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众化探析
浅析中国纪录片大众化的表现特征

起》 则将 5 0 0年来九个大国的兴衰历程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出来 , 严肃而刻板的历史在它“ 深入浅 出, 情理兼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1 一o 9
一
、
纪 录片 大众化 的 背景
1 。 大众 文化 的兴起
大 众文化 的崛起存 在 历史 的必 然性 。它 在一定 程度 上 满 足 了人们 在 长期 压 制 下对 感 性 的 需求 和 对 世 俗
生活的迷恋 , 使普通大众获得了参与文化的机会 , 并使文化 回归到 1 3常生活 中。文化在这一刻起便不再是精 英们 书斋里评 头 品足 的 客体 , 而成 为平 民百姓 可 以随 时参 与 的 主体 活动 , 甚 至 已成 为 日常 生活 的一 部分 。大 行其道的大众文化就这样令文化走下“ 圣坛” 。与此 同时, 现代化传播媒介也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推波助澜 , 使 大众 文 化在传 播 上更 广泛 , 内容 形式 也更 加 丰富 。 由于渠道 的不 断拓 宽 , 来 自方 方 面面 的文化 都注 入其 中 , 使
真实再现) , 它真正让纪录片的故事化成为可能。在许多历史题材的纪录片 中, 真实再现是必不可少 的表现 手段 。1 9 9 5年 ,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部情景再现样片《 忘不了》 , 此后这种手法便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 中
广泛 应 用起来 。 . ‘ 在大型纪录片《 敦煌》 中, 这一手法被充分发挥 。影片为了展现古丝绸之路上敦煌城的繁华 , 运用了大量
的市场 化也 不 断深入 , 收 视率 成为 了纪 录片 生存 和发 展 的必 要 条件 。在 这 样 的大 环 境 下 , 我 国 的 电视 纪 录片 开 始走 向大众 化 的纪 录片发展 之 路 。
纪录片大众化探析

纪录片大众化探析————————————————————————————————作者:————————————————————————————————日期:纪录片大众化探析-新闻学纪录片大众化探析史兴庆今年上半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相比于第一季,第二季引起的社会关注更为广泛,《舌尖》系列也有望成为纪录片走出低谷、大众化归来的拐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纪录片有过一段大众化的辉煌时期,那时候纪录片可以同电视剧“掰掰手腕”,占据了电视台的一些黄金时段。
后来纪录片陷入了低谷。
新世纪以来,纪录片一直在“爬坡”,期间也有一些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作品出现,还有一些纪录片频道开播,巩固了纪录片的小众化阵地,但距离纪录片走出低谷,还差那么一股劲儿、一口气儿。
纪录片存在的问题1、官方创作实力两极分化。
最近几年,央视纪录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创作可谓风生水起,涌现出一批人文类、社会类、自然及环境类纪录片佳作,而且实现了制播分离,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很多民间纪录片公司、影视公司与之合作,但在多数省、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还远不如人意,甚至没有专门的创作力量。
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卫视每天播出30分钟纪录片,没有创作力量的电视台,则沦为纪录片播出的平台;而央视纪录频道则抓住机遇,联合百家地方电视台,致力打造中国纪录片制播联盟,构建中国纪录片联播网,《纪录中国》栏目已在90多家地面频道播出,央视也因此更加一家独大。
2、民间创作力量有待加强。
民间纪录片创作力量,主要包括独立作者、社会上的纪录片爱好者,大学生群体等,在纪录片的辉煌时期,他们一度非常活跃,而现在则陷入了低迷。
独立纪录片是纪录片创作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纪录片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往往能给观众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揭示生活表象下被遮蔽的部分。
国内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一直没有停滞,但无论作品还是创作者,其影响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局限于小众化传播。
纪录片叙事的故事化、大众化、精细化

生活真实 ,引发人们的反思。作 念 ,也 加 深 了 观 众 对 文 化 匮乏 年
者巧妙地 对比两个阶层的生活状 代 的深思 。整个纪录片叙事风格 之间留 白需要多少秒,都有规可 态 ,揭露严重的贫富悬殊 问题 。 朴素而 又浪 漫,跌 宕而 又流畅 。 循 。对 于镜 头语 言 , 舌尖 上 的 作为一种 电视语言 ,解说在 主持人与表现对象融为一体 ,创 中国》也有精细的严格要求。比
画 面或 情 形 则 借 助 于 电 脑特 技 表 音 乐 是 那 么 舒 缓 、悠 扬 ,让 人 心
以找到 自己情感生活的影子。纪 面 , 们在 技 术 上 无 所 不 用其 极 , 他
人串联 , 并与故事情节严密吻合 。 拍 、水下摄影 、高速摄影 、红外 亲吻 自己孩子 ,还有大批独角鲸
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说词会 实 现 了叙 事 与 审 美 的 结合 。
三 、制作 追求精 细化
除了唯美的画面 ,音乐也成
纪录片能够吸引观众 ,不仅 为 纪 录 片 制 作 的 重 要 元 素 。 生 在于精彩的故事 ,通俗简洁的解 命 中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 说 ,还在于它具有令人震撼的画 用 语 言 和 画 面 无 法 表 述 的 情 感 ,
。 。…
9
…
工 。作者 用真实的镜头表现贫富 移事往 , 我今天站在这努力想象 ,
方人比较重个体 ,擅 长讲单个故
悬殊之 大 ,有些画面在 国内媒体 也没法感受三十多年前年轻情侣 事 ,中国人较 重体 系 ) ,国外纪 很难看到 ,令人震撼 。这就是纪 们内心压抑着的涌动着的激情 。 录片制作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流水 ” 录片所要达到的效果 ( 也许人们 紧扣故事 内容的主持 ( 也是解说 ) 线 。 景 色拍 成 什 么样 ,人 的 表 情
纪录片的大众化思考

纪录片的大众化思考作者:高辉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电视业的发展,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
纪录平常人生活的纪录片,对平民百姓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电视工作者纷纷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凡人小事,开始纪录平淡而琐碎的生活。
文章就纪录片大众化的选题和创作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大众化;观念;选题;时代感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124-02在业内,电视纪录片一直都是“一群精英做给另一群精英看的”。
但“精英”做出来的文化产品,如果无法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就不能产生广泛的传播效果,也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纪录片生产和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性。
作为世俗社会文化形式的大众文化所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普通人都能够达到的基本道德,是一个社会各种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大众文化,无论在审美形式上还是价值取向上,都是低门槛的,是日常化的,是大多数人易于并乐于接受的,因此也是主流的。
精英文化如何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得到大众的积极赞同,是电视纪录片创作面临的现实课题。
尤其在当前纪录片创作限于资源、专业、资金、人才紧缺的困境中,纪录片的这种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东方时空》的制片人陈芒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是老百姓。
我们到社会底层拍片子的时候常常有人问:‘你们拍我们干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总觉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不值得上电视。
而我们恰恰要让他们成为《生活空间》的主人公。
”1 大众化的核心电视纪录片大众化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命运一直都是纪录片创作的永恒主题。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这种人文关怀的现实题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 大众化的表现特征1)平民化。
是指纪录片工作者树立起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以平民化的视角,故事化的结构方式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分析

不同,快餐化的影视艺术更加注重观众 们的精神享受,忽略了影视艺术中深入 探索的内涵,虽然快餐化影视艺术中也 有许多经典影视作品,但是其文化艺术 的启蒙作用相对较少,很难引导观众们 在影视艺术当中深入地探索人生和生活 的价值,相对缺失了影视艺术的深度。 2 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特征
2.1 娱乐化 影视艺术是在最初话剧、舞台剧等形 式之上所引申、拓展的艺术形式。相比传 统话剧以及舞台剧,影视艺术更加注重剧 情性和场景性。以表现形式将故事清晰地 展现在观众面前,并且传统话剧和舞台剧 往往都是以历史作为表演基础,很难满足 当前观众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影视艺 术作品的娱乐性相对较强,其中所表述的 思想价值观念,能够有效迎合当前广大观 众们自身的审美观念,通过创新故事情节、 打造视觉特效等诸多形式,为广大观众们 营造出一种刺激和好奇体验。此外,很多 影视艺术还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期待,例 如《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等影视作品, 利用 3D、4D 技术,在满足观众好奇心的 基础上,满足了人的视觉需求和感官需求, 收获了更多票房。 2.2 类型化 近年来,很多影视艺术都以题材为 根基,进行了分类。当前的影视艺术题 材一般分为武打、宫斗、纪实等多种类型, 尤其是将经典名著和互联网小说改编成 影视艺术作品更为盛行。网络文化为影 视艺术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迎合了 当前观众们的精神与审美需求。例如《鬼 吹灯》《何以笙箫默》等诸多网络文学
所改编的影视剧集,获得了不错的收视 率。当前影视艺术作品的类型化趋势明 显,这样不同观众们也可以结合自身的 实际喜好,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影视艺术作品,为影视艺术发展 带来更加标准化的基础。 3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
虽然影视艺术传播具有现代化以及 大众化的特点,但是一些影视艺术的质 量和内涵难以保障,甚至对整个影视艺 术领域带来了负面影响,不仅不能适应 当前艺术发展趋势,甚至对人们的精神 世界带来了损害,这也是造成“烂片” 的主要原因。肤浅、缺失人文精神、剧 情拼凑等现象突出,直接影响了人们对 影视艺术的观感。未来影视艺术发展需 要弥补当前影视艺术存在的缺陷,融入 更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内容。 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趋势之下,多元 化的影视艺术创新内容也会融入到影视 艺术当中,促进影视艺术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影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电视、电影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手机、电脑上观看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导致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更加现代化与大众化。
本文将从现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阐述影视艺术传播的趋势。
一、现代化1. 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电视、电影院等影视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需求。
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影视作品,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大大提高。
VR、AR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影视艺术能够以更加现代、立体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提高了影视作品的欣赏性和观赏体验。
2. 制作水平的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特效、拍摄技术的进步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惟妙惟肖,真实感更强,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观赏需求也更高。
导演、编剧等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得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大幅提升。
3. 宣传推广的新方式随着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影视作品的宣传推广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影视剧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提高影视作品的知名度和话题性。
一些影视作品还会选择在直播平台进行首播,通过直播节目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提高播放量和话题度。
二、大众化1. 观众群体的扩大随着现代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获取途径更加便捷化,观众群体也更加庞大。
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影视作品,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可能成为影视作品的观众。
这也使得影视作品越来越大众化,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观众群体。
2. 影视作品的类型多样性随着大众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影视作品的类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剧、电影,现在更加多元化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如网剧、短视频、纪录片等。
中国纪录片“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的思考

有同样 的知识背景 , 才能创作出高水准 的
央视九 套制作 的纪 录片不仅 体现 中 国文 化, 技术 上也不断 与时俱 进 。 但~ 味地注
重 质 的 飞跃 , 无 形 中会 忽 视 现 实 存 在 的 一
为塑 造 国家 形象 的重要软 实力 。 当下 , 对 作 品 , 做 到真正 与国际接轨。 所以, 现如今
从 文化学的 角度 出发 , 以当下热播 的纪录片为案例进行具体 分析 , 以期从 受众层面探 索中国纪录片的“ 精英化 ” 与“ 大众化” 的双向发
【 关键 词】 纪录片 精英化 大众化
从 中国第一部 纪录片《 定 军山》 诞生 ,
经过不 同时代 的发 展 , 如今 中国纪 录片逐
英化” 现象 。 “ 精英化” 现象有利也有 弊 , 精
2 、 模 仿 成 风
英人士普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
品位 , 这 就要求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也要具
创新是艺术创作过程 中的难点 , 不论
是 中国的纪 录片还是 电视节 目, 模仿 问题 随处 可见 。 一部 优秀 的纪录 片诞 生之 后 , 许多类似 的作 品又开始生 产 , 这不仅会导 致观众 的审美疲 劳 , 也会使创作者陷入思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 科 技不 断进 步 , 纪 录片的创作 也愈加偏 向于大制作大题材 ,
这 样的纪 录片能 够给人 一种宏伟 大气 的
感觉 。 一部纪录片 的诞生 总是 需要耗 费大 量 的人力 和物力 , 制作 出来 的作 品从 画面 质量到后期处理都非 常的精美 , 可并不 是
的精 英人士 , 所 以纪 录片还未能像 电影一
样在各 大院线上映 , 成 为人们休 闲欣赏的 影片, 这就 是所谓 的 中国纪录片受 众 “ 精
中国纪录片“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的思考

中国纪录片“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纪录片制作也日益繁荣。
从1999年《黄土高坡》到2018年的《纪念日》,中国纪录片的质量、拍摄技术、话题取材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纪录片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平衡问题。
本论文旨在分析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双向性,探讨如何在“精英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均衡发展,促进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界定在本论文中,“精英化”指的是纪录片制作方面的精细化、高水平化,包括高水平拍摄技术、剪辑技术、配乐、配音等。
而“大众化”则着重于受众层面,即制作方向更加注重观众需求,策划更加注重话题性和市场性,更深入地挖掘和探讨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
二、“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的矛盾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如果将重点放在技术和艺术表现上,往往会让纪录片的观众群体受到限制,产生狭隘化的印象,这样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精英化”现象。
相反,如果过于注重宣传效果和市场需求,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可能会忽略了纪录片制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带来“大众化”问题,这样的纪录片制作可能就会流于肤浅,缺乏深度和内涵。
三、纪录片发展的双向性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制作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由于市场需求、观众需求的变化,一些新的制作模式和原创思路也迅速兴起。
因此,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不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应该保持双向发展的态势。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当纪录片制作者在追求纪录片质量和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应该借鉴市场研究以及观众反馈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制作思路,创作出更多质量高、市场性强、观点新颖的纪录片。
四、均衡发展的方法在保持双向发展态势的同时,如何寻求“精英化”和“大众化”平衡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行业标准,从纪录片制作各个环节入手,推动行业生态良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大众化探析-新闻学
纪录片大众化探析
史兴庆
今年上半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相比于第一季,第二季引起的社会关注更为广泛,《舌尖》系列也有望成为纪录片走出低谷、大众化归来的拐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纪录片有过一段大众化的辉煌时期,那时候纪录片可以同电视剧“掰掰手腕”,占据了电视台的一些黄金时段。
后来纪录片陷入了低谷。
新世纪以来,纪录片一直在“爬坡”,期间也有一些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作品出现,还有一些纪录片频道开播,巩固了纪录片的小众化阵地,但距离纪录片走出低谷,还差那么一股劲儿、一口气儿。
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1、官方创作实力两极分化。
最近几年,央视纪录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创作可谓风生水起,涌现出一批人文类、社会类、自然及环境类纪录片佳作,而且实现了制播分离,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很多民间纪录片公司、影视公司与之合作,但在多数省、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还远不如人意,甚至没有专门的创作力量。
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卫视每天播出30分钟纪录片,没有创作力量的电视台,则沦为纪录片播出的平台;而央视纪录频道则抓住机遇,联合百家地方电视台,致力打造中国纪录片制播联盟,构建中国纪录片联播网,《纪录中国》栏目已在90多家地面频道播出,央视也因此更加一家独大。
2、民间创作力量有待加强。
民间纪录片创作力量,主要包括独立作者、社会上的纪录片爱好者,大学生群体等,在纪录片的辉煌时期,他们一度非常活跃,而现在则陷入了低迷。
独立纪录片是纪录片创作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纪录片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往往能给观众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揭示生活表象下被遮蔽的部分。
国内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一直没有停滞,但无论作品还是创作者,其影响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局限于小众化传播。
民间纪录片爱好者的DV创作,一度比较可观,但这几年随着摄影工具的普及,这股力量反而弱下去了,现在已很少有人再去拍纪录片;即便在网络上,一些原创的纪实影像也越来越表面化和娱乐化,缺少纪录片应有的深度和思考。
大学生群体是纪录片创作的后备力量.但这个群体至今没有发挥出太大的影响力,目前,他们的创作视野还比较狭小,选取的题材也是老少边穷居多,没有切入社会主流。
3、大众对纪录片认识需提高。
据《中国纪录片公众形象调查》指出,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他们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进行居民调查发现:与新闻、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相比,普通观众对纪录片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48%的公众不知道纪录片为何物,28010的公众近半年内没看过纪录片,只有6.9%的受访者半年里看过10次以上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仍有四分之一看过《舌尖》的观众不知道这就是纪录片,甚至以为是电视剧和电影。
4.纪录片商品化程度低。
同电影和电视剧相比,纪录片的商品化程度低,社会影响力弱。
北京师范
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指出:“2013年中国纪录片生产达到11000小时,其中称得上纪录片产品的只有1200小时。
这就意味着,将近90%的片子不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它们无法从作品转化成产品再到商品。
这些纪录片在完成播出之后,就被收入磁带库。
”
纪录片的大众化之路
纪录片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走出低谷,需走向大众,提高商品化程度,开拓市场。
两季《舌尖上的中国》为纪录片走向大众化、市场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比如:
《舌尖》选取的是平民化的大题材。
《舌尖》围绕着美食做文章,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恋乡愁,不同于那种历史感很强的严肃的宏大叙事。
同时,这一题材又很大,不仅“民以食为天”,而且以“舌尖”为支点,承载的是“中国”。
所以,《舌尖》在大题材里具有平民色彩,在平民题材里又不失宏大——做到了大气接地气——这在过去二十多年纪录片发展的历程中,并不多见。
《舌尖》采用了类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既非“跟着感觉走”,又跟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有所不同,它更多地去凸显典型的情节和细节,而不是大的故事,其结构更多的是点状辐射式的、跳跃的、开放的,而不是完整的线性结构;它保留了题材本身的主要看点,同时规避了复合故事那种高难度的多线推进、交叉剪接和“烧脑”,并且大大地增加了信息含量,加快了节奏。
《舌尖》的视角和情感是传统的、温情的,而叙事则更符合广大“吃货”们的收视习惯。
《舌尖》在纪录片的类型化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类型化是影视节目走向大众化的关键。
电影的类型片。
比如动作片、警匪片、武侠片,都是大众化的;国外一些类型化纪录片,比如国家地理纪录片,也是大众化的。
国产纪录片的类
型化还刚刚起步,尽管《舌尖》不能算作纯粹的美食纪录片,但作为美食题材的类型纪录片,《舌尖》还是有筚路蓝缕之功的。
《舌尖》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1.是讲美食还是讲故事。
其实从创作的角度讲,无论是用美食来呈现故事,还是用故事来烘托美食,都是纪录片的创作取向和手法。
当纪录片进行小众化创作时,这不会成为问题,因为小众化本身代表了一种偏好和取舍,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
但大众传播就不同了,就得了解大众的口味,就得像春晚一样,努力去满足多数人的喜好。
所以,当《舌尖》第二季勾起了大众的“食欲”,却又让人家“饿着”,问题自然就出来了。
2.是再现生活,还是表现生活。
再现生活就是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原汁原味地呈现。
而表现生活则要进行取舍,尤其是在央视这样的大众传媒播出时,要考虑其社会影响。
相比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文化产品应摆在首位的。
《舌尖》在表现美食时,有的段落被诟病缺少原汁原味,不地道:而在讲述人物故事时,有的内容则被认为在传播负能量,甚至毁三观。
最典型是《家常》里那对母女,其实,生活中那样的母女并不少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聊聊这种人,进行人际传播没有问题;纪录片创作再现生活,真实地对这对母女进行记录,进行小众化传播,也没有问题;但一旦将其纳入大众传播领域,就必须权衡利弊,考虑其主要影响了。
此外,其他的诸如“摆拍和原生态”、“模仿和抄袭”等,也都引发了很多批评和争议。
我们相信《舌尖》的作者,并非有意要用“变了味”的美食恶心大众,而
且就创作实力而言,他们也是目前国内最顶尖的纪录片创作者;之所以出了这么多问题,主要还在于纪录片创作多年形成的小众化思维,以及“偏安一隅”形成的表达习惯,还不能适应大众化的要求,所以,当《舌尖》第一季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后,第二季要怎么走,就找不着感觉了。
在《舌尖》播出的这几年,纪录片创作人才整体上呈回归趋势,而且纪录片的艺术气质和真实品格,让它不乏真正的追随者,纪录片走向大众化和市场化所需的人才储备足够,关键是用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和立场来做纪录片。
如何处理纪录片小众化和大众化的关系。
当下,在影视领域,电影市场正在回暖,而电视剧和各种娱乐节目也星光璀璨,吸引着大众,纪录片要重现当年大众化的辉煌,难度很大;但在两季《舌尖》的基础上,从正反两反面汲取营养,努力改进和提高创作,找回力量,走出低谷,回归大众,并用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作品来回馈大众,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