木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11、环境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失不包括( ).直接损失.可得利益损时.间接损失.精神损失12、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环境标准13、以下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是().家养的猫.自然保护区里的水鸟.太阳.农田里的水稻1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技术性.综合性.区域性.社会性15、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 ).环境投资.乡村.城市绿地.古墓葬16、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 )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17、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继发环境问题18、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19、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类.人类和其他生物.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20、《水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 )的污染防治.湖泊..海洋.水库.内陆地下水21、征收排污费制度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使企业承担污染防止费用.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对排污企业进行处罚22、最早确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是(). C. 美国. D. 德国. E. 日本. F. 中国多项选择题23、我国目前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主要包括下列哪几类().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工业噪声防治24、下列属于环境纠纷的非诉讼处理方式的有:.行政处理方式.仲裁处理方式.环境侵权的私力救济.当事人之间的协商和调解25、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要遵循下列哪些原则().国家责任和全民义务相结合原则.合理收费原则.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原则.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原则26、我国2014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缺陷主要表现为().原则太多,细则不够.环境权的宣告和认可不充分.重污染治理轻生态保护.效力层级不够:由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非非基本法27、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雾霾型污染.放射型污染.烟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煤烟型污染28、我国2014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的法律实效缺陷表现为().地方政府认为环保部门执法过严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和财政收入.环保执法部门能力不足、难当大任。
安全学原理讲义(PPT 37页)

安全社会类: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经济工程、安全法学 社会科学性的安全因素,指人与人、人与物,或物与物的
时间、空间和能量联系因素。 安全系统类:安全运筹技术、安全信息技术理论
系统科学性的安全信息与能量的整体联系因素。 安全人体类:安全生理学、安全心理学
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 并人身伤亡,财物严重受,环境严重污染的事故。
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界定: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
5)重大危险源: 生产、加工、搬运与使用或存储危险物质,其数量
大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危险物质的单元或设施。
究范畴和学科体系,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为后叙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及方法
➢ 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后,懂得保护人身健康、保护 国家财产、保护环境、加强理论与安全新技术的研究。
➢ 学习要求:
✓ 理解并熟悉安全科学、安全观、安全认识论、安全方法论、 安全生理及心理、安全社会原理、安全经济原理等内容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其实质;
✓ 例如:2005年1月1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 示,2004年我国煤矿事故死亡6027人,其中有两起一次 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
✓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20年内第 28次飞行返程途中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
➢ 这种安全状态与现代化生产不适应的严重情况, 迫使从事安全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探 索事故或灾害孕育、发生、发展的规律,去寻 求一种对事物的安全性可以进行本质的定性与 定量描述,能够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的新的安全科学方法。安全科学正是在这种新 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物理相互制约

物理相互制约关系是指在一个物理系统中,不同的物理量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变化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关系。
这种相互制约关系在物理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1.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说明了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2.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说明了动量和力的作用时间之间的
相互制约关系。
3.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
说明了能量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这些相互制约关系在物理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学习教案

第二十八页,共37页。
宋代冯湛曾奉命打造战船。接受任务后,他不是照现有 的大船依样画葫芦,而是仔细分析多种船只的特点。他 发现:“海船底”可以涉伐,“战船”的“盖”可以迎 敌,“海船”的“头尾”则可破浪。于是,他把各种船 只的优点集中在一起,造出了多桨船。这种新型的多桨 船性能极佳,江河湖海无往而不可,且能载甲士二百人, 往来却极为轻便,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新式水军武器。
漫画给我们(wǒ men)什么启示?
第9页/共37页
第九页,共37页。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tǒngchóu)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寻求最
优目标
要求
整体处于(chǔyú)统率的主导地位,整 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 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 出场次序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 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着眼 (zhuóyǎn)整 体遵循性有序性
注重结构优化趋向
结果(jiē guǒ):第整23页体/共3功7页能大于部分功能之 和
第二十三页,共37页。
整体功能总是(zǒnɡ shì)大于部分功能之 和
第24页/共37页
第二十四页,共37页。
钟表是由各个(gègè)零部件组成,但任 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说 明什么?
整体(zhěngtǐ)
部分(bù fen)
第21页/共37页
第二十一页,共37页。
初赛
再赛
田忌
上
败
齐威 王
田忌
齐威 王
上
还是原来(yu上ánlái)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第1章
河海大学研制 第36页,共37页。
阅读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 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
亡
注意:发展与一般变化或运动的区别;
? 讨论: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准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
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 必然性、日趋灭亡的 东西。
第1章
第20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是多样的,因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一,它统一于客观存在性。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 的根本规律。
第1章
第9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及特性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列宁唯是一如特何定性义:“物客质观”概念? 实在性;可它的知意性义是;什多么样? 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
第1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2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徐悲鸿画马
第36页,共83页。
❖社会历史性
猿
牛拉犁
拖拉机
第37页,共83页。
实践的形式
生产实践
插秧
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
科学实验
工人做工
第38页,共83页。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 标志的。 ❖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第33页,共83页。
实践的要素
原始人劳动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收割
实践手段
第34页,共83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
生产劳动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实践 客体
实客 性观
现
第35页,共83页。
能动性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 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活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1页,共83页。
教学要点
❖ 世界的物质性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2页,共83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3页,共83页。
第39页,共83页。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 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