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中的社会史_内容和框架结构

合集下载

大一国史概要知识点

大一国史概要知识点

大一国史概要知识点在大一的国史概要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下面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古老而辉煌的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

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繁荣的王朝,周朝则创立了封建制度。

这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各有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辈出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割据,诸侯争霸,但也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朝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货币、计量等制度。

同时,秦朝还推行了严苛的法家思想,以法治为中心,大力推行法律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汉朝的辉煌与文化传承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封建王朝,有着千秋万世的影响。

汉朝文化传承了先秦的传统,发展了儒家思想,并且还进行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交流。

汉朝的兴衰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六、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文化繁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如曹操、诸葛亮、陶渊明等。

他们的存在使得这个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七、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这些时期的政治制度各有特点,社会经济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今)知识结构(河北乐亭一中杨海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今)知识结构(河北乐亭一中杨海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今)知识结构: (二)经济:
1、过渡时期(1949-1956): 建国初土改 A农业: 两次生产关系调整: 农业合作化 (1)部门(行业): B工业: 一五工业化建设 (2)经济结构: 优先发展重工业 (3)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所有制: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2、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 1956年正确探索: A论十大关系;B中共八大:a主要任务;b经济建设方针 1958-1960年重大失误:盲目发展生产力: 大跃进运动 超前的生产关系: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1965年调整恢复: 八字方针: →1965年恢复任务完成 3、文革时期(1966-1976): 整体:遭受严重损失: 5千亿元 阶段:恢复: 复苏:周恩来调整 回升:邓小平整顿 4、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 (1)总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部门(行业): 农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工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0年代;90年代以后 (3)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71-1979年70年代: 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外交政策调整: 不结盟政策 (3)新时期:外交成就: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今)知识结构:
(六)文化: 1科技: 1949-1956: 重点发展尖端科技:一堆、一弹、一素 文革时期: 一弹、一星、杂交水稻 新时期: 航天科技最瞩目 过渡时期: 扫盲教育 2教育: 十年时期: 全面教育、着眼于工业化建设 文革时期: 教育革命 新时期: 拨乱反正-三个面向-科教兴国-完善教育立法 过渡时期、十年时期: 双百方针 3文艺: 文革时期: 文化专制→八亿人口八个戏 新时期: 恢复“双百”方针;提出“二为”方向 (七)社会生活: (1)服装、服饰: 1949-1976:政治色彩强烈、颜色、款式单一 1978以年: 思想解放、异彩纷呈、美观适体 (2)票证制度: 由确立→取消

国史大纲 国史纲要

国史大纲 国史纲要

国史大纲国史纲要
国史大纲是一份系统概括中国历史全貌的基础性资料。

它将中华
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期分类,详细描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特点,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
参考资料。

《国史大纲》分为十七册,分别为《上古史》、《夏商西周史》、《秦汉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明史》、《清史》、《近现代史》等。

其中,《上古史》涵盖夏、商、
西周等时期,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先民文明的发展;
《秦汉史》主要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变革,以及汉武帝时期的疆域扩张和国家安定;《明史》则详细介
绍了明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揭示了明朝的兴衰
起落。

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中,《国史大纲》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科技成就等方面均有涵盖,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
个系统全面的历史图谱。

同时,由于《国史大纲》准确、详实、科学
的把握了中国历史,所以在社会教育、文化研究、政治决策等领域有
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意义。

国史大纲文档

国史大纲文档

国史大纲一、引言国史是研究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它记录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国史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以国史大纲为题,总结了国史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国史的重要意义。

二、国史的定义和意义国史是对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记录和研究的学科。

它不仅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还包括国家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演变。

国史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今后的影响。

三、国史研究的方法国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历史记载的比较和验证等。

史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包括文字记录、文物遗迹、口述资料等。

研究者需要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些史料,以获取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揭示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比较和验证不同历史记载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也是国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国史的分期和分类国史可以根据时间和内容的不同进行分期和分类。

按时间分期,国史常以朝代为单位,如中国历史可以分为夏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

按内容分类,国史可以分为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军事史等。

政治史主要研究国家政权的兴衰、统治者的更替和政府组织体制等;经济史则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史研究社会制度、社会阶级、社会关系等;文化史研究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变革;军事史则关注军队组织、战争和战略等。

五、国史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国史的研究对于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

通过研究国史,我们可以了解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国史可以帮助国家进行制度改革和政策制定。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制度的研究,国家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优化现有制度和政策,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社会结构与阶层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社会结构与阶层

第七章社会结构与阶层一、商朝的社会结构商朝的社会结构在甲骨文中有较多记载,根据甲骨文:商王为最高统治者,自称“余一人”。

贵族集团的主体是与商王血缘关系较近的宗族,包括“王族”、“子族”、“多子族”等。

贵族的宗族关系主要通过祭祀来体现,直系祭祀与旁系祭祀有明显区别。

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亦即广大的农村公社成员,在卜辞中称为“众”或“众人”,他们是商部族的后裔,与商王有着疏远的血缘关系。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是“工”或“百工”,其社会地位还不完全清楚。

奴隶在社会上大量存在,其来源主要是战俘,在卜辞中则具体有“羌”、“仆”、“奚”、“妾”等不同名称。

商朝统治者往往将奴隶成批用于人殉和人祭,这既在卜辞中有大量记载,又为已发掘的许多墓葬、祭祀坑所证实。

人殉、人祭的盛行表明奴隶在生产劳动上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体现了商朝奴隶制的不发达性或原始性。

二、西周的社会结构西周社会结构最大的特点是国、野区分制,它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

国、野之分在商朝可能只有粗略的萌芽,形成较普遍的制度是在周初分封以后的事。

周初分封诸侯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

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通常就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

这种城(包括其近郊)在当时也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为“野”。

国、野之分由此形成。

诸侯又向下分封采邑给卿大夫,采邑分为都、鄙,其中心据点为都,都外田土为鄙,区分原则与国、野相同,也可以纳入国野制范围论述。

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

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又称“君子”。

他们世代垄断官职、爵禄,辅佐国君统治国家。

贵族是国人的核心,所以有“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的说法。

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自由民),他们有自己的经济、职业(如务农、从事工商业等),并对国家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

国史知识点

国史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文革”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

【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一、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参战的目的和当时严峻的形势来分析:①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公然出兵朝鲜,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其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把它作为反苏和反华的基地,是其全球霸权政策的一部分。

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空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同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③为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维护中国的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新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组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军的武装侵略。

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只是“保家卫国”,而绝不是与美国争夺地盘。

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陆续撤回中国就是明证。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④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⑤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建设等等。

中国古代史总结(1)

中国古代史总结(1)
①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变法(背景、要解决的问题、措施、策略与 特点、影响、启示等) 秦的统一(条件、过程、意义等) 巩固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交通、制度等) 创建制度(皇帝、中央、郡县) 开疆拓土(奠定基本疆域) 暴政虐民(焚书坑儒、长城、大兴土木) 民族认同、制度起源、社会转型、历史人物等角 度
“德均则卜” 士 庶
礼节民心, 乐和民性,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从“封邦建国”到“封建亲戚”——天下归周 从“宗法关系”到“家国同构”——天下归宗 从“制礼作乐”到“协和万民”——天下归心
尊尊亲亲的文化氛围 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图 解 历 史
镐京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从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到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传统农耕经济(农、工、 商)的不断发展
文化: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演 变;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
• 政治制度、政治人物、政治改革、民族关系、政治事件(秦 的统一)、政治现象(改革、统一、分裂)
如: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始皇: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孝文帝: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 唐太宗: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康熙帝: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小结:
秦汉以来的法制,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法诸法合 一,司法行政不分,形成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明清的法制体系,把中 华法系推到了尽头,却缺乏向近代法制体系转化的内在机制。到了晚清, 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逼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但是, 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近代化道路。
(3)古代中国的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一、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旨在全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让读者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二、古代中国1.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和文物-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分裂2. 帝国时代的兴衰- 秦始皇统一六国- 汉朝、三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隋、唐、宋时期的中国疆域扩张与文化繁荣- 元、明、清朝的外族统治与土地改革三、近代中国1. 清末封建社会的崩溃- 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不平等条约- 农民起义与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 中华民国时期-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与解放区的建立- 共和国的诞生与国共合作的解体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1. 建国初年的政治与经济体制- 三反五反运动与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建设与计划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五年计划的实施2.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与经济特区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合作与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 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进展- 文化、艺术、体育的繁荣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挑战与前景1. 持续的经济增长与改革发展趋势2. 外交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崛起3. 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4. 科技创新与未来发展方向六、结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内容大全》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希望读者通过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价值观多样的国家,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个国家的多样性,为共同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李 文 提 要:社会史本当是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目前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还基本是一片空白。

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需要对建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和社会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于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和学科构建成为急需开展的课题。

目前的中心任务是要构建一个比较成熟的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先分门别类地研究专题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综合研究总体史。

而方志界已经在社会史研究和记述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很值得国史研究借鉴。

关键词:国史 社会史 新方志笔者以为,社会史本当是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以往长期致力于经济史和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对社会史关注不多。

2010年当代中国研究所新成立社会史研究室,由笔者负责研究室的工作,摆在面前的首先就是要搞清楚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为何、研究的现状如何,以及它的学科体系和基本框架等等。

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社会史在我国的史学界还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还基本是一片空白,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去创建一个新的学科,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正好有机会参加2010年新方志编纂论坛,笔者鼓起勇气把意见提出来,就教于新方志编纂领域的专家们。

一 社会史研究的现状和不足据当代中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田居俭先生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来,社会史研究或许是史学研究中较为红火的研究领域之一。

1986年10月,由《历史研究》杂志编辑部、南开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牵头召开了首届社会史研讨会,拉开了新时期复兴社会史研究的大幕。

笔者与这两家单位有着深厚的渊源。

此后,经民政部社团司批准,成立了协调各地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史学会。

有关出版社出版了各种社会史通史、专史著作和各类社会史丛书或资料,见诸报刊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高等院校一些文科专业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社会史课程,并设立了以社会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

社会史研究的日益兴旺,不仅改变了以往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分天下的单调格局,并且拓展了领域,丰富了选题,充实了内容,成为当今百花争艳的史苑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但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史研究在某些学科认识上还存有诸多分歧;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不足,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倾向;从时段上来看大多围绕明清时期或者近代中国进行,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史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二 关于开展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新中国的历史不同于以往历朝历代的历史,也有别于近代以来的民国发展史,是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每次都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刻变化,包括经济和社会结构、民众的衣食住行、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等等。

与此极不相称的是,我国学术界却未能对此展开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

某些学科探讨过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在婚嫁家庭、社会生活的变迁、宗族或家75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族制度等社会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学科视野的局限,这些成果往往难以关注到问题的细部和全部。

而现在的当代史学界,则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政治史或精英史的路子,关注重大政治事件及政治精英的历史,热衷于宏大叙事和“大历史”的表述,对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基层社会的运作规律等活生生的历史缺乏深入细致的梳理。

田居俭先生曾发出呼吁:无论从中国通史的一个断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角度审视,还是从中国正在经历并将长期经历的一个社会形态史(社会主义史)的角度审视,当代社会史都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

当前,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和谐社会的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布局,社会政策的不断出台,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都需要对建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和社会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也使得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和学科构建成为急需开展的课题。

国史研究和国史学科建设应当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大力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相对应的当代社会史,从根本上改善以往国史研究雷同于中共党史研究(建国后部分)的格局,关注和研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历史本来面目。

为此,笔者高兴地看到,方志界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和框架设计我们所讨论的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作为中国现当代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的,她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及其演化规律。

具体说来,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为主线,以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构建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全面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变迁、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以及社会问题及社会治理等。

在规律探讨、问题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对策,有针对性地分析和阐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为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历史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撑。

鉴于现有研究的基础和现状,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是要构建一个比较成熟的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

我们设想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为(假设它是一部专著):上篇:第一章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背景与意义———第一节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第二节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与实践;第三节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价值。

第二章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第一节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内涵与学科定位;第二节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第三节中国当代社会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中国当代社会史的资料———第一节新概念、新方向、新领域是开启社会史史料宝库的钥匙;第二节将被排除在视野之外的图籍、文书纳入社会史史料库;第三节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史料进行新的挖掘与诠释;第四节社会史的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第四章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史的“他山之石”;第二节多学科对话下的多元化研究趋势;第三节微观与宏观: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和争鸣;第四节“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大社会与小社会;第五节国史中的社会史。

第五章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难点和走向———第一节热点;第二节难点;第三节走向。

下篇:第一章新中国的人口和民族———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第二节人口的结构和分布;第三节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第四节人口管理和人口流动;第五节人口与发展;第六节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第七节民族政策;第八节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演变。

第二章新中国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第一节民生政策;第二节社会福利政策;第三节社会保障政策;第四节教育政策;第五节社区85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治理与社区建设;第六节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七节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八节社会工作;第九节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事业;第十节“黄、赌、毒”与社风治理。

第三章新中国的民众日常生活———第一节物质生活的变迁;第二节精神生活的变迁;第三节婚姻、家庭和生育行为变迁;第四节生活方式;第五节生活观念与生活习俗;第六节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第七节民间信仰;第八节人际关系。

第四章新中国的社会文化———第一节新风俗、新文化;第二节民间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嬗变;第三节社会思潮和社会心理;第四节家族组织与家族社会;第五节宗教信仰;第六节文化传播方式;第七节娱乐休闲方式;第八节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

第五章新中国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第一节建国初期的社会阶层变动;第二节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阶层;第三节政治运动与社会阶层变动;第四节教育与社会阶层变动;第五节改革开放与社会阶层变动;第六节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流动;第七节社会流动与社会管理;第八节特殊人群、妇女和儿童。

四 研究展开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笔者认为,当代社会史研究应先分门别类地研究专题史,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综合地研究总体史。

上篇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的综合研究,就是要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即在学术史回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构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和基本框架,包括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创建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以及研究对象、主线及分期,中国当代社会史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面临的难题及展望,对当前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予以回答。

社会史首先就是社会生活史。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当然要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众日常生活,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个体的、分层的、群体的,家庭的、社区的、集体的、全社会的,食、衣、住、行,学、休、康、娱,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生活观念,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等等。

特别是要搞清楚社会变迁中生活进步和生活方式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从社会史的视角全面考察当代中国的人口发展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涵盖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流动、管理、政策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老龄化、城市化、出生性别比等),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人口、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方面。

就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民族地区生活及其发展变迁的研究成果尚属空白。

相应地,我们也需要对建国以来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进行整体研究,首先是把握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发展主线,然后划分合理的历史分期,再对各个历史分期的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不同特点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还需要对建国以来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建设进行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建设体系,为当下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肯定是需要的,但是社会史的研究与文化史的研究有何不同、各自的边界在哪里,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察。

中国当代社会史既是新兴的历史学科,又是一个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研究,其涉及的领域既多且广,例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人口学、人类学,以及区域史等,因此要求参加者除了具有史学功底的训练外,还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社会史研究实际上是一项跨领域、跨专业、多学科的研究,需要研究团队符合知识和研究方向多样性的要求。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当代中国研究所 邮编:100009)本文责编:詹利萍95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od,and 84are contemporary personages.Through the examples of the two entries of“Chen Zuolin”and“Lu Xun”,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ge entries in Local Records Encyclopedia from 4aspects:explaining works through personage;setting up search codes;projecting important contents through precise lan-guage and detailed accounts;and maintaining objectivity by intentionally avoiding generalization tags.……Research on the Writing of Index Entries in Local Records Encyclopedia Kong Lingwei(49) Research on index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local records research.Research on the writing of in-dex entries Local Records Encyclopedia is one of the research topics of Local Records Encyclopedia.Studies on thewriting methods of its entrie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and lessons for the writing of similar entries(special terms en-tries)in Local Records Encyclopedia.………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Restructu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Liu Guoxin(51)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in the overall pla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Since the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me 60years ago,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undergone sever-al important periods:the 17years following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tablished a primary foundation for Chinacultural development;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Cultural Revolution”walked with great difficulty;a new phase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was created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eriod.Since 1983,the State Council has al-ready started to deploy cultural restructuring in an orderly and step-by-step fashion,a nationwide cultural marketmanagement system has gradually been established,and cultural restructuring gradually deepened.Moreover,the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became a major measure of cultural market construc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cultural cause and cultural industry were made clear as the direction and objective of the overall cultural re-structuring.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past 60years,wecan see that the cultural cause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cracked development nutshell in the spirit of reform,facedup the challenges in a stance of opening-up,and has successfully cleared a path of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 History in National History:Contents and Frameworks Li Wen(57) Social history should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history research,but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social history is basically a blank at the moment.The flourishing of social work needs full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the social development course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and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history and its establishment as a scientific subject became topics that need to be started ur-gently.The central task currently is to construct and establish a relatively ma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histo-ry subject system,in which special subject history should be studied category by category first,and then overall his-tory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on this basis.The local records circle has already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s in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and accounts,which are valuable lessons for national history research.……………………N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and the Compilation of Local Records Yao Li(60) N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newly compiled local records.Learn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trend and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has great inspirational and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the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piling local records.“Looking at the grassroots”,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and thesearch and sorting out of oral reference materials,being basic model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history research,are al-so irreplaceable compilation concepts in uplifting the quality of local records.Chinese Local Records Editorial Depart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