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纪录片分析举例
纪录片情节举例

纪录片情节举例纪录片情节举例:1.《海豚湾》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群海豚的生活故事,其中包括它们的繁衍、捕食、迁徙等行为。
观众可以看到海豚在海洋中跳跃、嬉戏的场景,感受到它们的聪明和活泼。
2.《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壮丽景色,包括大草原上的狮子群、深海中的巨型水母、雪山上的雪豹等。
观众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多样性。
3.《摄影师的眼睛》这部纪录片以一位摄影师的视角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文风景和社会问题。
观众可以看到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关注。
4.《绿色星球》这部纪录片关注环保议题,展示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观众可以看到森林砍伐、水污染等现象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以及人们致力于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努力。
5.《人类星球》这部纪录片通过揭示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人类的多样性和智慧。
观众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如何克服困难、追求幸福,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6.《食物链》这部纪录片关注食物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揭示了食物链中的不公平和不可持续性。
观众可以看到大规模养殖场的污染、食品浪费等现象,引发对食物产业的思考和关注。
7.《动物奇观》这部纪录片以动物世界的奇观为主题,展示了各种动物的独特行为和生态习性。
观众可以看到螳螂捕食、蝴蝶迁徙等精彩场景,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神奇和美丽。
8.《城市的秘密》这部纪录片以城市为背景,揭示了城市中的人口问题、环境污染等挑战。
观众可以看到人们如何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和交往,以及城市发展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9.《命运之河》这部纪录片以一条河流为线索,展示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和命运。
观众可以看到河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如何依赖河流获取食物、水源等生活资源。
10.《极地奇观》这部纪录片揭示了极地地区的奇特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
观众可以看到北极熊的捕食、企鹅的迁徙等场景,感受到极地世界的严寒和神奇。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幼儿园》是一部中国纪录片,由导演赵宁执导,于202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城市中一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情况,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以及其中涉及的问题。
该片选取了幼儿园中四个孩子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
首先,片中呈现了中国现代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
《幼儿园》中的父母都是忙碌的职业人士,他们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将他们都托付给了幼儿园。
这种现象反映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以及工作压力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其次,该片着重描述了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系统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园以游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表达。
片中展示了幼儿园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她们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
此外,片中还展示了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幼儿园在教育环境上一直面临很大的压力,包括过于强调学习成绩以及家长的过高期望等。
在片中,幼儿园老师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不断与家长沟通,解释教育理念,并努力平衡孩子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
此外,片中也探讨了一些教育现象的深层次问题。
例如,片中提到的“小学化”教育。
在中国,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学习基础知识,以便能够在学校拥有更好的表现。
这种趋势导致了幼儿园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游戏和个性的发展。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目标的思考。
总体来说,纪录片《幼儿园》通过选取几个孩子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并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中种种问题的思考。
该片展现了幼儿园教育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关键的教育问题,如过度重视学术成绩、过早学习的趋势等。
通过呈现这些问题,该片旨在引起公众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并促使相关方面进行与探讨。
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分析以《日食记》为例

三、制作流程分析
美食的制作流程是美食类纪录片的核心内容。在《日食记》中,拍摄者通过 详细的制作流程展示,将美食的制作过程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1、食材采购:在介绍一道美食前,拍摄者通常会先展示食材的采购过程。 例如,在制作一道烤鸭时,拍摄者先带领观众去市场采购新鲜的鸭子和其他辅料。
2、清洗:在食材采购完成后,拍摄者会展示食材的清洗过程。这个环节虽 然短暂,但却是制作美食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清洗可以去除食材表面的污垢和 杂质,确保食物的卫生安全。
3、拍摄与剪辑:《日食记》采用高质量的拍摄器材和专业的拍摄技巧,对 美食制作过程进行详细的拍摄和剪辑,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食制作的乐 趣。
三、《日食记》用户互动
1、吸引用户:《日食记》通过精彩的节目内容、实用的烹饪技巧和独特的 视角,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同时,其积极与用户互动,及时回应用户反馈,进一 步增加了用户的黏性。
美食类短视频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美食类短视频迅速崛起,成为大众获取美食信息和 分享美食体验的重要渠道。目前,美食类短视频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创作者们 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日食记》的成功之处
《日食记》是一家以美食为主题的短视频平台,其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 面:
《日食记》在营销方面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
1、社交媒体:《日食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等,发布有 趣的内容和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粉丝。
2、KOL合作:《日食记》与一些知名的美食博主、厨师、餐厅等进行合作, 共同发布优质的内容和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广告宣传:《日食记》在各大电视台、网络平台等投放广告,提高品牌 曝光率和知名度。
1、画面亮度:在《日食记》中,拍摄者通过合理的曝光和明暗对比来突出 美食的光泽和质感。例如,在展示一道烤肉时,拍摄者运用灯光将烤肉的金黄色 泽和油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人国纪录片案例分析

小人国纪录片案例分析小人国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微缩世界的生活和故事。
本文将从影片的拍摄手法、叙事结构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对该纪录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对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首先,小人国采用了微缩摄影的手法,通过特殊的摄影技术将真实世界缩小成微型模型,从而呈现出一个独特的视角。
观众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微缩人物的真实生活场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这种独特的拍摄手法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也让他们对微型世界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想象。
其次,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紧凑,通过一系列连贯的镜头和场景,将微缩世界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采用了纪实的叙事方式,没有过多的解说和评述,而是通过画面和音乐来传达情感和信息。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中的细节和情节,感受到微缩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这种叙事方式让影片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最后,小人国通过微缩世界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通过微缩人物的生活经历,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包括人性的善良与邪恶、生存与希望、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主题都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考。
综上所述,小人国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它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紧凑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引发了他们对微缩世界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这部影片对纪录片创作提出了新的启示,即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深入挖掘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情感体验,从而打动观众的心灵。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纪录片问世,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 由孙庆⽥编导的《最后的⼭神》通过采访孟⾦福⼀家的⼭林⽣活,充分展⽰了鄂伦春⼈古⽼的⼭林⽂化与纯美的精神⽣活,同时也展⽰了新⼀代鄂伦春⼈与⽼⼀代鄂伦春⼈完全不同的精神⽣活、美好愿望和追求。
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篇1 纪录⽚《最后的⼭神》影⽚分析: 影⽚以⿊⽩影像将我们带⼊居住在⼤⼩兴安岭上最后⼀代鄂伦春⼈孟⾦福和⽼伴丁桂琴⼀家对⼭林的依恋与固守的情感⽣活之中。
短短⼏⼗分钟就让我们既了解了古⽼的原始狩猎⽣活状态即⼈与⾃然融合的情况,⼜让我们看到了⼀个民族习俗、民族⽂化的历史变迁、传承与发展。
其特点有如下⼏点。
⼀、以具体感⼈的细节塑造出⽣动的、性格鲜明的⼈物形象 本⽚编导多次运⽤⼈物动作、物件和语⾔等细节,展⽰⼈物的⼼灵和品格,塑造出了⼀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鄂伦春⽼⼈形象。
当孟⾦福⽼⼈的枪⽼了,⽼得都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弹时,他在打猎中仍然坚持不⽤套索和夹⼦,反映了鄂伦春⼈不“涸泽⽽渔”,保护⽣态环境,呵护⽣命的优良品质。
他割桦树⽪时从不伤树⼲,当有⼈砍了⼤树时他⽆限的伤感和不快,体现出鄂伦春⼈与⼤⾃然的深厚情感。
当夏天来临,他⽤⼔⾸给⾃⼰刮胡⼦,与⽼伴⼀起在岸边和⼩野鸭嬉戏的画⾯,既展⽰了⼈与⾃然的融合,⼜反映出两位⽼⼈更加⽣活化的童⼼未泯。
当记者问他是喜欢在⼭上还是⼭下时,他说:“⼭上舒服,在家不⾏,三天两头感冒。
”但当问到是⼭上好还是定居点好时,他却回答:“定居点好。
”这个细节反映出⽼⼈内⼼世界对历史传统习俗与时代变化进步的⽭盾⼼理。
⼤量的细节使我们看到了⼀位⾎液⾥流淌着古⽼鄂伦春⽼⼈——最后的⼭神,⽣动感⼈的形象。
⼆、交叉剪辑的表现⼿法配之以⿊⽩、彩⾊影像的鲜明对⽐ 凸显出两代鄂伦斯⼈的思想变化与⽣活的变迁,进⼀步展现了⼀个民族的⽂化在传承中变迁的主题。
旅游卫视系列纪录片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旅游栏目《行者》为例

旅游卫视系列纪录片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旅游栏目《行者》为例郝丹娜【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living standard in recent years, tourism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 s growing cultural needs and different level of tourism requirement, Travel TV program takes the form of reality show and presents the audience all kinds of regional? customs in the form of documentary. Take the“A Walker”as an example, we can discuss current issues through studying the position of TV program, audience, content and modes of operation. We can put for⁃ward to som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tourism section image and brand, personalizing tourism section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of tourism section. Furthermore, we can probe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ravel channel.%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热衷的一项活动。
旅游电视栏目针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真人秀为形式,以纪录片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不同的地域风情及特色,以满足人们对不同层次旅游的需求。
《三节草》纪录片分析

《三节草》纪录片分析《三节草》这部纪录片属于文化人类纪录片。
整部片子通过一位被“抢”入土司族,作了土司族族长喇宝成夫人的肖淑明,对于个人命运(一生经历)的追述以及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现在的生活状态。
为我们展现了肖淑明这位老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看法。
也给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例如走婚这种少数民族特有的婚嫁方式,为人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下是对这部纪录片的具体分析。
首先从这部纪录片的标题说起,这个标题对观众具有一种吸引力,能够引发观众由浅入深对于纪录片主人公肖淑明命运的思考,也同时引起对于观众自身命运的关照。
紧接着标题的是一段字幕,这段字幕把主人公的生平作了概括。
这部纪录片是靠着字幕,老人的追述以及生活状况的画面支撑起来的。
影片采用两条线索穿插前进,一条是故事的主线,叙述主人公肖淑敏为了让外孙女前往成都工作,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副线则是老人不断地回忆自己的往事,不停地讲述自己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这种个人追述方式使画面资料无法使用情况下,对整个纪录片提供一种资料补充,而且这种个人追述的真实鲜活甚至超过了解说词。
因此,本片选择直接电影的表现形式,一切用影像表达。
紧接着上面字幕的是一个题记“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这是肖淑明说过的一句话。
红色的犹如血液让人震撼的标题再加上这句题记,使整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少了人类学纪录片的枯燥的单纯的纪录。
观众是在观看纪录片,但同时是在观阅一首富于哲理的寓言诗。
老人的个人追述是对于她一生的回顾,从她十六岁前的富家小姐的生活到被土司族长“抢”入雅安变成一个少数民族的土司夫人。
对成为土司夫人之后的生活状态,思想过程的描述。
如对于土司族长喇宝成作为族长在外面“胡混”的一种大度与不屑,纪录老人的同时也对当时的历史是一种记录。
类似的还有老人当时在海包,据说能够保佑孩子生命长命百岁的地方生下的孩子,还有关于瓜达祈福的画面,还有民改时期举手将家里的财产上交。
在反应出老人的智慧时也是对于那段历史的再现。
纪录片轶事记录法案例分析

纪录片轶事记录法案例分析纪录片是一种以记录真实事件、人物或现象为目的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它通过镜头记录和呈现真实的场景和故事,让观众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某个特定的主题或概念。
纪录片轶事记录法是一种用于创作纪录片的方法论,通过记录和呈现一系列的轶事,来向观众传递信息和情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几个纪录片轶事记录法的案例,来探讨其在创作中的应用和效果。
1. 《地球脉动》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阿图罗·萨马乌通过记录地球各个角落的生态和自然现象,展示了地球的壮丽景观和独特生物群落。
他通过一系列的轶事,如极地动物的迁徙、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河流的形成等,向观众展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这些轶事不仅让观众亲眼目睹了自然界的奇迹,更引发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纪录片轶事记录法,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并从中获得启发。
2. 《银翼杀手2022》这部纪录片由导演西里尔·芬奇执导,以科幻题材为背景,记录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轶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人类情感与机器智能的碰撞等,这部纪录片引发了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通过纪录片轶事记录法,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利弊,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更全面的了解。
3. 《飞越极限》这部纪录片由导演亚历山大·弗雷姆执导,记录了一群极限运动爱好者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故事。
通过记录这些运动爱好者在冰川、悬崖、海洋等极端环境中的表现和经历,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人类勇气与毅力的力量。
通过纪录片轶事记录法,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的潜能和决心。
这些故事也启发了观众们对自身能力和激情的思考。
纪录片轶事记录法的应用不仅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与体验某个主题或概念,还能够激发观众对这些主题或概念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记录多个轶事,纪录片能够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纪录片就是纪录片电视化..像一个品牌栏目一样..按照一个大体的主题而脱战的纪录片..就想《旅游卫视》的《行者》纪律片..讲的都是一切旅行类的事件..经典纪律片大体就跟特别纪律片差不多吧..就是去记载一些特别的事件..或者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这类纪律片主要就是在片子中突出一件事情..让大家了解他的来龙去脉..联系就是他们都有一个主题..而栏目纪律片是根据这个主题才录制一系列贴近这个主题的事件,经典纪律片则是完全的根据这个主题来录制事件..图像化【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
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
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
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
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
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
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
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
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
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
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
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
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
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
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习、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无论多少台摄像机,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
因此,在张以庆的眼里,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
老师和家长,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也只能放弃。
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是一个懵懂的印象,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
相形之下,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就自然地进入了张以庆的视野。
而这些,也正是幼儿园小居民们的生活写真: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说张以庆独具慧眼也好,匠心独运也罢,反正正是这一艺术化的构思设计,使《幼儿园》一着得手,全盘皆活。
2.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
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的外景,人们在叫绝的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的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它,并成功地运用了它。
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镜头虚化(虚焦)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也经常被采用。
但在纪录片这样重大而特定的题材中,将外景几乎全部使用虚焦处理,光靠灵感或者胆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得看是否能更好地为主题思想服务。
除此之外,虚焦画面的巧妙运用,从传播效果上看,还别有一番意蕴:其一,外景之虚,更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
其二,外景之虚,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之实,使他们真实的另一面得以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其三,外景之虚,更加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是他们眼中朦胧而又真实的世界。
因此,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的故事。
当然,虚化的外景,也让张以庆找到了一个仿佛空灵般的圣殿,并顺利地捕捉到了一连串灵动的符号,最终将其变成了一串串成功的果实。
3.对话--黑白影像的思想深度在《幼儿园》里,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
在色彩斑斓的幼儿园,在五彩缤纷的儿童内心世界,为什么要用黑白色调处理孩子心算及展示思想灵魂的场景,让儿童的心灵深处如此地不明朗,甚或灰暗?这确实是颇耐人寻味的话题。
撇开结构样式的说法,张以庆没有过多地谈及黑白手法究竟“负载着”哪些“非常多义的、丰富的、多功能的内涵”。
诚然,从一部近70分钟的大片来说,如果不充分考虑片子的结构形式,张以庆5000分钟的幼儿园“碎片”是很难粘贴在一块的。
因此,没有前面心算数学题的的介入,后面的对话就显得唐突和刻意主观。
同样,如果没有前面常态性的心算学习场面出现,就不会衬托出后面对话的精彩。
这种结构样式,不仅体现了《幼儿园》别具一格的结构美学,更巧妙地避开了故事化纪录片的情节高潮--因为《幼儿园》是无故事化的纪录片。
除了结构的需要之外,黑白影调这种“妙手偶得”,其实还有更精彩的意蕴--它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在影像作品里,运用黑白艺术手法处理的作品是最具视觉冲击效果的。
如作为“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大眼睛姑娘”,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采用黑白照片刊发出来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经典范例。
同样道理,《幼儿园》中黑白色调的表现手法,将孩子们成人般的思想表达出来之后,在人们审视的目光中,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个小小的思想者了。
而且,这种深沉的、成熟的思想表达,是与人们想象中、概念中天真无邪、纯洁浪漫的孩子大相径庭的,由不得不发人深省。
此外,这种深邃的蕴涵,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成年人的童年岁月,由此又反衬出时代的变迁烙在一代人身上深深的印记。
而这,才是纪录片纪录时代、关注人文的真实精神体现和深刻含义所在。
4.解说--画面语言代替“上帝之声”通篇不用解说词,是《幼儿园》新的创作特点。
相对于较早前大量使用解说词的《舟舟的世界》和只用了千把字解说的《英和白》,《幼儿园》在纪录片长期以来多遭病诟的解说词方面,算是来了一次“彻底革命”--全部采用画面语言。
纪录片解说词,作为记录过程中的必要交代和有机补充,往往在节目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而恰到好处的旁白,更是被称作“上帝的声音”。
但这一传统的电视艺术创作手法,却因为被质疑记录不真实,或创作者容易导入过多的主观意识而屡屡受到指责。
在《幼儿园》中,向来以“主观表现”见长的张以庆,偏偏这次要彻底地客观一回,全部用表达能力强、内涵极其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所要承载的一切。
丢弃了“解说词”这根拐杖,对张以庆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其主观创作回归纯客观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种极限跨越,尽管是纪录片最原始的追求,但却像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1+2”命题一样,既无比简单,又无比复杂。
值得庆幸的是,张以庆在设法解决了一系列相关难题之后,终于涉险过关。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名誉会长陈汉元说:《幼儿园》没有解说词,但它比有解说更具有说服力。
5.《茉莉花》--生命的咏叹与升华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是《幼儿园》又一处成功的妙笔。
诗意《海豚湾》评价与赏析美国西部时间2010年3月7日,美国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把最佳纪录长片奖颁给了《海豚湾》。
“湛蓝的海豚湾泛起猩红,日本太地町渔民对海豚的大规模血腥屠杀在悄然进行……”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中震撼人心的一幕。
当我们被纪录片中一幕幕真实而残忍的画面深深震撼的同时,我们灵魂深处的道德底线又一次的被挑战了,悲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但当我回过头来再次观看这部几乎是让我从头哭到尾的纪录片时,导演对纪录片的把握和素材运用之精湛,更是让我深深的为之折服。
一、真实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震撼我的地方,首先是它对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
纪录片的主角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以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肆意的捕杀海豚这一真实的事件和当时捕杀过程中真实的情景为表现对象,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和组接,来表达作者理查德·欧巴和导演路易·塞霍尤斯的思想。
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是在真实的环境和时间内,拍摄着真实的渔民和海豚,它有效地记录了客观自然的真实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认为的主观色彩,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受众“了解真相”的求知心理。
整部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凄美而惨烈的镜头都渗透着作者对保护海豚、关爱生命的深沉的呐喊,这种适度的情感渗透非但没有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表达,反而的渲染、强化、延伸、凸显客观的记录主体,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升华,提升了纪录片存在的价值。
《海豚湾》以一种现场目击的形式,更好的让事件本身说话,真实具体的展现拍摄对象在此过程中具体的情状,描述真实的氛围,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客观再现这部纪录片通过对材料精心的选择、镜头的运用、编辑的取舍等整体的把握,客观的再现了当时海豚惨遭屠杀的悲惨情景。
作者能够很正确的抓住所要表现的重点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展示则更具表现性和震撼力,如:每年9月,海豚捕杀季到来时,太地町的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开往海豚聚集的海口,人们分乘几条小船,在海上驱逐成群的海豚。
为了扰乱海豚的声呐系统,渔民们从船上将一根长杆置入海中,不断的用力敲打并制造出一排声浪,目的是让海豚这种主要依靠敏锐听觉生存的动物受到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