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合集下载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式,以功能为中心,强调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学者们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今天的翻译学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同。

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点,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字,因此翻译应该是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文字。

但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或造成误解等问题。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和文化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和策略。

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注意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受众,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方式。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最适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接受并理解翻译的意义。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交流、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受众所在的文化环境,以便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它还强调了翻译者的角色和责任,翻译者需要对翻译作品负责,并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思想对翻译教育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翻译教育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翻译方式。

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翻译观念,更好地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浅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浅析
际连贯法则 同时从属于 目的法则。如果翻译的 目的注重译文
( 一) 德 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本体 观 德 国功能 翻译 学派经过 莱斯 、 弗米 尔 、 曼特瑞 和诺 德等 几代人的不懈研究 , 终于形成 了德 国功能翻译 理论框架 。
德 国功能翻译理论 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 , 把 翻译置 于

德 国 功 能 翻译 理 论 的形 成 与 发 展
2 0世纪7 0 年代 , 德国功 能翻译学派从众多译论派别 中脱 颖而出。该理论主要包括凯瑟琳娜 ・ 莱斯一功 能主义翻译批 评理论 ; 汉斯 ・ 弗米尔一 目的论 ; 贾思 特 ・ 霍斯 ・ 曼特瑞一翻译
行为理论 ; 克 里斯 汀 ・ 诺德一功能加忠诚理论 。1 9 7 1 年, 德 国 功能派 翻译理论 的创始 人凯瑟琳娜 ・ 莱斯 提 出了对 等概念 , 并把“ 功能类型” 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 。她认为 目标文本 的
则 。“ 目的法则” 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 到的 目的决定整个 翻译 行为的过程 , 一 切翻译 活动都得 由它的 目的决定 ; 而“ 忠诚法 则” 则认 为译 者在 翻译 过程 中既要尊 重原作者 , 也要 对译文 读者 负责 , 翻译原则是 要尽量求得 与原文作者一 致 , 不能离
原作者 的意 图太 远 , 协 调译文 目的和作者意 图 , 力求 原文作 者、 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问的关系在译文 中达 到一 致 。德 国功 能翻译学派 中最 重要 的理论 就是弗米 尔的 目的 论 。根据 目的论 , 目的法则是一切翻译活动要遵守 的优 先法
翻 译 理 论 的束 缚 , 转 而 以 实 现 原 文 的交 际 功 能 为 中 心 , 译 者 有 权 选 择 最 适 合 实 现 译 文 预 期 功 能 的 翻 译 策 略 和方 法, 为 应 用 文 本 的翻 译 研 究 提 供 了有 力 的支 持 。德 国功 能 翻 译 理 论 为 俄 汉 应 用 文 本 之 间 的翻 译 提供 了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摘要]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德国。

本文将对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作阐述,同时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评述。

最后将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整体评价。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对意”翻译展开辩论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就是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Nord, 2001:1)。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

下面将就这几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做简要回顾。

一、功能主义理论回顾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贾文波,2004:40)。

赖斯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赖斯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她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谭载喜,2004:258)。

同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类,把语篇体裁按语言特征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转引自芒迪,2007:107)。

同时赖斯还罗列了一系列的言内标准和言外标准,用以评价译文的充分性。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梅达格胡同》翻译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梅达格胡同》翻译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梅达格胡同》翻译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翻译研究逐渐摆脱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开始兴起。

该理论关注语言功能、语言维度、语言重点等方面,以此为基础探索翻译方法、翻译行为及翻译目的。

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梅达格胡同》中译本进行分析。

标签: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梅达格胡同》;中译本納吉布·马哈福兹是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梅达格胡同》是其1947年出版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影响极大。

马哈福兹以一条出入口重合的死胡同为载体,将二战结束前胡同居民们凄惨荒诞的生活故事清晰呈现在读者眼前。

1985年,由郅溥浩先生翻译的《梅达格胡同》出版,让更多中国读者能够了解到这部作品。

本文试图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来探究《梅达格胡同》中译本,以此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一、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划分来看《梅达格胡同》中译本德国功能派出现于对等理论盛行的20世纪70年代。

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是凯瑟琳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

赖斯借用布勒(Karl Buhler)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以及视听类(andiomedial)语篇。

《梅达格胡同》表达的是发出信息者的态度,注重审美性与形式,属于表情类文本。

赖斯与弗米尔合著的《转化理论的基本原理》(1984)一书主张,翻译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者受控于原文的“skopos”(希腊语,意为“意图”、“目的”、“功能”)。

赖斯建议“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Reissue,1976:20)。

表情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的审美性和艺术形式。

翻译应该使用“同一”策略,即译者应采用原语作者的观点。

若译者在此类型文本中不顾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过多个人情感,或不了解原文涉及的文化与宗教背景,或许会偏离原语作者的本意,译文便会失去原文的意趣。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翻译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和科学,而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则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进行探析,从其起源、核心概念、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科尔马(Hans J. Vermeer)提出。

传统翻译研究主要关注源语与译语的对应关系,而功能学派则主张将翻译置于交际语用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和效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1. 策略(Strategies):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任务要求和交际情境选择的一系列决策和操作。

不同的翻译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2. 动态平衡(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平衡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源语的意义和结构,还要考虑到译语的表达效果和接受者的需求。

3. 功能(Function):功能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追求的目的和效果。

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功能的观念十分重要,翻译的功能可以是达到源语文本的功能,也可以是适应译语文化和读者需求的功能。

三、方法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1. 目的论翻译学(Skopostheorie):目的论翻译学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方法之一,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效果。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实现通信功能、达到交际目标或满足文化需求等。

2. 本质对等和功能对等(Essenti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本质对等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信息与功能的重要性;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交际功能,即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以便与接受者进行交际。

3. 策略分析(Strategies Analysis):策略分析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策略和决策,研究翻译策略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和效果。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姓名:常首鸣班级:08级外应2班学号:2008142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

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

本文简要介绍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忠诚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为有所表现。

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

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而功能派只将其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

德国素有研究功能翻译理论的传统,凯瑟琳·赖斯( Katharina Reiss ) 、弗米尔( Hans. Vermeer ) 、曼特瑞( Justa Holz Manttari ) 、诺德( Christiane Nord )为其代表人物,他们为功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理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功能派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着重分析了功能派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标签:功能派;目的论;优势;不足
1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形成
20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翻译界盛行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概念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便是这种研究的代表。

该理论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
能。

2 德国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
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2.1 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
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雷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和视听类,并总结出了各种文本类型的特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语言功能不同,翻译策略也有差异。

简言之,雷斯提出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理想的翻译。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译文的目的或功能都与原文的相同,当译文和原文的功能或目的相冲突时,雷斯认为应优先考虑翻译
的功能。

2.2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
曼塔利的贡献主要在于她提出了翻译行为的概念。

她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有目的,重结果的人类行为,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信息转换,更注重跨文化交际。

换句话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认为,翻译指译者转换文本时所
做的工作。

此外,曼塔利还细化了翻译过程的参与者,认为翻译过程除原文作者,译者,译
文接受者外,还有发起者,译文使用者和收受者等其他参与方。

2.3 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
威密尔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功能派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功能目的论包含三大法则: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目的性法则是指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结果决定方法;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

忠实性法则从
属于连贯性法则,而这两大法则最终取决于目的性法則。

2.4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认同威密尔关于目的论的观点,但同时发现目的论也有其自身的缺陷。

目的论过分强调文本目的(skopos),没有进一步探讨原文与翻译目的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译者因为翻译目的而无限制得脱离原文进行翻译。

诺德对此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

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力协调好各方关系,当发起者、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
协调,求三方的共识。

3 德国功能派的优势与不足
德国功能派因其理论的革新性自诞生后就对国际译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对功能派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

(1)德国功能派的优势:①功能派理论重视译者的作用。

不同于别的翻译理论家,功能派理论家认为译者和原作者,编辑等人的地位平等;②功能派理论突破了原文中心论的束缚。

功能派之前的翻译理论中,着重强调译文要与原文对等。

功能派突破这一局限,转而面向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突出了翻译目的或功能的重要性。

③功能派理论提出了发起者,委托者的概念,扩大了翻译过程中的参与者数目。

这一观点真实再现了实际的翻译行为和操作流程,使我们注意到译者身份的职业化特点及其对翻译的影响;④功能派理论提高了非文学翻译的地位。

文学翻译只是翻译活动的一部分,但在功能派之前的研究中多以文学翻译为主,功能派扩大翻
译研究的视野,将非文学翻译纳入到翻译研究领域中来。

(2)德国功能派的不足:①功能派某些理论本身并不完善。

如雷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其划分是否科学仍值得商榷;②翻译并非都有目的。

对于文学翻译,有学者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确定的目的,同时很多学者包括中国的翻译研究者通过实例证明功能理论也适用于文学翻译;③功能理论导致惟利是图译者的产生。

译者在翻译目的主导翻译过程的思想下,为了获取酬金,有可能不顾原文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Gentzler,Edwin.当代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and Applications [M].Taylor & Francis Group,2001:7.
[3]陈小慰.简评“译文功能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1995,(4).
[4]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