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学案
学案5: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背诵这两首诗,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赏析,加深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的理解。
[学习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天天预习]1.课文精句积累(1)鹿门月照开烟树,。
(2),惟有幽人自来去。
(3)漠漠水田飞白鹭,。
(4)野老与人争席罢,。
2.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文本研读]1.请认真诵读《夜归鹿门歌》,结合课内注释,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恰当理解诗句意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赏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一诗,在理解诗句意义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诗歌的对仗美与意境美。
(1)诗歌中的那些词句最工整(对偶)?(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
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问题探究]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学习小结]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认识两位大诗人,了解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特色,这对于我们诗歌鉴赏能力、人生价值观念、生活品位等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2、__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夜归鹿门歌》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学习目标:、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学习重难点: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学习时数:一时一、预习学案:、孟浩然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字______。
襄州襄阳人,世称________。
以写_______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二、赏析学案:、分析第1联: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2、分析第2联: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3、分析第3联: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三、演练学案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回答下列问题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①,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③。
山中习静观朝槿④,松下清斋折露葵⑤。
野老与人争席罢⑥,海鸥何事更相疑⑦。
【注释】①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②藜:一种可食的野菜。
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送饭食到田头。
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③夏木:高大的树木。
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④槿(ǐn):植物名。
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
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⑤清斋:素食,长斋。
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⑥野老:诗人自称。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学案1: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问题一: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朝代与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齐名,号。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
问题二:学生诵读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问题三:首联“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出现了哪两种声音?分别给你怎样的联想?这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志向?问题四:颈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诗创造了怎样的一种情境?问题五: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问题六:“幽人”指谁?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志向?问题七:小结主旨延伸拓展: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的生平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作为一首唐代叙事长诗,《夜归鹿门歌》以其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成为古代华夏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名导师,在教授本诗时,如何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其精神内涵和道德情操,是本案设计的核心目标。
一、兴趣引导作为一首唐诗,一般学生的文化背景下,这首诗并不是很相识。
因此,在展开本诗导学之前,先要进行兴趣引导。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介绍本诗的作者——李白:可以结合李白的介绍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多角度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2. 划重点:分别读出本诗题目中的“夜”、“归”、“鹿门”、“歌”四个字,让学生们猜测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播放一张鹿门夜景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那光幕闪烁、人声鼎沸的夜晚。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们进入本诗的想象世界。
二、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时,应该区分“五言诗”的特点,以及李白的文风和思想:1. 文学风格:李白的诗歌特色是袒露、豪放、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迎合了市井文人口味。
2. 思想意蕴:如同李白的诗歌,李白的一生也十分豪放、自由。
他始终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命价值,不愿意按社会规范行事。
这种思想精神反映在本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阅读理解本部分,将结合导师的课堂授课和传统阅读题进行综合性阅读。
1. 物象描写。
学生应从物象描写中寻找莫大的诗意。
2. 情感表达。
学生应剖析诗人借助情感的运用表达出对亲人的敬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3. 抒情手法。
学生应分析诗人使用的抒情手法,窥探它厚重的意蕴和内涵。
四、文本分析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设计以下内容:1. 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应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和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揭示出本诗的思想内涵。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应将焦点聚焦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提取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着重讲解音韵、形象和结构性特点。
最新整理高中夜归鹿门歌学案教案.doc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任务性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栖隐岩扉寂寥嵩山轩冕作揖耆槎头鳊(二)文学常识天空孟浩然(689~740) 代诗人,本名,字。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
以写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的人,不乐于。
他的性格和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和以及。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 ,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参考答案:唐代浩浩然孟襄阳田园山水孟山人盛唐困顿失意洁身自好趋承逢迎耿介不随清白高尚山水田园隐居的逸兴王维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三)我最喜欢的诗句二、我的问题三、难点质疑1、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这些景物可以分成之景和之景。
2、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前两联诗句描写的场景,概括画面的特点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⑵分析后两联所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根据作者对两种生活态度体味诗人情感。
3、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营造的环境。
4、孟诗不事雕饰,即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请从全诗简要分析。
5、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简要概述这首七古怎样体现了这些特点。
6、请运用缘景明情的思路(绘景——析景——摹形——溯情)分析鉴赏《宿建德江》。
2-2《夜归鹿门歌》学案(新)

《夜归鹿门歌》学案(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隐逸志趣。
3.情感与态度: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二、导读1、了解作者。
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2、解题:《夜归鹿门歌》:交代时间,夜晚;地点,鹿门;内容,归,归去,归隐。
歌:文体,歌行体,古体诗。
3、背景: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三、导思1.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场景。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4、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四、导练【跟踪试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相同的一组是() A.缉私编辑修葺开门揖盗B.揣摩端倪湍急惴惴不安C.绮丽犄角倚仗掎角之势D.啜泣拾掇辍学气息惙然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喧闹糜烂驱利避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B.脉搏宣泄一言九鼎无事不登三宝殿C.蝉联辐射仓皇失措差之毫厘,缪以千里D.急燥炽烈钩心斗角长江后浪推前浪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看得出,他对我们的工作还算满意,心情很好,否则就不会对我们这样娓娓而谈了。
《夜归鹿门歌》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夜归鹿门歌》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作家作品】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并称“王孟”。
【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
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余:。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
惟:。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微观探究】:置身诗境(一)、寻场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两两合作,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二)、入场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
(三)比场境1、找出前两联和后两联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学案
一作家介绍
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返乡,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我们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有哪些?
二.赏析诗歌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5、对“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理解。
、
三.探究讨论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
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试结合必修⑤中学过的闻一多的
《孟浩然》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3.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