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立法十年大事记

合集下载

2014年我国法律界大事记(详细)

2014年我国法律界大事记(详细)

2014年我国法律界大事记立法“宪”设立宪法日: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其目的是为增强全社会的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宪法宣誓制度:《中共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拟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培养领导干部对宪法的忠诚。

“民”《决定》指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撰民法典。

“刑”刑法死刑修改: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取消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战时造谣惑众罪等九个罪名的死刑,有利于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引导社会提高尊重生命的意识。

刑事诉讼法改革: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部分条款的修改,使刑诉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也与近年来坚持以庭审为中心的改革方向一脉相承。

“管”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撰统一民法典新签更多双边引渡条约: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经表决决定批准了中国同阿富汗及中国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引渡条约。

至此,我国已经同36个缔结双边引渡条约,为我国打击犯罪,与相关国家开展引渡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执法“改”政法委职权改革工作重点转向把握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10月20日至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全会首次以专题形式讨论依法治国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司法“审”人民陪审员制度:《决定》提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

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2年,弹指一挥间,但缔造了一段辉煌的法治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

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

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

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
和平共五项原则形成
1955年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6年(国防)
仿制“歼5”成功
1956—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56年
中共八大
1958年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0年代
60年代初
西藏完成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64.10(国防)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1984年底(香港)
中英发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5年
国有企业改革起步
1986.3
863计划
1987年(台湾)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中共十三大
1987年底(澳门)
中葡发表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90年代
1990年
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台湾)
1991年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大陆)
1972
2月
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日
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交,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3年
袁隆平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76.10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80年代
1980年(开放)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
年代
重大事件
40年代
1949.9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10
开国大典
50年代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
1950.10—1953.7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2篇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上)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以其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决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进行一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49年9月15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代表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确立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的各级领导,并通过了国家计划、土地改革等重要决议。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2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式换届选举。

会议期间,代表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案,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权力的领导地位。

会议还讨论了国民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问题。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9年3月17日至4月1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受到了“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会议期间,代表们讨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问题。

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正案,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要调整。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5年1月13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代表们讨论了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要问题。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8年12月20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会议期间,代表们通过了《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决议》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指导意见。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83年6月1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的一次重要会议。

十年大事记

十年大事记

十年大事记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0年第1期孙志刚: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事件回放:广州打工的大学生孙志刚,因为没有暂住证,导致被收容,被毒打,最终被剥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这件发生在2003年4月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孙志刚的悲剧引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

通过互联网及报刊杂志等媒体,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

先后有8名学者上书人大,要求就此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

三个月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公布,1982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标志性意义:孙志刚用生命的代价,让“收容”变为“救助”。

七年过去,孙志刚已成为一个象征公民权利的符号,他的死是公民权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他基志铭上的话发人深省:逝者已逝,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生之重,法治之重。

黄静:裸死女教师引发的中国网络第一大案事件回放:一个年轻女教师的非正常死亡,引发了网络舆论持续三年的关注。

黄静案源于2003年初的一个离奇事件:一对恋人,夜深晚归,共宿女方宿舍一晚,第二天早晨女方黄静却被发现裸死在住所,男方差俊武涉嫌强奸犯罪。

当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通过网络参与到这个案件中来时,黄静案也便并始从一起案件,变为一个社会事件。

在网络的声援下,这起案子几经周折,反复多次,五次尸检,六个鉴定结论。

因多份结论矛盾的死亡鉴定和以网络为主的高度“舆论审判”,此案被称为“中国网络第一大案”。

法院最终采信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死亡鉴定意见——在潜在病理改变的基础下,因姜俊武采用较特殊方式进行的性活动促发死亡。

姜俊武被判无罪,但对黄静的死亡后果承担50%的民事责任。

黄静案中,民间机构不认可警方结论,在网络上引发了对公安系统自侦自鉴制度合理性的质疑。

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建立了更加统一的司法鉴定制度,进一步为加强司法公正提供保障。

一图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历程

一图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历程

1 9 9 2 年1 0 月
八届全国人大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及法治 建设的新方向。 点评:把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完全纳入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中。
1 9 9 7 年9 月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 写进宪法。 点评:开始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
展望:2 0 1 4 年1 0 月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点评: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将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法治建设描绘 具体清晰的路线图。
结语
依法治国,无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虽然法律体系已经建构起来,但“纸面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 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适逢全面深化改革广泛展开、反腐败纵深推进之 际,法治中国建设迎来全面推进的最佳历史契机。
1 9 7 8 年1 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 加强法制。 点评: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及时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确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 点评: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将民主法治建设提到崭 新的高度。
一图了解 中国法制建设发展历程
1 9 4 9 年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点评:为新中国初期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1 9 5 4 年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五四宪法》。 点评:为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和发展提供宪法基础,标志着新中国法制 的建立。
2 0 0 3 年1 0 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点评: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党领导立法的案例

党领导立法的案例

党领导立法的案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已经被正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之中。

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这项事业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

立法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显得尤为关键。

以提高立法质量为抓手,创新立法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依然任重道远。

为此,我们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立法的历史进程,探究如何在立法中更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总结党领导立法的历史经验和实践途径,从而完善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有权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制定法令;国务院根据宪法、法律和法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

在地方,只有民族自治地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来多次修改地方组织法,特别是通过1982年修改宪法、2000年制定立法法,基本确立了我国现行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宪法和立法法等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省级和较大的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省级人民政府、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享有规章制定权。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经批准生效。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可以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历届中央会议及相关文件

历届中央会议及相关文件

附1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重大法律通过、颁布和生效时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04.3 宪法修正案三次会议 05.3 反国家分裂法五次会议07.3 物权法——2007.10.1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 03.8 行政许可法——2004.7.115次 05.4 公务员法——06.1.117次 05.8 治安管理处罚法——06.3.123次06.8 监督法——07.1.128次07.6 劳动合同法——08.1.129次07.8 反垄断法——08.8.130次07.12 劳动争议仲裁法——08.5.1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次08.4 残疾人保障法 08.7.14次 08.8 循环经济促进法 09.1.15次08.10 消防法——企业国有资产法——09.5.16次08.12 防震减灾法 09.5.17次09.2 食品安全法 09.6.1刑法修正案(七)公布之日保险法 09.10.18次09.4 邮政法 09.10.19次09.6 统计法 2010.1.110次09.8.27 人民武装警察法公布之日11次会议:2009.10国家赔偿法侵权责任法附2:历次中央全会及文件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前序: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四中全会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五中全会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六中全会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二中全会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 1985年9月1 ·关于同意一部分老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三个委员会成员的请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六中全会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四中全会 1989年6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五中全会 1989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人大立法十年大事记
全国人大立法十年大事记
◆2003年3月1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吴邦国委员长提出:“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抓紧制定一批新的法律,及时修改完善一批现有法律,争取在本届任期内,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003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从法律上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权限,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许可程序。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了公务员的9项基本义务和16项纪律规范。

◆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明确了人大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要内容、基本形式和主要程序,是对宪法和法律关于人大监督职权的具体化。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这部法律在1994年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员工的保护力度,提升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

◆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对现行法律的清理工作,找出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分类进行处理。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要求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统一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取消食品“免检制度”等,开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新阶段。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到2010年底,中国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