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
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

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右派斐扬派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
1791年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因在斐扬修道院举行集会而得名。
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巴纳夫、拉默特兄弟等。
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民主共和制。
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
大革命初期一度当政,制定废除封建特权、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政策,制定君主立宪制的宪法,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同时颁布压制群众的法令《勒霞白列法》。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参见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
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度,斐扬派随之消亡。
吉伦特派从1792年9月国民公会开幕之日起,吉伦特派一致反对山岳派(Montagnard)。
这两个集团所以敌对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深刻的私仇,但也由于社会利益的对立。
在随后的争斗中,吉伦特派的特点是忽视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的温和政治观点,反对政府控制贸易和物价的经济自由主义,以及依靠各省同巴黎抗衡。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
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
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
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在审判国王时(1792.12~1973.1),由于吉伦特派中的一些人反对处决国王,所以人们谴责吉伦特派是保王党。
同时,舆论认为吉伦特派应对1793年春军队遭受的失败负责。
专题 法国大革命中三大派别的统治

专题法国大革命中三大派别的统治
一、君主立宪派(1789年7月—1792年8月)
1、代表阶层: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2、主要措施:
⑴取消教会和贵族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等;
△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农民土地问题未解决。
⑵发布《人权宣言》,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要求;
△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⑶颁布“1791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违背了《人权宣言》的精神;
⑷反对外国干涉,进行对外战争,保卫革命,保卫祖国。
二、吉伦特派(1792年8月—1793年6月)
1、代表阶层:工商业资产阶级
2、主要措施:
⑴颁布新的土地法,宣布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进一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⑵抵抗外敌入侵,取得瓦尔密战役的胜利;
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三、雅各宾派(1793年6月—1794年7月)
1、代表阶层:中小资产阶级
2、主要措施:
⑴流亡贵族土地分小块出售,购地款10年内付清。
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阶级一切封建特权;△这就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⑵实行革命恐怖政策;
⑶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张状态。
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与君主立宪派

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与君主立宪派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场政治革命,其期间出现了众多的派别和政治力量。
其中,雅各宾派和君主立宪派是两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治团体。
本文将对雅各宾派与君主立宪派的背景、核心纲领以及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背景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开始时是因贵族压迫和贫困民众的不满情绪而引起的。
在这个时期,法国社会政治格局的变革扩大了不同政治派别的影响力。
雅各宾派和君主立宪派则在其中崭露头角。
二、雅各宾派雅各宾派以其领导人罗伯斯庇尔为代表,主张彻底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他们主张废除君主制度,追求平等、革命和人民的利益。
作为一个极端派别,雅各宾派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雅各宾派提出了一系列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政策和法规。
他们宣扬平等主义,提倡废奴运动,主张取消特权制度,追求普遍男子选举权等等。
此外,雅各宾派还提出建立国民卫队,以保护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安全。
然而,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雅各宾派的运动开始失控。
恐怖统治时期的法国革命,正是雅各宾派的领导下取得的。
在恐怖统治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雅各宾派采取了大规模的镇压手段,导致了大量无辜人民的流血牺牲。
三、君主立宪派在法国大革命的早期,君主立宪派靠近国王,代表着典型的保守派。
他们支持法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既保留君主的权力,又承认人民的权利。
相较于雅各宾派,君主立宪派更注重法律的完善和秩序的维护。
君主立宪派认为君主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反对废除君主制和推翻王权。
他们主张通过合法的和平手段来推动社会改革,以避免革命过程中的混乱和动荡。
君主立宪派对保护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利益有较高的重视,并主张建立一个限制君主权力的宪法。
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和雅各宾派的崛起,君主立宪派的影响力逐渐衰退。
1804年拿破仑的崛起最终将君主立宪派打入了幕后。
四、影响雅各宾派和君主立宪派都在法国大革命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该时期法国政治和社会变革起到了推动和影响。
法国大革命中不同政治派别所起的作用

法国大革命中不同政治派别所起的作用作者未知一般来说,提到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派别,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雅各宾派了,但是实际上,其他的一些政治派别也起到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让不才来简介一下:从表面上看,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巴士底狱开始至1794年“热月政变”结束,法国大革命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先后上台执政,在大革命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先说君主立宪派。
君主立宪派是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代表,其主要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米拉波等,由于他们追求的政治目标是君主立宪制,故称君主立宪派。
君主立宪派执政后,面对革命的形势,首先颁布了《八月法令》,以法律的手段来改造封建制度,特别是在土地问题上,《八月法令》以赎买的方式废除了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和赋税。
接着,君主立宪派又通过制宪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人权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法制和财产权等一系列原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立法的重要依据,并且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1791年,君主立宪派制定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政治上,改封建专制政体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中央实行三权分立,地方上消除封建割据,政令统一;经济上,废除各种贸易垄断,统一国内市场;宗教上,打击天主教。
从上面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君主立宪派执政后所采取的措施和颁布的法令明显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既打击了封建专政制度,又启发了人民的革命意识,因此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革命的,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由于君主立宪派是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代表,他们势必要维护本阶级的权利,所以,其政策又体现出了其保守性的一面,如在1791年宪法中划分“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颁布《沙白利法》限制工人的权利等,也正因此,才使得君主立宪派逐渐失去人民的支持,在1792年巴黎人民的第二次起义中被推翻,政权由此而转到了吉伦特派的手中。
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

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右派斐扬派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
1791年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因在斐扬修道院举行集会而得名。
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巴纳夫、拉默特兄弟等。
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民主共和制。
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
大革命初期一度当政,制定废除封建特权、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政策,制定君主立宪制的宪法,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同时颁布压制群众的法令《勒霞白列法》。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参见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
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度,斐扬派随之消亡。
吉伦特派从1792年9月国民公会开幕之日起,吉伦特派一致反对山岳派(Montagnard)。
这两个集团所以敌对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深刻的私仇,但也由于社会利益的对立。
在随后的争斗中,吉伦特派的特点是忽视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的温和政治观点,反对政府控制贸易和物价的经济自由主义,以及依靠各省同巴黎抗衡。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
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
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
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在审判国王时(1792.12~1973.1),由于吉伦特派中的一些人反对处决国王,所以人们谴责吉伦特派是保王党。
历史中的法国大革命知识点

历史中的法国大革命知识点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重要革命运动,它发生在18世纪末期的法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法国大革命展开论述,重点强调该事件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为各个知识点的详细阐述。
一、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法国大革命发生时,法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经济困境。
法国王室的奢华享受和军事冒险导致国家财政破产,同时,农民和城市无产阶级也深受贫困困扰。
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现有政权和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
二、三个阶段法国大革命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由派革命,时间为1789年至1791年。
这一阶段包括凡尔赛宫的国民议会成立、人权宣言的颁布以及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第二阶段为急进派革命,时间为1792年至1794年。
这一阶段包括法国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崛起以及恐怖统治的实施。
第三阶段为热月政变至拿破仑发动1804年的法国帝国,这一阶段标志着大革命的结束。
三、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于1789年由国民议会通过,宣布了人民的平等、自由和博爱的基本权利。
人权宣言的颁布标志着专制君主制度的瓦解,成为后来民主政治的范本。
四、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是在法国大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两个政治派别。
吉伦特派是主张温和改革的政治派别,他们在国民议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雅各宾派则代表了大革命的急进派别,他们倡导彻底改革,并实行了恐怖统治。
五、恐怖统治恐怖统治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一个特殊阶段,发生于1793年至1794年。
在这段时间内,雅各宾派通过恐怖手段对反对派和对抗大革命的人进行镇压,以巩固他们的政权。
恐怖统治期间,数千人被处决,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六、拿破仑的崛起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拿破仑·波拿巴崛起为法国的统治者。
他于1799年发动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建立了法国的执政政府。
拿破仑在随后的几年里继续扩大法国的势力,并最终建立了法国帝国。
法国大革命中的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中的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是近现代欧洲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政治变革,其中,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派别。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派别的起源、特点以及他们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一、吉伦特派的形成与特点吉伦特派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一个政治派别,得名于法国议员雅克-皮埃尔·布里桑-吉伦特(Jacques Pierre Brissot de Warville)。
吉伦特派的成员主要来自中产阶级,他们主张通过立宪的方式推翻君主制度,实现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改革。
吉伦特派主张的立宪君主制度,即在政治上保留国王的职位,但国家的实际权力应由立法机构行使。
他们坚信,通过合理的宪法和民主制度,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并实现法治社会。
吉伦特派以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理论为基础,高度重视民主和人权的普及,并强调宪法的制定。
吉伦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马拉,他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马拉认为,吉伦特派应当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通过立法和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变革。
此外,吉伦特派还主张推动法国的扩张,以巩固和保护先进的革命成果。
二、雅各宾派的形成与特点雅各宾派是法国大革命中的另一个重要政治派别,得名于雅各宾会(Jacobin Club)。
雅各宾派的核心成员主要来自法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
雅各宾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起以全体公民为基础的民主政府。
他们主张通过恢复国王权力制衡并加强中央集权来保护革命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改革。
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是罗伯斯庇尔,他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罗伯斯庇尔认为,只有彻底清除特权阶级,并推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平等和公正。
为了维护革命的正当性,雅各宾派还实行了恐怖统治,对反对者进行镇压。
三、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的斗争与影响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在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派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上。
在国内政治方面,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意见分歧巨大。
法国大革命的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革命的两个阶段

法国大革命的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革命的两个阶段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革命,持续了10年之久,深刻改变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
在这场革命中,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是两个重要的政治派别,他们分别代表了革命的两个阶段。
本文将分别探讨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兴起、特点以及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一、吉伦特派的兴起与特点吉伦特派起源于法国大革命的早期阶段,该派别主要由旧制度下的贵族、中产阶级和一些少数的普通民众组成。
他们的名字来源于吉伦特山脉,这里是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当时吉伦特山脉以其坚持反抗封建制度的立场而闻名。
吉伦特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拉方丹、罗兰夫人等。
吉伦特派在革命初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希望通过和平改革来实现政治和社会的进步。
吉伦特派的兴起是对旧制度下特权阶级专制统治的反抗,他们要求实行宪政制度、平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并且在立法机构中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
然而,随着大革命的继续进行,吉伦特派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影响力。
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吉伦特派主张的温和改革与时代的要求相脱节,无法满足人民的迫切需求。
其次,吉伦特派内部存在分歧,导致他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明确定义的立场。
最后,吉伦特派因为对战争的态度和政策上的错误而开始失去人们的对他们的信任。
二、雅各宾派的兴起与特点雅各宾派兴起于法国大革命的中期,是与吉伦特派相对立的政治派别。
雅各宾派主要由普通民众组成,他们的名字来源于雅各宾会,这是一个起初由巴黎市民组成的政治团体。
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有罗伯斯庇尔、圣-居斯塔夫·图朗以及马拉等。
雅各宾派背负着消灭旧制度残余势力、加强革命的目标,他们主张实行极权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来巩固并推进法国大革命。
雅各宾派开展了“大恐怖”运动,对反对派进行镇压,并在政治上强化了国内外敌人的对抗。
然而,雅各宾派的过分专制和激进政策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
右派
斐扬派
中的君主立宪派。
1791年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分裂出去,因在斐扬修道院举行集会而得名。
主要代表人物有、、、巴纳夫、拉默特兄弟等。
他们主张,反对民主共和制。
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派()取得政权。
大革命初期一度当政,制定废除特权、没收和拍卖财产、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政策,制定君主立宪制的宪法,通过《》。
同时颁布压制群众的法令《勒霞白列法》。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参见),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广大群众要求废除,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
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1792年8月10日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度,斐扬派随之消亡。
吉伦特派
从1792年9月开幕之日起,吉伦特派一致反对(Montagnard)。
这两个集团所以敌对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深刻的私仇,但也由于社会利益的对立。
在随后的争斗中,吉伦特派的特点是忽视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的温和政治观点,反对政府控制贸易和物价的经济自由主义,以及依靠各省同巴黎抗衡。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取得政权。
9月20日法国军队在中打败外国干涉军。
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
开幕,9月22日成立了。
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
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在审判国王时(1792.12~1973.1),由于吉伦特派中的一些人反对处决国王,所以人们谴责吉伦特派是保王党。
同时,舆论认为吉伦特派应对1793年春军队遭受的失败负责。
从5月31日开始,巴黎发生反对吉伦特派的群众运动。
中间派
平原派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中间派。
多为自由资产阶级和共和主义者的代表。
因其座位在会场最低处而得名。
在议会中人数最多、拥护革命、赞成共和、提倡经济自由,但无坚定的政治主张,以不危害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为准则。
1792年9月至1793年5月支持当时得势的吉伦特派。
吉伦特派倾覆后,赞助山岳党,甚至容忍雅各宾专政的恐怖政策。
后又联合反对雅各宾专政的分子,在国民公会发动政变,尔后成为热月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手常讥之为“沼泽地的癞蛤蟆”,故又被称为“沼泽派”。
左派
山岳派
法国大革命期间国民公会的激进派议员集团。
其所以称为山岳派,是因为他们在开会时坐在议会中较高的长凳上。
1792年秋,山岳派是作为国民公会中较温和的的反对者出现的,他们由巴黎和其它城市选出
的代表组成,依靠小资产阶级和无裤党的支持,并与巴黎的关系密切。
吉伦特派被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的群众起义推翻后,山岳派支配了国民公会,并在救国委员会中占据多数,而在1793~1794年间,该委员会实际上统治了法国。
1794~1795年发生热月反动,许多山岳派人士不是被处决,就是被清除出国民公会。
他们在国民公会中下降为少数派,称为「鸡冠」,不再有影响。
忿激派
一译“疯人派”,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对代表城乡贫民利益的革命派的讥称。
中代表贫苦劳动群众利益的激进派别。
领导人有J.鲁、J.F.瓦尔莱等。
在1792年底限价运动高潮中出现。
他们要求政治平等、公民权平等与社会平等,主张全面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征购粮食,统一管理供应,救济贫苦人和义勇军家属,严厉惩办投机商人,以恐怖手段打击反革命分子等。
在忿激派和广大群众促进下,国民公会于1793年4~5月先后颁布了强制流通指券,限制粮食价格,向富人借款等法令。
积极参加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起义,支持雅各宾派战胜吉伦特派。
雅阁宾专政建立后,因抨击雅各宾宪法而遭到镇压,于1793年8-9月被镇压。
平等派
巴贝夫平等派运动,督政府在法国执政时期,法国社会极不稳定,王党叛乱时有发生,各种政治俱乐部纷纷出现,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市场萧条,人民群众十分不满。
农民出身的格拉古巴贝夫创办《出版自由》(后改为《人民保民官》,他因攻击热月党人而被捕。
在狱中,其共产
主义理论形成,开始了平等派密谋活动。
1795年10月出狱后,他便组织起平等派。
雅各宾派
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政治团体。
正式名称为宪法之友社,前身是三级会议期间的布列塔尼俱乐部,1789年10月迁到巴黎后在雅各宾修道院集会,故名。
开始时包括后来成为、的许多成员,到巴黎后又吸收一批巴黎的非制宪议会成员。
因政见分歧,1791年7月、1792年10月,、吉伦特派先后分裂出去,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
在中出现的众多革命团体中,雅各宾俱乐部是唯一的全国性组织,拥有数千地方组织。
雅各宾派的成员中以小业主最多,也包括许多富有的资产者。
它的激进主张,得到的拥护。
1792年8月推翻后,俱乐部成为领导的主要团体之一。
埃贝尔派(雅各宾左派)
1757年11月15日出生。
大革命开始后,他发表拥护革命的小册子。
1790年11月,出版《杜申老爹》报,他以笔名写了一些政治讽刺作品,受到下层民众的欢迎。
埃贝尔成为科德利埃俱乐部里的有力人士,追随他的人叫作埃贝尔派。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时,他是的重要成员。
12月2日当选为公社副检察长,积极参与推翻的活动。
1793年5月被捕,随即获释。
同年6月2日,埃贝尔领导无套裤汉驱逐吉伦特派的主要议员,成为派的激进左翼领导人。
雅各宾专政建立后,埃贝尔与等积极参加1793年9月4~5日巴黎人民的武装示威,迫使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成立由无套裤汉组成的革命军以征
集粮食,实行革命恐怖政策,对制定雅各宾政权的革命政策起了推动作用。
还将巴黎圣母院和其他约2,000座教堂改为崇拜理智。
埃贝尔既反对派的宽容政策,又攻击政府采取的措施,提出极左口号与要求,试图发动新的起义,由巴黎公社直接掌权。
1794年3月14日逮捕了埃贝尔及其17名追随着,经审讯,3月24日以搞阴谋的罪名把他们送上。
他的死使政府失去了无套裤汉的支持,从而促成1794年7月雅各宾派政权的崩溃。
丹东派或宽容派(雅各宾右派)
1793年6月雅各宾派取得革命政权后,丹东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与罗伯斯庇尔派发生严重分歧,逐渐变成雅各宾派的右翼,被排挤出救国委员会,回归故里。
不久复出。
在对外政策上,他反对法国继续进行反对欧洲干涉的战争,积极主张与英国议和。
在对内政策上,要求取消革命恐怖政策,对一切反革命分子实行大赦。
丹东还主张取消最高限价,实行商业自由。
1794年支持C.德穆兰办《老科德利埃报》抨击救国委员会,反对恐怖扩大化。
丹东一派被称为“宽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