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

合集下载

第12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12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饱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伟大祖 国的怀抱,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里程碑。 国的怀抱,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里程碑。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以基本法的形式, 民代表大会以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的基本制度: 的基本制度: 第一, 第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 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 府。 第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 第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 港”。 第三, 第三,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 策,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年不变
1982年 月以后, 一国两制” 1982年9月以后,“一国两制”构想在实现的 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1982年12月公布的 月公布的《 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 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 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3年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 邓小平在《 统一的设想》的谈话中,提出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六 统一的设想》的谈话中, 点构想。 点构想。
二、澳门顺利回归 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 月签署了《 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 1987 问题的联合声明》 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3年 1993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顺利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此后对台又提出许多重要原则
• 周恩来:一纲四目 周恩来: • (一纲四目是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我党的对台湾政策 一纲四目是1963年 的归纳。也是“一国两制”的前身。) 的归纳。也是“一国两制”的前身。)
•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 四目: 四目: • (一)、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 )、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 台湾统一于祖国后 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 (二)、台湾所有军政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 )、台湾所有军政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 台湾所有军政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 亿美元); 付(注: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 亿美元 ; 注 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 (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协商决定后进行; 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 (四)、双方互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 )、双方互不派遣特务 双方互不派遣特务, • (注: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 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 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会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会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
关于海峡两岸的关系我们 一直提到一个词语“ 一直提到一个词语“台湾问 那到底“台湾问题” 题”,那到底“台湾问题”实 际指什么呢?它的由来是什么? 际指什么呢?它的由来是什么? 实质又是什么? 实质又是什么?
一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问题
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着手准备解放 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 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 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 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 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1.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2. 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一)、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二)、台湾所有军政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注: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四)、双方互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3.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5.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威胁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逐步强占。

6.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界的三大任务推动现代化建设(核心)、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7.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势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第十二章毛概

第十二章毛概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 台湾位于祖国东南,由台 湾本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 岛、钓鱼岛、赤尾岛等组成, 是我国第一大岛屿, 陆地面 积为35989.76平方公里。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 展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 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 交流和人员往来。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第六,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 的辩证关系。
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将台湾、 澎湖列岛割让日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 败投降,中国政府再度收复台湾。1949年国民党政 府逃至台湾, 并在美国的支持下,一直统治台湾, 造成台湾与祖国分离的局面。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 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属于中国内政, 不允许外国进行干涉。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的 历史与大陆的历史紧密相连,一脉相承。三 国时期东吴就派将驻守台湾。宋元时期在台 湾设立官制。 1604-1661年台湾一度沦为荷兰、西班牙 的殖民地。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 清政府统一台湾,次年在台湾设一府三县, 隶属福建省,1885年又撤府设省。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 展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 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 主张。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高度概括了台湾局 势和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化和主要特征,提出了 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历史向人们昭示:中华民族统一 远多于分裂,统一定战胜分裂。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的
具体表现:
坚决维护民族 团结,反对分 裂卖国。 勇敢抵抗外来侵 略和压迫,捍卫 祖国的领土完整 和主权尊严。
古代历史画卷
为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
认识解决台湾 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 问题、实现祖 国完全统一的 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 极端重要性, 心,把握建国50多年来我 学习掌握“和 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 平统一、一国 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 两制”构想在 新形势下的坚 “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 持和发展。 历史过程; 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 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 的重大推动作用;
成果 展示
将领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 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并顺 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 回归,有力地维护了祖 国的统一,使爱国主义 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 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和展 示。
成果 展示
香港回归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任务之一
把握两点
访尼 华克 松
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却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 法”,并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 截至2000年底,在21年间美国向台湾出售的高性能武器的 军费交易有40多种,高达400多亿美元。仅在1994年至 2000年的短短六年间,台湾就从美国进口了高达150多亿美 元的武器装备,占同期世界军火销量的11%
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的艰
苦奋斗,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维 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 用,作出重大贡献。

毛概精品课课件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毛概精品课课件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性 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 国家的内部问题;为解决国际争端 和历史遗留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湾宝 岛 台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分裂,反 对“台独”活动,维护祖国统一
高度重视对台湾人民的工作,贯彻“寄 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 构想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 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 不容许外国干涉。
二、建国后对台方针的改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一国两制”就是在坚持一个中 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陆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 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 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 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强调

[最新]一国两制选择题

[最新]一国两制选择题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单选题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哪个地区问题提出来的( A)A.台湾B.香港C.澳门D.香港和澳门2.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是( D )A.以武力使台湾统一B.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C.对付台湾人民的D.对付台独和某些外国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的图谋3.“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C )A. 坚持“九二共识”B.坚决反对“台独”活动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台湾问题的本质是( A)A.中国的内政问题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C.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6、反“台独”斗争的总方略是( D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寄希望于台湾人民C.绝不承诺放弃武力D.文攻武备7、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是指(B)A、和平统一B、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C、一国两制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8、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的要害在于(A)A、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B、破坏两岸三通C、破坏两岸关系出现的缓和气氛D、勾结外国势力插手台湾事务9.《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我国是主权国家B.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C.台湾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D.国家主权对外具有独立性10、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是(A)A.和平发展B.稳定发展C.共同发展D.各自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一国两制”由我国首次提出并付诸实践,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意义有( ABCD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理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C.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D.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模式2.在“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关系是( BCD )A.不分主次、共同发展B.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C.长期共存和平共处D.相互支援3.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毛概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毛概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二章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问答题)答: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如何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问答题)答:由来: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1949年,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后,美国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十三章1什么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问答题)答:(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判断说明题)答:错误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但它并不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单选题1.台湾问题实质是(C)A.中国同英国的关系问题B.中国同美国的问题C.中国的内政问题D.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是在(D)A.20世纪70年代末期B.20世纪80年代末期C.20世纪60年代中期D.20世纪50年代中期3.从1955年8月到1970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C)A.遣返战俘B.签定“共同防御条约”C.美国从台湾撤兵D.提出“一纲四目”4.1963年,周恩来把我们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思想,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就是(D)A.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B.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C.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D.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5.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C)A.廖承志B.邓颖超C.邓小平D.叶剑英6.“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最早提出是为了解决(C)A.澳门问题B.香港问题C.台湾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7.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D)A.不承诺使用武力B.大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C.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谈判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8.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更特殊的权力是(D)A.立法权B.行政管理权C.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9.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一部纲领性文件。

这篇讲话的题目是(B)A.《告台湾同胞书》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0.为了进一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猖獗活动,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以下关于这部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D)A.它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战争法律B.它是针对台湾人民的一部法律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组成部分D.中国政府对台大政方针的法律化11.在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关键和核心是(D)A.大陆和台湾统一后实行各自的政治经济制度B.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C.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二、多选题1.台湾问题是(AD)A.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B.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C.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D.中国的内政问题2.香港和澳门问题是(AB)A.恢复行使中国主权问题B.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C.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D.统一问题3.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

这些条约是(ABC)A.《南京条约》B.《展拓香港界址专条》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的有关国际条约是(CD)A.《板门店停战协定》B.《雅尔塔协议》C.《波茨坦公告》D.《开罗宣言》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香港、澳门这两个地区采取的立场是(ABCD)A.不承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B.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C.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D.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6.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意见是(ABCD)A.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7.2007年7月1日,胡锦涛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10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ABCD)A.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B.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含义D.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三.辨析题1.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

(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与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

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而强占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香港、澳门这两个地区采取了如下立场: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不承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将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予以和平解决;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1960年中央进一步将上述立场归结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针。

香港和澳门问题同台湾问题性质不同,不是统一问题,而是恢复行使中国主权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应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允许外国干涉。

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唯一合法代表。

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形成与大陆对峙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式的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

2.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就要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

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一种战略考虑,是向世人表明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立场和决心。

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任何公开或隐蔽的“台独”,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和“台独”势力。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有助于和平统一的。

四、简答1.简述“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含义答案:第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

第二,“一国两制”是完整的概念。

“一国”是“两制”的前提,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

“一国”和“两制”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相互对立。

“一国”就是要维护中央依法享有的权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安全。

“两制”就是保障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执政。

2.新形势下江泽民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答案: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同时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谈判的前提,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可以谈台湾当局的地位问题。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突出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明确指出我们无论以什么方式实现统一,都要取得台湾同胞的广泛支持。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三大任务中,现代化建设是核心。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3.简述十六大以来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答案: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对台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主要内容有:一是,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二是,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是,早日恢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五、论述1.试述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答案: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彻底结束了殖民主义在港澳的统治,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