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

这门学科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矛盾和运行方式,以及对社会政治变革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进行了深刻剖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这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不均。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还关注了阶级斗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
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这种阶级斗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分析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的可
能性进行了探讨。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瓦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资
本主义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解当代经济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变革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矛盾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通过对经济形态、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律以及其存在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通过对事物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也就是超过工人生活所需的劳动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来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关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存在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矛盾,以及随之产生的资本积累和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焦点之一是资本积累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无限的资本积累为目标,通过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来实现。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生产过剩和无法实现的价值增长引发经济危机,进而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提出了根本性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研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演进过程,揭示了社会经济形态及其相应的生产方式的变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等方面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私有制和利润驱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劳动力则成为商品,被买卖和剥削。

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个人和企业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换,通过竞争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存在。

从商品生产到商品交换,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过程。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商品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被组织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合作和分工,工人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与工人签订雇佣合同,让工人为自己创造利润。

但工人创造的利润并不全部归自己所有,而是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资本积累的规律。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货币价值与其劳动力价值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维持他们的生活,而剩余部分却被资本家占有作为利润。

马克思指出,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被低于它所创造的价值。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力价值相对降低,导致剩余价值率的上升。

然而,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工人的消费能力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剥削与阶级斗争,它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矛盾与阶级对立,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基本原理、重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经济学、阶级斗争等重要概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随后,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雏形。

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独特的贡献之一,它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2. 商品经济学商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研究商品的交换关系,揭示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改变,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构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为我们深刻理解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剥削的本质和规律,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和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再次,社会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为我们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最后,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经济危机规律和周期性,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避免的产物。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剩余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和作用。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规律。

2、难点(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如价值、使用价值等。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经济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经济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如商品价格的波动、工人的工资待遇等,引发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激化、工人运动的兴起等。

(2)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如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等。

3、商品与货币(1)讲解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通过具体的商品例子,让学生明白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解释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3)介绍货币的产生和职能,使学生了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4、劳动价值论(1)深入分析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即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探讨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经济中的意义和应用。

5、剩余价值论(1)讲解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明白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2)分析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3)探讨剩余价值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生活的学科,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理论,通过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指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经济的核心活动。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私人占有、自由竞争、利润追求等特征。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所得到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2.1 基本经济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的经济概念需要了解。

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概念。

商品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组合,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

2.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造成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不公平性。

2.3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重要理论。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基本度量单位。

通过研究价值规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商品交换和利润产生的原因。

2.4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新的功业主义发展→重商主义(金银、对外贸易) 与农业相应→重农学派(农业创造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市场) 十七世纪中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物,以此为前提。

18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下,加剧了矛盾→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转变,为束缚制度的力量而非推动力量。

产业革命创造了产业工人阶级,自在到自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客观上需要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和空想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实践中发展⑴辩证原理: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⑵人物:列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赎买)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过程3.物质资料的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自然规律是长期不变,经济规律随经济现象而变化2.经济规律的作用过程受到利益影响。

例如:中国改革3.人可以认识利用经济规律四、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P20)1.四方面互相联系制约的辨证关系⑴生产对分配交换起决定的主导作用① 生产为分配交换消费提供对象,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② 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 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性质和发展 方向的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叫基本的 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积累和再生产 第四章 资本循环与周转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第七章 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地租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
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四环节的 关系
生产——起点; 消费——终点; 分配、交换——中间环节。 生产起主导作用,决定分配、交
换、消费的对象;性质;水平。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也起到 反作用。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
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 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 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 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 展进程。 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 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 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 动的区别。 ●简单劳动 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 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 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 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 从事的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或
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 动的产品可以和多量的简单劳动 的产品相交换。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属于不同所有
上述两个条件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 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 的性质。但要实现为社会劳动,就必须
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商品内在矛
盾的根源就在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
矛盾。因此,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
盾构成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矛盾。 返回第一节
第二节 货 币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 矛盾统一体。 统一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 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 劳动的两个方面。
差别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劳动的自然 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 反映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 的劳动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
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学习政治经济学目的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经济‛的含义
在古代典籍中‚经济‛一 词,指‚经邦济世‛、‚经 国济民‛ 。 现代语言中 对 ‚经济‛一词有多种理解:
近代和现代‚经济‛一词,大致有如 下几种含义:
节约、精打细算
个人生活的用度
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 或总体的简称
生产力 生 产 方 式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人的劳动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
务—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
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类型
1)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2)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3)某个社会独有的经济规律 在某个社会中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
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他的 《经济论》一书中,首次用‚经济‛一 词,意指家庭管理。亚里士多德《政治 学》中的‚经济‛也是研究家务,即奴隶 主经济问题。
(二)经济学:研究经济的学 问。
色诺芬《经济论》 指 家庭管理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 隶主经济问题。
政治经济学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蔄茂兰
教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主编:
刘诗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导论
学科性质:属于理论经济学。
学科地位:在经济学的各门科学中
居于基础性学科的地位,是经济学
科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必须 学习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 。
本章教学重点
政治经济学的研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
二、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
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 是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 劳动反映劳动的自然属性。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 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抽象 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 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2)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
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3)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 是人们用来
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3.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 互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
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 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 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 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 己的方法论基础。
(二)科学抽象法
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 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 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 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包括两个方面: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 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第二,研究生产关系还必须联 系上层建筑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有反作用。 因此研究生产关系还必须联系上层建筑。


总结
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
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 了理论基础。 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 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 露和批判,阐明了制度变更的必然 性,另一方面也结合对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 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最深刻 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因此,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论,也是 运行论。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生产力基本要素 (1) 劳动者: 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 动者。
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起源
●简单价值形式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 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 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例如:
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起源
●简单价值形式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 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 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例如:
威廉•配第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主要贡献: 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 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他们把资本主义 制度看作永恒的制度。
到了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 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 庸俗经济学便产生了。 代表人物;
经济学家们的著作: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马 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纲要》 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萨缪尔逊《经济学》
加上‚政治‛并不意味研究的对象是政治 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
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
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同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马
克思和恩格斯在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
系列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展现了他们的经
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
除掌握上述研究方法外,还应该
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 如实证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等,使政治经济学理 论表述和论证更为完善、更为准确。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注意
用全面的、系统的观点看待马克
思主义; 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 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 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 一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
即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 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二、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1.劳动生产率:
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 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 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 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