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背后的隐忧--直击世界著名核潜艇事故

合集下载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4 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这场灾难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 400 倍以上,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社会造成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惨痛的事故中,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众多宝贵的教训。

首先,技术与操作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反应堆设计缺陷以及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

当时,为了进行一项未经充分验证的试验,操作人员违反了安全规定,关闭了关键的安全系统,最终导致了反应堆失控。

这警示我们,在任何涉及高风险技术的领域,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的设计和操作规程,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或者方便而忽视安全原则。

同时,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和测试。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可能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解决,从而埋下了隐患。

这提醒我们,在引入新技术时,不能盲目追求先进和高效,而要以安全为首要考量。

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环节,要进行反复的模拟和试验,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次,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措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最初的应急响应存在诸多不足。

信息的不透明和传递不畅,导致了周边居民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防护和疏散指导,增加了人员受到辐射伤害的风险。

这让我们明白,建立高效、透明和协调的应急响应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在应急响应中,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发布是关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准确、清晰的事故信息,包括危险程度、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避免谣言和恐慌的传播。

同时,要迅速组织专业的救援力量,进行有效的现场处理和人员疏散,将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

再者,核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是保障核设施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切尔诺贝利事故暴露出当时苏联在核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监管部门对核电站的日常运行监督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安全隐患。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作者:马利洪来源:《世界博览》2018年第10期因为俄罗斯政府的疏忽和政治障碍,118名年轻的生命全部死在了108米深的海底。

丹麦著名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正在筹备将曾经震惊世界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水艇沉没事件搬上电影银幕,从已经公布的海报看,呈现的是沉郁冷峻的风格。

而真相更加沉痛,因为政府的疏忽和政治障碍,118名年轻的生命全部死在了108米深的海底。

时间追溯到2000年8月12日上午11点。

世界上最大的战术核潜艇之一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正航行在巴伦支海参加军事演习,它是俄罗斯第四代巡航导弹核潜艇,拥有2座核反应堆,装备有24枚“花岗岩”远程反舰导弹,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

库尔斯克号防御力也十分惊人,双壳艇身和9个防水隔舱,保证它即使被鱼雷直接击中也不会沉没。

然而毁灭就是发生了。

11点整库尔斯克号到达了距离巡航舰队30海里的指定位置,按照指示它要向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发射一枚操雷。

为了进行这次攻击,艇长利亚钦上校命令将库尔斯克上浮到潜望深度,升起潜望镜和天线,打开电子侦察设备对敌人进行电子侦察。

准备就绪后,所有人严阵以待。

按规定,11点30分发射鱼雷,然后库尔斯克号要浮起向指挥部发送报告,然而它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一开始以为是通讯故障。

直到下午13时,人们意识到问题严重,北方舰队指挥官波波夫上将命令所有舰队船只打开声纳全力搜索。

8月13日4点30分,沉入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才被找到,8月14日,俄罗斯对全世界公布了这起不幸事件。

与此同时,俄罗斯军方七次操控微型潜艇试图与第9舰仓对接救援均未成功。

在当时,库尔斯克号凝聚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关注救援行动的同时,关于事故是如何发生的猜测也甚嚣尘上。

一家车臣通讯社称,为了支持车臣的反政府武装,一名艇员炸毁了库尔斯克号。

这种说法还没有被证实。

俄罗斯海军也开始振振有辞地宣传另一种理论,他们声称库尔斯克号曾和外国潜艇发生相撞。

在事发时巴伦支海上确实并非只有北方舰队,还有至少2艘北约的潜艇在监视俄罗斯的演习。

K-19核潜艇事件

K-19核潜艇事件

K-19核潜艇事件K-19核潜艇降旗仪式上的老艇员们“如果1961年苏联K-19核潜艇在挪威海域爆炸,其生态灾难将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10倍,甚至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戈尔巴乔夫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2月1日报道,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当天致信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提议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1961年7月4日苏联K-19核潜艇事故中的全体潜艇人员,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英勇行为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1961年7月4日,苏联核潜艇K-19在挪威牙伊迈因岛附近的挪威海域内发生事故:潜艇的核反应堆的一条管道泄漏,导致反应堆过热,可能发生爆炸。

岛上就是北约的一个军事基地,当时又是冷战高峰期,核潜艇爆炸后果可想而知。

戈尔巴乔夫在信中讲,当时事故发生后,艇上官兵立即采用了所有规定的事故处理措施,但最终无济于事。

艇长扎捷耶夫召开了技术专家紧急会议后,下令“尽快装上潜艇最初方案中没有规定的一条水管,利用备用饮水箱里的水给核反应堆制冷”,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作业,终于将核反应堆的温度降到操纵台可控温度范围内,避免了爆炸事故。

但是,由于作业人员在核辐射和气溶胶极高的环境中时间过长,事后几天到数周之内,共有8名潜艇人员牺牲,还有14人于回国不久后死去。

2001年,美国因特梅地亚公司导演了大型灾难影片《K-19》。

影片由著名影星哈里森·福特和利亚姆·尼森主演。

影片《K-19》在宣传时表示,该片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1961年:当年的K-19是苏联第一次进行海下核弹道导弹实验,不想却因反应堆故障而在北大西洋海面引发悲剧。

“寡妇制造者”不仅牺牲了28条生命,而且几乎引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长久对峙。

然而,《K-19》一上映,就遭到了K-19核潜艇真实幸存者们的强烈抨击和质疑。

幸存者们认为,影片充斥着“伏特加”、“喝酒”等词,将英勇修复核潜艇的K-19官兵描写成了不负责任的酒鬼。

一些苏联退役官兵批评,导演以商业眼光拍电影,完全不尊重事实,这对生还者是又一次伤害。

1970年美苏核潜艇相撞事件揭秘

1970年美苏核潜艇相撞事件揭秘

史海回眸:1970年美苏核潜艇相撞事件揭秘(图)--------------------------------------------------------------------------------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监视苏联,曾派潜艇长期潜伏苏联东大门外的太平洋。

据当年参与潜伏的艇员杜恩今年4月24日在美国《卡萨格兰德峡谷报》披露,1970年,美军秘密潜伏的核潜艇突然与苏联核潜艇相撞,不得不逃回太平洋舰队总部“疗伤”。

美国潜艇秘密潜伏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监视苏联,下令海军派出潜艇长期潜伏苏联东大门外。

一旦需要,美军潜艇随时可以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经过仔细侦察,美军发现苏联在其东部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设立了大型海军基地,经常有潜艇出没。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认为,如果苏联对美国有重大军事行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必出现异常。

因此,太平洋舰队应派潜艇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沿海不远处潜伏监视。

杜恩透露说,起初,美国海军潜伏的是常规潜艇。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研制成功世界第一艘核潜艇。

太平洋舰队开始派核潜艇在苏联东大门外进行长年累月的秘密活动。

杜恩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海军服役的。

1958年,21岁的他开始进行秘密潜伏任务培训。

杜恩回忆说,特训十分辛苦。

由于潜艇长期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艇员各方面,包括身体和心理几大方面的素质要求很高,在训练期间,必须通过心理测试、压力测试和从大约30米深的潜水塔“吹泡”上浮求生等高难度科目。

潜伏潜艇随时可能出现意外。

如果潜艇下潜太深,巨大海水压力很可能使潜艇发生爆炸。

“虾虎鱼”跟踪苏军潜艇杜恩执行跟踪任务的第一艘潜艇是常规动力的快速攻击型“虾虎鱼”号。

该艇执行任务期间,每名艇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自己的工作流程,还要熟悉其他艇员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艇员。

艇员们知道,一旦潜艇出事,反应时间很可能只有几秒。

那时,“全能”舰员甚至可以拯救整个潜艇。

美核潜艇在南海发生碰撞事故剖析

美核潜艇在南海发生碰撞事故剖析

正如此前30年间中东不得安宁,目前印太地区现已步入多事之秋,军备竞赛如箭在弦,地区冲突风险明显增加。

美国当前正在对其军事战略展开深度调整,由过去聚焦反恐,转向开展“大国对抗”,在这一过程中,整合同盟及“伙伴”体系成为了美国的重要抓手,美国妄图借在中国周边战略布局,重新整合印太区域的盟友和伙伴,打造一个“车轮状的同盟体系”。

不同于北约模式,在这个体系中,美国是主轴,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辐条要围着美国的战略需求打转,而对于其中的两个轮子——“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以及“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机制”,美国则是希望它们能平行发挥作用,哪个好用就用哪个。

美国的目的有多重:一是显示自己不可一世的军事实力和优势,表明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强势地位,维护其霸权地位和海洋霸业;二是在战略和军事领域推行“印太战略”,在传统安全领域展开“大国竞争”,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对冲甚至削弱中国的地缘战略与安全优势;三是通过上,为美国所用。

美国以“冷战胜利者”自居,企图把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成功做法”用于对抗中国,其中就包括地缘战略围堵、结盟对抗和军事较量,作为维护其全球霸权的大招。

但这种“冷战思维”显然是过时的,中国也绝非苏联,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美国在南海地核潜艇区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长期以来,美方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在南海兴风作浪,对地区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和重大风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南海是地区国家共同的家园,不应成为美国谋求地缘政治私利的狩猎场。

美方频繁并大规模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滋事挑衅,炫耀武力,破坏南海航行自由,威胁中国等国主权安全。

美国是南海军事化最大推手。

美方应改弦更张,停止上述错误行径,为南海和平稳定发挥正面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南海地区安全之所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海欲静而浪翻涌”,主要就是因为美国从大国博弈、地缘战略和军事对抗出发,一直在南海兴风作浪,对于国际法和国际规则采取“合则用、不合则弃”的态度,甚至歪曲国际法条美国恶意违反《不就是要将其“全球霸权”置于全球核安全之上;其二,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对其核政策进行深“战略威慑型”向“现实应用型”转化,妄图建立水下前沿威慑体系,其带来的核扩散风险,将成为亚太地区未来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和挑首先,造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载工具扩散。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 1 点 23 分,位于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核事故。

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事故的起因是在进行一项安全测试时,反应堆功率急剧下降,为了提升功率,操作人员违反了安全规定,将控制棒大量抽出。

这一错误操作导致反应堆失控,功率瞬间飙升,引发了一系列的爆炸和火灾。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 RBMK 反应堆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这种反应堆的正空泡反应性系数较高,意味着在出现空泡时,反应堆的反应性会增加,从而使得功率上升,而不是像通常的反应堆那样下降。

这一设计缺陷使得反应堆在特定条件下极易失控。

其次,操作人员的失误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他们对反应堆的特性和操作规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测试过程中盲目操作,忽视了安全警示。

再者,管理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当时的苏联核工业在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对核电站的运行安全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事故发生后,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铯-137 等,它们随着大气环流飘散到周边地区,甚至远至欧洲其他国家。

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

在生态方面,事故区域的动植物受到了严重的辐射伤害。

许多动物出现了基因突变、生殖障碍和死亡。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也受到了抑制,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而且,这种污染的影响是长期的,至今事故区域仍然存在较高的放射性水平。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是巨大。

在事故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消防员和救援人员受到了高剂量的辐射,许多人因此患上了急性放射病,甚至失去了生命。

长期来看,周边地区居民的癌症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甲状腺癌、白血病等。

儿童和青少年成为了最脆弱的群体。

社会方面,事故导致了大量居民的紧急疏散。

普里皮亚季市瞬间变成了一座空城,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生活被彻底打乱。

世界十大恐怖核泄漏盘点

世界十大恐怖核泄漏盘点

世界十大恐怖核泄漏盘点世界上曾经有多个核电站发生过核泄漏时间,下面就为您盘点世界史上最可怕的十大核电事故。

1.1979年3月28日,三哩岛三哩岛核电厂2号机组部分反应堆堆芯融化导致了美国核电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尽管它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通常简称“三哩岛事件”,是1979年3月28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反应堆堆芯融化事故,自发生至今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对核能应用的有力证据。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虽然严重,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在于安全壳发挥了重要作用,凸现了其作为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事件中,运行人员的错误操作和机械故障是重要的原因,提示人们,核电站运行人员的培训、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控制系统的友好性等细节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2.帕洛玛雷核事故1966 年1月15日上午10时22分,两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飞机———一架B—52轰炸机和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在西班牙沿海的比利亚里科斯村和帕洛玛雷斯村的上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在两机联接时,突然在31000英尺的高空相撞。

轰炸机发生爆炸解体,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烈焰奔腾的火球,加油机摇摇摆摆地向前飞行一会儿,也开始解体,200多吨燃烧着的飞机残片,零乱地散布在空中,落向地面上惊慌失措的目击者们。

其中,有4枚威力巨大的氢弹!3.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露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

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切尔诺贝利最后一个反应堆已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关闭。

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迄今已在核泄漏事故的善后事务上花费了15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还将耗资1700亿美元。

英法核潜艇相撞疑云

英法核潜艇相撞疑云

英法核潜艇相撞疑云作者:和静钧来源:《饮食科学》 2015年第8期地球表面的70%被“蓝水”覆盖。

在“蓝色星球”广袤的海域内,游弋着近100艘战略导弹核潜艇。

它们就像是100粒芝麻撒在了巨型水库中,对海洋的影响微乎其微,更遑论会撞在一起。

但战略核潜艇问世以来,这种水下游动的“核武库”常常险象环生,先是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撞到海礁上,然后是美国“格林维尔”号上浮时撞沉日本渔船,最近又发生了英法核潜艇相撞于大西洋的惊天事故。

“相撞事故”缘起英法战略导弹核潜艇相撞,最早是由英国小报《太阳报》捅出来的,全球媒体竞相转载,舆论大哗。

舆论之所以惊愕,是因为战略导弹核潜艇不同于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也不同于普通动力潜艇,它们是掩藏在水中随时向敌方发动核打击的“核武基地”。

这次英法两艘潜艇共携带近80枚核弹头,假如相撞引发核爆炸,其威力将数千倍于二战时美国投到广岛的原子弹,那将是“最高级别的噩耗”。

这种相撞会使“蓝色星球”命悬一线,令世人心惊胆战。

据《太阳报》2009年2月16日的报道,相撞地点应为大西洋中部海域,相撞的是英军配备了“三叉戟”洲际战略导弹的“前卫”号核潜艇和法军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凯旋”号。

最初“凯旋”号以为撞到了一个集装箱,其艇首部位的声纳装置被撞坏,浮出水面后驶回法国港口修整。

而“前卫”号则被拖回苏格兰的法斯莱恩基地进行修理,船体有明显伤痕。

经媒体广泛报道后,英法国防部才对此予以证实。

英法军方的解释是,核潜艇在深水处缓慢行进,高度静音,两艇同以被动式声纳系统来探明前方目标,却没有探明在同一地方巡游的对方,因而相撞。

双方都断定,没有发生核泄漏,也没有水兵受伤。

显然,这是一桩没有“肇事者”的“交通事故”。

然而,蹊跷的是,英法均以军事秘密为借口,刻意隐瞒发生碰撞的具体地点和时间,也没有发布任何一张能证明事故存在的图片。

更为猫腻的是,这么大的事居然是英国街头小报报道出来的,其他主流媒体只是转述。

有人认为,战略核潜艇一般都潜入海平面下400米处深水区,它的功能就是核威慑,而非战术攻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