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桐城文学创始及兴盛历程
桐城三祖的文学观及其发展

桐城三祖的文学观及其发展 2002010380 02中文系编辑出版(1)班马玉超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有清一代相始终。
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
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姚氏之后桐城派声势日大,门庭日广,许多入派者已不是桐城人。
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在创作上讲求凝练雅洁,清通畅达,文从字顺,有利于文章的流传,也有利于扩大影响。
但它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桐城派在发展过程中,还衍生出一些有各自特色的流派,较为著名的是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阳湖派和以曾国藩、曾门四大弟子为代表的湘乡派。
桐城派深入全面地对古代散文遗产作了审视、研讨和总结,欲从中寻找出散文创作的理论性规范,作为今后古文写作的指导性原则。
(1)桐城派的奠基者方苞,首先树起“义法”说的大旗,所谓义即言之有物,也就是以宣扬理学道统为宗旨的思想内容;所谓法即言之有序,也就是写文章的种种法则和规矩。
两者关系是义决定法,而法则体现义,“义法”说成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其次是提出了“雅洁”说,即在语言上要求“清真古雅”,为此必须刊落冗辞,删芟“枝义”,力使古文用语典雅、古朴、简约,这就给散文建立了更严格也更有束缚性的规范。
方苞的主张客观反映了要把古代散文从理论上加以规范化、系统化的历史要求,不无可取之处。
(2)作为桐城派的拓大者,刘大櫆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处:一是将方苞的义法理论予以深化和具体化,他一方面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充实言有物的内容;一方面对“神、气、音节”等行文之道给予高度重视,大大突破了言有序的范围。
二是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把难以把握的“神气”与具体可感的音节、字句联系起来,这就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也使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清代桐城派

清代桐城派清末,武有湖湘军,文有桐城派。
“桐城派”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
桐城派的形成很早,目前公认是起源于明末归有光。
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
到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
顺治康熙年间,随着一堆科举入仕的人兴起,如张英、张廷玉父子等,又通过科举、官场扩大了影响力。
真正的崛起时期,到了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
戴名世的《南山集》对清廷的影响很大,因为里面除了文学,还记录了太多明末清初的事情,虽说是事实,但有客观实际已经对清廷形象不利,过分对于清初隐匿不仕和抗清人事的一些歌颂,即使想表达爱国情愫,但实际已经触碰了统治者神经。
康熙五十年十月,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狂妄不谨”的罪名弹劾戴名世及其《南山集》,对整个桐城派崛起造成巨大打击。
方苞,是几位桐城派作家中最幸运的人。
康熙三十八年,他中江南乡试第一名。
康熙四十五年考中进士,因母亲生病而归家,未出仕。
康熙五十年也受到《南山集》案件的牵连,下了监狱。
不过,不久就被康熙帝特赦,不止特赦而且还抬入八旗汉军,入值南书房,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
到雍正、乾隆时期,虽也有起起伏伏,但终归长寿、善终。
刘大櫆,相对方苞就相当不幸了,《南山集》虽然他没有下狱,但惹来了老乡、当朝大学士张廷玉的打击。
他早年有“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后改以“古法”,于雍正四年便文动京师。
到乾隆六年,由方苞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被张廷玉压制落选。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为补偿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
最后乾隆三十二年,彻底淡出科举。
姚鼐,几乎没有什么实权官僚经历。
他于乾隆十五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终官一生都是这种考官、编纂闲职,他自己也看透了,早早就辞官回乡教书,授学,带出一批子弟,为桐城派兴盛奠定了好的基础。
桐城派的兴盛与衰落

桐城派的兴盛与衰落桐城派,亦谓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
兴于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国初期,绵延200余年,集作家1200多人,留下传世之作2000余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派。
桐城派的兴起源于唐宋以后古文的没落。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尧峰文钞》中说:“古文一脉,自明代肤滥于七子,纤佻于三袁,至启、祯而极蔽。
”明初,宋濂重倡韩、柳的载道之文,但作为个人的文学主张,并没有在文坛上形成多大的影响。
明代中叶,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不满于“前后七子”的一味拟古,他们推尊韩欧之文,反对盲目复古、摹拟剽窃的文风,提倡唐宋古文诸家学古创新、平易通达的传统。
继唐宋派而起的明末公安派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的文学主张。
虽然明代,韩、欧古文传统仅仅在影响有限的唐宋派笔下得以短暂的传承,但“前后七子”对韩、欧古文的鄙薄,公安派对载道文学的轻视,最终使韩、欧古文在明代难以立足。
古文精当简明、文道结合的特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讲学,“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
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
方以智的《文章薪火》,推崇左(传)、国(语)、庄(子)、司(马迁)为文章嫡传,反映了当时桐城学者的主要倾向。
钱澄之“屏弃俗学八股文,专治经书古文”,文章“精洁”、“典雅”,“使读者为之目明而心开”,为桐城派作了示范。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他以时文和古文创作名重于世,并针对明末故作艰深、虚矫的文风,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主张为文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桐城派理论体系的形成肇始于方苞,经刘大魁而渐具影响,至姚鼐而完善。
方苞为学为文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志向。
又提出“义法”主张,“义”为言之有物,“法”谓言之有序。
桐城文学之乡简介

桐城文学之乡简介桐城,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自古以来,桐城就是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之称。
其中,桐城文学更是独具特色,被誉为“桐城文化的瑰宝”。
一、古代文学桐城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唐代,桐城就是文学繁荣的地方。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桐城留下了《登高》一诗,赞美了桐城的山水风光和文化氛围。
宋代,桐城更是文学盛世,出现了许多著名文学家,如欧阳修、苏轼等。
他们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为桐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现代文学近现代以来,桐城文学更是蓬勃发展。
20世纪初,桐城出现了一批文学家,如郭沫若、冯雪峰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此外,桐城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如李敬泽、李瑞环、李瑞芳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三、桐城文学的特色桐城文学之所以独具特色,是因为它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桐城文学的作品,既有南方文学的柔美和细腻,又有北方文学的豪放和雄浑。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桐城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桐城文学的影响桐城文学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桐城文学的作品,不仅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为当地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如今,桐城已成为一个文化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学习。
总之,桐城文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桐城文学会更加繁荣,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派别,以其独特的散文成就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
下面将从桐城派的起源、代表作品、风格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桐城派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20世纪初的安徽省桐城县。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冯至、杨绛、杨度等。
他们以其卓越的散文才华和独特的思想风格,对中国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作品以真实、细腻的写实风格著称,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
他们注重描写细节,通过细腻入微的观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
他们写作的主题常常涉及家庭、乡土、生活琐事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桐城派的代表作品有冯至的《双儿记》、杨绛的《我们仨》等。
冯至的《双儿记》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点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杨绛的《我们仨》则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讲述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和女儿的生活故事,深情而温暖。
桐城派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情味。
他们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字,勾勒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对人性的思索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的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而不浮华,给人以深深的感受和思考。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提倡真实和人性的表达。
他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桐城派以其独特的散文成就和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细腻而著称,通过对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他们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不容忽视,它们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略述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

略述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1)初创时期时间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
明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
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方苞,“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
以后,他在《读史记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了“义法”主张。
方苞授徒数十年,成为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
刘大櫆,主要在乾隆时期,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
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
其徒有阳湖陆补孙、陆邵人、董估成、董思诚、张琦、武进董士锡、谢士元、汤春帆、无锡秦小岘,山阴王绍文、钱塘戴熙等数十人,自成“阳湖派”——实为桐城派初创期的别支。
(2)兴盛时期时间为乾隆年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代表人物是姚鼐,以及其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
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提出出了桐城派的旗号,阐述了方苞、刘大櫆以及姚鼐之间理论继承关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
姚鼐中、晚年先后主讲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四十余年,传授古文法,培养写作人才。
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编《古文辞类纂》。
世人称为古文读本最精赅之书。
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风气始遍及全国,形成“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姚氏门下以上元梅宗亮、管同和桐城方东树、姚莹影响较大,世称“姚门四杰”。
其次桐城刘开、新城陈用光、娄县姚椿、宝山毛岳生等亦在高足之列。
弟子再传弟子,以致南北诸省,皆有桐城派传人,形成了一个声势颇大的古文流派。
(3)末流时期时间为1840年鸦P战争后至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曾国藩及“曾门四大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
曾氏自称私淑姚鼐,世称“湘乡派”,实为桐城派的变体。
“桐城文脉”的过去与现在剖析

“桐城文脉”的过去与现在李国春看一个地方文化繁荣发展,主要视其地域人文有多少积淀、文教风气有无形成。
一邑文化能传承光大,表现在人的方面,须代有才俊,呈现在世风上,则无外乎倡导教化。
而自古至今,一地域文化赓续不断、人文血脉绵长不竭,唯有书籍方可承载此任。
桐城之人文活动有史籍可以稽考的不会早于晚周。
但是直到唐代至德年间桐城称县,文明始倡,此乃桐地文风郁聚之初,洎宋、明初开始勃发,迨明、清则大昌。
明中叶以后,桐城无论甲族小户,都不互攀谁家财富多寡,却以本族有无读书上进之子弟为荣辱、有无官刊家刻书籍为显隐。
清代嘉道年间,桐城梁伴梅先生有斋曰“仅可斋”。
有人问:何谓“可?”粱先生说:我少时读书,不慕做官,开卷有获以求明理而已,不求显贵;少时即贫乏,靠耕耨挣得温饱而已,无有奢欲;少时无所定居,现今能构书室数间,只求得适意而已,不慕华丽。
这种人生境界,代表了那个时代众多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即使是官宦之家,其宅第也决无富丽堂皇、高门敞轩之隆盛,如桐城名门大族张姚马左、方吴叶盛诸姓人家,其房舍庭园,与江南、三晋富户大宅相比也黯然失色。
值得显耀门庭的是家有几多童子学业优良。
街巷里弄、竹蓠茅舍,隔牖可闻琅琅书声。
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载:明代史仲宏路过挚友方懋的门前,户外先闻儿声,入室便闻纺绩之声,登堂坐定可闻书声,他称赞方懋说:兄台家中真是人丁兴盛,有折桂掇巍的气象啊!桐城古文派代表人物桐城历史上许多读书人,其家贫聊供裹腹,戴名世、刘大櫆、刘开等桐城派大家,虽穷愁潦倒、颠踬不售,仍终身致力于立言警世,一生著作等身。
不少士子在乡试以后,年未衰即绝意进取,不再踏入科闱。
而锐志穷经,自少年至白头,无一日废书著述。
刘开《自乐亭记》云:“筑一亭于园之南,高不及楼,广能容席,深无重户,敞可延日。
河水流焉,而迳其前,书室耸焉,而峙其后,高节其中,唯贮书千卷。
是多佳日,主人于是读书其间,俯而思,仰而窥,静有悟,动有得,兴至乃歌...”。
桐城文派,天下文章

桐城文派,天下文章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是我国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崛起于清康熙年间,衰微于民国初年,前后绵延200余年,麋集作家1200余人,创立了系统丰富的散文理论,留下了汗牛充栋的传世作品。
规模世所罕见,影响及于海内外。
因为它的创派始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世人将他们和追随他们的作家群统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开宗立派、集成光大和式微落幕三个阶段。
下面,笔者不揣浅陋,就从这三个阶段入手,谈谈桐城派的发展源流以及形成的原因,以就教于方家时贤。
01开宗立派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大约从康熙年间到乾隆中期。
主要代表人物为桐城的戴名世、方苞、刘大櫆。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号南山,死后世称宋潜虚先生。
早年不乐仕清,以教书卖文为生,热衷于搜集南明史料,准备修编明史。
晚年眼见清人统治日益巩固,社会逐渐安定,抵触情绪渐消,参与科举考试,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第二名(俗称榜眼),官翰林院编修。
两年后,《南山集》案发,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其“恃才放荡”“语多狂悖”,刑部上奏时上升到“悖乱”,最后定案竟成了“大逆”,层层加码。
两年后被斩,牵连300余人。
《南山集》是戴名世的散文集。
50岁时,门人尤云鹗为其编辑刊行,本是学生给老师贺寿,没想到却将老师送上了断头台。
戴名世论文主张“言有物”“修辞立其诚”,提倡道、法、辞并重,精、气、神合一,首开了桐城派的先河。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
寄籍江宁。
少有文名,20岁中秀才,次年到京师,大学士李光地见其文认为是“韩欧复出”,39岁应礼部试,中进士第四名,但因母病急归,放弃了殿试。
方苞与戴名世是表弟兄,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亦亲戚。
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44岁时《南山集》案发,被牵连下狱。
因《南山集》中提到桐城方孝标的《滇黔纪闻》,方苞又为《南山集》作序,康熙十分恼怒,见折下令:“案内方姓人俱是恶乱之辈,方光琛投顺吴三桂,曾为伪相,方孝标亦曾为吴三桂大吏,伊等族人不可留本处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城派文学,是一种地缘文化现象,是指以安徽桐城为中心形成的文学资源的统称。
对清代的文坛,尤其是散文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虽以桐城地域命名,但影响波及全国。
不仅是徽文化,而且中国文学中的一块瑰宝。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水岭,可以划分为古代桐城文学和现当代桐城文学两部分。
现当代桐城文学以桐城赋派为代表,是辞赋在国学领域的复兴,也是国学在辞赋领域里的兴起。
但却似乎只是给中华文化增加了一些调味品,而并不能对文学潮流带来变革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而古代桐城文学特别是以桐城散文派为代表,顺应当时文学历史发展潮流,发展了新的文学理论体系,为当时的文学实践所服务。
承担了文学历史发展中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在此篇文中,将重点阐述明清时期桐城散文派文学的创始及兴盛的历史发展进程,而此下的桐城派文学亦指古代桐城文学。
在桐城派文学中,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由此发出,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选自《清史稿》)。
其中,“义”则指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法”则是体现中心思想的方式。
他认为义与法就象经与纬一般,应相辅相成,溶然一体。
即内容形式相统一。
这个主张具有实际性,对当时古文写作方法总结出了一种可依据的理论,符合文学规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和考验。
现在做文章,亦要科学应运用此文学理论,来指导文学实践活动。
方苞还主张古文语言应当雅致而简洁,即在法之上,提出的一种更高要求。
对当代文章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现代应考文章是有字数要求的。
而就随之出现了一种“无病呻吟”的现象,只为凑字,写得无关乎文意的文字占大篇幅,文章显得空洞、累赘,而无实际意义。
“雅洁”也应是小诗的一种境界。
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文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刘大櫆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
他主张:“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注于桐城派文学研究)。
刘大櫆补充并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说,注重文章的艺术性的研究。
认为文章的“神”即文章最精华部分,显现在文章的一字一句一音上。
对文章的音韵也开始做出理论性要求,这也是把诗歌中的韵律运用于散文中理论化,是古代散文一次重大突破。
也是散文诗理论定义发展的雏形。
乾隆年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桐城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是姚鼐。
姚鼐是桐城派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章最富有阴柔之美,富有逸韵,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他发展了刘的“神气”说,认为:“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格、律、声、色。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
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即可归结为当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之特点。
使桐城派文学理论更周密,体系更完整。
其所编《古文辞类纂》,世人称为古文读本最精赅之书。
姚氏门下以上元梅宗亮、管同和桐城方东树、姚莹影响较大,世称“姚门四杰”。
桐城派至姚鼐,桐城文
章风气始遍及全国,形成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并享有“天下文章,尽在桐城”之享誉。
桐城派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
当然,任何事物有其始,也必有其终,后之变流末落在此不做详细阐述,桐城派开始发展有其特定环境,在当时,桐城派文学的内容形式符合大外部环境“程朱理学”的统治思想,也为科举考试所适应。
能够服务于当时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
而且桐城派文学有其自身优越性,经过代代继承历练发展,主张义理、神气、辞章并重,要求语言雅洁,笔法清朗,形成自身一整套文学理论体系,文风为文人所推崇,文风浓郁,杰出文人层出不穷。
这个古代文学流派以波澜之势,风靡全国。
铸就了徽文化的一段辉煌传奇。
徽商已远去,但桐城文化,还再能再丢弃辉文化吗?曾经那么的辉煌繁荣,曾经那么的涤荡人心……桐城派现已桐城画派、桐城文派、桐城诗派、桐城学派、桐城戏派而后桐城赋派的形式流变喘息。
桐城文学,请再现你的义、法、神、辞,把握时代契机,适时变革大战自己,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对桐城先驱有个交待,重新铸就桐城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