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现象 章末总结(解析版)

第四章 光现象  章末总结(解析版)
第四章 光现象  章末总结(解析版)

第四章光现象

章末总结一、思维导图

第 5 页共13 页

二、专题整合

专题一:光现象的识别

第 5 页共13 页

第 5 页 共 13 页

专题概述:本章中的光现象主要有:(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光路不变;(2)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介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来介质,遵守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光在不同介质或不均匀介质中传播,光路发生变化,遵守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是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础,是物理学中的重要规律;光的折射是常见现象,理解其规律是后面学习透镜的基础。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知,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的辨析及解释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例1】(2020?顺德区二模)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察指纹

B .阳光穿过树林

C .检查木板是否平直

D .对着镜子练习舞蹈

【答案】D

【解答】解:

A 、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是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 错误;

B 、阳光穿过树林,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 错误。

C 、木工检查木板是否平直,利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故C 错误;

D、对着镜子练习舞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

专题二:光现象的作图

专题概述:本章光学作图主要是光路图或成像示意图。(1)光路作图可分为反射光路和折射光路两种,前者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后者要区分清楚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比入射角大还是小。(2)成像作图主要是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即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等知识作图。注意:光的反向延长线应画成虚线。

【例2】(2020?越秀区校级三模)如图所示,AB是在岸上一棵树上静止的树枝,小明站在湖边,C点为小明的眼睛所在位置。

(1)请画出AB通过平静的湖面所成的像A′B′;

(2)湖底有个石头D,小明看到D在水中的像与A点经湖面所成的像A′重合,请在图中画出小明看到的D点的完整光路。

【答案】

专题三:像的识别

第 5 页共13 页

第 5 页 共 13 页

专题概述:本章中不同的光现象成像主要有:(1)由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小孔成像,特点为倒立的实像,例如针孔照相机、太阳在树林中形成的光斑等;(2)由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以平面镜为对称轴的虚像,例如水中倒影、平面镜成的像等;(3)由光的折射原理形成的像,特点为总比实物位置偏高的虚像,例如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例3】(2018秋?河南月考)在下面所示的四幅图中,属于实像的是( )

A .水中的鱼

B .凸透镜中的航天员

C .镜中的猫

D .水滴下的字

【答案】B 【解答】解:A 、水中的鱼是光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鱼的虚像,A 不合题意;

B 、凸透镜中的航天员是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的人的倒立缩小的实像,B 符合题意;

C 、镜中的猫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 不合题意;

D 、水滴下的字是放大镜成像,即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 不合题意。 专题四:模型法

专题概述:建立理想模型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忽略次要因素和过程,只考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和过程,把研究对象形式化、纯粹化,使人们透过现象从本质认识和处理问题。

【例4】(2019秋?阳信县期末)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光线表示出了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运用了建模法,即理想模型法

C.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D.实际上光线并不存在

【答案】C

【解答】解:A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运用了建模法,即理想模型法,故AB正确;

CD、光线是我们为了研究光的方便假想出的物理模型,是不存在的,故C错误,D正确。

专题五:替代法

专题概述∶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等同的前提下,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成形象、简单的过程或现象来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通过移动薄玻璃板后与板前蜡烛A相同的蜡烛B的位置,就可以找到A所成像的位置,再通过蜡烛A 与蜡烛B之间关系的探究,就可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

【例5】(2018秋?湛江初二期中)孙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图1所示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第 5 页共13 页

c.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后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请你针对孙悦同学的实验回答问题:孙悦同学的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说明正确做法:。

【答案】c步骤错误;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不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如果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那么该蜡烛也会通过玻璃板在原来的一侧成像,很难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所以这种做法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不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专题六:实验专题

专题概述:本章的实验探究题主要有实验操作环节和技巧、实验结论、小实验或课外实验等类型。实验操作环节和技巧重在掌握规则,凸显实验现象,侧重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考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验结论归纳应仔细分析实验过程,弄清实验环节的提示作用和因果关系,善于众实验现象或数据中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小实验或课外实验通常取材方便,操作简单适用,应对器材进行认真的比较、筛选,让实验效果尽量明显、有效、准确。

【例6】(2019秋?牡丹江期中)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丙三图,可知小孔成像所成像的形状与有关。

第 5 页共13 页

(2)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3)为了看清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通常。

(4)人们常用“井底之蛙”形容眼界狭隘的人,画出图丁中井底的青蛙能看到的天空的范围。(设点A为青蛙的眼睛)

【答案】(1)物体的形状;(2)倒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水中加牛奶;(4)如图。

【解答】解:(1)在甲图、乙图和丙图中不同的是物体的形状,所成的像也不同。故小孔成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2)观察三次成像可知: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为了看清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在水中加牛奶等成为悬浊液,依靠牛奶反射光线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4)图中黑点A表示青蛙的眼睛,将A点分别与井口左边的端点、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光线射向A点的箭头,即可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如下图所示:

【例7】(2020春?房山区期末)如图所示,M是水平放置的小镜子,上面竖立一块半圆形的屏(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屏是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扇形面E、F连接而成的。E、F可绕接缝ON转动,ON是镜面的法线,AO表示入射光线,OB 表示反射光线。利用上述器材和量角器、激光笔等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

第 5 页共13 页

第 5 页 共 13 页

关系”

(1)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

(2)根据如图所示,入射角是 (选填“∠AOE ”或“∠AON ”)。

(3)某次测量入射角为45°,则反射角为 。

(4)请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5)利用这些实验器材还可以进行的实验探究有: 。

【答案】(1)入射角;(2)∠AON ;(3)45°;(4)如下图所示;(5)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是否共面。

【解答】解:

(1)要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所以需要不断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故入射角为自变量;

(2)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是∠AON ,所以∠AON 为入射角;

(3)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角为45°时,反射角也为45°;

(4)要记录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要多次测量,据此设计表格,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 入射角

反射角

(5)利用这些实验器材还可以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是否共面。

【例8】(2020春?雨花区月考)“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将纸板垂直放置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时针方向转动;

(2)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这是因为。

A.没有发生反射

B.反射光束太弱而看不见

C.反射光束与AC、ON在同一平面

(3)在图甲中画出所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答案】(1)逆;(2)C;(3)见下图。

【解答】解:

(1)如图甲,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即反射光线将会逆时针转动;

(2)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图中已经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即可画出反射光线。如图甲所示:

第 5 页共13 页

第 5 页 共 13 页

【例9】(2020?合肥三模)实验小组甲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时,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发生了折射现象,从甲图中可以看出折射角r 小于入射角i 。实验小组乙同学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折射进入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乙。老师告诉他们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同学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

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丙图中的折射光线是入射光线Ⅰ的折射光线,请在丙图中画出入射光线Ⅱ进入玻璃中传播时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2)根据光路可逆性,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合理推理:当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时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入射光线Ⅱ进入玻璃中传播时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II′如图所示:

(2)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1)

(2)不能。

专题七:中考典型例题专题

专题概述:本章中考主要考查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光速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及通过计算或作图求反射角和入射角,利用反射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本章中考的热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及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作光路图。另外经常考查生产和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这部分内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说明题、计算题和探究题等,试题难度以中等为主。

【例10】(2020?淄博)“金边日食”是壮观的天文现象,小明用自制小孔观看日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日食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第 5 页共13 页

B.用小孔成像原理观看日食利用了光的折射

C.日食通过小孔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日食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答案】A

【解答】解:A、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故A正确;

B、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日食通过小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日食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D错误。

【例11】(2020?百色)如图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S′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射角的大小为40°

B.当水面升高时,反射角将变大

C.当水面升高时,光斑A将向右移动

D.当水面升高时,S′到水面的距离变小

【答案】D

【解答】解: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反射角为90°﹣40°=50°,故A错误;

第 5 页共13 页

第 5 页 共 13 页

B 、因为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当水面升高时,再次的水面是平行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故反射角不变,故B 错误;

C 、当液面升高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

故光电屏上的光斑A 向左移动到A ′位置。如图所示:

D 、当水面升高时,物体S 到水面的距离小了,所以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小了,故D 正确。

【例12】(2020?常州)如图所示,AB 、CD 是点光源S 发出的光,经平面镜MN 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点光源S .(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例13】(2020?十堰)如图,空气中某点光源S

发出一条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

反射光线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例14】(2020?山西)苹果受充足的阳光照射才会变红,有些部位阳光照射不到,因此苹果通常不是全红。小亮在苹果树下铺设一层银色地膜,如图甲所示。利用光的反射使苹果能接受更多的光照,大部分苹果会整个变红,甜度也会增加,这样的苹果市场价格变高,易于销售。这项小创意使他家苹果收益大幅提升。请你在图乙中画出一束太阳光经银色地膜反射至苹果的光路图。

【答案】

第 5 页共13 页

【例15】(2020?六盘水)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器材如下:方格纸、带支架的玻璃板、光屏、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块。方格纸铺于水平桌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以方格纸的某条线段来确定底边所在的位置,再将其垂直于方格纸放置。当物块放在玻璃板前,能观察到物块的像,这是光在玻璃表面形成的;

(2)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光屏上接收不到像,因此判断平面镜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

(3)不断改变物块的位置,另一个相同的物块都能放在玻璃板后相应位置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

(4)实验中,使用方格纸可以直接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关系。

【答案】(1)玻璃板;反射;(2)虚;(3)相等;(4)距离。

第 5 页共13 页

【解答】解:(1)以方格纸的某条线段来确定玻璃板底边所在的位置,再将其垂直于方格纸放置。当物块放在玻璃板前,能观察到物块的像,这是光在玻璃表面反射形成的;

(2)因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3)不断改变物块的位置,另一个相同的物块都能放在玻璃板后相应位置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

(4)实验中,使用方格纸可以直接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第 5 页共13 页

高中化学选修4 第四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_______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 总反应式:Zn+2H+=Zn2++H2↑ 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①__溶解的一极为负极__②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第二节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一、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Pb+SO 4 2--2e-=PbSO4↓ 正极(氧化铅):PbO2+4H++SO 4 2-+2e-=PbSO4↓+2H2O 充电:阴极:PbSO4+2H2O-2e-=PbO2+4H++SO 4 2- 阳极:PbSO4+2e-=Pb+SO 4 2-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PbO2 2H2SO42PbSO4 ↓+2H2O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章末测试卷

第四章光现象章末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39分) 1.(2019·长沙中考)“一河诗画,满城烟花”,2019年浏阳国际烟花节的焰火惊艳全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焰火属于自然光源 B.焰火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 C.先看到焰火后听到爆炸声,说明声速比光速快 D.焰火把人影照在地面上,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3.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像位置的是() A.竖直上移玩具鸟 B.竖直下移平面镜 C.人向平面镜靠近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 4.2019年5月21日清晨,我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日环食。如图所示,是发生日环食的景观,能用来解释形成日环食现象的规律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D.光的色散 5.如图所示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天空出现的彩虹B.水面处“折射”的铅笔 C.树在水中的“倒影”D.阳光下树的影子 6.(2019·铜仁中考)下列现象中,与月食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手影 B.平面镜中的像 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D.雨后彩虹 7.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8.(2019·衡阳中考)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专第四章 光现象 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重点掌握以下三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光只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能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均匀,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路线也会发生弯曲。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后,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它了。 (2)光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叫光线,一般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非作歹形象、直观的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方便研究光学现象而假设虚构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常见的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3、光速 光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在真空中的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规律总结: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光的反射现象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概念: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 反射光线:从反射面反射出去的光线 法线:经过入射点所做的反射面的垂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误区警示: ①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是有方向的,当用字母表示时,应沿光线的传播方向叙述字母,如入射光线为AO,反射光线为OB。 ②法线是为了科学准确地描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而引入的一条“辅助线”,本身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意义。 ③反射角与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反射面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关于该定律的几点拓展: A.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三线合一。此时,入射角、反射角均为0度。 B.光路可逆原理 误区警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逻辑关系: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同样的道理,先有入射角,然后才有反射角,也就是说,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入射角的大小决定反射角的大小,所以,在光的反射定律中,我们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5、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1、成像特点: 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章末总结(含答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章末复习课 知识概览 对点讲练 分类讨论思想在集合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思想是高中的重要数学思想之一,分类讨论思想在与集合概念的结合问题上,主要是以集合作为一个载体,与集合中元素结合加以考查,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要深刻理解集合概念,结合集合中元素的特征解决问题. 1.由集合的互异性决定分类 【例1】设A={-4,2a-1,a2},B={9,a-5,1-a},已知A∩B={9},则实数a=________. 分析由A∩B={9}知集合A与B中均含有9这个元素,从而分类讨论得到不同的a 的值,注意集合中元素互异性的检验. 答案-3 解析由A∩B={9},得2a-1=9,或a2=9, 解得a=5,3,-3. 当a=5时,A={-4,9,25},B={9,0,-4},

A ∩ B ={9,-4},与A ∩B ={9}矛盾; 当a =3时,a -5=-2,1-a =-2,B 中元素重复,舍去; 当a =-3时,A ={-4,-7,9},B ={9,-8,4},满足题设. ∴a =-3. 规律方法 (1)本题主要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在集合中的具体运用,同时应该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在集合元素的确定中起重要作用. (2)本题在解题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①分类讨论过于复杂;②不进行检验,导致出现增根;③分类讨论之后没有进行总结. 变式迁移1 全集S ={2,3,a 2+2a -3},A ={|2a +11|,2},?S A ={5},求实数a 的值. 解 因为?S A ={5},由补集的定义知,5∈S ,但5?A. 从而a 2+2a -3=5,解得a =2或a =-4. 当a =2时,|2a +11|=15?S ,不符合题意; 当a =-4时,|2a +11|=3∈S.故a =-4. 2.由空集引起的讨论 【例2】 已知集合A ={x|-2≤x ≤5},集合B ={x|p +1≤x ≤2p -1},若A ∩B =B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解 ∵A ∩B =B ,∴B ?A , (1)当B =?时,即p +1>2p -1, 故p<2,此时满足B ?A ; (2)当B ≠?时,又B ?A ,借助数轴表示知 ???? ? p +1≤2p -1-2≤p +12p -1≤5 ,故2≤p ≤3. 由(1)(2)得p ≤3. 规律方法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到分类讨论的方法.如A ?B 即可分两类:(1)A =?;(2)A ≠?.而对于A ≠?又可分两类:①A B ;②A =B.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需注意A =?这种情况易被遗漏.解决含待定系数的集合问题时,常常会引起讨论,因而要注意检验是否符合全部条件,合理取舍,谨防增解. 变式迁移2 已知集合A ={x|x 2-3x +2=0},集合B ={x|mx -2=0},若B ?A ,求由实数m 构成的集合. 解 A ={x|x 2-3x +2=0}={1,2} 当m =0时,B =?,符合B ?A ; 当m ≠0时,B ={x|x =2m },由B ?A 知,2m =1或2 m =2.即m =2或m =1. 故m 所构成的集合为{0,1,2}. 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是本章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画出函数的图象,使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更加清晰,有助于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例3】 设函数f(x)=x 2-2|x|-1 (-3≤x ≤3), (1)证明f(x)是偶函数; (2)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3)指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并说明在各个单调区间上f(x)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求函数的值域. (1)证明 f(-x)=(-x)2-2|-x|-1=x 2-2|x|-1=f(x), 即f(-x)=f(x),∴f(x)是偶函数. (2)解 当x ≥0时, f(x)=x 2-2x -1=(x -1)2-2,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对于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a r):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素 一、元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区 别含义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范围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还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7个横行18个纵行)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光现象单元测试题8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在①正在放映的电影银幕②正在放映电视的电视机屏幕③点燃的油灯④闪亮的钻石等物体中⑤中秋夜晚的明月,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2.彩色电视机呈现出的各种色彩都是三种基本颜色混合而成的,称为三原色,它们分别是、、。三原色色光混合后为。 3.光使周围变得明亮,变得温暖,这说明光具有_______,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通过某种方式它可以转化为______能、________能、化学能。 4.牛顿在1666年做了一个__________实验揭开了颜色之谜,他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而且这条光带的颜色是按红紫的顺序排列的. 5.银幕常用粗糙的白布做成,其优点在于:一是利用使坐在各处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颜色的光,能使观众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6.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实验,它说明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 .太阳与地球相距 1 .5×1011米,则太阳光传到地球需秒 . 7.能够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 的缘故 .这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遵循/不遵循)反射定律 . 8.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度. 9.图中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乙: . 乙: 10.在某饭店的一个长方形房间里,为了使客人感觉室内宽敞,主人在墙面上装了一个与墙等大的平面镜,这是利用了原理达到这一目的的,这样可以使人感觉房间的大小是原来的倍. 11 .一个人立于平面镜前2米处,此人在镜里成的像是的像 .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米 . 12.体育课上老师一声“向前看齐”,队伍很快就排直了。实际上是每位同学前面的一位同学,如果挡住了前面所有的同学,队伍站直了,这可以用来解释. 13.湖边的路灯距湖面高3米,湖水深5米,映在平静湖 水中灯的“倒影”是像(填“实”或“虚”),它是由于光 的形成的,该“倒影”距离湖面米。 14.一群风华少女2005年春节晚会上,用精美绝伦的舞 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 陶,善的启迪。如图所示,观众看不见邰丽华(领舞者)身后站 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____________的缘故。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15.当太阳、水星、地球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太阳上有一个小黑斑在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是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列关于该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影子 B、小黑斑是由于水星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一部分光而形成的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 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 天体系统的层次: ●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 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地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 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总结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①向斜②内力作用③侵蚀作用④断层⑤三角洲平原⑥交通运输 [触摸高考] 主题一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 1.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D.降水多少 解析: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等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的强弱,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故选B。 答案:B 主题升华外力作用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 (2)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显著,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形成地貌差异。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主题二地质剖面图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甲处岩层向上倾斜为向斜,A错;甲处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山谷,C对,D错。故选C。 答案:C 3.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 解析: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与周围岩石不同。读图,丙处岩层按顺序形成较晚,且没有侵入或切断的形态,是在地表沉积形成,可能是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A对。不可能是岩浆岩,B、C、D错。 答案:A 主题升华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图1)、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2)、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图3)等。 图1 图2 图3 2.判读内容。 根据地质剖面图主要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②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③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光现象 知识点一:光源 1、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 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介质是不同种或不均匀的,光线将会发生弯曲。例如: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到了它,就是因为大气层不均匀,靠近地面附近大气稠密,越到高空越稀薄,不均匀的大气层使光线变弯了,如图所示。 ②能传播光的介质必须是透明的,如水、玻璃、空气等。 2、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理想化物理模型,非真实存在) 3、光的直线传播的有关现象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只跟物体的形状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a.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 b.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实像增大;光屏靠近小孔,实像减小;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 △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大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缩小的像。

△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放大的像。 △当物体到小也孔的距离等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等大的像。 (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子的形成:影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阴暗区域即影子)。;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月球—太阳—地球)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影子小孔成像 不同点“影子”是光不能到达的地方,形成的“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1 2 3

九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全

九上生物知识点 一、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1、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2、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16.7千焦/克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4)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

(1)牙的组成 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 ①从成分上分: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 4.2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淀粉 → 葡萄糖 ②蛋白质 → 氨基酸 ③脂肪 → 甘油与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②内壁有许多皱襞③小肠内壁有绒毛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⑤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5、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 胃――搅拌 小肠――蠕动 胆汁――乳化作用 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 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 酶 (1) 酶的概念 (2) 酶的作用特点 (3) 酶缺乏或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疾病,如白化病。 ???? ????? ? ?????????? ???????????????? ???????? ?????盐酸和胃蛋白酶胃腺:分泌胃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肠腺:分泌肠液,含有小消化腺消化酶肝脏:分泌胆汁,不含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胰液,含有 有唾液淀粉酶等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大消化腺消化腺肛门大肠部位小肠:消化道中最长的部位胃:消化道中最膨大的 食道咽口腔消化道消化系统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现象 章末测试题(带答案)

光现象章末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舞蹈演员站在平面镜前训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演员在平面镜中成实像 B. 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小 C. 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远离平面镜 D. 演员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m/s?的速度运动 2.下列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 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B. 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 C. 人在月光下,地面上会出现影子 D. 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3.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B. 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 C. 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 D.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4.一平面镜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如图 所示,一小球以1m/s的速度在桌面上向平面镜匀速滚 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 A. 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B. 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 C. 以2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D. 以2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

5.夜晚,下列物体中放出红外线较多的是() A. 草木 B. 人 C. 岩石 D. 河水 6.下列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B. C. D.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 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B. 猴子捞月,空喜一场 C. 雨后天空,彩虹架桥 D. 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8.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 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的是() 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孤帆”运动,是以河岸为参照物的 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反射 形成的虚像 C.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呈红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红光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9.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子的形成是因为照射到地面上的光线都被地面反射了 B. 自行车的红色尾灯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 C. 验钞机可检验钞票真伪,是利用看不见的紫外线让荧光物质发光的 D. 早晨的太阳红彤彤的,是因为红外线传播的比紫外线快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 日食的形成 B. 海市蜃楼 C. 在岸上看池底变浅 D. 清晨起床后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完整版)光现象知识点总结(全)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①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 ②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实像 增大;光凭靠近小孔,实像减小; 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 (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月球太阳地球 常见的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理想化物理模型,非真实存在) 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5、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3×105 m/s; 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是错误的)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虚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 (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 (4)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反射角随之增大。 (5)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相等都等于0度。 4、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 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光污染也是镜面反射) 6、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①正立的虚像, ②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③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轴对称图形) ④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距离相等; ⑤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像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物体远离或靠近镜面像的大小

第一章总结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1 To give the barest of definition, language is a mean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1.3 Design Feature o Language 1.3.1 Arbitrariness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ir meaning. Arbit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nd of a morpheme and its meaning. Arbitrariness at the syntactic level,by syntax we refer to the ways that sentences ar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grammar of arrangement Arbitrariness and convention :the matter of convention is the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sign and its meaning. 1.3.2Duality By duality is meant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such that units of the primary level are composed of elements of the secondary level and each of the two levels has its own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1.3.3 Creativity By creativity we mean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1.3.4 Displacement It means that 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at the moment of

第四章 电磁感应章末总结综合练习

第四章 电磁感应章末总结 知识点一 三定则、一定律的综合应用 (一)程序法(正向推理法) 例1.如图所示装置中,cd 杆光滑且原来静止.当ab 杆做如下哪些运动时,cd 杆将向右移动(导体棒切割磁感线速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 ) A .向右匀速运动 B .向右加速运动 C .向左加速运动 D .向左减速运动 练习1.(2017·全国卷Ⅲ)如图,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 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金属杆PQ 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 ,一圆环形金属线框T 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现让金属杆PQ 突然向右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瞬间,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 B .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 C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 D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 (二)逆向推理法 例2.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条光滑轨道上有可自由移动的金属棒PQ 、MN ,MN 的左边有一闭合电路,当PQ 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时,MN 向右运动,则PQ 所做的运动可能是( ) A .向右加速运动 B .向左加速运动 C .向右减速运动 D .向左减速运动 练习2.如图所示,金属导轨上的导体棒ab 在匀强磁场中沿导轨做下列哪种运动时,铜制线圈c 中将有感应电流产生且被螺线管吸引( ) A .向右做匀速运动 B .向左做减速运动 C .向右做减速运动 D .向右做加速运动 【小结】:1.规律比较: 2(1)应用楞次定律时,一般要用到安培定则。 (2)研究感应电流受到的安培力,一般先用右手定则确定电流方向,再用左手定则确定安培力的方向,有时班级: 姓名:

光现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光现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和“池水映明月”分别说的是___现象和___现象。() A.折射,折射 B.折射,反射 C.反射,反射 D.反射,折射 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 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 C、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太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其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只有发生镜面反射时光线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只有发生漫反射时光线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发生漫反射的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下列有关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阳光下被风吹拂的湖面波光粼粼,这是因为发生漫反射 B.晚上开车要打开驾驶室里的灯,便于操作 C.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一样,所以是实像 D.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5.如图所示的光学现象中,下列描述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图(a)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b)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c)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D.图(d)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6.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其中“天在清溪底”的现象与图中现象相似的是() 7.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四章光现象

第四章 光现象 知识网络构建 8310m/s ???????????????????????????????????????????????????自然光源:恒星、太阳光源人造光源:烛焰、发光的电灯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等光速:真空中“三线共面”内容“法线居中”反射定律“两角相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镜面反射光的反射种类漫反射成像特点平面镜应用凹面镜球面镜光现象凸面镜????????????????????????????????发生的条件当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的折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折射现象:池水变浅、海市蜃楼、铅笔错位等定义色散光的色散可见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热作用强,利用红外线加热红外线穿透能力强,利用红外线探测看不见的光D ??????????????????????????????????????????????????????????????????????? 化学作用强,可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生理作用强,促进人体维生素的合成,可用于杀菌、消毒荧光效应,用于防伪等

第一讲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 (一)光源 概念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按形成原因分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水母等 人造光源如:火把、油灯、蜡烛、电灯等按光束形状分 点光源如:电灯、蜡烛等 平行光源如:激光笔、太阳等 说明 光源指的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不包括反射光明情况。如月亮靠反射太阳的光、 自行车的尾灯、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及放电影时的银幕是靠反射射向它们的光, 它们本身不能发光,因此不是光源 知能解读:(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在有雾的天气组,可以看到从汽车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光束是直的;在电影院中可以看到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是直的。由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光 是沿自线传播的。 拓展: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线会发生弯曲。例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就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光线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就是不均匀的大气层使光线变弯曲的缘故,如图所示。因此应该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经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箭头的方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如图所示。应注意的是,光线不是实际存在的线,而是在研究光的行进过程中对细窄光束的抽象。它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即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光束 光线 知能解读:(三)影的形成 1.影的形成原因:光在一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城所形的跟物体相似的黑暗区域称为“影”。它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而产生的,手影游戏是很好的例证。如图所示。 2.实例: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和月食的产生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