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市格局演变

合集下载

开封市商业布局的演变及优化

开封市商业布局的演变及优化

开封市商业布局的演变及优化一、开封市商业布局的演变及优化二、影响开封市商业布局演变的因素分析三、开封市商业布局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四、开封市商业布局优化的策略探讨五、开封市商业布局优化的建议一、开封市商业布局的演变及优化开封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开封市商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经历数十年的演变过程之后,开封市的商业布局也呈现出了许多问题。

因此,对开封市的商业布局进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开封市商业布局演变的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开封市有着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

其地理位置优越,与周边城市相比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

2、经济发展水平开封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市场需求较不旺盛,而这也会对城市商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政府政策与投资政府投资与政策也是影响开封市商业布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如果未能善加利用市场、政策和资金这三项支持条件,商业发展难以发展壮大。

4、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商业布局模式。

对于开封市而言,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还与教育、文化、地区和年龄等因素相关。

5、竞争力消费市场越来越成熟与复杂,竞争力和资金实力也成为影响商业格局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商业设计和维护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三、开封市商业布局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商业结构单一开封市商业结构较单一,重商轻工,以零售、批发和住宿餐饮业为主。

市中心地带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城市广场)的商业呈饱和状态,没有形成以特色鲜明,信息全面,服务一流,价格合理的商业中心。

2、缺乏特色开封市的商业缺乏特色,无法达到与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匹配的特色效果。

品牌落后,缺乏品牌影响力,无法吸引消费者。

3、基础设施不发达开封市的商业布局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自然条件差,商业基础设施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当代化的需求。

4、商业营销手段不足商业营销手段单一,以广告、促销宣传为主,缺乏互联网提供更多形式化的商业营销工具,不利于商业结构的多元化。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读?中国七大古都?有感—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无不受一定历史条件发展规律的决定和制约,但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低估,尤其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开封是我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城,位于黄河中下游的豫东大平原上。

从公元八世纪建城开始,至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它曾经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与金的都城,所以开封又有“七朝故都”之称,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成为我国的七大古都。

一.开封的建立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开封这座城市的诞生源于春秋时期,这一带曾是郑国的领地,郑庄公命人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命名开封,作为当时屯粮储粟的地方。

起初规模很小,战国时期,魏国为了控制中原,与魏惠王九年把都城由安邑迁到今天开封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城,命名为大梁。

魏国迁都中原固然是为了避秦,并企图在中原地区称雄争霸,那么为什么偏偏会把国都选定在开封这个地方呢?当时开封附近的地理环境李长傅先生曾作出了如下的描述:开封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边缘,北纬34°12′到35°03′,东经113°52′到115°16′。

如果把华北大平原作为一个大三角形,开封正处于大三角洲的尖端附近,东北距渤海约500公里,西抵豫西丘陵地不过50公里。

开封地处黄河的冲积扇上,受河水冲击作用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在有史初期,海拔不到70米。

华北大平原地盘同时也有沉降作用,所以变化很小,高度和今天相差甚微。

气候方面,据有关史料介绍,在距今8000年前到2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3°到5°,降水量也比现在相对较多。

总体来说,上古气候比现在更加温和湿润,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

河流方面,上古时期的豫东黄河平原,称得上是水乡泽国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与淮河之间有许多河流,例如济水、濮水、涡水、沙水、颍水等。

开封市商业布局演变及优化.

开封市商业布局演变及优化.

开封市商业布局演变及优化内容摘要:开封市商业布局存在着单中心内聚型的演变趋势,这种演变趋势有很多局限性。

建立“双中心”模式是优化开封市商业布局的必然选择,新商业中心将成为开封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大大提升开封市的商业和城市形象。

关键词:商业布局双中心开封市作为“七朝古都”的河南省开封市,曾是豫东地区著名的商业中心。

建国后,随着河南省会迁至郑州市,开封市的商业开始走向衰落,特别是受到郑州市强烈地袭夺作用,开封市商业的经济腹地逐渐减小,目前,其影响力仅限于开封市一市五县地区。

开封市在发展中存在的市级商业中心功能混杂和功能缺失、区级商业中心萎缩以及商业布局与旅游区和对外交通枢纽脱节等问题,已严重束缚了开封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优化商业布局,已成为振兴开封市商业的当务之急。

开封市商业布局演变趋势开封市商业布局总体上呈现“113”格局,即一个市级商业中心,一条商业街,三个区级商业中心。

一个市级商业中心是鼓楼──马道街商业中心;一条商业街是中山路商业街;三个区级商业中心分别是南关商业中心、东城商业中心和西城商业中心。

目前,开封市商业布局存在着单中心内聚型的演变趋势,具体表现是,鼓楼──马道街市级商业中心的规模进一步膨胀,商业活动向其集聚的趋势不断强化。

相反,南关商业区、东城商业区和西城商业区三个区级商业中心相对萎缩。

根据中心地理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增加了高等级商业中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具有更大的吸引范围,影响到次一级商业中心功能的发挥,并使区域内商业中心的数量减少,从而替代了过去高等级中心地购买高级产品,低等级中心地购买日用品的规律。

由于人们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顾客往往将购买低级商品和高级商品在同时进行,而且购物与其它消闲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消费者摆脱了中心地等级的严格束缚,高等级商业中心的市场区(服务范围)会因此而扩大,而被绕过的低等级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则会因此而缩小。

这是开封市商业布局存在着单中心内聚型演变趋势的最主要原因。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一、萌芽时期1、先夏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

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

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

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

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

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

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

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

这期间,夏朝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

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

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

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

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

唐代后期:汴州成为中原重镇

唐代后期:汴州成为中原重镇

唐代后期:汴州成为中原重镇开封在历史上有两个辉煌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封由当时卫国的一座边陲小城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都城大梁;第二个就是五代至北宋时期,开封相继成为都城。

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城市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而繁盛的东京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水而兴:汴州城市地位大提升开封在历史上的兴盛与衰败都与水息息相关。

这一观点,从魏都大梁城的兴衰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在经过大梁兴盛后的千余年,开封的城市地位再次因为水的原因得以大大提升。

在开封城市发展史上,汴河是一条重要河流。

如果说几千年来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原文明,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汴河影响了开封几千年的繁盛与兴衰。

明代李濂在《汴京遗迹志》中记载:“汴河在今县治南三十五步,即浚仪渠也。

源出荥阳县大周山,合京、索、须、郑四水,东经京城内,合蔡河,名莨荡渠,又名通济渠。

”若追溯汴河的历史,则是由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演变而来。

隋唐之际,伴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汴州的水陆交通更加便利,交通枢纽的辐射作用显现,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唐代后期,汴州城上升为中原重镇。

隋朝建立后,隋炀帝杨广为了加强对江南的控制,维护中央政权,于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

大运河北起涿郡,中经洛阳、汴州、山阳、江都,直到余杭,全长4000余里,构成了古代贯穿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共分三段,其中一段名为通济渠,它是利用原汴水故道改造而来,沟通了江淮,成为大运河的主干。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位于通济渠旁的汴州城,尽得漕运之利,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代时期,通济渠经过政府的治理与管理,其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之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赋税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

而江淮财赋的输送全部通过通济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这时位居河流要冲的汴州借此良机得以迅速发展,商业贸易日益繁荣,一跃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水陆大都会,为以后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在此定都打下了基础。

河南省的区划调整,17个地级市之一,开封市为何有9个区县?

河南省的区划调整,17个地级市之一,开封市为何有9个区县?

河南省的区划调整,17个地级市之一,开封市为何有9个区县?作为河南省17个地级市之一,开封市历史悠久,下辖了5个区、4个县,总计9个区县。

但是,开封市9个区县的区划,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河南省。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河南省的总人口9900多万人,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省、山东省。

河南省的小麦总产量,几乎占了全国三分之一,每年的种植面积都在6700万亩以上。

河南省生产的火腿肠、方便面、水饺等等,占了全国的一半。

河南省下辖了17个地级市,此外还有特殊的济源市。

开封市属于河南省17个地级市之一,也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先后有8个王朝在开封定都。

因此,开封被称为八朝古都。

开封市下辖了5个区、4个县,总人口480多万人。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在宋朝之前,历代王朝的都城,基本上都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调整。

从五代十国开始,各个政权基本上都以开封为都城。

在元朝之前,历代王朝基本上都采用了州县两级区划。

13世纪中期,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在几十年时间里,迅速消灭了大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南宋等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面积辽阔的王朝。

不过,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元朝面临了各方面的实际问题。

元朝地方管理经验不足,面对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元朝有点懵。

各地区的人口、耕地、粮食情况非常复杂,以耕地为例,分为了沙土地、泥土地、丘陵地、水浇地等等,每一种类型的耕地,又分为了上中下几个等级。

各地的气候和地质结构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五花八门,出现了五谷杂粮的说法。

元朝从来没有经历过,有点束手无策。

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已经无法满足元朝管理地方的需要。

唐朝时期的15道和宋朝时期的23路,各有各自的问题。

最后,元朝在金国行尚书台的成熟框架下,加上宋朝23路的使用经验,最终,推出了行省制度。

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等等。

从开封到临安:两宋都城的城市格局与市民生活

从开封到临安:两宋都城的城市格局与市民生活

从开封到临安:两宋都城的城市格局与市民生活开封与临安,分别曾经作为宋代的都城,两宋时期,以这两座都城为中心,都各自发展出灿烂的文化。

那么,北宋都城开封与南宋都城临安在都城格局、城市河道、城市的市民生活方面都有哪些异同?一、两宋都城的格局北宋都城的基本格局比较清楚,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有北宋东京城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门等大量宋代重要古遗址。

考古勘探表明,北宋东京城是一座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城池,并由外向内依次筑有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墙。

外城注重加强防防御功能,牙道种植榆柳,二百步各置防城武库。

《宋会要辑稿·方域》载,“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国朝以来,号曰阙城,亦曰里城。

新城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国朝以来,号曰国城,亦曰外城,又曰罗城。

”经实测,整个外城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外城东墙约7660米,西墙约7590米,南墙约6990米,北墙约6940米,外城周长29120米,合今58华里。

图1 北宋开封城格局示意图隋开皇九年(589),置杭州,初治馀杭,不久后移治钱唐。

《咸淳临安志》载杭州明确有“城郭”之说,是由隋楊素创,周长三十六里。

《九域志》载“唐昭宗景福二年(893)錢鏐發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築羅城,周七十里”,以上可见郭城兴建早于罗城。

从一些记载可知,唐末时期的杭州是二重城墙,由此可以推测宋代早期的杭州临安城应该是二重城墙,子城(内城)——罗城(外城),依据这些考古勘探和发掘的成果,结合历史文献和舆图,参照古今重叠型城址的复原方法初步复原南宋临安城的布局并了解其特点。

临安城是一座由外城、皇城两重城垣组成的由地方城市改建而成的都城,外城坐南朝北,平面不甚规整,呈近似的长方形,皇城依山而建位于城中南部最高处。

城内以纵街横巷式的街道系统为基本规划,采用开放式的街巷制,街巷的走向受到城内主要河流河道的影响,从城南延伸至城北。

都城礼制性受到旧城地势的束缚未能充分依循旧制展开。

开封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对比作文

开封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对比作文

开封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对比作文说起开封,那可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以前啊,这儿可没现在这么繁华,但文化底蕴深厚得不得了。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跟爷爷去开封的古城墙逛逛,那时候的城墙虽然旧,但看着那些斑驳的砖墙,我就感觉好像能穿越回古代一样。

现在呢,开封变了样,变得现代化了。

高楼大厦多得数不清,商场、电影院、餐馆啥都有,晚上的灯光特别亮堂。

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人群,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特别是到了节假日,开封简直就是个大舞台,人山人海的,大家都想来这里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

说到吃的,开封的小吃也是一绝。

比如咱们河南特色的烩面,那汤头浓郁,面条劲道,吃一口就能感受到满满的家乡味。

还有胡辣汤,辣而不燥,香而不腻,喝上一碗,整个人都暖和起来。

还有烤冷面,外焦里嫩,味道独特,好多人都爱吃到不行。

交通方面,现在变化也很大。

以前出门坐公交或者骑自行车都不方便,现在有了地铁、高铁,出行方便多了。

而且,城市的绿化也做得好,公园、绿地随处可见,让人心情都变好了。

不过,开封的变化也让我感到有点小烦恼。

以前走在街上,能看到很多老房子和传统建筑,现在好多都被拆了重建,感觉有点可惜。

希望在发展的也能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让后人也能有机会感受到开封的魅力。

总的来说,开封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从过去的小城镇变成了现在的大都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城市也越来越有活力。

我为开封感到骄傲,也为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希望开封能继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城市功能分区
东京城内虽无明确的分 区,但与政治统治相关 的功能多集中在里城, 而一般居住、手工业作 坊、商业、仓库及皇家 园林等多分布在外城。 此时商品交易已不在固 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并出现各个行业相对集 中地繁华商业地段。
瓦市 仓库区
军营区
6、城市居住空间的改变
自唐代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旧有的‚市 坊制‛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至南宋临安 城,这种‚市坊制‛已完全被更具活力的‚坊巷制‛ 所代替. 将以往因袭井田制邑概念的传统聚居方式, 改进为按街巷分地段的办法来组织城市聚居生活.
1、地上悬河的威胁
黄河泛滥导致 河流淤积,从 此‚四大漕运‛ 开始落没。 同时,开封周 围湖泽消失, 开封成为茫茫 沙海。
开封之“城摞城”
开封由于其水陆交通优势,漕运便 利,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成为一代 古都,但随后由于黄河边的地理位置 饱受水患之苦,逐渐走向没落。
如今,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 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 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 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
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开封
·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 开封城市公共设施 · 开封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开封兴起(春秋-汉朝)
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 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 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之后的浚仪是 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为避开强秦侵扰,更重要的 是为了进取中原而谋取霸业,公 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 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
2.黄河----大型引黄水利工程(鸿沟运河)
迁都不久,魏惠王就 组织大批人力在附近开凿 了一条人工运河,即历史 上有名的鸿沟。
魏惠王自荥阳引黄河水 入圃田泽,然后开大沟,引 圃田水东流,经大梁城北再 折,南入颖水,涡河。
战国到北宋是黄河有利于开封城市不断向上发展的时期。
1.黄河----战国魏大梁城的兴起
大梁
开封作为城市, 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 期当属战国时代魏都 大梁城。 当时的大梁离黄 河比较远,黄河河道 本身又比较稳定。灾 少,其得以发展与繁 荣。
开封周围地势坦荡,一马平 川,河湖密布,水陆交通四通八 达,所谓:“大梁当天下之要, 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 荆湖之运漕”。
4、经济因素
宋代东京由于处于水运交通的枢纽,且手工业 和商业兴盛所以一度作为一个高密度的城市来发展, 而现今开封,不仅失去省会的中心地位,或许由于 目光不够长远使很多原有的支柱型轻工业工厂也都 随着时间慢慢的没落。导致开封经济落后,也没有 多余的力气来兴建开封。
清代城墙
清康熙元年,重修开封府 城,在明城废墟上重 建一 座新城,‚各门营建,一 如旧制‛,均沿袭明代模 式。道 光二十一年,黄河 从城北张家湾决堤,开封 城墙再 次遭受黄河的浩劫。 次年二月,重修开封城, 历时一年半。 重修后的开 封城墙,周长22里70步, 墙的髙厚都有所增 加,城 门升髙丈余。这就是今日 之开封城墙。
2、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 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讲究礼教尊卑‚, 礼制尊,统于一‛,体现在城市规划思想方面就是《周 礼·考工记》中所规制的‚匠人营国‛制度.对古代东京 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就是宫城居于全城核心、左祖右社、 大型封建礼制建筑、中轴对称、官民不相参,体现了对种 规制的尊崇,形成了尊卑有序的城市格局.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受天有大命, 来统治人 间。 作为帝王之居的京师,则也刻意模拟天上星宿的 ‚神灵世界‛即所谓的象天设都。 作为影响北宋东京布局的非理性因素,除了象天设都 之外 还有堪舆学说的影响.堪舆,民间又称作 "风水" 是 影响我国古代城市选址与布局的一门古老学说.
鸿沟水系的开凿促使 开封成为水上交通枢纽,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条鸿 沟,导致了大梁城的第一 次毁灭。
3.黄河----分支通济渠
通济渠的疏浚使开封逐渐成为中原军事重镇和政、经、文中心 秦灭魏,将大梁改置浚仪县,东魏天平元年(534)设梁州,以浚仪为 州治,大梁城繁华不再。北周时,梁州改名汴州。 隋炀帝开通济渠,使其与黄、淮沟通,汴州因“北控燕赵、南通江 淮”,扼漕运要冲,而逐步发展成为联系南北漕运的枢纽,成为资用富饶 的水陆都会。借助水运之便开封又渐渐发展起来了。
北宋东京街道形制
我国古代建城、建都都讲究‚中‛字,正如《礼记》所云:中庸 之道,不偏谓之中。中者,中间也。按《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来看,宫城居中,规划方整,全城每面三个城门,大街直通,皇 宫建在城的中间。这是我国古代城池规划与建设的标准,这其中 没有一条斜街。 总的来看,北宋东京城有这五条斜街。从旧曹门到新曹门之间有 南斜街、北斜街、牛行街,这三条都是斜街,都向东北方向倾斜。 在东京城的东南方向,从周桥到大同门之间也有一条斜方向的河, 即是汴河东半段,在它的影响下又出现一条斜街,即是从周桥到 旧宋门又到新宋门之间又是斜街。除此之外在拱宸门外有斜街, 安远门有一条袄庙斜街。
东京1、漕运ຫໍສະໝຸດ 利北宋东京城商业经 济发展得益于漕运便 利,水陆交通发达成 就其国际大都会。 ‚四水贯都‛ 惠民水、汴河、五丈 河、金水河。 兵民皆赖四河 漕粮为主,汴河作用 最大。
2、扩城修垣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在元边轴承四周向外扩大 数里加筑外城。 赵匡胤以兵变多的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后,仍利 用后周的汴梁建都。并在宋神宗间重修外城, 加筑了瓮城和敌楼。 宋徽宗政和六年,又将外城向南扩展里许,以 添筑官府和军营。
春秋时期,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即“启封城”, 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 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 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以 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
河流,城市的血脉
自开封建城以来,纵观其3000年的发展史,其数度 兴盛、衰落都与一个“水”字脱不了关系。世界上没有哪个 城市象开封一样屡遭水患,仍能一次次崛起,洪水带给了开 封无穷的灾难,把无数的风流故事掩没于地下,却也给开封 带来过无尽的辉煌和繁荣。
3、城市格局
宋代,开封城墙作为东京 城〔由里城、外城和皇城组 成)之里城,又叫旧城、阙城, 处在皇城外围,为东京城的 第 二道屏障,周长仍为唐李 勉所筑时的20里155步. 城门此 时已达10个,角门 子2个。其中南面三门:中曰 朱雀、东曰 保康、西曰新门 〔崇明门〕;东面二门:南为 丽景〔旧宋门〕、 北为望春 〔旧曹门〕;北面有三门: 中为景龙(旧酸枣门〕、东 为安远(旧封丘门〕、西为天 波〔金水门〕;西面二门:南 为宜 秋〔旧郑门〕、北为阊 阖(梁门〕等。
明代洪武元年重筑开封 府城’在金城基础上 ‚始内 外蝥以砖石‛ 。此时全部包 砌青砖的城墙,周长20里190 步,髙3丈5 尺,宽2丈1尺, 池深1丈,阔5丈。城门五: 东曰丽景,南 曰南薰,西曰 大梁,北曰安远,东北曰仁 和。 明代官兵为淹李自 成起义军,竟掘黄河大堤, 造成大水灌城,使得‚开封 旧城郭俱被泥沙围拥地下, 垣形 卑甚‛,残破不堪。
4、主要街道布局
北宋曾指定了四条大 街 作为御街,这四条 御街的主要干线把全 城街巷串连起来, 纵 横交错,整齐有序。 它们是; 第一条从皇宫正门向 南,经 州桥,通过内 城朱雀门; 第二条从州桥往西, 经过里城的郑 门; 第三条,经州桥往东, 经过里城的宋门;第四 条,从相国 寺前往东 往北,经过里城之封 丘门。
3、开封城内水布局
民国时期
1948年
现代水域布局
城区洼 地积水成湖, 由此形成了现 在的包公湖、 铁塔湖,杨家 湖等。
4、城市主要街道布局
唐宋以来,开封的城市 格局基本没变, 城门的 位置和主要街道的分布 与走向,始终是以北宋 的御 道为基础,尤其以 南面街道为轴线的棋盘 形式,建国后改 建和新 建的道路也始终保持着 这些格局,甚至连现在 的开 封城‚基本上还是 北宋东京里城和明代开 封城道路的格局‛。
五代(除后唐外) 把汴州作为都城, 开封城墙多有整 修,力度最大的, 还是后周柴荣对 开封城的修筑。 除增修外 城外, 对里城(指今日城 墙)主要是将道 路拓宽,里城与 外城的主干道取 直。
三、开封之鼎盛(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 开封城北发动“陈桥兵 变”,黄袍加身,建立北 宋,定都开封,号东京。 北宋时东京城周阔30 余公里,由外城、内城、 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 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 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 煌的都城。此时的汴京城 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 文化中心,而且是“八荒 争凑,万国咸通”的国际 大都市。开封的繁荣和地 位到了巅峰。
元代城门的减少
元代,至元二十七年修筑汴梁城。至正十 七年 ,元将泰木花为防红巾军攻城,将汴梁 城13座‚城 门只留五座,以通往来,余八门 俱塞‛。次年刘福通攻占汴梁城后作为首都, 也未将已塞的城 门打开。这就是北宋里城10 余座城门至元末只剩5座的 原因,这为明清时 期修筑开封城墙时所继承。
明代城墙
二、开封之建设
(唐——五代)
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 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 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 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 城阻叛军数月。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 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 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中心。
5、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纵观开封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 其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自然环境因素、政 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外部影响 因素,自然环境在开封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开封市内地势低平, 而黄河内长期的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悬河的景 观,这使得开封非常容易被淹没。也就是在这 样的情况下开封饱受水患之苦,慢慢的逐渐走 向没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