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巩固

合集下载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系列述评之五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题: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系列述评之五新华社记者黄小希、史竞男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崭新局面。

浪奔潮涌,风卷万里。

回望不平凡的5年,更加高举的旗帜、更加强劲的主旋律正能量、更加深入人心的核心价值观、更加稳固的宣传思想阵地,进一步筑牢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点亮了指引中华巨轮的精神灯塔,唱响了激发奋进豪情的时代强音。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90多年前,一群在黑暗中的年轻人坚信,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的火种,终将升起辉煌中国的灿烂朝阳。

90多年后,一首《马克思是个90后》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歌曲描绘的“为了信仰我们一往无前”的情怀,让投身筑梦征程的年轻人依然为之心潮澎湃。

使命传承,精神赓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不仅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也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才有战斗力,我们民族才有凝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说。

5年来,意识形态领域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汇集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心任务,担负起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光荣使命。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参加的大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咨询委员或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代表,还有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首先,我向大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我在这些会议上作了讲话。

召开这些会议,目的是听听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

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

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

(完整word版)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完整word版)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努力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年底,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2014年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 习总书记为此做了重要讲话, 对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重要的工作要求。

真正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也就是中央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六个方面来认识。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就能激发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就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就能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就能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文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文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正是因为 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才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意 志和力量。能否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与我们能否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紧密相关。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 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定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信,更好构筑中国 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要深入开展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教育,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弘扬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让社会风清气正,让我们的民族永远充满活力和 希望。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全面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又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 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 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 功夫。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助于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全社会思想道德共同进步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同思想基础;共同进步;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国家就会分裂、民族就会解体。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任何价值观念都深刻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如果我们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际运用,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困难、挫折以至于失败。

反之,只要我们忠实地坚信和执行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全国的指导思想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转败为胜,转危为安,节节胜利。

马克思主义作为学说和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和创造出自己的新形态的思想价值体系;它也是一个善于而且敢于吸收历史和现实中人类一切积极的、伟大的文化思想成果的开放的思想价值体系。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任何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价值理念层面对其进行哲学考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价值观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完善、更具理论逻辑魅力。

“三个倡导”的“24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党中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融汇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理论智慧,从追求目标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的开放性表述,坚持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实践标准,凝练更加简明、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我国理论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报告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明确提出,标示着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价值,坚持在践行中认同并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自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既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其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又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等领域属性和功能的高度概括,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

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摘要: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符合世情、国情、党情和文化发展规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马克思主义说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及急迫性。

关键字:文化改革、发展、国情、世情、党情、重要性、紧迫性《决定》第一部分重点讲这个问题,从我们党重视和开展文化工作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化改革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等方面阐述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作了3个层次的论述。

一是从5个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贡献。

强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二是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强调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目录概况背景含义基本内容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四内容的联系建设途径导向规范熏陶意义价值体系是精神旗帜价值体系是思想基础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价值体系是迫切需要总结相关图片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包括:展开概况背景含义基本内容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四内容的联系建设途径导向规范熏陶意义价值体系是精神旗帜价值体系是思想基础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价值体系是迫切需要总结相关图片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包括:展开编辑本段概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规范,有利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编辑本段背景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

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

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

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

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

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

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