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放射治疗-推荐课件
合集下载
关于妇科肿瘤放射治疗课件

临床症状:
③疼痛:肿瘤压迫:腰痛、下腹痛 • 合并炎症:盆腔充血症、胀痛 • 侵犯神经:剧痛(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
受压迫也可痛) • 侵犯骨膜:剧痛 ④波及邻近器官的症状: • 泌尿系:感染、阻塞 • 直肠:炎症、出血、堵塞致便秘 ⑤全身症状:消瘦,贫血,发热,恶液质 ⑥转移癌症状:骨、肺、肝、等转移。
• 小细胞未分化癌 • 肉瘤 • 黑色素瘤 • 宫颈转移癌等。
大体形态:
• ⒈外生型:息肉 状、乳头状或菜 花状肿物、浸润 较浅,少侵犯宫 旁,预后较好。
大体形态:
• ⒉内生型:向颈管内生 长,常浸润深部及宫颈 旁组织,预后较差。
• ⒊溃疡型:由上二型合 并坏死感染形成,可形 成深溃疡,预后差。
• 髂窝淋巴清扫术范围:髂总淋巴 (髂总交叉上2cm),髂外、内淋
巴结,闭孔淋巴结、闭孔窝淋巴结。
手术治疗
⑶晚期子宫颈癌的手术治疗:
• 侵犯膀胱、直肠者行 盆腔内脏清除术(宫 颈癌根治加直肠或膀 胱切除术)。
⒉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原则:
(1)适当的治疗工具 (2)适宜的照射范围 (3)足够的照射剂量 (4)均匀的剂量分布 (5)个体的治疗原则
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原发部位:子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 • 连续过程:宫颈上皮内肿瘤CIN • CIN分级与不典型增生分级的对应关系 现在 CINⅠ CINⅡ CINⅢ 浸润癌
过去 不典型增不典型增不典型增浸润癌 生Ⅰ级 生Ⅱ级 生Ⅲ级及 原位癌
宫不 颈同 形年 态龄 变妇 化女 同宫 年颈 龄鳞
或累及阴道,未达下1/3
• II a期:累及阴道,未达 下1/3
临床分期:
• FIGO分期法 • 0期:原位癌 • I期:局限于宫颈 • II期:超出宫颈,未达盆
肿瘤放射治疗学ppt课件

3
地位
放射治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 统计,大约60-70%的恶性肿瘤患者, 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因不同的需要而接 受放射治疗,在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 中大约有70%的病人可实施根治性放 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疗根治。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日益突出。放射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 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25
低能机 中能机 高能机
X射线能量范围 及能量分档
4~6MeV,1档
8~10MeV,1档
6~10MeV, 15~25MeV,1档
电子射线能量范 围及能量分档
应用范围
无
深部肿瘤
5~15MeV,3~5 大部分深部肿瘤、
档
部分表浅肿瘤
5~25MeV,5~8 档
同上
26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由(1)加速系统,(2) 辐射系统,(3)剂量检测系统,(4)机架及治 疗床运动系统,(5)电气控制系统,(6)温控 及充气系统六部分组成。
5
2、辅助性放疗:放疗作为综合治疗的 一部分,应用放疗与手术或化疗综合 治疗,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在手术 或化疗前后,放疗可以缩小肿瘤或消 除潜在的局部转移病灶,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和转移
6
3、姑息性放射治疗:对于病期较晚,一般情况较 差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达到缓解症状、减轻痛 苦、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1)止痛 ,如肿瘤骨转移及软组织浸润等所引 起的疼痛。 2)缓解压迫, 如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 泌尿系统等的梗阻,上腔静脉压迫、脊髓压迫 。 3)止血, 如宫颈癌出血、肺癌或肺转移病灶 引起的咯血等。 4)促进溃疡性癌灶控制 ,如伴有溃疡的大面 积皮肤癌、口腔癌、乳腺癌等。
不仅正面方向的精确剂量计算,而且从逆方向算 法来进行验证和审核,因而它可以提高强度,达 到适应肿瘤形状高输出剂量,三维数字图象重建 功能
地位
放射治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 统计,大约60-70%的恶性肿瘤患者, 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因不同的需要而接 受放射治疗,在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 中大约有70%的病人可实施根治性放 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疗根治。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日益突出。放射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 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25
低能机 中能机 高能机
X射线能量范围 及能量分档
4~6MeV,1档
8~10MeV,1档
6~10MeV, 15~25MeV,1档
电子射线能量范 围及能量分档
应用范围
无
深部肿瘤
5~15MeV,3~5 大部分深部肿瘤、
档
部分表浅肿瘤
5~25MeV,5~8 档
同上
26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由(1)加速系统,(2) 辐射系统,(3)剂量检测系统,(4)机架及治 疗床运动系统,(5)电气控制系统,(6)温控 及充气系统六部分组成。
5
2、辅助性放疗:放疗作为综合治疗的 一部分,应用放疗与手术或化疗综合 治疗,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在手术 或化疗前后,放疗可以缩小肿瘤或消 除潜在的局部转移病灶,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和转移
6
3、姑息性放射治疗:对于病期较晚,一般情况较 差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达到缓解症状、减轻痛 苦、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1)止痛 ,如肿瘤骨转移及软组织浸润等所引 起的疼痛。 2)缓解压迫, 如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 泌尿系统等的梗阻,上腔静脉压迫、脊髓压迫 。 3)止血, 如宫颈癌出血、肺癌或肺转移病灶 引起的咯血等。 4)促进溃疡性癌灶控制 ,如伴有溃疡的大面 积皮肤癌、口腔癌、乳腺癌等。
不仅正面方向的精确剂量计算,而且从逆方向算 法来进行验证和审核,因而它可以提高强度,达 到适应肿瘤形状高输出剂量,三维数字图象重建 功能
肿瘤放射治疗及皮肤护理 ppt课件

放疗期间的不适
情绪:许多病人会感到沮丧、害怕、生气、失败、孤独或 无助。也可能由于放疗感到很累,从而破坏情绪。作用通 常与接受治疗的部位有关,例如对头部进行放疗后所引起 的脱发。
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的副作用都会及时消除。同 时,我们还有办法来减轻副作用所带来的不适。如果病人 的反应特别严重,医生会中断治疗或改变治疗方法。通常 来讲都不愿意中断放疗疗程,因为这会降低治疗效果。
• 2.脊髓和脑 放射可导致:脑脊髓充血、水
肿,可增加颅内、管内高压。在放疗后数 月到数年可发生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脑 坏死。
• 治疗主要采用大量皮质激素、脱水剂、VC、
VB能量合剂。
(二)晚反应组织受照射后的表现
• 3、放射性肝炎:肝大、腹水、黄疸、肝衰 • 4、放射性肾炎:蛋白尿、高血压、贫血 • 5、放射性膀胱炎:腹痛、尿频、尿急、感
放疗期间的护理 营养和饮食护理
• 放疗中嘱患者戒烟酒,避免吃过硬及过酸、 过甜等刺激性的食物
• 保持口腔清洁,反应明显时可服用清热解 毒药,消炎止痛药,或维生素B12含服
• 口腔粘膜疼痛严重者,进食前可用1%利多 卡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含漱, 以缓解疼痛。
营养和饮食护理
• 饮食调养:放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 正常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而要加 强营养,促进组织的修复。要给予高蛋白 (如蛋、奶、鱼、瘦肉、豆制品等)、高 维生素(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饮食。放疗 期间可适量饮茶,茶可减少放射性损害。 饮食宜清淡,应增加食物的色、香、味, 以刺激病人的食欲。
• 腹腔、盆腔照射前应排空小便,减少膀胱 反应。
• 进放射治疗室不能带入金属物品如手表、 钢笔等。
• 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如有全身或局部反疗期间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 量在3000ml左右,以增加尿量,使因 放疗所致大量肿瘤细胞破裂、死亡而 释放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以减轻全身 放疗反应。
妇科肿瘤的放射治疗课件

2/21/2021
妇科肿瘤的放射治疗
24
宫颈癌放疗中的个别对待原则
宫颈癌患者的放射治疗应根据宫颈病变的不同类型、阴道及宫旁浸 润情况、盆腔淋巴转移情况、肿瘤敏感度以及有无合并盆腔炎等综合考 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①宫颈外生型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先用阴 道模或宫颈肿瘤组织间插植,给予肿瘤消除量,然后再进行常规放疗。 肿瘤消除量不计算在A点总量内。②阴道肿瘤浸润范围较大者,可用阴 道模根据肿瘤病变长度置源加量放疗,但应尽量保护正常阴道壁一侧, 以减少正常阴道壁及阴道旁组织的受量。③对于溃疡型患者应先行全盆 腔体外照射,如合并有感染者,应于放疗前一周开始给予抗感染治疗。 ④对于宫颈肿瘤较大、宫旁组织结节状增厚者,亦应先予以盆腔体外照 射。必要时可配合化疗,并可适当增加体外照射剂量。⑤如髂总淋巴结 阳性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时,应增加腹主动雠砸罢丈洌DT40Gy左右, 照射时应避免损伤肾和脊髓。常需配合化疗。⑥放疗后原发灶仍有肿瘤 残存且宫旁肿瘤控制满意时,应争取手术治疗。
禁忌症:⑴骨髓抑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3×109/L, 血小板<7×109/L者;
⑵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症未控者; ⑶肿瘤广泛转移、恶液质或有尿毒症者; ⑷急性肝炎、精神病发作期间、严重心血
管疾病未获控制者。
2/21/2021
妇科肿瘤的放射治疗
16
体内照射
将密封的放射源直接放入人体的天然官腔内 (如子宫腔、阴道等)为腔内照射;放射源直接 放入肿瘤组织间进行照射为组织间照射。二者统 称为体内照射。
21
术前放疗
用于①宫颈外生型肿瘤,体积较大者; ②宫颈癌浸润阴道上段较明显者;③宫颈内生 型肿瘤,宫颈管明显增粗者;④肿瘤病理分化 较差者。行阴道、宫腔内置管放疗或宫颈组织 间插植放疗,总量20~30Gy。
肿瘤放射治疗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放射生物学
37
细胞照射后的存活曲线-氧效应
38
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在分次照射 中的4个变化(4R)
肿瘤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致死性损伤
亚致死性损伤
潜在致死性损伤
肿瘤细胞的再增殖(Regeneration)
残存细胞加速再增殖、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tribution) G2
电
离
辐
电子
射
中子
粒子辐射
质子
加 速
器
负π介子
重粒子LETຫໍສະໝຸດ LET远距离治疗 低
近距离治疗
射 线
高
远距离治疗
射 线
11
放射物理学及放疗设备
1. 电离辐射与物质作用 2. 放射源与放射治疗设备 3. 放射剂量单位 4. 放射治疗剂量学四原则
12
一.电离辐射和物质作用
能够使物质发生电离的射线称为电离辐射线 电离是射线引起物质物理、化学变化及生物效 应的主要机制。 带电粒子辐射: α粒子、β粒子等 非带电粒子辐射:X射线、 γ射线、中子等
疗程时间 影响大
影响大
影响小
总剂量
影响大
影响大
影响大
放疗原则:以较小的分割剂量、在尽可能短的总疗
程内给予一定的总剂量。
照射(重要器官的保护)
Cancer Center 26 SUMS
三 高能电子束临床剂量学特点
射程深度与能量成正比; 一定深度内剂量分布较 均匀,超过一定深度后 剂量迅速下降; 骨、脂肪、肌肉对电子 线吸收差别不显著; 可用单野作浅表或偏心 部位肿瘤的照射。
电子束深度剂量曲线
放射物理学
27
37
细胞照射后的存活曲线-氧效应
38
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在分次照射 中的4个变化(4R)
肿瘤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致死性损伤
亚致死性损伤
潜在致死性损伤
肿瘤细胞的再增殖(Regeneration)
残存细胞加速再增殖、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tribution) G2
电
离
辐
电子
射
中子
粒子辐射
质子
加 速
器
负π介子
重粒子LETຫໍສະໝຸດ LET远距离治疗 低
近距离治疗
射 线
高
远距离治疗
射 线
11
放射物理学及放疗设备
1. 电离辐射与物质作用 2. 放射源与放射治疗设备 3. 放射剂量单位 4. 放射治疗剂量学四原则
12
一.电离辐射和物质作用
能够使物质发生电离的射线称为电离辐射线 电离是射线引起物质物理、化学变化及生物效 应的主要机制。 带电粒子辐射: α粒子、β粒子等 非带电粒子辐射:X射线、 γ射线、中子等
疗程时间 影响大
影响大
影响小
总剂量
影响大
影响大
影响大
放疗原则:以较小的分割剂量、在尽可能短的总疗
程内给予一定的总剂量。
照射(重要器官的保护)
Cancer Center 26 SUMS
三 高能电子束临床剂量学特点
射程深度与能量成正比; 一定深度内剂量分布较 均匀,超过一定深度后 剂量迅速下降; 骨、脂肪、肌肉对电子 线吸收差别不显著; 可用单野作浅表或偏心 部位肿瘤的照射。
电子束深度剂量曲线
放射物理学
27
《妇科肿瘤放疗》课件

放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 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 出现的问题。
04
放疗的副作用及处理
短期副作用
恶心、呕吐
放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恶 心、呕吐的症状,这是由于放射 线对胃肠道的刺激所致。
疲劳
放疗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劳 无力,这是因为身体在承受放射 线的同时,还需要承受治疗带来 的其他压力。
处理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的副作用,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营养支持
放疗期间,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以便更好地承受治疗 。
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保持良好的心 态和情绪。
05
放疗的疗效与预后
疗效评估
肿瘤缩小率
通过对比放疗前后的肿瘤大小,评估放疗对 肿瘤的抑制效果。
02
妇科肿瘤放疗技术
放疗设备
放疗设备种类
包括直线加速器、伽马刀、射波刀等,用于产生 高能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
设备更新换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放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提高 治疗精度和治疗效果。
设备维护与保养
放疗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 正常运行和治疗效果。
放疗技术
常规放疗
采用常规放疗技术,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确定照射范 围和剂量。
放射线通过电离作用产生自由基等物质,对肿瘤细胞造成直接损伤,破
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和功能,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02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放射线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阻止肿瘤细胞进行DNA复制和
细胞分裂,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
03
提高机体免疫力
放疗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助于控制
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PPT课件【37页】

ⅡB、ⅢA、ⅢB、ⅣA及ⅠB2和 ⅡA2期:
• 选择先行影像学检查者,若影像学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可 行盆腔放疗+顺铂同期化疗+近距离放疗;影像学发现肿大 淋巴结者,若盆腔淋巴结阳性且主动脉旁淋巴结阴性时, 可选择:①盆腔放疗+近距离放疗+顺铂同期化疗±主动脉 旁淋巴结放疗;②腹膜外或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当主动 脉旁淋巴结阴性时,行盆腔放疗+近距离放疗+顺铂同期化 疗(化疗为1级证据);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者,可行延 伸野放疗+近距离放疗+顺铂同期化疗。影像学检查发现盆 腔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均阳性时,可考虑行腹膜后或 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延伸野放疗+顺铂同期化疗+近 距离放疗。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远处转移者,若有临床指征 可在可疑处活检证实转移,然后进行全身治疗±个体化放 疗。需要注意的是,术后需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淋巴结切 除术的彻底性。
ⅠB2和ⅡA2期:
可选择:①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 切除+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2B级证据); ②盆腔放疗+顺铂同期化疗+近距离放疗,A 点剂量≥85Gy(1级证据);③盆腔放疗+ 顺铂同期化疗+近距离放疗,A点剂量75~ 80Gy,放疗结束后行辅助性子宫切除术(3 级证据)。
术后辅助治疗
手术治疗后的病例的后续处理应根据术后病理检查 结果来决定。没有淋巴结转移但合并有以下高危因素如原 发肿瘤体积较大、有深层间质浸润和/或淋巴脉管间隙浸 润者,需补充盆腔放疗(1级证据)±顺铂同期化疗(化 疗为2B级证据),也可选择观察。淋巴结阳性和/或切缘 阳性和/或宫旁浸润,术后需补充盆腔放疗+顺铂同期化疗 (1级证据)±阴道近距离放疗。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者, 可行胸部CT或PET,如无其他远处转移,行主动脉旁淋 巴结放疗+顺铂同期化疗+盆腔放疗±近距离放疗;如合并 远处转移,可先在可疑处活检,活检阴性者行主动脉旁淋 巴结放疗+顺铂同期化疗+盆腔放疗±近距离放疗,活检阳 性者则采用全身性治疗±个体化放疗。
妇科肿瘤放疗教学课件

谢谢大家
2021/7/9
23
• 每周化疗一次,化疗方案紫杉醇30mg/m2 +顺铂30mg/m2。
• 分析患者的急性反应和近期疗效。
延伸野调强放射治疗 (EF-IMRT)
紫色(30Gy) 兰色(95%) 黄色(100%)
结果
• 13例:同步放化疗(平均完成4个化疗周期)+ 巩固化疗(平均完成6个化疗周期)
• 22例:同步放化疗(平均完成4个化疗周期) • 放疗距离手术时间:27~60天,中位36天 • 治疗时间:33~42天,平均34.86天 • 平均化疗4.29周,最少2周期,最多5周期 • 平均体表面积1.34~1.84.平均1.56m2 • 平均化疗剂量40~55mg,平均47mg
3.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调强同期放化疗 II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
• 2007年10月~2010年3月 IB1~IIA期共36例(1例患者因紫杉醇过敏退 组)
• 中位年龄:46岁 • Ib1:6,IB2:10,IIA:15,IIb:4 • 病理类型:鳞癌31例,腺癌3例,低分化癌1例
•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24人:15人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9人仅 有髂总淋巴结转移。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192021/8/192021/8/192021/8/19
2021/7/9
11
1.顺铂周疗+放疗结束时局控率 (初治晚期)
病例数 未控病例 局控病例
单纯放疗 34
4(11.7%) 30
同步放化疗 28
2(7%) 26
2.紫杉醇+奈达铂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 (初治晚期)
结果
2年局控率 2年DF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⑵病毒因素---A
①HPV感染(Human papilloma virus) • 近年研究表明:HPV生殖道感染在宫
颈癌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
• 宫颈癌发病率不同地区,HPV检出率 有差异。
• 如:HPV16型DNA阳性率,在高发 区(山西省)为64%,低发区(四川 省)为36%,有显著差异。
14
16
(2)病毒感染---D
②疱疹II型病毒感染(HSV-II) • 在60~80年代,多个研究指出,HSV
-II在宫颈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宫颈癌病人HSV-II抗体阳性者达80
%以上,而对照组仅14.14%~57.14% • 我国多个省市的研究中,从宫颈癌组
织中分离出HSV-II。 • HSV-II流行区,宫颈癌发病率较高。
• 一个报告初交年龄18岁以下者,患病
率比25岁以上者高13.3倍;另一个报
告则为25倍。
12
⒉发病因素
⑴婚育因素-------B • 宫颈癌与多产密切相关--我国资料
分娩1~3次患病率为 110.38/10万, 4~6次为192.36/10万 7次以上者为377.52/10万 即7次以上者是1~3次者的3倍多 • 拉丁美洲资料,分娩≥12次者比0~1者,危 险性高4倍。
• 流行病学有比较鲜明 特点
• 病因学研究比较早, 比较明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90
80
70
60
50
40
东部
30
西部
20
北部
10
0
4
⒈流行病学特点
⑴地理分布:
•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家
• (亚洲、南美、非洲)
>东北西欧>澳大利
亚、新西兰、南欧、
北美、西亚。
5
• 农村>城市,山区>平原 • 同该国家或地区民族对性开
Adenosquimous Carcinoma
• 组织内有明确的腺癌 和鳞癌成分。
• 各占比例可不同。 • 分化也各有不同。
23
⒋其他:
• 腺棘皮癌(腺癌中混有良性鳞状 上皮细胞)
• 小细胞未分化癌
• 肉瘤
• 黑色素瘤
• 宫颈转移癌等。
24
大体形态:
• ⒈外生型:息肉 状、乳头状或菜 花状肿物、浸润 较浅,少侵犯宫 旁,预后较好。
妇科肿瘤的放疗
1
• 子宫颈癌 • 子宫内膜癌 • 卵巢癌
2
子宫颈癌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 在全球妇女中发病率占第二 位,仅次于乳腺癌
• 在发展中国家中占第一位 • 我国每年新病例约13.15万
3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17
(2)病毒感染---E
• HPV与HSV- II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 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目前看来,HSV-II与宫颈癌的关 系,似乎不及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那么肯定。也有人认为二者可能有 协同作用
18
⒉发病因素
(3)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其他因 素:
• 宫颈糜烂
• 配偶与性行为有关因素(包皮垢、性 病、配偶性伴侣数等)
85~90%,多发于宫颈口鳞状
上皮和柱状上皮的交界区
(移行区或转换区),随着
年龄增大渐向内缩,年老妇
女癌肿多位于宫颈管内,其
发生常与HPV16、18有关。
21
• 约占5-15%
⒉腺癌:
• 多发生于宫颈管 的柱状上皮或宫 颈腺体
Adenocarcinoma • 多发生于年轻妇 女(30岁以前)
22
⒊腺鳞癌:
10
⒉发病因素
• ⑴婚育因素 • ⑵病毒因素 • ① HPV 感 染 (Human papilloma
virus) • ②疱疹II型病毒感染(HSV-II) • (3)其他因素
11
⒉发病因素
⑴婚育因素-------A
• 以前发现结婚年龄早者发病率高,后 来,发现以初次性交年龄进行分析较 准确。
• 初次性交年龄为16岁者,其相对危险 性为20岁者的两倍
25
大体形态:
• ⒉内生型:向颈管内生 长,常浸润深部及宫颈 旁组织,预后较差。
• ⒊溃疡型:由上二型合 并坏死感染形成,可形 成深溃疡,预后差。
26
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原发部位:子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 • 连续过程:宫颈上皮内肿瘤CIN • CIN分级与不典型增生分级的对应关系
现在 CINⅠ CINⅡ CINⅢ 浸润癌
过去 不典型增不典型增不典型增浸润癌
生Ⅰ级 生Ⅱ级 生Ⅲ级及
原位癌
27
宫不 颈同 形年 态龄 变妇 化女 同宫 年颈 龄鳞
柱 转 换 区 变 化 及
28
原位癌的诊断:
(2)病毒感染---B
①HPV感染 • 另有一个资料发现各地HPV阳性率差
异明显,且与各地的宫颈癌死亡率水 平一致。 • 如 : 高 发 区 新 疆 的 阳 性 率 达 77.6 % (死亡率15.78/10万),而低发区广 州为45%(死亡率4.9/10万)。
15
(2)病毒感染---C
• HPV有多个亚型,以16、18 型与宫颈癌发生关系最密切, 而 HPV30~35 则 较 少 见 。 腺 癌与鳞癌中HPV的类型相似。
• 低者>高者 • 偏僻农村、山区
>城市 • 都与社会经济地
位相关
8
⑷时间分布:
• 过去30年中,世界各地发病率普 遍下降,不论高发区或低发区。
9
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下降
• 我国一些城市近20年来宫颈癌发病 率及死亡率均下降。上海、北京的 标化发病率在90年代初降至3/10万, 退出常见恶性肿瘤行列。其发病率 在全国不少地区下降速度最快,主 因是50年代以来人群的性卫生显著 改善,结婚、生育状况的改变。近 年来有些国家40岁以下妇女有所回 升,主要是人乳头状病毒感染上升。
放程度有关,某些对性持保 守态度国家或地区发病率低 (如以色列、西班牙、爱尔 兰等)。
6
⑵年龄:
• 20岁以前很 低,20~50岁 逐渐增高, 以后增长变 缓。
发病万率)(/十
子宫颈癌年龄别发病率
40 20 0
~1~02~03~04~05~06~07~08~090 年龄
发病率(/十万)
7
⑶社会经济地位:
• 吸烟
• 避孕方法
• 遗传因素
19
二、病理学:
组织学分类:
• ⒈鳞状上皮癌
• ⒉腺癌
• ⒊腺鳞癌
• ⒋其他
大体形态
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0
组织学分类: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 ⒈ 鳞 状 上 皮 癌 : (Squimous
epithelial carcinoma) 约 占
⑵病毒因素---A
①HPV感染(Human papilloma virus) • 近年研究表明:HPV生殖道感染在宫
颈癌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
• 宫颈癌发病率不同地区,HPV检出率 有差异。
• 如:HPV16型DNA阳性率,在高发 区(山西省)为64%,低发区(四川 省)为36%,有显著差异。
14
16
(2)病毒感染---D
②疱疹II型病毒感染(HSV-II) • 在60~80年代,多个研究指出,HSV
-II在宫颈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宫颈癌病人HSV-II抗体阳性者达80
%以上,而对照组仅14.14%~57.14% • 我国多个省市的研究中,从宫颈癌组
织中分离出HSV-II。 • HSV-II流行区,宫颈癌发病率较高。
• 一个报告初交年龄18岁以下者,患病
率比25岁以上者高13.3倍;另一个报
告则为25倍。
12
⒉发病因素
⑴婚育因素-------B • 宫颈癌与多产密切相关--我国资料
分娩1~3次患病率为 110.38/10万, 4~6次为192.36/10万 7次以上者为377.52/10万 即7次以上者是1~3次者的3倍多 • 拉丁美洲资料,分娩≥12次者比0~1者,危 险性高4倍。
• 流行病学有比较鲜明 特点
• 病因学研究比较早, 比较明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90
80
70
60
50
40
东部
30
西部
20
北部
10
0
4
⒈流行病学特点
⑴地理分布:
•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家
• (亚洲、南美、非洲)
>东北西欧>澳大利
亚、新西兰、南欧、
北美、西亚。
5
• 农村>城市,山区>平原 • 同该国家或地区民族对性开
Adenosquimous Carcinoma
• 组织内有明确的腺癌 和鳞癌成分。
• 各占比例可不同。 • 分化也各有不同。
23
⒋其他:
• 腺棘皮癌(腺癌中混有良性鳞状 上皮细胞)
• 小细胞未分化癌
• 肉瘤
• 黑色素瘤
• 宫颈转移癌等。
24
大体形态:
• ⒈外生型:息肉 状、乳头状或菜 花状肿物、浸润 较浅,少侵犯宫 旁,预后较好。
妇科肿瘤的放疗
1
• 子宫颈癌 • 子宫内膜癌 • 卵巢癌
2
子宫颈癌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 在全球妇女中发病率占第二 位,仅次于乳腺癌
• 在发展中国家中占第一位 • 我国每年新病例约13.15万
3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17
(2)病毒感染---E
• HPV与HSV- II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 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目前看来,HSV-II与宫颈癌的关 系,似乎不及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那么肯定。也有人认为二者可能有 协同作用
18
⒉发病因素
(3)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其他因 素:
• 宫颈糜烂
• 配偶与性行为有关因素(包皮垢、性 病、配偶性伴侣数等)
85~90%,多发于宫颈口鳞状
上皮和柱状上皮的交界区
(移行区或转换区),随着
年龄增大渐向内缩,年老妇
女癌肿多位于宫颈管内,其
发生常与HPV16、18有关。
21
• 约占5-15%
⒉腺癌:
• 多发生于宫颈管 的柱状上皮或宫 颈腺体
Adenocarcinoma • 多发生于年轻妇 女(30岁以前)
22
⒊腺鳞癌:
10
⒉发病因素
• ⑴婚育因素 • ⑵病毒因素 • ① HPV 感 染 (Human papilloma
virus) • ②疱疹II型病毒感染(HSV-II) • (3)其他因素
11
⒉发病因素
⑴婚育因素-------A
• 以前发现结婚年龄早者发病率高,后 来,发现以初次性交年龄进行分析较 准确。
• 初次性交年龄为16岁者,其相对危险 性为20岁者的两倍
25
大体形态:
• ⒉内生型:向颈管内生 长,常浸润深部及宫颈 旁组织,预后较差。
• ⒊溃疡型:由上二型合 并坏死感染形成,可形 成深溃疡,预后差。
26
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原发部位:子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 • 连续过程:宫颈上皮内肿瘤CIN • CIN分级与不典型增生分级的对应关系
现在 CINⅠ CINⅡ CINⅢ 浸润癌
过去 不典型增不典型增不典型增浸润癌
生Ⅰ级 生Ⅱ级 生Ⅲ级及
原位癌
27
宫不 颈同 形年 态龄 变妇 化女 同宫 年颈 龄鳞
柱 转 换 区 变 化 及
28
原位癌的诊断:
(2)病毒感染---B
①HPV感染 • 另有一个资料发现各地HPV阳性率差
异明显,且与各地的宫颈癌死亡率水 平一致。 • 如 : 高 发 区 新 疆 的 阳 性 率 达 77.6 % (死亡率15.78/10万),而低发区广 州为45%(死亡率4.9/10万)。
15
(2)病毒感染---C
• HPV有多个亚型,以16、18 型与宫颈癌发生关系最密切, 而 HPV30~35 则 较 少 见 。 腺 癌与鳞癌中HPV的类型相似。
• 低者>高者 • 偏僻农村、山区
>城市 • 都与社会经济地
位相关
8
⑷时间分布:
• 过去30年中,世界各地发病率普 遍下降,不论高发区或低发区。
9
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下降
• 我国一些城市近20年来宫颈癌发病 率及死亡率均下降。上海、北京的 标化发病率在90年代初降至3/10万, 退出常见恶性肿瘤行列。其发病率 在全国不少地区下降速度最快,主 因是50年代以来人群的性卫生显著 改善,结婚、生育状况的改变。近 年来有些国家40岁以下妇女有所回 升,主要是人乳头状病毒感染上升。
放程度有关,某些对性持保 守态度国家或地区发病率低 (如以色列、西班牙、爱尔 兰等)。
6
⑵年龄:
• 20岁以前很 低,20~50岁 逐渐增高, 以后增长变 缓。
发病万率)(/十
子宫颈癌年龄别发病率
40 20 0
~1~02~03~04~05~06~07~08~090 年龄
发病率(/十万)
7
⑶社会经济地位:
• 吸烟
• 避孕方法
• 遗传因素
19
二、病理学:
组织学分类:
• ⒈鳞状上皮癌
• ⒉腺癌
• ⒊腺鳞癌
• ⒋其他
大体形态
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0
组织学分类: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 ⒈ 鳞 状 上 皮 癌 : (Squimous
epithelial carcinoma) 约 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