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套)

合集下载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第一章:引言本讲义旨在解决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研究阶段。

通过本讲义,学生将能够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连贯性,并且能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建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初中物理回顾本章将概述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学生将回顾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知识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2.1 力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复力学的基本概念,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的作用等。

学生还将通过题进行实际应用。

2.2 热学回顾这一小节将回顾初中热学的主要概念,如温度、热传导、热膨胀等。

学生将通过实例了解这些概念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延伸应用。

2.3 光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回顾光学的主要概念,如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学生将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2.4 电学回顾本小节将回顾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学生将通过电路图和题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研究一些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

重点将放在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扩展。

3.1 力学延伸学生将研究初中力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深入应用,如动量守恒、万有引力等。

3.2 热学延伸本小节将探讨初中热学知识的扩展,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3.3 光学延伸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研究初中光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光的干涉、衍射等。

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3.4 电学延伸本小节将介绍初中电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如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等。

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高中物理研究建议本章将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得到研究方法指导。

4.1 研究重点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知识点,并学会分配时间和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
2.掌握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
3.能够顺利升入高中物理学科。

教学内容:
1.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
2.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主要区别;
3.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并提出学习的目标。

二、讲解(15分钟)
1.讲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
2.讲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主要区别;
3.讲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点。

三、练习(15分钟)
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相讨论、解答问题,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小结(5分钟)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小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作业:对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做一份总结,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资源:
1.教师课件;
2.学生教材。

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
2.学生的表现和作业。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2.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024年初升高物理无忧衔接衔接点08 自由落体运动(解析版)

2024年初升高物理无忧衔接衔接点08 自由落体运动(解析版)

衔接点08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标准初中无高中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体会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的科学研究方法。

2.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其大小、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可能会不同。

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异同点无自由落体运动初中物理对于落体运动有简单的认识,但对于在只受重力从静止下落的这种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及研究方法是没有深入的研究的,高中物理对这种运动形式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比较具体了。

初中物理无此内容。

知识点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特点(1)运动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受力特点:只受重力作用,不受其他力。

这种运动只在真空中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

3.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2)只受重力。

知识点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

这个加速度叫作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作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 表示。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1)一般计算中g可以取9.8m/s2或10m/s2。

(2)大小:与在地球上的纬度以及距地面的高度有关。

与纬度的关系在地球表面上,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即赤道处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小,两极处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大,但差别很小与高度的关系在地面上的同一地点,自由落体加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但在一定的高度内,可认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不变4.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思路与方案(1)实验思路利用频闪照片,或利用打点计时器能够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位置和相应的时刻记录下来。

根据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测量物体下落的速度,进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规律,以证实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并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2024年初升高物理无忧衔接衔接点13 重力与弹力(解析版)

2024年初升高物理无忧衔接衔接点13 重力与弹力(解析版)

衔接点13重力与弹力课程标准初中 1.通过实例和实验,认识重力和弹力。

2.会用测力计测力和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3.知道二力平衡高中 1.理解重力及重心概念,会用二力平衡知识确定重心。

2.知道形变的概念及产生弹力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

4.理解胡克定律,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异同点重力重力初高中物理对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和重心的认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在高中物理中对于重力的方向重点强调了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也不一定垂直于接触面,但垂直于水平面,这一点在初中物理中不会有太多强调;同时,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也在高中物理中有了进一步说明。

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初中物理只是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并不要求画力的图示,但高中物理要求会画力的图示。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需要画图前先要选好多长的线段代表多大的力,也就是说需要先选择线段和力的“标度”。

当然在高中物理实际的应用中主要画力的示意图。

弹力弹力初高中物理对于弹力的定义和条件是一样的,但在高中物理中对于弹力方向的认识,所涉及的情况要比初中物理的多,主要涉及到面、绳、杆三大类,同时要求会判断弹力有无的问题和弹力大小的求解。

弹簧弹力胡克定律初中物理只是涉及到了用弹簧测力计测弹力的大小,定性的说明了弹簧弹力大小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但高中物理中通过胡克定律明确了弹簧弹力大小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且还通过F-x 图像更加形象直观的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方法:(1)确定受力物体;(2)在受力物体上找好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3)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4)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

二、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联系和差异。

2. 掌握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物理思维。

二、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点的对比,方便学生理解。

2.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

3. 课堂活动: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思维的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联系和差异(10分钟)- 通过课件或简短的讲解介绍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联系和差异,比如知识深度、内容难度等方面的不同。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延续和衔接关系。

2.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20分钟)- 回顾初中物理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如力学、热学、光学等内容。

- 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3. 高中物理知识点的引入(30分钟)- 介绍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如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

- 通过示意图、实验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4. 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20分钟)- 老师提出一个物理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物理思维。

5. 实验操作与总结(20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运用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进行实验操作。

- 学生完成实验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巩固基础。

2. 阅读相关物理教材内容,预习高中物理知识点。

3. 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对初中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物理思维。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引言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旨在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从初中物理到高中
物理的研究。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内容和难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衔接教材,以便学生能够平稳地适应新的研究
要求。

内容概述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复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衔接教材的第一部分应该是对初中物
理已学内容的复,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等基本概念和定律的回顾。

2. 引入高中物理新概念:教材的第二部分应该引入一些高中物
理的新概念和知识点,例如电磁学、近代物理等内容。

这帮助学生
预和了解高中物理的一些基本观念。

3. 包括例题和题:衔接教材的第三部分应该涵盖一些例题和题,以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有助于巩固他们的理
解并提高解题能力。

设计原则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渐进性:教材的难度应该从初中物理的程度逐步过渡到高中
物理的水平,确保学生能够平稳地适应新的研究要求。

2. 实用性:教材中的例题和题应当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
相关,能够帮助他们发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综合性:教材应该综合运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
将所学的不同概念和定律整合起来解决问题。

4. 轻松愉快:教材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综合使用文字、图表、图像等多种形式,以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结论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对于学生顺利过渡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原则的遵循,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的工具。

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如力、能量、运动等,建立了物理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高中阶段,物理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学生需要理解和运用更加复杂的理论和方法。

因此,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程非常重要。

首先,从内容上看,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应当是有机的延续和扩展。

初中物理主要围绕着力学和能量的基础概念展开,而高中物理则进一步引入了电磁学、光学、热学等更加复杂的内容。

在初高中物理的衔接过程中,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物理概念和方法与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对接,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其次,从思维方式上看,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应当是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初中物理更加强调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高中物理则更加注重理论框架和数学方法的应用。

在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程中,需要逐步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概念认知的转变,从实践操作向理论分析的转变,从定性描述向定量计算的转变。

再次,从方法上看,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应当注重启发性的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程中,需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从评价上看,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应当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品质的培养。

初中物理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程度;高中物理评价则更加注重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程中,需要合理设计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分析思考和创新创造的潜力。

总之,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程是学生顺利过渡和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关键环节。

通过内容延续,思维方式转变,启发性教学和综合评价的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物理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衔接点02时间位移-2024年初升高物理无忧衔接(通用版)

衔接点02时间位移-2024年初升高物理无忧衔接(通用版)

衔接点02 时间位移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异同点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现代:机械钟表、石英钟、电子表等、测量时间间隔常用停表。

二、长度的测量1. 长度测量的工具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是很多物理量测量的基础。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1)常用工具:刻度尺,包括各种直尺、卷尺、米尺,通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使用。

(2)精密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通常在机械加工进行的精密测量时使用。

2.认识刻度尺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都要了解它的测量范围,也就是量程,和刻度尺上相邻两刻度线的距离,也就是分度值,它决定了测量的准确程度。

对照下图写出刻度尺和三角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刻度尺的量程是0-8cm,分度值是1mm。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即“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着刻度线(与尺面垂直)。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要估读且只能估读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三、用s-t图象来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就得到了路程—时间(s-t)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知识点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表示某一时间点,即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

2.时间间隔:表示某一时间段,在时间轴上用线段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第一章如何学习高中物理一、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可用十六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

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资源,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我们研究宇宙的代表人物。

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紧紧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的纳米技术,是在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

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物理学的两个重要特点:1.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2.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并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与高中物理的区别:(一)初中:浅显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1、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

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密度;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

);浮力3、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能量和能4、光: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5、热学:包括温度、内能6、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二)高中:1、加深理解:Example1:初中——只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高中——要知道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Example2:初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导线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高中——要知道怎么切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等规律有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

2、扩大范围:力学(42%)、电学(42)、热学(6%)、光学(5%)、原子物理(5%)(1)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

Example1: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

Example2: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2)电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

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应定律。

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高中电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4)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5)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

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初中我们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

3、从速度到加速度的阶梯。

从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我们容易跨过这个台阶。

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个阶梯,面对这一阶梯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对加速度意义的理解,开始时我们往往认为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混淆起来。

更困难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间关系的梳理,都是一个很陡的阶梯。

4、.进入高中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理解难度加大,致使有的同学不解其意,遇到问题不知所措。

5、矢量被引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由于它的全新处理方法使很多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正、负号和方向间的关系,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题时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

总之,从初中到高中,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时能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模仿到思辨,由形式到辩证逻辑……。

附:1、高中物理常见的研究方法:观察与实验法;物理模型法;猜想与控制变量法;类比方法;数学图像法2、高中物理常用的思维方法:整体与隔离法;转换法;动态思维法;极限分析法三、如何学习高中物理:勤奋得法学物理物理学难学肯下功夫难化易论方法方法论易论付诸实践易中难1、认真阅读教材,在预习和复习中学会自学有意识地注重三个方向的思考:(1)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反映什么问题?(2)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表达式怎样写?(3)是矢量,还是标量?方向如何?2、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学好物理,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这个“修行”的功夫要下在“独立思考”上。

独立思考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但也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问,要先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不能解答,其关键的那一步没有想通再去问老师。

3、做好实验,做好练习物理解题规范主要体现在:思想方法的规范,解题过程的规范,物理语言和书写的规范。

高考明确要求计算题中:“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因此解题规范化训练要从高一抓起,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①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过程图,力学中有些习题,不画受力图,不知从何处着手,不能得出正确结果。

画出受力分析图,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快捷途径。

运动学中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

如u、ν、μ、ρ、p, m与M等,一定要认真书写,不少同学m与M不分,结果使表达式变味了。

受力分析图中,力较多时,如要求用大写的F 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F 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F x、F y、初、末速度ν0、νt,等等。

②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能使解题思路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比如,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研究对象,一上来就是一些表达式,让人很难搞清楚这个表达式到底是指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是没有根据,即没有原始表达式,一上来就是代入一组数据,让人也不清楚这些数据为什么这样用;有的同学的一些表达式中没有字母的说明,如果不指明这些字母的意义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很显然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④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

同时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不能代替方程式。

演算过程要求比较简洁,不要求把大量的运算化简写到卷面上。

第二章高中物理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准备一、直角三角形1、锐角∠A的三角函数(按右图Rt△ABC填空)2、填表∠A的正弦:sin A = ,∠A的余弦:cos A = ,∠A的正切:tan A = ,∠A的余切:cot A =3.0-90°之间的特殊角的各三角函数值:高中物理计算中经常用到0、30°、37°、45°、53°、60°、90°的角的三角函数的值。

现把这些值列在下面的表格中,这些值都是要求记忆的。

其它角度的三角函数的值可以查数学用表或用计算器来算角度00300370450530600900sincostancot3、在Rt△ABC中,∠C=90゜,AB=c,BC=a,AC=b,1)、三边关系(勾股定理):2)、锐角间的关系:∠+∠= 90°3)、边角间的关系:sin A = ; sin B = ;cos A = ;cos B= ;tan A = ; tan B = ;cot A = ;cot B =二、正余弦定律五、角的弧度制表示1.弧度制——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在一个圆中,圆心角的弧度值等于圆弧的长度除以圆的半径。

所以,当圆弧的长度等于圆的半径长度时,这段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称为1弧度的角。

如图:∠AOB=1rad ∠AOC=2rad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一些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的对应值应该记住。

你能自己推出30°、45°、60°、90°、120°、150°分别等于多少rad 了吧!六、实例分析1、在下列图中填写各直角三角形中字母的值.2、一个物体A 点出发,在坡度为7:1的斜坡上直线向上运动到B ,当30 AB m 时,物体升高 ( ) A 730m B 830m C 23m D 不同于以上的答案 3、一船向东航行,上午8时到达B 处,看到有一灯塔在它的南偏东060,距离为72海里的A 处,上午10时到达C 处,看到灯塔在它的正南方向,则这艘船航行的速度为( )A 18海里/小时B 318海里/小时C 36海里/小时D 336海里/小时4、如图河对岸有铁塔AB ,在C 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向塔前进14米到达D ,在D 处测得A 的仰角为45°,求铁塔AB 的高。

5、如图,A 城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A 城的正西方300千米处,以每小时107千米的速度向北偏东60º的BF 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千米的范围内是受这次台风影响的区域。

(1) 问A 城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为什么?(2) 若A 城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那么A 城遭受这次台风影响的时间有多长?第三章力初高中知识对接一、本章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的知识(1)知识点:力的初步知识、力的表示、弹力和弹簧测力计、重力、摩擦力、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2)主要能力要求:会观察和实验,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本章在高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知识(3)知识点:力的概念、重力、弹力和胡克定律、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4)主要能力要求:①用数学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例如:图像法表述,会用微小变化放大的方法②会受力分析③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矢量运算)二、知识对接:1、力的表示:力的表示通常有两种方法,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法,特别是力的示意图,在高中我们需要利用它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重力:在初中讲了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高中加强了对“重心”的应用。

3、弹力、弹簧测力计:在初中定性分析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关系的基础上,高中提出了胡克定律,能定量的计算弹力的大小,判定弹力的方向,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4、摩擦力:在初中定性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基础上,高中教材定量地分析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准确的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