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文化解读

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文化解读

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文化解读作者:尹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尹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摘要:文化传统的差异带来中西方新闻价值取向及报道观念的差异。

本文以灾难新闻报道为例,从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并对形成这一差异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才能带来新闻报道实践的创新。

关键词:灾难新闻;文化背景;新闻价值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161-03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新闻报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丁·沃克说:“报纸远远超出了国家的政治范围”,“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1]。

新闻报道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又对新闻报道起着制约作用,规定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但是,中国与西方分属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其文化的主要方面存在着十分鲜明的差异。

“海中地”的地理环境、“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基础共同促成了中国“和合”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使中国传媒有着轻个人、重国家的新闻价值观;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地中海”的地理环境和以商业为主的经济基础促成了西方的“天人分裂”、以个人为中心的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

所以,西方的新闻报道重视“知在个体”,且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来经营新闻业。

灾难新闻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

因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其危害之严重、影响范围之广泛,成为社会大众最普遍、最急切关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是中西方传媒共同关注的焦点。

然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必然导致中西方传媒的灾难新闻报道在受众观念、报道主流、新闻取材等方面产生差异。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作者:魏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摘要: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中近22年获奖作品中的256篇灾难性报道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获奖作品对各类灾难报道时倾向性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灾难报道;倾向性作者简介:魏婷婷(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1一、样本选取中国新闻奖自1990年至今已评选22届,本文从4780篇获奖作品中选择其中的灾难性报道共计225篇作为分析样本。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至今已评选90余期,为便于对比,选取1990年至2012年22届322篇获奖作品中31篇灾难性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中对灾难报道分为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疾病疫情、重大事故的报道,这四项分别包括:①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洪水、旱灾、滑坡、泥石流等;②交通事故:影响较大的重大交通事故;③疾病疫情:影响范围广泛的大规模疫情;④重大事故:火灾、矿难、放射性物质伤人、重大污染伤人等。

本文未将战争、政治冲突等事件囊括入灾难报道。

二、分析与结论(一)从灾难性报道在两项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所占比例看其对灾难报道的重视程度统计得出,中国新闻奖4780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225篇,占到4.707%的比例。

普利策新闻奖最近的22届的322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有31篇,占到9.627%的比例。

对比得出,普利策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较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比例较大,且普利策新闻奖专门设置有突发性新闻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这两项针对突发事件和战争报道的奖项。

相较而言,普利策新闻奖比中国新闻奖更重视灾难性报道。

这两项奖项中,灾难性报道每年获奖均呈现不平均分布的状态,每届灾难性报道获奖数目多的年份,往往对应着前一年发生了较大的灾难。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_以_人民日报_和_纽约时报_为例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_以_人民日报_和_纽约时报_为例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拓欣梁润生[摘要] 灾难新闻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2006年发生在红海的埃及客轮沉没事件,《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均及时进行了报道。

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此事件报道的异同和原因,探讨不同文化对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影响,寻求一种在跨文化中受众认可和容易接受的灾难新闻报道。

[关键词]灾难新闻《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G2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29(2011)03(下)-0018-02《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是中美两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两者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也就成为中美新闻对比分析的重点。

灾难新闻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

如地震、洪涝灾害、台风、飞机失事、沉船事件及暴风雪等各类突发性灾难事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其危害之严重,范围之广泛,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六个自然段对埃及客轮沉没进行了报道,并把该新闻排在国际新闻版的左上部,足以说明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纽约时报》的报道更加详细,内容长达24个自然段,并分三层标题,把该事件排在第一版第一栏,24段的报道在第一版第一栏报道几段后在第五版继续报道。

相比之下,由于《人民日报》是中国政府理论宣传的灵魂,因此在新闻的排版、新闻报道的篇幅上远远少于《纽约时报》。

从新闻报道内容上,《纽约时报》详细描述客轮沉没情况,重点呈现遇难者及失踪者家属的痛苦心情,特别是在报道的结尾一个遇难者家属和遇难者在客轮沉没前的最后一次通话,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遇难家属心中无限的悲痛和辛酸,唤起人们对遇难者及失踪者家属的痛楚和同情。

而《人民日报》注重的是新闻报道的宣传职责,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理念,引导受灾民众了解灾情,认识灾难的破坏性,激发一种战胜灾难的精神力量。

从新闻报道的图片设计上,《纽约时报》刊登客轮、失事区域地图、失踪者亲人等多幅照片,注重视觉效果,追求图片的装饰、美化作用,追求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作者:朱胤梦来源:《银幕内外》2019年第01期摘要:灾难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题材。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传统等原因,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在选题角度、画面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2008-2017近十年获得新闻摄影奖的作品为例,进行统计梳理,并简单地总结归纳了中美两国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

灾难新闻摄影意义重大,中国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但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还存在许多局限,本文从中美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中得出一些思考,对中国灾难新闻摄影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灾难新闻摄影;中国新闻奖普利策奖;比较分析;差异一、灾难新闻摄影新闻摄影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中所提到的“灾难新闻摄影”即灾难性题材新闻摄影,是从新闻摄影题材的角度去定义的。

从新闻的题材人手,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而用新闻摄影的手段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的方式就是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传播,即本文提到的“灾难新闻摄影”。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分别是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最权威的新闻类奖项,两个奖项都设有关于新闻摄影的获奖项目。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近十年有关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出发,对比分析归纳出两国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主要是在内容题材、画面表达、选题角度和拍摄地区的差异。

二、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近十年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统计分析(一)中国新闻奖近十年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统计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共设4大类,29个评选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新闻摄影。

笔者对2008年至2017年获中国新闻奖有关灾难新闻摄影的作品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见表1):2008至2017近十年,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共有89幅,表1对有关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进行了梳理,共有19幅,占比約为21%。

中美报纸中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对比分析——以China Daily和Wash

中美报纸中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对比分析——以China Daily和Wash

M H3 7 0 - Ch i n a Da i l y b. S e a r c h or f MH3 7 0 e n t e r s d a y 6, Ch i n a p l e d g e s t o
g r a s p e v e r y g l i mme r o f h o p e - C h i n a D a i l y
e. F l i g h t MH3 7 0 “e n d e d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I n d i a n
O c e a n , ’ ’ Ma l a y s i a n p i r me mi n i s t e r s a y s - Wa s h i n to g n P o s t
C h i n a D a i l y中第 一 个 标 题 使 用 了 修 饰 词 h e a t— r b r o k e n来 表 达 失 联 乘 客 家属 的绝 望 情 绪 以 唤醒 读 者 的 同情心 ,措 辞 强 烈 ,这 样 的 表 达 带有 主观 性 ;第 二个 标 题 中 动 词 短 语 p l e d g e t o以及 名 词 短 语 e v e r y g l i m m e r o f h o p e表现 了政府 以及 失 联乘 客 家属 寻 找 马 航 M H 3 7 0 的 强 烈 愿 望 ,个 人 感 情 色 彩 浓 厚。 Wa s h i n g t o n P o s t 中 第 一 个 例 子 使 用 动 宾 结 构 直 接 引 用 了马来西 亚 总理 的 声 明作 为 标 题 ,忠 实 于 新 闻 内容 本身 ,平铺 直叙 地 概括 了新 闻 事 件 的 内容 ;第 二 个
c a r e - Ch i n a Da i l y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灾难事件是指突发的、不可抗拒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的事件。

在全球范围内,灾难事件时有发生,而不同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方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立场倾向、报道角度和传播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在报道内容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内容存在一定差异。

在国内媒体的报道中,更加关注的是受灾群众的生活境况、政府的救灾举措、社会的援助行动等方面。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关注的是灾害的原因、灾难背后的故事和灾情的严重程度。

国外媒体更侧重于为读者呈现灾难事件的完整面貌,通过深入采访、数据调查和专业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的来龙去脉。

而国内媒体更注重于呈现灾难事件的人情味,通过大量的生动图片和真实案例来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同情心和善心。

在立场倾向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更加倾向于宣传国家的救灾行动和社会的正能量。

在报道中,经常强调政府的决策和救灾部门的救援行动,传递出一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正能量。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像中立报导。

他们更注重客观中立,不夸大不刻意美化,客观地呈现灾难事件的发展过程,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评价。

在传播方式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媒体更倾向于通过传统媒体和官方平台进行报道,比如电视、报纸、微博等。

国内媒体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形成舆论合力,动员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救灾。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多种渠道对灾难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扩大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的范围。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报道内容、立场倾向、报道角度和传播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媒体自身定位和传播策略的影响。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摘要】灾难事件报道是媒体传播中的重要一环,不同媒体的报道对人们的认知和观点产生着巨大影响。

中外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存在着内容、角度、方式和态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影响着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在面对不同媒体的报道时,我们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理性判断,避免被单方面报道所左右。

中外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的不同之处反映了各自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应该在多方面比较和反思之后,形成独立、客观的看法和判断。

通过正确看待不同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灾难事件,更深入地思考事件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灾难事件报道、中外媒体、差异、内容、角度、方式、态度、受众、影响、正确看待1. 引言1.1 灾难事件报道的重要性灾难事件报道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报道可以及时传达信息,使公众得知最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难。

报道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援助,帮助灾区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援助。

报道还可以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灾害管理和预防工作力度,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和损失。

报道也可以记录和传承灾难事件的历史,对未来的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灾难事件报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关乎生命财产安全,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面对灾难事件时,媒体的报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灾难,协助政府和救援机构有效应对灾难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1.2 不同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影响不同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

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角度都会影响到人们对灾难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一些媒体可能会选择强调灾难事件的悲惨和破坏性,而另一些媒体可能会更加关注救援和重建工作。

这样的报道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情绪和态度。

不同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影响着社会大众的认知和情感。

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应该更加负责任,客观公正,不夸大事实,不制造恐慌,帮助受众得到准确的信息,增强社会的团结和安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但是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根本不同,所以在对其理解和操作上就有一些区别。

面对同样性质的灾难事件,中外记者的报道内容、写作风格等方面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灾难报道视角的区别对于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报道,东西方记者的眼光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选取的角度也是各有特色。

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平衡”是一种普遍观念,尤其是发生洪水、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与自然发生冲突时,新闻报道中的文字和图片没有过多地对自然恐怖的描述,典型地体现出中国人“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的新闻报道则一般不避讳苦难,有时候甚至是不惜笔墨地渲染苦难。

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西方记者更注重的是对个体的渲染,相对而言,中国的新闻报道在塑造人物上则更注重其共性,“类型化”表现得多一些。

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西方媒体往往渲染的是个人在灾难面前所受的苦难,焦点对准灾难面前的个体形象。

在同一题材的灾难面前,中国媒体更多表现的是另外一种文化诉求。

中国的传统观念崇尚“天人合一”,所以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尽力避免描述灾难细节,而着力挖掘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现实的苦难升华为精神上的力量。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纵观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媒体,对这次大地震都抱以极大的关注,几乎不约而同地对灾害中涌现的人物进行了高度赞美,对抗震救灾中顽强拼搏的精神给予大力弘扬。

灾难报道主题的差异主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中心”和“主旨”,它既是组织材料的“纲”,又是材料表现的目的。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主题是“纲”,记者在现实材料中发掘出具有代表性或普遍意义的观点,以此作为文章结构的基础和灵魂进行写作;主题又是“目的”,是传播者试图通过材料传达给受众的倾向或观点。

所以,无论从写作角度,还是从受众阅听角度,主题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对中西媒体有关主题类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新闻主题的确立方面存在一些差别。

著名新闻学者、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我国关于灾难报道的主题“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我们的灾难报道不是站在“事”的方位对灾情、抗灾、救灾进行反映,而是立足“人”的角度对事实进行总体审视,力求凸显人的精神。

由“事实的悲”而生出“精神的乐”。

也就是说,在价值判断中,重视宣传价值要远远高于新闻价值。

西方的灾难报道重视对灾难本身的关注。

面对灾难造成的悲剧,西方记者惯于带着浓厚的情感以大量的笔墨赤裸裸地描摹事实,着力表现灾难对人的摧残,表现人的悲惨境地、痛苦命运,表现人与自然力的冲突,人的无助与绝望。

这与我们的报道往往聚焦于灾难中人的精神,用人的“战天斗地”去消解灾难的悲剧性质有很大不同。

我们的很多灾难报道都可以归入“好人好事”类报道。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新闻传播带有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重视“用事实说话”,即通过新闻报道来宣传一定思想,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中国新闻价值观之重要性乃置身于国计民生、国富民强、国之安定等以国为主、以国为重的政治伦理判断中。

而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介刊播的内容常被当作满足社会需求的商品,新闻媒介的编辑方针中,都把满足读者需要作为重要的实务指导原则和评价新闻传播效益的重要标志。

他们的“重大”多以个体为视点,聚焦于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对个体之重要便是新闻价值之重要。

灾难报道思维方式的不同新闻价值观决定着事实是否成为新闻,题材的选择意味着事实成为怎样的新闻,而思维方式则偏重于事实怎样成为新闻。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不同,中西记者报道灾难事件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

注重思维理性是西方的一贯传统,从古希腊时期起,西方人就非常注重实证与分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因此西方传媒往往以具体的案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以尽可能的客观叙述代替主观评论,由感性的披露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角度。

中国传媒基于有限的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做出洞察、识别、理解和整体判断。

与之相应,中国传媒往往用普遍的、被视为真理的东西统摄事实,由理性推及感性。

中国传媒在整体思维中用普遍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观照不同的个体,西方传媒却善于从相异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范与原则。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报道内容上,西方记者注重仔细描摹事实,表现灾难的惨烈、人们的痛苦、悲剧的处境,以此唤起读者的同情。

而中国记者受“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观念影响,很少突出毁灭感、绝望感,而注重表现英勇斗争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气概;在写作风格上,西方记者多客观描述而少抒情性细节,作者的恐惧、绝望和怜悯藏在字里行间。

而中国记者强烈追求主题鲜明前提下的情景合
一、激情奔涌。

总之,西方历来重视灾难新闻的报道,灾难新闻几乎涵盖了西方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
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

西方传媒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迅速、深入、全面、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的、悲剧性的因素,甚至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同时,西方传媒也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其所标榜的社会责任,在突出“以事为本”的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也注重宣扬西方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相比较而言,在中国新闻界有的新闻工作人员只抓正面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而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

题材内容上的特殊性导致了新闻报道中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这样,中国灾难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是以“人”为本位,强调一种道德教化的追求,即站在“人”如何与灾难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的。

现在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包括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但这种“以人为本”的灾难报道仍然在主流媒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一些对“人祸”的灾难新闻报道中更为突出。

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的经验还是相对欠缺的。

对于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今后的发展,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适应我国的国情,提高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信息传播的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杨方旭《略谈中西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差异》
【2】范缤月《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差异》
【3】刘志斌《不同传播体制对新闻报道的不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