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简介
背光模组结构及材料简介通用课件

导光板采用光学级PMMA或PC 材料,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具有 高透光率和均匀的光线扩散能力
。
导光板的结构设计对背光模组的 出光质量和效率有很大影响。
反射板结构
反射板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将散射和折射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从而 提高出光效果。
反射板一般采用白色PET或PC材料,表面涂有反射涂层,具有高反射率和良好的耐 候性。
详细描述
散射板的主要材料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PC(聚碳酸酯),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 和散射性能。此外,这些材料还具有较高的抗冲击性能和加工性能,能够保证散射板的稳定性和耐用 性。
增亮膜材料
总结词
增亮膜能够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和 视角范围,从而提高显示器的整体性能 。
VS
详细描述
增亮膜的主要材料是光学级聚酯薄膜,经 过特殊处理后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和折射率 。此外,增亮膜材料还能够有效地减小光 线的衰减和散射,从而提高背光模组的亮 度和视角范围。
重量
背光模组的重量决定了显示器的便携性和稳定性。轻量的背光模组能够减轻携带负担,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显示器 的抗震性能。
05
背光模组的制造工艺
导光板的制造工艺
导光板是背光模组的核心元件,其制造工艺通常采用精密注 塑成型技术,将光学级塑料射入模具中,通过加热和压力成 型,再经过冷却和脱模,得到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
04
背光模组的性能特点
亮度与对比度
亮度
背光模组的亮度决定了显示器在 明亮环境下的可视性。高亮度能 够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但同时 也会增加能耗。
对比度
对比度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和细 节表现,高对比度能够提供更丰 富的色彩和更深的黑色表现。
背光模组资料简介

背光模组一、背光模组简介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为液晶显示器面板(LCD panel)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之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LCD面板现已广泛应用于监视器、笔记型电脑、數位相机及投影机等具成长潜力之电子产品,因此带动背光模组及其相关零组件的需求持续成长,在面板低价化的刺激下,又以笔记型电脑及LCD监视器等大尺寸用面板需求最大,为背光模组需求成长的主要动力來源,也是背光模组为LCD 面板第二大关键零组件.背光模组为LCD 面板第二大关键零组件二、背光模组類别:一般而言,背光模组可分为前光式(Front light )与背光式(Back light)兩种,而背光式可依其规模的要求,以灯管的位置做分類,发展出下列三大结构:(1) 侧光式(Edge lighting)结构:发光源为摆在侧边之单支光源,导光板采射出成型无印刷式设计,一般常用于18吋以下中小尺寸的背光模组,其侧边入射的光源设计,拥有轻量、薄型、窄框化、低耗电的特色,亦为手机、个人數位助理(PDA) 、笔记型电脑的光源,目前亦有大尺寸背光模组采用侧光式结构。
(2) 直下型(Bottom lighting)结构:超大尺寸的背光模组,侧光式结构已经无法在重量、消费电力及亮度上占有优势,因此不含导光板且光源放置于正下方的直下型结构便被发展出來。
光源由自发性光源(例如灯管、发光二极体等)射出藉由反射板反射后,向上经扩散板均匀分散后于正面射出,因安置空间变大,灯管可依TFT面板大小使用2至多之灯管,但同时也增加了模组的厚度、重量、耗电量、其优点为高辉度、良好的出光视角、光利用效率高、结构简易化等,因而适用于对可携性及空间要求较不挑剔的LCD monitor与LCD TV ,其高消费电力(使用冷阴极管),均一性不佳及造成LCD发热等问题仍需要求改善。
(3) 中空型结构:随着影像要求的尺吋增加,LCD也朝更大尺寸的方向发展,现在这類超大型的LCD被拿來当作监视器及璧挂式电视,不仅要求大画面、高亮度及轻量化,在电器上亦要求高功率下的低热效应,近年來发展的中空型结构的背光模组,使用热阴极管作为发光源。
液晶背光模组结构介绍

液晶背光模组结构介绍一、背光源结构液晶背光模组的背光源通常采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者LED灯管。
冷阴极荧光灯由玻璃管、电极、荧光粉和汞蒸汽组成,其内部通过电流激发荧光粉透过玻璃管产生可见光。
LED灯管由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组成,通过电流驱动LED发光,发出光线。
LED灯管比CCFL更节能、寿命更长,并且能够更准确地控制亮度。
二、光导板结构光导板通常由透明塑料或玻璃制成,其内部有特殊的纹理或反射层,用于引导背光源发出的光线,使光线均匀地照射到液晶面板上。
光导板还可以增强光线的亮度和均匀性,提高整个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三、扩散片结构扩散片位于光导板和液晶面板之间,扩散片的主要作用是将从光导板射出的光线分散,使其能够在整个液晶面板上均匀地照射。
扩散片通常由光学级塑料或玻璃制成,可以通过厚度、反射层和纳米级微结构等设计,调节和控制光线散射的效果。
四、液晶面板结构液晶面板是液晶背光模组的核心部件,其内部由液晶材料、导电层和滤光器等组成。
液晶材料位于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之间,玻璃基板上覆盖着导电层和滤光器。
液晶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得其能够根据电压的变化改变光线的透射性质。
导电层用来施加电场,控制液晶的取向,从而控制光线的透过和阻挡。
滤光器用来调节透射光的颜色,使得显示器能够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五、背光模组电路液晶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模组电路,用于控制和调节背光源的亮度。
背光模组电路通常由控制芯片、电源模块和驱动电路组成,能够根据输入的信号调整背光源的亮度。
背光模组电路还可以通过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调节背光的亮度和灰度,从而提高显示器的显示质量。
总结:液晶背光模组的结构包括背光源、光导板、扩散片、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电路。
背光源提供背光照明,光导板用于引导和提高背光的亮度和均匀性,扩散片用于散射光线,使其均匀地照射到液晶面板上,液晶面板通过控制液晶的透光性和颜色,实现图像和文字的显示。
背光模组电路用于控制和调节背光源的亮度,提高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背光模组的构造原理及应用

背光模组的构造原理及应用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LCD)中的光源装置,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均匀的背景光亮度,以使LCD显示更加清晰和易读。
背光模组的构造原理与应用十分重要,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光模组的构造原理1. 光源:背光模组的核心部件是光源,常见的光源有冷阴极灯(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和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
CCFL是一种成熟的背光技术,其由外界电压激发汞蒸气发出紫外线,再经过荧光粉的转换,发出可见光。
而LED背光模组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直接电流驱动,使LED产生可见光。
LED背光模组在节能、环保、厚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逐渐取代了CCFL背光模组。
2. 光导板:背光模组的光源辐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均匀的,为了达到均匀的背光效果,需要光导板来进行光线的引导和分布。
光导板一般由有机玻璃或聚碳酸酯等材料制成,表面通常带有微结构(如棱镜、凹凸等),以增加光线的散射和扩散效果。
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导板的引导和折射,均匀地分布到整个LCD显示区域。
3. 反射板:反射板位于光导板的底部,其主要作用是将光线从导光板底部反射回到导光板中,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反射板常使用高反射率的材料制成,如铝板或白色增白剂等。
4. 均光膜:均光膜一般位于反射板和液晶面板之间,用于进一步均匀光线。
均光膜通常由多层高透明度材料叠加而成,其表面也经过微结构处理,以增加光线的散射和扩散效果。
5. 目前,除了LED背光模组外,还有一种新型的背光模组技术,即直下式背光模组(BLU,Bottom Light Unit)。
直下式背光模组通过将光源直接放置在液晶显示器的底部,而不是侧面,以提供更加均匀的背光效果。
这种背光模组在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
背光模组

背光模组背光模组是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屏的关键组件,它为显示屏提供了背光照明,使得图像能够在暗环境下清晰可见。
背光模组在广泛的应用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电视、计算机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中。
背光模组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不断推动着显示技术的革新与提升。
背光模组的原理是利用光源照射到液晶屏后面,通过液晶屏的控制,调节光的透过程度,从而实现显示效果。
它通常由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组成,被均匀地分布在显示屏背面,以提供均匀的照明。
背光模组的设计和制造需要考虑光线的分布均匀性、显示屏的大小与厚度、功耗以及可靠性等因素。
背光模组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直下式背光模组和边缘式背光模组。
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LED放置在液晶屏的后面,并通过反射板将光线反射到前面的液晶屏上。
这种模组可以提供较高的亮度和对比度,适用于大尺寸显示屏。
边缘式背光模组则是将LED安装在显示屏的边缘,通过导光板将光线导向全屏。
这种模组适用于较薄的显示屏,如手机和平板电脑。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背光模组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LED背光模组取代了传统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背光模组,成为主流。
LED背光模组具有高效节能、长寿命、亮度均匀等优点,成为显示屏行业的首选。
此外,LED背光模组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亮度和颜色,实现更好的图像品质。
背光模组的发展也带动了显示屏技术的进步。
随着液晶屏技术的不断创新,显示屏的分辨率、色彩表现力和视角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同时,背光模组的照明效果也得到了改善,使得显示屏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呈现出更加鲜艳、清晰的图像。
除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外,背光模组还在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医疗设备中,高清的显示屏可以提供医生和患者更准确的图像信息,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在工业控制领域,背光模组可以用于操作面板和仪表盘的显示。
在交通运输领域,背光模组可以用于车载显示屏,提供导航、娱乐和安全警示等功能。
背光模组的介绍

背光模组的介绍1.什么是背光模组?是用来干什么的?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为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LCD面板底面加上一个发光源,方能达到饱满的色彩显示效果,背光模组之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平面光源,使LCD能正常显示影像。
目前,背光模组的主要产品种类有:发光二极管(LED)、卤钨灯、电致发光(ELD)、冷阴极荧光灯(CCFL)、阴极发射灯(CLL)、和金属卤化物灯等。
其中工艺成熟、性能稳定,在彩色液晶显示器(TFT-LCD)上普遍使用的背光源是冷阴极荧光灯(CCFL);在面积较小的LCD上普遍使用的是LED背光源,尤其以发光均匀、高效的侧背光为主,LED背光源主要的应用范围:如手机、PDA、游戏机、家用电器、仪表、仪器、数码产品、汽车应用部件等产品的LCD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
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2.LCD或LCM背光模组到底是什么?LCD 液晶显示器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简称,LCD 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当中放置液态的晶体,两片玻璃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透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杆状水晶分子改变方向,将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LCM液晶显示模块是一种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集成电路、PCB线路板、背光源、结构件装配在一起的组件.英文名称叫“LCD Module”,简称“LCM”,中文一般称为“液晶显示模块”。
实际上它是一种商品化的部件.根据我国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只有不可拆分的一体化部件才称为“模块”,可拆分的叫作“组件”。
所以规范的叫法应称为“液晶显示组件”。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都已习惯称其为“模块”。
即可以得出lcd和lcm的区别,那么lcd和lcm有什么不同:lcd是显示屏,lcm是包含了lcd在内以及控制lcd显示方式、内容的芯片、线路板等各种器件的集合。
背光模组简介41331

13-0840013,13-0840016
台光:
13-0650033
蓝普斯:
帝光主要灯管供应商 劲森:
湖北宜昌
技术处机构工程
26
高低压导线
整个B/L模组中高压导线比较短,呈红色 低压导线比较长,呈白色
高压导线耐压值一般为3KV AC 低压导线耐压值一般为300V AC
低压导线符合UL3443标准 低压导线符合UL3633标准
材料的燃烧级。半导体行业适用的级别为"V"系列纵向燃烧测试,要求 材料可在指定时间内自动灭火。
耐燃性的标准有: (UL-94 HB) (UL-94 V0,V1,V2) (UL-94 5VA,5VB) (UL-94 VTM-0,1,2) (UL-94 HBF,HF-1,2)
技术处机构工程
28
领导
◆LED发光原理及特点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即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半导固体发光器件。它是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
2:LED背面光源的使用寿命比EL长(超过5000小时),且使用直流电压,通常应用于小型的
单色显示器,比如锋窝电话、遥控器、微波炉、立体声音频设备等。但是,其亮度也不足以 为大型透射式显示器提供背面光源。
3:电致发光(EL)背光源体薄量轻,提供的光线均匀一致。它的功耗很低,要求的工作电压 为80~100V AC,提供工作电压的逆变器可把5/12/24V DC的输入变换为交流输出。
技术处机构工程
22
直管 L型 U型管 O型(环型 ) M管 N型 蝶型管
灯管类型
技术处机构工程
23
灯管实物
技术处机构工程
24
CCFL制造流程
背光模组简介课件

在选择背光模组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权衡,如对亮度和均匀性的要求、 成本和能耗等因素都需要考虑。同时,还需要注意背光模组的品质和寿命,选 择可靠的品牌和型号。
05
背光模组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 望
技术创新与升级
背光模组的LED技术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直下式LED背光发展到侧光式LED背光, 再到最新的Mini LED背光,实现了更高的亮度、更广的色域和更高的对比度。
背光模组简介课件
目 录
• 背光模组概述 • 背光模组的分类 • 背光模组的性能指标 • 背光模组的优缺点 • 背光模组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contents
01
背光模组概述
定义与作用
定义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的关键组 件之一,负责提供光源,使液晶 显示屏能够正常显示图像。
作用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屏提供均匀、 稳定的照明,确保屏幕各个区域 都能清晰地显示内容,提升视觉 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程度。
寿命与稳定性越高的背光模组, 其可靠性和耐久性越好。
04
背光模组的优缺点
优点
高亮度
背光模组能够提供高亮 度的光线,使得显示屏 幕在各种光线条件下都
能清晰可见。
均匀性
轻薄
背光模组的亮度分布均 匀,可以提供更好的视
觉效果。
背光模组的体积小、重 量轻,便于携带和安装。
长寿命
背光模组的寿命长,减 少了更换的频率和维护
显示器中仍有应用。
RGB LED背光模组
总结词
RGB LED背光模组是一种新型的背光模 组类型,具有色彩还原度高、色域广等 优点,但成本较高。
VS
详细描述
RGB LED背光模组主要由红、绿、蓝三 色LED灯珠、导光板、反射片、散射片、 支架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红、绿、 蓝三色LED灯珠混合发出光线,经过 LED背光模组具有高亮度、 高色域、低能耗等优点,因此在高端液晶 显示器中得到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光模組簡介壹、前言背光模組(Back light module)為液晶顯示器面板(LCD panel)的關鍵零組件之一,由於液晶本身不發光,背光模組之功能即在於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佈均勻的光源,使其能正常顯示影像。
LCD面板現已廣泛應用於監視器、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及投影機等具成長潛力之電子產品,因此帶動背光模組及其相關零組件的需求持續成長,在面板低價化的刺激下,又以筆記型電腦及LCD監視器等大尺寸用面板需求最大,為背光模組需求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全球大型LCD背光模組產值將較2002年成長23%,達26.19億美元,且逐年增加,到2006年產值將達到37.26億美元。
在國內LCD面板廠商積極擴產下,國內內需市場持續擴大,由於國內廠商生產的背光模組已與國際大廠的製造水準相當,加上在量產規模及就地供應上之優勢,國內背光模組自給率將可再往上提升。
貳、背光模組簡介 :一、背光模組為LCD 面板第二大關鍵零組件LCD面板主要係由彩色濾光片、背光模組、驅動I C、補償膜及偏光板、玻璃基板、I T O膜、配向膜、控制電路等零組件所組成,由於液晶面板本身不具發光特性,必須藉助背光模組來達到顯示的功能,LCD面板製造商在產生玻璃面板之後,須先結合彩色濾光片,兩者封合後灌入液晶,再與背光模組、驅動I C、控制電路板等組件,組合成LCD模組出售給下游的筆記型電腦或LCD監視器製造商。
由於背光模組為僅次於彩色濾光片之LCD面板第二大關鍵零組件, 為因應國內面板廠商對關鍵零組件的大量需求及尋求降低成本要求下,如瑞儀、中強、輔祥、科穚等廠商紛紛投入, 致在LCD上、下游產業之中, 背光模組現已成為本土化速度最快的一項零組件。
二、背光模組亦即顯示器光源提供者背光模組其主要由光源(包括冷陰極螢光管(CCFL))、熱陰極螢光管、發光二極體(LED)等)、燈罩、反射板(Reflector)、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擴散片(Diffusion sheet 1-2片)、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1-2片)及外框等組件組裝而成,其中光學膜片與導光板為最主要之技術和成本所在。
液晶顯示器由於其厚度薄、質量輕且攜帶方便,且相較於目前得CRT更有低輻射的優點,近年來需求快速的增加,己能在顯示器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隨著液晶顯示器製造技術的提昇,在大尺寸及低價格的趨勢下,背光模組在考量輕量化、薄型化、低耗電、高亮度及降低成本的市場要求,為保持在未來市場的競爭力,開發與設計新型的背光模組及射出成型的新製作技術,是努力的方向及重要課題。
三、背光模組類別 :一般而言,背光模組可分為前光式(Front light )與背光式(Back light)兩種,而背光式可依其規模的要求,以燈管的位置做分類,發展出下列三大結構:(1)側光式(Edge lighting)結構:發光源為擺在側邊之單支光源,導光板採射出成型無印刷式設計,一般常用於18吋以下中小尺寸的背光模組,其側邊入射的光源設計,擁有輕量、薄型、窄框化、低耗電的特色,亦為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 、筆記型電腦的光源,目前亦有大尺寸背光模組採用側光式結構。
(2)直下型(Bottom lighting)結構:超大尺寸的背光模組,側光式結構已經無法在重量、消費電力及亮度上佔有優勢,因此不含導光板且光源放置於正下方的直下型結構便被發展出來。
光源由自發性光源(例如燈管、發光二極體等)射出藉由反射板反射後,向上經擴散板均勻分散後於正面射出,因安置空間變大,燈管可依TFT面板大小使用2至多之燈管,但同時也增加了模組的厚度、重量、耗電量、其優點為高輝度、良好的出光視角、光利用效率高、結構簡易化等,因而適用於對可攜性及空間要求較不挑剔的LCD monitor與LCD TV ,其高消費電力(使用冷陰極管),均一性不佳及造成LCD 發熱等問題仍需要求改善。
圖一 背光模組的兩種結構(3)中空型結構:隨著影像要求的尺吋增加,LCD也朝更大尺寸的方向發展,現在這類超大型的LCD被拿來當作監視器及璧掛式電視,不僅要求大畫面、高亮度及輕量化,在電器上亦要求高功率下的低熱效應,近年來發展的中空型結構的背光模組,使用熱陰極管作為發光源。
此結構以空氣作為光源傳遞的媒介,光源向下被稜鏡片與反射板對方向調整及反射後,一部分向上穿過導光板並出射於表面,另一部分因全反射再度進入中空腔直到經折反射作用後穿過導光板出射,而向上的光源或直接進入導光板出射,或經一連串哲反射作用再出射:導光板的形狀為楔型結構,目的在求均一化的效果。
參、背光模組關鍵之光學零組件介紹 :背光模組主要係提供液晶面板一均勻、高亮度的光源,基本原理係將常用的點或線型光源,透過簡潔有效光機構轉化成高亮度且均一輝度的面光源產品。
一般結構為利用冷陰極管的線型光源經反射罩進入導光板,轉化線光源分佈成均勻的面光源,再經擴散片的均光作用與稜鏡片的集光作用以提高光源的亮度與均齊度。
在此我們就背光模組的幾個基本構成組件做些介紹。
圖二為背光模組的結構。
圖二 背光模組之結構(一) 、發光源(Light source)須具備亮度高及壽命常等特色,目前有冷陰極螢光管(CCFL: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熱陰極螢光管、發光二極體(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及電激發光片(EL)等,其中冷陰極燈管具有高輝度、高效率、壽命長、高演色性等特性,加上圓柱狀外形因此很容易與光反射元件組合成薄板狀照明裝置,故目前以冷陰極螢光管為主流,但一般相信未來將以白光發光二極體為應用趨勢。
(二)、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應用於側光型背光模組,是影響光效率的重要元件,用射出成型的方法將丙烯壓製程表面光滑的楔形板塊,然後用具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材料,在導光板底面用網版印刷印上圓形或方形的擴散點。
導光板主要功能在於導引光線方向,以提高面板光輝度及控制亮度均勻。
冷陰極管位於導光板厚側的端面,冷陰極管所發的光以端面照光的方式進入導光板,大部分的光利用全反射往薄的一端傳導,當光線在底面碰到微結構正面射出,利用疏密、大小不同的微結構圖案設計可使導光板面均勻發光。
在外型上又區分為:1. 楔型板. 2.平板。
一般筆記型電腦因考慮空間關係均採用楔型板,而LCD Monitor與LCD TV則採用平板為主。
(三)、反射板(Reflector)一般側光式背光模組的反射板放置於導光板底部,將自底面漏出的光反射回導光板中,防止光源外漏,以增加光的使用效率:而直下式背光模組則是置於燈箱底部表面或黏貼於其上,將經擴散板反射之光束由燈箱底部再次反射回擴散板以被利用。
(四) 、擴散板(Diffuser)擴散板、擴散片之功能為提供液晶顯示器一個均勻的面光源 ,一般傳統的擴散膜主要是在擴散膜基材中,加入一顆顆的化學顆粒,作為散射粒子,而現有之擴散板其微粒子分散在樹指層之間,所以光線在經過擴散層時會不斷的再兩個折射率相異的介質中穿過,在此同時光線就會發生許多折射、反射與散射的現象,如此便造成了光學擴散的效果。
或是使用全像技術,經由曝光顯影等化學程序將毛玻璃的相位分部紀錄下來粗化擴散膜基材表面,以散射模糊導光板上的墨點或線條。
但在如此的光路架構下,由於材料本身及化學顆粒的性質,將會造成無可避免的吸光而且其對光的散射式散亂的,對於一固定距離的觀測者來說,將會有部分的光強被浪費,而造成光源無法有效的利用。
再加上他的化學製程較費時,所需的生產成本相對也較高。
(五)、增亮膜(BEF稜鏡片):光自擴散板射出後其光的指向性較差,因此必須利用稜鏡片來修正光的方向,其原理藉由光的折射與反射來達到凝聚光線、提高正面輝度的目的,以增加光線自擴散板射出後的使用效益,使能整體的背光模組的揮度提高60%-100%以上。
主要以多元酯(polyester)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為材料,其表面結構一般為為稜形柱體或半圓柱體。
目前跨國公司3M為全球獨家供應商,擁有多項相關專利,通常一部背光模組會使用兩片增亮膜,彼此方向垂直,將光集中增加輝度。
如圖三。
圖三 稜鏡片於LCD面板之結構圖(六) 、偏光轉換膜(P-S Converter) :因在現有LCD液晶面板設計中,對光源模組給予過濾掉S-ray平行光,允許P-ray光源通過,並利用這單一的偏極態光來驅動或照明LCD液晶面板,產生所要的功能。
所以會在光線進入液晶面板前會先經過一偏光板,此一偏光板會有吸收掉某一偏光方向的能量,而冷陰極管所產生的光為非偏極化光,在通過第一片偏光版時,有一半以上的光能量會被吸收掉,使得光的使用效率非常差。
為解決這個問題須採用偏光轉換技術,以提高背光模組中一必要的關鍵元件,它的功用是使光源做偏極態轉換。
其方法是利用反射偏光板將可通過與不可通過LCD偏光板的光分離,然後利用反射板將反射回來的光轉換成可用的偏光,達到亮度提高的目的。
一般偏光轉換技術是藉由特殊的光學塗佈以及結構特殊的排列方式構成光分離板,將出射分離成P偏光及S偏光,S偏光經反射後又成為P偏光,即可通過LCD 的偏光板;也有利用一片膽固醇型液晶片跟1/4波片構成偏光反射板,將導光板的出射光分離成左旋及右旋圓偏光,左旋圓偏光通過1/4波片後成為直線偏光,可直接通過LCD的第一面偏光板,而右旋圓偏光經反射板反射後,亦成為可用的左旋偏光而被利用。
利用偏光轉換的技術來提高LCD的亮度,跟使用稜鏡片的方法比起來,除了正面亮度得到提升之外,大視角方向的亮度亦同時得到提升,此為偏光轉換技術的另一優點。
肆、背光模組之主要零組件及成本組合背光模組為LCD 顯示器的關鍵零組件,主要由稜鏡片、導光板、光源(包括冷陰極管、發光二極體等)、擴散膜、反射膜及外框架等零件組裝而成。
其中發光源須具備高亮度及壽命長等特色,大尺寸背光模組一般以冷陰極管當背光源,由於具備管徑細、壽命長、發光效率高等優點,為大尺寸背光模組最適合光源,而小尺寸面板則採用LED 作為光源,目前以冷陰極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為主流;導光板則用以導引光線方向,主要作用在提高面板輝度及控制均勻度;擴散膜是將來自導光板的光線擴散;稜鏡片則是將擴散後的光線加以折射向面板,以提升背光板亮度。
在背光模組的零組件當中,稜鏡片、導光板及冷陰極管為其最關鍵的三種零組件,合計約佔背光模組總成本之63%(圖四)。
目前國內背光模組之關鍵零組件多由日本等地進口,部份國內廠商導光板可自給自足,但是稜鏡片和冷陰極管,卻因受限於材料供應商的產能,偶有缺貨的現象發生,其中稜鏡片更由3M 供應達八成。
原材料即約佔背光模組九成之成本,不過相對較為不利的是主要關鍵材料來源均掌握在日、美少數廠商的手上,背光模組廠商在材料的掌控及議價能力上相對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