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人性

权力与人性
权力与人性

权力与人性

摘要伯克说:“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无论男人或是女人,骨子里都有支配别人的欲望,所以他们或多或少地都想得到权力。不论人性是善是恶,一旦掌握权力就会使人性变恶。

第一部分人性

人性是人这个功能系统在世界的表现,或者是以个体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在自身环境中的表现,是人所有功能的总合,是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满足需要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表现。人性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属性或表现,而是处于不断追求的动态当中。社会条件在变,当然人的需要也在变,人正是在动态的需要中表现自己的人性,个人的需要便成为人性的核心问题,它本质是人的生命状态内在需要,人的需要是由人产生的一种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指向,而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社会化的能力,其实践的结果是满足。人性是复杂的,历史的人性论分为三种观点。其一是先验人性论。中国古代探讨人性的哲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是人得之于天的自然资质,天性即人性。其二是经验人性论,这是根据现实中人常见的性情和行为的实际经验来推断的人性,其结果是在日常生活中禁欲或虚伪地生活。其三是抽象人性论,它把人“物化”或者“神化”,即把人的双重本性割裂,之承认单一本性的观点。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的善恶探讨从未终止过。在有些场合,人们表现出英勇奉献的壮举,但有些时候有人则会做出骇人听闻的残忍行为,就如刚看完的电影《战火屠城》、纪录片红色高棉大屠杀、契卡大屠杀。那么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们在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认为善是人的天性;在《孟子》一书中也有不少关于性善的论述,如“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至于性本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基督教的“原罪说”,即亚当滥用上帝授予的自由意志,引诱夏娃偷食禁果而堕落,犯下原罪,因此认为它败坏了人的本性;其次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通过对政治人物的了解,对当时政治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认识及自身体验,认为人是自私的,而且是一个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人是一个有情欲的动物,支配人的行为的动力就是情欲,由于人们能力有限而欲望却无止境,这样,为了满足其欲望,就必然要采取虚假伪善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书中,他就热情称颂了博尔贾,其作为一位谙熟政治权术的政治家,他用谋杀、欺诈、背信弃义等各种手段进行一系列活动与征伐,把整个意大利卷入恐怖之中。人性是人对自身需要的追求,人性善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需要的善恶和人的满足方式的善恶,由于人的生命需要基本相似,这时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满足行为的内容,便成了人性善恶讨论的核心。所谓人性之善是真实的人性需要和社会性的满足,每个个性以满足在追求着人性的需要,在个体相互冲突时,人以相互的满足来达成公平协议,这正是人性的表现之一。任何使社会这个功能系统变得强大有序的,为人之性善;任何使生命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为人之性善;任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促进的,为人之性善。这三者需要个体的不断解放、社会的不断进步、自然的不断更新。所以说人性并不是善或是恶,而是要从其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满足行为的内容来考虑。

第二部分权力

再来看权力,“权力”一个小小的字眼,却包含着难以尽述的内容,人们时而对它满怀敬意与期待,时而又对它抱着厌恶与仇视。权力往往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做到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事,能实现一般人所不敢奢求的目的。正因为权力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能,所以它对人们的诱惑也是非常大的。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一切权力都是人腐化,绝对权力是人绝对腐化”。这句话肯定了权位对掌权者腐蚀的必然性,颇受人关注,目前也广为人所引用。自古以来人们都更认同权力具有消极倾向,权力似乎具有一种魔力,它会使原本一心为民的人最终变成一个利己主义者。“权威腐蚀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权利确实

具有某种消极倾向,对掌权者会发生诱惑作用,另一方面要是这种可能倾向转化为事实,在掌权者身上真正引起消极后果,还必须有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行使权力的对象即民众方面、体制方面、个体的心理因素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对同一权力,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受权力腐化的程度都不尽相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并不是所有掌握权力者的人性均变坏。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政治民主体制越是完善,个人越能正确对待、运用所掌握的权力,摆正自己同民众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时候人之性善就表现出来了。又如在君主专制制度下,权力只为极少数人所有,无任何约束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掌权者便会作恶多端。孟德斯鸠告诫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喜欢滥用权力,他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因此他提出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主张,构成了著名的分权制衡的思想原则。而在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使得权力有了一定的制约与监督,也能够有效防止掌权者有变恶的倾向。

第三部分权利与人性

不管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还是从建设国家角度来看,因为权力本身带有消极性,而它又作为一种满足需要的手段以及运用权力满足行为的内容都会使人性变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这时又加上了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说,权力作为一种工具,使人性变恶。初看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电影的时候,总是不知道片子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或者它要表达什么,只是看到柬埔寨共产党的杀人行为或者是契卡大屠杀中那一幕幕重复的“脱光衣服、面朝木门、预备、放下指挥棒、射击、尸体运走”动作行为,而背后到底是权力的运用还是人性本恶的驱使让人做下了这样可以说是恐怖的行为?现在通过对权力、人性以及权力与人性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应该可以说对片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我在片子中看到的现象来说明一下是权力使人性变恶。正如前面所说,“任何使社会这个功能系统变得强大有序的,为人之性善”,单从柬埔寨共产党从救国救民的愿望出发来构建一个美好的农业社会来看,是人之性善的表现,但结果却是给其国家带来了灾难,并没有使得国家强大,反而是掌握权力之后对柬埔寨人民的压迫,吃不饱,一天到晚干农活,时刻被红色高棉军队监视着,其领导的儿女天生就有权力,视察中,“看中”谁谁就被带出来杀死,或者被当成特务被杀,其手段如此残忍,毫无顾忌,究其原因是权力使人性变恶。再看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巩固其统治,决定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可逮捕一切被认为是反革命的敌对分子,在这日复一日的屠杀中,契卡的头子们包括捷尔任斯基的灵魂最终走向了崩溃。在新生政权下,政治体制可谓是不完善的,而掌握了至高权力的领导者们在权力的腐化下想要达成自身设定的目标,自然会运用权力这个工具对民众进行压迫、屠杀,这是巩固政权最快的方式,而这又与领导者的灵魂产生了矛盾,对他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以致最后连自己也走上了木门企图被杀的途径,这正好印证了人性并不是本来就恶,而是权力是人变恶。在《死亡实验》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当掌握权力的时候,人便变得没有理智,他会采取一切他所能想到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一群普通人在有了“狱卒”和“囚犯”之分后,掌握权力的狱卒便由开始使用权力维持秩序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完全沉溺在权力之中,失去了心理平衡。从狱卒满足行为的内容及手段可以看出带有消极倾向的权力使人性变恶,而最终双方在发生争斗中,实验室的大门打开,所有人找回了理智,但是却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第四部分总结

从人性的探讨来看,人性并不能简单的说是绝对的恶或者说绝对的善,而是从其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满足行为的内容来考虑善恶,从开始就能做到人性之善更好,但人性之恶也并不是一开始便有的,只是由于权力本身的消极性倾向及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得人性变恶。

罗素论人性和政治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40余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论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及政治等各个领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O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论人性和政治 Undoubtedly the desire for food has been, and still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great political events. But man differs from other animals in one very important respect, and that is that he has desires which are , so to speak, intimate, which can never be fully gratified, and which should keep him restless even in Paradise. The boa constrictor, when he had an adequate meal, goes to sleep, and does not wake until he needs another meal. Human beings, for the most not part are not like this. When the Arabs, who had been used to living sparingly on a few dates acquired the riches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and dwelt in palaces of almost unbelievable luxury, they did not, on that account, become inactive. Hunger could no longer be a motive, for Greek slaves supplied them with exquisite viands at the slightest nod. But other desires kept them active; four in particular , which we can label acquisitiveness , rivalry, vanity and love of power.毫无疑问,占有食物的欲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仍然是导致重大政治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具有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使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坐立不安。巨蟒饱食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再进食时它才醒来,绝大部分人不像巨蟒那样。习惯于吃几个枣充饥的阿拉伯人没有因为获得了东罗马帝国的财富,稍一点头,希腊奴隶就会为他们端上最精美的食物,然而是其他欲望使他们行动起来,尤其是以下四种。可以称之为: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权力欲。 Acquisitiveness-the wish to possess as much as possible of goods , or the title to goods-is a motive which, I suppose, has its origin in a combination of fear with the desire for necessaries.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财产或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是一个动机。我认为该动机产生于恐惧心理和拥有必需品的欲望结合之中。 I once befriended two little girls from Esthonia, who had narrowly escaped death from starvation in a famine. They lived in my family ,and of course had plenty to eat.But they spent all their leisure visiting neighbouring farms and stealing potatoes, which they hoarded . Rockfeller ,who in his infancy had experienced great poverty ,spent his adult life in a similar manner.Similarly the Arab chieftains on their silken Byzantine divans could not forget the desert ,and hoarded riches far beyond any possible physical need. But whatever the psychoanalysis of acquisitiveness, no one can deny that it is one of the great motives -especially among the more powerful, for ,as I said before, it is one of the infinite motives .However much you may acquire you will always wish to acquire more ;satiety is a dream which will always elude you.

富有更易暴露人性之恶

一辩稿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所谓富有,代表掌握着大部分社会资源跟财富,而贫穷与之相反。暴露意味着你把“恶”的想法付诸行动。当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时候,这种主观意愿支配下的恶行就暴露了我们的“人性之恶”。一个物质富有的环境,会给作恶提供更丰富的土壤和养分。具体理由如下:第一、富有的情况下,人们作恶的能力更大。物质的富裕意味着富人手中掌握着丰厚的资源,人脉更广,能力更强,相对于穷人,这些资源给富人提供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条件,富人行事更加方便。其实人都有一些不光彩的欲望,而富人跟穷人的区别在于,富人得益于他手头掌握的资源,有些欲望富人可以实现,但穷人实现不了;所以富人可以做的恶更多,作恶的机会也更大。就比如说,同样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富人可以在饭桌上享受珍稀动物而穷人却不能。所以,充足的资源所带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性之恶生长最肥沃的土壤。 第二、富有的时候,人们作恶的动机更大。人做恶的动机往往来源于过度膨胀的欲望,但是欲望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无法比较两个群体之间欲望的大小。所以,要比较谁更有做恶的动机,比较制衡欲望膨胀的因素。富裕的资源给富人提供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条件,所以富人能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条件来掩盖自己的恶行,避免恶行的曝光从而逃避法律和道德的惩罚。所以富人行恶的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制约富人欲望膨胀的因素更少,使得富人的作恶动机更强。但反观穷人,由于资源的缺乏,他们难以像富人一样规避作恶的风险,所以穷人作恶后受到制约的几率更大,制约穷人欲望膨胀的因素更多。所以说,富裕的物质环境滋长了人作恶的动机,也给人性之恶的滋生提供了养分。 第三、除了富人作恶的能力更强,动机更大以外,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在于,富人本身在社会中属于强势群体,他们掌握着社会上大部分的物质资源和话语权,当他们开始罔顾道德和法律,践踏人性的时候,处于弱势地位的我们无法跟他们抗衡,就会导致社会的进一步失衡。所以,富人之恶更应该为我们所警惕,更应该接受社会的监督。而我方今天强调富有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的原因也在于此。

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

学年论文 题目: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 姓名:覃思霖 学号: P100711042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2010级2班 指导老师:张向东 2013 年 10 月 22 日

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覃思霖指导老师:张向东 摘要汪曾祺小说是一幅自然清新而高雅隽永的风俗画,他以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给读者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内涵。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意识,儒道佛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小说中的和谐。在对乡土风俗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的思考。他所描述的人物是真、善、美的化身,渗透出一种美的人性,给人美的情感体验。本文以汪曾祺小说为载体,将从民间善恶观、人物的仁爱、抗争精神和对生活的态度等角度来阐述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人性美,风俗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独特风格和美学追求的作家,他对风俗、友情、爱情、自然的独特描写都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对健康人性的向往。其笔下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大英雄,更多的是对旧社会中普通小人物、小市民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商人、工匠、医生、农民、学生、和尚、挑夫等。他力图通过小人物的平凡命运挖掘人类内心深处蕴藏的美。其《受戒》和《大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关注。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弟子,写作风格与师相近。与前辈抒情小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更注重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他的小说创作中,这使得他的小说富有一种浓郁的文化韵

味。有评论家认为:“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②他在小说中将人性美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研究。 一.儒家色彩的民间善恶观 汪曾祺继承了传统小说对道德民间化的书写。在他所写的人物里,大多是重义轻利、乐于助人和具有强烈家庭观念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思想,人们各自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过着安分的日子,因此,活得很快乐很知足,人与人之间很少有激烈的斗争,他描绘的世界很少有悲伤。朋友同甘共苦,夫妻相濡以沫,邻居间团结互助,民风也极其简朴。 在《徒》中,写到小学教员高北溟身处困境,却不苟于世。他面对世俗的压力和排挤,仍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节操,为了恩师的遗稿能被刻印,他省吃俭用,甚至牺牲自己孩子的前途。《故乡人-钓鱼的医生》中,王淡人一个有博大仁爱之心的人,作为一名医生,他救死扶伤,替人医病从不计较报酬。家乡发大水,他冒着洪水去救治乡人,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故里三陈-陈泥鳅》中,写陈泥鳅好依也好利。他打捞尸体还讨价还价,救活人则不计较报酬,救上来的人的人一无所有了,他连姓名都不问,还把自己的积蓄无偿的周济孤寡老人。这种尚义精神是儒家以义为上思想的表现。《大淖记事》中受伤的十一子被接回以后,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母鸡,给巧云送来了。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人参汤给十一子补营养。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而刘号长

权力下放观念的转变翻译

CHANGING CONCEPTS OF DECENTRALISATION 权力下放观念的转变 In its original sense of the transfer of powers from a central to a devolved jurisdiction, 其原始意义上的权力转移是从中央到地方分权下放权限,Decentralization(分权)might be seen as a simple structural consequence of a re-allocation(重新分配)of functions(功能)within government. 其可能被视为一个简单的结构性后果,即政府内部功能的重新分配。The results of a real transfer of power, however,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state, central/local relations and the citizen. 然而,真正权利移交的结果对国家、中央或地方关系和公民都有深刻的意义。Decentralization has been recommended inter alias a cure for cumbersome decision-making at the centre;分权被推荐为是治愈繁琐决策的中心;as a means of achieving greater popular participation(参与)and of empowering(授权)local communities; as an aid to planning, improved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more effective delivery of services; 作为一种实现更大的大众参与和赋予地方社区权利的手段;作为一个提高执行政策和更有效地提供服务的援助规划;as a way of generating additional resources; and, at its widest, as a necessary pre-condition for small-scale,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为一种产生额外资源的方式;和作为一个小规模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必要前提。If any of these goals were realized, the difficulty of undertaking; such reforms might be justified. 如果这些目标实现了,难以进行这种改革可能是合理的。As it is, decentralization has often been the rock on which a considerable(相当大的)burden(负担)of expectations has been dashed, expectations which have been amplified by association(协会)with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social aspirations and with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正如,分权常被认为是掺和在期望中的一块具有相当大负担的岩石,导致在公共行政中期望被那些有着重要政治和社会抱负及不同派别思想的协会所放大。 In addition, the emphasis given to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concept have changed over time, further confusing purpose and outcome. 此外,给予重视概念的主要特点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这进一步混淆的目的和结果。In the 1950s and I960s, notions of decentralization under lay attempts to create or recover indigenous local government from colonial practice. 在1950和1960年,在分权观念下试图建立或恢复从殖民到本土地方政府的实践。In the 1970s, it was a central plank in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vement's efforts to achieve greater responsiveness and responsibility. 在1970年,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努力下它作为中央条款,实现了更大的能力和责任。In the 1980s, it was emphasized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effective "bottom-up" planning;. 在1980年代,它强调了作为一个有效的“自下而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And in the 1990s, as I shall argue, the doctrines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have resulted in a further re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changing its application from a focus on territorial and structural concerns to a functional division between policy-making and execution. 而在上世纪90年代,我认为,新公共管理学说已导致其概念进一步的重新界定,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之间,转变了从领土集中和结构关系向职能分工的应用。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on Decentralization政治,经济和组织限制分权 In the face of this kaleidoscope of promises and changing fashions, governments have been understandably cautious about decentralization. 面对这个万花筒般的承诺和改变着的时尚,政府对于分权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Few have ventured beyond limited devolution and most have retained effective control of key ministries and resources at the centre. 很少有人敢于冒险超越有限的权力下放,保留了有效控制关键部门和资源中心。Where decentralization has occurred, even under the wave of reforms induced by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 suspicion persists that there must be immediate or future political, rather than economic or administrative, advantages to the new arrangements. 当权利下放的时候,甚至在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诱发浪潮下,依然对现在或将来的政治优势来做新安排存在怀疑而不是经济或行政方面的优势。 Governments have not always seen the diverse values of decentralization as positive; in its wider context, transfer of power from centre to locality may have serious repercussions for the social fabric of the state.政府并不总是积极的看待分权的不同价值取向,在其广泛的背景,把中央的权利下放到地方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社会结构。

街道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单位: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时间:2014年9月28日 课题名称:街道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学生 起止时间:2014年9月-2015年6月 申请经费:200元 目的、意义及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 1、目的、意义: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性化”设计观念早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建筑、纺织、服装还是机械、家电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在追求着对于“人性化”的表现,设计的人性化已经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成为评价设计优劣的最佳标准。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心理需求,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良好的城市街道公共设施不仅为人们提供方便,更多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青岛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城市化以及城市公共设施改进和改造的大背景下,青岛市也对其街道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但青岛市街道公共设施改造并不是特别成功,在公共卫生、交通信息设施的等多个项目上都有一些不符合人性化的地方。对此,将通过对青岛市街道公共设施的实地调查,以及与国内较成功的步行街公共设施实例的学习借鉴和研究,分析如何依据青岛市民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水平对青岛市街道公共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如何从人的角度出发,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出发设计出符合人性化的街道公共设施。 2、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城市街道的公共设施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欧美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因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力量比较强大,公共建设的投资比较

大,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比较完善;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发展就比较落后。我国的公共设施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封建社会,我国的城市街道已经有了人车分离,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公共建设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非人性化的问题,如有些公共设施不健全、不完备,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与环境不协调,缺乏人性关怀。去年夏天连续的高温天气就暴露出我们的许多城市在街道公用设施建设上的诸多缺陷。去年七月份以来,许多城市平均气温都在30多度以上,每天日照时间都超过10小时,而很多市区天桥没设顶棚、道路两侧树木稀少,公交站点没设遮阳设备,从而无法遮挡烈日,让很多居民难以忍受,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非人性化可见一斑。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某些城市的公交站点不集中太分散、小小的公交站牌被广告牌遮挡、垃圾箱设置少;某些大商场只顾自己盈利,对于人们购物后的劳累却视而不见,为什么不能多设置一些空间、桌椅供大家小憩;某些城市的繁华购物地段,栏修理不及时,不但起不到防护作用,而且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某些城市的街头雕塑不但起不到装点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反而成了城市形象的败笔。诸如此类的设施还有很多,这需要不断的发现更新。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指标: 主要研究内容: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好坏,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也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同时,一个城市全体居民的总体素质也体现在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维护建设上。因此,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和修养,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使全体居民了解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街道公共设施建设。因此本项目针对街道公共设施开展人性化调查和设计工作,用设计改进的方法解决街道公共设施中不合理的问题,为城市街道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根据,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技术指标:目前,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非人性化的问题,如有些公共设施不健全、不完备,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与环境不协调,缺乏人性关怀。在设计街道公共设施时,应以人的行为模式、视觉感受、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

人格尊严权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以及名誉权的具体内容;明确侵犯名誉权以及人格尊严权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学会运用法维护自己的人格权利。 能力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对生活实例及现象的剖析,提高、辨析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在体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依法维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爱自己的名誉、尊严,同时尊重和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依法行使人格尊严权。 教学重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教学难点:侵害名誉权的表现,依法维护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 情景导入 故事:学生表演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怎么还有一个同学没有来 甲:老师,我100块钱不见了,刚才去外面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 师:你钱放哪里不见了。 甲:我钱夹在书本里的,去上了个厕所就回来就不见了 丙:老师,肯定被乙拿去了。我看他刚才翻过他的书呢 乙:不要乱说,我是看作业本答案呢,没有看到钱,再说丁刚才也翻过这个作业本呢。。 甲:对对对,甲平常经常翻我的作业,肯定是他,看到钱就拿走了。 顿时,周围的同学议论纷纷,指指点点。 乙:急忙说:我没有拿,你们别乱说。 在他们争吵的过程中,甲也一直在翻看自己的衣服裤子口袋。突然,他摸到上衣口袋里有样东西,拿出来一看:啊,找到了找到了。原来放在这里呢。甲尴尬地笑了。 新课教学 师:很遗憾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大家对刚才这件事情怎么看。 甲:我不应该没找仔细就怀疑别人 乙:他们冤枉我,我很难过 师: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怀疑是小偷。不仅在情感上伤害了他。在法律上,这其实是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 名誉权(板书) 师:什么是名誉权?你们凭什么说甲侵犯了乙的名誉权 生: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和诽谤他人。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主要就是两类:侮辱、诽谤。

浅谈人性和权力的关系

浅谈人性和权力的关系 B14130427 曾晨摘要:人性与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个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人性相辅相成。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人性与权力这样一对关系。 关键词:人性权力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一、权力 权力一个小小的字眼,却包含着难以尽述的内容,人们时而对它满对它满怀敬意与期待,时而又对它抱着厌恶与仇视。权力往往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做到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事,能实现一般人所不敢奢求的目的。正因为权力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能,所以它对人们的诱惑也是非常大的。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其主要角度或者从权力作为力量和能力的原有含义确定其定义,如霍布斯认为,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动因是一回事。或者从权力主体与权力对象关系出发,按照对于权力对象的控制和影响力确定政治权力的含义。如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把权力看成一种力量,并且指明了权力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控制和影响的作用特征。 从古至今,中国人为了拥有权力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尊严的代价。中国人为什么对权力有一种执著而坚定的追求?是因为权力可以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可以成就他们无

法成就的梦想,是可以使他们获得比别人更高,高好的心理感受。为什么中国的权力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在中国从古至今,获得权力的人都可以从权力的辐射作用中得到无比多的利益、荣誉,而且这些权力拥有者往往还是别人无法监管的人,他们的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正是因为如此,拥有权力者就成了众星捧月,成了很多利益追逐者的追逐对象。以各种方式去赢得接近权力的机会,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争取让权力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是很多与权力拥有者博弈的人至始至终考虑的问题,如何用最小的代价从权力拥有者的手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也是这些人——这些权力商人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中国这个封建传统极其悠久的国家,对权力的认识与使用,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中国人在权力面前诚惶诚恐的心理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形成的,中国人对权力的顶礼膜拜更是中国这个对权力使用到了极致的国家自然而然形成的。即便是当今,人们对权力依然有很强的追求欲,整个社会对权力的追逐从来没有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任何的改变。这是当代中国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人性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关于“人性”马克

中西方人性善恶语境下的权力和权利_董超

一、人性善恶观—— —中西方法律思想的理论源头中西方的法律传统的迥异一定程度上缘于对人性善恶论认识的不同。在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条件下,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两种理论为基础分别在我国和西方文化中受到普遍的认同,进而影响了两者间法律理念的差异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同。 (一)我国“性善论”思想的起源 我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源于孔子。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然而,真正提出“性善论”的则是孟子。他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并进一步提出每个人与生俱来具有善性。孟子提出性善论,并非指人没有恶性,而是指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善端”。 尽管我国古代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论,如荀子和韩非子便把道德看成是后天才有的思想,主张人性本恶。但无论是荀子还是韩非子,当性恶论论及君主时却都采取了回避的方式。“性恶论”思想家无法回避君主的性恶问题,君主的统治无法获得合理的解释,也导致了君主无法接受这样的人性假设。在我国因为没有像西方那样与王权分庭抗礼的宗教力量,一种思想要为大众接受必须获得王权的肯定。“性善论”圆满地解释了王权统治的正当性,得到了王权的肯定。“性善论”认为天子是至善的代表,具有与上天一般高洁的道德修养。普通百姓的善性则良莠不齐,因而需要天子的教化,需要服从天子以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西汉董仲舒迎合了这种王权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董仲舒将自己标榜为孔孟的传人,总结了先秦时期各家的人性理论,吸取了儒家的人性思想,提出了“性有善端,心有善质”。从此,“性善论”便在我国社会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天子统治的正当性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二)西方“性恶论”思想的起源 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家都注意到人性之中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但往往将恶作为重点来论述。而“法乃善良公正之术”,当恶的一面暴露出来时,只有法律对其约束,才能保持善良和正义。柏拉图曾一度主张“哲学王”的治理模式,然而到其晚年也转为支持法治。他认为并非每个统治者都能成为“哲学王”,而法治却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公平正义标准。在《法律篇》中他指出,“法律是促使文明产生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力量,让人性听其自然,人就会成为最野蛮的动物,统治者在没有成文法典和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可以随意司法。”因此,法治比人治更佳,应重视法治的作用。 西方先哲仅仅提出了基于“性恶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性恶论”真正被西方人广泛接受还是依赖于基督教宣扬的“原罪论”以及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且宣布其为国教)。在这两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原罪论”便成为了普遍的信仰,也成为了西方法治形成的坚定的思想基础。之后意大利马基维利以“人性本善”为基础提出政治主张,英国霍布斯通过描述自然状态体现出其在人性论中“性恶论”的主张,洛克基于“性恶论”提出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认为立法权高于其它两权,但立法权仍要受到人民的制约,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 中西方人性善恶语境下的权力和权利 董超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63) 摘要:法律是人的行为的规范,研究法律最根本的是从人性入手。中西方正是因为在人性善恶论上思想基础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法律思想理念以及制度构建上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最为明显的当属中西方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问题上的差异。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国家权力;公民权利 中图分类号:DF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77(2010)03-68-03 收稿日期:2010-03-26 作者简介:董超(1986-)

论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

论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 目前,各国学者对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差别很大。克莱尔(RobKrier)认为:"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的要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广场、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从历史上看,公共设施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最早可追朔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排水系统,古奥林匹克竞技场等都属于当时的公共设施。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城市兴起以后,公共设施变得更加普及,(如图十六世纪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蚀刻版画所表现出来的景象)。但是在人本主义理论兴起以前,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很少考虑到人的特殊需要,也没有从人文关怀的深度去考虑。有的公共设施仅仅考虑了实用和经济,有的只是彰显了对王权和神权的崇拜,它们很少关注人,更谈不上人性化设计了。当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心里学派兴起以后,人们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开始逐渐认识到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为人而设计。 公共设施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欧美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因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力量比较强大,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的投资比较大,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比较完善;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公共设施的发展比较落后。我国的公共设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古代的神庙、集市,封建社会的城市、庙宇、码头等公共设施,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公共设施的建设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通过兴建广场、步行街、

人性与制度

人性与制度 贪腐具有三个特征:普遍性、广泛性、不可清除性。第一,普遍性即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可以说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贪腐存在;第二,广泛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贪腐在古今中外都是广泛存在的;第三,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或者在发达国家贪腐依然存在,只是程度较轻,这说明贪腐是不可能彻底清除的。贪腐的这三个特征说明产生贪腐的原因是有共性的,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性本身。 人性复杂的,不能简单的以恶或者善来概括。但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并且欲望的驱使力是极大的。我认为人的贪欲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求生的本能慢慢发展扩大的,因此它已经成为了人性的一部分,并且在不知不觉得支配着人的行为。欲望是很难得到彻底满足的,当你满足了这个欲望你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当你满足一个小的欲望你就会有一个更大的欲望,并且能力越强人的欲望越大。而当你掌握了权力之后你就能更轻易的利用手上的权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正如在纪录片中所看到的那样,这些高官贪腐不是因为缺少什么或者生活不好,他们本来就有着优越的生活,但仍然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受贿,是因为欲望是很难抗拒的了的,这也是人性的一个缺点。 新华社评“背弃信仰是最大的悲哀”,许多官员在被捕后也反思自己放弃了曾经的信仰,才会走向贪腐的深渊。一个人的信仰的确能规范他的行为,但这种规范力取决于个人的自觉程度和对信仰的坚定程度,因此它并不强烈。信仰的告诫在欲望的诱惑面前根本不堪一击。由于人性的这种缺点,必须依靠完善的体制来规范权力的使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贪污腐败。 张灏提出一个概念——幽暗意识,其内涵是“发自对人性中与宇宙中与史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在书中他对幽暗意识与东西政治传统的渊源做了详细阐述。在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直接彰显了人性的黑暗的一面,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堕落性且永远无法变得完美无缺,这种观点使人们认识到了人性是不可靠的并且非常重视客观法律制度。基督教的幽暗意识使得近代欧美国家在确立政治制度时都注重分权与制衡。反观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人性看法具有两面性,其正面反映的是人性成德的可能,对人性的昏暗仅仅是侧面的影射。儒家相信人是有成贤的可能的,因此政治权利应该交在一个至善的贤人手里。儒家思想中虽然也流露出了幽暗意识,但它并没有使人们足够的重视法律和制度,更没有形成西方的民主宪政。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不仅表现在我们的政治制度上,也体现在每个人的思想中。中国人没有对法律敬而远之的心理,却形成一种人情关系至上的不良风气。我觉得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幽暗意识,需要对人性有清晰地把握,才会有一种谨慎的态度。 纪录片中有一位官员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到一开始他也不喜欢行贿受贿,但后来发现自己工作干得再好也领导也置之不理,而给领导送红包的却节节高升。确实如此,社会风气是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更应该大力惩治贪污腐败,净化官场氛围。从改变人们的思想开始,以一种敬畏的心理让法律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让各项制度真正的起作用。以完善的制度弥补人性的缺失,社会才能继续正常运转下去。

论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论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摘要: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性化”设计观念早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建筑、纺织、服装还是机械、家电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在追求着对于“人性化”的表现,设计的人性化已经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成为评价设计优劣的最佳标准。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心理需求,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为人们提供方便,更多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安全美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的工具,同时也是体现城市文明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很多学科,但在设计和创造为人们所需的一切时,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 城市公共设施概念 克莱尔认为:公共设施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具体表现为公共座椅、垃圾箱、路灯、公共厕所、候车厅、指示牌等。公共设施设计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十分密切,起着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可以促使人们彼此自然的交往,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质量。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备与完整,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公民素质,也体现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艺术内涵和文化品味。 二、人性化设计概念 城市的主体是具有意识和创造力的人类。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方便人民的生活、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味。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和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李砚祖曾说“什么是好的设计?处于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等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很难有永恒评判的标准。但有一点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全力关注,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这一观点正反映出了设计界对人性化的关注和重视,设计师的工作即是: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从历史上看,公共设施最早可追朔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后

侵犯人格尊严权案例

侵犯人格尊严权案例 案情回顾: 近日,浦东新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李先生应向陈小姐书面赔礼道歉(内容须经法院审查),并赔偿陈小姐精神损害抚慰金3 万元,这也是上海首例侵犯贞操权案。 “老公”竟是有妇之夫 2013年9月,双方感情急剧升温,两人频繁约会,在微信中亲 昵地互称“老公”、“老婆”。面对李先生的热烈追求,陈小姐一 直认为他是一个处于单身状态、无人照顾的单身汉。不久,李先生 邀请陈小姐去新加坡,提前熟悉他的事业,期间双方发生了性关系。此后李先生又承诺会给陈小姐一个惊天动地的求婚。之后,双方多 次发生性关系。 2013年12月开始,李先生逐渐疏远李小姐,表示要中断恋爱关系。今年2月3日,由于无法联系到李先生,陈小姐便撬门进入他 位于金桥的家,正好撞到李先生及其妻子从斯里兰卡度假归来。陈 小姐这才知道,李先生已在2013年1月结婚,而且之前他已经离过 一次婚了。此时,陈小姐如梦初醒。 状告侵犯贞操权、健康权 今年3月26日,陈小姐以李先生采取欺骗手段侵犯其贞操权和 健康权为由向浦东新区法院提起诉讼。 李先生的委托代理人辩解,陈小姐所述无事实与法律依据,不予认可。李先生确实追求过陈小姐,但是双方未建立恋爱关系,也没 有发生性关系。 在审理中,法院要求李先生本人到庭陈述相关事实,但其未出庭。 索赔医疗费未获支持

法院审理后认为,所谓贞操是指男女性纯洁的良好品行,其主要表现为性的不可侵犯性,以使民事主体保持自己性的纯洁性。而贞 操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以人的性自由、性安全、性纯洁为特定内容的 人格权,应当由法律予以保护。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 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侵害贞操权可能会导 致受害人身体、健康、自由和名誉等方面的损害,上述损害在行为 人具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予以赔偿。 本案中,李先生隐瞒已婚的事实,并以结婚为目的与陈小姐交往,诱使女方与其发生性关系,显然已侵犯陈小姐的贞操权。现陈小姐 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支持。然而,陈小姐主张的精神损害抚慰金50万元过高,法院根据本 案事实酌定为3万元。 对于陈小姐关于相关医疗费用的诉求,鉴于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其支出的医疗费与李先生的侵害行为存在因果关系,所以要求李先 生就此赔偿的诉请,不予支持。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曾多次联系李先生,要求对方到庭陈述相关案件事实,但李先生始终拒绝到场,法院也就此认定其应当承担相 应的法律后果。综上,法院依法作出上述一审判决。 法院判决: (诉辩部分及事实查明部分因涉及隐私省略) 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侵害贞操权可能会导致受害人身体、健康、自由和 名誉等方面的损害,上述损害在行为人具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予以 赔偿。对于是否侵犯贞操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包括存 在贞操权被侵害的事实;侵害行为具有违法性;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 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等。本案中,被告隐瞒了已 婚的事实,以结婚为目的与原告交往,诱使原告与其发生性关系, 显然已侵犯原告的贞操权。原告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 抚慰金,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但是,原告主张精神损害 抚慰金500,000元过高,本院根据本案事实酌情确定为30,000元。

权力与人性

权力与人性 摘要伯克说:“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无论男人或是女人,骨子里都有支配别人的欲望,所以他们或多或少地都想得到权力。不论人性是善是恶,一旦掌握权力就会使人性变恶。 第一部分人性 人性是人这个功能系统在世界的表现,或者是以个体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在自身环境中的表现,是人所有功能的总合,是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满足需要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表现。人性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属性或表现,而是处于不断追求的动态当中。社会条件在变,当然人的需要也在变,人正是在动态的需要中表现自己的人性,个人的需要便成为人性的核心问题,它本质是人的生命状态内在需要,人的需要是由人产生的一种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指向,而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社会化的能力,其实践的结果是满足。人性是复杂的,历史的人性论分为三种观点。其一是先验人性论。中国古代探讨人性的哲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是人得之于天的自然资质,天性即人性。其二是经验人性论,这是根据现实中人常见的性情和行为的实际经验来推断的人性,其结果是在日常生活中禁欲或虚伪地生活。其三是抽象人性论,它把人“物化”或者“神化”,即把人的双重本性割裂,之承认单一本性的观点。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的善恶探讨从未终止过。在有些场合,人们表现出英勇奉献的壮举,但有些时候有人则会做出骇人听闻的残忍行为,就如刚看完的电影《战火屠城》、纪录片红色高棉大屠杀、契卡大屠杀。那么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们在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认为善是人的天性;在《孟子》一书中也有不少关于性善的论述,如“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至于性本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基督教的“原罪说”,即亚当滥用上帝授予的自由意志,引诱夏娃偷食禁果而堕落,犯下原罪,因此认为它败坏了人的本性;其次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通过对政治人物的了解,对当时政治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认识及自身体验,认为人是自私的,而且是一个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人是一个有情欲的动物,支配人的行为的动力就是情欲,由于人们能力有限而欲望却无止境,这样,为了满足其欲望,就必然要采取虚假伪善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书中,他就热情称颂了博尔贾,其作为一位谙熟政治权术的政治家,他用谋杀、欺诈、背信弃义等各种手段进行一系列活动与征伐,把整个意大利卷入恐怖之中。人性是人对自身需要的追求,人性善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需要的善恶和人的满足方式的善恶,由于人的生命需要基本相似,这时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满足行为的内容,便成了人性善恶讨论的核心。所谓人性之善是真实的人性需要和社会性的满足,每个个性以满足在追求着人性的需要,在个体相互冲突时,人以相互的满足来达成公平协议,这正是人性的表现之一。任何使社会这个功能系统变得强大有序的,为人之性善;任何使生命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为人之性善;任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促进的,为人之性善。这三者需要个体的不断解放、社会的不断进步、自然的不断更新。所以说人性并不是善或是恶,而是要从其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满足行为的内容来考虑。 第二部分权力 再来看权力,“权力”一个小小的字眼,却包含着难以尽述的内容,人们时而对它满怀敬意与期待,时而又对它抱着厌恶与仇视。权力往往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做到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事,能实现一般人所不敢奢求的目的。正因为权力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能,所以它对人们的诱惑也是非常大的。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一切权力都是人腐化,绝对权力是人绝对腐化”。这句话肯定了权位对掌权者腐蚀的必然性,颇受人关注,目前也广为人所引用。自古以来人们都更认同权力具有消极倾向,权力似乎具有一种魔力,它会使原本一心为民的人最终变成一个利己主义者。“权威腐蚀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权利确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