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全文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 营阴郁滞
→ 肺失宣降
→ 入里化热
─外感,内伤。外感病的一大类的治法和代表性方剂。所以这是一个大章,很重要的。解表剂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辛温解表,适合于外感风寒证为主的。第二类






《伤寒论》

,学习麻黄汤典型性意义有两个。
“伤寒正局”。古人说它“伤寒正局”,“伤寒”是外感风寒,提到“伤寒”是指的风寒中间重于寒,侧重于寒邪。“正局”两个字,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典型。那
“正局”,就是最标准的。你知常才能达变,你掌握了最标准的,以它
“伤寒正局”的含义。

《中基》、《中诊》里边的这个,《中医诊断学》,诊是诊,断是辨证。跟辨证捕捉病
,当然也不是一种模型,有几种模型。我们后面讲到具体方,有的先从药开始,有的先从病机分析开始,



外感风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 卫阳被遏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脉浮 营卫郁滞 → 头身疼动、脉紧
肺气不宣 → 咳喘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那你看卫阳,在寒邪作用下,寒性收引凝滞,使得卫阳被遏,被郁遏,那卫气温煦体表能力减弱了,就会恶寒,由于是寒邪,

“寒主痛”。头身疼动。由于营阴郁滞,脉倒反应紧

─麻黄汤,它的证。麻黄汤证的具


《伤寒论》说,“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这是伤寒的定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呕逆,胃气上逆。有时候学生说,为什么胃气上逆,这是肺为主啊?胃和肺经络相连,手太阴肺经,它出于肺,首先环循胃口下络大肠,对吧?肺和大肠相表里,中间有






麻黄 (1)发散风寒(2)宣肺平喘
桂枝 (1)解肌发表(2)温经止痛
杏仁 降利肺气
甘草 调和诸药,缓核峻烈

“宣”力量也有,较小。历来认为降为主。五版教材认为它还能散风寒,而且是以散风寒为主。历代医家也有这样讨论,比如说,《黄氏医书八种》。



,大家对这方面比较了解,就不多分析了。











14 讲 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70年代,有一次到东北去,我体会很深。因为近年来很少,虽然去哈尔滨、沈
度,我想我过去北京那段时间呆得时间长,过去出生在江苏,一听是零下42度,非常害怕,下了火车,进入候车室,那里边热气腾腾,眼睛上都蒙上一层蒸气了。擦一擦,再一看,
42度,里面再热热不到哪去,



















(肺)气止咳,同时它偏凉性润,也可以

防止温燥

《伤寒论》一类方

《伤寒论》排第一个就是桂枝汤。从典型性意义上来看,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祛邪调正相结合治法的典型代表。前面麻黄汤是祛邪为主的。桂枝汤是祛邪调正相结合的,治疗

典型性意义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基础方。通过桂枝汤的学习,可以体会调和阴阳,调和营卫的一些治法,和配伍的一些基本结构。



卫阳浮强 → 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营阴泄弱 → 汗出、脉缓
→ 鼻鸣、干呕
《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寒性是一种伤阳气,寒性是收引凝滞特点;风邪呢,风性疏泄,风邪

“阴在内,是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同时说的什么?“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那个强,是不是阳强大?不是。就是一种浮散、浮亢、消耗。所以在风性疏泄下,卫阳之气也
《中医诊断学》里讨论了。《方剂学》要以这个主治。以《中医诊断学》知识为基础,“有风则恶为恶风,无风则恶为恶寒”。门窗紧闭还在怕冷,还在发抖,那是恶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气血逆乱”。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头痛。邪正相争,毕竟在体表,可以脉浮,所以卫阳浮强,这个病

“汗为心之液”。由于出汗,造成了营阴的外泄,那这个出汗的原因有两方面,因为卫阳不能
.第二个趋势,营阴还在,由于体表营卫失去平衡协调,

“太阳中风,阳浮(卫阳浮强)而阴弱(营阴泄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
”这一段是完整描述了桂枝汤证的病理过程。所以如果说这个证候名称的概括,我们把它叫外感风寒表虚证,而外感风寒表虚是它病机的本质。
这是它主证的证候特点。




“阳在外,阴之使”,要固




桂枝 1. 散风邪(风寒以风为主,也能散寒)
助卫阳
白芍 1. 益营阴
歛汗出
生姜 助君药散邪,兼和胃止呕
益气补中,健脾生津
甘草 1. 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胃2. 调和诸药





“辛甘化阳”,芍药、大枣、甘草这个系列,





这是桂枝、芍药配伍


《伤寒论》上有个桂枝甘草汤,有温通心阳的作用。桂

《伤寒论》有个芍药甘草汤。能治疗脚孪急,吃了以后其脚即伸。柔肝、舒筋、缓急,又能止痛。这又成为后世常用

《伤寒论》贡献来说,不但
芍药用于止痛的方里,都是芍药、甘草相配的。从机理来说,源于芍药甘草汤。那和桂枝汤里边芍

芍药是等量的,桂枝、芍药等量是要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基本结构。如果说量变了,在《伤寒论》里来看,芍药量变了,
桂芍等量

。所以在桂枝汤学习当中,它的用量比例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否则桂枝汤开
15克,芍药一开开10克,这个方你说是桂枝汤,它已经不标准了,不是桂枝汤了。《伤寒论》上叫什么呢?叫桂枝加桂汤。你多一份了,如果芍药量大,


病汗 药汗
温度 有凉意(一出感觉身上发凉) 带温的
部位 局部(有的额头出一点,有的背上出一点) 遍身漐漐
病人的感受 黏滞不舒 不会有黏滞不舒服(出了药汗,神清气爽)

,《金匮发微》,还有《经方实验录》,他提出来病汗和药汗。它从温度、部位和病人的感受上,区别病汗、药汗,作为温度来说,病汗出来有凉意,一出感觉身上发凉,而且病人感
。有的额头出一点,有的背上出一点,局部的、粘腻的,这种病汗。药汗不同,药汗带有温的意思。没有那种一出汗以后,身上很冷。同时它不
,这个分析,对临床很有启发。当然《伤寒发微》,《金匮发微》很有学术价值的,曹颖甫先生完全是个临床家,也是个理论家。应该说在民国期间很重要的大家。
,《金匮要略》对经方运用很多的,新的体现,这相当不错。曹颖甫先生先生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到日本去,我跟日本人都讲到

15讲 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是营卫不和也。”卫气不和。“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段话,仲景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
”《伤寒》这一段,它是讲的病人脏无他病,前面我们讲了一条是时发热自汗出。这个发热都不发热,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麻黄汤 桂枝汤
病机 外感风寒表实
外邪侵犯人体(侧重点) 外感风寒表虚, 既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犯体表引起的体表的正 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

临床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
功用 祛邪为主 祛邪调正并进
用药 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力量 很强 桂芍相配,既散邪(发散风邪)又调正(调和营卫)




风寒,还是风寒范围,但是作为寒来说,并不重,以中风,风邪为主。如果寒重如何,既然有表虚,如果体质虚很明显,怎么样?他这个兼证主要反应在自汗,







《伤寒论》上提到的生冷、黏腻,肉、面、五辛、臭恶这类,总不外乎一种带刺激性的,生冷伤脾胃,或者黏滞秽恶,秽浊
“密切观察,适度而止”。这点现在也是要注意的。不是你病人抓了几付,全吃完。严格讲,一付一付吃,要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1 桂枝加葛根汤






“阳气者,静

则神藏,躁则消亡。”“精则养神,柔则养精”。阳气被风寒、风邪损伤,作为卫阳,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此事难知》

“此事
”。王好古是张元素的学生,也是再传学生。王好古注清楚,这是张元素方。里面记录了一些张元素的观点,谈的用法。过去都是称张元素叫易老,易水学派的祖师爷。所以从出处







外感风寒表实证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风寒挟湿证 → 肢体酸楚疼痛
里有蕴热 → 口苦微渴,脉浮,苔白或微黄





君 羌活 发散风寒湿邪,止痛
臣 防风 风中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朮 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
佐1 细辛 祛风散寒,宣痺止痛 白芷
川芎
佐2 生地 轻泄里热
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黄芩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神农本草经》也是东汉,拿《神农本草经》一看,羌活、独活不分的。
《伤寒论》《金匮要略》一次都没用。我们经常是
5次。你比比桂枝用了70多次,323个方里用了70多次,比例大不大?他用麻黄的十多个方,用防风五个方,而全部在《金匮要略》。《伤寒论》没有。
《金匮要略》内伤杂病,有的说古典内科学,



,这三味药除湿作用不是很强,发散风寒,特别在止痛上非常突出。所以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宣痹止痛就是说你风寒之邪阻滞了,风寒湿邪阻滞了,不通



16讲 九味羌活汤(2) 香苏散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这不是头身酸楚疼
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那后面我们还分析一下,这种分经论治,这张方里的具体结构体现。但是从这两个配伍特




.那些例子当中多数在这个方里就
.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朮,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而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这是在宋、金,这个时代,在北










,因为寒很突出。可能跟这有一定关系。但是怎么样有这种历史资料呢?怎么样用旁证或直接证据来说明这一问题呢?不容易。开始引我来解决这个
70%都是羌

,那篇很多同学
,曹植也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小儿子。有谈到了这场灾难性的流行病。而这场流行病是怎么产生?当时只知道东罗马帝国,跟我们汉代是
“细菌与人类的战争”。我们

,也和他和他同时代前后那个
265
600左右,三四百年。到了盛唐,那就五百多年了。所以大致的气候,四五百年的变化。有一种规律性变化,开始暖和湿润了。所以开始的时候,这个
900多年开始,又过了三百年左右,人口,经济各方面发展。虽然
“活血则便

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调气活血方结合以后,对于全面解决痢疾问题,确实是

《金匮要略》里面,大量的基础方流传出来,衍生成后世的很多时方。应该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各有各的适应,各有各的贡献。肯定哪个方面并不等于否定哪个方面。因为现






6到9克,用它有理气,疏散,疏理气机,理气。小
4到6克,很少。很多治内伤病方子里头如果配这个呢,它能够解郁,能够带一点疏通气血,解郁作用,并不有很大的理气作用。当然我们后来一般用这个,苏

。有的很强调芳化。有的强调肺为水之上源,开宣肺气。有的燥湿可以运脾,提法很多。虽然三焦之所以有三焦的特点。上焦开宣。中焦两种方法,或者苦燥,






方剂学 17讲



还有命名按照方剂的功用,或者说体现的治法。或者是一些治法功用和这个主证结合。譬如通脉







上,至于《伤寒论》原文当中或然证出现的一些加减方法,都是饮动不居,水饮泛滥所造成的。而这类水饮泛滥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方义分析)
:外寒里饮证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里饮
麻黄发散风寒 臣 干姜温肺化饮
/宣肺平喘化饮 细辛/助君药散寒
白芍:和营养血,制约麻桂,以防发汗太过 佐 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

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










化 寒 饮 的 常 用 组 合
甘草 五味子
温散 收敛





(恶寒发热,无汗),和寒饮(咳喘,痰多而稀)的最基本表现做为根据,加舌像、脉像。这是运用小青龙汤的辨证要点。












(小
),病人发作,经常外感咳嗽发作,就是小青龙汤加辛夷散,因为他们用科学中药,所谓科学中药就是说颗粒剂一类的,计算机一打,一开药方就出来了,病人冲着可以吃,那配好











180个,相比附方中





(《医学心悟》)

:风邪犯肺,肺气不宣证。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基础)方,学习止嗽散的意义有两点。
用它加加减减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外感咳嗽。程锺龄自己说治疗诸般咳嗽,但不能造成误解,是咳嗽就用。因此它的分类,现在把它归为一类了。过去很多教材归为一类,也归

它很重要反映了肺脏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特点,肺为娇脏,怎么样照顾到肺为娇脏针对性地用药,用药特点。
(1)外邪不明显。(2)外邪较明显,就是还有或者说都没有。较是由外邪引起的。外邪

解表不彻
表邪未尽 微有恶风发热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18讲



百部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
桔梗
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荆芥
疏风解表 理气化痰
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咳,又可调和诸药






“温


















辛凉解表


发病急,传变快。
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易伤津耗气。
多兼夹秽浊之气。




保卫气存津液。伤寒呢,温阳气化
。这都是温热病邪和寒邪的区别,作用的区别。它伤津液很快,伤津紧接着就耗气。这个又是温热病邪,寒邪区别的方面。风寒寒邪密切注意到什么呢?伤阳气,阳气不足,首先



(《温病条辨》)



太阴风温,太阴肺,风温初起,但热
。光发热不恶寒了,这个时候它提到这个了。这时候实际上是什么呢?说明表证,外感的风热或风温初起的那个温热病邪开始入里了,里热开始,早


风邪犯卫 发热、恶寒、头痛、也汗或无汗、脉浮数
咽痛
咳嗽
口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
,它这是强调传变很快。作为主要在表的阶段,还是透(解)表为主。结合清热解毒是清里了。





克。虽然银花、连翘用量比例较大,从比例上各一两。但是它总量用得不大。所以清热解毒力量并不太大。有清热解毒作用。


(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主证这是风热表证(病机),这两味辛而微温。毕竟是温,所以多数意见还是以银花、




(桔梗甘草汤)。



臣药1 臣药2 佐药 使药
连翘 荆芥 淡豆豉 薄荷 牛蒡子 桔梗 芦根 竹叶 甘草
19讲


它是辛凉解表方,中间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温之品,指的荆芥、淡豆豉,体现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这是配伍中的一种技巧。在后面将要学到的一些方剂里,还有很多去性取用这

整个方是以辛凉透表为主的,但是它配了清热解毒的药物,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伍,体现了整个方清疏兼顾,以疏为主。疏是疏表,解表。清是清里,包括清热解毒,它是














加天花粉
加马勃、玄参
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栀子
加杏仁
加藿香、郁金


(《温病条辨》)



风热轻证 身热不甚,脉浮数 邪伤肺络 咳嗽
口微渴
(1)这个风热犯肺的轻证。(2)它直接伤损到肺。风热犯肺,那是肺系病变,所以它肺卫证症状不突出,因为病邪比较轻,但是它影响到肺系(呼吸道)。所以总的病机

1)表热轻证,是比较轻的。因为邪较轻浅,但做为口鼻而入,伤及肺络,

络也是轻浅的意思,风热犯肺轻证,伤肺络。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咳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但咳,说的当然是绝对的,它只是咳,他把咳当作


(所以出现了肺气不宣,咳嗽为主,发热不重。)


桑叶、菊花
杏仁、桔梗
连翘、薄荷、芦根
甘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轻和平是针对它的辛凉的特点来的,辛凉这个属性大小来分的,也


用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

用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肺热甚者当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药轻
风寒咳嗽,不宜使用
不宜久煎
热盛阳明加母膏,加知母,石膏。这是常用的一个配伍方法。风寒咳嗽,不适宜。不宜




(往往因为肺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邪热壅肺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









麻黄石膏:相辅相成,相制相成(用量 1:2)
麻黄杏仁:宣降费气
石膏杏仁:清肃肺气
石膏甘草:甘寒生津
(就
),而麻黄又能宣肺,有表邪那透表,这是相辅相成。相制相成,麻黄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了。得到石膏也可以不会助热,石膏得到麻黄不会过份




20讲



三拗汤,但我们不能说它是三拗汤基础方加味,或麻杏石甘汤是麻黄汤的一种随证加减方,不能这样讲。因为两个方的主证变化了,侧重点变化了,君药变化



[音匀]伯(伤寒大家)















《金匮要略》

(六两),石膏(半斤),生姜,甘草,大枣







方 麻黄石膏用量比例 主要功效
2:1 麻黄主要是散邪(风寒)

宣肺力大,全方治风水为主
1:2 麻黄宣肺平喘,全方清热为主



(大纲里)把它定为三类方,二类方三类方,为什么呢?大家都觉得它至少应该是二类方,讨论教材会,但总受一个影响,就这个方里

阳明表证,这句话大家就很难说了。有的学方剂的同学,《伤寒》都还没学,就算学了《伤寒》的,这个表证太阳病,怎么出来阳明

证一样的阳明经热那么重,内热那么重。过渡,他把它称之为在阳明证当中的表证,以区别于阳明经证。
“《杀车捶法》加石膏一钱”,有的简称叫捶法,这是他一个篇章名称,但目前一般组成里,这方里的石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恶寒虽然在渐轻,发热在升,增盛,它仍然是由风寒外感开始的,所以这一部分描述的主要是在太阳的特

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这

都反映出阳明的经热,一部分阳明经热出现,结合前面身热增盛,热越来越高,相对寒




臣药 佐药 使药
柴胡 白芷 羌活 黄芩 石膏 桔梗 白芍 大枣 生姜 甘草
散半表之邪 眼眶、眉棱骨(阳明),散表
辛散解表(太阳) 清里热(少阳) 清里热(阳明) 宣肺利咽 敛阴养血 协助散邪 调和诸药











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所以放在辛凉解表剂里),全方寒热并用。羌活白芷这类偏温性的,石膏黄芩葛根这些偏凉性的。
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从方的原义,还是往外透邪为主。


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这个在临床上看,有一些眼眶痛、鼻干、耳聋这类可能,但是主要的是从它动态入里化热这个过














透疹解肌,升散透疹的一个很好的药。所以升麻葛根人们把它做为解肌,透疹常用,配了芍药这些,考虑到麻疹的特点,









外感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疼,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
气虚:舌淡苔白,脉浮按之无力。(多用于小儿、老人、病后,产后)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疼,无汗,这组基本上是典型的外感风寒挟湿,而且属于表实证的表现。这


...体质因素反应出来的气虚特点,以及一定的脾不运湿的问题。
益气解表。但侧重在发散风寒湿邪。

臣 佐1 佐2 佐3 佐,使
独活 川芎 柴胡 桔梗 枳壳 前胡 茯苓 人参 甘草 生姜 薄荷

(配伍)都比




(补元气),补法可以用来助正祛邪,这个提出来,它和“有外邪不用补法”并不矛盾,所以喻昌强调用人参三五七分,助正气鼓邪外出,不是在于补益元气。

21讲

独活 川芎 柴胡 桔梗 枳壳 前胡 茯苓 人参 甘草 生姜 薄荷
臣 佐1 佐2 佐3 佐、使
(喻昌)就把这个方治疗
逆流挽舟法,那这个逆流挽舟法后来大家也公认了这个名称,也就成为这个方治疗痢疾的一个专门所指。所以这个逆流挽舟法后来就没有用在其它的治疗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是在痢疾治疗上的一个创举,相应的总结的芍药



助正气鼓邪外出,且可防邪复入。
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败毒散)辨证要点


败毒散)使用注意








参苏饮是常常首选的。湿邪较重,风寒是挟湿较重,它往往反映在酸楚疼痛比较突出,










(《和剂局方》)




脾肺)气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葛根 人参 半夏 陈皮 茯苓 前胡 桔梗 枳壳 木香 甘草 生

姜 大枣
臣药 佐1 佐2 佐、使
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他说不怕没有驱邪的,驱邪很好去,而最怕没有防御的。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也就是说,
玄(元)府不闭故也。表虚之人,玄府(体表),腠理毛窍,不能固密,

二陈汤,半夏、陈皮是个非常基本结构







散补并行,使散不伤正,补不恋邪
津气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就是心肾阳虚,心肾阳虚,





(从地区跑到省城)陈老师介绍程大夫教授看,他听了病史,诊诊脉,完了,他说,

22讲


臣药 佐药
附子 细辛
“卫出上焦”。卫出下焦、中焦、上焦全有,究竟出于哪里?实际上是三种提法所针对的意思不同,它有一个物质基础的来




附子,刚才课间谈到附子,喜欢和芍药同用,比较安全。现在附子加工的比较好了,但是有的附子用量可以增大,用的较大,和芍药同用,一般不会有什么副作用。附子













(《伤寒六书》)








(人参、黄耆)来补气,温阳益气结合,细辛仍然用来既帮助发散,


第一节 寒下



(《伤寒论》)




《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白如豕膏者
。白如枯骨者没有胃气,象豕膏就是说还有光泽,明润。那这个就是有胃气。这个胃气是指的生机活力。包括望诊,包括诊脉,胃气都是生机活力的反应。这是跟具


,“按之濡”就是没有抵抗感,完全是一种自觉证状。是




,这个热还是外来的,太阳到阳明。如果胃肠没有燥屎,那是以阳明经热为主。表现有燥屎,它可以造成热实互结了。



“寒用”用大承气汤,寒凉药,寒因寒用的一个典型。痉病是由于热盛伤津,筋脉失养,特别是象热结旁流这些伤







23讲



(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者)




小承气汤
痞满实而不燥












(通过)比较体会这三个的不同。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证)






60年代到70年代用得很多。

黄龙汤,那种结构来调整。三个同学商量了一下,也能起作用。

20分钟以后,最长30分钟,20~30分钟以后抽出来,这个等于不灌了。你胃肠减压抽出来。过了20~30分钟,我又灌一次。灌
20~30豪升,不多,但次数多,反复的灌,过20~30分钟又抽。他总能吸收。同时加大芒硝用量来灌肠,芒硝溶服,一部分方剂是用来内服,

一部分用来灌肠,这个做法

69,70,71前后这段时间。在外面报导里,中西结合治




(组成、用法、功用、主治)








七情郁结诱发─传统中医提法上,比如说喜怒无常,就是情志上的一些刺激,但情志的一些影响,可以影响肝气,肝气疏泄障碍了,一个影响到脾胃的运化。一个方面影响到血

饮食不节,跟消化、饮食有关。饮食不节可以产生湿蕴。
寒温不调。气候变化不适应。

,湿热郁肠道 湿热搏结气血 郁热成痈,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肿痞 湿热湿滞肠中,不涉膀胱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舌苔黄腻,脉来滑数

(右少腹疼痛拒按),疼痛也很剧烈,其痛如淋证的痛,但是小便自调,排除在水分,而涉及到血分。涉及到气血的瘀滞,这是一种






大黄 泻下通腑、化瘀
活血化瘀、凉血
芒硝 泻下通腑
活血化瘀、通腑
(冬)瓜子 祛湿



疼痛很剧烈。要增加行气活血止痛的,这当然有侧重,气滞同时又胀,胀痛,那用这个方,加元胡、青皮、川楝子、香附这些,侧重行气止痛。有助于散邪。这种用法肯定是还

脓已成,那溃坚排脓,用苡仁,冬瓜子量大些,祛湿药要增多。适当结合活血。
热毒重,发热高,那当然清热解毒药增加。









24讲 温下法



大黄附子汤,一个温脾汤。温脾汤是温补结合的,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的,相比来讲,大黄附子汤是一种寒实积滞,也是里寒积
虚实夹杂证,这是两方面的一种治法的代表。
(《金匮要略》)











(1)阳虚寒从中生。(2)外来寒邪直中。外来寒邪直中可以由气候因素,可以由饮食因素的,饮食生冷这些。




大黄 细辛















─ 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附子 芒硝 干姜 人参 当归 甘草
君 臣 佐 使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温下和温散的结合 温下和温补的结合
寒积里实,纯属实证
中焦虚寒体质引起的寒积在胃肠
实证,脉弦紧,可以阳郁产生发热,阳气不达而手足逆冷,腹痛便
明显的中焦虚寒表现(舌脉,四肢不温,喜温),腹痛便秘







’涉及厥阴,大便


润下



肠燥。是由一定的燥热造成的。燥热伤津。但是这种燥热,又和那热实互结不同。热实互结以后,阻滞在肠道,那这是用寒下,力量较大的推荡。但有一定燥热,并

自身产生的津液不足,经血亏虚。那有些产后阴血不足,随之精血不足,肠道失润造成的。

这是一种自身津液化生不足。
津液布输不足津亏。不能正常输布。它也可以造成肠道失润。

《伤寒论》 II 类


“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从麻子仁丸主治来看,叫它脾约便秘,说它主证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历来简称脾约证。怎么会大便硬,有干结,便秘不通,或不畅的特点。小便数,不管是

从它病机解释来讲,所谓脾约,这是成无己说的“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伤寒明理论》”张仲景就说“大便硬,小便数,
”。











麻子仁 润肠通便
杏仁 润肠,降肺气,通腑气
润肠,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大黄 泻下通腑(小承气汤) 枳实

白蜜 润肠清热



















《》II 类


→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为代表了。肾精




25讲



济川煎的主治证候分析,它属于一种肾虚便秘,肾虚包括肾精不足,肾阳不足,所以要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还是属于以润为主的,但不同者,它要结合补肾,补肾一定温肾


当归 牛膝 枳壳 泽泻 升麻(炒)


泽泻配升麻擅长于治
泽泻配柴胡还能治泄泻,同一个泽泻,分别配这些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明代张景岳配这类,说明他对脏腑气机升降用药很重视。包括《施今墨对药》的配伍里面,也擅长



标本兼顾─补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
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逐水









饮停胸胁,肺气不利 头痛目眩 旋饮 饮停心下 咳唾胸胁引痛,短气 饮邪犯胃,胃气上逆 心下痞硬
干呕
腹胀

水肿


70年代南方,治疗血吸


70年代的文献里很多。


臣 佐
大戟 芫花 大枣
年代治疗血吸虫病腹水,从多种比较都比较过了。你用白开水送服,甘遂、大戟、芫花个散剂,细末,用其它的送服,对胃肠黏膜刺激很明显。用大枣药药缓合得多。大枣十枚煎汤。





年代,人们把这个都装胶囊,用枣汤送服。因为那时候国家组织治血吸虫病,中西专家都有,成批的治疗。原来50~60年代搞过它,70年代很多地区,包括四川,又发生血吸虫

1.5克,病人受不了,单用一味,用三倍的量,这副作用就很突出。三味同用,各三分之一。所以当时摸索的标准用量是0.5
0.5克有时候攻下,还不一定能达到需要的程度,那隔几天还可以加量,有的地区采取的方法呢,第一次各0.5

克吃了,第二次,比如泻下,一
X光观察液平面,观察液平面的下降程度,不可能一次都攻掉了。攻下

20分钟以后,装胶囊,枣汤送服,20分钟以后,开始从胃脘有烧灼特点,甚至有点疼痛,痛感向下,然后肠道一声一响,哗哗响,以后就产生泻下。服了以后一般反应20
20分钟时候最厉害一点。以后开始要泻下。一天要五次以下,也就是四次到五次,至少要这个,才能起作用。最多只要不超过九次,过去统计这样。九次你还在泻,那就




甘遂、大戟、芫花作散剂,大枣煎汤送服。
清晨空腹服,小量开始。每日一次。各等分,每次0.5~1克,服后下水量少,次日加量,最多至1.5克。
服后得快利后停服,宜食糜粥养胃。
老年体弱慎用,孕妇忌服。
0.3,加起来1克。服后同时要观察液平面,来判断它攻下的多少。







《伤寒六书》 II类



→邪实 → 自利清水,色纯青,脘腹胀满,腹痛拒按


→ 正虚 → 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邪实引起了气血不足的正虚。




君 臣 佐 佐使
芒硝 厚朴 枳实 人参 当归 桔梗 生姜 大枣 甘草











君 臣 佐1 佐2 使
芒硝 生地 玄参 麦冬 海参 人参 当归 姜汁 甘草
“其液数倍于其身”,“其液”,它的体液,非常滋润,养阴力量很强。也是药食两用。所以用调胃承气汤的大黄芒硝,配上养阴清热










26讲



和解少阳
手少阳三焦 气a 水b
a
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从这个和法分类方剂,可以说是都没有统一过,所以现在这种分类三类,应该说是从分类角度是最狭义的和法,过去

寒热并用之谓和。对立
表里同治之谓和,那就是从病位来讲。补泻合剂之谓和,从治法角度来讲。虚实互见,平其亢厉,泛指脏腑、气血,这些彼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治法上必须是双管




,,气血津液。血是在血脉当中运行,三焦是原气之别使,三焦又是水道,水道出焉,
..,实际上你比如说谈到小柴胡汤,描述它病机的时候,它有一段话,血弱气尽,腠理开,正气有点虚,邪气因入,与






(之所以能够太阳传少阳,说明正气受损,外来皮毛,太阳这个屏障挡不住,病邪到半表半里,还没有引起气血的受损,只能说是程度叫轻浅的正气受
)

(三焦)和胆相表里,手足少阳的关系,所以邪犯三焦,半里之热就产生,随之会产生胆热,既有经脉相通,又有气郁化热,有一定的胆热上犯的特点,相应就产生

胆胃不和的特点。


透邪外达 柴胡、青蒿、
益气扶正 人参、大枣、甘草
清泄胆热 黄芩、青蒿
舒畅气机 柴胡、陈皮、枳壳
转输津液 半夏、


《伤寒论》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血弱气尽,凑理开,这主要指


伤寒少阳证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嘿嘿
循经上炎─咽干、目眩、心烦


(前提是见少阳证)

(前提是见少阳证),有邪聚少阳的特点,或胆胃不和的相应症状,相应症候。这也是小柴胡汤在灵活



19岁一个女孩子,有几个人按着她,她很强,所以自己觉得,因为要现场直播,这个病人肯定马
(家里来好几个人),说生病了20天,那病程相对像这个症状就很短。那我想这个,可能不是精神病人。再哪个医院看过呢?说现在就在县人民医院住院,住
20天怎么才住院一周呢?初起是在乡村的卫生医院看,原来是感冒,发高烧,治疗一周都不退,加上开始看病在家里,后来发烧搞到卫生院,一周反父复的不退,又起来了,








柴胡 散半表之邪

臣药 黄芩 清半里之热

生姜 半夏 和胃降逆 疏通水道

助正袪邪
甘草 防邪内传












常用加减
心烦不呕 去半夏、人参,加瓜蒌
去半夏,加天花粉
腹中痛 去黄芩,加芍药
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 去黄芩,加茯苓
口不渴,外有微热 去人参,加桂枝
兼咳嗽 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










(四版,六版)把这个方放在和解少阳,五版再表里双解。但过去表里双解那一章,我每次讲起这一章,心里都有一点别扭。因为概念上的表里双解,

小柴胡汤证加小承气证证,因为热实互结并不重。从小柴胡汤证来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27讲


(少阳初入阳明)
+阳明腑实轻证






去人参、甘草 小承气汤 去厚朴
大黄、枳实
芍药


柴胡、黄芩 和解少阳
大黄、枳实 内泻热结
生姜 和胃降逆 半夏
益阴缓急止痛
大枣 (+姜)调和脾胃,调和气血


证治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

常用于治疗胆道疾患

(上炎,犯胃)


(气机阻滞)是常见的。同胆道疾患,胆阻,包括结石一类的,胆汁郁滞不畅,特别是

常用治法




“清、疏、通、利”这类基本治法。

(3) 临床分型
热盛 板蓝根、银窍
茵陈、栀子
木香、厚朴等成金铃子散
结石 金钱草、鸡内金

“六腑以通为用”,

(大柴胡汤

)回去吃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刚上班在医院里,他就来了,一见面,“老师,我还吃药吗?”因为他在担架上,头上包了个毛巾,我这眼睛都比较差,盖

80年代时,胆囊炎急性发作,三天在家里没有上班,痛得很厉害,然后
60克,再加麦芽,麦芽疏肝养胃,少量,10
15克。还是原来那个方,又加了麦芽郁金,然后芍药加到60克。第二付药吃了,缓解疼痛非常快。然后80年代到两年多前,又一次发

“六腑以通为用”,大柴胡汤体现

年代我们教研室在陈绍祖教授当主任的时候,大家都是年轻人,老中青,八、九个人有时候一起看病,开始在医院看,有意思的是,下次预约都预约到教研室来看,有人出差,其它
60岁,年龄偏大,胰腺癌,住在省医院作手术,手术打开腹腔,看到不好做了,涉及到一个范围很广了,又给关上。当时一般情况就比较差,省医院说她只有回家
“六腑以通为用”体会挺深。大概到了第二年过春节,将近一年了。那时候我们不在成都的时候,陈老师带年轻人,每周都要去看一次。也就是教研室集



3克。吃了肚子有一点拉,不重。但吃了以后,因为那次整个一个多月时间,基本上可以缓解。就是说开始按按,有时响有时不响,后来慢慢响的时间很

《重订通俗伤寒论》






蒿芩清胆汤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胸胁胀痛,胸闷 口苦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 舌红苔白腻,脉滑






臣药 佐药 使药
黄芩 半夏 陈皮 茯苓 竹茹 枳壳 滑石 青黛 甘草

温胆汤的基本结构,用来清化痰热。不是少阳证兼有痰热湿热吗?清化痰热。第二
二陈汤,清化痰热。
六一散,加青黛是碧玉散,他是清利湿热的一个常用方。滑石、甘草,它是清利湿热,清热利水的一个基础方。这样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和解少阳,兼清湿热痰热。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邪踞少阳
少阳湿热痰浊证 (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
和解少阳
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围绕里热的程度,痰或湿的一个轻重)
;


39度多,经常到下午很高,他下面流的汗最有特征,像油珠珠挂在这里,所以颜面看起来也比较垢浊,典型的一种湿热状况。所以当地的医院医

调和肝脾



物质基础不足,疏泄功能就会减退,肝气就会郁结。
阴血不足影响阴阳失去平衡,肝旺,回过来克伐脾胃;如果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又进一步不能帮助脾胃运化。

《伤寒论》



肝脾气郁) 肝气郁滞 ↑ ↓




“少阴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实际上指的阳气郁结以后,气机阻滞


28讲


肝脾气郁) 肝气郁滞 ↑ ↓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那就是说,心肾阳虚的情况下,脉来微细,阳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不能温通,不能养神,神衰欲寐,这是主要反应心阳了。同时肾

(四逆)范围。要鉴别诊断。而这些相应的方,四逆散之类,它不是治疗少阴病的。




阳郁厥逆证

肝脾气郁 胁肋胀满,脘腹疼痛,脉弦。



柴胡 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白芍 敛阴养血柔肝,和柴胡为调肝常用的组合,又可制柴胡耗伤阴血之弊
枳实 理气解郁,泄热破结,和柴胡一升一降,舒畅调达肝脾气机,和白芍则调畅

甘草 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柴、芍并用就是条肝的阴阳,









柴胡疏肝散









(调和肝脾) 《和剂局方》

“逍遥,《说文》与消摇通,说明汉(《说文》)以前,逍遥与消摇是相通的。《庄子?逍遥游》注



:肝郁血虚脾弱
“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至涉及到太冲脉盛,





柴胡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橘络、青皮、夏枯草、牡蛎
:结合补肾。
“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至前提是肾气平均,肾气盛,肾
“七七地道不通,按适度而止”。



29讲






:橘络、青皮、夏枯草、牡蛎
:结合补肾。
_适度而止,这种特点。来看肝肾在治疗妇科病当中的作用,同时也看逍遥散在临床运用方面,在妇科这方面运用的一些特点。

70年代就开始用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甚至在国外、境外也用这个方,都有一定的疗效。从这里的一个思维考虑,就是肝肾的关系。
70年代,一个农村妇女,体质还是比较好的。当时我们到那医院,这病人第一次来看病时,她头一年已经是流产过,西医保胎

(过去
),他们管药房,过去我没有去,他们也看病,他们说,人家都流产了,你这还用丹皮,你还用逍遥散来疏泄,我说我们的量控制得比较小,从小开始,你本身逍遥散里用
70年代,文化革命当中,这是个小男孩,


1992年,也就是从第一次看她,到后来我们离开以后已经14了,有个机会,带着我们基础医学院的老师学生,二、三十人,因为她们注在风景区海螺沟的沟口上不远,我们到那


80年代经常中西医一起讨论分析了,因为她已经到那一年找我看,是第三次了。这

个是习惯性流产。你说她虚,她平时也都

80年代初的时候,我跟着彭老,看过他治疗不育,不孕。利用逍遥散配通络药来治。用逍遥散加蜈蚣这类,配通络来治疗。每次

80年代,在电器化改造以后,电器化火车通了,驾驶学校培养出来这些火车司机,这司机来看病的时候,28岁,结婚好几




加味逍遥散(又名丹栀逍遥散)





黑逍遥散




《丹溪心法》



肝旺 → 乘脾 → ↑ ↓
→ 生湿 →


四逆散─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逍遥散─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调补。

痛泻要方─肝旺脾虚。这个肝脾不和是虚实夹杂的。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体现虚的方面。





臣 佐 佐使
白芍 陈皮 防风
和白朮相配调整肝脾功能 理气化湿 散肝疏脾








30讲

"治痛泻要方"。这四个药,治痛泻要方。《医方集解》里就把它,名字就叫痛泻要方,是这样的。所以过去出处都写的《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张景岳也没说是他的方,他




白朮 健脾燥湿
白芍 化湿
陈皮 柔肝,缓急止痛
防风 散肝疏脾
“减”。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后来五版教材泻后痛不减。但以后又调整了,中专教材我没




芍药、白朮这个结构,就形成健脾柔肝一种基本组合。也可以这种组合,甚至于整个痛泻要方做为一种组合,放在很多治泻的方子里。哪怕是脾虚为主的,包括像参








调和肠胃


(《伤寒论》)



















三泻心汤。是学习半夏泻心汤同实的一个,常常结合在一起,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由三两到四两)






1)和解少阳,(2)调和肝脾,(3)调和肠胃。调和肠胃是以半夏泻心汤一个方,做为一种治法的代表。少阳体现一个半表半里的一种特点。散半表清半




清热剂










辨别里热的部位。
辨别热证之真假。
辨别热证之虚实。
权衡热势之轻重。
热邪炽盛而拒药者,可用反佐药物或服法。

清气分热
→ 阳热亢盛 → 高热、汗出
→ 辛寒清热 → 石膏竹叶银翘

热邪伤津 → 口渴 → 生津止渴 → 知母麦冬



1 类 《伤寒论》


→ 大热 大汗 大烦渴
→ 清热生津 → 石膏 知母 粳米
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 清热滋阴 益胃生津



























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苍朮汤






苍朮的话,胸闷,苔腻这是两


40度,39度以上,以至于高热,也有的。


31讲



余热未清 身热多汗 气津两伤 短气神疲,口干喜饮
气逆欲呕,舌红少苔,脉虚数




清气分热的同时,考虑到气和津液受到损伤,同时兼顾胃气上逆。

君 臣 佐 使
生石膏 人参 麦冬 半夏 粳米 甘草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这概括了这个方的配伍特点。清补结合,是竹叶石膏汤的配伍特点。也是针对了这类气分热盛证,多数容易伤气伤津的















清营凉血




一类方 《温病条辨》

→热初入营 身热夜甚,口不渴 →热扰心神 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轻伤血络 斑疹隐隐
口渴
舌绛而干,脉细数
目常喜开或喜闭

25度,夜行
25度。所以卫气整个属于阳,营血整个属于阴。初入营分,就开始进入阴分了。到晚上,人体的卫阳之气入里,病邪已经在阴分,到晚上两阳相争,温热病邪和人体的卫扬,这两










水牛角 清营分热,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生地 常配的清热养阴药 增液汤 麦冬
滋阴,清热解毒
银花 透邪达外 连翘 透邪达外 竹叶 透邪达外,清心除烦
增强解毒作用
补益阴血,凉血使全方凉而不瘀

(热邪往往兼夹秽浊),也就是说防止神昏。


“入营尤可透热转气”这个思想。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既能养血又能活血。














“苔白滑者,不可与也。”是指的如果挟湿,不宜使用。因为这方里,用了比较滋腻的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这一类。苔白滑反应出这个是有湿温病的特点。一般这个不适


《备急千金要方》



神志症状

瘀血
出血



(血分热盛常见)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枣




水牛角 清热凉血,活血
生地 清热养阴
丹皮













32讲

清热解毒





热邪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可以轻则热扰心神,重的话窍闭神昏。这一类认为有热壅热聚成毒造成。
热邪搏结气血,搏结气血使局部红肿热痛,进一步可以腐败血肉,产生脓血一类的现象,称为热毒。








(湿热)下利(痢):湿热痢,疫毒痢,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药味 作用 三焦 脏腑
黄连 清热燥湿,清热解毒 中焦 清心热
黄芩 清热解毒燥湿 上焦 清肝胆热
清热解毒燥湿 下焦 清解肾脏虚火
栀子 清热利水 三

焦 利水从小便出















《和剂局方》 一类方






(清散中上焦的郁热)

药味 作用
连翘 清热解毒和透散结合
黄芩 清上焦,引热从小便出 栀子 清上焦,引热从小便出
釜底抽薪,清热泻下
釜底抽薪,清热泻下
薄荷 清散
清散,清心
甘草 保护胃气,调和诸药
1.缓和药性,保护脾胃
润肠通便
(1)清心热,(2) 清上焦热,包括头面。(3)外科用,治痈疡。痈疡是外科的肿毒。后来叫它




“以泻代清”治法的一个代表性方剂了。以泻代清,釜底抽薪。从





(上部热像,热邪伤津)




II 类



特征 头面红肿 焮痛 风热疫毒 壅于上焦

恶寒发热 目不能开


(现代
)。流行性腮腺炎这类。中医把它称为大头瘟。它由于外来病发于上,壅于上焦,发于头面。那就是说在头面风热疫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初期可以红肿热痛,非常烫,


初起阶段:以红肿热痛为主,局部发烫,有一定寒热,肿胀还比较硬。这个阶段既要疏散、解毒,疏散风热疫毒,外来之邪要散了,同时清解热毒,造成搏结气血的

后期,逐渐化脓,以后可以破溃,还结合外科治疗。






药味 作用
黄芩、黄连 清热解毒
牛蒡子、薄荷、连翘、僵蚕 向外疏散风邪,解毒
板蓝根、马勃、玄参、桔梗 清利咽喉,增强解毒
理气化湿
升麻、柴胡 升阳散火,引药上行
保护脾胃,调和药性





“火郁发之”,加上升麻、柴胡升散,对于外来的疫毒之邪有透散作用,所以强调这个。还有一类的观点,就是黄芩黄连为君,因为是热毒搏结气血,用黄芩黄连解毒为主,这


结合外用药效果更好。七十年代用普济消毒饮,我们觉得疗效是不错,因为普济消毒饮可以用来外用,药渣渣也可以敷,当年也是根据内服、外用结合,因为在基层(县
)流行起来,民众这种预防意识较少,所以那些年代流行起来很快。八十年代,一次在成都省会城里,那次流行也挺厉害,我们成都中医学院,短期内三四十个小孩都发生。一






(形容它很烫),恶寒发热(初期),舌红,苔白兼黄(里热),脉浮数。

(行气止痛,以及对下焦清热利湿)
(清热解毒)、丹皮(活血)、赤芍(活血),并用青黛外敷(增加活血)





局部红肿热痛 热毒,搏结气血 ↑ 化热聚而成毒 外邪 (邪正相争) 身热凛寒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是形成痈疡的一个原因。所以初期,既要发散,能够透邪外达,








君 银花 清热解毒 臣 白芷,防风 增加银花透邪透散的作用,防风除湿 归尾,赤芍

,乳香,没药 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贝母,天花粉 贝母化痰,天花粉散瘀 穿山甲,皂刺 溃坚排脓
舒展气机,化湿
生甘草 清热解毒,保护脾胃
33讲




君 银花 清热解毒 臣 白芷,防风 增加银花透邪透散的作用,防风除湿 归尾,赤芍,乳香,没药 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贝母,天花粉 贝母化痰,天花粉散瘀 穿山甲,皂刺 溃坚排脓
舒展气机,化湿
生甘草 清热解毒,保护脾胃



















减:乳、没、皂刺、山甲

减:皂刺、防风

减:白芷、防风
?、蒲公英

清脏腑热




黄连、栀子、木通、莲心
龙胆草、夏枯草、青黛
黄芩、桑皮、石膏、知母
石膏、黄连
白头翁、黄连、黄柏

《小儿药证直诀》一类方


心经有热,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心热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臣 佐使
木通 竹叶 生甘草梢



(《医宗金鉴》)
“水虚火不实”。水虚就是说阴有一定的损伤。热并不是很重。这个特点概括得很不错。钱乙这个方针对小儿,小儿脏腑娇嫩,易寒易热,病变变
`产生一点心经内热,这个证候并不重。所以叫它水虚火不实,是历来对这个证候特点的一个归纳。





;







14岁小孩,初中生,父母也是干部,家里在县上当干部,在地区的重点中学读书,住校,正好去看病,经人介绍带孩子来看病。她身材挺高,一个女孩子,她说遗


通因通
。当时不好具体讲,再说下去,他问你一句是利水药遗尿用,家长听到了可能不敢吃这个药。你说个通因通用,这个理论他可能下面,具体那个院长还没绕过弯来,也就混过去了。






一类方









臣 佐 使
黄芩、栀子 泽泻、木通、车前 生地、当归
甘草












34讲








(清肝)
(血证宜从肝治)


生疮,阴囊肿痛,便毒__: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或者病机有所变化要有加减、加味。这是举一些例子。
《丹溪心法》


→ 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嘈杂吞酸,呕吐。


肝郁化火可以有情志郁结,这个在临床上多一点,可以有外邪入里化热导致的,从[临床看到左金丸证来讲,肝郁化热化火,造成胁痛、口苦为特征,跟龙胆泻肝汤比的话,龙胆泻



(和胃)降逆止呕。

药味 作用
黄连 清心火

(佐使) 吴茱萸 疏肝


1比6。黄连量大。现在我们作为基础课学习,1比6可以使同学们了

解,相差比较悬殊这个意义。保证整方是清肝火为主。实际运用当中,这是灵活的。当然用



(黄连、吴茱萸)成为一个基本的配伍结构。一遇到有冒酸这两个药也可以相配。偏于虚寒型的,胃寒引起这类也可以用。胃寒引起作酸,人们也用吴
反左金丸。仍然是一种肝胃不和,偏寒证。可以呕吐,吞酸。还是肝胃同治,这个是灵活运用了。


























伏热郁结 气喘咳嗽 肺失清肃
皮肤蒸热,日晡尤盛
舌红苔黄,脉细数



“轻取即得,重按则无”。古人有时形容这种主治证候,


“甚则气急欲喘”,欲喘是想要喘,这个是泻白散的主治。


麻杏石甘汤 泻白散
外邪入里化热
可以兼表或不兼表) 内生之热(不是阴虚发热,而是肺中伏火)
热咳都重
热咳皆较轻
清宣(清肺热,宣降肺气) 清润(清热结合养阴)


桑白皮 有滋润的特点,既能降肺气,止咳平喘,又能清肺热而不燥
地骨皮 养阴,既针对肺热,又能补充肺热伤津的正虚
粳米、甘草 培土生津来养肺


(桑皮),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充分照顾正气,充分照顾小儿特点。
(麻杏石甘汤),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阴不足而阳亢),而是以“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主要体现了小儿至阴之体,要标本兼顾,肺中一有积热,很容易伤阴,







?(清热,光靠桑皮不够)
(润肺的,润肺化痰止咳)
(透虚热,阴虚发热反应有虚热在肺,咳嗽,原方有地骨皮)
(生津止渴)


《脾胃论》



体质壮实的人,应该阳气比较旺盛,过食生冷之品,到宋、元这段时间,看来夏天吃冷饮的也多了,就像现在夏天吃冰糕之类生冷之品,郁遏胃中阳气,胃中阳气郁

过食煎炒、炙炮之品,如瓜子花生,炒的,炸的肉(如现在的烤鸭类),他认为过食煎炒、炙炮之品,一定时间会形成胃中积热,胃中积热可以化火上攻。
李东垣特别提出,有钱人,王公贵族,过服温补之品,有点像现在的吃药膳,没毛病你也多吃点,用点温热、温补的药物,逐渐造成体内阴阳失衡,也造成胃中积热,



35讲


胃热基本症状 口臭、口舌干燥 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 牙齿喜冷恶热 胃火循经上炎
热伤血络─牙宣出血








君 黄连 清胃泻火,燥湿
清热解毒,疏散郁热,引经
臣 生地 凉血,养阴
凉血,清血分的郁热,养血,活血散瘀
佐 当归 活血止痛





降上炎之火

散内郁之热










(是历来传统的用法)一般胃热容易引起兼有大便干燥,大便秘结,没有也可以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