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诊断(内科学课件)

病历摘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RBC 3.02× 1012/L, Hb61g/L, WBC 6.5 ×109/L, PLT280×109/L,HCT 0.25, MCV73f1, MCH21pg, MCHC27%, Ret 1.2%。尿常规(一) , 粪常规(一) 、粪隐 血(一) 。血清铁4.37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0.12,总铁结合力 79.1μmol/L,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3.4mg/L,血清铁蛋白7.8μg/L。 叶酸、维生素10mmHg/65mmHg, R 20次/分, P 96次/ 分。神志清,对答切题,查体合作,中度贫血貌。巩膜无明显黄染. 睑结膜苍白。皮肤无瘀点瘀斑, 浅表淋巴结不大。心率 96次/ 分, 律齐,心尖区可及Ⅰ级收缩期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 湿啰音。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 音(一),双下肢无水肿。
三、铁代谢
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 <8.95μmol/L
↑ >64.44μmol/L
转铁蛋 白饱和
度
↓
<15%
血清转 铁蛋白
受体
↑
>8mg/L
血清铁蛋 白
↓ <12μg/L
四、红细胞卟啉代谢
游离原卟啉
锌原卟啉
>0.9μmol/L
>0.96μmol/L
游离原卟啉/ 血红蛋白
>4.5μg/gHb
五、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
三、 IDA
A 血清铁蛋白<12μg/L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少
B
于15% C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D FEP/Hb>4.5μg/gHb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诊断需要依赖实验室检查。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等指标。
下面将详细介绍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是反映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130-175g/L,女性为120-160g/L。
低于正常范围则提示贫血的可能,而且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程度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二、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容积的全血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3-5.8)×10^12/L,女性为(3.8-5.1)×10^12/L。
红细胞计数的下降也是贫血的重要表现之一,与贫血的程度密切相关。
三、红细胞平均体积。
红细胞平均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大小,正常范围为(80-100)fl。
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而减小则见于微小细胞性贫血。
因此,红细胞平均体积的测定对于贫血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红细胞分布宽度。
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不均匀程度的指标,其正常范围为11.5%-14.5%。
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增大提示红细胞大小分布不均匀,常见于营养不良性贫血和慢性疾病性贫血。
综上所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是贫血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性贫血的
类型和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对于疑似贫血患者,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贫血实验室诊断标准

贫血实验室诊断标准
贫血实验室诊断标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红细胞计数(RBC):成年男性低于4.0×10^12/L,成年女性低于3.5×10^12/L,可以诊断为贫血。
2. 血红蛋白浓度(Hb):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 <110g/L,孕妇Hb<100g/L,即可诊断为贫血。
不过,久居高原地区居民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较海平面居民为高。
3. 红细胞压积(Hct):成年男性低于0.40,成年女性低于0.35,可诊断为贫血。
此外,网织红细胞也可以作为诊断贫血的指标,它可以反映骨髓红系细胞的增生情况,并可以作为考察贫血疗效的指标。
同时,根据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严重程度可以划分为四级:轻度(Hb参考值下限至91g/L),中度(Hb90~60g/L),重度(Hb60~30g/L),极重度(Hb≤30g/L)。
请注意,这些标准只是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
如果有贫血症状,建议尽快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减低
• Hp增加,提示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
风湿性关节炎、SLE等 • 鉴别肝内外阻塞性黄疸
– 肝内阻塞性黄疸显著减少或缺乏 – 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增高
4.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Rous test)
【意义】 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脆性减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 一种后天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的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可表 现血管内溶血、栓塞、全血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骨髓 衰竭。
• 大多数PNH患者异常克隆与正常造血并存,使本病的诊断 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
【原理】膜蛋白缺陷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增 加,在弱酸血清(pH6.6~6.8)中,经37℃ 孵育后红细胞发生溶血。
【临床意义】正常人阴性,阳性见于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该法敏感性较 高。特异性高。
Ham试验
PNH不同时间尿样
4.蔗糖水溶血试验
【原理】 蔗糖离子浓度低,增强补体与红细 胞结合,使红细胞膜上形成小孔,蔗糖进 入红细胞而致溶血。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溶血时阳性
6.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 (methemalbumin test)
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接着分 解为高铁血红素,后者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 红素白蛋白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管 内溶血
7.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改变
【临床意义】正常阴性。PNH本试验常为阳 性。可作为PNH筛选试验,阴性可排除,阳 性应作Ham 试验。
5.蛇毒溶血试验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有关铁指标的几个检验项目
项目 血清铁 参考值 10~30 560~1680 男15~200 女12~150 均值 20 1120 108 81 单位 umol/L ug/L ug/L ug/L
血清铁蛋白
血清转铁蛋白
28.6~51.9 40 2.0~3.5 2.75 一分子TRF可结合两个铁原子。
umol/L g/L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实验鉴别
血液 疾病 铁 缺铁性 贫血 β -地贫 骨髓
总铁结 铁饱 合力 和度 增高
正常 正/低 正/低
铁蛋 白 减低
正/ 高 增高 增高
转铁 蛋白 增高
正常 减低 正常
贮存 铁粒幼 铁 细胞 减低
正/高 正/高 增高
减低
正常
减低
正常 减低 增高
减低
正常 正/高 增高
慢性感染 性贫血 减低 铁粒幼细 胞贫血 增高
男女红细胞数量在15~40岁期间差别明显,主要是 雄激素睾酮的原因。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 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生成减少,DNA合成正常。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 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生成正常,DNA合成减少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正常细胞 大细胞 小细胞
有关铁指标的几个检验项目
4、血清总铁结合力:参考值:50~80umol/L 均值65 通常情况下,仅有1/3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转铁蛋白T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铁饱和度正常为30~38%)。 当TRF结合铁到半饱和时,部分铁会结合到其他蛋白如清蛋 白上。 血清总铁结合力测的是:血清中的转铁蛋白在最大限度结合 铁时所结合的铁量,实际反映的是血浆转铁蛋白的水平。 未饱合铁结合力:血清总铁结合力减去血清铁。 运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所占的百分比。 5、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意义同转铁蛋白,升高见于缺铁性贫 血和溶血性贫血。降低见于肾衰、再障、慢性病贫血。
贫血的实验检查

1、根据红细胞形态分类
• 贫血类型
MCV
• 大细胞性贫血
↑
• 正细胞性贫血
N
• 小细胞性贫血
↓
•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
MCH ↑ N ↓ ↓
MCHC N
N N
↓
1、根据红细胞形态分类
• 贫血类型 • 大细胞性贫血 • 正细胞性贫血 • 小细胞性贫血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常见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 慢性感染性贫血、 慢性肝肾疾 病所致贫血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胃肠道疾病: 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胃酸缺乏、 慢性胃炎、肠炎等
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 要的病因。 消化道溃疡、肿瘤、钩虫病、痔出血, 月经过多等。
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缺铁 血红素合成减少 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 白含量下降 胞浆少、细胞小;但对细胞分裂、 增殖影响小,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 明显。
• MCV升高,RDW升高。
(一)血象
• 网织红细胞计数值常轻度增高。
• 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可见成熟粒细 胞核分叶过多及少数幼粒细胞。
• 血小板计数值一般正常。
(二)巨幼贫骨髓象
• 增生明显活跃。
• 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总百分率常>40 %,以早、中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并出现巨幼 红细胞常>10%,形态学特点为: 胞体多增大,胞核增大,染色质疏松,呈颗粒 状似海绵,着色浅淡,巨晚幼红细胞核形可呈 花瓣状,胞浆中易见Howell—Jolly 小体。 “大、红、松”
(二)骨髓像
• 巨核系细胞数量大致正常,但也可见巨 型变.部分巨核细胞核呈分叶状。
贫血分类和病理机制

贫血分类和病理机制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
引起贫血, 原因多种多样, 发生的机制也是错综复杂的。
贫血的分类和情况复杂, 这也是导致临床诊断困难和不易找到病因的原因。
贫血诊断的实验室手段目前我们可以利用到的贫血诊断的主要实验室手段有:1. 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得出的血红蛋白, 血细胞浓度, 血细胞压积, 网织红细胞;2. 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镜检, 各种涂片化学染色方法学;3. 血清铁蛋白, 维生素 B12, 叶酸, 促红细胞生成素,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内因子抗体等化学发光检测方法;4. 生化方法测定胆红素, 珠蛋白等, 免疫溶血实验, 细胞遗传学等方法。
贫血的常见分类而诊断贫血也特别需要注意与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 因为实验室方法和症状只能判断患者是否贫血, 而找到贫血的病因才能有效进行治疗。
引起贫血的三种基本情况是骨髓有效生成减少, 出血和溶血。
下面对贫血的常见分类进行概述:1红细胞容量根据红细胞容量分类, 可分为稀释性贫血和绝对性贫血。
2贫血的程度根据贫血的程度分类, 分为极重度贫血 Hb< 30 g/L,重度贫血 Hb 30~60 g/L,中度贫血 Hb>60~90 g/L,轻度贫血 Hb >90 g/L。
3贫血发生进程根据贫血发生的进程分类, 分为急性贫血 (病程< 6个月), 慢性贫血(病程>6个月)。
4红细胞形态根据红细胞的形态分类, 依据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分为大细胞性贫血 MCV >100 fL, 正常细胞性贫血 MCV 正常,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 80 fL, 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MCV< 80fL。
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1) 叶酸及 (或) 维生素 B12 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2) 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 某些继发性贫血, 如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某些感染, 如结核。
贫血鉴别诊断实验报告

贫血鉴别诊断实验报告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鉴别诊断的方法,了解贫血的不同类型以及可能的原因,提供科学依据和诊断依据,以便进行正确的治疗和预防。
实验步骤:1. 实验组织采集及制备:采集被试者的血液样本,并将其分为不同的实验组织。
2. 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指标测定:对不同实验组织中的红细胞数量和指标进行测定,如红细胞总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3. 血红蛋白测定:对实验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可以通过使用血红蛋白试纸或者自动化血球计数仪进行测量。
4. 鉴别诊断:根据实验结果,对被试者的贫血类型进行鉴别诊断。
5. 分析原因:根据不同贫血类型的特点和可能原因,分析造成贫血的具体原因。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将贫血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总数较低,红细胞指标正常或略低,血红蛋白含量较低。
可能原因包括缺铁、吸收不良等。
2. 增生性贫血:红细胞总数较低,红细胞指标正常或略高,血红蛋白含量正常或偏高。
可能原因包括骨髓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等。
3.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红细胞指标正常或略低,血红蛋白含量较低。
可能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4. 内分泌性贫血:红细胞总数正常或略低,红细胞指标正常或略低,血红蛋白含量正常或偏高。
可能原因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根据不同贫血类型的特点以及可能的原因,可以进一步分析和讨论造成贫血的具体原因。
例如,在缺铁性贫血中,可能由于摄入铁质不足、吸收不良、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铁元素不足,从而影响红细胞生成和血红蛋白合成。
在溶血性贫血中,可能由于遗传性缺陷、免疫反应等原因导致红细胞的破坏增加,从而影响红细胞数量和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鉴别诊断方法,如血片染色、骨髓穿刺等,以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类型和原因。
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补充铁剂、激素治疗等。
综上所述,通过贫血鉴别诊断实验,可以帮助了解贫血的不同类型以及可能的原因,为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诊断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红细胞MCV和RDW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RDW和MCV RDW正常MCV正常 RDW正常 MCV↑ RDW正常 MCV↓
RDW↑ MCV正常 RDW↑ MCV↓ RDW↑ MCV↑
疾病举例 急性失血、溶血、慢性疾病性贫血 再障、MDS、肝病性贫血 轻型地贫、慢性疾病性贫血 早期造血物质缺乏、双相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缺铁性贫血、HbH病、红细胞碎片 巨幼贫、自身免疫性贫血、MDS、化疗后
根据贫血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 三、失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
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 再障、纯红再障、MDS
骨髓造 血功能 障碍
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骨 髓瘤、癌转移、骨髓纤维化)
继发性贫血(肾病、肝病、 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
造血物 质缺乏 或利用 障碍
4. 过去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近年来因减肥
而造成营养失调,形成了严重贫血的又一人群。
贫血分类
一。根据外周血检查结果 二。根据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及形态学特征 三。根据血清缺铁指标及网织红细胞测定结果 四。根据贫血病因及发病机制
根据MCV,MCH,MCHC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形态
学类型
MCV(fl) MCH(pg) MCHC 病因举例
贫血概念
定义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 蛋白含量低于正常。
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 标准。
贫血标准
❖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 ❖ 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110g/L ❖ 孕妇血红蛋白浓度<100g/L为贫血
参考值
❖ 血红蛋白量: 男性:120~160克/L 女性:110~150克/L
大细胞
3
4
4.17 3.53
140 116
101.7 102
33.6 32.9
330 322
0.12 0.126
0.424 0.36
小细胞
5
6
7
4.04 3.35 2.37
99
65 46
84.2 73.4 65.4
24.5 19.4 19.4
291 264 297
0.131 0.194 0.199
0.34 0.246 0.155
人群贫血状况
1. 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 儿童高于中青年。
2. 约有 30%-40%的婴幼儿患有贫血,主要是由于 母体贫血造成的连锁反应,致使新生儿从母体中 吸收的生血物质的补给不足,体格及智力发育受 到严重影响,产生厌食、挑食、对各种感染抵抗 力减退等。
3. 妇女的贫血发病率为64.4%,女性的例假、怀孕 时自身及胎儿对生血物质的双重需求、分娩出血 都是直接原因。
血容量对贫血诊断的影响
❖ 当失水、水滞留或急性大量失血后血液总量 尚未恢复到正常时,血红蛋白的浓度不能准 确反映贫血的真实程度,因此临床上要考虑 这些因素对贫血的影响。
血管内溶血
❖ 此外,在急性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内含 有较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这时血红蛋白 测定的结果高于贫血的实际程度。在这种特 殊情况下,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计数更能反 映贫血的程度。
❖ 红细胞数: 男性: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贫血分级
❖ 轻度:91~110g/L ❖ 中度:61~90g/L ❖ 重度:31~60g/L ❖ 极重度:≤30g/L
年龄
❖ 新生儿偏高,2周后逐渐下降。
❖ 12岁以下儿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约低15 %左右,男孩和女孩无明显差别。
蛋白病。 4.血清铁(SI)降低、铁蛋白(SF)正常或增高:多数为慢
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贫血,应根据临床情况作进上步检查。
有关铁指标的几个检验项目
1、血清铁SI:血清铁是指血清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三价铁。 铁离子在血清中不会游离存在,80%以上与转铁蛋白结合。 参考值:10~30umol/L。(560~1680ug/L) 均值20umol/L
正常细胞
性贫血
80-100 27-34
小细胞低色 素性贫血 <80 <26
320360
<320
急性失血、溶血,造 血功能低下,白血病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 血,珠蛋白生成障碍 性贫血
单纯小细 胞性贫血 <80 <26
大细胞性
贫血
>100 >34
320360
320360
感染、中毒,如慢性 炎症,尿毒症
巨糼细胞性贫血
❖ 男女红细胞数量在15~40岁期间差别明显,主要是 雄激素睾酮的原因。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
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生成减少,DNA合成正常。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 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生成正常,DNA合成减少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正常细胞 12 RBC 4.43 4.38 Hb 124 127 MCV 90.3 90.9 MCH 28 29 MCHC 310 319 RDW 0.13 0.119 HCT 0.4 0.398
贫血形态学类型确定后的进一步检验项目
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首选铁代谢的检验项目,如铁蛋 白(SF),血清铁(SI),骨髓铁染色等。
1.铁缺乏:多为缺铁性贫血,应结合临床资料找病因。 2.高铁血症:应再做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髓铁染色,如发现
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有助于铁粒幼细胞贫血的诊断。 3.正常或增多:可见于血红蛋白病,如地贫、不稳定性血红
2、血清铁蛋白:铁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是变性聚合 的铁蛋白)的形式贮存在骨髓、肝、脾等多种组织和细胞中, 以及血浆中。多种组织细胞均可合成铁蛋白,包括炎症时的 组织细胞、癌细胞。肝可处理铁蛋白,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 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铁缺乏和铁利用障碍 缺铁贫、铁粒幼贫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巨幼贫
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膜异常 红细胞 内在缺陷 红细胞酶异常
血红蛋白异常
免疫溶血因素 红细胞 外在异常 理化感染等因素
其他
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口形 红细胞增多症,PNH
红细胞G-6-PD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 地贫、异常Hb病、 不稳定Hb病 自身免疫性,药物诱发, 血型不合输血
微血管病性溶贫,物理、化 学、生物因素致溶贫
脾功能亢进
贫血的诊断过程
一、询问病史: 饮食习惯,药物史,有害毒物接触史,出血史,慢性疾
病,输血史,地区流行病史等。
二、详细的体格检查: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粘膜是否苍白,有无
紫癜、黄疸等。
三、根据血常规结果,确定贫血的形态学类型,确定进一步 检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