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师导学案)-.doc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3、解释题意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南园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doc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doc

通道一中直二年级董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夜归鹿门歌主备人向掌兰备课组成员学菊利群晓英帮桂隆武课型新授课1时总课时1授课人集体备课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S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法法教学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显示平台教学过程导学案二次备课(修改)导入新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谁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和王维并称“王孟”,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乂称之为孟山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K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2 .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幌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o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幌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
《夜归鹿门歌》导教案
教课重点:
1.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观点; 2 .运用赏析方法“置身诗境 , 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尝诗歌境界。

预习案:
1.预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教材 22-24 页,理解“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观点含义;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预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内容,经过领会心象,感觉作者的感情。

学习指引:
一 . 朗诵诗歌《夜归鹿门歌》,经过读来感觉诗人的感情。

二 . 小组合作研究。

依据一般鉴赏诗歌的方法,达成以下的合作研究问题:
(一)看题目。

思虑:从题目中,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
认识诗人的基本状况和写诗背景。

(三)看主体。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唐朝孟浩然)
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滩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寥寂,唯有幽人自往来。

改: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唯有幽人自往来。

思虑: 1.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以为哪首诗更好?为何?
2.被删减的诗句写的是哪些地方的景?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
色?表现了如何的感情?任选此中一、两句进行剖析。

3.全诗依据时间空间次序,描绘了哪些地方的场景,请找出这些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精练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些个场景。

三 . 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谈谈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

)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导入新课2、诗人简介一、作家作品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

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以隐士终身。

孟浩然轶事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是指在学习某一篇文学作品之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导引和课程设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二选修《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一、导入1.通过给学生玩一段胡琴的音乐,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具有浓郁中国音乐特色的课堂气氛。

2.教师可以围绕这首诗的题目、内容、历史背景等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展开思考,逐渐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特点。

二、阅读1.给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大体情节,注意强调叙事性质的体裁特点。

2.让学生阅读原文,感受作者所写的诗意,以及抒发的情感。

三、分析1.分析《夜归鹿门歌》的修辞、语言特点、文学风格等方面,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发现这些情感在一首文学作品中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1.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叙述诗意时所运用的意象、象征以及这些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就“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这个话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这个话题下交流彼此的看法,思考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有哪些价值、作用等问题。

五、总结1.帮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和重点。

2.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对现代人的意义和应用”这个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这首文学作品对我们现代人的重要意义。

六、拓展1.安排一些与这首诗相关的拓展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延续专题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扩展。

2.组织一些读书分享会或写作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这首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本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我们能够看到,作为一首极具文化内涵的古典诗歌,在课程设计上有着多种可能性,对于学生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意义与重要性都有很大帮助本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的设计,以这首古典诗歌为主线,通过分析修辞、语言特点、文学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此外,还通过拓展练习和读书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这首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作家作品】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⑤济:渡⑥端居:安居⑦耻(ch 1 )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⑧徒:白白的⑨楫:(jí )划船用具,船桨)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 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整体感知】1.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昼:昏:,天刚黑的时候昼已昏:(昼:白天;昏:傍晚;昼已昏:天已黄昏)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江村走去)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岩扉:,(岩洞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惟:(只有)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微观探究】:置身诗境(一)寻场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两两合作,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明确: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二)入场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明确: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第3 页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三)比场境1、找出前两联和后两联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明确: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2、除此对比,同学们能找出两个场景内部存在的对比吗?明确: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明确: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微观探究】:缘景明情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 (《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总结升华】1、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思路明确: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2、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明确: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背景补充】孟浩然与鹿门山。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作为一首唐代叙事长诗,《夜归鹿门歌》以其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成为古代华夏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名导师,在教授本诗时,如何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其精神内涵和道德情操,是本案设计的核心目标。

一、兴趣引导作为一首唐诗,一般学生的文化背景下,这首诗并不是很相识。

因此,在展开本诗导学之前,先要进行兴趣引导。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介绍本诗的作者——李白:可以结合李白的介绍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多角度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2. 划重点:分别读出本诗题目中的“夜”、“归”、“鹿门”、“歌”四个字,让学生们猜测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播放一张鹿门夜景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那光幕闪烁、人声鼎沸的夜晚。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们进入本诗的想象世界。

二、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时,应该区分“五言诗”的特点,以及李白的文风和思想:1. 文学风格:李白的诗歌特色是袒露、豪放、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迎合了市井文人口味。

2. 思想意蕴:如同李白的诗歌,李白的一生也十分豪放、自由。

他始终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命价值,不愿意按社会规范行事。

这种思想精神反映在本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阅读理解本部分,将结合导师的课堂授课和传统阅读题进行综合性阅读。

1. 物象描写。

学生应从物象描写中寻找莫大的诗意。

2. 情感表达。

学生应剖析诗人借助情感的运用表达出对亲人的敬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3. 抒情手法。

学生应分析诗人使用的抒情手法,窥探它厚重的意蕴和内涵。

四、文本分析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设计以下内容:1. 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应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和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揭示出本诗的思想内涵。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应将焦点聚焦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提取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着重讲解音韵、形象和结构性特点。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1)领会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隐逸情怀。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写作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

”则“鹿门”之名,似起于汉末。

而孟浩然来游鹿门山,大概在其四十岁前后。

此时,他正处于仕途困顿、痛苦失望之中,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写下了这首《夜归鹿门歌》。

四、诗歌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五、诗句解读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首句写黄昏时分,山寺传来悠扬的钟声,表明天色已晚。

“昼已昏”三字,点明时间,同时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迷蒙的氛围。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的喧闹场景,“争渡喧”三字,生动地展现了渡口的繁忙和嘈杂,与山寺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这两句写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而诗人自己则乘船返回鹿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舰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笫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哽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
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乂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

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幌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幌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 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幌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R 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小组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1、分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诗歌开篇两句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巳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吭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3、开篇两句这种比照暗示看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乂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4、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乂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即庞德公,
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我:“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
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巳远”的诗句。

5、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 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拓展提升】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反馈训练】
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