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8cad2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7.png)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本体论”人和人的实践根源于物质,又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物质、意识、时间、空间、实践等等都对立统一于物质这一根本的“存在”。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不是旧唯物主义所指的某些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而是各种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的关系角度,对物质下了科学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
二、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但坚持以物质为本体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旧唯物主义哲学不理解“实践”的重要意义,不理解“实践”对于解开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迷误的极端重要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践本体论”既是人们在深化对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中产生的,又是把实践地位片面化、扩大化、绝对化的结果,也是对马克思所阐述的实践的革命性与批判性的歪曲和误解。
一些“实践本体论”者片面地超越了在认识论范围内理解实践的界限,将实践提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试图用实践取代物质而作为世界的本原。
他们主张存在的本质是实践本体,只有实践中的存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这种理论和主张,试图从根本上颠覆、歪曲和抹杀“物质本体论”的真理性,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不科学的、不成立的。
第一,从实践的含义看,实践不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作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其理论体系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劳动本体论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劳动在人类历史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进行概述,包括其理论来源、基本内涵和核心观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劳动本体论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包括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现象、指导社会实践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认识和处理劳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探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二、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更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创造性。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自己,实现了自我超越。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的阶级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剥夺了其应有的尊严和价值,成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
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财富,但却无法享受到这些财富的成果。
这种劳动的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解放的思想。
他认为,只有实现劳动的解放,才能使人类从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知识词典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中既有关于译名的争论,也有关于本体论自身的争论。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
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
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
人生活在世界之中。
人是生活于世界中的人,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
人的生存依赖世界,人必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为不同于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学说不能无视这个最根本的事实。
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把握是实证科学,而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的总体性把握是哲学。
世界如何(它的本质和状态)?属于本体论问题;世界如何认识(认识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属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意义(应该如何)?属于价值论问题;如此等等。
任何一个够得上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客观实在性问题相关联。
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
但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
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世界是惟一的,但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学说却是多样的。
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理论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论和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但我们不能反对本体论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
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
尽管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学说都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基石,主张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它的核心始终离不开人类面对的世界即存在,问题只是它以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对存在进行诠释。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是呆板、拘谨、僵化、过时的理论,而是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社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社会发展面临变革的关键时期更加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也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但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它都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漫无目的、自由自在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能够指导我们抓住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哲学基础、当代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在阐述当代价值时浅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从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当代价值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完整的方法论结构体系。
所以,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系统建构进程,促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起点上,积极进行理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那么,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我们首先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当我们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建构。
(一)探究社会科学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中,出现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实证主义方法论对社会现象开展的是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论建立在“社会类似论”[1]基础之上,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归为一类现象进行总体研究。
实证主义经过不同学派学者的研究发展,经历了很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诠释到逻辑实证主义到证伪主义再到定量和定性研究。
实证主义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发展。
本体论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本体论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本体论,主要是一个哲学与外部现实世界、哲学家与其周围人
类生活环境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本体论以求解事实和价值、合规律
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问题或对立统一问题的方式,彰显了现实的人
和人的现实世界的生存根据或矛盾问题,因而在本质上是一个“人”如何成为“人”、“人的世界”如何成为“人的世界”的问题。
本
体论问题表征着人对自身生存根据或矛盾的逻辑自觉和文化反省,
人处在不断的生成之中。
在本体论视域,事实和价值、合规律性和
合目的性在历史地不断嬗变、跃迁;人们所面对的事实和规律,所
最后的目的和价值,不仅会因时代的转化而不同,即使在同一时代
中也会因地域、国家和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事实和价值、合规律性
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只能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每个哲学家或流派只能立基于自己所处时代、所处地域、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境况而展开对本体论问题的追求、思考和解答,从而建
构属于自己时代、自己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本体理论。
关于“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基础的总体的地位问题,大致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认为,本体论只是古代西方哲学的
主体和核心内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使认识论问题成为哲。
马克思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以震撼世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证实了这些客观规律的运用对世界历史走向的改变,对人类社会进程的深刻影响。
但是,在今天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发起的挑战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和“失效”的叫嚣声中,人们面对挑战和叫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和不解。
因此,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原理相加而成的;有学者干脆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是指哲学原理。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认识,尽管我们不能认为它是错误的,但至少是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实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马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列宁曾经说过:“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正因为如此,由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克服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由此而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人类,特别是交给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
马克思 本体论

马克思本体论1 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本体论思想在哲学领域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包括他的本质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的本质论马克思的本质论思想,可以概括为:物质决定精神。
他认为,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因此物质的本质会决定精神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3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另一重要哲学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不是受主观意志或政治力量所支配。
它认为,社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主要力量。
4 马克思观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当代哲学与经济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它提供了一种以物质为中心的世界观,使得哲学家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存在的本质。
在经济学领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为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角度。
同时,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对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它们提醒人们重视社会基础、注重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从而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
5 结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提供了一种以物质为中心的世界观,强调了社会历史上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并为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角度。
同时,它们也为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提供了实际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词典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中既有关于译名的争论,也有关于本体论自身的争论。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
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
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
人生活在世界之中。
人是生活于世界中的人,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
人的生存依赖世界,人必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为不同于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学说不能无视这个最根本的事实。
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把握是实证科学,而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的总体性把握是哲学。
世界如何(它的本质和状态?属于本体论问题;世界如何认识(认识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属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意义(应该如何?属于价值论问题;如此等等。
任何一个够得上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客观实在性问题相关联。
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
但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
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世界是惟一的,但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学说却是多样的。
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理论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论和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但我们不能反对本体论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
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
尽管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学说都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基石,主张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它的核心始终离不开人类面对的世界即存在,问题只是它以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对存在进行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构造哲学体系,也不是寻找所谓安身立命的依据,而是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不同于以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客观基础,都是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理解为依据的。
离开世界本身争论世界观问题,以及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无异于民间笑话中瞎子争匾,自说自话。
本体论问题并不单纯局限于世界的本性问题,它关系到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中的种种问题。
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活动必须有对象,而对实践的看法取决于对实践对象的看法。
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实践观念,虽然都强调实践但并不改变它的唯心主义本性,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二元论的。
认识是对象化的知识,它必须有对象才可能有认识。
因而认识论的性质取决于本体论的性质;唯理论与经验论都各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这并不取决于理性与经验自身,而是取决于它的本体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哲学必须从天上降到地上,反对德国的思辨哲学;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或者象他们所说的实际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优先地位为前提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思想生活在内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它既有主客体关系又有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就内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否则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能进行。
如果把生活世界只看作主体际世界、主体的经验世界、语言世界,这种生活世界的转向与把哲学归结为追求现象背后的理念和绝对观念的思辨哲学相比,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很难说是哲学的根本转折。
因为当主体性和主体际关系失去一般唯物主义本体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时,双脚仍然跨不出唯心主义的领域。
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现代哲学的种种转向,如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方法论转向、价值论转向、实践论转向、人学转向等等,实际上是哲学研究重点和主题的变化,它不可能绕开世界的客观性问题。
我们可以毫无例外地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看到哲学性质的分歧。
从哲学发展看,本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古代与现代都各有特点。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本体论表现为对宇宙起源和世界物质构成统一性的追求。
这表现为哲学童年时期的宗教与神话在哲学问题的继续。
创世说、起源说,是任何民族的神话中都存在的原始人对自身起源的追问,也是宗教创世说所提的世界起源问题。
不同的是,当人类不是以幻想的神话方式也不是以上帝创世说的方式,而是以理性思维的方式解答这个问题,它就变为一个哲学问题。
在古希腊,由于自然科学与哲学是浑然一体的,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而古希腊的本体论对问题的回答既是哲学的又具有自然科学的色彩。
在西方,当实证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从宗教与神话怀抱中挣脱出来,哲学对本体论的提问,就摆脱了起源说和创世说的方式,变为纯哲学的问题,变为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在人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来思考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问题。
它的提问不是世界的起源和物质构成的问题,而是存在与人的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这两者都是现实的,思维就是人的思维,而存在就是人所面对的世界。
这个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真实的客观的世界还是在它背后还有一个决定和产生现实世界的世界。
这个产生现存世界的存在物,无论称之为理念、绝对观念或是主体的感觉、观念都是一样的。
因为依赖观念的世界,当然是非客观的世界,它只是观念的变形和投影。
本体论是任何哲学都不能摆脱的问题,它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是哲学不同于非哲学的一个本质性规定。
中国传统哲学中同样有本体论理论。
这突出地表现为道家关于道和儒家关于心性的学说。
当然,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哲学和伦理哲学为主导特色,因此道家的道变为德,而儒家的发明本心往往转变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因而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学说没有西方哲学那样浓重的纯逻辑的范畴体系色彩。
但是,不能认为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学说。
当然,哲学家并不一定以本体论为重点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是多种多样的,更不用说在不同时代哲学会面对不同的问题。
有认识论问题、语言问题、非理性问题、欲望问题、意志问题、人的问题,以至当今的文化哲学、环境哲学、伦理哲学、生态哲学、经济哲学,可以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哲学。
哲学会出现在任何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的地方。
但是无论哲学如何多样,只要是哲学,是哲学的思考方式,它就有一个本体论的前提。
这个前提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这种本体论前提决定它的整个哲学的性质和方向。
有个哲学家说过:“每一种认知论——即使它本身意识不到或不怎么愿意——也必然是一种本体论(这种理论一方面探究实体是什么,一方面探究对实体所作的思维是什么,然后把两者作一比较。
由于有这种关系,有时思维被视为根源于实体——这是实在论的观点,有时实体的结构被认为导源于思维的作用——这是唯心论的观点。
不管怎样,这种关系是不能置之不理的。
”(注:《什么是哲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页。
世界观是自古就有的,但它的科学性经历了很长的过程。
恩格斯在《法学家的社会主义》中曾从世界观发展的角度总结过从宗教世界观经历“资产阶级的经典世界观”即法学世界观——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人道主义世界观,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历史过程。
科学世界观就是能科学地把握世界的客观本性,把握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和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和途径的世界观。
其中具有基础性的问题是世界的本性和状态,即世界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规律问题。
可是世界的客观性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困难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由人类存在的方式和人的认识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由人提出和证明可以有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存在,这就是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的存在,证明本体论的问题与认识论不可分。
要使本体论问题得到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解决方式,必须走出认识论自我中心的困境。
主客体认识关系中的本体论困境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包括人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也就是说世界是人的世界。
这样人无法撇开人自身、撇开人作为主体来谈论世界,谈论世界的客观性。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人类认识中永恒的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摆脱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并不能把本体论化为认识论,或者否定本体问题的重要性,而只能更加证明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在哲学体系中的决定意义。
可是主客体关系的存在,的确使世界客观性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正是由于人与作为认识对象的世界之间的认识论关系,使世界客观性这个最根本的本体论问题长期聚论纷纭,争论不休。
旧唯物主义者离开主体谈论世界的客观性。
这种纯客体论者虽然坚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强调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可它无法解决什么是世界本来面目,人何以知道世界本来面目?难道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是被人意识到的内容吗?难道人对世界的认识能不附加任何外来的内容吗?在旧唯物主义纯客观主义范围内无法解决这个认识论难题。
唯心主义者的确抓住了旧唯物主义的要害,他们认为,撇开主体谈论世界客观性问题,就是谈论处于认识之外、经验之外的存在,这是神秘主义。
如果你回答说我是在经验之内、认识之内、意识之内谈论世界客观性问题,我见到、我听到、我触到,那么,唯物主义又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因为这等于说,不存在世界本来面目的问题,世界本来面目就是对象在自己心中的面目,而不是对象自身的面目。
这样,由于主体意识的屏障作用,对象的本来面目或者变为康德的物自体,或者变为主体意识的内容。
不是倒向本质与现象对立的不可知论,就是倒向存在是被感知的唯心主义。
要解决从客体观察客体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必然引入主体性,进入主客相关理论的领域。
这种引入不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而是事实如此。
这样,本体论问题的解决和论证必须求助于认识论的正确解决,这样才可能避免独断论、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可主体问题的引入又增加了陷入唯心主义陷阱的可能性。
当哲学家们强调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因而主客体关系是人类实践和认识中普遍的必然的关系时,往往向另一面倾斜,即单纯从主体角度观察客体,从而把客体融入主体之中。
这的确是个难题。
认识永远无法摆脱主体。
人对客体的认识总是主体的认识,是从主体角度出发的认识。
即使我们暂时搁置认识为自己构造对象、认识就是自我对自身的认识这种极端的意见不讲,就算认识是有客观对象,可要对这种对象形成认识,仍然离不开主体的参与。
这样,主体认识的不同角度、不同条件、认识的主观图式都会影响到对客体的判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讲的是认识角度不同中的对象面目;坐井观天,蝼蛄不知春秋,夏虫不可语於冰,讲的是不同时间和条件中所形成的对象的差异性;咖啡中的糖是不是够甜,各人回答可能不一样,这是主体感受差别形成的对象性质的差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