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简单介绍
中国火箭发射知识点总结

中国火箭发射知识点总结引言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过去几十年间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航天大国之一。
火箭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宇航员飞船、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火箭发射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火箭发射的原理、技术要点以及发射过程中的各种考虑因素。
一、火箭发射的原理火箭发射是指将载荷物送入太空轨道的过程,其核心技术是利用火箭动能在地球重力和空气摩擦的作用下,克服地球引力,并将载荷物送入预定的空间轨道。
火箭动力来自于推进剂,而推进剂则可以是化学燃料、电磁推进等形式。
1. 化学燃料火箭化学燃料火箭是目前主要用于发射的火箭类型,其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燃气,推动火箭产生动力,从而使火箭实现垂直升空。
化学燃料火箭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燃烧产生燃气、燃气喷射和推进力作用。
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通过喷射口释放,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于火箭本身,并产生相等而相反的推进力,从而使火箭产生加速度,实现升空。
2. 电磁推进火箭电磁推进火箭则是利用电磁场的作用力产生火箭动力,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加速器加速带电粒子,然后利用磁场对其进行控制和推进。
相较于化学燃料火箭,电磁推进火箭具有较高的比推力和比冲特性,可以有效减小推进剂的质量,提高有效载荷的使用效率。
不过,电磁推进火箭技术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还是化学燃料火箭。
二、火箭发射的技术要点火箭发射作为航天器发射的最核心环节,其技术要点是保证火箭能够准确、高效、安全的完成发射任务。
以下将通过火箭发射的准备工作、关键技术等方面,对火箭发射的技术要点进行解析。
1. 火箭发射的准备工作火箭发射的准备工作是确保火箭能够顺利升空的关键步骤,包括制定升空计划、准备发射场地、安装发射设备等。
首先,制定升空计划指导着发射准备工作的整体进程,确定发射时间、轨道参数、发射方案等。
同时,准备发射场地意味着确定发射场地、清理场地、建设发射站并确保场地安全。
中国火箭发展史

中国火箭发展史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动装置。
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动剂的消耗,其质量持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
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
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
其中能够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
大家知道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也是火箭的祖先。
中国人发明火箭这样一个事实已经被世界所公认。
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火箭,不过当时这个火箭还不是采用喷气推动的,而是在箭杆上绑上柴草、棉布。
浇上油,点燃用弓箭射出去。
到了唐朝末年和宋朝初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火药替代了早期的易燃物,就成为了真正利用喷气推动的火箭。
当时火箭用于战争,就是这个,左边带着箭头就是飞枪剑,右边这个带了一个刀,就叫飞刀剑。
宋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烟花爆竹,这些爆竹也是喷气的原始火箭。
明朝时期的毛元仪在他的著作里面就记载了30多种火箭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像其中有飞火飞天、火龙出水等。
中国是从明朝开始发射火箭的,大明史嘉靖年间,万户实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成为现代载人飞行先驱,现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全世界最早的宇航员,他那次升天中壮烈殉职。
最后在189米高空中爆炸。
启动装置为36筒火箭,外置安全带和座椅,4个气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震撼的场面!能够这样说古代火箭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奠定了世界火箭的起跑线!从1970年4月,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开始,到今年10月底,我国已经完成研制生产并正式发射过的长征运载火箭的型号有9种,它们是: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以及长征四号。
长征火箭重要发展历程

长征火箭重要发展历程长征火箭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运载火箭,起初是为了满足我国探月工程的需要而研发的。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以来,长征火箭经历了多次升级和改进,不断提高了性能和可靠性。
下面就是长征火箭的重要发展历程。
长征一号火箭是我国第一种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于1970年11月发射成功。
长征一号火箭是单级火箭,总高约29米,主要用于发射对地靶弹,具备了发动机自动控制系统、空气动力偏转舵、火箭自动分离等先进技术。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运载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国于1971年开始研制长征二号火箭。
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将液体运载火箭改为两级式火箭,提高了运载能力。
1974年6月,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液体运载火箭的时代。
在长征二号火箭的基础上,我国又研制了长征二号丁火箭。
长征二号丁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三代产品,于1984年第一次发射。
长征二号丁火箭具备了多种技术创新,如导航定位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统等,大大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随着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于1994年开始研制长征三号火箭。
长征三号火箭是一种液体运载火箭,采用三级式结构。
它的特点是运载能力强、适应性广,可以满足不同任务的需求。
1996年1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实践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于此。
2007年,我国成功研制了长征三号甲火箭。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一种半人造卫星运载火箭,总高约54.8米,采用了加长型液氧液氢发动机,增加了运载能力。
2008年9月、2010年4月和2011年11月,长征三号甲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二号和三号等中国探月工程的卫星。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研制了长征四号火箭和长征五号火箭。
长征四号火箭是一种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中小型卫星的发射。
长征五号火箭是一种液体运载火箭和超大型卫星的发射火箭,运载能力比之前的长征火箭大了数倍。
中国火箭发展史简要介绍

中国火箭发展史简要介绍
中国火箭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政府决定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发展本国的航天技术。
以下是中国火箭发展的简要介绍:
1. 早期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在这个阶段,中国致力于自主研制导弹技术。
1956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导弹,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不断改进和发展。
这为后来的火箭技术奠定了基础。
2. 东风导弹系列(1970年代-1980年代):中国在1970年代开始研制东风导弹系列,包括东风-1、东风-2和东风-3导弹。
这些导弹具有中程和远程的打击能力,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的重要进展。
3. 长征运载火箭(1980年代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支柱。
从1980年代开始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长征五号系列。
这些火箭不仅用于将卫星送入太空,还包括了载人航天任务。
4. 月球探测任务(2000年代至今):中国在21世纪初开始了月球探测任务。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并在2013年和2019年分别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卫星。
这些任务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将探测器送入月球表面的国家。
5. 未来发展:中国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并计划进一步发展其航天事业。
未来的目标包括研制更强大和先进的火箭,以支持更复杂的任务,包括载人深空探测和建立空间站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火箭发展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政府的努力。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和发展本国的航天技术,达到了一系列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航天小知识

中国航天小知识中国航天小知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国家之一,中国一直致力于航天领域的发展和研究。
中国航天事业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航天的小知识。
一、中国航天的起步中国航天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195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防御科学技术委员会,这个机构被认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
中国在这个机构的推动下开始了航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二、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标志着中国成功进入了航天俱乐部,并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拥有自主航天能力的国家。
三、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2003年,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被称为“飞天工程”,目前已经成功实施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中国的飞天工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四、中国的火箭技术中国的火箭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航天的两个主要火箭系列是长征系列和快舟系列。
长征火箭是中国最主要的火箭系列之一,其代表作品包括长征二号和长征五号。
长征系列火箭不仅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还可用于发射载人航天器和国际合作任务。
快舟火箭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小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
快舟一号是中国第一次使用固体火箭发射物质的载人航天器。
五、中国空间站计划中国目前正在推进建设自己的空间站计划。
这个空间站计划被称为中国空间站(CSS)。
中国计划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实现常驻在轨运营。
中国空间站将提供一个实验室和工作空间,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航天技术研究。
六、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中国也有自己的月球探测计划。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这是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月球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成功地进行了月球表面的探测和样品返回任务,为月球的科学研究和未来的登月计划做了重要贡献。
中国火箭的知识简介

中国火箭的知识简介
以下是中国火箭的知识简介:
1. 运载火箭:中国的运载火箭主要包括长征系列和快舟系列。
长征系列是中国最主要的运载火箭系列,目前已经发展到了长征五号B型(CZ-5B)等新一代火箭。
长征系列火箭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广泛,可用于发射卫星、载人航天任务以及探测器等。
快舟系列火箭则主要用于小型卫星的发射,具有灵活性和成本效益高的特点。
2. 火箭技术发展:中国的火箭技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自主研制火箭技术,并于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随后,中国逐步发展了不同型号的火箭,并实现了载人航天任务,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发射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3. 火箭应用领域:中国的火箭技术在卫星发射、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军事防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中国的卫星发射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功发射了各类通信、气象、导航、科学研究等多种用途的卫星。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开展更多的深空探测任务,包括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
在军事领域,中国的战术火箭被用于战术打击、火力支援等任务。
- 1 -
4. 创新和发展:中国在火箭技术领域持续进行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推进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以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
同时,中国还积极探索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并计划开展可回收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应用研究。
总体而言,中国火箭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和雄心。
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火箭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 2 -。
长征系列火箭

长征系列火箭长征系列火箭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
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
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现在,“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发射131次,成功率达91%以上。
“长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分类长征一号系列长征一号(已退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
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一号乙(未投入生产)也被称作“长征一号马杰”。
是长征一号的第一个改进方案。
方案提出使用意造马杰火箭的第三级意丽丝固体火箭发动机来替换国产的第三级GF-02固体火箭发动机。
火箭的一、二级没有更变。
但当时因缺乏资金所以没有向意大利购买马杰火箭的第三级,长征一号乙也没有投入生产。
长征一号丙(未投入生产)也没有投入生产。
第一、二级使用长征一号的发动机,保留不变,而第三级使用更先进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固体燃料,使火箭的近地运载能力提高到半吨。
1984年首次成功测试第三级发动机,但因种种原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1988年取消了长一丙工程。
长征一号丁(现役)“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
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
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该型号火箭已进行多次亚轨道飞行,但至今未进行亚轨道以外的航天飞行。
火箭简介及详细资料

火箭简介及详细资料基本结构探空火箭结构探空火箭是用于将科学仪器以抛物线轨迹送入地球大气层的上不去与,使其进入近地空间的一种火箭。
探空基本结构火箭包括箭体结构、动力装置、稳定尾翼等。
大多数探空火箭为单级或两级火箭,也有为3级、4级的。
动力装置通常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以简化和缩短发射操作时间。
探空火箭对火箭姿态和飞行弹道的要求不象飞弹和运载火箭那样严格,一般不设控制系统,仅靠稳定尾翼或火箭绕纵轴镟转来保证飞行稳定。
需要精确定位和定向时才设定控制系统。
除探测火箭基本结构外,探空火箭系统还包括有效载荷、发射装置和地面台站等:(1)有效载荷大多装在箭头的仪器舱内。
仪器舱的直径有时可大于箭体直径。
有效载荷采集到的信息通过遥测装置传送到地面台站接收处理,或者在火箭下降过程中将有效载荷从火箭内弹射出来,利用降落伞等气动减速装置安全降落到地面回收。
有效载荷的重量和尺寸取决于探测要求,一般为几公斤到几百公斤,最大可达几吨。
(2)发射装置通常用导轨和塔式发射架,使火箭获得足够大的出架速度。
无控制火箭的飞行弹道受风的影响较大,为了保证达到预定的高度和减小弹道散布,探空火箭发射时尚需根据发射场的高空风资料采用风补偿技术来调整和确定发射角度。
大多数探空火箭从地面以接近垂直状态发射,也有从移动式发射车发射的,根据需要还可从舰船或升在空中的气球上发射。
(3)地面台站主要包括接收测量信息的地面接收设备、跟踪火箭的定位测速设备(如雷达)和电子计算机等。
雷达跟踪方式有反射式和应答式两种,应答式比反射式的跟踪距离更大。
地面接收设备接收的遥测数据直接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实时给出探测结果。
运载火箭结构无论固体运载火箭还是液体运载火箭,无论单级运载火箭还是多级运载火箭,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均包括结构系统(又称箭体结构)、动力装置系统(又称推进系统)和控制系统。
这三大系统称为运载火箭的主系统,主系统的可靠与否,将直接影响运载火箭飞行的成败。
此外,运载火箭上还有一些不直接影响飞行成败并由箭上设备与地面设备共同组成的系统,例如遥测系统、外弹道测量系统、安全系统和瞄准系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火箭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
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 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º,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附:
主要数据长/m 芯级最大直径/m 起飞推力/N 运载能力/t 轨道/km
长征一号29.46 2.25 1.04×106 0.3 400
长征二号32 3.35 2.8×106 1.8 近地
长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
长征三号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轨道
长三甲52.5 3.35 3×106 2.5 同步轨道
长三乙54.848 3.35 5.0 同步轨道
风暴一号32.6 3.35 2.8×106 4.8 200
长征四号41.9 3.35 3×106 1.25 同步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