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报告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报告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报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分布广泛,有着多方面的价值。

但其传承的现状非常严峻,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因此,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必须积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创新策略,以保护海南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大力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

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彩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民族语言、民间信仰、岁时节令等多种类型。

据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显示,海南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25710项。

从2006年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以来,至今海南省共计有黎族打柴舞、儋州调声等2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琼侨歌谣、海南椰雕、军坡节等4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一)有利于增强对“海南文化”的整体认同由于海南岛孤悬海外,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人们对海南文化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更有甚者,认为海南岛是一片“文化沙漠”。

而现代社会,岛外大批人群涌入,多为海南岛风光所吸引,对海南文化的认识不足。

而海南对本土文化的总体挖掘、整合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和规模都远远不够。

因此,人们对海南文化的整体认识依然模糊不清。

由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海南文化具有与大陆文化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

加强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提升对“海南文化”整体认识的有力措施。

(二)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海南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

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但它是由民众依靠口耳相传的途径传承,因此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的特征,它极容易在传承过程中消失。

而现代化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而如果没有海南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对海南社会发展的认识肯定是残缺不全的,对海南历史的认识也是狭隘的。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文创产品的开发探索与思考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文创产品的开发探索与思考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文创产品的开发探索与思考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海南成为全球瞩目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海南的文化产业也逐渐崛起,而文创产品的开发则成为了重点。

文创产品是指以文化为基础,创意为灵魂,设计为手段,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有机结合的产品。

在文旅融合时代,文创产品被认为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丰富旅游产品以及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海南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必将蕴含绚丽多彩的元素。

首先,海南的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中需要充分融合。

例如,海南乐东黎族的文化是海南文化中的瑰宝,黎家大院、黎苗文化公园、黎苗特色购物街等景点都在外观、内部陈设、文创产品等方面融入黎族元素,生动展现了黎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并提供了深入了解黎族文化的途径。

其次,海南在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更多的创意元素,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如,海南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有各式美食的美食街,还可以开发包括海南陶、食品、茶叶、中草药和咖啡等较为特色化、个性化的文创产品,可以同步出现在各大旅游度假区,更好地满足游客购买和体验的需求。

还可以开发基于当地特色民俗文化来推出小手工制作、DIY工坊等文创产品,以及举行文化主题展览、音乐会等活动,为旅客在旅行中提供有意思的文化体验,让他们在游玩的同时也认知了解了当地的文化。

同时,海南的文创产品还需要注重可持续性的发展。

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环保、节约能源、废物利用等问题,以使文创产品更具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需要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中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和商业的价值,重点关注当地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体验和购物的选择,提高区域文化的品质和层次,并推进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全域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文创产品的开发探索与思考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文创产品的开发探索与思考

2020年3月下半月刊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文创产品的开发探索与思考侯奕辰 刘 锐 郝 蕊如何对标国际旅游岛和自贸区港建设需求,设计开发出具有一定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不仅是旅游业应该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思考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因此,从海南文创产业的现状出发,结合区域性的自然文化、海洋文化与民俗文化等,探讨文创产品开发的问题与思路,必将有利于海南文旅产业发展。

引言为了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海南文旅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18年12月28日印发了《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提到在文化领域方面,海南要“逐步扩大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范围,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这对海南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一、海南旅游岛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区别于普通商品的商业属性,文创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承载文化创新的艺术品,必须是具有表述独特文化灵魂的符号属性,是更直接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有形产品。

海南目前的文创产品主要有反映民族特色的黎锦、苗族服饰、山兰酒、椰雕、羊角梳等,在特定景区展示与出售。

一些结合景区自然景观设计的小型饰物与商品性服饰比较普遍,如保亭呀诺达景区里面的吉祥(幸运、爱情)牌子、椰子面具、钥匙串等,此外还有明信片等常见文创。

三亚的蜈支洲岛印有风景的岛服、帽子等,与其他景区区别不大。

在儋州、五指山、海口等景区,人们可以看到与景区相关的一些文创,如儋州围绕苏轼开发的美食、研学游中的拓片与书法描红等;五指山的文创则侧重区域性资源开发,如红茶、茶酒、糯米酒、黎族文创等工艺品,都具有当地的民族特色;海口的文创资源丰富,如结合传统习俗开发的中秋月饼、沉香、鹧鸪茶等,还有融入现代元素的雨伞、扇子、背包、手机壳等产品,可谓品种繁多。

位于东部沿海的琼海地区,这里曾是革命年代红色娘子军活动的区域,结合红色文化,琼海的文创开发也形成了一定特色。

如北仍山山柚油、非遗椰雕飞机模型、非遗椰雕手工艺品、白石岭景区飞拉达项目设备等产品,其他如鸡屎藤粿仔、芒果肠粉、温泉鹅、椰浆以及古船模型、飞机椰雕模型等,都带有一定的海南区域特色。

关于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建议

关于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建议

关于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建议蔡志晖酒本2班 201411490208 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四面环海,具有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

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中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问题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海南的建设与发展的几项要求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海南特色优势,全面提升旅游业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形成人文智力支撑。

根据这几点要求,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环境保护;素质与形象的提升;打造本土特色;重视发展服务业。

首先海南省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发展旅游业必须要重视环境问题,旅游发展离不开环境,所以在发展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同事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其次,旅游发展很大一部分靠当地人文环境,海南是一个独立的岛屿,这让海南省在拥有优势条件的同事也相对闭塞,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教育力度,提升当地居民的素养。

然后,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特有的民族特色,海南省因为前期的闭塞,拥有许多其他地区没有的独特的地域文化,需要大力推广,形成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

最后,旅游发展靠服务,这是旅游业最重要的核心,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人员,加强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游客有一种家的温馨感。

二、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问题不足之处建议如下(一)环境保护方面1、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和游客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海南文化的旅游工艺品设计研究

海南文化的旅游工艺品设计研究

海南文化的旅游工艺品设计研究摘要:旅游是海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到海南旅游的人数达到1507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超多123个亿。

然后海南本省旅游工艺品的销售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七左右。

与国际上成熟的旅游地区其旅游工艺品收入基本抵达40%左右相比,海南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开发拥有宽阔的进步空间。

那怎样充足发挥海南风俗工艺品的商场潜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是本文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海南特色;工艺品现状;设计研究海南是一块充满热带风情又蕴含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的旅游佳境,本土特色是海南旅游的文化基础。

民俗工艺品的开发与推广对海南旅游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建设,展示海南各类工艺,发展旅游岛民工艺品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南旅游工艺品存在的现状1、缺乏本土特色目前海南旅游市场上的产品广泛定位简单,低廉,缺乏对本地民俗文化的挖掘,这个地方有特别多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人文典故、风景名胜,这些珍贵的文化底蕴几乎没有体现在工艺品上,旅游工艺品只是简单的模仿自然的造型或者保持传统工艺手法,没有挖掘本土的文化内涵和结合现代消费时尚,因而一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人们的需求。

2、艺术品味不高海南生产的工艺品企业中,大多数都是比较小的规模,而且有很多属于乡镇手工企业,严重缺乏设计人才,少有专业资深的设计师,很多企业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能一会是“设计师”一会又是“生产者”,设计开发力量薄弱,设计人员没有原创的精品意识,因此不少的产品都是抄袭或者延续传统的款式,缺乏新意,更谈不上有高瞻远瞩,往往是市场上哪种产品畅销,大家就纷纷争相模仿,因此导致产品重复率过高,格调不高的状况。

比如文昌市东郊半岛上的村民,从古至今与椰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整日在椰雕厂的烟尘飞舞中和不停的凿划谋讨生活,有的村民在农闲的时候来椰雕厂帮忙。

我曾见到过一位在椰壳上画图的大姐,她说家里没什么事情,就会来厂里帮忙,厂里对工人绘制的技能没有要求,将绘制等同的简单劳动,一天画七个小时能领到十元钱。

着眼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创新海南服饰文化教育

着眼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创新海南服饰文化教育

着眼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创新海南服饰文化教育摘要: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海南积淀了丰富宝贵的服装文化史,形成了以黎族传统服饰为代表的服饰品牌。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旅游购物的天堂,海南服装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客观上要求服装设计教育理念应朝着注重人性化、文化内涵的可持续方向发展,更好的引领国际旅游岛形象。

关键词:海南服饰文化教育1 勤办服装设计竞赛,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近年来,我国服装赛事不断,如:“汉帛奖”中国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大赛、“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虎门杯”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大赛、“中华杯”国际内衣/沙滩装设计大赛、“乔丹杯”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欧迪芬”杯内衣设计大赛、“名瑞杯”婚纱和晚礼服设计大赛、“浩沙杯”泳装设计大赛、“威丝曼”中国针织时装设计大赛等,给学生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和环境,服装设计人才脱颖而出。

为促进服装设计行业快速发展,海南也先后举办了创建国际旅游岛豪美杯大中专学生形象设计大赛、高职高专技能大赛,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因为是新办专业,经验不够丰富,相比外省同类学校还有一定差距。

如:中南民族大学日前向社会展示了该校首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设计作品。

来自各民族的40多名毕业生创作的200多套优秀时装作品,以鲜明的设计语言诠释“八零后尚”、“自我料理”、“乐活一族”、“鼎礼衣痕”等现代衣生活现象。

明快的节奏、恢宏的气势、绚惑的色彩、多元的展演,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交融的气息,感动着武汉地区各院校师生、新闻媒体、服装企业。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需要有代表海南的国际性服装,我们可举办以展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为主题的大型动态服装展、各大院校服装技能展,把海南民族服饰典型、精华的要素吸纳、融会设计中,用立裁、解构、搭配等现代时装设计制作理念来创新,既给学生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空间,也为国际旅游岛形势下海南本土服装带来新鲜血液。

旅游行业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

旅游行业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

旅游行业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第一章:项目背景与市场分析 (2)1.1 项目背景 (2)1.2 市场分析 (3)1.2.1 旅游市场现状 (3)1.2.2 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市场现状 (3)1.2.3 市场竞争态势 (3)1.3 市场需求 (3)1.3.1 游客需求 (3)1.3.2 企业需求 (3)1.3.3 政策需求 (4)第二章: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定位 (4)2.1 产品定位原则 (4)2.2 地方特色文化梳理 (4)2.3 产品创意来源 (5)第三章: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 (5)3.1 设计理念 (5)3.2 设计方法 (5)3.3 设计流程 (6)第四章: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开发 (6)4.1 产品类别划分 (6)4.2 产品开发流程 (7)4.3 产品开发策略 (7)第五章:产品包装与视觉设计 (8)5.1 包装设计原则 (8)5.2 视觉设计元素 (8)5.3 设计风格与手法 (8)第六章:生产与供应链管理 (9)6.1 生产流程优化 (9)6.2 供应链构建 (9)6.3 质量控制 (10)第七章:市场推广与渠道建设 (10)7.1 市场推广策略 (10)7.1.1 目标市场定位 (10)7.1.2 产品差异化策略 (10)7.1.3 线上线下融合推广 (10)7.2 营销渠道拓展 (10)7.2.1 建立多元化销售渠道 (11)7.2.2 加强与旅游产业链的整合 (11)7.2.3 创新营销手段 (11)7.3 品牌建设 (11)7.3.1 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11)7.3.2 提升品牌服务质量 (11)7.3.3 建立品牌忠诚度 (11)7.3.4 营造良好的品牌口碑 (11)第八章:品牌形象与企业文化 (11)8.1 品牌形象塑造 (11)8.2 企业文化建设 (12)8.3 企业社会责任 (12)第九章: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政策与法规 (13)9.1 政策环境分析 (13)9.1.1 国家政策导向 (13)9.1.2 地方政策支持 (13)9.1.3 政策环境对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的影响 (13)9.2 法规标准制定 (13)9.2.1 法规体系建设 (13)9.2.2 标准制定 (13)9.2.3 法规标准对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的影响 (14)9.3 政策支持与补贴 (14)9.3.1 政策支持 (14)9.3.2 补贴政策 (14)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4)10.1 项目实施计划 (14)10.1.1 策划与筹备阶段 (14)10.1.2 设计与开发阶段 (15)10.1.3 推广与销售阶段 (15)10.2 项目风险评估 (15)10.2.1 市场风险 (15)10.2.2 技术风险 (15)10.2.3 人力资源风险 (15)10.2.4 法律和合规风险 (15)10.3 项目效益分析 (15)10.3.1 经济效益 (15)10.3.2 社会效益 (16)10.3.3 环境效益 (16)第一章:项目背景与市场分析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及发展策略刍议

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及发展策略刍议

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及发展策略刍议作者:薛高霖来源:《经营者》2014年第08期摘要:文章分析了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探析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差异性问题;发展策略一、前言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依然存在,在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文化旅游以及政策支持问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都限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探索解决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的发展策略势在必行。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探析(1)较高的旅游产业定位和较低的旅游管理人才素质之间的差异性。

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为有特色、高品位、集约化的方向。

但是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加入,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客观条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由于海南省基础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的落后现状和对岛外优秀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目前海南省旅游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要求。

(2)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性。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旅游产品,以此推动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导致深度旅游发展严重不足、旅游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观光旅游发展快速,而文化旅游、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相对不足;海南岛东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海南岛中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海南本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目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性。

推动海南旅游产业形成快速发展的因素较多。

例如,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产业状态、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再加上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都推动了海南旅游产业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海南旅游产业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就必须将海南本土长期积淀的当地特色文化进一步融入海南旅游产业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黄克己,杨 葵,陈扬乐(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摘 要]该文在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不足,提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若干模式和路径对策,并对国内的文化旅游研究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同时,该文提出的新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国际旅游岛;海南[中图分类号]F590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1-0076-0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提出至今,旅游界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态。

李巧玲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马勇等认为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

重庆工商学院张陆等认为:所谓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信仰、风俗、艺术、习惯、历史、传说、现代风貌等为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

袁成等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旅游者文化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 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涵与主体、文化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文化旅游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核心因素是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旅游吸引服务。

由此观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的解读,致使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有所不同。

海南有种类齐全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但在开发途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亟待构建。

目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1 1 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是指在海南区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以及经过一定时间深度沉淀的外来文化海南化的人文资源和现象。

其涉及人文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主要有历史文化、南洋文化、贬官文化、民族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等。

依据国家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 2003)的分类方法,将海南旅游资源要素实体划分为480处。

其中,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拥有4个主类,15个亚类,70个基本类。

在资源要素中,遗址遗迹类22个,占4 53%;旅游商品类25个,占5 21%;人文活动景观类45个,占9 38%;旅游建筑及设施类142个(含在建),占29 58%。

人文旅游资源有234个单体。

由此可知,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在构成上,占海南旅游资源总量的49 39%,涵盖了国家标准人文类的主类和亚类的全部,表明海南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适合发展本土文化旅游。

1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变异性、多元性、交融性等特点,如何在保护和继承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和继承,对海南国际旅游建设过程中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景点景区进行的星级评定共16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1处,省级8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本土节庆活动7项。

表1 海南已建成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类型属性星级数量代表性旅游产品吸引物类型历史文化类静态文化5天涯海角风景区、五公祠、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海瑞墓、东坡书院、古崖州城静态吸引物(历史古迹遗迹建筑)民俗文化类动态文化1鹿回头公园、冼夫人文化节、三月三、黎族打柴舞、黎族民间故事动态吸引物(民族表征符号)风情文化类活文化5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椰子大观园、兴隆亚洲风情园、农垦万嘉果农庄、椰寨农家乐、东南亚风情园动态吸引物(艺术展览专题路线)续 表类型属性星级数量代表性旅游产品吸引物类型艺术文化类物化文化2海南天涯雨林博物馆、博鳌海洋馆、琼剧、海南八音抽象吸引物(博物馆)生态文化类人本文化4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意实吸引物(主题公园)通过对海南本土文化资源禀赋和开发现状分析发现,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种类齐全、内涵丰富高、独特性强。

但是,总体而言,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相对等级较低,独立型旅游产品单体规模小,集合型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疏密度差等。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组合,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从文化结构上看,本土文化结构中的精神文化层的人文性没有积极转化为物质文化,本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出现断层,加之海南对文化物质层的保护措施不尽合理,使得海南给外人留下 文化沙漠 之感。

从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属性层面看,国内学者从文化的审美角度出发,将文化资源属性划分为3个层次:静态文化层、动态文化层和抽象文化层。

由于文化旅游购买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价值理念正在发生转变。

同时,由于文化旅游具有变异性和交融性,使人们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文化价值取向,这就是生态文化旅游。

生态文化的属性是人本文化,是人性意识与文化实体相和谐的文化。

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是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立足于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尊重文化的自然性和自然的人文性,实现游客、资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三者相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品。

其具有等级高、文化生态可塑性强、景观资源生态好、旅游服务及设施全等特点。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2 1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对文化旅游产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模式。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从单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表现形式和其空间组合方式两个角度对这些模式进行归类,构建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二维模式矩阵,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为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合适的模式选择。

2 1 1 单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依据文化旅游产品的经营时间可划分为:模式一:短期表现型开发模式。

即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特定文化资源或文化现象进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

例如,著名的三亚国际婚庆节和海南自行车环岛赛都只是在一年当中的某一天或某一段时间开展,因此,作为文化旅游产品,其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其短期带来的效益。

模式二:持续经营型开发模式。

即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可持续发展的且在其生命周期内保持不间断运营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对于大部分人文景观来说,以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为例,一旦其投入运营,即使会有淡旺季之分,若无特殊情况,都会持续向旅游者开放。

表2 按产品周期属性划分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短期表现型旅游产品冼夫人文化节、三月三、国际婚庆节、欢乐节、海洋节、博鳌亚洲论坛、海口会展博览会、自行车环岛赛持续经营型旅游产品椰子大观园、兴隆亚洲风情园、农垦万嘉果农庄、椰寨农家乐、南山佛教文化苑、五公祠、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海瑞墓、东坡书院、古崖州城、海南天涯雨林博物馆、博鳌海洋馆、琼剧、海南八音、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蓝洋温泉、三亚海润珍珠科学馆、落笔洞、皇帝洞依据人文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模式一:历史复原型开发模式。

即对一些由于自然力作用或人为破坏而失去现存文化载体的人文旅游资源,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物化复原的一种开发模式。

对于某些文化旅游资源,例如,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其旧貌已经遭到很大的人为破坏,为了重新营造其历史文化氛围,可以借鉴苏州城市老区规划策略,专门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骑楼街,在修葺完善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巧妙地嵌入现代商业。

模式二: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

即直接把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础上,开发成旅游产品,并提供必备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模式。

例如,位于琼山市和文昌市交界处的海底村庄,具有极大的历史纪念意义。

尽管其历经沧海桑田,却古貌犹存,无须进行人工复原,只需提供必备的游览工具,并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模式三:精品开发模式。

即在文化旅游产品中,优先考虑有特色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有重点、有层次、有规划地开发的模式。

例如,位于海南省保亭县边境的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其生态文化价值独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与黎苗风情寨相毗邻,需要进行有节奏、有层次的重点开发和保护。

表3 按产品开发深度划分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历史复原型落笔洞、皇帝洞、秀英炮台、古崖州城、中和古镇、五公祠、西天庙、骑楼街、琼台书院、冼夫人纪念馆、府城鼓楼、东坡书院、宋氏祖居、石峡海瑞祖居直接利用型海底村庄、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千年古盐田、黎村苗寨、琼剧、海南八音、儋州调声、贝壳工艺品、椰壳工艺品、海南黎锦精品开发型蓝洋温泉度假区、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三亚海润珍珠科学馆、南山佛教文化苑、五指山民族博物馆、热带雨林博物馆2 1 2 组合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各种人文旅游资源的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疏密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要进行适时适地的开发。

同时,由于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之间以及相异的人文旅游资源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提出以下三种基于空间组合的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模式一: 独 具特色型开发模式。

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实体中,有部分可以单独开发成特色的旅游产品。

这些人文旅游产品,包括某些传统的节日节庆、主题性活动、文化遗址等,如海南欢乐节、三月三以及海口会展博览会等。

它们蕴涵着特殊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且对其他的人文或自然旅游资源依赖较少,不需要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

模式二:人文景观与人文景观联合开发模式。

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存在多种相异的文化旅游资源,该种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的区域文化旅游系统,实现区域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例如,海南省儋州故城,被誉为 诗对之乡 的中和镇,其与白马井镇的伏波将军庙,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千年古盐田三角相连、互相依托,可以很好的构建成一个区域文化旅游圈。

模式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开发模式。

即将相互依存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协同开发,在充分发挥文化独特性魅力的基础之上,实现人文旅游产品和自然景观的相互交融、相互衬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