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三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课时训练语文版必修3(new)

游褒禅山记(时间:40分钟分值:56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漫:全都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穷尽,走到尽头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辅助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叹惜解析:选A A项,漫:模糊。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错误!B。
错误!C.错误!D。
错误!解析:选D A项,动词,“在"的意思/副词,于是,就;B项,连词,而且/表转折,却;C项,助词,无义/代词,指自己;D项,均为介词,“因为"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选C A项,“所以”表“……的缘故";B项,“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C 项,“所谓”,“所说的”,与现代汉语同;D项,“至于”是“到……”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解析:选A A项,形容词,“奇特";B项,名词作状语,“从旁边”;C项,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D项,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5.下列各句中,与示例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示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D.然力足以至焉解析:选C C项与示例的句式都是判断句。
A项,状语后置句,现代语序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观”;B项,省略句,“随”后省略“之"。
课时作业1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bǎo)庐冢.(zhǒnɡ)奴仆.(pú)荒谬.(miù)B.华.实(huā) 窈.窕(yǎo) 懈怠.(dài) 瑰.丽(ɡuī)C.蛮夷.(yí) 负咎.(jiù) 迷惑.(huò) 幽.暗(yōu)D.渔父.(fù) 谨慎.(shèn) 罕.至(hǎn) 梵.语(fàn)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或,或许②何可胜.道也哉胜:尽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④其文漫.灭漫:潦草不清⑤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⑦有怠.而欲出者怠:怠慢⑧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非常A.①②③⑧ B.②④⑤⑦C.①④⑦⑧ D.③⑤⑥⑧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③不随以.止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可以.无悔矣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此余之所得也④所谓前洞也⑤遂与之俱出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二、课内精研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6~8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然.视其左右B.①于是余有叹焉.②然力足以至焉.C.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险以.远,则至者少D.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对本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阐述要到险远之处,观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相助。
课时作业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有碑仆道.名词道:路、道路B.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文字C.无物以相.之相:互相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相同的一项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秦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诸候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C.而余亦悔其.随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他植者则不然.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B.始舍于其址。
名之曰褒禅。
C.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有泉侧出。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5.下列名句句式特点。
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6.下列对有关常识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 又叫“浮屠”, 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慧褒, 是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
“褒之庐冢也”, 庐冢, 庐是屋舍,冢是坟墓。
B.古人的称谓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少时候是“兼用”, 如《游褒禅山记》:“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 是指此人的出生地; 萧, 是姓; 君圭, 是字; 君玉,是名。
C.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7.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论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的定外物相助。
课时作业3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有碑仆.道仆:倒下。
B.有怠.而欲出者怠:懒惰。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安全。
D.长乐王回深父.父:对老年人的尊称。
解析B项,懈怠;C项,平坦;D项,通“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尊称。
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解析A项,古义为“求学的人”;B项,古义指“不平常”;D项,古义指“十分之一”。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醒能述以文.小人之过也必文.B.仰则观.象于天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C.卖炭得.钱何所营进退不得.,为之奈何D.舍南舍.北皆春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析B项,均为动词,看,观察。
A项,分别为名词,文章/动词,掩饰;C项,分别为动词,得到/动词,能够;D项,分别为名词,房舍/动词,停止。
答案B4.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解析D项“其”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
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答案D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解析A项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动词;B、C两项中加点的词是动词作名词;D项加点的词是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A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褒禅山亦谓之华山C.此余之所得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解析该句为一般陈述句。
答案B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课时作业18: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坟冢.(zhǒng)梵.语(fàn)退避三舍.(shě)舍.己为人(shě)B.禅.院(chán)封禅.(shàn)褒.衣博带(bāo)无物以相.之(xiàng)C.谬.误(miù)窈.然(yǎo)咎.由自取(jiù)便.宜从事(biàn)D.讣.告(fù)仆.道(pū)长吁.短叹(xū)风尘仆.仆(pú)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则其至.又加少矣往往有得.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常在于险远..D.火尚足以明.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此余之所得也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当其欣于所遇D.而今安在哉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宋]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课时作业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一、基础积累(16分)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答案 C解析 C 项,观:景象。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 C.⎩⎪⎨⎪⎧ 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D.⎩⎪⎨⎪⎧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 C解析 A 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
B 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
C 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
D 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 .于是..余有叹焉 答案 C解析 A 项非常:不同寻常;B 项至于:到达;D 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
4.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答案 D解析“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5 .课文名句填空。
(4分)(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作业:第10课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10课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无物以相.之相:帮助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答案】C【解析】观:景象。
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距其.院东五里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答案】D【解析】D项与例句中都是副词,反问语气。
A、B、C三项中均为代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答案】C【解析】A.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B.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古今义均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D.古义:不平常;今义:十分,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答案】A【解析】B.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观”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余因得遍观.群书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观”都为名词,景象。
其余为动词,观看,观察。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3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分卷I四、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0分,共24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没有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的结论他感到很惋惜。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明者,何可胜道也哉。
B.古人之关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既其出,则或究其欲出者。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的。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了。
C.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洞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而见到的景象就越奇妙。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地方。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项是()A.褒禅同胞泡桐孢子植物B.禅院蝉联不惮殚精竭虑C.归咎针灸内疚炙手可热D.谬误绸缪戳记戮力同心分卷II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0小题,每小题3.0分,共0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0小题,每小题4.0分,共0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0小题,每小题4.0分,共0分)五、语言表达(共2小题,每小题4.0分,共8分)7.阅读下面材料,概括“皇台城”的位置、形状、护坡墙体的主要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三一、拓展阅读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
(欧阳)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礻右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
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
”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元年四月,如造朝。
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
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帝曰:“卿可悉意辅联,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何可胜道也哉?2.以下六句话,全部表现王安石“力主改革、鼎力革新”的一组是()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②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④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⑤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⑥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③⑥D.①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在任鄞县县令时,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又贷谷与民,出息以偿。
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不去;推荐他为谏官,又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拒绝。
B.嘉佑三年,王安石为朝廷度支判官,写了万言书,深入分析了北宋王朝内外交困的形势,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C.王安石认为,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这是后世变风俗,立法度应效法的主要精神。
D.在他任参知政事期间,取得神宗皇帝的支持,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吏无敢逆其意者。
(2)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二、拓展、阅读积累:1.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
干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
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
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2.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素材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志当存高远2、尽志无悔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素材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凡事要深思慎取2、对待文化遗立要有严谨的态度等素材三: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不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人要善假于物2、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3、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素材四:盲目从众往往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敢于坚持己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答案:1.答案:B解析:B均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那么”;A.助词,表提顿/代词,……的C.介词,于/语气助词;D.什么/哪里。
2.答案:B解析:③是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的志向,⑥是王安石力争舍人院有权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
3.答案:A解析:“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错,是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且当时王安石早已不在鄞县任上。
4.答案:(1)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
”(2)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世上的事务了。
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选拔进士,(王安石)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
再调任鄞县知县,(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里的百姓也感到方便。
再任舒州通判。
文彦博做宰相,认为王安石淡于名利、勇于退让而向皇帝推荐他,请求越级提拔,想以此来遏止目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参加。
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辞谢。
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入京任度支判官,当时是仁宗嘉佑三年。
王安石的论论高深新奇,善于用辩论驳难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满怀激情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
于是他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天下财力一天天地困难穷乏,风俗一天天地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
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
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所实行的更改变革,不至于惊忧天下人的视听,引起天下人的喧哗,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
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人所需的费用,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
居官任职的人才既然不足,城乡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国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怎么能够长久依靠上天的宠爱作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那些)得过且过、因循守旧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革除这些弊病,以期与当前世事的变化相符合。
我所说的是流于颓废风俗的人不讲的,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
”后来王安石执政时,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
当时有诏令规定合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王安石争辩说:“如果确实如诏令所说,那么舍人就不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完全听任大臣们为所欲为,这虽不是大臣想要行事不公而谋求私利,但订立法令不应该如此。
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我实在感到害怕。
”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从此更加与执政大臣相抵触。
王安石因母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
他进宫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
”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
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
”神宗说:“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合为参政知事。
皇帝对他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
”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上的事务了。
”神宗又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现在当务之急。
”神宗认为很对。
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在天下颁布实行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