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

合集下载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五、结论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

他们曾于1923年同游南京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文章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但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一、背景介绍朱自清和俞平伯在20世纪20年代结识,两人都热爱文学,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一同游览了南京秦淮河,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

为了纪念这次美好的经历,他们决定以同题作文,创作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描绘了秦淮河夜晚的美景。

在文章中,两位散文家通过对河上桨声、灯影的描绘,展现了秦淮河的繁华与宁静。

同时,他们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虽然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内容上相似,但他们在表达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见长,语言优美、抒情;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议论性,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1.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景物,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抒情散文”的代表。

2.俞平伯:俞平伯的散文风格则更为朴素,注重思想内容和哲理性的表达。

他的作品以议论为主,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而是在抒情、描写的基础上融入议论。

五、结论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为主,充满诗意;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哲理性和议论性。

虚实殊途的双璧_朱自清_俞平伯同名散文_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比较分析

虚实殊途的双璧_朱自清_俞平伯同名散文_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比较分析

第4卷第3期2003年9月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J I A N GS U POL YT ECHN I C UN I V ER S IT YV o l14N o13Sep12003虚实殊途的双璧——朱自清、俞平伯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比较分析Ξ李承辉(江苏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江苏常州213016)摘要:名家名篇总让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本文从思路、描写对象与语言三方面比较分析了朱、俞同名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艺术特色,并与作者各自的创作主张相联系,探讨了其不同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朱自清;俞平伯;虚实;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009-7775(2003)03-0034-04 文艺美学中的“虚”、“实”,就创作方法而言,“实”通常指注重客观写实。

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转移,事件的经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思路,景物、对象的形神诸态都清清楚楚,一读即显;让读者如见其人其物其景其境,如随作者历时历地历情历状。

“虚”则注重主观抒发。

神游至哪,则笔行至哪,因而思绪跳跃,事情经过模糊,景观物境隐约,只有作者的内心感受丰富充盈。

于此,则有朱自清、俞平伯两先生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作为“虚”“实”不同创作方法运用的最佳演绎。

大体而言,朱、俞两名篇创作方法上的虚、实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路的主情与主理。

所谓“主情”是指情因景发,情景交融,写物则情现于物,写情则多直书胸臆[1]。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三句纯然写景,最后一句写诗人的直接观感。

写景写感皆紧扣客观景物——雾霭缭绕的香庐峰与飞流直下的瀑布,对山峰日照下色彩的奇观与瀑布奔泻的气势之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所写所抒都具体客观,写实风格极为明显。

“主意”则指寄理于物,理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却借物为表达的载体或触发物[1]。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最新版)目录1.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简介2.两篇散文的异同点3.两篇散文的艺术价值4.总结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是指朱自清的《背影》和俞平伯的《背影》。

这两篇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虽然在题材上相同,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各有特点。

朱自清的《背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

散文中,朱自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描绘了一个慈爱而又严厉的父亲形象。

朱自清在散文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如父亲给他买橘子、送他上学等,来表现父亲的关爱。

这些细节虽然平凡,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俞平伯的《背影》则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散文中,俞平伯描绘了一个勤劳、善良、负责的父亲形象。

俞平伯在散文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如父亲在田间劳作、在雨中送他上学等,来表现父亲的艰辛和付出。

这些描写虽然朴实,但却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两篇散文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题材上,两篇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朱自清的《背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描写父亲,而俞平伯的《背影》则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描写父亲。

最后,在描绘父亲形象上,朱自清的《背影》描绘了一个慈爱而又严厉的父亲形象,而俞平伯的《背影》则描绘了一个勤劳、善良、负责的父亲形象。

两篇散文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篇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次,两篇散文都运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和描写,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

最后,两篇散文都是运用平实的语言来表现父爱,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总结,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两位杰出代表,他们都以同名散文闻名于世。

朱自清的《背影》和俞平伯的《背影》都以“背影”为主题,描绘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展示两位作家的文学魅力和思想内涵。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以朱自清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他小时候与父亲分别的情景。

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背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父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文章中“背影”一词成为了代表父爱的象征,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与朱自清的《背影》相呼应的是俞平伯的《背影》。

俞平伯是中国当代作家,他的《背影》同样以父爱为主题,但与朱自清的作品有所不同。

俞平伯的《背影》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文章中,主人公因为走失而感到恐惧和无助,而他的父亲在失去儿子的那一刻,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奈。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俞平伯表达了对父爱的敬意和思考。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虽然主题相同,但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却有所不同。

朱自清的《背影》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家庭温暖的描绘,他通过细腻的文字,将读者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而俞平伯的《背影》则更加关注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复杂,他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离。

两位作家的不同表达方式让读者看到了父爱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变迁。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们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父爱的伟大和社会的冷漠。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人以启示和思考,更让人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也是我们永远值得回味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背影》以父爱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视角,展示了父爱的伟大和社会的冷漠。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摘要: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两人曾以同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文,表现了风格迥异的思想艺术。

二人的散文不仅在语言,结构,意境方面各有千秋,更在思想艺术上神韵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他们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作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他们散文呈现的思想艺术的共同特质与不同之处,由此肯定他们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朱自清俞平伯思想艺术异同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散文史地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在散文写作上给人们留下宝贵遗产的著名散文家,诗人.他们不但是挚友,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异彩双璧,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二十世纪初已是脍炙人口,而且更是流芳后世,他们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

二人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同时为我国新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学创作方面,同为我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出了一些异同。

朱自清散文以真为核心,以情为主线,以诚为内质,以思为神韵,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梦。

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优雅的梦境”;而俞平伯述文却不乏旷达与洒脱,表现出闲适、从容,豁然与淡定。

他的散文语言隐晦,但却意味悠长,给人以悠然的享受。

朱文需赏之,俞文宜品之。

下面就从二者散文思想艺术中表现出的不同点及相同点予以陈述。

1.思想艺术的不同之处。

1.1、从散文看处世之见。

朱自清与俞平伯都写过题为《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名散文,虽是同泛一舟、共游一地,但是感受却不同,为文不同。

朱先生是精镂细刻的描绘,细笔画景,淡墨寄情。

其细腻深秀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

是紧紧扣住灯影水波这些典型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表现出一种影影绰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是采用全景式的直接描绘,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新异的滋味”——美的境界,从而取得独特的秘密”,含蓄、婉转而又流露着“细细的、密密的愁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文/葛玮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盲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

两人于1923年的一个晚上.同游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

其时俞平伯在浙江做视学,朱自清在温州教书.二人都已在新文学的舞台上扬名立万,是用白话做“美文…‟的名家了。

此次同来南京,荡漂过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似乎不可不游,既游秦淮.身为文人似不能无作。

二人遂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

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这是二人自己命题的同题作文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尔后又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上并且两人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不愧为“珠玉之作…也难怪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

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传略》中更盛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但由于两人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即惯用的词语句式和表现方法等语言的风格手段和非语言的风格手段不同.所以形成的语言风格特色也就不同。

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让大家欣赏到现代散文之美。

一在词语的选用上.朱自清一贯善于选用各种色彩词、盛音词等.写景抒情.委婉细致,绘声绘形,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如《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如此,用了大量的色彩词、.音词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而且复盛形式变化多样。

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粉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以此表现秦淮河夜色的朦胧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第一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数量不多,而精品却不少。

朱自清的散文脍炙人口,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既有反映社会人生,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又叙写身边琐事、个人见闻的抒情小品。

他的散文的艺术成就,对于创作白话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自清散文不仅有丰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他的散文以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抒情色彩浓郁以及语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体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学习。

朱自清的散文既是优美的艺术品,又展示着崇高的人格魅力。

其文明净的色彩、素雅的风致能引读者进入奇妙的境界,他对风物人情的形象描绘,“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风神韵致的,是取材于作者自己生活的那些写景、叙事、抒情的“美文”。

这些“美文”的成就和特色,奠定了朱自清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背影》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内容上来说,能从一个战乱时代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抒写了对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同情以及离乱时代的真情,并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号角作用。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要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才能使内容表现得更充分更完整更加深刻。

朱自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将经历和体验的社会内容与生活内容表现出来,使他的散文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杨振声总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是“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1]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品味探究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艺术特色,吸收其创作经验,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写作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做粗浅论述。

一、观察透彻,描写细腻[2]刘勰曾提出“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同样的桨声

同样的桨声

同样的桨声,不一样的光影2011102132 罗天初读文章之后,虽觉两篇散文却有不同之处,却难以整理思路或者提炼精华以化为文字宣之于口,后多读几遍,渐渐有了些体会。

前几遍阅读时,我常觉得两篇散文字数有差异,但是分别读完所需的时间却大致一致,仔细查看之后,发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比俞平伯先生的要多出三分之一来,为何如此?原因在于他们的行文方式的不同。

朱自清先生写作,具有清晰的写作顺序,从上船开始,先用三大段分别描写了秦淮河的“船、水、桥”,向读者们描绘了秦淮河中的诸多景观,如船的分类:“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以及水的形态,以及“大中桥”的样子,就算没有去过秦淮河,也能从描写中窥得这条名河的孔中外貌,而在这描写之中,朱自清先生又是穿插着一种时间上的顺序,并循着这种顺序,紧接着就描写了秦淮河上的更多细节:,他写道:“……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

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这里正是对秦淮河上嘈杂喧闹景象的一种描绘。

接着,他又对各种光影下的景物进行描写,而这光又分为人造的昏黄灯光,与自然的月光;先分别写两种不同光下有特色的景物,如灯光下昏暗看不真切的人,和月光中如情人手臂般的柳树枝,然后写这两种光“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给人以美的享受。

景物写完,按照时间顺序,自然而然引出接下来遭遇歌妓的事件,并因而发了一番议论,既表达了作者本人对于秦淮河上歌妓们的部分态度,又同时描写了一番秦淮河上的人们:歌妓、伙计、游客等等……乃至最后作者在船上准备结束秦淮河之行前,对河上景色的眺望之感,以此收尾,整篇文章通顺畅快,并无生涩做作之处,行云流水,自然很快就能读完。

而另一篇俞平伯先生的呢?则截然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摘要: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两人曾以同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文,表现了风格迥异的思想艺术。

二人的散文不仅在语言,结构,意境方面各有千秋,更在思想艺术上神韵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他们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作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他们散文呈现的思想艺术的共同特质与不同之处,由此肯定他们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朱自清俞平伯思想艺术异同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散文史地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在散文写作上给人们留下宝贵遗产的著名散文家,诗人.他们不但是挚友,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异彩双璧,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二十世纪初已是脍炙人口,而且更是流芳后世,他们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

二人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同时为我国新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学创作方面,同为我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出了一些异同。

朱自清散文以真为核心,以情为主线,以诚为内质,以思为神韵,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梦。

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优雅的梦境”;而俞平伯述文却不乏旷达与洒脱,表现出闲适、从容,豁然与淡定。

他的散文语言隐晦,但却意味悠长,给人以悠然的享受。

朱文需赏之,俞文宜品之。

下面就从二者散文思想艺术中表现出的不同点及相同点予以陈述。

1.思想艺术的不同之处。

1.1、从散文看处世之见。

朱自清与俞平伯都写过题为《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名散文,虽是同泛一舟、共游一地,但是感受却不同,为文不同。

朱先生是精镂细刻的描绘,细笔画景,淡墨寄情。

其细腻深秀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

是紧紧扣住灯影水波这些典型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表现出一种影影绰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是采用全景式的直接描绘,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新异的滋味”——美的境界,从而取得独特的秘密”,含蓄、婉转而又流露着“细细的、密密的愁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俞先生则采用的手法似乎正相反,浓写情,淡绘景,情景晦涩,委婉曲折,浓得化不开。

写华灯映水,画肪凌波的景致则线条粗疏,笔墨简洁,有时索性跳跃着留下空白。

写秦淮夜景,则用间接含蓄的手法,给一种缥缥缈缈,如堕云雾的空灵、朦胧之美。

表现出空灵,淡雅。

两篇《桨》,从题材上讲完全是一样的,思想倾向也基本相同,都表现“五·四”退潮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面前、在文化心理重负下的一次想寻觅又尽闲适,又无法轻松自怀的,不无迷惘、彷徨的复杂情绪、心理。

但其风格不同,情致互映,艺术笔法也各有千秋。

这充分体现了二人不同的人生观。

朱自清正直、执着、拘谨,即便是欢乐也会化作无法排遣的郁闷和惆怅。

朱文感情跌宕,大起大落,曲折顿挫地吐露其中的感情。

作《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已过,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的时期。

“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现实使朱自清感到迷惘、苦闷、彷徨。

他不满现实却又无力反抗,想寻出路又叹行路艰难。

他游秦淮河无非是为安慰自己枯涩的灵魂。

《荷塘月色》是抒写作者心境的名篇,作于1927年7月,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揭示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起首句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之“眼”。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自己踽踽独行的“静”,写荷塘景色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之后,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众所周知,江南时期的朱自清,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曾经以革命民主主义的姿态战斗过。

然而,在革命失败以后,严酷的斗争现实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

从表面上看,作品处处扣住一个“静”字,从各个侧面看、用各种手法描写、渲染荷塘的“静”。

实质上,处处扣住“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正是为了抒写回首江南斗争生涯的苦闷和彷徨。

此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触目可见的朵朵荷花、田田绿叶、缕缕清香、溶溶月色、隐隐远山等优美意象其实是一个个隐喻和象征,由其组织的诗一样的意境也就成为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心理的和象征的世界,那些优美意象背后自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精神、哲学。

简言之,作品其实呈现了主人的一个心理过程,并在化解心理冲突的方式中寄寓作者所谓“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的道德哲学和“随顺我生活里每段落的情意的猝发的要求,求个每段落的满足”的“刹那主义”──一种审美化的人生观。

在《荷塘月色》中,它则表现为一种旨在调和人的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然性与神性之冲突的伦理和审美的心理实践。

俞平伯旷达洒脱,处身于秦淮艳丽之中自然会表现出超脱的闲逸。

五四新文学运动刚刚兴起时,还不满二十岁的俞平伯就成了新诗坛上的一员骁将。

他不仅创作新诗,并且针对封建势力的反扑,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表现了五四时期特有的那种勇猛进取的精神。

俞平伯对世事也有不满,觉得无用武之地,然而他达观洒脱,既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但又不全然皈依。

因此,他的不满和苦闷恰恰是通过及时行乐而表现出来的。

超脱既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也是对于自身的保护。

俞平伯抱着“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的人生哲理,主张人人应兴高采烈地活着。

因此即便同样是处身在黑暗的年代,但在这泛舟游秦淮的特定场景之中,他为桨声灯影所感染。

表现出了超然物外的闲适。

[1]同时,俞平伯的小品集《杂拌儿》(一九二八年),《燕知草》,《杂拌儿之二》,以至于《剑鞘》(一九二四年),除去初期还微微的表现了奋斗以外,是无往而不表现着他的完全逃避现实,只是谈谈书报,说说往事,考考故事的精神。

表现出根本不要奋斗的倾向。

俞平伯的散文,不仅在拼命地说理,而且抒情的成分也是特多的,而这些抒情文字,又多少带一些伤感,在《燕知草》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要说俞平伯有优胜于其老师周作人之处,那么就是他的小品散文了。

周作人的文字,是朴实简炼,冲淡和平;俞平伯的文字,虽是“以科学常识为本,加上明净的感情,与清沏的智理,调合成功的一种人生观,以此为志,言志固佳,以此为道,载道亦复何碍”,但文字繁缛晦涩,夹叙夹议,一般读者殊难以理解。

雅致洒脱,委婉朦胧,这也是俞平伯小品文的特点。

1.2、从散文看情感意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朱自清散文的抒情风格,不是以雄浑旷放的气势取胜,而是以深致绵密的情韵赢得读者。

俞先生是意朦胧、情朦胧,在朦胧中透出空灵、才华,格调晦涩;朱先生是水朦胧,景朦胧,在朦胧中透出真切,在淡谈的语言中埋藏着跌宕起伏的情感。

我们这样比较,其目的是为了要进一步找到这些同异的背后有什么涵义,从而加深我们对文学现象和它的本质、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认识,帮助我们揭示文学的某些规律,从而得出较为深刻的结论。

我们看同一景物、同一秦淮河上的夜景,在两个人笔下却有不同的意境和感知,可以说他们列出的意境是独特的,有各自的体验,体现着个性发展,情感表现和审美感受力之不同。

如《背影》通篇不满一千五百字,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魅力,并不是凭借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语,而是凭了它平实真切、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来的父子亲情。

从不放心茶房而决定自己来送,拣定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等,都真实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这样以一连串动人的小事,以父亲的一再改变主意来渲染父亲的放心不下,其作用是逐步地增大抒情浓度,以便自然推出那个“背影”的抒情高潮。

在真实细致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后,才把高度集中体现父爱的“背影”展现在读者面前。

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2]俞平伯的散文细腻委婉,他喜欢用一些典雅的词句多方面多角度地描绘事物,款款入情地抒写自己的心曲,在情与景的交绘中显示出自己这种独特的创作个性。

例如《湖楼小撷》一文,他用浓墨重彩:“正在春阴里的,正在桃花下的孩子们你们自珍重,你们重爱惜…… 春归一度,已少了一夜。

明年春阴挽着桃花姐妹们的赫红的手重来湖上,你们可不是今年的你们了,它们也自然不是今年的它们了。

一切全都是新的,惟我的心一味的怯怯无归,垂垂地待老了。

”这里细腻地描绘了春光,同时又委婉地吐露了自己惜春、伤春的心怀。

这种细腻而委婉的特色,加深了俞平伯早期散文的抒情色彩,这在小品散文的诸多作家中,也是比较独异的。

[3]1.3、从散文看价值取向。

朱自清的部分散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也是他散文的一大特色。

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视野广阔现实性强。

他在愤慨之余还大声疾呼:“谁之罪”“谁之责”“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办” [4]……朱自清散文的现实性还可通过他散文浓厚的“人情味”体现出来。

首先表现为血浓于水的亲情。

《背影》是体现朱自清真挚蕴藉亲情的代表作。

在这篇抒情散文里,作者用朴实的笔描写了三次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默默无私的爱。

而作者为亲情四次流泪,正符合人之常情,感人至深。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培养孩子,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身处当时“变动不居的时代”,作为五个儿女的父亲的朱自清先生负担是很重的。

通过《父母的责任》一文,我们可以看到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努力地尽着一个父亲的责任。

其次表现为相濡以沫的爱情。

在20世纪初期,择偶是不能自主的,父母作主是天经地义,那时多是先结婚再培养爱情的,朱自清先生也未能逃此命运。

他在《择偶记》中描写了当年与妻子相亲的经过,其中饱含着作者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不满。

但即使如此,在当时大多数文人逃婚的现实环境中,朱自清先生还是怀着人道主义感情尊重了妻子,未弃糟糠之妻。

他的这一举动避免了一场悲剧,成就了一段人间真情。

作者的弟弟朱国华在《难以忘怀的往事》中回忆说:“大嫂身材瘦弱,相貌平常,且不认得字。

不能和大哥谈诗说文。

然而,大哥从来不嫌弃她,俩人相爱相敬如宾。

不弃而相敬如宾,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人格。

第三表现为诚挚的友情。

通过朱自清先生《我所见的叶圣陶》和《怀魏握青君》等散文,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看似平淡的交往中,蕴含了作者对朋友的无限关心和牵挂。

[5]俞平伯追求“自然真挚”,“真”就是率真率性、对心灵的真实的反应。

在创作小品时,随心所欲、任性而发、脱口而出、信笔而写、独抒性灵、直抒胸臆、不拘格套、不守规范、自由随意、自然而然。

他在《杂拌儿之--<“标语”>》中说:“何谓老实?想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之谓。

“说自己的话,老实地”可见其对真的追求。

俞平伯的“真实”是人生、生活的真实,更是心灵、情感的真实。

俞平伯在他的《(冬夜)自序》中说到:“……我们不去讨论解决怎样做人的问题,反而晓晓争辩怎样做诗的问题,真是再傻不过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