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

摘要本文是关于闽南方言词语中谐音现象的研究,以闽南方言里的谐音现象作为语料,采用归纳、分类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谐音现象加以解释,分析它们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实用价值,使人们对闽南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及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传承性有所了解。
关键词:闽南方言;闽南文化;谐音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homonym of Southern Min Dialect. By the methods of in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ry to show the phenomenon of homonym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of it. The mainly purpose is to introduce Southern Min Dialect to people that from other areas, make them know more about Southern Min Dialect.Key words: Southern Min Dialect; culture of Southern Min; homonym目录前言 (4)一、方言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 (3)(一)一般的谐音歇后语 (5)(二)特殊的谐音歇后语 (6)二、方言名称中的谐音现象 (7)(一)菜肴名称中的谐音 (7)(二)人名中的谐音 (7)(三)店名中的谐音 (8)三、方言地区民风民俗中的谐音现象 (9)(一)习俗中的方言谐音崇拜 (9)(二)习俗中的方言谐音禁忌 (10)结论 (13)参考文献 (13)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前言闽南方言属于汉语闽语的方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闽南方言的使用人数极其多,跨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
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

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首先,广东闽方言的音韵特点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音节结构上,广东闽方言的音节以单音节为主,复音节较少,而且声调较多。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而广东闽方言有六个声调,音调变化丰富。
并且,广东闽方言中的韵母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一些普通话中的韵母,在广东闽方言中只有一个音韵。
例如,“云”读作“˦”,而不是普通话中的“yún”。
其次,广东闽方言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上与普通话也存在差异。
广东闽方言在词汇方面借用了许多闽南语的词汇,与普通话相比,有大量的方言词汇。
例如,“吾(我)”、“周(昨天)”、“去(时间)”等词汇在广东闽方言中都有,但在普通话中不常用或者根本不存在。
此外,在句法结构上,广东闽方言与普通话也有明显差异。
广东闽方言中常常使用“得”字表示动作结果,例如,“得放一齐”(把它放在一起),而普通话中则常用“把”字表示这个意思。
再者,广东闽方言在语法规则上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广东闽方言中的动词时态变化简单,与普通话相比,广东闽方言的动词时态变化规则较少,例如,“散”(普通话中的“分散”)的过去时和将来时都是“散”。
此外,广东闽方言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也与普通话不同。
广东闽方言中的句子成分顺序多为主语+宾语+谓语,例如,“我你饭煮”(我给你煮饭),而普通话中的顺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总的来说,广东闽方言的语法特点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
从音韵到词汇,再到句法规则,广东闽方言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广东闽方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究方言的多样性,并促进方言的传承和保护。
三种台湾“漳腔”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闽台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摘要: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台湾相继出现了几种重要的闽南方言韵书,其中《增补汇音宝鉴》《改良十五音》和《台湾十五音辞典》对漳州方言代表韵书《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的模仿痕迹十分明显,其相互影响较大。
通过对三本“漳腔十五音”台湾闽南方言韵书进行详细比较和深入分析,研究其编撰特色和音系性质,揭示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台湾;漳腔;闽南方言;韵书;比较六朝以降,汉语音韵学发达起来,随着切语和四声的发现与推明,诗人用韵也越来越严格和精细。
于是,各地音韵学者遂根据自己的方言编了许多韵书,根据陆法言《切韵·序》中所载,仅隋朝的韵书就有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和杜台卿《韵略》等。
据后代学者考证,三国魏李登的《声类》应为韵书之鼻祖,而六朝时创制韵书的竟有数十家之多。
方言韵书只限于特定方言区才能适用,依照方言韵书所作的诗,在本方区押韵的,读来自然顺口,但在其它方言区的人读来却不一定押韵,这是方言韵书的限制。
汉语方言虽多,但汉字却是统一的,书面语也是统一的,文人尽可以用自己的方言写作。
然而诗人若以自己的方言押韵,在其他方言区的人读起来不押韵,便会限制这一首诗的流通范围。
如果有一本韵书,分韵详细,可以涵盖所有的方言,诗人只要依照这本韵书用韵,则不论哪个方言区的人读起来都押韵,岂不是太方便了吗?于是在这个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切韵》便被编撰出来。
《切韵》虽然提供了汉语语音史上一个重要文献,然而它所提供的却是一个抽象的音韵系统,我们无法根据“切韵”,清晰地了解当时方言的实际情形。
《切韵》抽象地统合了方言歧异,然而实际语言却不可能被统合,方言不但继续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方言韵书永远是需要的,所以,方言韵书在近代重新盛行起来。
元代周德清(1277~1365)所著《中原音韵》是中古以后新出现的第一部韵书。
此后,各地出现了不同的方言韵书,而其中以闽方言韵书尤为众多,编撰体例也最为发达。
闽南方言研究中的又一部力作评《闽南方言大词典》

闽南方言研究中的又一部力作评《闽南方言大词典》纪秀生【摘要】@@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莫菲在<文化和社会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有智慧,人类智慧的第一表现是其具有语言能力,这种能力的突出成果造就了异彩纷呈的人类文化.[1]21由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华侨大学王建设教授、漳州市地方志编委会陈荣翰副编审等合作编著的<闽南方言大词典>[2],毫无疑问,是闽南人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语言才智、方言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4页(P129-132)【作者】纪秀生【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莫菲在《文化和社会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有智慧,人类智慧的第一表现是其具有语言能力,这种能力的突出成果造就了异彩纷呈的人类文化。
[1]21由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华侨大学王建设教授、漳州市地方志编委会陈荣翰副编审等合作编著的《闽南方言大词典》[2],毫无疑问,是闽南人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语言才智、方言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荣获2008年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的《闽南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闽词典》),收录了以厦门、泉州和漳州三地为代表的闽南方言语汇总共3.5万多条,其中闽南方言“特有词”1.6万余条,与普通话对应的闽南方言“对音词”1.9万余条。
为了便于人们的学习和分析研究,词典专门编写了“厦门、泉州、漳州三市所辖各县市闽南方言特点简介”的内容。
另外,为厘清作为闽南方言形成和发展地的福建闽南三地的闽南方言与之后流播到台湾的闽南方言的源流关系及其演变的发展,该词典特别撰写了“台湾闽南方言概述”的内容,这不但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闽南方言的韵母系统与声调

閩南方言的韻母系統與聲調客語二戴育呈客家話的文白讀不盛,主要以文讀音為主。
在閩南語的韻母例字中,如韻母為am的「甜」,和韻母為a֊的「講」,有文白二個系統。
韻尾֊的「湯」也有t’ђ֊和t’֊二個念法。
韻尾iѐ֊有「鄉」、「雄」等字;「故鄉」、「家鄉」,和「高雄」兩組詞彙,聲韻相同,差別在聲調不同。
較特別的韻母ui ,比較清楚的例子是宜蘭人會說的「酸酸軟軟」四個字,韻母都念ui 。
而e是漳州腔特有的音。
中古音來看,有iѐ 、iu 兩種韻母念法的「鄉」(不同於前述韻尾iѐ֊的「鄉」)、「唱」、「牆」三字,都是宕三唸o֊的字。
而韻母a i的例字「指」,比較特殊;「指」為止攝字,閩南語的「指」字,是中古另一個語言層次。
在閩南語的韻母中,有出現喉塞音,如「百」韻母念aБ。
閩語的喉塞音屬於文讀層。
喉塞音的韻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p、t、k尾陸續在消失中,往喉塞的方向。
第二種方向相反,由喉塞音轉為p、t、k尾。
此外,喉塞音的韻母Б是漳州腔的韻母。
聲調方面,泉州腔和漳州腔沒有什麼差別。
閩南方言的變調,如「精神」唸tsin55sin,則「精」聲調陰平55,變調成陽去33,而唸tsin33sin。
「本錢」pun tsi 的「本」也有變調。
在記音時,大陸的文章以陰平為,陽平為,陰上為...以此類推,和台灣順序不同。
在語言上,泉、漳混用是優勢閩南語,也是一般稱的「泉漳濫」。
閩南語和客家話較接近的是文讀。
泉州腔和漳州腔有三種對應關係;第一種為完全的對應關係,第二種為部份的對應關係,第三種為交叉對應關係。
第一種完全的對應關係,泉州腔和漳州腔的韻母對稱;泉州腔唸o,漳州腔則唸֕,泉州腔唸io,漳州腔則唸i֕。
閩南語的文白異讀,如「知」字二種念法:/ ti (文) \ tsai (白)「知」字文讀唸ti,白讀唸tsai。
※整理自張振興《台灣閩南方音記略》第壹章,清華學報。
闽南方言的探究研究性学习

闽南歌《爱拼才会赢》
闽南南音
南音分类 艺术背景 美学特征
南音分类
南曲,也称做‚南音‛、 ‚南乐‛、‚南管‛和‚弦 管‛,它有悠久的历史。相传, ‚南曲‛是唐朝末期闽王王审 知兄弟入闽时带来的乐种,也 有说是唐末韩偓入闽时带来的。 清康熙年间,五少芳晋京入宫 演奏南曲,‚官弦齐鸣,音调 谐和,婉转幽扬,沁人心肺‛, 康熙大喜,赐于五少芳‚御庭 清客‛之誉,南曲被称为‚御 前清曲‛。过去,演奏南曲, 还要撑把彩伞,因它是康熙帝 所赐,以表荣誉。东南亚国家 和台湾省也流行南曲,凡是闽 南方言可流通的地区就有南曲, 故世人又称它是‚福建的国际 歌‛。
歌仔戏
基本信息 戏曲历史 分布范围 艺术特色
基本信息
歌仔戏(发音:歌子戏, 或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 流行),是20世纪初叶发 源於台湾的传统戏曲,大 陆福建亦称之为芗剧。 「歌仔」有小曲、民歌的 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 就是「小歌」),歌仔戏 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 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 辞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 为早期台湾社会重要娱乐 活动之一。歌仔戏的雏形 为宜兰地区的落地扫,吸 收车鼓阵等元素,
分 布 范 围
的伤民【在合《戏式至等过目 特色旦戏有歌 民的谣七一成杂的演今,海有 色。行剧生仔 歌各诉字百的念音出仍多》《歌 。众有。、戏 小种说调多台调乐。沿强、陈仔 脚苦其旦初 调哭式】种湾》曲歌袭调《三戏 色旦生、以 和调的、传腔唱调仔以忠济五的 皆、行丑一 部。【【统。腔包戏 孝公娘内 用正有三男 分此台大曲唱道括曲戏节传》容 真旦小行一 戏外湾调调词白《多先义》、以 嗓,生并女 曲,杂】中视则七白生,、《演 演丑、兼的 音它念和,情是字少讲一《刘唱 唱行老备对 乐还调【既节以调,戏般梁秀民 ,有生科唱 作吸】背有而厦》格并没山复间 其三、、为 为收,思悠定门、律分有伯国故 中花文曲主 补了更调扬,、《自配固与》事 以、生、, 充台有】高可漳哭由角定祝、为 苦老、白后 。湾忧,亢长州词。色剧英《主 旦婆武的发 当郁又的可方》歌的本台八, 最等生成展 地哀有 短言、仔方,》仙剧 具角,熟为 。 "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2.03•【字号】闽政文[2009]363号•【施行日期】2009.12.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闽政文〔2009〕36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近年来,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
为了激励和调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我省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根据《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经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邓子基财经文选(1~4卷)》等5项成果为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二章、十三章)》等35项成果为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发展研究》等110项成果为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岸共同市场与闽台合作》等 221 项成果为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中含青年、基层佳作奖 10项),并按有关奖励规定,分别发给证书、奖金,以资鼓励。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以及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努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名单福建省人民政府二○○九年十二月三日附件: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名单。
闽台漳州腔四韵书音系比较研究——兼论台湾漳州腔韵书《增补汇音宝鉴》音系性质

8 2・
马重奇 : 闽台漳州腔 四韵 书音 系比较研究——兼论 台湾漳 州腔 韵书< 增补 汇音宝鉴) 音 系性质 韵 书 汇 集雅 俗 通
十 五 音
闽 台 闽 南 方 言 声 母 系 统 柳 柳
1 n
边 求 去 地 颇 他 曾 , 入 时 英 边 求 去 地 颇 他 曾 , 入 时 莺
p k k‘ t P‘ t ‘ 协 , d z S
门 门
门
语 语
语
出 喜 出 喜
出 喜
1 n p k k ‘ t P‘ t ‘ t s { d z S
b m g g 乜‘ h
“ 汇音 宝 鉴 ” 正文 ; 最 后有 “ 常用简体化字表 ” 。
一
、
闽 台 漳 州腔 四韵 书 声母 系统 比较 研 究
《 汇集雅 俗通 十五音》 次列 “ 切音 十五字字 头起连音 呼” : 柳 边求 去地颇他 曾人时英 门语 出 喜。 《 增补汇音 》 “ 切音 共十五字 呼起 ” : 柳边求去地颇他 曾人 时莺 门语 出喜 。 《 渡 江书》 “ 顺 口十五 音歌 己字 为首 ” : 柳 边求 去治波他 曾人 时英 门语 出喜 。
2 0 l 3年 第 1期
( 总第 3 3 期)
闽 台 文 化 研 究
F UJ I AN— T AI W. AN C UL T UR AL RES E ARCH
N o . 1 . 2 0 1 3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 3 3
闽台漳州腔四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漳州腔 有 明显差 异 的泉州 腔韵 类。
关键 词 :闽 台漳州腔 ; 四种韵 书 ; 音 系 比 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容简介《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是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是福建师范大学马重奇教授积数十年之功成就的力作。
书中对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闽南方言韵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闽方言韵书的流转都有深入的考察,是一本方言学的佳作。
作者简介马重奇,1949年7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建省优秀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校语言研究所所长、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
先后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专业技术委员会汉语拼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被人事部聘为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评审专家,还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福建省辞书学会会长等职。
此外,还兼任《中国语言学年鉴》和《古汉语研究》编委等。
马重奇教授主要从事汉语音韵与方言音韵的教学与研究,科研成果卓著。
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学术奖励6项,其中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等。
编辑推荐《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序上编中国大陆闽南方言韵书研究第一章福建简史及闽方言的发端和发展第一节先秦两汉闽人的活动与闽地古方言第二节晋唐五代时期汉人入闽与闽方言第三节宋元明清汉人入闽以及闽次方言区的逐步形成第四节现代福建汉语方言分布概况第二章闽方言韵书的源流第一节中国古代韵书源流与发展概述第二节近代福建音韵学研究概述第三节闽台方言韵书说略第三章闽南泉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第一节泉州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第二节现代泉州各县市方言音系一声母系统二韵母系统三声调系统第三节黄谦《汇音妙悟》音系研究一《汇音妙悟》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序言二《汇音妙悟》声母系统三《汇音妙悟》韵母系统四《汇音妙悟》声调系统五《汇音妙悟》声韵调配合表及其语音层次分析第四节廖纶玑《拍掌知音》音系研究一《拍掌知音》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凡例二《拍掌知音》声母系统三《拍掌知音》韵母系统四《拍掌知音》声调系统第五节《汇音妙悟》与《拍掌知音》音系比较研究一声母系统比较二韵母系统比较三声调系统比较第四章闽南漳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第一节漳州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第二节现代漳州各县市方言音系一声母系统比较二韵母系统比较三声调系统比较第三节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与[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音系研究一《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性质二声母系统研究三韵母系统研究四声调系统研究五《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第四节无名氏《增补汇音》音系研究一《增补汇音》韵书之所本二《增补汇音》音系性质讨论三《增补汇音》三十字母音值的拟测第五节无名氏《渡江书十五音》音系研究一《渡江书十五音》的由来及其音系二《渡江书十五音》内部证据兼论其音系性质三《渡江书十五音》四十三字母音值的拟测第六节漳州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一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声韵调系统的比较考察二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基本一致性三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部的差异性四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韵母与漳州10个县市方言对照表第五章兼用漳、泉二腔的韵书比较研究第一节厦门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第二节现代厦门方言音系一声母系统二韵母系统三声调系统第三节《八音定诀》音系研究一《八音定诀》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音系二《八音定诀》的声母系统三《八音定诀》的韵母系统四《八音定诀》的声调系统第四节《击掌知音》音系研究一《击掌知音》声母系统二《击掌知音》韵母系统三《击掌知音》声调系统第六章闽南潮汕方言韵书比较研究第一节潮汕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和潮汕方言第二节现代潮汕方言声韵调系统一声母系统比较研究二韵母系统比较研究三声调系统比较研究第三节张世珍《潮声十五音》音系研究一《潮声十五音》作者、成书时间及其体例二《潮声十五音》声母系统三《潮声十五音》韵母系统四《潮声十五音》声调系统第四节蒋儒林《潮语十五音》音系研究一《潮语十五音》作者、成书时间及其体例二《潮语十五音》声母系统三《潮语十五音》韵母系统四《潮语十五音》声调系统第五节无名氏《击木知音》音系研究一名同实异的两种韵书二《击木知音》的音系性质研究三《击木知音》声母系统四《击木知音》韵母系统五《击木知音》的声调系统及其拟测第六节姚弗如《潮声十七音》音系研究一《潮声十七音》的音系性质二《潮声十七音》声母系统三《潮声十七音》韵母系统四《潮声十七音》声调系统第七节李新魁《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音系研究一《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声母系统二《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韵母系统及其音系性质三《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声调系统四《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声韵调配合表第八节潮汕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一潮汕方言韵书音系性质概说二潮汕方言韵书声韵调系统比较研究中编中国台湾闽南方言韵书研究第七章台湾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第一节台湾的地理与历史概说第二节闽、粤移民人台概况第三节台湾境内闽、客方言分布概况第八章现代台湾闽南方言音系比较第一节声母系统的比较第二节韵母系统的比较第三节声调系统的比较第九章《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音系研究第一节《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的出版与绪言第二节《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声母系统第三节《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韵母系统第四节《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声调系统第五节《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声韵调配合表第十章《增补汇音宝鉴》音系研究第一节《增补汇音宝鉴》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凡例第二节《增补汇音宝鉴》声母系统第三节《增补汇音宝鉴》韵母系统第四节《增补汇音宝鉴》声调系统第十一章《台湾十五音辞典》音系研究第一节《台湾十五音辞典》的前言部分第二节《台湾十五音辞典》声母系统第十二章《台湾话大词典》音系研究第十三章《台湾十五音字母》音系研究第四章《台北闽南话音档》音系研究第十五章台湾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下编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第十六章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的声韵调系统比较研究外编一闽南方言韵书与闽东方言韵书第十七章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州方言韵书比较研究第十八章闽南方言韵书与福安方言韵书比较研究外编二闽南方言与海外闽南方言韵书第十九章福建闽南方言在海外的传播参考文献后记……[看更多目录]2序言马重奇教授不久前发来新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一书的电子文本。
这一类的内容跟我的研究兴趣有很大关系,于是我便抽时间陆陆续续地认真读了一遍,自我觉得颇有所得。
一般来说,音韵学的内容都比较艰深难懂,特别是专门地区的音韵学更是如此,即使完全行内的人读起来有时也会感到乏味,可是马重奇教授的这部著作却不是这样的。
这是因为他尽力为将来的读者着想,把很多很专门的内容写得尽可能简单通俗,文字又很通畅。
以前报上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好老师能把复杂的问题往简单里说,不好的老师则相反。
我相信,马重奇教授在学生的眼里一定是一位好老师。
在全国所有大区的方言中,闽语流传的各种韵书、字书是最多的,而其中有关闽南方言的各类韵书、字书尤其丰富,堪称大观。
例如大陆地区闽南方言流传的有:泉州黄谦的《汇音妙悟》(1800,泉州音)、建阳廖纶玑的《拍掌知音》(不详,泉州音)、叶开恩的《八音定诀》(1894,厦门音)、漳州谢秀岚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漳浦)、无名氏的《增补汇音》(1820)、长泰无名氏的《渡江书十五音》(不详)、无名氏的《击掌知音》(不详)、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1913)、崇川马梓丞改编的《击木知音》(全名《汇集雅俗十五音全本》,1915)、蒋儒林《潮语十五音》(1921)、潮安萧云屏编的《潮语十五音》(1923)等;台湾地区闽南方言流传的有: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部编撰的《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895)和《订正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901)、沈富进编著《增补汇音宝鉴》(1954)、林登魁编著《乌字十五音》(1960)等。
就目前所知,这一类韵书、字书的数量多达20多种,这种盛况在汉语方言中是少见的。
编纂韵书、字书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语言或方言的研究,但没有对语言或方言的深刻理解是绝对编不出韵书、字书的。
越是复杂的方言越需要编纂韵书、字书。
因此,闽南方言韵书、字书的繁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闽南方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且早就引起了特别的重视;也说明了闽南方言地区,包括台湾的闽南话地区具有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很多时候是通过韵书、字书的编纂表现出来的。
文摘插图:后记《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首次全面、深入地对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进行历时和共时、时问与空间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闽南方言语音的共同特点以及所存在的差异,从中窥知闽台闽南方言发展的线索和规律,进一步探讨闽台闽南方言的源与流的关系,说明历史比较法原则对闽南方言史研究的重要性。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从历史语言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福建历史上的移民史与闽方言的形成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福建的早期开发与福建古代方言萌芽,西晋末年至唐五代时期中原汉人人闽以及闽方言的形成,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人闽以及福建方言的发展变化,才逐步形成福建境内现代汉语方言的复杂情况。
明清时期闽、粤移民大量入台,也导致了台湾境内闽南话为主、客家话为次的分布格局。
大陆迁台移民原籍地主要有三部分:一为泉州移民,他们入台最早。
二为漳州人及厦门人,他们中的一部分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首批入台,之后,主要在施琅平定台湾后大量迁入。
三是客家人,他们迁台的动作最慢,时间最晚。
福建近代音韵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导致闽方言韵书的大量产生。
最早闽方言韵书有两种,即:《六音字典》和《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
《六音字典》是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问世的闽北方言韵书,作者陈相。
《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是托名明末戚继光所编撰的福州方言韵书。
清代有大量的闽南方言韵书问世。
如反映泉州方言音系的黄谦《汇音妙悟》(1800)和廖纶玑《拍掌知音》(约成书于康熙年间);反映漳州方言音系的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1831)、无名氏《增补汇音》(1820)、无名氏《渡江书十五音》(年代不详);反映厦门方言音系的叶开温编《八音定诀》(1894)和无名氏《击掌知音》(年代不详);反映潮汕闽南方言音系的张世珍《潮声十五音》(1909)、蒋儒林《潮语十五音》(1911)、无名氏《击木知音》(1915)、姚弗如《潮声十七音》(1934)和李新魁《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197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