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公共空间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公共空间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以硬质为主的户外空间,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狭义上讲: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上讲:扩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全步行商业街(南京路步行街)

是禁止汽车通行,对街道进行全面改造,去掉车行道,改为步行路面,增加绿化,布置环境设施

限制性步行街(泉城路步行街)

是改造原油街道横断面,减小车行道,扩到步行道,或车行道只允许公交车辆通行,在人行道上增加绿化和各种环境设施。

准步行街(王府井步行街)

是限制汽车通行量和停车辆,拓宽人行道,增加环境设施。

CBD(中心商务区)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的地区,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

1、商业街的功能业态

现代城市商业街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以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也可以有金融、贸易及管理行业。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劵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等。

2、商务中心与商业中心的区别

商业中心区是商业活动聚集之地,主要进行实物交易,如我们到商场购物,去步行街消费等。整个活动过程主要以“三现”为主(现场、现货、现款),所以人流较大,区域内的商业活动频度、强度和经营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商业中心区以购物中心、百货大楼、商铺、超市、专卖店等物业形态为主。

商务中心区是指商务活动密集或者商务活动占主导地位的区域。是以实物贸易为基础的服务类商业活动,如谈生意、签合同,商务办公等。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活动的集中地。从产业链角度看,商务基于商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成为现代商业主导,于是商业和商务发生了空间和职能分工,形成了商业中心区和商务中心区。如北京的西单商业中心区和以国贸为中心的商务中心区,上海南京路商业中心区和陆家嘴商务中心区。

3、城市中心的空间组织及规划要素

(1)功能与审美的要求

在功能上处理好土地使用和交通联系,配置相应的建筑物和足够的各种场地;在审美上注重中心建筑空间和城市面貌的塑造。

(2)城市中心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

运用轴线法则,将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建筑室内和室外空间,地面、高架和地下空间,专用和公用空间,车行和人行空间,以及各空间之间的环境协调.注重建筑造型设计和装修材料的质感、色彩等运用;以及小品和设施的点缀和美化作用。

4、城市广场的规划要素

(1)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广场面积的大小、形状的确定取决于功能要求、观赏要求及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一般从三种因素考虑尺度问题:视觉特性、景观效应、容积效应。

(2)广场的空间组织。( 1)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和观赏的要求(2)广场空间的安排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建筑和设施相适应。3)广场空间的景色组织可分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其中中景一般为构图主景。

(3)广场上建筑物和设施的布置。这些建筑和设施应在广场上组成有机的整体,主从分明。

(4)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合理组织人与车的交通,满足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其中以交通集散广场更为复杂。组织交通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车流通畅,行人安全,方便管理。

(5)广场的地面铺装与绿化。广场的地面时根据不同的要求而铺装的,要有适宜的排水坡度,铺装材料的色彩、网络图案应与广场上的建筑密切结合,以起引衬托的作用。在规整形的广场中多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不规整形的广场中的广场中采用自由式绿化布置

(6)城市中原有广场的利用和改造。对旧广场的改建、扩建或复原整修,都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5、(一)、按广场的功能性质分

广场的性质取决于其所在位置与环境、相关建筑与主体标志物的性质。现在广场的功能复合多样,仅能以其主要性质进行归类。(1)集会广场:包括市政广场和宗教广场(2)纪念广场(3)商业广场(4)交通广场:包括道路交通广场和集散广场(5)娱乐休闲广场(6)建筑广场(附属广场)按广场平面组合分类,归纳起来分为单一形态和复合形态两大类广场。

(1)单一形态:由单一的规则或者不规则几何形构成。包括正方形广场、梯形广场、长方形广场、圆形和椭圆形广场、自由形

(2)复合形广场:数个基本几何图形以有序(轴线)的或无序(自由拼接)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广场。分为有序复合广场和无序复合广场

6、(1)“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自下而上”的城市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的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作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

特点: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多变;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控制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

(2)“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形成的城市较多。

特点:城市形态表现出规则的用地、严谨的构图、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几何形式很强。

7、商业街包括哪些内容及特点?

1)带状中心---商业街,指沿街线性展开布置的带状商业街,是商业中心常见的基本布局类型之一。(1)单一线型商业街,是沿一条城市道路展开的布局形式。

(2)复合型商业街,具有比单一线型商业街复杂的体型,主要指以交通枢纽、干道交叉口为中心,公共设施沿几条道路的方向带状沿街延伸“复合”而成的商业中心,构成L型、T字型、十字型等布局形式。

2)块状中心---商业区

(1)商业街区,商业街区是街坊式布局的块状商业中心,各项功能部分在道路围合的街坊内组织

(2)广场式商业中心,以广场为中心,商业设施沿周边布置。

(3)立体式商业中心,在三度空间上组织交通和商业设施。其功能组织和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立体化的交通组织;其二,立体化的设施组织。

(4)混合式中心,两度空间上的混合式中心:商业街与广场式商业中心的结合;三度空间上的混合式中心:带状、块状和立体式空间组织形式的结合。

8、城市中心包括哪些类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1)城市中心的类型

从城市功能和性质上分:

综合性公共中心:具有三种或以上活动功能

行政中心:行政管理机构中心

文化中心:大型文化设施集中的公共空间

商业中心:商业设施高度集中的地方

商务中心(CBD):全市商务办公集中区,金融、保险、商业服务、信息等各种机构。

体育中心:多项体育设施集中的运动基地。

博览及会展中心:大型展览及会议场所。

从所服务的地区范围上分:

市中心:为全市服务

区中心:为城市各区服务

居住区中心:为居住区服务

(2)城市中心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1)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城市中心区是交通汇合区域,具有城市中最发达的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联系,保证城市中心区相对外围区域快速、高效地运作由于人流和车流的高度聚集,交通拥挤现象也时有发生。优化交通布局,改善交通系统,合理地组织动静态交通是维持城市中心区活力的关键因素。

2)城市中心区要有地方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城市中心区由于第三产业集中,地价较高,往往集中了较多的高层建筑,一般是城市冠形的制高点所在。承载第三产业的建筑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城市的特色。由于城市中心区往往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也集中反映城市的文脉和特色,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应发掘自身的特色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3)城市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历史动态的过程,尤其是新区的开发,周期较长,矛盾复杂,投入产出的效益应着眼于未来

(4)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前提,新区开发需要较大的投人。

(5)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来城市中心区的功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散,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还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是功能的集中占主导地位。

9、城市设计分的层次

(1)整体环境城市设计,包括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景观体系;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间;设计城市竖向轮廓

宏观城市设计,即总体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总体风貌和特色,或称城市总体规划艺术布局。是在对城市自然、规状特点,以及城市历史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提炼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对城市形态和总体空间布局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

总体城市设计是把握城市整体结构形态,开放空间、城市轮廓、视线走廊等系统要素,对城市各类空间环境如居住、商贸、工业、滨水地区、闲暇游憩等进行塑造,并形成特色;对全城建筑风格、色彩、高度、夜间照明以及环境小品等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要素提出整体控制要求。

此外,城市设计关注市民社会活动,组织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场所”体系。城市总体设计又包括了对城市在总体环境方面的整治与部署要求,有的形成城市设计导则。

(2)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的重点地区在整体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特色以及人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设计。对片区内的土地利用、街区空间形态、景观环境、道路交通以及绿化系统等方面作出专项性设计,对建筑小品、市政设施、标识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应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协调,构成规划管理的依据。

中观城市设计,也叫做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或城市局部范围的城市设计

城市重点片区是形成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内容,是展现城市风貌的集中代表。如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滨水地区、风景名胜区、居住区等。

对一些中小城市而言,全城本身就是重点片区。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来讲,城市范围很大,不同区域风貌特色迥异,真正体现其不同特色的,就是其不同的重点片区。

(3)城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对城市重点地段或重要节点的环境空间形态,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界面、容积率、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格和色彩、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及人文活动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组织,为引导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整治,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的控制要求和意象性方案及管理细则。其主要类型包括:街道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滨水空间、重要节点地块。

微观城市设计,即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或称为节点城市设计.

重点地段或城市节点是泛指城市中功能、活动、视线汇聚的焦点、地点和场所,如城市街道、广场、商业中心、重要建筑群地段、特殊保护地段、滨水地段等。

微观城市设计的对象是人们集中停留和活动场所,也是展示环境质量、体现城市品味的重要地段,所以,环境设计细部十分重要,它不仅体现在物质空间环境中,还体现在场所精神方面。如人们的行为、心理、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民俗民风等,这也是一座城市最吸引人之处。

10、“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大多数城市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兼有之,由聚落式的村屯“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经过了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秩序。以后,这类城市的发展、规划与设计是以其固有的体系和秩序为前提,再发挥人为的作用,“自上而下”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

“自上而下”的城市在设计上的控制较严格,必须遵循特定的法则和模式;而“自下而上”的城市在设计上就显得灵活、自由,因地制宜和随机应变。

城市环境是能够被设计的,只要经过良好的设计和再设计,其环境就具有“适居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设计。城市设计学科也因此必然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1、城市设计的内容

城市空间(三类不同性质空间):(1)骨架空间(2)活动空间(3)象征空间

①骨架空间

流动:为人、车服务的各类道路、站场等空间。

服务:包括为能源、信息、消防等所提供的空间。

②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或目的空间(Objective space)

指为居住、工业、商业、行政、公共设施、娱乐、教育、卫生、文化以及农业等所提供的空间。

③象征空间

指对体现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包括水、绿化、广场、历史纪念物、公共建筑、视觉对象等。

12、城市设计的要素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建筑、地段、广场、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街道小品、植物配置等都是具体的考虑对象。作为城市设计的研究,其基本要素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组合;开放空间;步行街区;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环境设施与小品;城市标志系统;使用活动

1、土地使用(LAND USE)

1)、概念

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是否合理,对空间环境品质、交通流线组织、城市景观环境、城市运行效率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注意加强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研究,同时注意对自然形体要素的积极保护,提倡“设计结合自然”。

2)、四个主要考虑因素

开发强度和土地使用的经济性;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与人口密度3)、其它因素

环境行为、空间感受;混用开发、保持活力

2、建筑形态及其组合(FORM and BULK)

1)、概念

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造型、材料、色彩等都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城市设计的研究虽然不直接设计建筑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将建筑形态及其组合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广义上讲,建筑群体还应包括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构筑物,如:电视塔、水塔、桥梁、堤坝等。

建筑群体只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

2)、建筑体量高低、大小、形状。

3)、建筑形式风格、色彩、材料、质感。

4)、管理依据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空地率)、建筑高度、体量、沿街后退、质感、色彩以及环境影响等。

5)、设计思想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Design City Without Design Building)”

6)、控制原则

保证城市绿化有良好的日照条件;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的协调关系

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的场所有合理的日照和良好的视觉感受;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

3、开放空间(OPEN SPACE)

1)、概念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休闲空间等。它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和功能性。开放空间的评价并不在于其是否具有细致完备的设计,有时未经修饰的开放空间,更加具有特殊的场所情景和开拓人们城市生活体验的潜能。

2)、开放空间体系:“城市生活的客厅”街道(步行街、景观大道...)广场,公共绿地,滨河地区,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等

3)、室内公共开放空间:室内步行街;中庭;建筑灰空间

4)、设计原则 --边界明确形成积极空间 --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化和设施建设 --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4、步行街区(PEDESTRIAN WAYS)

1)、概念

步行区在美国的区划法中被称为:“Traffic Free Zone”,即人车分离、没有机动车辆行走的区域。步行街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特殊分支。把步行区当作城市设计的元素,是在五六十年代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高潮期,它作为城市历史保护的策略和与郊区购物中心的竞争手段受到人们的关心。

步行系统包括:商业步行街、林荫道、空中和地下步行街,其中步行商业街是步行系统中最典型的内容。

步行是市民最普遍的行为活动方式,步行系统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够减少市中心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物理环境,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进城市商业活力的提高。

2)、步行区的交通组成

步行街、步行广场、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境。

3)、居住环境中的步行区

人车分离的规划思想

4)、步行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规划:

可达性(交通组织、人车关系、容量适宜、往来方便),

多样性(购物、娱乐、休闲、办公) --设计:整体布局、环境设施

5、交通与停车(PARKING AND TRANSPORTATION)

交通与停车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当他们与城市公交系统、步行系统、以及轨道交通系统组织在一起时,对城市布局形态有很大的影响。

6、保护与改造(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1)、概念

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优美的城市景观需要时间的积淀,城市的风貌特色需要历史文化的内涵来体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是城市设计学科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天的保护与改造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仅仅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而是涉及到更广义的传统建筑、空间场所、历史地段乃至整个城镇。

2)、城市环境保护的几个层次 ---历史性文物古迹 ---历史地段 ---景观特色区域 ---城市传统格局等7、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

环境设施是指城市外部空间环境中供人们使用,为人的活动服务的一些设施。建筑小品在功能上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方便。因此,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虽非城市空间的决定要素,但在空间实际使用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小的点缀依然要体现足够的舒适性和艺术性,才会给城市空间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

8、城市标志系统(SIGNAGE)

标志与标牌是城市指认系统的重要元素,清晰的城市标志系统会给城市带来明确的指向性。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招幌、牌匾、灯笼、旗杆等是富有东方色彩的标志;在欧洲传统的装饰图案与简单明了的文字招牌受到广泛的运用。城市环境中无序的标志牌、广告栏、霓虹灯会给人带来混乱的信息,而标识系统的简单统一又会使城市环境变得单调无味,因此,现代城市设计中常常将城市标志系统的设计原则加以强调,丰富而不混乱、有序而不单调。

9、使用活动(ACTIVITY)

城市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方面,城市空间形式、功能布局和形象特征对人的活动应该有积极的支持作用,而另一方面,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行为活动参与也一直是城市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

因此,城市设计空间和人的行为的相互依存构成了城市设计的重要要素之一。“舞台”与“演员”,使用活动和活动支持。

11、综合性商务中

12、对济南老城区商业中心的看法(从区位、选址、交通等方面分析,分析利弊,提出建议)

13、以某街道为例,商业街规划中需要考虑哪些地方,成功之处,失败之处?

步行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1)、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

2)、提高城市商业中心区步行交通效率

①步行系统涵盖或连续穿越城市建筑②步行系统与城市交通换乘系统的对应配合③步行系统立体化

3)、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①道路②区域③中心④标志

4)、丰富的空间形式团状空间;线状空间

布局形态:线状沿街道布局;线面组合布置;面状成片布局

5)、创造宜人的气候条件①改善步行通道气候条件②改善步行街区广场公园气候条件

6)、独特的景观构成其要素有:地面铺装、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休息座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

泉城路位于济南市繁华的中心商业区,是济南东西向发展的主轴,南北自然山水风貌的交汇点,围合于济南四大泉群之中,有“十字金街”之地位,毗邻大明湖、趵突泉、泉城广场,与芙蓉街、曲水城古亭街相连,历史悠久,商业发达。

新生的泉城路以“突出步行商业功能、坚持环境优先”为设计原则,定位以商业、旅游、文化、休闲功能为主,兼具交通功能的准步行街。整条道路的路面被分成三部分。路中间是15 m宽的快车道,可以并排跑4辆车。快车道两侧是4.5m宽的自行车道和13 m宽的人行道。景观设施休闲带以观赏性为主,雕塑、喷泉、叠水瀑布等景观小品相映成趣,漫步街头,真是一步一景,十步一画。

1、城市设计问题分析

下面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分析泉城路造成今日局面的某些原因。

1.1 规划定位不准

1.1.1 功能定位错误

泉城路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重要的城市交通干道,也正是因其便利的交通,使其两侧商业街区得以繁荣发展。而以商业、旅游、文化、休闲功能为主,兼具交通功能的准步行街的规划定位,是脱离其交通功能,单纯考虑商业作用的,在现实中并不可行。

随着泉城路的重新开通,她不再发挥交通干道的作用。来泉城路购物,必须绕道周边城市支路,而周围路段路况差,通行不畅,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交通需要,周围城市支路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市中心交通经常拥堵不堪。商业氛围的营造不是由简单的步行街系统决定的,也不是所有的商业街区都适合作为步行街来发展。

1.1.2 设计定位失误

(1)建筑空间设计,商业街规划应“以人为本”,以人行走在街区中的舒适度为衡量标准。商业街究竟多宽才适中?道路的宽度不是随意而定的,应依据不同的道路分类、位置、作用、交通目的和性质而确定?。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比为1:1或1:1.5的比例,大于1:2时会让人感觉空旷,太小会感到压抑。

泉城路虽定位为准步行街,然而,道路断面构成却为13 m一4.5 m一15 m一4.5 m一13 m,中间双向四车快车道,这一设计与准步行街的定位本身就是个矛盾,且没有考虑到商业街两侧行人交织问题。

(2)静态停车问题,泉城路在设计中也没有解决停车问题。泉城路定位为准步行街,按照规划,除了公交车,泉城路上是不允许机动车停车的,加之道路两侧商家没有停车场,车辆的停放成了最大的问题。目前,泉城路上机动车和自行车多是停放在各家单位门前,与泉城路相连接的舜井街、天地坛街、榜棚街上更是停满了各种车辆。

另外出租车的停靠也是问题。高档商业区的购买人流非富则贵,多数有私家车,然泉城路上停车难,交通不便利,无疑又流失了一部分客流。

1.2 商业经营定位不合适

泉城路商业定位面向中高档商品,兼顾旅游、休闲、文化功能,而商业街的发展需要多种商业形式的补充。

商业经营的定位不是政府行为所能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的。经营方向的改变不是随着环境建设的竣工而水到渠成的,需市场的认可、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商家的策略,最后才是政府的政策导引与支持,不是政府的主观意愿所能单方面决定的。

济南市区的中高档商业已有几处,如贵和购物中心、百大楼、银座广场等,商业氛围已经形成,并且拥有一定的客户流。而泉城路的高档商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商气,还没有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高档商业区意识,同时,泉城路改造施工期,原有的购物人流中一部分已转移到了其他的商业区,所以泉城路开街之初人气还很弱,需要的是集聚人流,培养人气,低开高走,而非中高档商业街的炒作。

商业街是建立在由若干个大型店铺与众多中小零售商店借以相互依存的能够共生共荣的商业设施的基础上,还包括各种娱乐活动中心、运动休闲和公共设施之类的复合型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要素构成的商业聚集地。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功能上完成了由单一的满足消费者购物的基本需求向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运动等多元化需求的转变。

泉城路商业街白天和晚上反差很大,首先是休闲服务设施多是以观赏为主,为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很少;其次是,缺少将人们留到晚上的休闲娱乐设施,如文化、娱乐、餐饮等公共服务设施。

无可讳言的是,由于区域规划设计、步行街商业建筑单体与交通组织存在的缺陷,加上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泉城路现有商业业态分布比较零散,无法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商业区域,整体形象与品牌效益未能达到最佳,竞争力相对较弱,已严重制约了泉城路商业区商业业态、人气及发展空间。

2、整治与弥补的相关对策

诚然,随着步行街单向通车的恢复,路面的整修,政府的大力扶持及商家的经营策略,泉城路目前商气、人气在升温中。为重现百年老街辉煌,欣喜之余,我们还要积极探讨解决存在的问题。

(1)以济南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恢复泉城路主要交通功能,实行交通管制,维护商业氛围。

步行街建设与商业氛围的营造不是因果关系,以营造商气为由在机动车道铺花岗石的做法,实不足取,此次整修虽已在石板下铆人钢筋,可如此大的交通流,又能牢固多久。建议恢复为柏油路面,一年整修一次的商业街是如何也高档不起来的,又如何谈“金街”。

(2)加强泉城路周边道路的交通功能,打通微循环;在相邻道路开辟停车场,解决泉城路停车难问题,减少商业街区的停车灰面影响。

(3)加强泉城路周边老街巷的环境改造,如芙蓉街等,利用泉城路的商业集聚效应带动老街巷的经济发展,可适当发展中低档小商业,以构成泉城路商业区分档经营的补充。

( 4)积极培植各种商业类型,如文化、娱乐、休闲等商业,形成功能和业态的互补,在商业街发展与规划的构造上,逐步实现网点布局、经营结构、经营形态、门市铺面等配置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教案专题

教案 二○一五—二○一六学年第二学期 科目:《公共空间设计》 班级:14环艺班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一周课次 1 时数理论( 4 ) 课型 理论+ 实践 类别 核心专 业课实践(0 ) 标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公共空间设计概论 本次课程所属的项目: 大项目:公共空间设计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完成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主要开展设计任务的必要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课,让学生掌握满足工装设计师 岗位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1、使学生了解 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与特征。 2、初步掌 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3、公共空间设计 的流程。 1、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流 程。 2、掌握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基本构成 要素,学习公共空间组织方式与原则。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要求学生自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武汉市新科技馆等公共建筑。思考两个问题:家装和工装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不同种类的工装设计依据大致有哪些? 课 前 准 备 相关案例图片(由学生搜集,包括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实景分析) 参 考 资 料 《公共空间设计》-郑曙旸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公共空间设计》-侯林主编

特色餐厅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 本项目旨在训练学生设计要素把握的能力。重点学习公共空间中的餐饮空间设计,训练对空间的感知和空间设计的能力,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设计、家具与陈设布置、光与色的设计,创造符合实际需求的餐饮环境。同时了解餐厅家具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二、设计要求 进行空间界面和建筑装饰细部的设计,空间的划分应满足餐厅空间要求;和工作人员的行动需求,同时按所构思的餐厅主题、环境气氛和风格进行陈设与装饰设计,营造有个性的餐饮环境。 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本案周围是密集的住宅区,且店面不临街。要在比较局促的地段,解决好方案的总体布局(如店面设计、人流的组织等)。 2.设计重点为室内的餐饮空间,提倡以工作流程和用餐习惯来推敲和构思方案,并初步确定要营造的室内环境气氛与建筑风格。 3.满足功能使用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如: ①餐桌椅摆放是否满足人体工程学,用餐区分隔是否充分利用空间优势。 ②空间路线是否能够按照工作流程顺畅的安置。 三、功能划分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实用标准文档 例一: 案例名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5500 万元称总额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竣工项目案例 选用 设计类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型 案例所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 8800 平方在地米详细地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 号 址 参与设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 2015-5-1 计师 业主名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称 业主联 undefined 系人 所用材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料品牌 设计说 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明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C、作品在空间布局 上的设计创新点 :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 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实用标准文档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实用标准文档 HA事业部顶面图 HA 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 积占用大于1/2, 展示空间运用大 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 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 HA不同 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 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 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 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 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 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 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 频繁。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_陈竹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 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 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 识。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 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 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 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 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 HENSIVE DEFINITION CHEN Zhu; YE Min 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 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 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 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 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 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 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 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 sphere 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 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 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 知的。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理论和研究中发 现,目前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尚未形成统一和明 确的定义①,该方面的讨论也并不活跃。而在西 方,“公共空间”作为建筑、城市规划,以及社会、 人文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广泛探讨显示出“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中包含“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这两个重要概念。仅就“空间”这一概念而言,西方学术界就缺乏一个普遍认同和清晰简洁的定义。城市研究学者马丹尼波尔(A.Madanipour,1996) 在《城市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探寻》一书中在对“空间”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释义而言,广义的“空间”在哲学以及物理学层面上具有“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和“相对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不同定义。“绝对空间”是指“清晰的、物理上的、切实存在的”物质空间;与此相反,相对空间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人的主观观察所感知的空间,因而与特定的时间或背景环境相关。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似乎决定了“空间”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属性。与之相对应,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Madanipour, 1996)。这一概念表明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了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客观规律性,又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公共空间”中包含“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本文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作为建成环境的城市学科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便于分析讨论,本文按照将公共空间作为“建成空间”或者“社会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 ——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陈 竹 叶 珉 【作者简介】陈 竹(1973-),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博士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叶 珉(1954-),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城市设计课程主任,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8-02-03 【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5-0059-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

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 同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 占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 品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 立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 展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 界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 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 频繁。

HE事业部顶面图 HE事业部的建筑构造形式更加丰富,运用曲线与拐角打造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形式。 HE事业部平面图 建筑构造形式的改变在带动空间流动方向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室内陈设布置的形式。使展品脱离死板的摆放展示,赋予其流动的美感。 HI事业部顶面图 HI事业部的空间表达更 为简单,以纵横的空间流通方式将视点集中于中部展台,突 出展品。

HI事业部平面图 HS事业部顶面图 HS事业部以整体 的开敞形式来强调空 间的流动性,将部分隔 断放入整体的空间形 态中来划分区域的界 限,将不同风格展品从 中总体中分割出来,达 到展品与区域的统一, 区域与整体空间的统 一。 办公区入口1 办公区入口1运用实体性分割进行空间划分,将字母形式的镂空空间隔断运用到空间划分中增加空间的开放性与趣味性。 采用简单的美式装饰风格,运用木质材料的暖色调与铁艺吊灯的暖色灯光来调和白色的冰冷感,增加空间美感,使办公空间更加温馨和谐。 木质的镂空吊顶与前台的公司LOGO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更加强调了空间的形式美感。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案例名 称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总额 5500万元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 选用 竣工项目案例 设计类 型 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 案例所 在地 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8800平方米 详细地 址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号 参与设 计师 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2015-5-1 业主名 称 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业主联 系人 un defi ned 所用材 料品牌 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设计说 明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之味的感觉。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 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 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 HB事业部总平图 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 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 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 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 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1.概述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定义和关联 2..室内设计: 又称室内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建筑内居住、行为等要求下的环境设计。是建筑内部空间应用的深化设计。是空间形式化再现行为意愿的过程。 .建筑设计: 又称建筑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行为于内部和外部的不同要求而进行的空间设计,建筑设计的动机旨在强调建筑空间内与内、内与外、外与外的行为关联。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更注重空间的建造及空间的骨架作用。 建筑设计重在创造总体和综合的时空关系,主要解决建筑的基础使用功能问题, 强调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形式以及建筑构造等问题。 室内设计实际就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是围绕着建筑应用行为空间的深化改良设计。室内设计更注重内部空间行为形式的细化塑造,主要利用空间界面的形式塑造,空间形式语言对生理的作用和心理的引导。 室内设计更强调形态的塑造和细部的处理,材料的质感、纹理、色彩以及灯光的运用,所以室内设计又比建筑设计更加细腻,更加具体。 .室内设计的内容: 主要围绕着围构建筑内部的 空间界面形式塑造(墙地顶)、 空间通与隔的再造改良(门窗隔断)、 辅助行为的构造设施(家具台柜橱库)、 空间行为的导向塑造(围隔形式虚实向势)、 符合空间行为要求下心理精神的外在形式表现(陈设装饰与象征主义)、 采光照明的优化(自然照明人工照明)、 新风排风的制造改良(空间行为的物理条件及规范)、 温湿调控(空间行为的物理条件及规范)、 以及空间设计的形式语言和美学原则(视听嗅触味、造型色彩肌理声音采光通风)等等… 室内空间设计涉及建筑学、形式美学、工程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如果再断增加不同地域文化及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见识,会对丰富设计语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相对于室内私有空间而言,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更强调的是满足公众行为需要的室内空间设计。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通过对行为、环境、文化、时代、习俗、理念、科技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综合思维进行的空间设计,旨在改善公众的物理生活环境,提高公众精神生活质量。物理环境设计包含空间使用性和经济性两个因素: 室内设计的实用性是室内设计的基础问题,主要考虑物质条件的科学应用,如,室内空间的行为划分、导向隔通、家具设施、安保储藏、采光通风等要符合科学和法规,主要满足人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2017年第3期 现代园艺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飞速提高,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好的艺术景 观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人们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城市公开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如何才能设计出优美、和谐的景观,这是我国所有景观设计师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特征 景观艺术是形式多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既需要有自身的设计理念,也需要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效融合,不能将现代景观设计只局限在一些条条框框中,应在生活环境中融入景观设计,进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稳定发展。景观设计要追求三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即:艺术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景观设计是一门对综合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发展密不可分,想要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自然发展规律。景观设计师要确保社会、艺术和自然因素和谐稳定,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益,一旦缺少哪个因素,其设计也就不完整了。结合我国景观艺术设计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它既是一件艺术品,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也能提高整个区域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析影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三方面因素 2.1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我国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并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有着新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环境担负着文化、生活和社会等职能。其中,城市环境的建设不但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观、漂亮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让人们更好地放松生活和工作压力。城市景观是人们追求物质精神的一大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绿化城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环境,有效利用各项环境资源,以此来营造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气氛。2.2人文因素的分析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有力维护人类基本价值。所以,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如果缺少了人文素质,即便设计出来的东西再漂亮,也毫无意义。同时,人文思想中既包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但结合我国景观设计实际情况 来讲,我国很多景观设计师都缺少人文素质,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缺少独特的设计精神,可见 培养和提高我国景观设计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2.3生态因素的分析 生态保护就是对环境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但需要明确的是,生态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有景观的建筑活动都应从环境的各个变化角度与生态因素入手,在景观设计中真正落实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3提高环境景观设计水平的对策 3.1基于地域景观特色营造的策略 在设计景观过程中,应有效考察此地区,充分了解此地区的环境特征。如:建筑物自身形态与特征能够反映出与附近环境的关系,这种反映就是在有效地说明附近环境特征,进而突出此地区的环境特征。但如何缓解地区建筑和当地环境二者的冲突,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应深入了解此地区的自然环境,这对于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要求相符的景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在确定景观设计项目后,可了解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做好收集资料和调查情况的工作。在设计之前,应搜集并研究具体位置、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信息。其中,应全面了解地区地理情况,需要掌握的是平原与高原地区的差异,所以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景观中,应全面分析地理形式、地质结构,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唯有做到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3.3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景观设计不但是为了美观城市,而且其更为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的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景观设计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组合而成,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生态环境完整才能实施的。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下,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应彰显出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2 夏木华.景观与景观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09(22) (责任编辑禾初) 作者简介:曹阳(1972-),女,湖南人,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从事设计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曹阳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景观设计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景观资源、环境行为、景观生态和设计艺术等知识,这些都是环境艺术 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落实好景观设计工作,就需要做好景观设计,从环境艺术视角入手,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特征与内涵,切实提高我国景观设计整体水平。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措施 景观设计 116--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目录 摘要··················································abstract·············································· 1绪论················································ 1.1课题背景··········································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1.3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3.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1.3.2城市公共空间性质与功能·························· 1.4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与属性·························· 1.4.1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体验城市的主要领域············ 1.4.2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资源······················ 1.4.3城市公共空间是拥挤性公共物品··················· 1.5城市发展·············································· 1.5.1城市发展需要········································ 1.5.2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1.5.3学科发展的需要······································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_以广州市为例_高军波

〔文章编号〕1002-2031(2011)08-0055-07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 ———以广州市为例 高军波余斌江海燕 〔摘要〕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 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类型社会分异;广州市〔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高军波(1979―),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余 斌(1963—),男,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江海燕 (1973—),女,湖北京山人,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乡绿地与景观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9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840036);信阳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收稿日期〕2011-01-27〔修回日期〕2011-04-06 一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依托载体,就 其空间分布特征差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定点设施、如教育、医疗、文体、公园绿地及其他休闲设施等;非定点设施,如警察巡逻、消防、街道环卫设施等;网络设施,如给排水、电力、电信设施等。其中,定点设施是城市社会性服务业的物质载体,具有典型消费性 服务业特征,其外部性场呈圆锥形分布,其非均质的 空间布局将导致定点设施的服务效益凸显空间差异 和社会不公平。因此,城市定点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成为激发不同社会群体在住房市场中竞争和冲突,并引发城市空间隔离、加剧居住分异的重要因素 [1]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事关城市居民生活质 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其空间分布的社会生态学分析历来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 总第193期 城市问题2011年第8期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报告文案

例一: 案例名 称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总额 5500 万元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 选用 竣工项目案例 设计类 型 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 案例所在地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8800 平方 米 详细地 址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号 参与设 计师 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2015-5-1 业主名 称 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业主联 系人 undefined 所用材 料品牌 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设计说 明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 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 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 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 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 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 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 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 频繁。

城市公共空间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以硬质为主的户外空间,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狭义上讲: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上讲:扩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全步行商业街(南京路步行街) 是禁止汽车通行,对街道进行全面改造,去掉车行道,改为步行路面,增加绿化,布置环境设施 限制性步行街(泉城路步行街) 是改造原油街道横断面,减小车行道,扩到步行道,或车行道只允许公交车辆通行,在人行道上增加绿化和各种环境设施。 准步行街(王府井步行街) 是限制汽车通行量和停车辆,拓宽人行道,增加环境设施。 CBD(中心商务区)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的地区,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 1、商业街的功能业态 现代城市商业街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以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也可以有金融、贸易及管理行业。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劵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等。 2、商务中心与商业中心的区别 商业中心区是商业活动聚集之地,主要进行实物交易,如我们到商场购物,去步行街消费等。整个活动过程主要以“三现”为主(现场、现货、现款),所以人流较大,区域内的商业活动频度、强度和经营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商业中心区以购物中心、百货大楼、商铺、超市、专卖店等物业形态为主。 商务中心区是指商务活动密集或者商务活动占主导地位的区域。是以实物贸易为基础的服务类商业活动,如谈生意、签合同,商务办公等。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活动的集中地。从产业链角度看,商务基于商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成为现代商业主导,于是商业和商务发生了空间和职能分工,形成了商业中心区和商务中心区。如北京的西单商业中心区和以国贸为中心的商务中心区,上海南京路商业中心区和陆家嘴商务中心区。 3、城市中心的空间组织及规划要素 (1)功能与审美的要求 在功能上处理好土地使用和交通联系,配置相应的建筑物和足够的各种场地;在审美上注重中心建筑空间和城市面貌的塑造。 (2)城市中心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 运用轴线法则,将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建筑室内和室外空间,地面、高架和地下空间,专用和公用空间,车行和人行空间,以及各空间之间的环境协调.注重建筑造型设计和装修材料的质感、色彩等运用;以及小品和设施的点缀和美化作用。 4、城市广场的规划要素 (1)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广场面积的大小、形状的确定取决于功能要求、观赏要求及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一般从三种因素考虑尺度问题:视觉特性、景观效应、容积效应。 (2)广场的空间组织。( 1)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和观赏的要求(2)广场空间的安排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建筑和设施相适应。3)广场空间的景色组织可分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其中中景一般为构图主景。 (3)广场上建筑物和设施的布置。这些建筑和设施应在广场上组成有机的整体,主从分明。 (4)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合理组织人与车的交通,满足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其中以交通集散广场更为复杂。组织交通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车流通畅,行人安全,方便管理。 (5)广场的地面铺装与绿化。广场的地面时根据不同的要求而铺装的,要有适宜的排水坡度,铺装材料的色彩、网络图案应与广场上的建筑密切结合,以起引衬托的作用。在规整形的广场中多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不规整形的广场中的广场中采用自由式绿化布置 (6)城市中原有广场的利用和改造。对旧广场的改建、扩建或复原整修,都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5、(一)、按广场的功能性质分 广场的性质取决于其所在位置与环境、相关建筑与主体标志物的性质。现在广场的功能复合多样,仅能以其主要性质进行归类。(1)集会广场:包括市政广场和宗教广场(2)纪念广场(3)商业广场(4)交通广场:包括道路交通广场和集散广场(5)娱乐休闲广场(6)建筑广场(附属广场)按广场平面组合分类,归纳起来分为单一形态和复合形态两大类广场。 (1)单一形态:由单一的规则或者不规则几何形构成。包括正方形广场、梯形广场、长方形广场、圆形和椭圆形广场、自由形 (2)复合形广场:数个基本几何图形以有序(轴线)的或无序(自由拼接)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广场。分为有序复合广场和无序复合广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