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点举例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点举例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点举例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点衔接举例

初中物理(力学)高中物理(力学)

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力平衡多力的平衡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二、三定律)

功和机械能功、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

初中物理(电学)高中物理(电学)

简单的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及其特点串联、并联、简单的混联电路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全电路欧姆定律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的使用、电流计的改装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电功、电功率、功率损耗、焦耳定律、电能输送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伏安法测电阻、测功率、测电池电动势

简单电路的计算简单电路、含源电路的计算

初高中物理衔接:电学知识点分类解析

初高中物理衔接:电学知识点分类解析 电源内阻、电表改装、导线电阻等初高中衔接电学知识点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同学们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这种类型的题目特点是先给一段初中物理没学到的信息,然后要求根据题意去解题。求解初高中衔接电学知识的思路 类型一 电源和电表的内阻例1干电池是我们实验时经常使用的电源,它除了有稳定的电压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电阻。可以把一个实际的电源看成一个理想的电源(即电阻为零)和一个电阻串联组成,如图甲所示。用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可以测量出一个实际电源的电阻值。图中R =14Ω,开关S 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I =0.2A ,已知电源电压U =3.0V ,求电源的电阻r 。 [解析]根据题意,可构建如下等效电路图: 然后依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求解电源的电阻r 。R 总=U I =3V 0.2A =15Ω,r =

R总-R=15Ω-14Ω=1Ω。 变式题实验室有一种小量程的电流表叫毫安表,用符号mA表示,在进行某些测量时,其电阻不可忽略。在电路中,我们可以把毫安表看成一个定值电阻,通过它的电流可以从表盘上读出。利用如图所示电路可以测量一个毫安表的电阻,电源的电阻不计,R1=140Ω,R2=60Ω。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毫安表的读数为6mA;当S1、S2均闭合时,毫安表的读数为8mA。求毫安表的电阻R A和电源的电压U。 [解析]这是一个由开关的断开和闭合导致的变化电路,运用等效法可构建如下电路图: 抓住电源中的电源电压不变,依据欧姆定律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 当S1闭合、S2断开时,等效电路如图甲所示,U=I1(R1+R2+R A); 当S1、S2均闭合时,等效电路如图乙所示,U=I2(R1+R A); 故I1(R1+R2+R A)=I2(R1+R A), 代入数据得:6×10-3×(140+60+R A)=8×10-3×(140+R A), 解得:R A=40Ω,U=1.44V。 类型二远距离输电问题中的导线电阻

教育论文浅谈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 1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物理难学”似乎成了中学生长期以来的普遍呼声,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颇大的“跨度”,甚至出现“断层”。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良好的教学不能只看到学生现有达到的水平,而应当立足于长远的发展,看到学生的明天。那么,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以帮助中学生在物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的过渡和顺利的衔接呢? 2 新课标对于衔接问题的启示 当前,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并领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更要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和态度。这样一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正是反映了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对原先的物理教育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的同时,无疑对我们所面临的初高 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因此,要消除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学习中那样一种“跨度感”,还是应当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审美情操,从而使他们的能力水平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顺利地完成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近年来,笔者先后从事了高、初中的教学工作,深感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的“跨度”和“断层”,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也尝试着立足于初中物理教学这个角度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了一些教改实践和探索,现跟同行们作一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3 教学中对衔接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3.1实施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初中中学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中学物理知识点汇 总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初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重点

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Ⅱ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希望你能养成解题的好习惯,这一点很重要。 1、看题目的时候,很容易会看着头晕转向,这是心理问题,是自己逃避的 表现。因此再看题目的过程中,要手拿笔,画出重要的解题关键点。比 如:物体的开始与结束的状态、平衡状态等等;(这是一个积累过程,习 惯了就会事半功倍,不要不要在乎纸的清洁。); 2、画图;物理解题应该是想象思维、图形结合,再到推理的过程。画图真 的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懒而省了这一步。一定要画图,而且要整洁,不 可马虎; 3、辅导书是第二个老师;你若自学辅导书的每一章节前面的是总结梳理, 认真的记忆梳理,你课都可以不听了(不骗人,前提是你真的用功了)。 自习的时候,不要直接做辅导书的题那么快,认真看前面的知识点和例 题,消化好了,绝对受益匪浅。(任何一门理科都可以这么学的) 第一模块: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一> 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 3、曲线运动的性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选择题) 由于曲线运动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选择题)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总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选择题) 5、分类 ⑴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⑵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大小变、方向变或两者均变)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二>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小船渡河是重点) 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合成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做题依据)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⑴运动的等效性⑵等时性⑶独立性⑷运动的矢量性 4、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衔接的思考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衔接的思考 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在高考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很多同学都感觉在初中成绩很不错,但是一进入高中,成绩下降不少. 这是因为在高中,物理知识不仅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与初中的物理知识难度相比提升了很大的一个层次,研究的物理对象也更加的复杂。此时,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倍感吃力。如何让学生们在高中学习物理知识更加的顺利呢?此时,知识的衔接就是关键的一步了。有人把衔接知识看做高中的事,这是不可取的。将知识的衔接比作“送”与“接”的过程,那么,对于初中来说,应该承担的任务就是“送”。我工作九年,之前从事高中的物理教学,后来从事初中的物理教学,有幸可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物理课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想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不同点 1.教学方面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进度较慢,有可能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路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公式,背好笔记,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不少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到了高中后,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

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很多学生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 2.学习方法方面 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及实验的习惯。高中物理学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带着初中的一套学习方法,以致不能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要求。 3.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物理教学都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的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图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此,只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学生,一时是难于做到的。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都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水平状态下,因而压力等物体的重力,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消极影响。 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但并没有真正排除这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迁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认识又会重新抬头。例如,初二时已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到了高一,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质点、参考系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 1.定义式:a =Δv Δt ;单位是m/s 2 .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 (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的教学策略

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的教学策略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已成为高中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几点认识。 1. 充分认识造成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原因 1.1 初、高中物理知识层次的变化特点。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体内容较少。学生们认为物理很简单。 高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前后联系紧密;经常需要对物理现象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高中物理概念相对抽象、复杂,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从“标量”到“矢量”的跨度,从“速度”到“加速度”,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再到“加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与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的关系”学生就更困难了。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可想而知了。而且高中讲的物理规律往往牵涉到多变量的过程,状态,数字表达式较复杂,还经常要用图象来描述,而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运算中和图象中,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因而对数学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而高中一节课就学完,他们的困难可想而知。还有高中物理对实验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有瞬时量的记录、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比初中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1.2 学生不同时期的思维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形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基础,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 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但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划分为青年初期,其实在心理发展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初中生。他们对于高中物理的难度高,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压力。 2. 适当调整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

(精品)初中到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总结(物理)193

初高衔接重要知识点总结(物理) 专题一、初高中物理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比较 初中高中 研究对象 具体的个体 标量、一维空间 (初中速度即速率) 抽象的一般规律 矢量、二维空间 (力、速度等可非共线) 研究方法观察模仿类比思辨 常见方法 观察与实验法 物理模型法 猜想与控制变量法 类比方法 数学图像法 整体与隔离法 转换法 动态思维法 极限分析法 构建模型法… 【例1】 (初中)猎人用弓箭水平射击同一高度的树上的猴子,正当这个时候猴子发现了猎人,在弓箭射出的瞬间,它从树上跳下,但猴子在空中却被弓箭射中了,为什么? (提示:用参照物思考) (高中)A小球离地面高为H,以速度v水平抛出,此时与A处于同一高度的小球B点自由落体。(不考虑空气阻力) (1)若两小球间水平距离很远,求A小球落地时的水平射程X0 (2)若小球抛出点间距小于X0, 求两小球是否会在空中相撞

(3)若小球抛出点间的距离很大(>>X0)两小球每次落地后都会反弹,每次反弹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大小都不变(方向改变),求两小球最终是否会在空中相撞? (4)若已知两小球间水平间距为S,且2X0>S>X0,B小球改为以速度v2 从地面竖直上抛,若碰撞发生在B上升阶段,求v2的取值范围;若发生在B下降的阶段,v2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从以上两题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研究问题的异同: ①初中物理根据已发生的事件或过程探讨结论和规律——由“物”到“理”。高中物理更 加抽象,根据已知原理,判断运动过程,由“理”到“物”。 ②初中物理一般倾向于定性分析得出结果;高中物理较严谨,需定量分析判断(可能会有 分情况讨论) ③初中物理研究一般为单对象、单过程、平衡态;高中物理研究一般为单对象或多对象, 单过程或多过程,平衡态或非平衡态。 ④高中物理与数学结合的更加紧密。对数学思维要求要高;但注意,每一种用数学思维解 决的题,都对应着一种简单解法,这种简单解法就是利用物理规律,跳过数学,直接判断状态、过程,得出关系计算结果。这就是高中物理的——物理思维。 初高中物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异同: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套)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第一章如何学习高中物理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可用十六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资源,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我们研究宇宙的代表人物。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紧紧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的纳米技术,是在 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物理学的两个重要特点:1.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2.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并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一)初中:浅显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1、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二力 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密度;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浮力 3、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能量和能 4、光: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 5、热学:包括温度、内能 6、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 (二)高中:1、加深理解: Example1:初中——只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高中——要知道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Example2:初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导线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 高中——要知道怎么切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等规律有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 2、扩大范围:力学(42%)、电学(42)、热学(6%)、光学(5%)、原子物理(5%) (1)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 Example1: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 Example2: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 (2)电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应定律。 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 高中电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4)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5)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 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我们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 M R 02 = g g R R h R h ' ()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 2 = 、v = r GM 、 r mv r GMm 2 2 =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r GM =gR gR 2 =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2 0002 02 2 24 0222 00 1214 21 2αθα 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高一物理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学生学习产生陡度。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的、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各方面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 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

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受一个力,而要考虑的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而问题复杂的多了。而且相对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可读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的,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 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初中高中物理衔接的学习方法

初中高中物理衔接的学习方法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高中物理衔接的学习方法》的内容,具体内容:新课程的初中教学改革已开展多年,而现行的高中教学难于适应在新课程影响下的学生的教学,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物理难学"似乎成了学生们的普遍呼声,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 新课程的初中教学改革已开展多年,而现行的高中教学难于适应在新课程影响下的学生的教学,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物理难学"似乎成了学生们的普遍呼声,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在学习内容、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跨度",甚至出现"断层"。如何消除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学习中的"跨度感",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针对这个问题,我为大家准备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

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 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 掌握学习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必修一衔接的相关知识点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必修一衔接的相关知识点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有哪些?怎样换算? 2.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怎样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3.时间的单位有哪些?怎样换算? 二、速度 4.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5.速度有哪些常用单位?你能写出换算过程吗? 三、直线运动 6.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用路程—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分别画出来。 7.你会处理火车过隧道或列车时刻表等相关计算吗? 四、世界是运动的 8.怎样的物体是运动的?静止的?9.怎样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10.判断运动情况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是否也不同?举例说明 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1.力是什么?你会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举例说明 2.你知道形变、弹性形变、弹力等概念吗?物体(如弹簧的弹性形变和外力有什么关系? 3.你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使用方法吗?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4.什么叫做重力?哪些物体受到重力? 5.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有什么具体应用? 6.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怎样表示?g 是多少?表示什么意义? 7.什么是力的三要素?为什么将它们称做力的三要素? 8.用什么方法可以表示出力?举例作图 9.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什么情景?设想三个 三、摩擦力 10.生活中有哪三种摩擦?分别举例说明11.怎样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怎样用实验探究? 13.生活中哪些摩擦是有害的,怎样减小它?14.假如没有摩擦,会出现什么情景?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5.怎样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什么具体应用? 16.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可能发生哪些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